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出入功德


导读:欲拔一切众生之苦,不为自身住持安乐,这是佛果觉因心的妙用,是我们修行净土的一个实践内容。五念门就是五种菩提门,来揭示我们以果觉因心是最佳的一个所谓的发无上心,实践教法的一个殊胜行。我们念佛的人就要来随顺菩提门法满足,随顺果觉因心,全然不让你去用功夫。

净土教法原来是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来无去弘扬净土,不离本座,体验正等正觉功德,出入功德,自利利他,这就是净土修法的一个完成式。

没有这个传承,你就会胡思乱想,道听途说;有传承呢,我们认真实践,很容易得到安心,很容易往生与返向往生,就是自利利他,疾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这样一个事实。

(一)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上节课,我们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菩萨功德成就。

“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

我们接着下面的文字: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如实知广略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这一段文字,天亲菩萨来提醒我们,我们在实践观察门的情器世间的观察,或者说止观,作愿来做奢摩他这个实践,观二十九种庄严来实践毗婆舍那,就是所谓的广略修行。止观二法呢,过去也就说广略修行的两种方法。

广者,像我们说毗婆舍那的种种观察,就是二十九种庄严的观察,广泛地观察,作为一个广泛的法的实践。略者,唯说依愿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我们心常作愿,来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来实践佛如是誓愿,我们来观察、随顺、实践这个誓愿。

所谓广略二法,这个广略二法,实际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的功德,就是所谓的果地觉,我们现在常谈的“果地觉因地心”。我们实践这个法,就能成就柔软心。

因为我们在这个世间,调柔自然,得大自在,唯佛心如是,就是所谓的大自在的柔软心,无所对待,正等正觉,称为柔软心。在佛以远呢,都不能称为柔软,虽然有差别,有强硬者,有柔软者,有相对柔软者,但与佛相比,都不能这么称。所以这是果觉因心之善巧。

“如实知广略诸法”,我们来实践以愿载负一切、摄服一切,就是略法。广法者,种种观察,种种作为,来观察阿弥陀佛依正二报。

“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就是让我们来观察佛的国土庄严,佛的这种身、口、意业的庄严,庄严功德,让我们了解,使我们有巧方便回向众生的这样一个善巧,有这样一个法则。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这后面讲得很具体。

“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五种门。

“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这很重要很重要的!

我们要是没有学这个《往生论》,念佛人就是拼功夫,拼念多少时间,拼不吃饭啊,少睡觉啊,拼这些东西。这个地方是讲菩萨怎么来实践五念门。

“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往生极乐净土,往生极乐是拔一切众生之苦的一个果报。不是说“我往生、他往生”是净土的一个功德,不是。所以,菩萨应知道我们所修行的功德回向众生,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身、口、意、智、方便智,这五种功德。

“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文字读懂,共同生彼安乐国土。

平时人们议论的、关心的,就是我的功夫如何、我的持戒如何、我的念佛如何,成片不成片、开悟没开悟、见佛没见佛。这个地方是:哦,原来是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国土。

我们能回忆起来,文殊师利菩萨说“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原来欲拔一切众生之苦,不为自身住持安乐,这是佛果觉因心的妙用啊,这是我们修行净土的一个实践内容啊!

“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就是果觉因心的实践,这是净土的一个法则的成就。那打破了我们平时:我念佛为功夫,我念佛为开悟、为神通、为自己有啥善巧、自身了生死等等,这种为自身安乐、为自身解脱、为自身成就的修法。

所以,成就菩萨巧方便回向,就是所谓的拔一切众生苦,愿一切众生同生安乐国土,这是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实际整个净土的修行,就在这个地方,我们去随顺佛的果地觉。因为拔一切众生苦,令一切众生生安养国,这是净土的功德,这是佛的愿力成就。

我们实践净土,要没有佛的这个愿力成就,拔一切众生苦,令一切众生得生彼国,那这个净土教法不成立。那不是念佛法门,那是念你,你要了生死,你要往生,你要成功夫,你要得解脱,你要得禅定等等,那就不是净土法,那就是我们个人的一种追求。

所以这个地方,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二)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因为往生净土是大菩提成就,阿弥陀佛的果地觉就是大成就,大菩提成就。那我们怎么去随顺他的大菩提成就呢?就是巧方便回向。

我们把所有的这种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的功德,随顺佛修德所展示出来的效果,就是庄严,功德庄严,回向众生往生彼国,同生彼国。

“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大家读一读。

“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大家想一想,我们有几时几刻不是为自身求安乐,是为一切众生,为了饶益有情,我们设立的这样一个心智,或者说不为自身求安乐,实际就是一个智慧,所谓的无染清净心,就是清净缘起的一个相续,具足缘起的一个相续,果觉因心嘛。

要不然,我们所有的修行就在造业。造什么业呢?你那个“无上菩提心”认知不了,或者说“果地觉”你认知不了,你都用自己的妄想虚设,追求功夫啊,追求成片啊,追求开悟啊,追求神通啊,追求自己往生啊,追求什么什么,这一切的追求,都是为自身求安乐。你认为有这么个缺失,有这么个法可得,那你就出现所谓的染污心,我执染污,违菩提门。

“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这一点,大家应该回顾回顾,我们修学佛法是为了干什么?要正面面对这个的。

平时我们经常说,“为利众生愿成佛”“不为自身求安乐,但得众生得离苦”,大家都这么说,但是到实事上呢,哪一个人为别人去得安乐呢?(哪一个)不为自身呢,不为自身的安乐去作为呢?要想好,要不然,我们学的东西都是学的东西,自己作为、遇到事了,看哪个人比较自私,看哪个人比较自私得厉害,看哪个人更会用嗔恨心、爱染心。

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真!因为天亲菩萨把它写得就很细致,很细致。这是智慧门。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这个慈悲门呢,是拔一切众生苦。不是说张三对我好,我拔他的苦;李四对我好,这一群人对我好,那一群人我看不上,我要帮着这个人离苦、那个人离苦,其他人跟我没关系。拔一切众生苦!

“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悲心。”这一点,我们要观察。

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

智慧门,不为自身求安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我们平时为自求的东西,就是认为自己有所求,心受染污了,就是识心染污,缺失的一个染污、一个执著,那就为自身求安乐,就追求我怎么完善自己,修行也是为了完善自己、壮大自我,就是使自我更加坚固,更加地这种人间的完善,或者事业相的完善等等等等。那这个呢,就远离智慧。

我们没有拔众生苦的愿望,那就远离慈悲。拔一切众生苦,这个是没有保留的。所以净土教法,或者诸佛如来出世,都是为了一切众生、一切有情,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这跟智慧门有多大的差距呢?这地方有怜愍众生,又远离自身的这个健全的追求,有智慧、有慈悲的综合的运用,这称为方便门。怜愍众生,所有修法、作为,怜愍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那就是智慧门、慈悲门的一个综合的实践成就,方便门。

“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为什么说菩提门呢?五念门就是五种菩提门。

三种菩提门,来揭示我们以果觉因心是最佳的一个所谓的发无上心,实践教法的一个殊胜行。它易懂,易实践。

我们参照着佛的果地觉,佛的誓愿,“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可以自己去实践,来观察一切众生。若有这样一个愿力,随顺实践,住正定聚,得不退转,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是发起广大殊胜利益。《往生论》上讲,“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他进趣、向往、面对的都是一切众生。

那这个菩提门法呢,就是来利益一切有情。

(三)随顺菩提门法满足

“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

远离了三种违菩提门,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避开了违菩提门,那就成熟了随顺菩提门法。

所以我们学习净土教法的这个果地觉,我们去理解是很难的,但是随顺是很容易的。我们造个船去自己渡海很难,我们乘船很容易,乘船就是随顺这个船的功德就行了。我们要是自己修行,就是造船渡海,造船渡海是十分庞大的一个工程,要有很大的时间,财富的积累,技术的积累,有很多程序。我们乘船,就是随顺这个船的功德,那我们就很容易实践。

“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

就是所谓的智慧门。

“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这是所谓的“无染清净心”。在大乘经典上,最多讲的就是这个清净缘起。因为我们要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切法无有自性,他就会回到清净缘起上来,所以称为发心,或者说运用清净心,运用性空缘起,这称为发心。运用这个力量去作为、去观察、去实践,那我们就开始有实践法则的机会,所以清净心。

“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

“安清净心”,拔一切众生苦,慈悲、慈悲心所现,拔一切众生苦。那我们在实践念佛也好,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哪一门中,我们有没有用拔一切众生苦的心呢?我们往那一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有没有拔一切众生苦的这种念诵的愿望,或者观察的愿望呢?有了,那果地觉就成立,果地觉为因地心,随顺菩提门法成就就得以成就了,远离违菩提门法。以拔一切众生苦故。

“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

这一点我们看啊,原来拔一切众生苦,就是所谓的生大菩提,“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这个教法就是说的大菩提,就是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究竟安乐在什么地方?就是摄取众生往生彼国,所谓的“安清净心”。

“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你看,前面讲的“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这个地方还讲的“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这个满足,他这个“随顺满足”特别重要,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果觉因心的这个内容就是:我们来实践净土,“随顺”实践,而不是其他的方式。

教下的人,他特别注重于学习教义教理,干什么呢?以达成大开圆解的理论方便,圣言量的基础,就是各个理论基础让你都有了,你突然联系到一起了,就是大开圆解,无所不能,在这个文辩上,在文字辩解能力上你没有障碍了,这时候开始起修了。教下的人,开始讲经、辩经、立论[25],他有机会了,开始起修了。

那我们念佛的人呢,就要来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就是随顺果觉因心。实际他只是没那样提,内容是一样的。他注重于在随顺二法上,随顺。

但我们现在个人呢,我要干啥、我要干啥、我要干啥、我要干啥,那你就随顺自己的业力相续,而不是随顺佛的愿力的一个作用,所以这个“无染清净心”就被染污了,“安清净心”我们就泯灭了,没有令众生得安乐的这个愿望。

这个“乐清净心”,来令一切众生究竟往生彼国,或者发无上菩提往生彼国,这样一个净土修法。

净土修法就是如来会,不是说哪个人生、哪个人不生,不是那样的。净土,净土法,实际就是同入诸佛如来的圆满报土。

在判这个教上,善导大师有判。在善导大师这么判之前呢,很多判法,方便有余土,什么土,这个土那个土,报土,同居土,常寂光土,很多说法。善导大师就说“乘佛愿力,同生报土”,他就来断定这样一个法则的依止,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

“应知。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

智慧门嘛,般若,般若摄取方便,智慧成就方便。

“般若摄取方便。”

这个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

“应知。向说远离我心不贪著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

我们要有为自身求安乐,没有安众生心,恭敬供养自身心,要是有这三种心,那我们就远离了菩提门法,障碍了我们的菩提心。大家就要善于观察。你要是没有这个,你在临终三种往生上,你都不成立,不要说随佛愿力即得往生,那你就没办法去品尝这种法味。

“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

用一个状态来描述妙乐胜真心。

在佛教,这个“胜真”二法用得是最多。胜者,能胜一切法,能胜一切世间法,胜;真者,能面对一切如幻有为法,真实妙用。

“应知。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

我们这几种心经常运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或者说清净佛国土的相续功德就是这样的利益。

“应知。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这又提一次,“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

这个就是以果觉因心,那他会形成一个随意自在成就。

因为五种门都是果觉因心的实践方法,我们前面虽然讲得很略,大家可以自己仔细地观察。因为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都是以佛的果地觉,以佛的依正二报来展示的,都是以果地觉来展示的作用。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

我们的身、口、意、智、方便智,随顺果地觉为因地心,随顺法门!

实际我们中国这些祖师们提果觉为因心的,反而没有读天亲菩萨的著作,这一代一代祖师们相承相辅的,他们就会传“果觉因心”的说法,但是很多就没有去传播《往生论》。

像我们近代大德印光法师,也是在他老年以后才遇到《往生论》,包括《往生论注》,这两部著作的倒流,从日本请回来,他才见到这个著作。他早期也是没有碰到《往生论》,他实践的也是功夫上的东西多。

这个全然不让你去用功夫了,让你去认真随顺果地觉来实践,觉悟世间。

(四)依法实践出入功德,疾速成就净土法益

“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

过去人把它判,有这五种果门,前面是念门,这是果门。

“一者近门”,特别形象了。

“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

就像身业、口业、意业、智业,就是礼拜、赞叹、作愿、观察,随佛的功德来入佛功德,来了解自身利益所在,就是自受用所在,称为入功德。

“第五门,成就出功德。”

这更形象一些,来解释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何以实践。就是果地觉、果地觉,我们怎么了解果地觉呀?它这就是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来让你了解:你在实践这个法则到哪个状态了。

“入第一门者”,入,他叫你随顺得入嘛。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没有任何的间隙,没有任何的道理。怎么是入门呢?“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就是所谓的近门,你已经近极乐世界这个门了,近门。这里面没有你的信解,你要信解,你脑袋瓜子转不动。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你就这么做,这么随顺,没有你的思考,没有你说为什么,怎么样、怎么样,什么道理。

所以这五种门成就,就是心作心是。心作心是,都是以这样的功德来展示的,“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

你已经到佛前了,观音势至、清净海众、阿弥陀佛就在你目前,说“入大会众数”,你已经是极乐世界一份子了,这里面有道理吗?谁来讲道理?就是佛的愿力、果德成就使然。

那个念门中,所谓的口业赞叹,称如来名,与如来光明智相相应,入彼所谓的大会众数。

“是名入第二门”,他一定把你拉进去——入,随顺得入,随顺果地觉的力,愿力、佛力,你随顺这个,就会“入大会众数”。你看,“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依他的光明智相修行,而不是你的想象修行。

赞佛功德,与彼光明智相相应故,是第二念门。这个是入大会众数,入第二门,是名入第二门。

这是念佛啊,这是念佛的法门,念佛的修行。我们以前想象的修行,想象的念佛,跟这全然不一样的!是不是呢?你可以回忆回忆。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一心专念作愿生彼”,菩萨啊,这是佛愿,佛愿如是,我愿亦如是,这不是作愿生彼吗?“一心专念”,专念佛愿,我们也来作愿生彼,第三门,所谓的作愿门嘛。

这个奢摩他,就是我们观察这个、观察那个,在第四门中的观察,这个地方所谓的奢摩他,就是以这个“止”,来使九界同归,所谓的寂静三昧。乘佛愿力,我们九界众生的心归入寂静三昧。愿力,唯以愿力起作用,所以愿力止一切众生业,令众生同生安养。

寂静三昧,就是所谓九界众生业力已止,唯显佛愿,称为“止”。这个止的作用,止九界业的这种循环,唯佛愿力起作用!止者,称为奢摩他。寂静三昧行,令九界众生业回入寂静海,以愿力展示妙用,佛的愿力展示妙用,或者愿生彼国的愿展示妙用。

“得入莲华藏世界”,《华严经》对莲华藏世界有描述,大家可以查一查《华严经》,“是名入第三门”。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就是观察门,我们说那二十九种庄严,一一地作观察。实际原来观察彼庄严,受用种种法味乐,就是观察佛的依正二报、情器世间的庄严,让我们体会佛果地觉的果报的内容,或者果报庄严,让我们体会这种法味乐。

就是佛的这个果报,圆满的报土,有什么样的法味呢?那二十九种庄严呢,种种角度、种种角度,什么性的、量的,他的种种功德,主、眷属功德等等,让我们去体验,阿弥陀佛修德或者报德的种种的法味,种种的圆满,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是名入第四门。

四门,已经到屋门,已经在房间里,这个收藏、那个收藏,种种自家的宝藏展示出来了。屋门,第四门,也就是我们说的观察门。

这个为什么用毗婆舍那呢?“毗婆舍那”有内观的翻译,那你观察极乐世界这二十九种庄严,怎么称内观呢?哦,原来彼世界果报与我们内心庄严无二无别。

他这个观察,毗婆舍那,也称广法。广泛地观察诸佛功德,来使诸佛的功德引发成熟我们自心庄严,或者说了解众生心真心庄严。诸佛如来代表一切众生真心圆满相,阿弥陀佛亦复如是啊,“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出第五门者,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

这说得有点玄妙了啊。

“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以本愿力故,以阿弥陀佛本愿力故,示应化身,回入生死烦恼林中。要没有这个本愿力回向,这一段文字就离我们太远了。

“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我们这个身不再取业力相续了,以果觉令心相续,那就“示应化身”。不以业力身为自身相续,以果地觉,或者以佛愿力,随佛愿力令心相续,那就是所谓的“示应化身”。此身转化了,非业力身,以佛果觉为因心,令心相续。这么串联一下。

要不然,大家就会固化地思惟,我是个凡夫、他是个凡夫,怎么能应化身呢?所以这称为返向往生,以倒驾慈航或者以往生这样地来回施众生,就是所谓出功德,不再去为自身往生而念佛修行了,来以本愿力回施众生。

我们刚才念那个本愿力:“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一切众生回施这个本愿力,令一切众生往生无碍。

“以本愿力回向故”,我们看到整个五念门的修法,五种门的修法,没有离开佛的本愿力,没有离开佛的果地觉,没有离开佛的愿,没有离开佛的光明、功德,没有离开佛的应正遍知。都是果地觉,不管情器世间,来作底色,就是以它为因,来作众生往生彼国的起步。

“是名出第五门。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

原来我们实践礼拜、赞叹、作愿、观察,是自利成就,是实践净土的往生,自身往生。所谓这个往生,原来是拔一切众生苦、不为自求等等等等,这是佛的愿力功德使然,我们随顺得入。得入什么呢?所谓的一个净土行人入功德,入净土,往生净土。

那第五门呢,回向众生,拔一切众生苦,回入生死烦恼林中。

我们现在就不用动身,往生了,不用动身相,我们又回来了。干什么呢?说无来无去弘扬净土,若入功德、若出功德,皆是念佛法门的实践,净土教法的实践。

这个文字十分清晰、简洁。大家去念佛实践的时候,只要按照果觉因心,或者是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转换成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就是以佛的果觉为因心的实践,出入功德,一定得自在。他后面会讲。

“应知。菩萨出第五门,回向利益他行成就,应知。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净土教法原来是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他二利,圆满成就。随顺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我们来实践这样的一个法,迅速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文字呢,它归结到“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不这么实践,你不知道什么样的速度。不离本座,不动当念,就是疾速成就啊。这个“速”啊,各人类比去。佛的教法非增减法、非有为法、非得失法,他讲真相功德。

“无量寿修多罗优婆提舍愿生偈略解义竟。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天亲菩萨呢,就把这个五念门,五种门,五种行门,来给我们作了一个提示,就是所谓的入功德、出功德的提示,疾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一个文字提示。那大家依法而行,就能疾速得到这样一个所谓的净土法益。

(五)出入功德,自利利他

可能很多人读《往生论》读得很少,我们读得再快,都比你不读要强。下去,我们再来依这样的法则去实践果觉因心也好,去实践念佛法门也好,你就能作为一个真正的净土行人,就是出入净土,皆不可得。说不离本座,体验正等正觉功德,或者说出入功德,自利利他,这就是净土修法的一个完成式。

因为我们平时听到也好、交流也好、自己想像的东西也好,它跟净土教法有很大的距离。好比说“三种违菩提门法”,安稳自身,没有饶益众生的心,没有拔众生离苦,令众生得究竟安乐的心,就是为自身安乐、为自身放逸、为自身功德利益来作为的。这一点呢,很少人能,你想不到的,你也观察不到的。

所以远离三种违菩提门法,成就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成就满足故,这就是净土的这样一个广大行持,就是疾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好,今天念得快一点也好,慢一点也好,大家下去再去学习《往生论》呢,就比较轻松一些。毕竟这样读一读,大家有一个闻,有这么个音频,大家有这么个交流,下去再去实践净土“随顺得入”的这样一个方法,就知道“佛力住持阿鞞跋致”的这个实践方式、方法、内容了。

身业怎么做,口业怎么做,意业怎么做,智业怎么做,方便智业怎么做?怎么往生入功德,怎么出功德?返向众生,回向一切众生究竟菩提,怎么来做?怎么来拔一切众生苦,令众生得究竟安乐?

那我们就有净土念佛法门的实质内涵了,就是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实践的内涵是些什么,那我们有理论,天亲菩萨给我们提出来的口诀的参照。

我们就在安居马上圆满时,把《无量寿经》《往生论》作了最简单,或者说最快速的一个挑挑拣拣的读诵,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提醒,带来一些实践净土教法、认知净土教法,能完整地实践净土的一个提示,一个传承提示。

你没有这个传承,你就会胡思乱想,道听途说那些方法,你去实践得再多,得利益者少,真正安心者少。有传承呢,我们认真实践,很容易得到安心,很容易往生与返向往生,就是自利利他,疾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一个事实。

好,我们这一节课到这个地方就圆满了,谢谢大家!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