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安居往生咒开示
第14课 平等缘起
2025年6月28日
好,我们这一节课时间到,继续来学习《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那我们学习这一节课的缘起呀或者说目的,最主要是要解决我们真正地来实践净土,解决这个所谓的“得生净土”这个大事情,或者说我们念佛人现生的利益,或者说现下的利益,不拖到一个虚设的所谓未来呀、临命终啊,我们不去在那个地方用功夫。我们在这个当下、当念、现行中怎么来下手,就是怎么来真正地实践弥陀信仰,这样一个所谓的即得往生的这种心理的回归,或者说把我们的虚妄心直接回归到真相上来。这个心作心是也好,即心即是也好,让我们实践于当下。
那这个《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的作用,是让我们从所谓最初来运用这个发心,逐渐地来主动地运用这个,所谓的行地上引发这个发心,这样的一个果觉因心的实践,渐次地来使我们在这个虚假的业力习惯上能断除它,能超越它,能使我们回到阿弥陀佛的这个报德上来。或者说顺应阿弥陀佛的报德,得见法性之安稳、具足、清净不动这个真相,我们随这个真相而引发一切现行。
那我们能实践这个法呢,那就所谓的总持九界众生因缘于当念,我们的这种所谓的心,心归无量光寿,心归法性。那佛陀的教法呢,他传承一定是这样的一个完整体系,所谓的完整体系就是令一切众生入佛知见,成就清净道业,就所谓的唯一佛乘的道业。那我们就不失释迦佛乃至诸佛出世的正因,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就不偏颇于所谓的各个有情的自我造作的这个业力、业缘上。
那《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的这个修持实践呢,那是一个教法的完成的一个机制。我们随着这个机制,我们认知它,学习认知它,实践它,了解它的真正价值,那这是我们学习,我们来学习这一节课的一个目的。
实际就是一切佛法,它要完成一个初发心,或者要发菩提心。发心,那我们在理念上啊,在知识层面哪,在随顺的因缘上,不是说能不能做得到。大部分人知道心作心是,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因缘生法,那我们都知道我们缘佛果就好呀,我们能理解缘佛果就好了,缘佛果就能超越九界众生一切业的这种不圆满、不究竟,这个所谓的不定、善恶不定,或者说邪定、三恶道。那在我们这个九界业中,我们做一个顿超的这样的善巧,所以陀罗尼它就有这么个善巧,让我们总持一切众生业,这就是个心,心生一切众生,心生一切法,那诸佛功德亦由心生。那这个心呢,就是法界心哪。
在理论上,大部分莲友,我们相信都是能接受的,或者说大部分认为都理解的、听得懂的。这恰恰是一个很长的熏修过程,我们说这个经典上这么说“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世尊在《阿弥陀经》中、《无量寿经》中反复地给我们提“这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就是站在九界众生业这个角度是无以生信的,就是难信。
要是站在佛果回施、随顺佛果的回施、接纳佛果的回施、置换在佛果的这个角度上,那就不存在难易的问题了,那就是所谓的随顺契入,那就是入佛境界。我们知道随顺称为不二,不二就为随顺,不二就是不与佛的功德对立了,那就平等缘起建立,清净缘起现前,圆满觉成就。
圆满觉就是不二的功德。那我们要用圆满觉来觉悟这个教法,那就是第一句话“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这么两句的念诵,它就揭示了这一点,就是所谓的我们最初地来实践、来体验。什么叫最初呢?不是常用,偶尔地用,不能相续,那就不能称为最初。
最初是什么?从此开始,在皈依的这个教授中,称为“从今以往,称佛为师”。我们这个地方呢,这个初发心就是从今以往接受——广说就是十方诸佛、一切法、一切僧所给予的究竟法义,来印契自心,揭示一切众生未离法性妙用,未离法性的这个妙用,让我们来实践。通过接受佛的报德,接受无量诸佛菩萨贤圣的报德,或者说接受他们证实的功德,证实什么功德呢?“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让我们直接起用这个“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这个“有”,就是阿弥陀佛的报德回施、顺性回施,来证实“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佛佛是作证的,他们所有的教诲教法是相互地证明的、支持的,无疑地来揭示一个东西,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个性德之真实,就是舍弃不了的性德呀,就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生命,十法界生命的本质,这个就称为法性,或者说我们称为自性,在圆满觉的这个角度称为觉性。那我们接受了这个,从今以往接受了这个,就是从这一点,揭开了一切九界业的蒙蔽,充分了展示法性的光明功德、清净功德、无对无待的功德,令一切众生得安乐住,就是所谓的无量寿,或者净土这个国土(dù),往生净土,得生净土。那有菩萨读净土(dù),净土(tǔ)净土(dù)都没啥,这关键问题是我们要认知这一点,就是令我们回到究竟安乐上来,广义说的接受,略说西方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亦代表着无量无边一切诸佛。所以说《阿弥陀经》中,“十方诸佛皆出广长舌相,称赞此不可思议功德”,什么不可思议功德呢?念佛功德。念、佛本契,我们的“念“与“佛”是本来契合的。那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把本来契合的内容,无量光寿的内容完全地整合,把它这个念、佛的相应内容给展示出来,令我们开启所谓的法界的法性功德的这样一个作用、这样一个开端。就是从今以往,从这个现下这个现行中,再也不丢失这样一个方法了,称为初发心,或者最开始我们运用了这样一个心,或者开始我们运用这样一个本具的无量光寿的心。
这个本具无量光寿是以佛的报德引发显现,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报德名号、实相名号,具足三种身的功德。法身清净、报身圆满、化身无碍的,就在我们现前这一念。他这个三身功德充满了我们这一念,我们这一念回归了清净、圆满、无碍的这个三身功德。
所谓的三身,就是“如来”,就是所谓的现前作用,就是我们心地的、心智的现前作用。你现在你那个习惯中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或者说九界众生的那个声闻的心、菩萨的心、独觉的心,皆以阿弥陀佛的这个报德、这个果所酬还,还什么呢?给予你现在的因心。他这果地觉就是全体是你的因地心,把九界的业现下做了一个彻底地接纳、融入,就像这个所谓的大光明显现,就是光中之王的这个光显现了,一切其他光皆悉隐没。如《无量寿经》说,世尊给阿难所讲一样“阿难,汝当西礼敬,礼敬阿弥陀佛,整衣礼敬,阿弥陀佛无著无碍。阿难整衣向西方礼敬”,这时候“大光”金色光芒,阿弥陀佛金色光芒遍照法界,其他光明一时淹没,那其他光明就消失了。
那我们在称念“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这个音声,就是这个心智,就是“如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的这种报德的给予,使我们心性中本具的功德彻底地吻合,佛性修不二的这种圆满报德在一切众生心性中全体呈现,那就是契合。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就是一切契合无量光寿如来,一切契合,一切众生心契合。
因为“一心”代表着众生心,众生心的本质是“一心”,三无差别,这“一心”是个真相、真如。我们顺应真如、真相就能契入佛的三身功德,三身功德就能显现性德之本自具足、本自清净、本自圆满、本不动摇之真实功德,令一切众生在一切虚妄心中、在一切虚妄的状态、不圆满的状态下超越,就是所谓的一灯能破万年暗、千年暗。这个光明一出,黑暗自然消失,黑暗本身是无自性的。
那我们接受了阿弥陀佛的这个报德,就是所谓的成就——事业的成就、修德的成就、理论的推导,都可以,我们一旦接受了,那我们的事业就融入了这个事业,我们的理,顺着这个理义也就解开了自己的心结。
他圆满,他这个理义圆满哪,性修不二就是理义圆满的一个展示啊,就是理事不二啊。从理上我们接受,那圆满自心,从事业上圆满依正二报。那你说我们现前,我看到的现象没有圆满,所谓的“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执象而求,迷失于一叶之中,就一叶障目,不能自拔,不能得见性德之广大妙用,被一现象所屏蔽、所阻隔。那我们众生业,就是因为我们被眼前的一个违缘、恶缘、不顺心的缘,或者顺心的缘,或者说你认为真有的缘、反复重复的缘所蒙蔽,遮障了我们对无量光、无量法界、无量果报、无量运用的认知、体验、观察。
所以我们要从今以往,乘弥陀这个功德,就是契合弥陀功德,或者归命弥陀功德三身功德,引发我们的现行。他这个如来就是现行成就啊,就是顺应法性现行成就,称为如来;顺应弥陀报德圆满现行,那也是如来,称名如来;顺佛功德而来,称为如来;顺应法性而来,称为如来,就是引发现行称为,引发现行就是如来。那我们依着,我们契入,把一切业或者一切业契入、契合无量光寿,来引发我们的现行,那就是归命无量光寿如来。
那我们这第一句“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那就是归命、契合无量光寿如来,“哆他伽多夜”——如来,引发我们这个顺应法性的现行、顺应弥陀报德的现行,这个现行就是所谓的大安乐现行、大圆满现行。不是哪一众生,不是哪一界有情,不是修行不修行有情,不是善有情,也不是恶有情,是一切有情,故称陀罗尼。大总持修法就是利益一切,所谓的大乘精神所在、大乘教法利益所在、教乘教法的实质所在。那我们从今以往,实践这样一个法则,实践这样一个心念,实践这样一个佛心所成熟的功德,称为念佛人哪,净土行人哪。
净土就是把我们所有的业与佛等,与佛功德等,与佛修德等,与性德等,这个“等”就是净土,就是所谓的圆觉性。我们顺佛的这种功德,随顺佛的这种顺性作为产生的功德来观察世间,观察一切世间如梦如幻,观察一切世间幻生幻灭,观察一切世间的无常相,能在一切现行业中得解脱、得圆成、得安乐住,不再去在某一业中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因为这一业而出生更多的业力,更多的迷失,更多的负累。
那我们莲友们在一起学习,我们也没有啥知识可以学习,知识学习,那太多太多的各方面、各类的知识,大家都很多。但是能不能解决你所谓的生死烦恼、因缘纠结,这是弥陀信仰的一个大事缘起。
那我们现在来实践这个弥陀信仰呢,实际就是汉传佛教的一个教理、教义的一个特别宗、一个特别的角度,这个角度呢,历代的净土法门的善知识们称为一个特别法门。它这个不共,就在于一切其他的通途的法都是以自力,或者是自力加佛力,佛力显、自力隐没,或者说自力显、佛力湮没,就这样的互显互湮的一种,那样的一种通途修法,徘徊在自力业力,或者是交织于其中。
净土教法呢,它不是这样,它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回施、平等回施九界众生,顺性回施九界众生。这一点我们要认识不清楚,大家容易混淆,拿通途的教法来去诽谤啊、诋毁啊、疑虑这个所谓的净土教法,那就是说什么人都能往生,怎样、怎样、怎样……就拿这个通途的取相的说法,或者自己的信解力、自己那个道德的容量现量、那个差别心,来评价阿弥陀佛这个报德的顺性的平等回施。
它的起步不一样,一个起步就是众生每一个人的现量来缘佛,每一个人的现量来缘佛的教诲、缘佛的教法、缘佛的作为,来有各人的体验、各人的作为,有各人的这种现量的状态,参差不齐,那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缘起。虽然是缘的佛的说教、佛的教法,什么什么都是佛的、佛说的、佛做的,没问题的,但这各个随类而解、随类而用,那是通途的教法,大家都容易接受。
因为佛说种种法呢,众生随类而解,随自己的因缘接受、理解,理解多少做多少,这就是通途,就是缘起。这个所缘虽然也都是阿弥陀佛,看着是这个样子的,所缘皆是阿弥陀佛,但是“因”皆是各人自力的因,就是九界众生各用其心。那就是他的现量、现状的这个心、这个因,缘佛的教诲来作为,缘是一样的,因不一样,那就是通途的修法。
大家这一点呢,一定要审思清晰,不清晰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在这个通途修法中呢,就是有修有证,很多人很坚固这个有修有证,若没有修没有证,你怎么能体会到这个法义呢?你怎么能得到这样的利益呢?
这是大家的通途的说法,就是所谓的缘佛,但每一个众生的“因”参差不齐、千差万别。根据千差万别不同的“因”来学、来缘佛、来学佛、来实践佛法,造成了不同的因果,所以有不同的结果。
就像依自力修持,缘也是缘阿弥陀佛,也是缘阿弥陀佛,大家基本上都说临终往生。为什么呢?那这个因地心故。他不舍他自己的业力的报、那个业报,他没办法谈往生;他放弃不了自己的业力,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呢?这一点大家各有审思观察,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都有理解,都有自己观察的角度的。
那净土这个教法呢,是以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为“因”,以法界、以法性为缘,一切众生本具的这个自性、法性、觉性为缘,大家一定要清晰这一点,清晰不了这一点,我们出现了一个大问题。一个缘、一个因缘的改变,我们通途的修法就是缘的佛,“因”是九界众生各个根据自己的因缘,称为三辈九品,根据自己的因缘作为来取用他所缘的内容,来改变自己的生命。
净土教法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为“因”,我们来作为实践的一个内在的动力,这个缘是法性之缘,是一切众生从未离开的那个真如、真相为外缘。就是我们自己的业不再造作了,怎么不造作了?接受佛的果德就不造作自己的业力了,所以称为无修修。接受佛果的过程,体验佛的过程,就是修。实在没有什么可修,只是接受佛的法、报、化三身功德,像这个往生咒上是接受阿弥陀佛的法、报、化、法性身四种功德,来作为我们这个无修修的真实,所谓的无上道的回归与运用。
所以常规的修法中呢,大家认识中都是有修有为的,或者说那菩萨认为是以无修,在现象上有进修状态,实际是为了导引利益众生,说以利他为自利,那是菩萨心地。但不管种种心地,它的差别,它不是以佛的果地觉来为因地心的。我们这个净土教法是果地觉为因地心。
通途的修法是以佛的这个教法、以佛的种种功德作为缘,来缘佛实践的。所以各个类的众生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各类的有情,或者说这个正定——不能说是佛那个正定,或者觉悟法界,六道众生,这样地来谈它,三界六道跟觉悟法界这一类的有情来进趣佛法,各有不同的实践、结果、作为,就是现量不同,所谓的因心不同。
净土教法,我们是同一因心,就是九界众生同一因心。这一点我们这些莲友们要认不清楚了,说“正觉华化生”“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成就往生彼国正因”,我们不知道在讲啥。《阿弥陀经》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因为这是佛国呀,你用九界的心,你怎么能生佛国?这一点呢,大家一定要认识清晰。所以说呢,临终往生多是化城,就是所谓的相似的这样的一些法则的实践。
果觉因心我们没有法相似,因为啥?你不再用心了,你所有的举心动念,动念即乖,举心即错。你阎浮提众生的举心动念就是罪就是业,在这地方呢不能作因了,只能以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作因。那你说我们怎么实践呢?这就简单了,接受了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举心动念就是你觉悟的地方,举心动念你就知道如幻、如梦、不实,那这个举心动念就是无修修。
这个事情来了,你就知道,你了解它,因为你接受了这个佛果。接受了佛果,就是让我们的虚妄的心,我们认识这个所有虚妄的心也都是无量光;我们接受、所谓的接受无量的业,那就是无量寿。接受它,包容它,观察它,不再令它相续。
所以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因”是所有莲友共同运用的,所以这个弥陀信仰呢,是一个特别法门,一生成办,念佛成佛,真实不虚。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地方辨识,辨识清晰了,那“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就是所谓的初发心,实践净土的初发心我们认识到了,就是所谓的归命无量光寿,也就是启用无量光寿于现行,随顺法性,干什么呢?成就如来。
所谓的顺应法性,现行随顺法性,就是所谓的外缘,外缘这个“缘”就是法性的随顺,现行随顺法性就是我们的“缘”,称为如来、如来,就是于现行不空过了,称为如来。
诸位莲友在这个地方,我们虽然常年地学习、交流,这个地方一定要有一个严格清晰的认知了,就等于我们接受了这个所谓的果地教——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一切莲友、九界众生,就是等蒙摄受、凡圣同修这个理由,就来自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接受佛果。
“九界同归”,是因为佛果为因地心;
“等蒙摄受,凡圣同修”,是因为果地觉的回施,作我们的凡圣的同心;
“等蒙摄受”是佛的果地摄受;
“咸得往生”,我们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何个不生啊?哪个不生?有什么不生的理由呢?
所以这个教法不是哪个往生,张三往生、李四往生、谁谁谁往生,跟这个没有关系。临终往生,那就是通途教法的接轨,净土教法中有通途教法的接轨呀,量很大呀。实际大家接受的,实际说的是特别法门,行的是通途的教诲啊,通途的法,通途的那种理解性的、自我理解的一种作为啊,而不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哪,这个区分实际是十分清晰的。
那人们为什么不清晰呢?是因为教授者带来的因缘哪。因为教授者认为,不说临终他没话说,不说修行他没话教。说无修修,不知道怎么来去提及,说一心不乱他有话说,说三辈有话说。大家因为知道这些现象上的东西可见可知啊,有遵循的东西啊,这果觉因心一划而过、一带而过。
说“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说这话会说,但是为什么这么说?不知道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那就是九界同归,那就是凡圣同修,那就是等蒙摄受、咸得往生。它是果觉因心哪,大家都在用这个佛的、接受这个佛的果地觉来实践这个教法呀,就是所谓的回入法性,回入这个真如海中,就是阿弥陀佛极乐国土(dù)。
它这个缘,也可以说因缘无异,因缘是异名而同一个内容,因为佛证的果德也显示了法性的内容。我们说这个外缘是法界啊、法性啊,在这个真言的教授中是这么讲的,因为它讲到法性身了。法性身因为无始以来,我们没任何人能丢弃过呀,丢弃不了,这个法性就是一切众生未出法性三昧呀,这个在教授中,这个是没问题的,历代传承都会要有这个。
没这个传承,它怎么来揭示众生成佛事,那没有众生成佛的这样一个教授,也没有这样一个内容因缘了,那就是一个空设了。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才有我们成佛的这样所谓的无修修的回归呀,这样一个广大殊胜生命的妙用的实践,就是十法界的实践。
他主动的实践是觉悟者,被动的运用那就是什么?迷失者,偏执者。被动的使用都是偏执、迷失,就是无奈地运用,被动地运用,被迫地运用。那主动地运用这十法界的生命,那就是诸佛如来呀,圆满觉悟、圆满地运用、无障碍地运用种种生命、种种现象,于一切法中得自在,那是佛陀呀。那我们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为什么我们会压迫在这个所谓的六道中,或者说把自己挤压在三恶道中,或者挤压在这种种烦恼业报苦报之中呢?没有顺应法性呀,顺应我们自己所谓的张三李四个人的得失呀,各人的利害认取呀,善恶认取呀。
这一点呢,诸位莲友应该有一个“从今以往”,我们这样的一个实践。我们真正明确了,原来通途的修法,所以称为圣道难,它难在就是说大家虽然都是缘的佛法,但各人的心理不一样,各人就是所谓内心的种子不一样,就是所谓的“因”不一样。是啊,发菩提心,那通途也说菩提心,但是人们对菩提心的认知,那造成了千差万别。大家都知道,人们对菩提心的认知。
这果觉因心跟你的认知全然没有关系了,你接受、随顺。我们说接受很难说,所以呢这个教诲中呢,最主要的讲的随顺,就是所谓的不二的随顺,你要跟他一样地去体验,你随顺他的功德去体验,好了。你的理解先放一放,你要随顺他这个教法功德。好比说这个圆满、清净、无碍,你要随顺这个佛的功德去体验,就是不二随顺。所谓的不二随顺,入不二境,那就说果觉因心。
净土教法跟其他教法真很大差异。我在接受这个体系之后,就充分体会了禅宗的那个悟后起修,真实不虚;教下的人大开圆解,起修方便。他们开始起修了,所谓的发菩提心了,他知道什么是菩提心了,那真正地有起修的那个。这个净土教法,果地觉为因地心你不启用,不随顺这个心,不随顺佛的果地觉,那我们没法起修。虽然是无修修,但你没办法,你怎么下手呢?你根据你自己的理解,那就成为通途的修法,所以就难!
龙树菩萨比例子说,那旱地步行那就难,你步步得自己去走,你得有资粮,就你得背着你的这个,你要有水,要有粮食,要不然你走着走着累了,你没有粮食那你就走不动了。净土教法不是这样子,净土教法是果地觉为因地心,说“如舟船载负”,阿弥陀佛果地觉来载负一切众生的心,被载负的心呢同生安乐国,等蒙摄受,同一起步,所以这个教法称为易行难信,通途的教法易信难行。
大家这样去观察好了,是不是这样子?那历代的祖师为什么都那么讲?我们遇到的事情是不是那样子?
那我们现在知道这个“易”,我们就先从这个随顺行上,随顺行。就是南无这个随顺就称为契合,我们契合无量光无量寿,就是我们把心、念,以前所有的习惯不管了,我们去契合、随顺着阿弥陀佛的清净、圆满、无碍、光明遍照,随顺他这个力量那就会得见自性,就是所谓的“哆他伽多夜”,就是所谓的见性成佛,或者说见性得以安乐。
因为这个《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呢,它把这个净土教法修行的要点提炼出来了,它比《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说得更简洁、更简洁、更简洁。就像《无量寿经》,那大家一说,有一小本本,有多少多少页,那经典。天亲菩萨把它提纯到所谓的五念门、五种果门中了,让我们身、口、意、智、方便智有个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的实践,有什么入门、大会众门、赞叹门,乃至说什么园林游戏地门,让我们去那个所谓的不同的角度去实践,果、果上去实践。
那这个往生咒呢就直接,你是契合,还是归命,还是随顺?这个契合是什么方便?你这个所谓的以佛的功德来摄受众生,转相教化是什么样的因缘?什么样的一个作为?但这都要是以果地觉为因来操作,我们礼敬也要依、供养也要依果地觉为因地心来操作这个事情,来实践,来随顺。
那要不然不是净土,不是弥陀净土教法的正教法。就是《无量寿经》下半卷所宣化的说“无量无边的如恒河沙诸佛皆共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愿生彼国,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那就是所谓的佛的果地觉的随顺,乃至一念。
此一念是本质一念哪,就是决定一念哪,无疑一念,己念与佛念无对无待了,称为随顺佛念。佛何以念众生?就是“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就是佛怎么念众生的,我们随着佛念众生的方法来“念”,念佛,来忆佛,来供养、礼敬乃至契合,来归命,来体验。
果觉因心重要,重要!要不然我们实践净土,难,还是难。许多莲友在这个地方还是,哎呀,多年念佛,心中不安,多年念佛,心地不安,表面上喊的口号一样,但心里还是不安。
所以这个安心问题就是安佛心,直下安佛心,接受佛果就是安佛心。就是我们换了戏装,过去这个众生心执著于业缘、执著于现象、执著于自己的现量、执著于差别,不得自在,烦恼重重。现在呢,阿弥陀佛的佛果愿意给予我们,我们顺性接受。他顺性回施,我们接受,就是我们换装,换成了阿弥陀佛的这个服装。身心换了,心地换了,样式换了,心中无量光无量寿,大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使十方九界众生呢都能得到这个佛果的回施,就是佛的究竟道业的回施,阿弥陀佛超世之愿的功德圆满的回施。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他建的超世愿已经满足了,二百一十亿个佛土这个观察了解,五劫的思维,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已经圆成的那个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代表了一切诸佛菩萨贤圣普利十方的这个真情、真实功德。所以他一出世,就是这个法界曼达,十方诸佛都来回归,就是所谓的十方如来会。
所以我们读玄奘法师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那就是说这是一切诸佛摄护法门。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诸佛来摄护你、成就你。大家可以读一读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啊,那是一切诸佛摄受;《无量寿经》也讲的是一切诸佛来推荐自己那一生补处的菩萨来往生彼国,究竟无上菩提。
所以一个是众生心、九界心、九界种种不同心为因地心,来缘佛修持;这个是以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随顺法性来觉悟一切现行,这样一个修持。说净土教法是真正无修修的一个所谓的无上道的这样一个清净教法,安顿一切众生,利益一切有情,平等给予,平等安心,平等缘起嘛。皆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不是平等缘起吗?不是平等安心吗?平等觉悟吗?
所以《无量寿经》我们有一种版本,就是《佛说清净平等觉经》,平等觉经,清净平等觉经。这个平等觉,阿弥陀佛顺性回施一切众生果地觉,这就是平等觉的给予、平等觉的建立、平等觉的起用,那就是“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
莲友们哪,这一点呢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解决实践净土教法的一个当务之急!要把这个地方说“从今以往”,从这个地方解决清晰了,能为一切众生作大安。自心自知道了,原来我们没有什么心可安、不安的。原来就是说一切众生心不可得即入道,心不可见即安住于道,无所用心真实心现前,那我们就真正地再来念佛,所谓的平等安心。原来这平等安心,安一切众生心哪。
众生就因为参差不齐的业报,所以就不安哪;相互攀比,不安哪;相互缺失,压抑委屈,不够舒展,不安哪。所以很多人在事业相上、感情现象上,这个业报——男女、有色、无色、人种,生的这个国度、那个国度,那个地方的人幸福、这个地方的人不幸福,那个地方财富大、那个地方财富少,就因为这些种种参差不齐的业报,人们执著于这个相,产生了不安与苦,产生了人对所谓的心中向往的那种,自己认为那种缺失的向往,那种追求就是苦啊,没有平等觉、没有平等缘起的机会啊,没有平等安心的机会啊,内容啊!
莲友们哪,我们对自己的生命、对弥陀信仰、对这个教法、对自身要负起责任,就是真切地,所谓的至诚心、深心,那我们就有回向发愿心了,就所谓利益众生就像佛心一样的。所谓的“即得往生”,有三种心即得往生,为什么即得往生呢?平等缘起清晰了,平等安心清晰了,平等地运用法则清晰了,再也不提为自求的那个虚妄的设置了。
因为“我”这个假设呀,就是种种业的一种攀缘、强制,颠倒妄想、以为实有的这种轮回的推动,建立的那个所谓的“我”,如此而已。说虚妄我执啊,生死流转,爱憎于此啊。心不安哪,总怕它变,它老在变,生老病死的变化,求不得的变化,爱离的变化,怨憎会的变化,苦的变化,苦苦的变化,行苦的变化,都在变化呀,没有平等安心的机会呀、内容啊,没有平等运用法则的机会呀,没有平等缘起呀。
所以“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来给我们一个所谓的从今以往这样一个平等的安心,平等的缘起,平等的果地觉为因地心的接受。佛力载负故,易行;佛力载负故,回入佛的果地觉,体验佛的果地觉,得见真相。真如法性嘛,就是所谓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真如法性,回入真如法性,平等觉悟世间。说心不可自见,心不可自知,得大寂灭乐。这个“乐”远离了一切造作,庄严清净法界。
我们只能实践法则,才能体会到这种所谓的远离一切虚妄造作觉悟世间,觉悟我们无始以来造作无量无边的业的成熟,我们去了解它、觉悟它、超越它。也作为一个所谓的真正的平等安心,那我们也平等地回施一切有缘,平等地接引一切有缘,那我们同入阿弥陀佛智愿海中。说平等智、妙观智、大圆满镜智、法界体性智,使我们的现行成就不空智,说俱生智一时现前,令我们不空过于现行。
我们念“南无阿弥多婆夜”,“南无阿弥多婆夜”就是所谓的俱生智的开启。“哆他伽多夜”就是所谓的现行不空过,就是真如法性起作用,真如法性了了分明于世间一切因缘,一切幻化业相、不实业相不再障碍我们,了解它是如梦如幻、如露如电。
那我们学习再多的知识、再多的作为,要是不去实践法则,变成知识,那就成负累啊。那怕再好的东西,你不去运用它,你背上这个包袱,就是像你背一包钻石,你天天把自己累死、饿死、压死,没有用啊。它有价值,很多东西大家认为的知识很好啊,这个拼命地学、那个学,学来学去用不上,用不上就负累,变成负累的东西了,成为包袱。
说佛法这个道业,就越来越轻、轻安、轻松,越来越从心生,非造作生,越来越离我们的清净心、所谓的无一法可得的心,从此心中生出。那我们了解一切法、善用一切法、超越一切法,那种世间的学习积累的意识我们就能超越。
那个积累的意识,越积累你越不安。因为你那个知识面越扩大,外围的线越大,你那个未知的东西涉足的越来越多,那个圈大了,圈外的东西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所以很多人随着知识的越学习感觉到越无知,越学习越无知,越学感觉到自己越慌。因为啥呢?没有解决你心地的问题,只是个积累。
要能使我们学习,“无一法可得”地我们去学习,所谓的就是后得智的运用,那个没问题,那学得再多,它也不会是负担,他不会背包袱,不会骄傲。骄傲就是包袱啊,自卑是被那个包袱压得受不了了,背那么多东西不能用,所以就产生自卑。
那我们从佛这个地方得到一个果地觉的回施的平等缘起,使我们回归到性德的这样一个所谓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性德的真实,这样的一个法界、意识法界,那我们再念一切、做一切、行一切,皆是佛法,皆是道业。这个地方就是让我们真正地彻底地远离分别心,圆见世间,光明彻照世间。
所以再念“南无阿弥陀佛”,再念一切经、一切咒,或者念一切世俗的因缘,那我们就了了分明、了不可得。那我们就用这些所谓的祖师们、善知识们、经典上所说的这些口诀,念念真实。我们念这个陀罗尼句,《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我们就知道这个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完整的机制。
我们再用这种平等缘起的心念: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弥唎都.婆毗.阿弥唎哆.悉耽婆毗.阿弥唎哆.毗迦兰帝.阿弥唎哆.毗迦兰多.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唎.娑婆诃”
那我们就知道佛法的这种完整的自他二利的作用,净土教法的这个所谓的入功德、出功德,所谓的自受用、他受用。我们这个自利的一个状态,就是所谓的入功德的一些什么内容,我们去体验实践;利益他,“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把阿弥陀佛的圆满报德像佛顺性回施我们一样地回施于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得见得闻,得以实践这样一个殊胜的法则。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