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我们继续。明天是放香的日子,大家可以活动了。今天我们继续种子的话题——种子对我们生命的作用、现前的作用。
昨天谈到如来种性与无始无明种子。九界众生皆因无始无明——一念妄动生起执著,其相续的差别产生这种种法界。在这种种法界中,就是这一念妄动在相续。我们久久培养的习惯,常说的习性,在每一个法界中完全起着对称业报。就人类而言,徘徊是个特定状态。
有时徘徊也让人感到人类属性比较突出。世尊住世时,要求比丘比丘尼出去托钵,托钵后经行。为什么要经行?热带气候也是一个原因,不管是早餐还是午餐,吃完若不活动,湿热的东西容易使人得病或昏沉。所以就让人找个通风、明亮的环境去经行。经行中踱来踱去、走来走去,很像人类遇到事情的徘徊来徘徊去状态:得失、好坏、做不做……这样的心理状态。
许多人在这样走来走去走来走去的过程中,反而容易有证果机会。这里面有个特质的东西。像现在人走般舟:走来走去,走来走去,走来走去……念一句佛号。或者念个特定音声、观察呼吸之类。他这个专注状态就是“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能使自己回到妄念初动的最初状态上;在这个最初状态上再有机遇,就能真正回到本净、本具或者本心、法界心上来,能大寂灭现前,能了知法界本无一物可得之事实,来繁荣这个法界。就是对法界心的认知与实践。
所以世尊那时候,经行证果者特别多,没有那么多复杂方法。像近代泰国阿迦曼尊者,他就是经行,称念“布达布达布达”,就是“佛陀佛陀……”那样就能于不可思议解脱道中得到成就,没有我们现在人的学习量大。因为他选择这种持佛号经行方式,会回到最初心念那一动、那一念,即是动念最初状态上。他认识了那个状态,有那个机会。现在人学佛容易在知识层面与包装状态上,就是捕捉名声,说这个法则怎样、这个人怎样、这个道场怎样,而不是观察内心真正需要,那个点没有找到。
今天谈谈怎么直下面对自己的每一个现行业报。昨天女众要问问题,我说你们下去比丘尼们集体地解决解决再来问。我们每一个问题用法则处理处理,再和别人交流,这不是难为大家。每一个现行是一个珍宝,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机遇,也不是胡乱说。真希望大家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一个机遇,不要养成依赖、放纵的习惯。
怎么直下面对?我们先从法义上或者教义上说一说。许多人讲当下、当念,就是现行。你说话时候、做事时候,都可以说是当下。一个事情好、坏,发生了,都可以说是当下。当念——我们一个念头生起来、一个感知生起来、一个内在外在的冲击——好、坏、苦、乐,这种感知性确认了,说是当念。这个念是个念头;这个当下可能是个事情,一种发生状态。
我们能不能直下面对?就是不回避它,不扩大它,不故意遮盖它,也不麻木不仁地让它过去;依阿弥陀佛教法中,九界同归,每一个当下、当念都可以归,归到具足、平等、圆满之事实上来。清净平等圆满我们称为法界心,也称为心之本源、万念根本、万法根本,就在这个地方。直接面对它,它这种法性、觉性的作用我们就能有直下对应。你不用编造好坏的故事,也不需要有没有面子对它,就直下审视它——无自性。这是完全都可以做得到。无所得,如幻,无常,无我。你说这不是太教条了吗?我们做什么事不教条?可以想想你平时做什么不教条?你这个好坏的心、是非心、尊重我不尊重我、伤害我还是利益我等等都很机械,习惯性的机械。
每一个事情当下或者当念来了,我们能不能直下用佛陀教法,比如用九界同归这个念去审视它?审视久了,什么来了就是同归。归什么?百川归海。归什么海?就是具足,就是清净。能不能这样做?可不可以尝试着鼓励自己这样做,引导自己这样做?直下面对实际就是运用,学着运用如来种性,法性当下让他平等地起作用,阿弥陀佛报德让他圆满地起作用。不用心地起伏、爱憎起伏、得失起伏或者要与不要、喜与不喜、忧与不忧、迎合不迎合……不管这个了,我直下回归到九界同归上——闻其名是为具足,我们念一声名。
不管什么念头来了,不管什么感知来了,不管什么言说听到了或者作为做了,我们能不能直下面对?不能直下面对为什么?为什么委屈地说我念一百万佛号以后再怎么样、我闭关三年以后再怎么样、我证得空性再怎么样、我达到什么法益再怎么样……这个预设能不能成就?没有直下面对,所谓修行不过是编个妄想的故事、兜个圈子,你还要回到直下面对的机遇上来!
以前有些出家师父闹矛盾,我感觉自己那一年挺没有善巧,也没办法说那些事,就找个地方去忏悔。有个老人带了一个佛舍利,我去在佛前忏悔自己无始以来所有不能当下直视心智的业报障碍。在拜的过程中,真体会到了佛恩浩荡!佛说戒律,说教法,说显说密,说净土说禅宗等等,大家现在说这些派那些系,世尊没有说这些派那些系,都是为了解决众生本来清净、本来具足如来智慧德相、本来安乐之事实,让大家认知本心无漏之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