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要解闻记》导学10

导学10-1  自受用与他受用的实践

导学10-2  不空过才能成就念佛的功德

导学10-3  珍惜教法 多去念佛

《闻记》导学10-1

自受用与他受用的实践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66页-第70页)

那要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直下就承担一切九界众生的业力!地狱之苦你要面对了,你说“我们就受受地狱苦,让地狱众生得到休息吧!”你受到愚痴苦,你说“让那些畜生众生摆脱愚痴业吧!”人在受刑罚之苦,你就会说“我这个苦来代替一切众生苦,来遮止一切众生苦吧!”你看到斗争,就感觉斗争是毫无意义的,就会来遮止争斗的心念,真正地祝福天下人和合、和谐。

那果地觉为因地心,你说很不容易吧?我们想象起来真不容易。所以内誓外愿我们要了解,就能找到佛的果地觉这样一个角色。去年我们有内誓那个文字,实际那是个提示。诸佛如来乃至十方法界的众生,这个所谓的佛性、本性、自性,它是一如的,它本身是无诤的。所谓“一如”就是“性德一如”,这个谁都推翻不了,没办法推翻,因为它不建立,法尔本然,这个地方是无诤的。世尊证实到这一点了,所以他就有内誓—就是他内在的自受用。就像人把手举起来,把自己突出出来是一样的,我一举手—把自己突出出来了。

实际人人都有无诤这个性德的本质,我们表达出来了,就是说你要守护这个内誓,守护这个受用。我又跟人争斗去了,我又跟人找麻烦去了、我又说是非去了……你心诤了,你要知道这是习气、这是习惯、这是毛病,不要迷失它。好了,到此为止了,那开始觉悟了。怎么觉悟呢?因为你的内誓而觉悟!因为你本具的性德无诤而觉悟!回到内誓、回到性德上来,得究竟安稳。什么究竟安稳呢?不落空的。很多人说要不跟人争、不跟人斗,会不会落空啊?会不会浪费时间啊?什么也不作为啊?不是这样子的,无诤本身就是一个内在的受用。这个受用佛陀亲证了,圆满地证实了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

那你说我们想入佛知见,以佛的果地觉来做人,这佛的果地觉是什么样子呢?这个无诤内誓就是他自在的受用、内心的受用。我们标了一个与事无诤、与法无诤……实际你可以写无限个无诤。你说无诤是不是愚痴啊?不是!无诤是不是懦弱啊?不是!你要去体验它内在的广大、深刻、宁静、周遍、具足、清净、无碍的事实,你要去体会这些东西。

我们从内心去体会佛的果地觉,就是你要立个誓!立誓干什么呢?就是来了解果地觉。世尊果地觉的内在是个啥受用呢?他自身是个啥受用呢?无诤!佛无诤,我也发愿无诤!那行不行呢?那要实践,不实践真不行的!以前说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把佛的自受用来作我们现前的自受用,那就是因地心啊!那就可以很清晰地去认知、去运用,你要守护这个!

很多人念许多心咒,那些心咒都是他的自受用,就像这个无诤誓愿是一样的。有的人修什么观世音、什么大势至、什么菩萨、什么佛陀的心咒,实际就是他的内誓!有一些修行者成就了,也传给人一个心咒,说你要好好地念,这是什么上师的心咒,这是什么本尊的心咒……实际就是他内在的誓愿!你说没有翻译啊?不给你翻译,翻译成无诤不好听啊,你感到无诤太平淡了,来点叽哩嘎啦的,你听不懂才好呢!就是用梵语什么的,反正让你不懂就好了。人一懂,就感觉到显化了,揭示出来了,就没味道了。就像这个无诤,是佛的受用,揭示出来了,人会感觉到:是不是没有意思了?我还是念点玄的吧!那你就念玄的,我们显教中也有玄的,对吧?《十小咒》、《楞严咒》……很玄!对不对?很长哦!像我们四川很多地方还念那个叽叽叽、吱吱吱……普庵祖师的咒,都很神哦!

但是有一点,这个内誓“无诤”两个字,就是佛圆满、清净、无碍的自受用。你用无诤的心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是个什么人呢?就是佛佛相念!你说这也太简单了,谁要你弄复杂的?对不对?复杂的不好操作呀!学佛不是为了复杂,也不是为了简单,要有作用力呀!用上力才好啊!你用不上力,说复杂、说简单都没有意义了。

那我们下去就可以用无诤的心去念阿弥陀佛。你说我已经发过无诤的誓愿了,尽未来际我要守护这个誓愿,实际你就表明你要顺性起修了。诸佛如来都是顺性起修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我们起步怎么起呢?你发无诤的誓愿就开始起步了。起什么步呢?顺性起修。这个功德不可思议的!这个十方诸佛一起赞叹也赞叹不完!为什么呢?虚空界尽,此功德无尽。因为性德的利益,任何生命、任何言词都赞叹不及。那你顺性起修,这样的功德福慧亦是无量。不是说你不知道那个量就是无量,是无量之无量。因为性德的功德海是不可称计的。你真想在此一生中每个当下不虚过,那你用这个内誓的无诤心去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你先发个无诤的誓,实际也就是守护阿弥陀佛的受用,守护诸佛的心智受用,你再去念佛。佛佛相念是个什么样子呢?你去体验好了。

很多人说这修行、那修行,我说你怎么修行啊?不顺性你修什么行啊?不发无上心你修什么行啊?不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你修什么行啊?自心尚未明,你修什么行啊?你怎么修?

这个内誓是我们了解果地觉的内受用的一个重要角度。你再发一个心—为利九界众生故,为令十方九界众生圆成菩提故,我来念佛,来做一切善法,来实施一切作为。你这两个愿有了,阿弥陀佛的自受用与他受用都可以表达出来。

明悉法师:

我们今天念这段,重点就是讲这个无诤

无诤,其实我们在上一个安居用很长的时间一起学习的那个《净土传承与誓愿》,专门讲的就是无诤的自受用这一部分。我们今天也简单略看一下。

果地觉因地心,这个是念佛的一个大纲,直下就能承担一切九界众生的业力。这个一切九界众生的业力,不是说靠我们自己的能力、自我的作为去承担,而是佛的功德来承担一切九界众生的业力,而我们要随顺于佛的功德来觉悟一切众生的业力。这一点,就是我们的一个用心的下手点。

如果是按自力的话,我们的业力、别人的业力、众生的业力,我们都是很难承担的,很难去承受的。但如果你是一个念佛人,你是一个随顺佛力的这样的一个行人的话,那我们对一切的业,我们不需要去排斥它,因为最主要的是你不著实它,你不把它当真。

一个念佛的人呢,其实你心念的是佛,而九界的一切业它是如幻。在这个一切如幻上,你是有抉择的——就以佛的功德作为守护,去抉择一切现行,它都是佛功德的一个展现。

业有没有自性啊?再大的业也没有自性,再大的业也都是因缘法。那我们去透视它的本质,我们在这个本质处就得以落实,可以安心。所以当你不染著于业的时候,其实业它也就不能再成为真实的一个能够令你堕落、令你生起极大的恐惧、令你排斥、令你著实——它这个作用力就会消减。

所以当我们有这样的心量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个广大心,有一个平等心,我们面对受苦的众生,我们会生起慈悲心。这样在三界当中,无论是地狱苦、饿鬼苦、畜生苦,其实在我们当下这一念心都能投射出来。因为十法界不离这一念心。

我们可以去体会体会愚痴的苦,体会体会地狱的苦。当我们染著了嗔恨的时候,我们堕在了嗔心炽盛的这个境界中的时候,地狱苦就现前了,这是从因上说;那从果上说,你要是得了一个非常痛苦的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那种痛苦,其实就是地狱苦在人间的一个折射。

但是你是一个念佛人,面对苦的时候你就会以这个为道缘、道用去觉悟这个苦,去成为你一个念佛的推动力,念佛回向一切受苦的众生,愿他们都不再受这种苦。这个就是用果地觉的心来修行,用念佛的心来面对生活。那一切的苦也不成为真正的逆缘了,它就变成了修道的增上缘。

所以你看,佛法其实教我们怎么样用心,教我们怎么样在发心这个缘起上来转境,这个是佛法的珍贵之处。

佛法不是说去改变外境,而是改变自心,改变自心的缘起。那这个时候,由心而显现的境界,也就发生变化了,你会面对一切的苦的时候,我们就无所畏惧,我们去承担。

因为这个苦既然落到我们的身上,一定是有因果的。它有因果,你就坦然面对这个果报就好了,这也不要去怨天尤人,都是曾经造过的因的一个成熟。但它虽然成熟了,它也没有自性,在显现成熟的当下它也显现了解脱,它就是刹那生刹那灭的,所以你去对抗它没有意义,那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是觉悟的。

觉悟的心行是什么状态呢?它是一种接纳的,是一种开放的,是一种感恩的,是知道它的本质的,是不被它的表相所迷乱的,这样的心才是觉悟的。相反的话,如果我们不觉悟,我们就排斥,极大的排斥痛苦,在痛苦的面前生起怨恨、颠倒、怨天尤人。

造因的时候敢造,果报现前的时候不敢承担,这个其实就是一种迷失。这个就是在苦果现前继续制造苦因,那轮回就不停啊。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因果中,每天都在承受着因果,当你苦果现前的时候,如果你不觉悟的话,你其实是又在重新制造一个轮回的因,轮回就会相续下去。

每天我们都有事情发生,其实每天任何事情发生都是一个果。但觉悟的生命,他在果现前的时候,去接受它,去觉悟它,就不再去制造排斥、对立、对抗、怨恨,或者说抓取。他不再制造这些苦因,那他其实当下这个轮回就了了,当下这个轮回就切断了,就超越了。

所以,了生死还是在当下这一念来了的。了生死就在这一念当中,你能不能念佛,能不能超越业相的相续的执著,这个地方是关键之关键,就是关键于当下这一念,关键在于当下这一念。

佛法修行,不离当念,往生也不离当念,你这样念佛,那你当下这一念心就是往生。往生就是超越轮回,轮回不再相续,那就是往生。所以其实在苦报现前的时候,你可以检验自己的心行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样的一种用心方法。

如果是的话,那随喜,这样的发心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不是,我们就要去调整,我们就要反省自己,对自己的实践法则要认真。

如果你不认真,那你就是习惯的相续,你就是仍然活在这个对立中,仍然是以老一套来面对你的生活,去怨恨别人,把一切的过失都推到别人身上,凡夫就是这个特点。他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开始怨恨别人,那就迷失了自心了,这就心外求法了。

受一点苦就怪别人,是别人造成的,这样的人其实连因果都不信。信因果的人,就会面对自心。面对自心,我们才有机会觉悟,然后你才能够去念佛,才能够随顺佛的功德来觉悟自心。

这一块儿,其实就是教给我们如何精准地去实践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一个方法。

其实这样的话,我们内心它就会是无诤的。无诤的心,是你心本来的状态。我们本心是圆满的,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的,你的心本来是无染的,本来是觉悟的,就是我们自心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嘛。

所以我们这样运用的时候,它就契合了这个心的本质,它就顺性,它就与性德的这样的不染的功德是相应的。这个时候,也就是我们在守护我们的自受用,守护你的这个心地,守护心地的无染清净,那他就能够体验到这种广大、深刻、宁静、周遍、具足等等。

你体会一下,如果你染著在一个业相上,你这个心它也不广大,心量很狭隘、很狭小。一个天天怨恨的人,怨天尤人的人,他心就是很狭隘的、狭小的。天天说别人,你看好多人,他特别喜欢说是非,特别喜欢去指责别人、批评别人,这样的人,他心量肯定是狭小的,肯定是狭隘的。一个心胸广大的人,他其实是没有那个精力,没有那个时间,没有那个念头去指责别人的,他都是回归到自心的自受用上来,守护这个无诤。

那这样,到底是实践法还是没有实践法,我们自己要看清楚。不要去看别人,就看自己的心就好了,看自己的心就是自受用的守护。你眼睛一旦往外看,一旦去落到外相上,落到别人好不好、怎么样的话,那其实就丢失了这个自受用。这个地方,其实修行的人他没有别的,他就是回观自心,觉悟自心。

所以自受用,它就是自己内心默默地去用的一个东西,称为自受用。可以说我们在一切的因缘当中,都要守护这颗心,都要让这颗心不要落在二元对立中,不要落在一个著相的、分别的这样固有的习惯中。

当然说我们一切众生都有习气,我们之所以有习气才称为众生。但这个习惯来了并不可怕,你觉悟到了就好。习惯来了,你正好念佛嘛,而不是把法则丢在一边,一直随着那个习惯迷失下去,一直放纵自己,放纵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我就说别人我就很爽,你就一直说别人、一直说别人,那你最后爽了半天有啥用呢,你不好好觉悟自心。

好多时候,我们是通过向外在的作为上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发泄自己内心的积累,而没有在回观自心当中运用法则来消融自己的烦恼,来处理自己的烦恼,让心地回到安稳上来。这个就是有没有信仰的一个分水岭。

有信仰的人和没有信仰的人,其实还是看你到底是有没有去实践你所学的教法。没有实践,其实通通叫做没有信仰,别看学得再久,说得再好听,甚至会讲,讲得天花乱坠。如果自己遇到事情了不实践,自己遇到事情了仍然是怨恨,仍然是排斥,仍然是对立,仍然是争世间的利益,那这个其实就是没有去守护自受用,没有守护无诤,那就是一个假的念佛人,表里不如一,不真实。

修行最忌讳的,其实是不真实。所以你看善导大师讲那个圆发三心即得往生,那个至诚心,他解释成真实之心。所以我觉得一个修行人要真诚,要坦然,要有一个赤子之心,不需要任何的伪装,不需要任何的伪装。那这个其实都是自受用的一个实践。

人坦荡就好了。其实好坏本身都没有实质,你去包裹它,你去伪装它,这是最愚痴的人。你的优点它也没有实质,你的缺点也没有实质,那这个有什么好伪装的呢?你就坦荡如实就好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面对自己的过和别人的过,你都坦荡大方,都知道它是不可得的,那这样的心多么地广大呀,这样的心就是一个赤子之心。所以我觉得,大家要作一个真诚的人,做一个如实的人就好了。

所以,其实自受用这个地方并不是说有多么地高深。我们一听说佛自受用我们来用,我们觉得这东西太高深了,太难了。其实并不难,恰恰很平实,恰恰确实是很平实。佛也是从平实当中去实践法则而成就的。

像禅宗讲平常心是道,我们念佛人也是这样。这个平常心其实就是如实、真诚、坦诚、坦荡,在这样一个内心的世界当中,我们真实地面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对自己的心负责任。对起心动念不要说在自己心念当中不当真,在表面上作文章,那是最愚痴的。

所以说自受用这部分,这个地方其实以前我们讲过很多了,这里也就略略地提一下,大家如果是没有学过《净土传承与誓愿》,可以回头系统地去学一下。我们这儿也不多讲了。

我们知道一切诸佛,不光是阿弥陀佛,一切诸佛他之所以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都是要守护这个无诤的内誓的,一切诸佛都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无诤就是性德本身,无诤它就是实相的一个不增不减这样的一个表达。

一切众生的心其实都是实相心,诸佛都是亲证了这个实相心才成佛嘛。所以说,我们在无诤内誓这一点上要有所认知,有所去实践,才能够说念佛这个法门的实践才会有内容。所以这里面谈到我们跟佛的功德相应,从誓愿下手。

誓愿,它就包括了内誓和外愿。内誓就是自受用,外愿就是利他,发愿利益众生。你想想,阿弥陀佛他给我们展示的四十八愿的广大的功德成就这样一个净土,为利益九界一切有情,这个功德是多么地震撼法界,它多么的周遍又全面。

你看那个四十八愿,他方方面面都想到了,一切的利益,那里面都涵盖了。这一切属于他受用,就是利他,利益九界众生的这个心。自受用就是如何处理烦恼,如何处理这样内心的起心动念,守护这样一个心,时时刻刻。

从一个修行究竟的一个实践教法的人来说,其实他念头都是不空过的,念头是不空过。但这个里面不是说要求我们一个念佛人,必须做到每一个念头都要觉悟才能够往生,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实践教法呢,我们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他要先知道大方向,然后再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来由生到熟,一步一步地去落实在你的生活中。

所以其实当你大方向确立起来的时候,你就已经与佛功德相应了,已经与他的功德相应了。

所以说发愿最重要!发愿就是这个大方向的确立。你从确立这一刻,一直到,从时间相上来说,一直到成佛这条路上,我们都是在不断地去实践这个法则而已,不断地去实践这个念佛法门,不断地去与佛功德一个印契和相应。

那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游戏的、自在的一种体验,它没有什么增减,没有什么实在的法可得。你会一直在这样一个缘起下,这样的一个佛功德承载我们的一个缘起下,我们与佛心相应的这个缘起下,去体验生命的无穷的变化。那这也就是说念佛这个法门,它要以誓愿为引导。

佛发什么誓愿,我们就发什么誓愿,这就叫随顺佛愿。佛发这样一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它既有内誓也有外愿,那我们也要发这样一个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包含了自他二种受用。那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去多用心。

所谓的他受用,就是要为众生念佛,不为自求,为九界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为了让这样的“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内心多去祝福,祝福别人,祝福这个世间,培养这个慈悲心,这都是他受用的一个训练。

你看我们每天面对的生活当中,你经常会听到新闻报道,中东的战争,多么可怜那些人,俄乌战争已经死了上百万了,每天都有人牺牲。那些在战火当中流离失所的、失去家园的人们,衣食不保,这么冷的天,取暖都成困难。

当你听到这些、感受到这些的时候,你内心会不会为他们默默地念一句佛,从一个不忍众生苦的角度念一句佛,这时候你的念佛不为自求,对不对?它只是希望众生离苦得乐,拔一切众生苦,祝福他们,回向他们往生极乐,这个就是他受用的训练,也确是这个时候你在随顺自己内心所发的利他的誓愿——“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的这个誓愿在念佛。

自受用这部分,我们刚讲了,什么事情来了,自己内心不要落在对立当中,要把它汇到法上来,无论逆境顺境都是念佛最好的机会,都去接纳它,感恩它。

所以,这些讲的都是一个念佛的用心方法。

大家学这些法呢,不要把它当成知识道理来学,就是要用一个怎么用心这个角度来学,去体会,去运用,那就会有味道。如果你当成一个道理来学,你学几天你就觉得这反复说的都差不多,今天说明天说的,说的内容都差不多,你就觉得没意思了。

所以,佛法只要你去实践它才有味道。

《闻记》导学10-2

不空过才能成就念佛的功德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70页-第73页)

你说我读四十八愿,像阿弥陀佛发那三个大愿一样——“设我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他就以他的名声传十方作为布施者,接引一切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他的超世之愿。超什么世呢?以名号印契众生,令众生一时回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性修不二的功德海中。我们也可以这样发愿啊!

内誓外愿,自受用他受用都有了,你再来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再来执持名号,你再来平时的作为,你就是一个无畏的人,你就是一个不被一切业力制约的人,你在一切业力海中得自在。如鸭游水,于水中得自在,不再被其淹没了。要不然你麻烦死了,就像落汤鸡一样,你就挣扎吧!在业力海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淹死掉了。

所以这个内誓外愿是我们认识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一个最简洁的、最直接的方法。你说以前没有这样实践过,也没有听人这样说过,咱们不管他,咱们只管去实践就好了,有利益就好了。因为善知识们施教角度各不一样,作为各不一样,不能说哪个利害得失,只是说角度不一样。我们在这个地方谈论这个角度,那大家就通过这个角度来认知。

像我们昨天谈到以“究竟不退”这个作用力来念佛,实际是以究竟不退安心再来念佛,以究竟不退这个作用力安心再来实践一切法。我们的作为就不飘飘忽忽,就踏踏实实的,就可以十分认真地实践这个法则。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你要是以究竟不退这个作用力,来作为安心方便,来执持名号,来熏修一切善法,功德亦不可思议。不过是果地觉换了个角度,顺性换了个角度。你说哪个角度最精准呢?你用哪个方法去实践了,哪个方法就最精准;你要不用,它再精准也没有意义。

现在我们讲的都不是太少,依教奉行者就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那要是听闻听闻、学习学习,过过耳根,这样也可以作为一个道种放在那儿,哪一天我们真正需要了,再去实践的时候,才能真正地成熟起来。因为我们大家有这样一个意乐来学习,这本身就是善根的成熟。成熟什么呢?我们向往性修不二的认知与实践,是了不得的一个善根成熟!因为我们哪怕动一念忆佛念佛,向往于究竟教法,这一念都不可思议!况且我们能身体力行到报国寺这样一个净土道场来学习呢?

这一点起码我们现前大众,在听闻以后拿出一些时间,去把佛的内誓外愿——就是自他二种受用,这个果地觉去思维思维。我们后面还有几节课,可以在这个地方多着着力、多用用功,不辜负蕅益大师及历代祖师们的悲心给予。

蕅益大师在著这个书的时候,真是呕心沥血。蕅益大师寿命很短,五十几岁就去世了,可能还没我年龄大就去世了。他的著述很多,真是呕心沥血,治学严谨。他想传递的无疑是希望我们于这个不可思议极圆顿的法则、三根普被的法则、圆收圆超的法则中得到利益。这一定是他内在的悲愿。

我们学到这个序分,蕅益大师在这个地方反复提示,像书上讲的“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这个地方不是为了赞美而赞美,实在是策励后人尊重之尊重——尊重这个难得的闻法、遇法、实践法则的胜缘机会。要珍惜啊!

我们人生的每一时刻都值得珍惜!每一件事情都值得珍惜!珍惜,它的价值自然会显示出来。当然你说我就放逸,得过且过,那也没问题,但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得过且过,就在自我轻视中消失了,新一轮的业力会使我们的生命更加没有价值,在更加浮漂的一个业报相续中。

所以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 ,用佛陀的内誓外愿、自他受用来审思、来认知是一个得当的方法、可行的方法、可以去反复实践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去作为的,也是净土教法的一个特质——所谓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样一个特质。这个念佛法门就成为事实。念佛就是里外一如地念佛,因为自受用与他受用,这个念佛的功德就如佛佛相念一样,那么我们的身心世界的确会发生不可思议的转换——内在心智的升华与外在依报的转换。你需要去实践,去反复勘验。

六道轮回本来就是六个角色——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修罗,你看这六道在不同的角色中。你说“我是人,永远就是人”,你就浇筑个铜像,你也不能永远是个铜像人,成住坏空的世界中会把你融化掉。我们生命这个轮回大家一定要看清楚,实际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在不断地转换角色。那我们为什么转换在六道轮回的被迫的角色,而不去扮演顺性修持的佛陀的角色呢?或者觉悟世间的角色呢?

明悉法师:

我们要知道呢,“我们现在是一个人”,它只是一个暂时的因缘。其实我们的心,它是一个无限的可能性,它有无限的可能性,它随什么因缘就显现什么样的果报,显现什么样的相,展现什么样的作用,而本质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变的。

所以,叫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颗心,它是有无限的可能性,它取决于你随顺什么样的因缘,就会展现什么样的果报。而这些果报你不能着为实有,不能执常。

你作人,你就永远作人吗?不可能的。因为你的念头在各个法界当中切换。我们轮回,我们就要永远轮回下去吗?我们要不要发一心要出轮回呢?我们这一念心既然与佛无别,我们为什么不去作佛呢?我们为什么甘心作轮回可怜的众生呢?这个地方我们要生起惭愧心。

知心是佛,常生惭愧啊!知道我们内心与佛无二无别,但是我们没有修行,没有顺性起修,没有去忆佛念佛,所以一直随业流转,才呈现了六道的流转相。这地方要生起大惭愧!那我们要认认真真地去实践教法,我们要把生命成佛的这样一个可能性运用出来,这个作用力展示出来,我们去扮演佛陀的角色。

好多人固化这个自我意识,固化这样一个凡夫相。你一跟他说果地觉为因地心,他就排斥,他就不接受,他觉得你说的东西也太高了,我一个凡夫怎么能做到?他就执著这个凡夫,执著有一个实有的凡夫,执著你的业报。那你这样一个执著的心,你学什么佛呢?

学佛就是要放弃这个执著,学佛就是要成佛的,这一点大家要知道。学佛是干吗?学佛,不是说仅仅做一个好人,做好人不用学佛呀,你学世间的善法就可以了。学佛就是要作佛的,学佛就是要觉悟的,学佛就是要超越轮回的、觉悟一切,这是学佛。

所以念佛也是这样,念佛我们就要以佛愿为己愿,那才叫念佛。佛发的这个誓愿——阿弥陀佛的誓愿,我们要经常……你以阿弥陀佛为师,你就要以阿弥陀佛的誓愿为守护,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现在的念佛人,他有多少会这样来念佛呢?他不去发佛的誓愿,不去随顺佛的誓愿,不去扮演佛,不去体会佛的功德,那你算什么念佛人呢?你念的是一个空洞的佛,是一个只有表相没有内涵的佛。所以所谓的内涵,就是我们心性上、心地上要去契合于法,契合于佛这句名号的功德。

所以佛他发这个四十八大愿,也可以说用这三个偈颂来表达:“设我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这些我们要经常去念念,经常去读一读。读一读,读久了,你内心就亲切了,你也会这样去想,慢慢地,你念佛,你内心也会以这句名号功德去回施一切有情,去接引一切有情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心就会这样去想,这样去随顺。诶,这个时候我们就在扮演佛嘛,你就在体验这个作用力。佛是这样的一个作用力,你去体验它,去融入它,顺着这句名号的功德,你去体会体会。

这样的念佛方法呢,其实是挺简单的,其实它也不难。有时候你认为难,你认为高,都是你自己想的,自己在那儿没有实践,用识心、妄想心去不接受,去怀疑,去排斥,那没有必要。

所以说这里一再地强调呢,我们讲得不少了,但是要依法去实践才有不可思议的利益。

不是说只是听一听、学一学、过过耳根,作一个未来得度的一个因缘,那就太可惜了。大家要不负此生啊!此生你就要解决问题,你等到以后等到啥时候啊?我们过去生都一直在结缘了,一直在种善根了,那你今生如果还是只是结缘,只是过过耳根、作一个道种,“此身不向今生度,待向何生度此身”呢,古人说的,对不对?

所以大家遇到佛法呢,你看这些祖师们他们这么的呕心沥血、这么的悲切、悲心切切来教化我们,留下宝贵的著作来唤醒我们。你读这些祖师们的开示会感受到他们的悲心,感受到他们的痛切,感受到他们在法义上受益之后的那种不顾一切地、为法忘躯地守护教法的那样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叫作誓愿。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好像不太会发誓,不太会运用这个愿,那你就要去多体会这些善知识们的心,多去读佛的经典,多去读祖师的开示,读这些论著。那你就会被他那个心所感动,被他们那样一个赞佛功德、为教法的住世而呕心沥血的这样的一个悲愿……

当你这一念被他感动了,那你这一念就相应,慢慢你也会发这样的愿。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我们都是一样的其实,他不也是由——祖师们不也是由凡夫修成的嘛,他也不是说生下来就是祖师,那我们不也是一样嘛。所以这都是无自性,不是说一定非你必须是凡夫,他们就必须是祖师,都是看你怎么用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颗心,都有一个可以实践教法成佛的机会,在这样一个这颗心所展现的世界里,就是我们应该珍重的、珍惜的。所展现的现缘当中呢,就是要去珍惜,不要得过且过。

珍惜现缘非常重要,珍惜现缘我们才不空过,不空过才能够成就念佛的功德。

《闻记》导学10-3

珍惜教法 多去念佛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73页-第75页)

我们现在是有这样的方式方法,假设没有这样的方式方法,那真是应该去寻找了。就像《无量寿经》中讲,设满世界充满大火、劫火,我也要越过这个劫火去求这样的法。为什么呢?有一亿菩萨因未闻此法而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浊恶世甚易于退转!世尊在《无量寿经》中讲到,有一亿菩萨因不闻此法而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此法?就是念佛法门。若没有到阿鞞跋致—所谓八地以上的菩萨,退转的机会随时都有。那我们要是用一念、用十念、用百念来忆佛的果地觉,来忆佛的自受用心、自受用的内誓与外愿,阿鞞跋致这个功德是决定不可思议的,一定会成熟的,一定会展示出来。我们会了解什么是阿鞞跋致,它所依止的根本功德在什么地方—就是性修不二,无所建立,无所毁坏,广利世间。“无所建立”怎么能广利世间呢?像佛四十八愿中没有一个自我建立的,都是利益世间的;像无诤内誓没有建立的,只是顺性展示它的实际功德罢了。性具圆显的这个功德,佛显示出来了,表达出来了。

我们真正有善根成熟的意乐、向往,我们来对得起这一己之灵,我们就去实践好了,就认真观察好了。那个效果、利益、功德必然在我们这个选择作为中,或者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顺法实践中,得到一切世间的拥护,得到诸佛的护念,与诸佛作伴侣。一些经典上经常有讲,若人忆佛念佛,是什么人呢—人中芬陀利华,人中妙好人!为什么呢?忆佛念佛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啊!心作心是故,会受一切人天敬仰,与观音势至为伴侣。你说我不需要这个伴侣,我需要其他的东西,那我们贪嗔痴慢疑,就以种种恶缘为伴侣、为庄严。

在这些差别业相中,我们顺着佛陀的功德去实践实践,体验体验,是不可思议的。《阿弥陀经》有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很多人就胡扯了,说你要放生,你的功德很大;你这个功德很大,那个功德很大……九界众生所有的作为都是少善根福德!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那你说翻译的人怎么不翻译成“九界众生所有善业皆是少善根福德”,怎么不这么翻译呢?他忘了!我们要是跨越时空穿回去了,我们要去作译经师了,就把它添上。你要知道这个时空会扭曲的。我们这里面不知道哪个法师、哪个菩萨、哪个居士一转身回去了,到译场的时候:“不行,这得改了这个事儿。”

明悉法师:

好,我们接着看。

这个方法在《无量寿经》里面讲,讲到设满世界充满大火,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有一亿菩萨由于未闻此法,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经呢我们也经常勉励以此。就是教法的难闻,教法的珍贵,你没有遇到这样一个法则,乃至于菩萨都会退转,何况凡夫了?何况凡夫呢?凡夫就别说退转不退转了,凡夫你都没有机会出离轮回,如果不遇到这样一个法则的话。

所以这个法则的珍贵,经典是真实言,诚实语。有时候我们凡夫的心就是很浅薄,经典这么说,我们也无动于衷,我们还是该干啥干啥,该不当回事还不当回事,那个就是可怜众生、可怜悯者、善根薄少者。

但如果我们能珍惜这样一个法则,珍惜这样的一期生命,哪怕我们有一念、十念、百念在用这个教法,用果地觉为因地心,那它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乃至一念相应,都是不可思议的。这样说,无非是说大家要珍惜己灵,要珍惜这样一个因缘,这样的念佛称人中芬陀利华,人中妙好人。

我觉得经典上面这些语言它很平实,大家要经常去想,让它烂熟于心。就是你想多了,你思维多了,你串习多了,它就烂熟于心。佛法的学习没有什么投机取巧的,它就是你要老实、实在去用,慢慢慢慢地就熟悉了,慢慢慢慢地就深入了,慢慢慢慢地就相应了。

法则这条路是很清楚的,古人说,“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就是这样。你说这条路是不是明明白白?历代祖师讲的是不是都很清晰?我们这样学过来,是不是发现都是讲的是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不是这样?

那既然是这样,我们既然遇到了,我们既然已经是经典当中说的那种“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过去生都是供养过无量的佛,才能遇到的。那我们已经遇到了,那我们一定要去抉择它。

《阿弥陀经》有一段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个恰恰说的是你唯有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以佛愿为己愿持佛名号,才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是这个意思。

如果你不用这个随顺佛的功德来实践的话,你用自己的业力去实践去积累,那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缘,都是少善根。因为我们凡夫的心所能做的、所能够运用的,它都是有染的,凡夫的心它就有漏的善。有漏的善,你怎么能称得上是多善根多福德呢?有漏啊,它对称的都是三界的善恶果报。这是凡夫。

那你说声闻、缘觉、菩萨,他们相对我们凡夫来说,他们善根福德因缘都算深,但相对于佛来说,其实还是少善根福德因缘。这个也是好理解的,因为极乐世界实际上是无为涅槃界,极乐世界是成佛所展现出来的世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的一个功德藏的显现。

那这样的一个“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善导大师说的嘛,“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这个念弥陀就是仰仗佛力,这样专复专地去仰仗佛力,就称为多善根福德因缘。

你如果不这样地去实践,就算每天你放再多的生,你读再多的经,你建再大的庙,你收再多的徒,你如果不是仰仗佛力,那都叫自力修行,都很难成就往生之大利,都很难成就往生之大利。这一块儿要把它辨析清楚,这就是净土的传承。

净土从二祖善导大师在楷定古今的时候,他就已经把这个地方讲得特别清楚了,已经把这个自力与佛力、仰仗自力跟仰仗佛力的修行分判得特别清晰。一直到现在,历代的净土善知识都是这么讲的。所以大家在这儿不用怀疑,也不要换题目。

真正的老实人,真正有福报的人,他是一门深入的,不会说这山望着那山高,觉得好像多学几个法门才更牛,其实不是的。专心的一致、一而贯之地去实践一个法门,一门深入,此生必得无上大利,肯定能够成就这样不退转的功德。

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还有几分钟,大家有问题吗?

莲友:顶礼师父!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首先是在相上去解决而不是心上。就这一点,就是在心上无诤这块用得比较生、不那么熟,有时候还不会用。

明悉法师:

所以就多念佛嘛。

什么事情来了就都要用这个法,念佛它就是方便、易行。你不管心里来啥了,其实你都可以用这句佛号轻轻地去所谓的印契,也不需要去制它,但也不需要去随它。你念佛的时候你知道它就可以了,就算是波涛汹涌,你也知道波涛汹涌,也没有问题。这个其实就是无诤。

外相上怎么样不重要,你表现得如何……我们为什么比较在乎外相呢?因为我们在乎面子嘛,我们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们在乎结果,而忘记了因才最重要。

这个因的地方,“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个聪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要在起心动念处认真地抉择,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莲友:这块儿用的就比较生。

明悉法师:

这个无诤,它不是说内心始终保持一个平静的状态,它也不是,你内心可以有情绪、可以有各种反应,但是它守护的是一个无诤的内誓。这地方要去体会。

你是会有一个清晰的方法、清晰的法则来觉悟自心,显现即解脱嘛,这是一个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