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愿导行转化无记,悲心利世光明心智
问:我以前在社会上上班,基本上两年一跳槽,身心处于漂泊状态。遇到佛法感到太好了,那种漂泊不安也缓解了。后来发现有时会有沉闷、不快乐;这时想运用法则但感到心力不足。请问师父我应该怎么认知这种状态,如何让身心安住在法上?
师:这个菩萨提出这个问题,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这个无明或者无记相续出来的一种觉受,就是沉闷,心智不够明了。在常规状态下解决了躁动,感到恶业情况下会带来相似的疲惫或蒙蔽。在这种相对依法的实践过程中,又会把无明、无记状态激活。我们每一个未证道业或者未入正定聚者,都有三种业分,就是善、恶、无记。
像这个居士所举例子,他以前是跳槽,不断变化生活环境,很烦躁。就是恶业、迷失业、愚痴业或者种种贪欲嗔心所致。通过接触佛法,有一些法的实践,粗重恶业得到一些调整,善法似乎也有一点。但因为无始以来的对法作为习惯,我们一定要抓个东西,就是要有感知或者业力、习惯的落脚处。不抓东西会困扰自己,就是攀缘、伺机的心念会表现出无记。因为没有悲愿利世的主动作为,或者明亮运用心智的指导,所以带来无记业沉淀。在念佛中若行诸悲心方便,主动代众生忏悔,回向功德,就能避开这种沉闷或者无记业相续状态。这个无记是莫名的,就是说不出来的一种状态。人人都有,到了某个修行阶段就感觉没意思,或者有种灰暗。这是我们无记业的激活,把无记业表现得比较充分了。
我们可以作一些小小愿望的激励,使无记业变成明了、清晰、主动的作为。可以在这个阶段给自己立一个愿望。比如每天这个世界上有二十多万人去世,我每天就念一百声南无阿弥陀佛回向他们。在这个沉闷无记因缘中来设计一下。或者说我念一部阿弥陀经,或者说我念十遍往生咒、二十一遍往生咒,或者说我念一句佛号也行!你要负责任,比如说每天下午两点沉闷表现得特别突出,我就下午两点准时为每天死亡的二十多万人念一声佛号、十声佛号、百声佛号乃至千声万声都可以,使自己那种无记心随着愿力作为清晰有力起来,不再沉闷。你的无记心就不会沉闷在那个习惯上,就能突破了。
并不是念多少为要,是清晰愿望为要!在无记业最分明之时,就是沉闷、迷失,没有其它恶业善缘了,怎么会这样?那刚好给自己定个准确的可以作为的小小愿望,来处理无记业报。你心念中一旦负起责任,这个无记业就变成以愿望来解决与接引它的过程。我们可以做实验。因为每一个未证果众生都在善恶无记三种业分中,没一个人能出离。你要出离了就是菩萨、贤圣、智者,最少是初发意菩萨。那么你有极大善巧与主动作为能力,能超越无记业对自身的制约。
许多老修行也容易落到这个困境中。有人从上殿就睡着。他养成善也不善、恶也不恶了,感到作出家人或者修行人挺好,但是无记业伴随,开始昏沉!这个昏沉是在无记业强化下所带来无所责任、无所作为的蒙蔽业报。像大家都在诵经念佛时,他睡着了。他不是故意睡,就每天这样坐着、坐着……睡着了。是因为早起或者什么?不是!就是养成习惯了。尤其在一些内堂口这个现象特别多。他不是故意这样,但在这个业分上不处理,必然造成这种业相,就是心中闷闷的,也不知做啥,反正没意思;念佛、诵经、作为都没意思,心里不亮堂,没有利益,说不清楚的味同嚼蜡感觉。
誓愿特别重要,用可行的誓愿解决这个问题。实际是给自己一个责任——我在这个无记业成熟过程中给自己一个责任,让这个责任把无记业充满;变成责任性的愿力转换,用愿力替代无记业。你看一看:原来是被业制约的状态,现在是被责任与愿力推动状态。这样容易走出困惑。
许多人在寺庙住久了,尤其是责任感较弱的人,就会有这个过程。若久久不知或者久久作为于此,就变得昏沉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用不上功夫、日复一日挨着过日子。这是善恶无记中的无记业相。若要不被它困着就是用愿。不用太大愿,或者说得多么高尚,就用自己可以操作的愿望去催熟它、超越它、认知它。不要沉沦于这个无明业蒙蔽下的被迫状态。这个状态一久就会昏沉、消极、无责任感;再久就什么都不愿干,只想贪图这个无记,一昏沉就很好受。很多人就会很好受地把这段时间熬过去,一上殿或者一到内堂口就昏沉了。没有责任感,没有愿望,这个地方激不活!有责任感与愿望的人会把这个地方激活。
他这个问题在我们念佛人群中容易表现。善恶无记是我们普遍的业分状态——不是个别人,它是有普遍意义的。若昏沉了你就想一想:我现在在法座上,像佛一样坐着,我应该干些什么?全世界都等着这个光明,我若是一昏暗,整个法界都昏暗,那是什么样子?我若是一无记、进入无记状态,所有众生都沉沦或者不可救拔——我们昏沉或者无记之心就会得到一个激励、觉醒、觉悟。可以试一试,可以很好地调整过来。就是依愿化解无记或愚痴业力的善巧,主动运用自己现行生命,而不是困在无记业中。
一般学佛人把自己大的恶业或者杀盗妄淫处理过,感觉自己挺好,结果无记出来了。我们似乎都有近似表现,就是闷、没味道、没意思。说这在干什么啊?这么没味道,我在世俗中还很有味道,我这样做那样做还很有人情味,这没味道啊!实际是没责任,没有愿力支持自己了!可以思考这个问题,对我们都有提醒。修行不是一个泛滥说法,或者说我硬挺着就行——不行,一定要有恰当或者得当方法,才能使我们从善恶无记业中走出来。若不恰当你走不出来!
问:祈请师父能不能给我们传授一种轻快喜悦的念佛调子?
师:我只能讲一讲我的经历,以前遇到圆拙法师。圆拙法师跟弘一法师学过戒律,也在三十年代到灵岩山寺跟印光法师学过念佛。后来我们住在一个院子里,我那时所在念佛堂也是他创建的。我们现在说的印光法师念佛四声调,早期在福建传播比较广泛。这个念佛调子,我有几个问题请教过他。就是印光法师在某个时刻念出来,最早被他们用钢丝录音机录下来,然后传下来了。那个钢丝录音机录出来发音带着尾音,就是有失真现象,造成后来国内的念佛调子有拖音。
在念佛堂念佛期间,堂主交代在念佛时不要拖音。所以我们在念佛堂的调子最后音声要干净。(师示范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为什么收尾收得干净?就是不会落到无记上!如果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会有一段模糊用不上力或者说不清晰不分明的地方,容易昏沉。我们这个调子还好一些;有的地方念会拉得很长,天稍微一热,一疲惫,念着念着人就头勾下来了,力量接不上了。
过去在念佛堂,他们会用一些方法调整。比如东西两单合唱,绕佛的人念三句,坐着的人念一句。坐着的人容易昏沉,让他们听三句念一句;经行的人念三句听一句。过去念佛堂分东西两单是普遍现象,长时间修持。我们那时一天十二个小时念佛,就是东西两单,一单人坐着,一单人绕着。这一单人绕半小时,累了坐下来;那一单人坐久了,要有无记、困,就站起来走。这样不断换着。以前念佛堂基本像禅堂座子那样设置。也有人巡香,拿一个幡,看见人困了他就顿一下牌子,人就醒过来,不要人修无记或昏沉业。
有时会用比较疾速的音声,调子不是一成不变。好比说上午天气比较清凉,念的速度可以缓一些;下午比较闷热,人容易昏沉,声音就短促或简洁一些,让人不因为念佛而昏沉,所以有个修正与调整。过去管堂师父就起这个作用,像殿堂里维那师一样,来导引大家调子,就是高低音与念速。他来掌握,指挥大家怎么省力、喜悦、清晰地完成这一节课。所以过去开堂大师、维那师、堂主都有很大责任,就是不允许大家修无记业或者掉举。掉举是妄想纷飞。他有一些方式方法来解决我们昏沉、掉举这两个拦路虎,让我们的修行真正一路走下去,在修持的三昧力中会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有这样机遇与善巧。像广钦老和尚那一代人,以及以前我的一些同参道友,念佛所成就利益与状态,说功夫成片都是有的。因为他们是三五年或者十年八年地一个功夫用下去、一个状态支持下去。以前有这样环境,有这样老师,也有这样的教法。
这些出家师父或者老一辈人,比较敏锐地觉察到我们修行者的一些昏沉或者掉举状态,用音声、调子来调节你。以前我们在一些念佛环境中用过很多调子。印光法师调子当时有两种,有一种是定妙法师给我传的。他亲耳在印光法师那个地方听到,用谱记下来。他说你就念这个调子,这是最准确的!我说现在社会上传播的调子呢?他说那个调子是录音变音了。我就用他这个调子念念试试。后来大家有争议,我想没必要,就去圆拙法师那儿说:能不能确认一下用哪个调子最正统、最合适?老法师说:能感恩念佛就好!他说印光法师念佛也是变化着,不像我们死死抓个东西一直抓到老死。对此我深信不疑。
以前有一个印光法师侍者,在大连一个寺庙里,我们见过,谈过这个调子问题。那是九八年左右。我说这个调子到底能不能有相对准确或者大家都接受的角度?他说印光老法师也是念着念着变着。现在人把一个正统的概念性东西抓得很稳,但是对自身修行利益呢?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受到印光法师真正加持,真正实践出清凉的法益、欢喜的法益、感恩的法益,或者真正用功夫的法益,让我们超越善恶无记昏沉掉举的业相?用一种正统的心来表达修行不是不行,关键这个正统心所传递实质内涵,是去除我们烦恼,让我们摆脱生死困惑!这肯定是真正的传播意义所在。
我现在也不能说哪个调子合适不合适,因为大家在各自修持环境中各有认取,参差不齐。像有人说是阿(o)弥陀佛还是阿(a)弥陀佛?在沿海地带念阿(o)弥陀佛可多了,也有很多人念阿(a)弥陀佛。到底哪个对?他们问我,我说阿(o)也对、阿(a)也对。区域不同。就运作方便来说,我感觉大家在实践中可以不拘泥一个调子,尤其私下。你跟大家在一起,随着大家调子没问题;你私下念佛时也可以找几个调子试一试,完全可以。
以前有一个出家师父念的五音念佛,我特别喜欢。我劝过这个法师不要讲法,我说他知见怎样怎样,但我特别喜欢他那个调子。对六度调子、四声念佛,我都很欢喜,以前经常用。像我们以前经常十个七、八个七地打,有时我说换换调子也是有意义的。你说我就坚持一个调子行不行?也不是障碍。真正坚持一个调子,比如大家在一起修行,能共同有个认知,也不是什么难题。
要么有老师或者一个抉择的人给我们指导,要么大家协商。要都是同修者,可以协商;要是有师长、有修行经验者,可以直接指导。念佛声调与快慢,协商与指导都有意义。不能闷在一个地方,闷在一个地方大家会疲惫厌倦。开始都很有道心,很有愿望,念久了可能出现一些障碍。这个问题我们常住上也可以在我这个建议下交流交流。念佛的调子实际是个大事情,因为关系到我们修行人的所依止法则,或者说依止的基本指导。你说我们就按照原来方式很好,那也很好;换个角度思维,可能也有意义吧!
问:师父,有个事情想请教您。现在有不少人觉得积点福就行,庙上事情、集体事情或者为大家服务的事,他就觉得花时间不划算,不愿意做。您觉得这个事该怎么办?
师:现在护持寺庙的人少一些,来寺庙索取的人比较多。这个时代人那种自私与狭隘,说我念佛就什么也不用做了,我专念佛!实际这样人的私心比较重。他不会专门念佛的,不信可以看一看。这个时代,很多寺庙出家师父很辛苦,执事或者护持寺院的人很辛苦!因为护持道场的人很少。像以前接触过一个二三百人的寺庙,至少就有六七十个人在为这个寺庙勤苦作为。其他清众想念着寺庙对他们的恩惠,要把功德回向给这些作为者。这些作为者知道自己的作为也在修行,也是不可思议的福德。
像我们报国寺这个环境中,不管是出家在家,要有很大一个群体为大家的吃、住、用、社会关系服务,很辛苦。这一类辛苦就是人少。过去寺院中没有闲人,就是大家都要负起一份责任,修行空间需要大家爱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这个寺院的支撑与相续付出自己应该付出的那份力量。不是说我只管吃,只管闭上眼睛念阿弥陀佛,其他我都不问!这样的人要有多大福德因缘?我们是不是真正一心念佛了? 要真正一心念佛,所有人护持你也可以。你是不是真能做到这样?能做多久?是不是借口?我感到借口偏多一些。
有一些初发心的学佛念佛,或者出家在家的,容易落到这个地方。说我没有时间,我要念佛了,我什么事情都不做了;我从家里出来,从社会上出来,把工作都放下了,就是为了念佛!但一般坚持不了半年。出现身体不好了、环境不好了、心理不好了、脾气不好了等等。勉强支撑下去也行,但要是有适度劳作与责任,可以福慧双修,在生命、心理与身体配合上会得到比较有序、有内涵的做法。
我们要知道劳作是福德因缘,是责任啊!这个责任心、愿望是十分重要的支持我们作为的一个力,要不然就陷入善恶无记业了。这个道场是大家来修行,大家来维护——要有这个简单的责任感或者愿望。要不然这个道场服务者与执事就很辛苦。恰恰这些很辛苦的人,其他人还会埋怨,那些找借口的人还会埋怨。因为他心里烦恼没去除,会把烦恼推脱到环境不好、有杂音或者吃住用上,找这些麻烦。要是生起对道场责任心,大家共同守护,共同实践佛法,共同爱护道场,人人都会相对地轻松起来。责任感也会去除我们无记业分,把我们心中的无记业分有个消除。无记业是没意思、很沉闷。要是你有很多责任感,你念佛就很得力;你有一点点时间念佛,就很喜悦,身心会很健康。
这是愿望问题,清晰愿望就好了。来到寺庙,大家共同居住,都要分担一点作为与维护的责任,使道场变得轻松与有序起来。过去寺庙没有闲住的人,除非是退居的老和尚、老居士,年龄太大了,实在不能作为了。很多寺庙都有退居院或者安养院,一般人都不愿意去。就怕自己没有用,怕自己被别人养着。过去很多老和尚,像虚云老和尚一百多岁还挑东西。为什么?他们是身心接续熏修锻炼的福慧双修的事实。劳作、责任一定是福慧两个面。没有责任与愿望,你是没有智慧的人;没有具体劳作与承担,你是没有福报的人。你观察就行,那样会多病、多难、多诸烦恼。
说我一心念佛就可以——这如果不是借口,真有这样一心念佛的人,其他啥也不干,我们全部供养他也行。关键是不是?若是借口,为了自己安逸、放逸、不负责任,说我啥也不要管,我只管念佛,那就需要调整,借口会给自己身心带来不安乐。若不是借口,太了不起了,真是福田,是现前的大势至菩萨。在寺庙里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一份责任,这样福慧并进,对身心都有意义,至少在作为上对身心有意义。这样不把寺庙的整个担子放在几个人身上,那样压力未免有点太大了。
如实知自心很重要!我是找借口了——你要明白这一点也不得了,你有调整自己的机会。要是不明白这个,你会陷入一个自私狭隘的业报中,比较麻烦。如实知自心,可以不从高尚角度,就从习惯上。说我知道我这个习惯了——你就开始觉悟,观察自己因果了,你会承担自己的因因果果。至少不会在自己因果上迷失或责怪他人等等,有这样一个觉悟正机。
问:感恩师父!我用默念和出声念相结合的方法是否可以?
师:可以,这不是问题。默念、出声念、大声念、小声念,各有方便。在大声念佛、默念、小声念佛上有很多争议,古来已久有不同传承体系。
有一些传承说法中说大声念佛会伤气,说掐珠子容易手上落病。我最早接触的是掐珠子念,每天念若干万遍都要掐着珠子念,有那个体系,也是希望大声念。他们依止经典所说大声念见大佛、小声念见小佛,就是鼓励大声念。后来接触这些说法,也实践过不用念珠、不用大声,感觉都可以。实践方法或者操作方法很多,主要的令自己心念、愿望清晰起来。这些做法只是在我们愿望的引导下,执行愿望的,不是盲目作为。单单学一个盲目作为毫无价值。有发心作前导,我们这个方式方法在执行这种愿望。
要把发心、愿望搞明白。安心、发心、知自心很重要,这是修行根本,不能离开!具体方法千差万别,发心只有一个,觉悟自心是重中之重。方式方法怎么来配合?那是我们每个人随自己所接受的传承体系来作为了。我早期接触的念佛方法是持戒念佛。那时感到身心都安乐,持戒能令身心安乐下来,无悔于念佛。后来接触随愿念佛,就是随佛愿力,依愿知自心,依愿来念佛。在这些实践中都能令人安心,关键是法的来源要掌握清晰,就是方式方法的准确与具体很重要!要不然我们在实践中会茫然,遇到问题不知怎么解决。在实践过程中慢慢解决自己的问题很重要,解决自己修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很重要!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