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读讲17

是故诸佛菩萨在智慧上运用大悲,产生无量方便。这是佛教三种教化的利益,也就是三身的教化——智慧、慈悲、方便。

“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第十九定轮:“若诸菩萨,以寂灭力。”以前承天寺广钦和尚禅定功夫特别好,经常半个月或者几个月地入定,对他来说是一呼吸、一刹那间就过去了。虚云和尚初到云居山真如寺时,有一次做饭后静坐入于禅定,出定时饭锅都长草了。他出定时第一句话说我的饭熟了没有?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瞬间的事。我们的时空概念是死的:一天二十四小时,分成十二个时辰,分成六个大时——时空不是这样的。

佛以大神通力摄护诸大菩萨诸声闻,宣化《妙法莲华经》六十小劫,如一饭顷——像吃一顿饭一样,六十小劫过去了[22]。我们一般在时空概念上比较强,越强越难跨越。像我们等人或者等车,感觉时间特别漫长;和知心朋友一起聊天,又觉得时间特别短暂。所以时空是扭曲的,我们把它定格,是一种共业的虚幻,本是没法定格的。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第二十定轮:“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寂灭力会产生种种自性。什么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三摩钵提会随顺种种众生的自性所需示现种种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这又是一种行持方法。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第二十一定轮:“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过去人闻字可以入观,观文可以入观,随音可以入观,听法或诵经就入禅定了。现在人这样力量很弱!以前黄教的宗大师与大家做功课,手鼓和铃子晃荡晃荡就入定了。就是随时可以进入某种超越时空的境界。我们现在人的执著意识太强,想把时间和空间打碎特别难!执著建立的幻业坚固,把自己封锁起来了。

第二十一轮这种三昧运用,种种变化运用,无有自性,“无作自性”,只是随顺,称为他力显现——他力,他那里一想,这里就幻现或者映射出来。所以菩萨的三昧幻化无量无边,可以自力发起,也可以借助他力需求发起。

“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二十五种定轮是本师对众生修持种类的一种善巧划分。这不是佛的本意,是众生有这二十五大类,佛以智慧眼观察给我们宣化出来。若不是佛以这种大威德因缘,是难以宣化的。许多教化内涵,众生虽在其中,但不明晓,不得运用。所以得仗借佛力宣化,才能使我们有个切入、得证的增上。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

第二十二定轮:“若诸菩萨,以寂灭力”,就是断烦恼之力、禅那之力,也是一相一行之发起;于诸善恶不作取舍,于诸是非人我不作取舍,于佛魔不作取舍。禅宗所谓魔来魔斩、佛来佛斩——这个斩,他无所斩,是智慧之刀、文殊之剑。这叫寂灭力。得入一相一行能发生力,这种力使众生皆有归向,提携于有缘。

“种种清净”,在种种幻化境界中、种种众生业力中无染无著,是为寂灭力,他不取舍故。“而住静虑,起于变化。”以此寂灭力,不取不舍,发生清净功用,产生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这又是一种定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第二十三定轮:“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资生、资长、增加、给予,使寂静发生。“而起变化”,所谓三摩钵提。“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这又是一种定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第二十四轮:“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前面是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这是资于变化,以寂灭力发生三摩钵提之启用。许多人修禅那,断除烦恼,神通会自然发露,宿命、天眼、天耳等因缘自然引发。神通也是一种三昧力,也可以超出常伦。你有天耳,可以听到东方佛国药师琉璃光如来讲法,肯定比别人有力啊!他听不到,你能听到。你有天眼,看到十万亿佛土有阿弥陀佛现在说法,你生大欢喜!这叫境界力。神通也是力,三昧耶这种力,资于变化,这种变化超出常人因缘,都可以产生这种不可思议因缘。

“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爲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第二十五定轮:“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把三种法全部拿起来修。有这样因缘的人是了不起的人!可能是古佛菩萨再来!一般人心力不够。他一起就以圆觉慧发起,合修一切,圆合一切。

“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他把自性、佛性通过奢摩他、禅那、三摩钵提来开显——内发的至静轻安来表现佛性一个方面;内发的大悲轻安来表示三摩钵提这种变化的一方面——自性的一方面因缘;再用禅那断除一切烦恼,永出生死苦海,用来表现佛性、自性的一个方面。同时三个方面来体现佛性圆满,称为圆修三种自性。

“清净随顺。”因为佛性是无作无起,无生无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究竟广大,普照法界,安稳众生,真实摄护,清净随顺才能发起这种佛果之得见!佛果非假修证,以修证启用罢了。佛果非修来,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亦非修来,本具有这样功德,不过是假于修证方便,来启发此真实不动内涵而已。非是新有,非是生起,是本来具有。

所以说为众开法藏——法藏要有,宝藏要有,本来要具足这样因缘,才能开法藏,打开这种秘密宝库,使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非是修出来,修出来的是有为法、生灭法,是有漏的,是变异相,非佛法。

这三种清净随顺原来是随顺法性而建立的清净法益。十方如来一切菩萨离不开这三门,离不开这三种作业。若离开此三种正修路,皆是魔业!因为这三种正修路皆是依佛性,也就是大菩提心为根本。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菩萨二十五轮,是为正定聚。若于二十五种定轮发生功用,也就是起修,必然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这二十五种定轮不能启动、不能运转、不能成就与建立。“一切菩萨修行如是。”一切菩萨修行如是,一切菩萨不能超出,一切诸佛不能舍离。若舍离掉,就无法断除烦恼,得以寂灭、寂静,运用种种幻化之力度脱众生,饶益有缘。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我们现在是菩萨也好,是末世众生也好。“依此轮者”,依靠,皈依,随顺,依止。“当持梵行”,清净行为,真实的善巧的行为,所谓依菩提心发起这种行持。

在印度,对“梵”字特别重视!他们称自己是梵天的儿女,像我们称为是龙的传人。所以他们的文字称为梵文,行为称为梵行。像我们中国圣人之行称圣行。他们说梵行,一称梵就包含一切善巧、一切殊胜、一切利益、一切尊贵。因为佛教从印度传过来,所以这个文字痕迹很重。

我看过印度人对文字的赞叹,开始时感到特别震撼与敬仰!现在习惯了。好比说一个“阿”字(梵文阿字:),这个阿字就是世界本体!就是世界的本源相!你怎么不震撼?阿字本不生,如实知自心,知众生心相,也叫法界相。一个嚂字(梵文嚂字:),是净法界相。这个种子字一写,法界是纯净的,是光明的,是不动的,是无碍的,是彻达的,是一体!所以让人震撼!什么震撼?他把文字当成一种活泼的、神圣的、有内涵的、广大的功用的具体所在。他不是一种名字或者人制造出来东西,是纯净的本来具有的。

过去说梵文不是人造出来。像中国道家认为先天八卦是先天就有,不是人设计出来的,他本身具有这种因缘。这是让人震撼的有力度的!本具则有大力、不可思议之力。我们读到梵行,要知道这是佛教的专用名词。现在印度的锡克教、印度教等,他们也说是梵行。所以这是他们的尊贵名称。像我们中国称圣人,说老子、列子、孔子——一加个子,就把他看成尊贵的了。

“寂静思维,求哀忏悔。”你要行持梵行就要寂静思维。因为梵行是依戒律而行,依法而行,会产生寂静的功德与正思维利益。求哀忏悔是学习佛法、学习一切世间法、学习一切善巧的最根本因缘。若不忏悔,不是空净之器,不能作法器,不能得利益。人一忏悔就像把一个茶瓶的水倒空了,可以注入新水,或者再注入其他什么也都方便了。不忏悔像封住盖子,装着原有东西,不管是好东西坏东西,反正新东西加不进去。所以说忏悔是求法、学法、成法的第一方便。

现在人不知道忏悔,或者口头上忏悔比较多。真正把自己知见放下叫忏悔。把自己过去一切作业的过失影像放下,是为忏悔;自己以后永不再作是为忏悔。像把原有的水倒出去了。我们知见能放下吗?很多人说我做错了,但下次他还这样做——那不叫忏悔,叫机巧,是谄曲,为了保自己现下平安,让人原谅自己或者自己原谅自己,说这种委曲语言。这样的人很可恶,就是嘴上忏悔,心里比谁都强,不能产生新的法益,不能改变自己。这个可恶不是骂人。那样他没法改变自己,没法接受新的利益、功德与善巧。

忏悔主要是放下自己知见与过去善恶二业执著的痕迹——放下是名真忏悔,叫无相忏。现在人口头忏悔,说我做错了,我忏悔,以后不做了。但十分钟后他跳得更高!一时求全,下面更加表现自己,这与忏悔一点都不相应。我们要知道佛教的忏悔不是一个口头话,是要消除,永不再作。要不然我们亵渎了这样美好的名词,这个名词特别不可思议!

忏悔不但佛教中有,一些外道也要忏悔。不忏悔就不能虔诚接受新法益,使自己智慧增长、法益增长或者产生新变化——没有理由,也没有因缘,有因缘也是表皮的。像在基督教或者天主教教堂里,神父或者牧师在那里,别人来忏悔,说我做什么坏事——别人忏悔的再大过失到他这儿也灭了、消掉了。他说孩子,上帝会饶恕你的!这一个大安慰,心里踏实了。所以他们叫礼拜。这些教民很虔诚,再隐私的东西也发露出来,轻松得很。

我们出家人在别人来忏悔、发露之时,一定要给他从这个地方消掉,消于无形中。不发露的人可以揭发他,他不知道忏悔嘛!让他碰碰钉子也好,哪天改正了,引导他忏悔。可能因为我们中国佛教几十年来弘传的艰难因缘,很多运用现在不能发生功效。现在很少有人能真正地耐心听别人诉苦,从根本上帮人解决疑难,就是听人忏悔。要能帮人解决,他真会忏悔与改变自己。很多在社会上罪恶或过失很大的人,你给他安慰说你好好说,不要紧,我来听!但是现在很多人怕自己这个洁白被污染,一听说坏人就推出去,说我要亲近善友!啥叫善友?善心是真正善友!真能听人述苦,给以安慰,他真能得大忏悔,会改变自己。很多恶人你不给他机会,他真厉害呢!

忏悔特别重要!自己要会忏悔,会发露。现在人不会发露,给非人说自己的过失——这个人本来是烦恼炽盛,再给他说,会更炽盛,不光不能给你带来清凉,反而给你带来新的烦恼、嗔恨、罪恶。我们要会忏悔,要知道忏悔对象。看人喜悦,知道这个人有善巧与方便,可以给他忏悔。忏悔最好在上午,下午、晚上或者人急迫时不要忏悔。像人急着要去办事或者有大事临头,你那点小事要跟人家忏悔,会增加烦恼的。所以我们学法要知道时节因缘。

“经三七日。”在佛菩萨形象前诵经、持咒、拜忏,都可忏悔。或者在善知识面前发露,在大众面前发露。也有人在十字街头忏悔自己过失、诉说自己的过失。三七日是二十一天、三天还是七天?这是善巧说,没有定数。利根人一忏悔即见明相、瑞相、圣相、诸佛相;钝根人可能千日能见,也是善巧。所以三七日不是定数,许多人强执定数会出现过失。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把这二十五轮编上号,或者把这二十五轮的内涵写下来,然后也可以抓阄;忏悔以后,得相好了,去抓一个,看哪一定轮适合自己;一定要按这个轮一点不怀疑地行持,迅速会得利益。这个法特别快,一般九十日决定能成就——一般的善根,不要说大善根,真是这样。佛不说绮语或异语,说的是诚实言真实语。

“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依二十五轮的某一轮,依这样因缘。你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你抓了那个轮,就依那个方法了!不管是顿是渐,是单修、两种法门前后修、齐修或是三种修,都可以的。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这是决定的!什么法也怕疑悔。你若生疑惑、疑悔,就不会坚持下去,你心中就有阴影,他不能成就光明,真正利益不会现前。比如我们办事到一半不想办了、生疑惑了,就会丢失,半途而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  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  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漸修  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  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  并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衆生

  常當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这地方告诉我们“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这都是禅定。他把禅定这样分开,大家好看一些。否则笼统说禅定你不知啥叫禅定。是不是坐那不动?禅定内涵他从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这三个方面阐述,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能运用。佛说法直接了当!既浅既深。

现在有的法师讲经越讲越多,越讲越复杂;小本子讲成大本子,大本子讲成大摞子。过去祖师讲法,大经讲成薄经,厚经讲成一两页纸、三五句话,指导你行为就对了。过去讲经给你指个路,现在讲经给你一大套理论。什么理论?谈玄说妙,毫不相干!反而使人高推圣境或者轻贱佛法,因为没有力度故。释迦佛讲法最直接,你感觉特别亲切之时,直接启用之时,才知道佛说法没有一点遮掩,没有一点玄虚,都是直接的给予、果德的给予、纯正的给予、无上的给予、最亲切的给予。

“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这个是决定说。除此一路,别无正行。欲得大威德成就,你离不开这三种因缘。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