居士:
师父,修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法,按照我们活着的时候,时时忆念这个法,好像很能安心。就担心临命终会不会出现迷乱,不能去忆念阿弥陀佛的情况,堕入六道这种情况?
师父:
你这个说法,你就会迷乱。你想象着你的迷乱,你怎么不迷乱呢?你设计着你未来的迷乱嘛,你设计着你临命终时的迷乱。你不愿意念佛啊。就是我们从来不在乎佛念我们,我们只在乎自己的业力怎么相续。你会不会迷乱,不是你的业吗?会不会迷乱都是你的业。你不愿意接受佛的愿力,那你的业在起作用嘛。
你现在就制造一个“我临终会不会迷乱”,那临终这个问题就会现前。那一定会啊!心作心是嘛!那我们学习佛,为什么不相信“法由心生”呢?你要相信什么?你要制造什么呢?你这二元心智——我会不会迷?会不会乱?那你也有会不会我能念佛,能不能往生?这都是二元嘛!没有一个不是二元。这是妄心所生啊!二元对立就是妄想心,那就是你的自力,你的所有自力就是这个东西,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就是这个。
那你要念这个,你就不是念佛人啊。所以你像这种思想意识,习惯意识呢,就该念念佛所念,佛所念。佛念什么,我们学会念什么,那就是念佛,念佛所念。你再有这个想法了,你就提醒自己一句——念佛所念。佛念些啥?
居士:众生皆蒙接引,九界同归嘛。
师父:你是不是九界众生呢?
居士:是啊。
师父:那等蒙摄受,你会不会被摄受呢?
居士:会被摄受。
师父:那这是佛所念。念佛所念,你是在念佛。我临命终了,我就念佛所念,那你就不会设计“我临命终了会不会混乱,会不会不能往生”。心生法啊!我们的心在生什么,那就是法啊,那就在导引你的未来啊!你这问题所有人都有,这是拿妄想设计自己的最终,所以就开始不安心了,产生疑虑嘛。
居士:是的,就是在这个地方老是担心。
师父:嗯,对啊。“老是担心”不是凡夫心吗?不安心嘛!所以安心,佛力安众生心,佛果安众生心,发无上心。就是在这个果觉因心的认知上决定了,没有疑虑了,不再从这儿逃出去了,逃不出去了,融入弥陀愿海嘛。为什么你逃到自己的业力中了?你没有融入佛的愿海,你没有这个发心,你没有安过这个心。我们是想象果觉因心,想象一下就过去了,但没有实践过果觉因心,大部分都是没有实践过。
居士:那在现实的实践当中,会不会念佛念着念着,有的时候他触碰到了。那过段时间,他又迷乱了,又不能相续了,这个果觉因心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师父:不会。这个呢是尝试着。这么说吧,就站在大海边上,捞一把水,是不是大海啊?这是不是大海?是不是大海?但你跟海没有融入过。像我们拿一瓶子水,一瓶子水盖着盖,说我放到大海里又拿出来,放到大海里又拿出来,你还是你这儿一瓶水,大海水还是大海水,你没有融入过。你融入过,你根本没办法退转,我把这水倒到大海里,你怎么退转呢?我们一旦接受了佛力的摄受,我们是没办法去逃脱的。就像大池塘小池塘一样。小池塘融到大池塘中,没法逃脱的,再逃脱出来是很难、很难、很难那样的,那样的强缘很难得见。
居士:那就阿毗跋致,就不会退转了。
师父:是啊,乘佛愿力是没办法退转的。实际大部分人就没有去接受过佛的愿力摄化,或者说果觉因心的实践,都是自己理解的那个东西。就是拿一瓶水放到海里说:哎,我融入大海了,又拿出来了;我融入大海了,又拿出来了。体会自己那一瓶子水的内容,怎么还这么咣当呢?还是这么些东西呢?怎么不博大呢?这个疑虑、那个疑虑还是出来。
现在很多人学习净土教法,就像海上漂的很多瓶子里装的水是一样的,一瓶子一瓶子水,都是一瓶子一瓶子水,看似在大海上,和大海一点关系都没有。没有融入大海,跟大海没有关系。他感觉还是自己那一瓶子水的那个量。限量着自我呢,我们的自我意识限量着自己,没有融入无限的大海。就会反复考虑着:临终了会不会怎样,临终了会不会怎样……你还是这一瓶子水,你没融入大海;融入大海,你就没有考虑这一瓶子水的机会了。
我希望你买一箱子矿泉水到大海里倒一倒,然后留最后一瓶子,就是“这是我”,对。尝试着把那都倒到大海里,看谁还能谈这一瓶子水的事。谁也谈不了了,因为啥?融入大海了,收不回来了。南无皈命礼啊,是收不回来的。我们为什么收回来呢?是你从来没投入过,所以说能收回来。就是我们用理解、理解性的东西,沾一下海水就拿出来了;或者扔到海里面,但是从来没有把那个障碍物给解除掉,包装物给解除掉,瓶子没有抛开。
假如我们的业力就是那个瓶子包围着的一瓶子水,业障就是那一瓶子水的那个瓶子,障碍着我们。基本都是理解性的,没有投入过。为什么?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观察,就是不断地在二元中去:佛、我;我、佛。没有念佛,没有印契自心。只是说:哎,我碰到佛了。就像在海边一样,拿个瓶子沾一下海水说:哎哟,我碰到佛了,我理解了,海水是这样这样,海水这么博大,这么什么。实际拿个瓶子去了,一咣当,又感觉到这疑虑那疑虑,这想法那想法。我们受局限,因为我们自己的想法、业力总是受局限,不是浩瀚无际。浩瀚无际没有回头的事,没有。你投到大海里说我能不能生到大海里,你能这么说吗?不可能。所以说南无皈命礼,就不断地让我们去作为,体验阿弥陀佛果觉的妙用是什么,而不是我自己的想象是什么。
那怎么来分别这个呢?所以我们的举心动念远离了佛的愿力摄化,那就应该调整了,就这一点修行啊,就这一点儿修行,这一点儿觉悟。所以这一念一念的,我们知道,原来我们念念都在念自己那一点儿限量、那些逻辑、那些自己的一些感觉、见闻觉知,没有念过佛。念过佛,这些东西都知道它是个妄念,休息、停止了,就不再随着它,或者排斥它,或者新建立它。
居士:是不是现缘的一切顺利,或者清不清净,其实都是这个果觉的妙用显现?
师父:对呀!你现前的所有作为都不是你在意的东西,你在意的是阿弥陀佛的。这么说,尔时阿难顶礼佛世尊说,诶,你怎么了今天?影畅表里,光耀十方。要我们心智影畅表里、光耀十方,还有能不能往生吗?还有我啥感觉、我啥感觉吗?我们要接受佛的愿力,一样是影畅表里、光耀十方,显世尊威德,不是我凡夫心智。
居士:那影畅表里,其实它就远离了二元的对立。
师父:果地觉不远离二元对立,怎么叫果地觉呢?你告诉我。我们要全体接受“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全体接受“九界同归”,哪儿还有我不能往生、我要心里混乱,哪有这样的论点呢?什么支持我们有这样的论点呢?悖论嘛,那不是?!胡说嘛,设立了一个胡说嘛,对不对?妄念嘛,那是妄念产生了一个结果。
实际几十年来我跟人谈的就这一个话题,再没有第二个,就没有第二个话题。就是一念间,这一念心生什么?大家都说,那怎么能往生呢?那怎么能往生?怎么能往生?我说不能让往生,念佛干什么呢?他要求功夫,他要求……我说哪个佛要你求功夫,求一心不乱呢?他拿经典说,他拿《阿弥陀经》说,拿《净土十要》中蕅益大师说。我说佛太奇怪了,他的功德回施你,给你作安稳,是要求你修行一心不乱,这太了不起了。所以翻译经典,他有他翻译经典的角度。是不是那样说呢?那是你的理解,如此而已;那是蕅益大师的理解,如此而已。
那佛说些什么呢?佛经究竟要表达什么呢?若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他的愿望;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他的愿望。若是让你勤苦,让你不安,让你临终不能往生,佛没事找事啊?能安众生心吗?没问题呀,我们可以大胆地面对自己的妄想,但那是不是妄想呢?若是妄想,我们为什么要追随它,还要考究它的结果呢?妄想一来,那就知道了,不去了解它了,妄想就是妄想。那下一个概念,若是糊涂时,南无阿弥陀佛;若是清晰时,南无阿弥陀佛。佛名相续,印契自心,实相名号故,了无所得。不是负担,念佛也不负担呐。念过就像印心清凉,心得自在。
所以清净缘起,时刻都是清净缘起。就是打妄想时也是清净缘起,一念妄想生起,南无阿弥陀佛,清净缘起自然现前,没有纠缠的东西啊。(弟子:现行总集自解脱。)它就是现行解脱,它不需要我故意“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修修“南无阿弥陀佛”,不需要。我坐在这个地方一个念头来了,南无阿弥陀佛;没念头,也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呀,不念也可以,念也可以呀。念与无念皆是佛力摄受,佛力住持。
啥是佛力?你觉悟十方啊!这不动心念就觉悟十方啊!我们唱那个歌词——“妙湛总持不动尊”,就唱的这个玩意。这个玩意是啥呢?念也好,不念也好,皆清净缘起,光耀十方,安住法界,如须弥住持,离一切众生不被动摇、不被染污。那不是一心吗?那不是楞严吗?那不是首楞严吗?所以就称为妙湛。妙哉妙哉,不可思议啊!安稳不可思议,非造作故。这是念佛法门嘛。念也念了,不念也念了,所以念无念念,皆得方便。
那简单啊,我坐这地方烦恼了,南无阿弥陀佛。没问题啊,你烦恼了,没有啥可得,就是个妄想嘛!我嗔恨了,南无阿弥陀佛,嗔恨也无根无缘啊,不可得啊。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清净缘起,自然现前嘛,对不对?我人我是非了,南无阿弥陀佛,是非不相续了,清净缘起自然现前啊,安心于现行啊!嗔恨心生起的时候,就是安心的时候嘛。别无安心啊,不需要再安心啊。再找个安心,我嗔恨心之外再找个安心。“哎呦,我有嗔恨心了,不行,我不安心了。”不需要。嗔恨心生起了,南无阿弥陀佛,就安心了。因为嗔恨心不可得,它也无始终、无来去、无生灭,它也是实相啊。怎么不安心呢?所以安心一切时处啊。你可以找找不安心,你试一试啊,哪儿不安心呢?不安心就是你妄想相续了,如此而已,别无它物。就是你执著妄想了,就这么些事。
说若放下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无等等智自然现前,这本来具足啊,不需要你造啊!你不是天天念“现行总集自解脱”嘛,这实际是莲花生大士一个口诀。大家在写这个平等安心偈子,在写这个偈子的时候,我说要是大家能注意这句话就好了。现行总集自解脱,现前显现自解脱。他这个文句,赤裸真心的一个伏藏中,第一句话就是这个——现前显现自解脱。(居士:安心不在别处寻,当体即是见实相。)大家编故事,我说这句话大家要会背,结果大家就把这句话放到偈子上了,现前总集显现自解脱。原话是用藏语翻译,它的原话是汉语翻译过来的,大概就是,赤裸真心的话,显现自解脱,总集显现即解脱,现前即总集解脱。他总想讲一句话,一念法界清净、一念法界浑浊。一念,这一念的作用。总集就是一念,把这拢到一念为三世,三世为一念。(居士:这个偈颂是莲花生大士的伏藏,是吗?)对,它是真心赤裸的一个伏藏。
以前有点记忆,他们写字的时候,我说大家能把这句话记得住,就特别简单地学会念佛了,就是实相念佛,随缘念佛,随意三昧,都在这里面可以下手的。不需要你额外的去搞名堂。过去人为什么不让读书呢?像莲池大师最后一卷《阿弥陀经》之外,啥也不要了。《阿弥陀经》他有时也不读,它是“阿弥陀佛”,他在这个地方用功夫。哪个地方用功夫呢?什么念来了,阿弥陀佛;想法来了,阿弥陀佛;作为来了,阿弥陀佛。别无用心。你看,他这个别无用心就够了。他感觉还表明不清楚,他给自己说我日定功课十万,实际就是举心动念。举心动念人一日有十万遍,就是人的繁繁杂杂的心,你只要动个念就念一句佛,你最少念十万声佛号。他就给自己定了日课十万声。动念,阿弥陀佛;动念,阿弥陀佛;自己认为没有动念,阿弥陀佛。因为啥?没有动念那个认知,也是念嘛。南无阿弥陀佛,念十万声。他就很自然的念十万声佛号,不急不促,一天十万声佛号。
后人不知,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赶得嘴也烂了,口腔也烂了,眼睛也红了,鼻子里面都是那个火茧茧子。这是后人不知道他这个念佛的方法,如此而已。动念,阿弥陀佛!动念,阿弥陀佛!动念,阿弥陀佛!未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嗯,不费力气,也不上火,它上不了火。如是念佛人,清净缘起遍于法界,普利一切而不知。就这个“不知”是你真正的清净安心了。
认为我念多少佛,我念多少佛,我多么……完了!这人骄傲起来了,这人看不起那不修行的人了,不得了、不得了了。你自己会偷笑的,经常会偷笑的,窃喜于此。为什么呢?他心中由不得不喜悦。原来有这样一个清凉国度,这么安稳,这么自在,远离造作的勤苦,远离积累的负累,远离了二元的割裂,美妙,故名极乐!(居士:有种淡淡的喜悦之情啊。)你会情不自禁的窃喜于其中,就是偷偷地笑。为啥呢?你会念佛了嘛!原来念佛要费力的,现在念佛是自动的、自发的。不是自动的,是由心而发的。
所以很多修行者他就在世间,说出离世间而不染,如大隐士隐于世间,众人不知。这样的道德到底有多么深厚呢?夏莲居老居士在会集这个《佛说大乘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过程中,十年闭门嘛。他后面就写了他这个,别人来参访,若参者,别人看着他说求善知识来指导,来教诲——阿弥陀佛!对方还要说话——阿弥陀佛!对方还要说话——阿弥陀佛!对方就无趣了,就走了。又来一个学教的,参禅的,修密的,修什么的,凡是来拜访者,他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别人以为他没有开悟,以为他没有方便。他只会阿弥陀佛,实际是他就大方便现前。能住十年,要没有这个念佛法门,住不了十年。在一个楼房里面住十年,容易吗?不容易。要这么念佛,住一辈子也没啥。
远公大师念佛,两次,未取灭之前两次见佛,都是因为这样地随意念佛,随现行念,念佛的方便。由于清净缘起故,十万亿佛土如对目前,阿弥陀佛垂手而立,放光明照触此人。给他作证嘛,说对头、对头,你做得很对,你做得正确。最后一次他就告大众,说佛来迎我,我当往生彼国。
古人屡试不爽。我们现在人不这么实践,就是我要念佛,我临终不能往生,我临终要乱了怎么办?大家念的是这个东西。十人九念啊,不是你念,你不相信问一问,偷偷地问一问。“说句实话,我也没有安心。说句实话,临终我也没有保障。”都是这个。因为这个我才来,今天下午这一节课,我才这么重视。自力修持啊,多生迷茫。
蕅益大师尚且如是,蕅益大师于禅、于律、于密,于种种教法通达无碍。你看看他的著作就知道了。看华严,明华严教义;看唯识,明唯识教义;看天台,明天台;看什么,一看就通达。平时他也修行净土,他也实践净土,但是大病一场,所悟不知何处,所学不知何处,找不到北了。因为啥呢?一切顺缘消失,只有违缘了。所以说他写的著作中就是,此时只有唯息心净土,唯佛是念,别无他途。
自力修持在顺缘中,一切都是顺缘,都是增上,都不得了。业报尽福德全部变成遮难了、难缘了,生命将要结束之时,找不到北了。为什么呢?自力福德因缘尽了。像针一样的业力,像针一样的业力,扔到水里直接沉下去。就那么细微的业都不行,难逃沉沦。佛力不然。你的业力像大石头一样,成吨成吨的重,你搬上了大轮渡,一样给你载到彼岸。
(师岔了句:快下课了,一个多小时了,你们要愿意熬你们熬,我是不跟你们……(众笑))
这个话是十分普遍的话。人都悄悄地隐藏在心里面,平时不敢说。说了怕自己是个老修行丢脸子,掉面子,掉链子。你修行这么专修,你这么出家,你这么作为,怎么这一点问题还没有解决?怕这个话。他真没解决。因为啥?妄想业力相续,自力业力相续,疑分别相续。你这样的人在自欺啊。所以出家人跟在家人真不一样,哪有这么勇敢的在家人啊?不多。
我们学佛人最忌讳的什么?装!装着安心了,装着理解了,装着修行,最忌讳的是这个。果报一来,无能替代。就你随着那个业报,欻!像射箭一样就跑到那个地方去,没人替代我们。认真呐,真要认真呐!哎!我要忏悔啊,就是以前老是感觉堵得慌,讲不出来啊。以前接触净土,感觉自己挺安心的。听听这些话呢,感觉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就是讲不出来,没有方便,讲不出来。因为很多这个老修行啊,都比你强大得多啊,厉害得多啊,背后的那个派头都很大啊,讲不出来。你一张嘴,就能把你打下来,不容易讲得多。所以一个机会因缘的成熟很不容易。
所以佛果觉因心,佛力住持。你看,阿弥陀佛。你不需要他故意怎地,他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你还需要故意吗?不需要故意,不招自请,不请自来。他周遍如是啊,或者性德周遍如是。他本来清净,他不如是吗?本来具足,他不如是吗?如是本然功德,不需要费力气,那是最精彩的地方了。咋省力咋念佛呗,刚才我说的那是最省力的念佛方法。你可以试验啊,人人都可以实践。
过去的古德们都是这么实践的,这个地方不好说,是不是不好说呢?所以古人翻译成,在种种三昧中,所谓的一行三昧,常立三昧,一相三昧,随意三昧,过去四大种三昧,还有华严三昧,五种。这个三昧,种种三昧中这五大类,随意三昧最为方便。随什么意?生起来,一声佛号,三昧。不是出声,不是入声,但是有音声就行了,你提醒自己就行,有个响就行了。啥响?谁知道,自己知道就行。一声佛号一声心,后面的歌词是啥?(居士唱:一声佛号一声心,声声心像阿弥陀佛。)还有词呢?一声佛号一声心。不是故意说的,是就让它一个想法出来了,它把佛号给激响了。我过去称这个声音是什么呢?就是敲钟的锤子。它生起来是敲钟的锤子。钟在哪儿呢?钟在我们的思想的周边。它生起来,咣!这咣的内容是啥呢?阿弥陀佛。这叫不击自鸣,犹如天鼓天钟啊,天乐呀,不鼓自鸣。就是不需要我们用力,这个意思。
大家可以下去试一试,不费力气。古人讲省力即精彩;精彩,性起作用,真精彩。啥叫性起作用?就是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性起作用了,就会省力。省力到什么程度呢?自己去体验啊!别人代替不了我们,这个体验没法代替。说要能代替,释迦佛早替我们做完了,你放心。阿弥陀佛也替我们做完了。他替代我们,他就不尊重我们,不够尊重。他彻底地尊重一切有情,如对一子,如对父母一样的尊重、给予我们。好,下课。
![](http://blog.zhdh.org/wp-content/uploads/2025/02/ab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