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
我在听您讲这个《果地诀》,我还是感觉这个直下承认,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愿行三资粮中的信:信自、信他、信世、信礼、信因、信果,信即得往生。请师父指点。
妙果师父:
《果地诀》为因地心的运用,是以随顺得入作为方便的。如果说要信呢,信,它解决的是什么?我们意地上面的问题,就是我要相信。我要相信,其中这个意识心就掺杂出来了,就是“我”这个本身就是意识心,它的一个所依附的概念。那么,这样呢,它就有一个“我信,我不信,我信得深,我信得浅”。它没有办法在这里全体彻底地去相应,因为相应,它是超越自我的概念的。事实真相,也是超越自我的概念的。因为自我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而已,不能说它完全没有,但是它是一种虚幻的概念,这种方式的“有”。
我们念佛呢,就是印契本质,而不是印契你、他或某一个个别。是印契一切众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说的六信,这是藕益大师用天台的教理来解释了净土。我们说的这个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那要要求所有的人信达到这种程度,才能叫做信的话,这确实就是难行了。净土呢,是难信。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就讲到,他在这个世间来弘扬净土法门,那是非常非常难的。
“于此五浊恶世,行此难事,是为甚难”。这是佛自己说的。难什么呢?难宣说,因为众生难信啊,跟众生的意识分别心它不对称。它没有办法去把这么大的一个佛愿(涵盖整个法界的这个佛愿),把它接纳下来,(因为)意识心都是比较狭窄的,因为它会有分别嘛。一分别,它这个整体就被割裂了,就落到一个凡夫心,它的狭隘里面去了。它是无分别的。
所以,如果我们要要求大家从这个信愿行这里入,自古以来,也是有很多的祖师也好,或者是莲友也好,也是从这里入的。那个时候呢,大家还有信的份,从这个地方来入。但是,它是不是当下印契呢?因为我们说,信,信了之后,我就愿意,愿意干啥?愿意往生。你的信的内容是什么?这一个是值得考量的。
我们说用这种六种信,那么它这个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每一个方面,你都要认知到位的。但这个信呢,它其实也还是无法完全去覆盖到弥陀的大愿,因为弥陀的大愿,确实连藕益大师自己也说,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
所以,我们用这个信去,一个是很多人他是达不到的,因为他对比如说天台的教理也不熟悉,然后对自己的心呢,就是这个信心,他是把握不住的。按通途来讲的话,十信位菩萨从初信位开始,一直要修到第十个位次,他的信心的深浅有非常大的差别。那么一步一步地这样上来的话,有很多人是根本没有办法达到的。
实际上,初信位菩萨一开始,我们看经典里面所描述初信位菩萨是什么境界,都是相当相当高的。一看就是凡夫很难达得到的。那么,就是整个的信位都已经成就了,他还是什么?就像是羽毛一样的,就初信位菩萨他的那种存在。他是轻飘飘的,是飘忽的,还别说我们了。
所以大家很多是对整个通途法门的这种标准、菩萨的位次、什么是信心等认知是比较模糊的。如果你真的认知清晰的时候,你反而会知道,这是特别难的一个事情,特别难的。那么,如果我们都从这个特别难的地方入,那后面呢?像这个愿,有时候我们就会说,由于你的信心在动摇,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随着境缘,随着你自己各种状态,或者是说,你的这个修行,有时候也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违缘,那也有信心退失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这个愿就会打折扣,那么行也会打折扣。
而且,不管怎么来说,如果我们只是从自己的这个怎么信、怎么愿、怎么行,它都仰仗的是什么?是自力,只不过所攀缘的对境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但是,我们靠的是自己的力量:我信到什么程度,我愿到什么程度,最后我行到什么程度。这个还跟佛力住持即得不退的“果地觉为因地心”,它是以佛果作为缘起,不是以自己怎么造作作为缘起。佛果已经完成了,我们随顺得入就可以了,这两个切入点是不一样的。只有深入地去学习果地觉,才知道果地觉是为净土的正法眼。
这确实就是佛讲的,虽然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就是指它信太难了。但要它行的话,只需随顺,即得往生,非常简单。这就跟经典是吻合的,大家要深入地去研究经典,就会知道经典上面说的是佛的真实语,金刚语。如果说我们凡夫怎么信、怎么愿、怎么行,这不难理解。说难中之难,无过此难,你都觉得这个也没啥?我相信极乐世界了,我愿意往生,我现在就开始念阿弥陀佛,这不难。
为啥佛说那么难呢?那不是佛不会说妄语的,也不会夸大其词的吧?为什么我们觉得容易,佛觉得难呢?到底是我们出问题了,还是佛那边出问题了呢?我原来也是觉得,我说“不难呢“。这个我好像劝别人念佛也都挺容易的,别人也都就开始念了,这也挺容易啊,我不觉得什么难呢。但越久越知道难是在哪了。这种好理解的,从信愿入手的就是开头看起来很容易,开这个头是容易的。但是越到后来,你越深入,越发现很难了,越来越难了。
所以你看,焦虑的都是老修啊,新学都充满着信心。再看了两则往生记实,更觉得“哎呀,我也可以啊,瑞相分成,正念分明”。 但是越到后来,越没有信心了,越来越焦虑了。这是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这是为什么?就是从信愿这个,凡夫的信愿这个入手。那么我们再来,越到后面,越是跟佛愿不相应。因为我们越累积,为什么老修比较焦虑呢?老修觉得,他已经累积了非常多的念佛的数量、打七的数量,和自己那么多的时间、精力什么都投进去了。
但是呢,越来越觉得这不好说。临终那一念能不能在佛上,对吧?是不是阿弥陀佛会到时候能够来接我呀?万一我昏迷了,怎么怎么的?无量无边的疑惑。为什么呢?因为就从自我出发,凡夫嘛,他的构成就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他跨越不了这个疑,只要有“我”在,就是“我,我能不能够往生”。只要有“我”在,我们没有办法彻底地相信佛。如果有时候我们把疑心伏住一点,我们还感觉到是相信佛了,对吧?我们肯定相信佛,哪能说我不相信佛呢?
但是,这个“我”它冒出头的时候,我们就要开始怀疑佛了。因为越到生命的尽头,我们越是对自己能不能往生有深刻的焦虑,这个自我越难放下。那这个时候,那个信心,它就随着我们自我的炽盛而越来越稀薄了。所以,我们就到处找助念团,是不是能够来帮助一下这个人呢?能够给我增强信心呢?其实,这个路子,就是从自力这个地方入,去攀缘佛愿所必然出现的现象。
为什么古人好呢?古人疑心没有我们大。还有一个呢,就是古人吧,他们还有用功分。虽然这个三辈九品也是佛力所赐,但它是允许众生能够在自力份上,还能够造作一下,运用一下。但古时候的人呢,确实还能够用上功,那现在呢?你真的用上功,到临终的时候,你用不上了。这个时候,把这一念舍了,就随佛走了,对吧?就是把自我这一念放下了,舍了,然后随佛就往生了,你得真正坚持到临终。而且,还是靠佛力接引的,不是自己飞过去的。
那么,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呢?它就不是从自我这里来了,它一定是从佛果那边来的。是在这里接纳佛果,果地觉为因地心,它是随顺。你说这个时候,它疑心没有了吗?它疑心仍然在啊,只不过通过随顺佛愿的力量,就让你进入到了佛功德,展现了信德。
所以,你不去启用你那个疑惑的时候,你不要在这个地方总是要通过,因为信和疑是一对的。你越是要想建立信心,那个疑惑,它就像影子一样跟着你。因为这个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东西,凡夫的信心,永远带着疑惑。
为什么?真实的信心,它是入实相功德,才能称为信心。实相功德是没有二元对立的东西,所以它信,它没有一个所谓的信的对境。像《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它这个清净是一切法本来清净。这是一个事实的确认,这跟信和不信没有关系。这是事实,就像说你妈是女的,这不是信不信的问题。饭是米煮出来的,这是一个事实,而不是说你相不相信今天这饭确实是米煮出来的。我们大家是从信这个地方,它是概念套概念,最后把自己好像说服相信了。但是呢,只要概念发生各种的散坏,我们就会在这里起疑。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果地觉为因地心。它就是成功地绕开了众生要在这里信或者疑的这个永远决定不下来的东西,而直接地接纳佛果,印契一切法本来清净。这是一个事实。它这个用心方法是两个路子,完全不同的两个路子。不深入的人是看不出来的。从提问的这个莲友也可以知道,就是不深入。不深入,看起来都很像,都是佛果呀,都是念佛呀,没什么呀。但是真正知道的就知道,传承差异很大,很大。
这是佛果为缘起,而那个是自己信不信为缘起的,自己的作为为缘起的。这怎么能比呢?所以,这个地方是不可以含糊的,这是有分水岭的。所以,我们是清晰地以佛果作为我们的缘起。你看,五念门,身、口、意、志、方便、智,它所缘的对境,它全部是佛果。是让我们入到。身业,也是入到佛功德;口业入到佛功德。没提到信不信的问题。你看整个《往生论》都没有告诉你信还是不信。一来就是”世尊我一心“,一来就是实相功德,世尊和我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咱们是一心的,这个地方,马上就印契了果地觉为因地心。对不对?”世尊我一心“,一来就点题了。没有说到底你信不信,你先说你信不信,也没说到哪去,对吧?而是说”世尊我一心“。这就是实相功德,实相功德,无来无去,无生无死,非你非我。就是这样,在体上面,直接,一开始就是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归命尽十方,这甚至不是说的归命尽西方,你就知道西方的表达是一种方便。
”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无碍光如来,是什么?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法身功德现前了。这个哪有说生到哪里,因为遍一切处都是法身,你生到哪里?当下就是。愿生,是当下就是的印契—-就是愿生,马上就是了,对吧?跟我们说,临终往生,死到哪里去,这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你看信愿行体系,它最重要的还有一个体系在支持,就是临终往生。
临终,一定要等到,那个时候,就是一个结果的时候了。所以说,它跟这个《往生论》所阐述的《无量寿经》的核心。它不是一个路子,不是一个路子,也是佛允许的一个路子,但不是这个法的正法脉,是附带的。就是佛的这个包纳一切众生,三根普被,利顿全收。不管你怎么样,你愿意用自力,那也给你自力的方便。但你要按照三辈九品这个来才行,对吧?它是有条件的,上辈、中辈、下辈,那你得按照它这个要求来才行的。
那么,作为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其实反而没有条件。没有上面说到你要怎么地、怎么地,做了哪些最后才可以。所以这个地方是无条件的: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真正的知道这个净土的正法脉传承。佛所谓的难中之难,无过此难,难是指的”信“。
所以,你不要去走这个难行道,你要走易行道,因为龙树菩萨判的易行道,是指随顺得入。就是叫你上船,你上船,然后顺水而下,就是千帆已过,这样就顺利到达彼岸。对吧?是这样的一条路,所以我们要看清楚,要抉择清楚。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