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实际是教育自己,反思自己

教育孩子实际是教育自己,教育孩子实际是反思自己。

你想跟孩子交流,你不尊重孩子,不是真诚地对待孩子——看见孩子好的地方了,就说这是我的儿子;看见不好的地方了,我不认识他。

我们要真诚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

实际是现在的父母真缺乏的地方,要么对孩子要求太严太严,要么放任自己的孩子。放任孩子,严一段,放任一段,就是没有一个尊重、交流、协商的这样一个做法。​

1.

我遇到一个昆明居士的一个妈妈带着一个孩子。

那孩子九岁。这个孩子说话——也就是到叛逆期了——孩子说话,以前说话声音太小,就是别人听不到,很累,大人就呵斥他,说“你说话声音大一点”,他嚎,就开始喊,说话就喊,每一句都喊,说话声音就放到最大的一个量。

他妈妈跟我说:“真是受不了他呀!”

我说:“受不了,慢慢地受。”

她说:“怎么回事呢?”

我说:“你要知道他到叛逆期了,你要尊重他,你要理解他。你还要呵护他这个时间段的心理特别脆弱,他也没有新的方向。他只在成长过程中,他也在摸索自己的从一个幼年到少年的过程,他也要了解自己,怎么来面对大人、家庭、社会。你只要用呵斥、责怪、打骂、厌倦对他,他就会用他的叛逆的方法来作为成长的一个作为,或者说一个新的观点、观念。”

我说:“你要是能尊重他的大声说话,尊重他小声说话,你看他怎么样。”

她说:“他又喊又叫的,你尊重他什么呢?”

我说:“喊叫为什么不尊重呢?”

这小孩子他自己说他要把他爸妈杀掉,说:“我想杀掉他们”。我说:“是不是你感觉你爸妈不尊重你啊?”他说:“我杀掉他们,他们就尊重我了。”

我跟他妈妈说,我说:“要尊重孩子。”

“他要杀我们了,我们还要尊重他?”我说:“更应该尊重。”

因为心里没有得到对称的接引与接纳,他没有被接受,他就叛逆。​

2.

现在的小男孩小女孩成长到青春期了,有的女孩子,妈妈爸爸担心,就把她“几点几分要回来,不能给什么样的孩子打电话”,不能这样,不能那个,“不能上电脑的”,这个样那个样……

好了,半年以后,这个女孩子就怀孕了。

你不能吗?啥都能!

我遇到很多这样的父母,就是跟我说:“哎呀,师父,真是不能说啊,也没办法说,还得说,怎么办?”

我说:“这真是大人就是不尊重他们的成长,不尊重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好奇,或者应该让他们正面地了解,可以公开地、正面地给他们一些东西让他们了解,他们就不出这些事情了。”

你要是顺缘地接引,说哦,你到青春期了,你会有对异性的一些眷恋啊、一些异常的感知、一些好奇啊、一些生理现象的变化啊,男孩子会什么样啊,女孩子会什么样啊,你要正常地、得当地去跟他清晰地讲出来,描述出来,他心里就有底。

再给他看一些这方面的材料,或者说图片,或者是说故事等等,让他们去了解人生,也就中平地接度过去了。

该去接触异性的接触异性,该去成长的就去成长。​

3.

一个孩子要成家了,父母挡着不让成,他就把家里破坏掉,把煤气给放出来,然后把房子给烧掉。

家里人也问,他跟家里人说:“房子我烧的。”可能是家里稍有几个钱。

家人问说:“为什么他能烧房子呢?”

我说:“他不愿意呆在那个地方了,因为什么呢?他已经成熟了,他成熟独立的意识建立了,你还要把他困在家里,他就忍受不了。”

他说:“太过激了。”

我说:“肯定你们父母做过激的事。”

他说:“是,我们把他关到房间里过。”

一个人到成年期了,他要成家立业了,你不让他离开,他就会破坏现有的家庭。

他受到压抑,他没有正常的社会的接引与环境的建立,他一身力量就没地方使。​

4.

我遇到一个杭州的居士,她这个人在苏州的一个地方住。

读大学的时候爸爸、妈妈把房子买好,她读这个学校是爸爸、妈妈安排的,一毕业工作安排好了,丈夫也安排好了,丈夫应该给她买什么样的房子、车子都安排好了。

她都说:“我不知道活着干啥呢?我是个白痴啊。”

四十五岁的时候去见了我,她说:“我很烦躁,很不想活,很无聊,很没意思,师父您说我咋办?”

我说:“你要是真想活人,搬出你父母给你买的房子,离开你所有的依赖,自己去独立工作独立生活,从零做起,你一定会变得有意义起来。”

她说:“我不敢啊,我害怕啊!”

四十多岁了,就像个八九岁的人一样那个心智,因为整个父母把她替代完了,从上小学开始一直到结婚、买房子、工作全部都是父母处理的。

她自己整体的感觉就是人生没有意义,很无聊啊,活着很无奈啊,就像一个花瓶一样,摆在那儿摆在那儿,被别人搬来搬去,她自己没有一点点自主权。

我说:“那你自己不要回家,离家远一点,或者说跟你丈夫离你那个城市远一点,去远远的去工作。”

她又不敢,那我说:“你找个适度的方法,离开一段。”

她现在开始了,在丽江买了一套房子,然后感到十分无聊的时候,就脱离家,自己做做饭,找人跑跑步什么的,然后感觉“丽江还是我人生的好的开端”。

我说:“那就多住两个月。”

就是很多人生就完全被亲人、周边人代替了,没有自己的价值,可能这是中国人的特质。

古人一讲这一类的人就是包办了——被父母,不光是婚姻包办了,学校、选择什么、读些什么内容、工作、家庭,什么都是父母安排的。​

我们中国的这些父母真是自己要教育教育自己,反思反思自己,补补课。真作父母了,给自己补补课,遇到问题了,去补补课,不要急于解决孩子的问题,先从根源上解决解决自身的问题,把孩子的问题放一放,解决解决自己的问题,再去面对孩子的问题,自净其意志了,条理了,清晰了,思维明确了,再跟孩子交流,可能是对自对他,对孩子对自己都有好处,都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