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读讲20

并不是自己得到了什么,自己感受个什么、自己荣华富贵现前了——不是!

“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诸佛的勤苦境界。一切众生的作为诸佛早已圆满、早已行持,所以说三大阿僧祇劫不过是为了使一切骄慢众生得以归向罢了。说如来行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发了殊胜、不动的心,随顺这种心性——也就是佛性,立大愿以后,于三大阿僧祇劫来行持大愿,使一切众生得闻、得见、得知,摄伏一切骄慢,发生最圆满回施。所以说明行足,但调御一切世间。

“一切功用 ,犹如一念。”诸佛如来把三大阿僧祇劫的功用付一念之中。何以故?他一初发心就圆满了,三大阿僧祇劫行持是依这一念而行持。何以故?念念不可得,但随顺众生作种种业、种种行,修种种善巧、种种幻化、三昧、种种福德,或现国王身、或现梵天身、或现种种差别身——罪恶身、过失身、善巧身、大身、小身、变化身、丑陋身、庄严身、不思议身,乃至知此无量身究竟不可得,以此一念得无上正觉,以此无上正觉回于三大阿僧祇劫的行持,以摄护一切众生。所以犹如一念,三世为一念,一念可以回施三世。所以在诸佛如来教化之中无有差别——三世也可以是一刹那间,可以是一念之间。众生的三世就是三世,三大阿僧祇劫就是极为遥远,不可称说。

“我等菩萨深自庆慰。”听这样的法,你庆慰不庆慰?不庆慰、麻木不仁,你就是因缘不足罢了,如此而已。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本性是清净的,怎么会污染?这与前面提的问题有相似处。但还是不一样。前面提出众生本来是佛,佛何以生妄想?这个地方说何以污染?为什么要重复提?他警策我们!“使诸众生迷闷不入。”不入,不入此本性清净。现在人迷闷,从分别劳累中产生迷闷,从迷闷中产生分别受觉,生生不息,轮回不止。

“惟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直说本源了,把一切自业都舍弃。因为净诸业障,他不会作其他的,就直接告诉你净诸业障之功用——但开悟法性,别无他物;但说法性,直指心源清净,不说第二因缘了。“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听闻这样的人、行持这样的人,是将来一切法界众生的眼目,可以作一切众生的师导、善知识、依祜主、阿阇黎。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三请而得闻法!我们听法,说天天听,没有什么了不起——不作尊重因缘,不得法益,这决定无疑。这些菩萨的示现相,无外乎是发起我们尊重。

在密教修持中,每一个法会大家至少要献哈达、唱礼赞。就是法师宣化非法师语,皆是诸佛如来圣教,具足一切功德,我等顶戴如此之教,如饮甘露,如授灌顶,如亲见佛。所以极力归命,赞叹供养。这样法益不可思议!对法轻慢,不得法益。何以故?他认为是某法师讲、某人讲——是个人嘛,人怎能讲法?你有这个概念已经不得法益了,真是可怜,失之交臂。以分别心听法,只能得相似少分言辞加持,不得真实功德之归命。恭敬主要是放下自我罢了。

五体投地,也是恭敬、放下自己的意思。礼佛、三请,就是放下自我,包括身家性命。色身倒不重要,主要是知见,命根可断知见难舍啊!许多人你可以夺他命根,他也可以拿命给你,但叫他动摇知见那不可能。命根易舍,知见难离啊!归命、三请,是反复让我们放下自己知见——放下知见是真正恭敬,以无所得心、以清净心、以不分别心来听法。

在密教有听法格式。你入道场先要会背这个经文,不会背不许你听法;或者不供养不许你听法;没有结缘灌顶不许听法,没什么好说的!听法第一步就是恭敬!不是恭敬某一人,是恭敬你本源光明心,恭敬你心地之法王。你说这个法师又小又丑——你就得个人相,如此而已。这些菩萨为我等示现这种教化。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諮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爲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尔时,世尊。”宣化者为世尊,你得到世尊的加持;宣化者为法师,你会得到法师的加持;宣化者是一个你轻视的人,你得到轻视的加持,你得到轻视;你诽谤,得诽谤罪报,得诽谤加持。善哉!各个随类而得,随需分配。这个地方,世尊随顺众生,教诲也是唯心的。

在戒律上有一个例子,特别震撼人。过去有一个摩诃罗比丘——摩诃罗在梵语中意为老而愚痴,就是不知受戒、不知安居、不知自恣、不知诵戒、不知犯持、不知大小、不知轻重、不知开遮、不知羯摩,一切法益都不知。这个摩诃罗愚痴到啥程度?别人说尊者、法师,请你给我说法。他听了会掉泪!他说我说什么呢?就抱着头,没有一句话能说出来。

我们现在出家人也会说你要念佛、好好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这真是无上之法,但是他这个地方也不会说。像过去阿罗汉,你去求法,他说你好好修四念住——这就是无上教诲,没有其他话了。古人说的是法,不是啰嗦。

当时提婆达多出家,看到佛受广大供养,羡慕于此,他就想怎么让人迅速来供养礼敬我?他就求神通。先到五百阿罗汉那求,从舍利弗开始一个一个求,大家都说:汝欲了生死,要修四念住。没有第二句话了,这叫予法。五百阿罗汉各个如是说。他就想到阿难,去找阿难说:汝是我弟,我需神通。就是你来教我。那时阿难虽有一些神通,可以到忉利天上去,但还是凡夫身,没证无漏智,也没有他心痛,不知道他是为名闻利养。所以阿难别取静处,给他说四大修法——还风于风,还水于水,还地于地,还火于火,证得空性。提婆达多七日就成就了。

提婆达多学了神通,就去阿阇世王那里受供养。他说你要做新王,我要做新佛。所以我们有了《观无量寿佛经》。如果没有提婆达多善知识,我们学不到的。

这个老摩诃罗,他不知道念佛,也不知道教大家的因缘,他没有一法可说。有一次他去应供——过去僧人有两种因缘:托钵、应供。托钵是到某一家讨。过去佛在世,人都尊重梵行者,就会把饭拿出来供养,给什么吃什么。这叫乞食、托钵。释迦佛亦如是,虽然他证得佛陀,也这样做。应供是定好了。比如某个居士说你们这几个比丘或者你这个比丘,今天请到我那儿受我供养,予我说法。

此摩诃罗碰到应供因缘了,分配到这儿了。这是佛的一种僧制。过去的比丘应供,必然要说法。像我们念那个偈子——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布施故,后必受安乐。这也是佛教比丘一种普通的说法方式。托钵可以不说法,因为托钵本身在说法——说无染无著,虽一钵之食也是来自他方,无积无存,心无挂碍。本来乞士就是导师相、安稳相、无挂碍相,所以他本身不必说法。而应供者必然要说法。释迦佛说个通式,哪怕再愚痴,把这四句偈会背也可以了,吃完饭把这四句话背一遍可以把?

这个老摩诃罗要去应供,走在路上心就开始发慌,因为应供一定要说法,他说四句偈子都不会,于是生大怖畏。应供不给人说法,这怎么办?到应供时,别人把饭食顶上来——不设桌子,这么顶着。他吃着,说你放下吧!这个顶饭人一听“放下”,说哎呀,我这么苦,再不放下还干什么? 老摩诃罗这时想走掉,不知道怎么走,嘟囔着说“苦哉!”这个人一听,说放不下真苦啊!老摩诃罗说放下。听到第二个放下,下面这个顶饭的人已证须陀洹果了,心生欢喜,说偈子赞叹此老摩诃罗。而这老摩诃罗正在发抖呢!他说我还是走吧,就逃跑了。这个顶饭的人在说赞叹偈子,他已经跑回寺院了。

下面人证得须陀洹果了,抬头一看,找不到人了,说尊者神通回去了!因为这个老摩诃罗不会说法,是悄悄走掉的。他得法喜,就感激啊!修大供养,到寺院中去找老摩诃罗,说我要供养尊者。这个摩诃罗已经回来和他师父说我不会说法,没有给他说法,我苦啊!他的和尚是阿罗汉尊者,说你莫慌,你是善巧者,你已使对方得度,你在说法。他说别让他来见我,我去藏起来。但这个人已经来见他了。尊者说你的确不可思议!若人把你当成善知识,一样可以作最殊胜因缘。这个老摩诃罗见对方证得须陀洹果,自己心结亦开,当下即得阿罗汉果,证得无漏,当下说四句偈:我生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

这真让人掉泪呀!过去人证果真简单,没什么啰嗦;修法也简单,一听即行,没有劳虑的言辞,不像我们这样勤苦。哪个是善知识?莫作我讲,莫作他讲,你要尊重你自心——你那个尊敬的心可以使你成佛道!

“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大恭敬,本来也是净诸业障;无有分别也可以净诸业障,不依眼见耳闻因缘,也叫净诸业障。“善哉!善哉!”不可思议呀!“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谘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衆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爲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猒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我们一定要把四相看清。不看清这四相,很难学习佛法,因为现在人多在四相中运用所谓佛法。

“认四颠倒为实我体。”认为有常、乐、我、净,生四颠倒之因缘,以苦为乐。整个涅槃经是从四颠倒处回施常、乐、我、净之真实教化。常、乐、我、净的确无作无起,非众生心思能测知,非修证能测知,非一切自以为是的得证能证知。“由此便生憎爱二境。”憎爱有取舍、善恶、佛魔、是非、大小等无量差别,都因憎爱。像天热了,加个被子,他会恨这被子,这个被子的温度使他生烦恼;来一阵风,他又会欢喜。饥饿的人,给他饮食,他会爱,会喜悦;把他饮食夺去,他生嗔恨。无量的事相差别都可以用爱憎表现。

“于虚妄体,重执虚妄。”本来虚妄的境、虚妄体是不可得的,但在虚妄体上他又执著虚妄的受觉、虚妄的差别、虚妄的取舍。称为二重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他实执,二妄相错、相交,修成业道了。

“由妄业故,妄见流转。”众生流转莫不是妄见差别、幻现差别,众生实执有此妄流,所以堕入妄流不能出离,在妄流中受其果报。“厌流转者,妄见涅槃。”这是有对涅槃,发起虚妄取舍。有人怕生死,就取涅槃,有人怕众生,想成佛道……这都不是佛法,是妄想心。佛在圆觉上直显真实教化,把表皮都剥掉了。“由此不能入清净觉。”一切有对不能得见、运用、悟入清净觉之本源。

“非觉违拒诸能入者。”不是佛不度众生,是众生自舍佛性。阿弥陀法摄护一切众生——这话决定成立。这是顺性发起,无一遗漏,顺性圆满。咸得度脱是顺性成就的,佛的大愿由此而显成罢了。“有诸能入,非觉入故。”入者与不入者皆是幻相、妄相。但若不假此因缘,又没有提携。“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想成佛或者不知成佛都是迷闷;想断念、想生念都是。

有人认为什么也不想、不念就是佛法,就是清净——这是迷闷处、无明处。许多人说你念佛念到什么也不想了就是佛法——这样人不光误导自己,也误导一切有缘,因为这个息念也是迷闷。有人说我念佛念得可好了,一小时一点想法也没有。我说你那不过是清净的觉罢了,不是真实利益,是一念觉性,不是真实安立。这个觉性你不知时,清净、不清净你不可得时,真清净、安稳清净、不动清净方能现前,法益才有少分,菩提分才能现前。你那个清净只是一种觉受清净,是有对的,下面会泛起不清净。

有人拿过去祖师的话说:我一生只有几支香时间跟佛一鼻孔出气——这样学舌,贻误了无量众生,使众生迷闷。他执著于一个什么也不想,觉得什么也不想的觉受才是与佛一个鼻孔出气——不是!你有一瞬间与佛同一呼吸的因缘,再也不会散坏了。

所谓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转[27]。这是真实之教,一得永得,不可退转,这是最上乘教。无量寿经是最上乘教,这是决定的。祖师的许多语是方便语,只是引导一下、接度一下,但人会执以为真,堕入法执或邪见中。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爲己主宰。一切衆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爲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我们众生就是以无始无明为根本,主宰自己的生命。这无明不管是取断灭、取空相、取中道,都是无明。因为这个无明一脱,人心地一片光明,触者皆菩提。

观世音菩萨有两句偈子:若人念弥陀,处处皆菩提。真正的念是正念、是功德念、是成就念,非是我们这个口念或者心念。这个念是相应念、发起念,即是弥陀念弥陀之念,触者皆菩提。若人识得法性,何处不平等?何处不佛?所以过去祖师说什么是佛?干屎橛!这个地方真实不可思议。因为处处是菩提,干屎橛就不是菩提吗?这不是理性,也不是逻辑。若是逻辑或理性那太可耻了!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这话说得特别斩断!一切众生生无慧目——一般的我们根本不愿意承认自己无有慧目,说别人没有慧目,我有慧目。我们审视自己是不是这样?认为自己还有个正见——你这样一念生起时,早已堕入法执或邪见中。佛说一切法性本来平等——我们也能这么理解或推导,但没有相应之时亦是无明!

“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包括你说自己有正知正见、你证得佛果、你在念佛、你在修法,都是爱我者。“我与随顺。”你喜欢我或者爱我,我会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你违逆我,憎怨马上现前。

有一次我到一个地方,有几个大居士说自己修持如何了得,意思是要我赞叹他们。我没表示什么,看书去了。下面就在大众中说我是魔,讲的是魔法。我合了合掌,说南无阿弥陀佛!魔不魔,佛不佛,自己知!心里有没有怨恨、有没有难缘、有没有苦、有没有分别爱憎,自己知!当时我特别欢喜,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非爱非憎,的确欢喜,我认为这是菩萨让我念南无阿弥陀佛!什么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爱憎!

现在的人,你要是顺着他,他连脑袋都能给你;什么非法不非法,你只要顺着他,啥都好,你骂佛也是好的。你要违逆他,你虽然在讲佛法,他也恨之入骨。这叫凡夫以爱取见、爱憎见。是不是这样?,不要看别人,可以对照自己。反正我是经常有这样感受——顺着我了,情不自禁喜悦一下;违逆我了,情不自禁生个怨恨,总有点不舒服吧!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我们的无明从哪里出来?从你憎爱心中滋养出来,别无他物!你要断无明怎么办?就要断爱憎!所以爱憎分明的人没有学佛,作阶级斗争者可以,作解脱者没有份,因为在养无明。你的爱憎越分明、是非越分明,越没法学习佛法。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