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居学习《无量寿经》02 对果觉因心的认识


2024年5月29日

导读:我们在实践果觉因心的方法中,依止的哪一个经典,这一点是势在必行的。要不然,我们所依经典、所依法则的不清晰,那会把净土三经中的修法混淆到一起,大家用力的方法、实践的方法,就会造成一些似是而非、模糊的依止,实践法则就不能深入。《无量寿经》是我们学习净土果地觉为因地心所依止的根本经典,我们通过学习经典,看佛的果地觉,来看我们的因地,来看我们的果地觉,因果互酬。

观察观察自己:今天表达所行果地觉的实践,有没有悦可一切大众?令一切缘这个法的有情,能满足他们的无上功德,满足他们的一切愿望。一定要问自己,你要修行,要实践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要用什么心?

(一)清晰学习净土教法所依止的经典

弟子甲:感恩师父!请师父继续给我们开示《无量寿经》,阿弥陀佛!

慈法法师:星期六我们那一节课,大家有那个文字的学习,就是印光法师在《净土五经重刊序》那一段文字。

“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

那我们就这一段文字来学习学习。

为什么要提《无量寿经》这一段故事?最主要想把我们现在所学的果觉因心的念佛方式呢,来做一个梳理,把它简单、清晰。最主要是简单清晰了,我们的疑虑就会消除,或者说蒙蔽我们的、使我们模糊的东西,就变得简单,那我们就可行了,可以实践这个所谓的依佛愿,或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一个实践方式,来实践净土。

《无量寿经》所宣化的内容“凡圣同修,九界同归,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无量寿经》专注的这个点,我们要找得到。

“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

实际在印光法师这个文字中呢,似乎说的也不是那么多,但是他这个“咸得往生,等蒙摄受”,对九界众生这样一个作用力,是《无量寿经》所宣化。

因为不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写得那么细致。《观无量寿经》在印光法师这个序中写得很细致;《阿弥陀经》,就是舍卫国给孤独园中,说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劝说闻者,一起往生发愿,令正行持名等等,都讲得很细致。

唯有这个,他讲得简单。讲的什么呢?“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讲得很约简,很约简的,约简到什么地方呢?就是“九界有情,咸得往生,等蒙摄受”,这三句话把《无量寿经》所说的法,说到极致的简单。

过去实践净土教法的人呢,多对《无量寿经》所说的这个法,一带而过,因为大家读的过程中,也是一带而过。这个根本经典,所谓的《阿弥陀经》也好,《观无量寿经》也好,《无量寿经》是这三经中的根本经典,根本所依啊!

那为什么印光法师说得这么简单呢?是时代的因缘,还是什么因缘呢?我们不得而知啊。现在只能是说,我们现在读了这段文字,我们来理解果地觉为因地心,或者说来接受果觉因心的实践方式,那我们要去依《无量寿经》这样一个简单的提示。

我们看印光法师的提示很简单,他在法上的提示特别的简单,“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他潜在的,是佛的果地觉的作用力,但他没有明确地提出来,只是用 “九界同归,咸得往生,等蒙摄受”这个话带过来了,所以很少引起实践净土教法人的重视。

大家关注的就是“信愿行”,现在大家都知道,实践“信愿行”肯定是净土法门的主体。

心作心是,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众生心作心是,心作众生,是心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所以心作心是的这种,《观无量寿经》这个提示也是很多,方法提示了很多。

所以《观经》与《阿弥陀经》,历来净土修行方法实践者很多,尤其像智者大师这一类的人,说自己是五品往生,很多人就感觉自身的往生因缘不足。为什么?

我们自己在实践果觉因心的方法中,是依止的什么,依止的哪一个经典,这一点是势在必行的。要不然,我们所依经典、所依法则的不清晰,那会把三经中的修法混淆到一起。混淆一起行不行呢?那就是大家用力的方法、实践的方法,造成了一些似是而非、模糊的依止,或者说跳跃性的依止,或者混淆性的依止,实践法则就不能深入。虽然皆名净土,这净土五经中皆名净土。《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一种方式方法,十大愿王《普贤行愿品》是一种方法。

我们要是把这些方法都混淆起来呢,可能大家谈净土谈得就比较圆满,但圆满怎么下手呢?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怎么下手呢?这不得不在我们每一个实践净土法门的人这个角度上去认真了,就是你这个人实践净土,你这个个体、团体实践净土,依的哪一个经?净土五经中,依的哪一个经?

我在过去实践净土过程中,是依《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就是《无量寿经》和《往生论》这两个,一个经,一个论。“经”是所谓的圣言量所依,“论”是法之所依。所以就跟大家交流,交流了二十多年的《往生论》,为什么呢?我感觉自己实践一个法则,要是不能纯粹、不能细致,那很难去了解这个法则的实质内容,不要说跟别人交流,自身就很难去了解这个法的全貌。

我们借着安居的这个殊胜因缘,缘着僧人的这一节课,通过跟寺院僧众的交流,开放这一节课,对四众都开放这一节课,大家也来学习净土。

所以我认为呢,大家学习净土,我们必须得找一个经典来专注于此,找一个论专注于此。要不然我们的学习呢,就会泛滥,或者说就会多方面地学习,结果下手处就不清晰。一会儿去信愿行,一会儿心作心是,一会儿谈佛愿,但是我们不知道怎么来深入一个法则。所依的法,所依的经教,不安稳,不准确。

为什么一定要把印光法师这段文字拿出来说话呢?这也是迫不得已。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大家信愿行者实践的多,也容易信解;心作心是实践的多,像《观无量寿经》大家实践的也多。真正《无量寿经》“等蒙摄受,咸得往生”的这个佛力、佛愿力作用的念佛方式呢,实践的少。因为啥呢?我们依止《无量寿经》谈论、交流的少;依止着《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修行的人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因为啥呢?大家容易信解。

依愿而行者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谈论的少,涉足的少。就像在《五经一论》或者《三经一论》,我们看到,连印光大德这样的,把净土法门的根本依止经典就一带而过。他无外乎就是两句话,所谓的“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就过去了,这就是《无量寿经》。大家就很容易忽略,不知道怎么下手。

《往生论》叙述得就比较细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皆以佛力的果地成就来作为依止,来深入念佛。但要是不能善于观察、了解,也会泛滥,泛滥在身、口、意、智、方便智五种业缘上,自己下手亦不得方便。所以,我们根据传统的净土法门的提示——果觉因心,来提示我们现在怎么实践净土法门,怎么能深入净土。

实际印光法师所谈,“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他讲得很约简很约简,这谈的都是佛力、佛愿、佛果成就,非是他缘。那我们只能依止这样一个约简的说法,来把它拉开,我们去观察,去了解。

要不然呢,经典文字很复杂。我们的下手处,就是我们作为一个末世有情,怎么来现生中得出离苦海,现生中得以往生大利,乃至成就阿鞞跋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势在必行的一个内容,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真正负责的一个内容。

你不负这个责任,泛泛地就过去了。随着泛泛的净土的说法,你今天《普贤行愿品》,明天《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后天《阿弥陀经》,大后天《观无量寿经》,不知道又在哪儿去实践,你也不知道怎么深入,那我们这个时间一日一日悄悄地就过去了。

上节课起名字说“势在必行”,什么势在必行呢?我们的时间!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不可预测的,在这个时代。

我们现在学习弥陀教法也好,学习方法也好,怎么能深入下去?怎么以法为伴?在任何因缘下,我们有法则的掌握,依法得到真正的安心。

我希望那些熬日子、混日子的莲友们,应该警觉警觉,我们的日子还能混多久?混下去,生命未来是轮回相续,还是成就道业?谁能替代?谁能对我们负起责任?

基于这些考虑呢,提醒莲友们,我们这个《无量寿经》的学习,目的是使我们疾速、准确地掌握依《无量寿经》实践净土的一个方式、方法。那我们就依印光法师所提倡的《无量寿经》的这个内容,就是九界等蒙摄受,咸得往生。

《无量寿经》的文字很长,文字也很多,在大家安居之时呢,我不希望以讲经的形式来出现。以大家读经,我们作为莲友来读一读,在因地的一些因缘上,在果地摄化众生的因缘上,提醒提醒大家,其他地方读一读就过。

这样呢,我们就抓住重点谈,依止《无量寿经》重点来谈,其他经典我们不谈,只谈《无量寿经》,只谈“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这个话题,来谈果觉因心。因为这个话题就是果觉因心,你要不作果觉因心,“九界同归,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是不成立的。

只有佛的愿力使然,果觉使然,大家可以观察。

我们现在就把净土其他四经都先放一放,专注于《无量寿经》,看看佛的因地及他的果地成就摄化众生的方便。

(二)弥陀信仰的大事缘起是我们的下手处

我们找一个善读者,来读一读文字。

【读诵】

《佛说无量寿经》

曹魏康僧铠译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异乘.尊者仁性.尊者嘉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此贤劫中一切菩萨。又贤护等十六正士.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具诸菩萨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处兜术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宫.降神母胎。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曜.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振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按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释梵祈劝.请转法轮。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入国分卫.获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等正觉。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其所修行.清净无秽。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学明了.在意所为。此诸菩萨.亦复如是。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所住安谛.靡不感化。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愍伤众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菩萨经典.究畅要妙。名称普至.道御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如来道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供养诸佛。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坏裂魔网.解诸缠缚。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化终.而现灭度。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诸根智慧.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宣扬演说一切经典。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一念之顷.无不周遍。济诸剧难.诸闲不闲。分别显示真实之际.得诸如来辩才之智。入众言音.开化一切。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杜三趣.开善门。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如是之等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耀.超绝无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唯然大圣。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得无今佛念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尔。于是世尊告阿难曰。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自以慧见问威颜乎。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慧见无碍.无能遏绝。以一餐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千劫.无数无量.复过于此.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阿难谛听.今为汝说。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旃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须弥天冠。次名须弥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离垢。次名无著。次名龙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顶。次名不动地。次名琉璃妙华。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种。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华。次名庄严光明。次名海觉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离尘垢。次名舍厌意。次名宝炎。次名妙顶。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无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华。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华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痴冥。次名度盖行。次名净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师子音。次名龙音。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

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颂赞曰。

光颜巍巍  威神无极  如是炎明  无与等者

日月摩尼  珠光焰耀  皆悉隐蔽  犹如聚墨

如来颜容  超世无伦  正觉大音  响流十方

戒闻精进  三昧智慧  威德无侣  殊胜稀有

深谛善念  诸佛法海  穷深尽奥  究其涯底

无明欲怒  世尊永无  人雄师子  神德无量

功勋广大  智慧深妙  光明威相  震动大千

愿我作佛  齐圣法王  过度生死  靡不解脱

布施调意  戒忍精进  如是三昧  智慧为上

吾誓得佛  普行此愿  一切恐惧  为作大安

假令有佛  百千亿万  无量大圣  数如恒沙

供养一切  斯等诸佛  不如求道  坚正不却

譬如恒沙  诸佛世界  复不可计  无数刹土

光明悉照  遍此诸国  如是精进  威神难量

令我作佛  国土第一  其众奇妙  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  而无等双  我当愍哀  度脱一切

十方来生  心悦清净  已至我国  快乐安稳

幸佛明信  是我真证  发愿于彼  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  智慧无碍  常令此尊  知我心行

假使身止  诸苦毒中  我行精进  忍终不悔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佛告阿难。时世自在王佛.语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比丘白佛。唯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

慈法法师:好。这么长一段文字,阿弥陀佛因地的整个过程,后面说四十八愿。大家应该注意一点,“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

“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

下面这个文字,就是世自在王给他指导的,所谓的“发起悦可一切大众”。

“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

这一段文字是对一切有情,告诉法藏比丘,你所发的誓愿,要满足一切众生无量的愿望。这就是他在世自在王世尊的指导下,法藏比丘所引发的一个大事缘起,就是弥陀信仰的大事缘起。

“发起悦可一切大众”,悦可什么大众呢?一切有情,一切有情闻此法,缘此满足无量大愿,就是究竟菩提的道业。他这个大事缘起讲得很简单,很清晰。四十八愿就是所谓的他这个利生方便。我们现在看看,我们修学,我们作为普通人的修学,哪个是利生方便呢?

“悦可一切大众”,我们的修行是为什么呢?我们这个时代的有情,不得不考虑这个,你要不考虑,那我们很难契合弥陀信仰的这个法则。“发起悦可一切大众”,令一切大众缘此法,满足一切大愿,这是世自在王菩萨直接指明法藏比丘的因地所有的作为。

悦可一切大众,令有情缘此法而满足无量大愿。这个关键点我们要看到。法藏比丘二百一十亿佛土的观察也好,修行也好,种种作为……那么多佛菩萨、那么多声闻作坛城庄严,来庄严法藏比丘的因地,来让世自在王指导他的这一点。哪一点呢?

“悦可一切大众”,令一切大众缘此法,能满足无量的大愿。因地的这个指导,特别特别地重要!

我们去实践弥陀信仰,要是不了解这一点,那我们的下手处呢,就不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这个果地觉我们就很难接受它。那我们就会念叨谁能往生,谁不能往生,我安心没安心,他安心没安心,这些我们为自求、为自求……所谓的学习佛法的,这样一个狭隘的、非佛法的行为。

为自求,怎么能觉悟世间呢?怎么能住持正法呢?怎么能广利有情于究竟道业呢?平时我们的思维是什么样子呢?这些关键的问题,很多很多的文字的铺衬,就是为了让我们清晰。我们作为一个僧人也好,作为一个莲友也好,来实践阿弥陀佛的果地觉,实际就是悦可一切众生,成就无上道。

(三)因果互酬,与佛置换因果

看佛的因地,来想我们的因地;看佛的果地觉,来看我们的因地,来看我们的果地觉,因果互酬啊,你可以互相置换。这个置换对我们修学者特别特别地重要!实际我们要想来实践弥陀信仰,我们就来扮演法藏比丘,随着法藏比丘的因地,随着世自在王的指导,来观察法藏比丘的因地发心,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沿着他的足迹,走他的路。

经啊,就是对佛所行处,他旅程的这个足迹,给我们记述下来,用故事的情节,来记述下来,让我们顺着这个足迹,顺着这个故事情节,我们去体验,去思维,去置换角色。

我们可以这样观察观察自己:我们今天表达的心愿,表达我们所行果地觉的实践,有没有悦可一切大众?令一切缘这个法的有情,能满足他们的无上功德,满足他们的一切愿望,悦可、满足众生的愿望,悦可众生,满足众生的愿望。

我们平时修行,是悦可一切众生吗?是令一切众生的愿望得到满足吗?或者究竟愿望得到满足吗?若不是,我们是不是因地有问题了?

那我们用果地觉,来作因地心,再去观察,悦可一切大众,悦可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依此法,缘这样的一个法则,成就究竟道业。

以果来酬因,把阿弥陀佛的因地,把他的果地觉拿到他的因地上来看,他这个名言是成立的。那我们现在作为因地有情,就是实践法则的有情,实践佛法的有情,我们的因地是什么呢?果觉因心,果觉因心!我们相互地以果酬因,因果互酬,来相互地交换,交换因果,跟佛交换因果,跟自己来交换因果。

把果地放到因地,把因地放到果地,看这些语言怎么来互解。这样的因果互解,那我们真正了解阿弥陀佛,了解他的果地觉,了解他的因地心,那我们再置换到自身,用佛的果地觉作自己的因地心,用自己的因地心来看佛的果地觉,来看阿弥陀佛的因地心,就很容易唤醒我们来悦可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缘这个法则成就无上道。

果因互酬,因果互酬,就是相互来置换置换。把果的位置倒到现在,把现在位置倒到果地,把因的位置倒过来,再把果的位置倒过去,把佛的因果倒过来、倒过去,我们自身的因果我们怎么来安放,倒过来,倒过去,我们来观察观察。

自己可以画一个,自己观察自己因地、果地,观察佛的果地、因地,乃至把这样的一个整合一遍,把自己的因果、把佛的因果,因与果这两个角度来相互地酬换,来相互地置换。

经典的文字呢,前面很细腻地表述了这些佛菩萨的功德,来铺衬什么呢?阿弥陀佛因地的殊胜。把那么多声闻、那么多菩萨、那么多诸佛名号功德都揭示出来,让我们观察佛法的殊胜功德利益,实际画了一个很复杂的曼达。但我们怎么约简呢?约简于阿弥陀佛的因地是什么样子,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果地,那我们在下半卷就学他的果地成就——果地怎么摄化众生的。

这一点呢,大家可以在这一课下去以后,我们把自身随顺佛的果地觉作因地心,我们把它记录下来,什么是佛的果地觉?我们怎么来作自己的因地心?我们再看看阿弥陀佛的因地心是什么?因地语言是什么?再看他的果地觉是什么?怎么把我们与佛的功德、因果在我们这个生命中置换过来、置换过去,置换置换。就是因果互酬嘛,就是相互地对比对比,观察观察,我们能不能熟悉起来。我们能不能把果地觉来置换成我们的因地心,我们的因地心完全换成佛的果地觉。

这个念佛方法啊,实在是简单,最主要是要把果觉因心认识、运用清晰。

以果酬因,以果酬因!佛的果地觉来印契我们的因地心,我们的因地心就是佛的果地觉,我们能不能来运用他呢?不能运用他,就是不熟悉他。熟悉了解了,那怎么不能运用呢?

前面那么一段文字呢,大家下去读一读,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的指导下,怎么运用的因地心。

我们现在的因地心是什么?一定要问自己。你的因地心,你要修行,要实践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要用什么心?一定要问自己。自己用心,不问自己,我们怎么修行啊?怎么实践法则啊?踏踏实实地问问自心——我们这个因地心何作何为?

佛为什么可以用果地觉来酬一切众生,来印契一切众生?我们要多问一问。

我们作为一个净土行人,这个时代的净土行人,要是不明确果觉因心,我们发无上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呢,就是不成立的,或者说阿弥陀不可思议的功德在我们生命中显现出来作用,那也是不可能的。不管你三辈九品的选择,还是以佛不可思议功德印契自心,令此心起作用,哪个方法你都运用不出来。

一定要有“如实知自心”的这样一个熏修,这样的一个实践。因为净土教法如实知自心,特简单,就是所谓的果觉因心!我们把这个果觉因心一定要认识清晰!

再多的文字,你不肯实践,你不跟自心联系起来,再多的文字,写得再美妙,跟你都没关系。一旦我们能实践了,这么多美妙的这些圣功德,诸佛菩萨的坛城,贤圣的坛城,都会来加持我们,启迪我们心中的庄严功德。

这一节课呢,给大家留一个不是作业的作业:果觉因心,我们自身对果觉因心的一个自我认知,每个人,我们对果觉因心的认知与运用方式,自己做这样一个小的题目:我怎么运用果觉因心,我怎么认识果觉因心?

下一节课我可能会提问,不知道点到谁的名,就让你念一念,“你怎么认识果觉因心,你怎么运用果觉因心的?”你说我不是学习净土的人,那我们就不谈这个。学习净土,这个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一个下手处、可行处!要不然,我们怎么下手呢?怎么体会“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这样一个净土法门的作用力,果觉的作用力,佛愿力的作用力,阿鞞跋致的作用力呢?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5599341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