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接着昨天的学习。
时间虽然很紧,我们要把学习当成轻松喜悦的事情,当成一个心里的渴望与需要,这样学习我们有一个喜闻乐见的缘起。现在世间人学习,不管学习法则、学习文化,从轻松喜悦下手的认知比较薄少一些,我们来学佛来了,比较轻松一些,先不要想我能学会什么不学会什么,轻松喜悦先把它放在第一个认清的位置上,那后面我们再接触的东西,在缘起上,在相续中我们就会有一个喜闻乐见这样一个相续、结果。
我们把第三门意业,昨天我们也做了一个文字的提示,身业口业做了简单的讲述,意业在修行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从不同角度念佛,让我们有一个没有遗漏的修持的缘起。因为现在人念佛,都说口念阿弥陀佛,读一本经就可以了,这个“可以”背后给我们带来很多空泛,与无所适从的没有内容的一种觉受。从身业口业意业呢,身业、口业我们谈过了,意业它的主题我们说一心专念,(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一说到一心,大家对这个一心的概念产生很多联想,会把一心当成一种设计,这个设计很多的,每个人对一心的认知都是差异很大的,我就问问大家的一心是个啥?你这个沙弥头说一说,你认识的一心。
沙弥:师父昨天已经讲过了。
师父:今天再讲一遍也行。
沙弥:昨天师父讲一心是抉择,如实,我们过去认为的一心就是专心的意思。
师父:抉择也是专心嘛。这证明记住了,记住了我就从这个地方讲了,抉择就不再用疑虑心驱役我们的心念了,让我们的心念寂静下来,实际寂静就是安定下来,安定过去称为三昧,这里面它就有轻松的东西,我们说轻安,轻安从什么地方来?这里面它就会有喜悦,喜的东西会引发出来。我们平时的心念是没有这个专注,念是没有稳定的,没有寂静、安定的喜悦,我把这个内容当成喜悦,把它激活一下,因为啥呢?很宁静这个词呢,一想象,可能像这个山一样宁静吧,死寂一样,那不行,它是个喜悦,跟什么对比而产生的喜悦呢?跟嘈杂、不可自制、无所适从、很多排斥、很多索取,那这个地方它宁静下来,寂静下来,这个寂静是人心灵中一种最美好的声音,一种最美好的图画。
我在打坐的时间,一旦我心念抉择了我坐十五分钟,下一个命令,十五分钟很珍贵,因为它一晃就过去了,抉择了这十五分钟就十分宁静,心里这十五分钟就不再去管它了,十五分钟以后再起来就行了,很容易出现很美好的境界。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禅坐、禅修、梦境或者平时的境界,你的心一旦读懂了宁静的喜悦,它会出现很多美好的幻境。这个幻境是什么呢?实际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自我充实,我们的心里是没有断灭的空间的,断灭的空间是无情,木石啊,石头啊,草木都有情的。我们会浮现出很多美好的东西,甚至美好的音声、芳香、光相。
我中午打坐的时候,实际我中午这一刻钟我就是休息,吃完饭以后,因为我以前是个多病的人、贫瘠的人,福德不够,打完坐以后气息就足一些,我不想把气息浪费在荒诞、无所选择的生活状态中,那样会蔓延,想让它寂静下来,它就会出现很多美好的东西,这些美好的东西是在喜悦的前提下加持出来的,为什么呢?你闲静下来了,你再没有被迫性了,你在休息状态下,你在抉择的情况下,你是宽容的,你对这十五分钟很宽容,宽容什么呢?任它去发挥了,你心灵最美好的声音、最美好的芳香、景象都会出来。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实验,我在这儿提一提,大家可以去。当然也包括我干活了,身体累了,我靠二十分钟、三十分钟,给你自己规定一下,这个作意就是决定,实际睡觉也可以决定,但是30分钟你必须起来,这三十分钟你就完全放松去休息,它心中、意识中,身体的感知中也会泛出最美好的那一刻。我不知道大家用过没有,我给大家提一提,这是必须的,称为作意,意业。
昨天我们谈到作意,这个某某的话题,这个作意十分的重要,那你会生活在一个你编排的童话世界中,因为啥呢?你抉择了,你再不让其他东西打扰你这十五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等等。过去人禅修,上座之前给自己一个作意,很美好的作意。因为我们汉地人的修持不知道,就认为坚持坚持,结果他的坚持有不愉快、对抗、疲惫、挣扎,最后放弃,然后说下次再不要干了。这样不清晰。所以不明发心,修法无益。
凡夫的发心是啥?——作意。关键词来啦,关键词,凡夫的发心,这个很重要,很重要!你看这作意什么呢?意乐,快乐,刚才我讲这个学习一定要放松,要快乐,要喜悦,就是作意,我引导大家的发心,这第一个就是意乐,这是常规的讲法。昨天提到说以阿弥陀佛的愿来让他一心专,抉择阿弥陀佛的心愿为我自己的愿,来一心专念,一心专念佛愿了,一心,意乐,实际下面还有一个(受用),我们讲的作用力实际是受用,它在这两个(一心,意乐)的作为下会产生受用,这个发心是要有内容的,不要喊口号。你发心吧!我发啥心呀?你发心吧!对,这是发心的内容,什么内容呢?你要有一个意乐,引导自己的意乐,成熟自己的意乐,完成自己的誓愿、守护、抉择,建立自己的受用的体系、环境。
这个受用是很美好的,你习惯了,让你感觉到你生活在人间,人与天之间,人与童话世界之间,人与佛菩萨之间,人与草木之间,人与无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你很自由,什么叫自由呢?意乐,这个意乐不是无原则,这个是可以建立的,这点一定要注意。以前我们活得很不自由啊,你的意识你没办法,它让你这样你得这样,它让你那样你得那样,为什么呢?你不自由,你想自由也自由不起来,这个就是给我们一个意识自由的空间,你要训练它,让它自由。过去我们称为世俗菩提心,什么叫世俗菩提呢?就是娱乐嘛,佛在初转法轮时说:哎,比丘,快于我法中娱乐。娱乐!看我们现在学的什么?我们现在是学的娱乐吗?对,我们要学娱乐。“快于我法中娱乐!”而不是让我们板着面孔去做其他东西。
这个发心原来是让我们来娱乐人生,娱乐意识,这个意识是健康的、有序的,当然又是自由的,自由中充满了喜悦与受用,充满了自我解放的作为,又充满了条理性,又充满了自主,又充满了超越。这可以训练,因为这誓愿里面内容太大了,我们虽然是以阿弥陀佛的愿为愿,这样一心专念的这样一个门来入无量的誓愿,誓愿海啊,誓愿是海呀!所以众生有多少业分就有多少誓愿!但我们还不自由的时候不要乱发愿,先用一个愿来使我们的心寂静下来。因为我们知道佛愿是具足愿、顺性愿,我们不用再过多的选择,能使我们宁静下来,能使我们安定下来,能使我们有轻安与喜悦的空间。
那这个就需要实践了。你说我不实践,是我们不熟悉这个东西。一旦熟悉了,世俗的娱乐根本没法跟这个比,没法比!别人说:你拿一束花供养供养人,十束花,花几百万你建立一个花坛。那我在我这个意识海中,我一弹指可能就让这个世界变成花的海,花的世界,变成珍宝的世界,变成佛菩萨具足的世界,变成倒悬世界、横遍世界、竖立世界、长形世界、方形世界、圆形世界、流动世界、安立世界、变异世界、多彩世界、单一世界、横世界、竖世界,都是由你的心意作意而造成的,而不是说我要成这样个世界——对不起,你不行,我让你啥样你得啥样,为什么呢?因为你作意成就了,这个成就是什么呢?娱乐!
于自己意识海中得以娱乐,这个娱乐说:噢,在同一意识海中有无尽刹土与法界。哎呀,我们去逛逛公园去吧,去西藏走一走,去巴黎逛逛,去迪拜逛逛最高的楼吧,很辛苦很辛苦。你要是这个因缘成熟了,你说我用二十分钟来玩个游戏,你一放松,你说我建立一个五万公尺的塔,它自然就出来了;你说是七宝的,它就出来七宝;你说是琉璃色,它就出来琉璃色;你说我一个方格一个方格的爬一爬,没问题,你可以去爬一爬。你说这比去迪拜大楼要省心多了。所以在意识海中,过去很多禅修者,他们充分体会到这种所谓的禅定的娱乐,他说哎呀,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这个菩提树高广啊,几百由旬几百由旬,几千由旬几千由旬,说我看看这个大树去,一瞬间,这颗大树现前了,不是慢慢地长啊长啊,不需要,就一瞬间就出来了;你说七宝为地什么宝为地呢?你动个念头就会出现;为什么呢?作意成就,这个作意成熟是需要训练的。我们平时的意念啊散坏了,被动了,蒙蔽了,尘垢太多了,什么也看不清了,闭上眼睛模糊一片,睁开眼睛一片模糊,差不多吧。
弟子问:作意它不同于观想吧?
师父:是让自己的作为彻底解放,解放以后它会出现明相,明相里面你动什么念头就成真家伙了。你要是没有明相之前,说我来个啥吧,结果一个大房子挡住他了,一片黑暗挡住他了。实际你抉择的时候就是光明,抉择的结果会出现明相。你说我可以在境相中测试测试自己的心对某个东西抉择不抉择,你闭上眼睛就会出现光相。你说我开始动念抉择是假的,因为你心里有尘垢、疑虑,嘴上说我抉择了,但一想还怀疑它,那你出现不了明相,为什么呢?你自己还在蒙蔽自己,你还拉一道帷幕,什么帷幕?疑虑,疑虑把你的门给堵死了,什么门呢?众生业分未尽,诸菩萨清净业相未现,就是觉者清净业相未现。它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一层分水岭,你没有抉择,疑虑所致,自我尘垢的蒙蔽,不能超越,你在你的所知业习无明等等障中,就在这好好生活吧。那真正抉择,疑虑障就除掉了,所以说过去人持戒清净就身清净,身清净了心清净,心清净了除疑清净,除疑清净了禅定善巧自然现前,三昧力自然成就。为什么呢?跨越了这样一个。众生业分尽时,诸佛菩萨善巧自然现前。
那你说就这么简单啊?我不知道简单不简单,你不去实践它,简单也白搭,对不对?要去实践,不实践不行。可能今天下午有课,今天打坐的时候我想想这人忙忙碌碌地都在干啥呢?娱乐的人生很少,大家都在干着自己的事业,要么被动,要么主动,但是主动中能娱乐的人很少。很多人会这样说:哎呀,这个人很讲修行啊,你看这个人身体怎么样怎么样,把这当成一个标准一样,在过去的修行业分中,他们可以这么做,但是要现在这种业力巨大,有巨大悲心的人他就做不成,为啥呢?替众生消业,他们甚至比普通凡夫还累还辛苦。但是要是真在自受用上认真的人,作意就是自受用,就是你想着利人你也只能自利,为什么呢?你没有力量,过去说八地以远的菩萨没法利人,你利啥人呢?你自己还照顾不了自己,还退退转转的没法利人?真正利人者那是佛,佛陀;再往里是八地以上的菩萨,八地以上菩萨有少分利他方便;那你下面就不要谈了,你慢慢来吧,你还要利人,你自己还没把自己折腾明白呢,还没有彻底折腾明白呢。
你看初入欢喜地的人,无始以来的沉重、迷失、业相摈弃已尽,遇事皆生喜悦,入欢喜地,处处都是喜悦、安乐。虽是如此,很多人一看他的业习的东西还蒙着他呢,还有雾罩着他,啥罩着?光明相、善巧、神变他比别人东西多很多,别人一看就知道了,这人不得了——出事了。尘垢,这就是尘垢。你看佛陀身现圆光,他走过去了,能利的人都利了,不能利的人,很少人知道他。佛在世时有30亿人,十亿人与释迦佛有缘,十亿人能耳闻释迦佛,十亿人就不知道这个事,就不知道发生过有释迦文佛这样的事,他就那么样悄然地来了,悄然地去了,够惊天动地的了,惊天动什么地?三界,但对人类来说,缘则有熟与不熟,这样的一个机会。
我们这个作意,我们说愿生生世世亲近于佛陀,亲近于善知识,不生无佛国土——你要有这样作意了,那你未来际不得了。但有的人说我想的不是这个,是烟馆、酒店、舞厅,对不对?谁也没有办法,那是你的国土,那是你的趣向,那也是作意。那一年有两个孩子来了,就是可能是比较严重的吸毒,来了给我谈,我说你们最好还是不参加出家这个事,我说为啥呢?你是不能自制,你自制不了,后来他们就反正大概人凑凑凑凑(参加了),但是到里面打架斗殴,管不住自己,这个业报,像这样的人修行他的困难就大,像我们一般人修行好一点,但是障碍也很多。
因为我们对这个意识,这个念,理念,往往还在我们的习气,昨天我讲的业习的暗流推动下,去认为这就是你意乐的空间,你所依附的还都是业习,业习的舒适与放逸,业习无明的推动,而没有真正的在法则上娱乐。得法实践,得法娱乐,得法成就,这是很重要的。
现在的人为什么成就的少呢?主要是学习的多,接触的多,实践的少之又少又少又少,少到什么程度?基本上百人中无一二实践者。学习的人很多,实践的人少之又少又少的,成就少!古代人闻而勤行,行而证道,道而成就,道而证果,那是在果上了他才敢去面对世俗,就像世尊讲的,汝未证阿罗汉,那不可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尘垢未尽,业习又炽盛。
这个地方我们要把作意搞明白,原来这是个作意方便,说一心专念是一个作意的誓愿,他从誓愿下手的。
我就给自己下个命令,我这两个小时我专念,对吧?我其它时间腾出来,随顺业习去,因为你习惯啊,让你一天到晚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愿望,你受不了,对吧?拿出两个小时可以吧?一个小时;还不行,我们再打半个小时;还不行五分钟,五分钟你再不坚持那你这个人太过分啦!你拿五分钟去体验,你的身心的变化是不可思议的,去实践,去体验它,你会感觉到不可思议的震撼,但你要真去实践它!五分钟,再珍贵我们拿它供养佛五分钟我感觉到还是应该吧!但你可以实验的。我们前边讲的身业口业的礼拜赞叹,现在讲的意业的供养与随顺,抉择。五分钟,半个小时,两个小时,当然你要是能长时间做,你的体会只能你知道,佛菩萨知道,其他人不知道。
这个角度,意业的深刻性。
昨天我们把“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毕竟往生是究竟意乐。意乐的成分(有)究竟意乐,究竟意乐就是往生安乐国土,究竟安乐。这国土就是完成式,不再衰变,它已经没有衰变了才能成为国土,因为这个国土是周遍的安乐,安乐国土,就是得于不退了,因为性德不断的揭示,圆满的给予,圆满的摄化,无量寿光的摄化,令我等安住不退。
你知道这点你稍微一回头就看到不退了。你若又逃掉了,说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你逃跑那一刻钟也没问题,但你总有个惦念,有人以无量光寿摄化着我们呢,那么这个会得到究竟的安乐。你说我逃逃试试?可以,你要是明确的作意逃逝,你可以逃离三天,不相信我们现在试一试,我们可以签约。以前我跟他们签过,三天不准念一声佛,你要动个念头念佛,就趴佛前磕头去,忏悔,你三天试一试,你只要作意,你作意我就不念佛,你不要有其他想法,你就作意不念佛,你试一试,你反而做不到,你会情不自禁地“阿弥陀佛”,为什么呢?你可以实践,我不懂啊。我有三年中不摸念珠,不念佛,不读这一类书籍,三年。但是这个时候念佛是最深刻的,就是越是静下来的时候,宁静的时候,心里就会涌出对弥陀的赞美,说你不念我,我念你!因为它是心灵最真实、宁静那一块,最真实、宁静那一块!我们心灵深处有这么个物件!这个东西很有力量!但你一定要作意清晰呀!不清晰你可把自己给害了,它这个作意不怕你怎么作意,就是你要作意清晰。
作意清晰,你没办法,我们老守不住咋办呢?就用誓愿来表达了,誓愿是清晰抉择的一个方法,因为你很难清晰地自己(做)什么一个抉择,怎么办呢?那就用誓愿来表达它,誓愿是有条文的,是有内容的。原来清晰抉择不过是誓愿。很重要,菩萨,我在讲法,没有给你们讲文字,你要实践的,你说我怎么使自己的思想清晰起来呢?用誓愿把它表示出来,就很好用,很好用。
开始不要像这个小伙子说:“我要走三天般舟”,不要这样,我走五分钟的般舟,这是最好的,为啥呢?这个誓愿是能做得到的,能守护的,可守护的,不是誓愿越大越好,开始一定不要这么认为,小小的、悄悄的试验,不了义的,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我今天不吃肉了,你看佛开始这么教导我们,斋日不能吃了,今天是斋日啊,八关斋戒哟,干什么呢?让你一点点,你能做得到的一点一滴;哎哟不要杀了,你说不杀也可以,我能做得到;不偷盗,偷盗多丢人呢?这一点点的,能守护的一点一滴做起,开始一定要这样做。那念佛呢,佛愿呢,守护佛愿是个大誓愿,我们能守护的这一点点,两分钟,这可以吧?噢,原来有这样的做法,两分钟,干什么呢?两分钟的守护,这还可以,挺宽容的。但我告诉你不能守护你发这个誓愿就没有用啊!清晰自己的抉择,哪怕是几分钟,哪怕是很短的一念。
我提倡这个一念,一声念佛,一念念佛,不是为了其他的,是希望大家对誓愿有个认知,一点点的认知,南无阿弥陀佛,本来就是誓愿嘛。南无皈命,南无皈命,南无皈命——喊着皈命,打着妄想,结果这就没有清晰抉择,没有能守护的誓愿,实际南无本身也是个誓愿,我这一念可以吧,我这一念我感觉也不好搞,我就输给他了,我说诸佛菩萨给我做个证,我把过去、现在、未来身口意三业,不,把有情的、我能记忆的身口意三业一起无余的供养给阿弥陀佛,融化在阿弥陀佛的智光海中,永不退转,加个念头,南无阿弥陀佛!你感觉到这一刻,嗯,哎呀,我真皈命了!这一念我起码作意皈命了,你一点点甜头尝到了,感觉到自己说了句真话,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真话了,以前南无阿弥陀佛都是假话,南无阿弥陀佛想着这个那个。
清晰抉择十分重要!现在的修行人对这个地方就不在意,求大而全,冲啊,上去了,啊,退下来了,败兵如山倒,倒在哪儿呢?又混到世俗去了。你怎么不冲了?冲不上去了,玩的假家伙,没有冲过业力这一座大山,到智慧的彼岸,没有啊,业力的大海没有过去,噗通,跳下去,哎淹着了,赶紧跑回来了,继续混吧,就是没有渐次增进,所以说圆满发心,渐次增进。发心要圆满,作为要渐次,1分钟是不是渐次呢?一念是不是渐次呢?一念变成十念是不是渐次呢?
弟子:师父,发了誓愿没有守护好,有没有罪过?
你看嘛,能守护的叫誓愿,不能守护的叫妄想,不能叫誓愿嘛!你这老师怎么搞的?能守护的叫誓愿,不能守护的不能叫誓愿,菩萨,叫妄想,叫狂想曲,对不对?那就是弦绷得太紧了,一弹就断弦了,那不叫好乐师,你弹不出好曲子。能守护的,开始要从点滴做起,不求大,但发心要圆满,做事要从点滴做起。这个地方作意我们第一个就是意乐中,作意一定是圆满的,我们随顺着佛陀的誓愿是圆满的,作为从点滴做起,这个很重要,来证实我们这个能守护的能力,这个能力我们称为现前的一个果相,或现前的一个因相,这个地方一般把它讲成作用力,就是受用。没有受用的学习可辛苦了,辛苦啊,学它干啥?没啥意思,这混了半天没啥意思,没有受用真没意思。一点一滴都是受用,能守护的是受用,能守护的是受用,能守护的誓愿是清晰的抉择。你把它放到一起,你就可以实践了,这就是法,这个发心的法!有时候我们把发心搞的太遥远了,不好搞,一看看不到边了。
沙弥:师父,如果在念阿弥托佛的时候想象把这个阿弥陀佛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这算不算作意?
师父:把阿弥陀佛回向给法界众生怎么回向?
沙弥:我用一个方法不知道对不对啊,就是每次念的时候要用呼吸,吸气想象六道众生业力痛苦我都吸进了,我念阿弥陀佛就想象阿弥陀佛这种光、能量呼出去,这算不算作意?
师父:这是藏地的修法,换位修法,算(作意),可以。这称为换位与转换,这个修法没问题,过去称为菩提心的一个修法,实际我们讲的这都是菩提心,没有问题的,小小菩提心。
沙弥:把阿弥陀佛当作慈父,我当作他的孩子,他搂着我,我依偎他,很高兴,这种作意,对不对?
师父:可以,可以做。这样可以使我们幼小的法身慧命能成熟起来,没问题。
沙弥:师父,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我感觉这个一念法很省力……阿弥陀佛取代自己。
师父:可以。这几个做法都很好,这就是我们的一个现量的问题了,一个量的问题,这是我们自身的一个受用状态,我希望大家从这个角度看:作意圆满,因为很少人能听到,作意要圆满,作为要从点滴做起,一分钟,两分钟……,能守护的作为,它可以使你清晰起来,至于说你清晰什么样的内容,最好在作意上要用圆满,不要有亏欠,作意上要有亏欠呢,后面这个意乐就不会产生了,因为意乐是满意,满意、彻底的一个状态,你的意识没有空间,没有再补充的需要了,没有后悔的余地了,没有残留了,你的意乐就会升起来,这个事我很满意,你意识很高兴,你说哎呀我做了很高兴的事,为什么呢?我很满意。发心要不圆满呢,作意要不圆满,你这满意就出不来;满意出不来,你的意乐就成熟不了,誓愿就缺一块。不满意的人是无智慧的人——这骂人了,不好听,无智之人多做亏欠事,有智之人多做圆满事,随顺圆满心,何以故?清净圆满故,本具故。文殊菩萨传的这一支主题教法呢,它是从作意下手,就是意乐下手。他那个作意从七个角度建立的,我感觉要讲又得几天,算啦,单单提提意乐,他从相应、无上、具足,还有什么亲证,他从很多角度来设立,我们就从作意的一个笼统的说法,让你自己满意就好,不要有亏欠。
沙弥:师父,我所认为的满不满意好像都是多余的,那弥陀这个它本来就是满意的。
这是因为你不怀疑弥陀,你全盘接受了,有的人不接受,有的人不这样想,你这个说法很好的,很完整,有人不这样想。
沙弥:师父,这个随顺是不是有授受的?
随顺本身就是授受的接受,随顺是授受的接受,因为弥陀有这个誓愿,说设我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他方众生闻我名号即得二种忍,就是信忍、顺忍。实际说呢,我们第一次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的时候,信忍顺忍的种子在我们生命中已经起作用了,但是太弱,弱到什么程度呢?你几乎感觉不到,但我们通过一段学习、认知、实践、念诵,有人会说我对阿弥陀佛很有信心,这个信心,有的人不是胡说的,他感到很足,实践是阿弥陀佛的誓愿相加,回施给你,他又通过信顺接受,又得到了信顺的加持,信顺的加持,信顺的接受。他这二种忍不回施,我们是接受不了的,我们不会接受,第一个就反抗,你这么大个果,我这么小个人怎么接受?对不对?他会反抗。
沙弥:因为光从随顺着两个字看,它会有一种放弃自我,我去听你的感觉,从授受的感觉谈的话,它会有一种你给予我接受。
是这样的,先是给予,包括信顺都是给予的,信顺的力量是给予的,信顺的结果还是给予的,这个是有授的,给予我们嘛,“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誓不成正觉”,普济——诸群苦。就是你需要的都给你,缺啥给你啥,它这个是阿弥陀佛不共的誓愿。
昨天有个菩萨给我说,这么多佛,多宝如来、妙相如来、妙色身如来、广博身如来等等不退转的如来对不对?何必阿弥陀如来呢?对不对?我想想没给他回信。但他这个提法,阿弥陀佛有不共誓愿故我们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给予不退转的,但是阿弥陀佛不是你现前缺什么我给你什么,你说这,不是(给)东西,在彻底的心性上是有的,但是现前的物质上你说我给你物质,那我们有的人就去找药师佛去要了,药师佛来的实在,你这人不实在,你这个光给口头承诺,你说往生了以后再给,对不对?实际他说解决你的种子,再解决你的现前方便,一个是从根本上给,药师佛说我给你,你念吧,你念肯定能得到,叨叨叨,叨叨叨,你要的那一个小玩意得到了,挺好的,那是从枝叶上解决问题的。
弟子:药师佛是从枝叶上……
枝叶,欲钩,令入佛智。阿弥陀佛说不行,你们得到我国来领这个证券,啥证券呢?啥都可以得到,总持一切法,你拿到我这个主题了,我讲主题,往生是主题,你再回来了你的未了缘、未了情、未了业,你可以方便了,现在不行,阿弥陀佛就这样说的,现在我告诉你我可以满足你一切的心里的愿望,但是你一定要往生,不往生我不给你,这个要求很高,实际,但是是不共的誓愿,它是啥?他把究竟的结果给你了,让你抉择,一次性的让你不退转,你再解决你的未了业、未了缘、未了情的时间,你得大方便,不再迷失了,就是永不退转,这是不可思议的誓愿啊,不可思议!谁敢给我这样的保证?哪个人敢给我保证我天天跟着他,他不敢,三天就把他折腾的翻肚子了,人折磨人的,对不对?受不了。我们这个多无量的众生在折腾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说我给你,不断地给你,但你得往生我国,以往生我国为前提。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为什么我们第三个意业毕竟往生安乐国土,这是个主题,“心常做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干什么?使大家有机会完成自己的未了业未了缘未了情,有机会,要不然你没有机会,你的机会只是沉沦了,迷失了,不自主了。不自主你的业完成不了,你只能造新的业,你永远完成不了旧业,你知道吗?我们所有的遗憾是旧业,新业中哪有遗憾呢?新业中没有遗憾。就是过去陈旧的业的记忆的遗憾,对不对?亏欠。所以你要完成了你的未了业、未了缘、包括未了情,你必须得往生极乐世界,主题完成了,那你可以进趣短自在,你可以以通力方便,陀罗尼方便,乃至神变方便等等,去饶益你的未了缘、未了业、未了情,要不然我们就出问题了。
沙弥:师父我问一个问题,您所提倡的这个道理与安心,如果是从道理上安心了,再去求药师法门……?
你要是真的安心了,你一伸手,啥都可以拿来,药师法门根本都不需要了,就像你家里有一万吨黄金,你说我要一两黄金行不行?
弟子:只要真正安心了,你想要啥有啥。
你想要啥它就不是这个东西了,你以前要得太小了,可怜嘛,人家可以去分身无量世界去游化自在,你要一点小东西你干啥呀!
弟子:师父:那什么时候才能知道自己完成了往生的主题呢?
噢,你看看前天昨天的课没有听,对,前天昨天我们把这个“以弥陀故得生,以随顺故得入”(讲了),你没有听这两节课,以后再讲。
我们要把作意的事情认识到,作意要圆满,真实,要使自己的意识安住在快乐中,不要有亏欠,那么作为上要一两分钟、一个念头、一点一滴去,能守护的地方去实践,去认真的实践它,使自己了解守护的誓愿的内容,就是清晰抉择,以誓愿故清晰抉择,以誓愿故从点滴做起。你说我今天守了一分钟的誓愿,那是个誓愿,你说我今天打了一分钟的妄想,啥叫妄想呢?做不到!哈哈,誓愿不能散坏。誓愿者顺性而立,妄想者以现业缘所需、无明、遮蔽、习惯随波逐流,如此而已,包括你发很大的愿那都是业习!
这个顺性很重要,作意要圆满,这一定要顺性才能圆满的,顺佛愿才能圆满的,对不对?作为上你可以从一点一滴去随顺誓愿做,你看我们现在随着阿弥陀佛的誓愿作一点——两分钟,作一滴——一个念头,我们现在随顺阿弥陀佛的誓愿,你说我只能守护一念,那就是誓愿,我能清晰他,我知道我守护我的誓愿呢。
说心不可知见,心不可自知,以愿得见,以愿知用,要不然我们不知道咋用,咋得见呢?谁的心也不可见,你弥漫于法界,无来无去,不垢不净,不大不小,无色无味的,咋见?佛顺性安立,使我们省心。
休息十分钟。
回去背背《往生论》。
你看文殊普贤菩萨发的愿都是生生世世行作沙门,清净梵行的,多大的福报啊!主要是我们不知道这里面的福报。
读读文殊十大愿王,普贤菩萨行愿品。九十六句偈子都有愿望嘛。反正读普贤行愿品的人,读读读,无意识就种下出家的种子了。(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我们看看药师佛的愿,回头看一看,药师佛的第一个大愿,设我来世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光明照耀无量无边无数世界,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令一切众生如我无异,实际这个如我无异是无上菩提,他并不是说其他的,当然他怕人听不懂,他后面又讲,一直讲到若人缺衣食者乃至说缺种种用具者,我令其衣食无缺,但后面有乃至菩提、乃至菩提、乃至菩提,我们会把世俗的需要看成第一位的,因为什么呢?我们的世俗心愿是我们第一个能感觉到的东西,就是世俗心,实际它是习惯性的。所以佛依着我们的世俗心,这个欲钩就勾着你了,干什么呢?乃至菩提,乃至菩提,像钓鱼似的一个一个给我们甩上岸去了,我们要是只是停留在世俗的需要上修行,那你修行不成就,我这个世俗的愿望满足了我就有进趣的喜悦向往了,你满足我了,实际这归来归去还是满足,愿满足,虽然是世俗心但也要满足,满足以后他就起修了,这个起修是无意识的,悄悄地建立的,他第二大愿第三愿,慢慢地唤醒大家修行的东西,还不行,慢慢慢慢又开始讲世俗的东西,乃是说世俗最恶劣的东西,恶性疾病,白癞癫狂,干什么呢?就为了使我们有一个进趣的方便。
阿弥陀佛亦复如是,作意,意乐,这也是满意,你说我这个满意、满足从哪来呢?往生以后才能满意,你说这我不干,我先满意再往生,这个就困难一点了,所以净土法门的难信与世俗心当下的满足,他是未来的满足,未了缘未了情未了业往生以后一定会满足你的,你安心以后,你得生以后你再回头看,不离现下你再回头看你就得方便了,但是我们这个地方的差别,这个难就难再这儿,难在这儿了,“你不满足我的世俗心我不干”,实际这个先满足无上菩提心,再令你完成世俗,这个不得了,这个不得了,我们大家还是丢大头取小头了。
沙弥:世俗人就是现实。
不,那不是现实,那最不现实了,不现实,最不现实的人了,小气鬼,这很小气,很计较,但是就是我们很充实的第一能感,一般的佛菩萨都用我们第一能感来引导我们。阿弥陀佛呢,他不是违背常规,他看这些佛都搞这些名堂,他说我不这么搞了,对不起,大家都这么搞,我从无上觉上开始下手,先给你无上觉,令你完成世俗,这不得了,实际大家不知道弥陀的伟大殊胜,这个伟啊,是不可思议的,就不用小恩小惠,这是他真最深刻的观察了。我们说阿弥陀佛这个畅佛本怀啊,释迦文佛讲这个法的时候,畅佛本怀,和盘托出,不请之友等等这些话都是以伟岸之心回施众生,是无量的悲智方便!是真正彻底的慈悲!不用小恩小惠打发你了,我不说小恩小惠,但是他不否定小恩小惠,你看他不否认你,他允许你完成你的未了业、未了缘、未了情,允许你,他给你设立——第二十二愿读一读,允许你修短自在,允许你偿还宿债,允许你完成你未了业、未了缘、未了情,这不得了,这是个大事。
那你说我要完成我这个小气的事,他畅他的本怀去,我没这个怀,我告诉你这个本怀是一切诸佛与众生同时所证,你逃不掉!我只要讲出来,你跑都跑不掉!这个地方不好开示,为啥呢?凡夫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我们还保留一点项目吧——不允许保留!因为你自己的心灵的意识在这个本上,你要审视这个根本问题,在这个畅佛本怀上,抉择的根本心智所成熟的这个伟岸的教法,唯弥陀彻底彰显。明代的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到释迦文佛把他所有的教法嘱累于弥陀教法之中,就这一句名号之中,把它浓缩在里面,给你究竟果德,令你方便出离世俗,这真是不可思议呀!以果地心出离世俗业,记住这句话!
你可以解决的,你可以试一试。我们以前想着说我们用世俗心来完成世俗事,很累,很容易迷失,很容易埋没在无尽的世俗业海中不能自拔,你很难自拔,为什么呢?业海涛天呀,涛不得了,业海无际呀,你出离不了,那用果地觉来出离就很轻松了,我们可以出离一念,你说我把过去现在未来身口意三业无余供养阿弥陀佛,消融在阿弥陀佛智愿海中,实际说就是入佛智,果地觉,你再回头看自己的无始以来的身口意三业,过现未来的三业,你自己就会笑它,笑它什么呢?小小世俗习气呀,小小染着,小小的占据,小小的自许,小小的迷失,真都是小小的,这个小小的不夸张,但你要不用果地觉,你谁都解决不了,你一解决就业海无际呀!业浪滔天啊!没(mo)人无际呀!有多少人你就埋没进去吧,根本显都不显,众生业海也是无际之业海啊!因为只要投进去,这一点不可思议。
因为谈到药师法了,我是药师法的受益者,我今天能接触到阿弥陀佛圆满的教法完全来自于药师世尊的加持,没有一点我自身的善根,要是有一点一滴,我可能现在也做不到这样来敞开心胸讲弥陀的誓愿,或者弥陀的教法,讲不来的。药师法这个甚深的密义,只有弥陀与药师知,他们俩演了一出戏,一个说悄悄地来菩提,一个说完成世俗,完成什么?完成无上菩提,你看看世俗,他并不是说不让你世俗,但你要是说我完成世俗(再来)无上菩提,你粘粘糊糊的肯定受不了的,所以药师佛起个名字说药师琉璃光,不让你粘粘糊糊的,怕我们粘糊了,干脆给我们起个琉璃光,要一点点爬这些世俗的需求很粘糊,很小气,很啰嗦,你看啰嗦不啰嗦,很啰嗦的。
方法不一样,以果地觉解决世俗业,这叫返向往生,我们安心之后,这个安心就是往生的决定,再来回观世俗业缘,你就有方便了。回观,回观。
我可不反对你修药师法啊!不要看我,我是药师法的受益者。
沙弥:我也先受益了,再念弥陀……
哈哈哈哈!佛眼相看,是果地觉,慈心相向是果地觉,和盘托出回向众生令一切众生得究竟安乐,毕竟往生就是究竟安乐,心常做愿令一切众生毕竟往生彼国,干什么呢?于无上菩提得以安住,我那个一念法中是取自这个第三门作愿门,作意,让佛菩萨给我作证:把过去现在未来身口意三业无余供养阿弥陀佛。感到还不过瘾,把自他共、身口意三业过现未来无余供养阿弥陀佛,入弥陀智愿海中。
沙弥:这可以破我执了啊?
那个慢慢去体会,那我不知道,道理我不懂。你这样做了以后能不能解决世俗呢?极为方便!就像具足亿万的富翁来完成十块钱的债务是一样的,就这样方便,那你要说我非得拿十块钱来完成十块钱的债务,也行,小气,没问题。让你去具足无量的财产来完成世俗的业缘,你不干,有这样的方法你非说我一定要一步一步地走,也没人管啊,没人反对,但是为什么说净土一法超绝于世,横出三界,横断生死,说“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与众生以究竟觉,真实不虚,毫无委曲,直指大用,他一点都不委屈,在十方法界都不委屈。我可不是在你人类面前不受委屈,在十方菩萨面前也不受委屈,声闻圣人面前我也不能受委屈,你有禅定的人(面前)我也不能受委屈,你有大神变的人(面前)我也不能受委屈,你富人面前我不受委屈,穷人面前我一样不受委屈,有权势人面前不受委屈,恶人面前不受委屈,善人面前同样不受委屈,在天人面前不受委屈,鬼神面前不受委屈,你还不干,我就要这十块钱,可以,不反对!
直指大用,这个大用是在法界中的用,法界观中得见真实,畅佛本怀这个畅字,你咋就是畅啊?你咋个畅啊?你感觉到舒畅啊,对不对?你就是凡夫心让你想想都舒服啊,豁达,舒展,无遗,没有遗憾,放到哪个法界都没遗憾,站在佛法界没遗憾,到菩萨法界没遗憾,声闻法界没有遗憾,天人法界没遗憾,修罗法界没遗憾,对不对?舒畅,无问自说,畅佛本怀,畅佛普度众生本怀,那你说我这个人就不要普度,还要度你嘛。
说这个法叫什么,返向往生,殊胜方便,即下安乐,无始以来一切亏欠一时填充,何以故?佛德所回施故,佛的果地觉回施故,令众生亏欠一时满足。要是我们一点点实现自己的亏欠,我们就人类的亏欠生生世世都满足不了,你现在看到国王,你没法跟人家比;你看中东这些大富豪们买一千万一个鼎作烟缸子,你受不了;人家开宝马车往墙上撞,干什么呢?钱太多了,没地方使了,知道吗?你怎么受得了呢?我们没法跟人家比,知道吗?你这一生看到东西你要多少世多少生呢才能满足呢?不好搞。不是大用,太小了,直指大用,究竟于法界得以安乐,无有委屈,菩萨们,这不是夸张的,阿弥陀佛看210亿佛看来看去说:“我总算搞明白了,我需要做这个事”,啥事?“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誓不成正觉”,干什么呢?先把你的贫穷缺欠给填满它,让你入果地觉,干什么呢?让你再回看法界,什么法界?回观九法界无有委屈!很重要!这是阿弥陀佛观察210亿个佛土,他搞来搞去说:噢,这些佛都很慈悲,只是对机说教的太多了,这个人需要这个给这个方法,那个人需要那个给那个方法,那个方法,那个方法……,没有一个一次解决的方法的人吗?阿弥陀佛说我来,“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誓不成正觉”,怎么普济?以果地觉平等回施,不得了,听着都让人畅快,不要说去做了。这样的作意多爽快啊!像现在人说的多爽啊!透达无碍,无遮无盖,无有谄曲,无有遗憾,不需修补,直达究竟地,回施众生,皆有方便,你再利益众生你有方便了。
这一点主要是这个回观我们不知道的时候就认为我一点点填充到了,实践到了,作为到了,我才能去怎么样怎么样,这主要是路途太遥远了,你看三恶道先不说这一段路了,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这哪一段路都太远了,回来再说人类这一段路太遥远太遥远,嗯,没办法干!没办法攀比!你要比一辈子累死你。
直指大用,这个大用是什么?法性大用,也是法界之圆满相,如此圆满法界是大施主的功德,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这个“阿”本身就是无量,弥陀是无量给予,给予什么?光寿。满足一切众生之所需,觉悟一切众生就是阿弥陀佛。因为“阿”以不生方便利益世间,就是不需要你造作的,“阿字本不生,如实知自心”,凡夫人类所有心性中本来是不生不灭的,因为我们不知,造诸恶习、无明尘垢,最初一动念产生能所,然后产生种种业相、种种智、种种法界差别,在这里面流转无穷,不知了。本际光明一旦丢失,多迷失于途中。这个九界是途中,途,路途。袁焕仙先生讲的我当初写的“到家皆亲”,他下边还有一句“别在途中”,到家皆亲因为什么谈呢,畅阿弥陀佛本怀,同等往生彼国清净安住,真实具足圆满,返向回向,了义中利益世间,无所染著中利益世间,无所亏欠中利益世间,无所委屈中利益世间。
能不能做到呢?一点一滴,你一点一滴做呗,你一下做到像弥陀一样,你是啥人呢?你真认为你倒驾慈航啊?我们可以一点一滴地去实践、去相应,我们就不迷失在途中了。所以这个途中就是九界,九界徘徊,说九界为徘徊地,途中嘛,没有至圆满地都是途中啊,菩萨!
净土一法叫人咋赞美呢?不知道。妙不可言,唯佛彻底宣化,我们只是敲敲边鼓,说说自己能说的那一点一滴的赞美与随顺,因为我们天天讲也只能讲一点一滴,极少极少,微尘一点点的功德一样,虽然是一点一滴、一尘一刹的,但毕竟能揭示佛陀的真诚与广大,这就是我们平生应该感觉到十分庆快庆慰的东西了,为什么呢?你毕竟不在这个地方迷失了,不迷失,回观九界无有亏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间就可以本愿故而利益世间,这个本实际是有众生份的——这讲第五门了,大家害我,不按课程安排了——以本愿力回施世间,实际就是完成我们的未了缘、未了情、未了业,你这东西太多了,你烦死了,无量劫以来你沉淀下多少东西呀!你不要造新业了,你把你过去的东西能完成吗?很多呀!很多!每一个人都很多。
我经常遇见小伙子小姑娘讲这个说:“我怎么这么多情人呢?”我说“你算了吧,你认为别人都没有情人?”这世间的交织,频繁的交往,我们现在的交通把空间给打破了,网络把空间给打破了,知识传播把什么都给打破了,突然出现一个大的平面,无始以来的业聚集在我们身上来了,迅速受报,人寿百岁要完成八万四千岁里面鼓捣出来的东西我们受罪不受罪呀?太受罪了!
我们以这个往生安心的心智,无染无著的心智来回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所有的需求,未了业、未了情、未了缘等等,你审观的时间,你有一个冷静的头脑,你不再造新业了,为什么呢?感到造新业没有意思,旧业你都处理不完,你还造新业干啥?处理旧业尽量地用清净的圆满的快乐的真实的利益的去饶益他,为什么呢?你的真诚心现前了,因为你不再需要种种的杂染了。
回观九界,无有亏欠,无有亏欠干什么呢?我们可以返向往生,就是返向回施,以本愿力故回施世间,饶益有情,无所畏惧,因为你依的是本源,这个本是啥本呢?佛畅佛的本怀,众生现前满意的需要,满啥意呀?你要以究竟果德回施来认识自己现前业缘的丑陋,因为我们现前很多作为很丑陋的,大家都知道,都很丑陋,蒙一层东西,蒙一层东西。不相信嘛?我们可以拿出来举例子,举例说明,摆到桌子(佛台)那都感觉到捂着脸说不好意思,不相信嘛?!以圆满九界的心智你看九界之作为,多在途中,多有亏欠,多有迷失,多有我们自己的羞愧,多有这样的东西。
今天这个课跑了,跑到第五念门回向门上去了,这上当了。某某刚才讲这个呢,实际药师佛也是这样的,但是药师佛说我直接这样讲了阿弥陀佛干啥呢?算了吧,我还甘于做这个东方事,你做西方事吧。佛都是商量着来的,他怕你搞不懂了,说若人未决定者,念我名号,临终之时我派八大菩萨护送你往生极乐世界。哈哈,两人配合的多好,派的都是我们熟悉的菩萨,怕不熟悉,我们一看生面孔,对不起,不去!
十法界中的这个不委屈对我们凡夫心来说很重要,实际这就是意乐的一个内容,你这个意识让它咋快乐呢?你可以体验。你不委屈自己的时候,意识就开始舒展了,《无量寿经》怎么描述的:若彼莲花一由旬,若二由旬,若三由旬,若四由旬,若五由旬,若千百由旬,你意识舒展的时候,你要是说真有一点点的定力,你禅修有一点点的善巧,你一读那个经典的时候你就知道他讲的啥了,你那个意识的放松,你那个身心的解脱,意乐,就是没有委屈了,它就满意了,就有意乐了。说这个意乐,无染者得,得啥呀?得意乐。我们一染着就制约住了,就开始扭曲了,习惯、业力、作为、认知等等聚在一个地方,开始受制约了,你就生烦恼,很生嗔恨,很怨呢,说你怎么让我这样受罪呢?意识受罪,意识受制约了,意识的快乐我们把它禁锢起来了。这个究竟意乐,我说三种必生中就有究竟意乐之必生。你可以观察观察,你怎么让你的意识彻底舒展呢?唯依佛果,唯有顺性,你要找其他的你总感觉到缺一点什么,总缺点什么,还缺点什么,你看看还差点什么?你总有这种感觉,差点,缺点,少点,你没办法搞,你说彻底,一看原来随顺佛愿,随顺佛的果地觉,随顺法性原来自己的意乐激活了,意乐产生了,产生什么,莲花若一由旬,百千由旬,开始绽放,开始舒展,可以描述你广大的法界的心界空间,法界游历的自在意乐法界,很美好,五彩缤纷。
我们了解了这个角度,还回头来看这个文字,时间今天充足,好。
后面一句话,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我把它分成几个段:欲——如实——修行——奢摩他,对,还有一个“故”字,“故”字不能丢了。这是他的结束语了,意业,“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我们从“欲”来讲。我才走上来的时候,这个沙弥头给我讲:哎呀,对不起,师父,我们没有迎请你,我说不用迎请了,因为啥呢?这个教法是不请之友,哈哈,这个教法只能做不请之友,要是等你问出来,没了!往往我们问出来都是烦恼,世俗需要,渐次增进可以的,但要问这个教法十分困难!所以这个教法本身就是一个不请之友。
这个“欲”,有四句偈子中讲到了,“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那么“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这个“欲”来自于佛的果地觉,这给予你白搭,给予你你没有用,因为啥?接受之喜悦。我不知道大家体会过这个喜悦过没有,我可能是因为念佛的时间久一点,在这个接触弥陀的给予的过程中,经常会痛哭流涕,这个痛哭流涕不是悲伤,也谈不上喜悦,但真是一种强大的意愿、愿望,那愿望是什么呢?想把它给一切众生,想把它给一切众生什么呢?如实!这个如实的表达的愿望,想表达这个如实的愿望,十分地强烈!这个强烈就生起极大的喜悦,这个喜悦是巨大的,经常会使你感觉到像燃烧一样。
以前我跟他们打佛七的时候,跟他们开过玩笑,跟东北居士开过玩笑,他们冬天打七就冷,我说你过来,他拿我手都烧手:哎,怎么烧手呢?喜悦!那种喜悦产生炽盛的热,心中是充满了喜,这个喜就是想如实地表达,把它表达出来,你接受佛果的这种给予的喜悦,这个喜悦是如实,是让你感到充分、满足的,它有一个法喜呀!我们说法喜充满,它有一个充盈的东西。十种法喜中,充盈是第一法喜,充盈。满足是一个法喜,你说它这个名词有什么差异呀?充盈有你被充满的逐渐的过程,满足有安住的过程。你欲把这个表达出来,就是如实,如实什么呢?修行。你感到原来这个修行,净土这个修行是怎么个修行呢?“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依佛的果地觉的回施的接受,因为生起来欲如实表达这种接受喜悦如实的内容的心智,产生出来了,澎湃不休,气势浩瀚,你无以抑制,你抑制不了自己。以前我感觉到我自己是神经病一样的,赞佛就对着墙也可以赞一天,言词说不尽的,后来怕吓着别人就不敢再讲了,以前讲法不把人讲哭是绝不罢手的——不是讲哭啊,就是对佛恩的赞美,一口气肯定是两个小时,不能停止,所以早期听我讲法的人都(作晕倒状),因为啥呢?头晕了,全部都晕了。我早期是不允许他们录的,要那时候录下东西大家听了都会晕头的,哇哇哇哇,都是赞佛,没有任何东西!就是充满了喜悦,对阿弥陀佛无尽给予的这种接受的充盈,这种满足的如实的想要表达出来的这种(欲)很多时间没法表达,就要表达,就说算了笑一笑吧,就没有办法了,不好讲了,怎么办呢?笑一笑吧,因为言词不够,心智不够,承受能力不够,说不行我把它释放一点,就转转身不讲了,让它自己消失,为什么呢?那种充盈的喜悦是让你不能忍受的,他这个呢,是说的修行,意乐的修行,意乐在起作用,而不是说你要修行,意乐在起作用。
这个欲,世间有五欲之乐,五欲是什么?谁讲一讲,财色名食睡,就是吃喝玩乐,但这个东西——财,花完了没了;色,衰老了没有了;名呢,败坏了也就没有了;食,吃多了肚子胀得难受;睡,睡到头了浑身酸痛。
这个欲,欲如实表达阿弥陀佛真实的究竟的无尽的给予的喜悦,想把它表达出来的强烈的愿望,就是修行。它咋衰变我不知道,这个地方没有衰变,我们都知道核元素都有衰变,这个地方没有衰变,有的最长的就是几十亿年吧,这个地方不会衰变,说无衰无变,安住喜悦。
沙弥:您这种很喜悦的表达,听的人会得受用吗?因为您给我讲皈依的时候,有几次,我一下子给搞蒙了。
这个种子,你永远忘不掉!你就是滚到哪一道你也忘不掉!
沙弥:我现在想,一个字也想不起来。
哈哈哈,不需要,因为啥?我们想着一个事都是造作出来的,它这个表达是充盈与满足,没有言说的言说,只是赞美,赞美什么?什么言词现成就说什么言辞,毫不费力的,以前他们认为说,这个法师你讲的这个法,很多东西都不是书上写的,我说不需要书上写的东西,你只要能破解出来就行了,唯一的就是对佛陀的赞美,为什么呢?对你加持、给予的赞美,强烈满足的欲望,什么欲望?表达出来,不表达你感觉不行。这个意乐人生的意乐,你说佛对我们有大恩大德,那时你说你感觉真是看着像有点恩德吧,他很欢喜嘛,“我们要报佛恩!要苦修!”有人说我要报佛恩,我说佛予你啥恩啊?“哎呀,我只吃一餐饭”,那恩是个啥恩?让你时时刻刻能周遍的体会到佛陀对你周遍的给予,无有间隔的给予,慈悲,令你法身慧命圆满成熟的这样一个彻底的给予!这个给予令你在如实表达的欲上产生了不可抑制的喜悦与感动,这个感动就是修行!就是这一门的修行。修行什么呢?奢摩他。此处止九界,回施于九界。止九界,圆满九界。它是同时的。止于九界过患,圆满九界众生。
菩萨,这一点,你要说我们做一个普通人你想在人类中做一个回施者,就很难了,你回施啥呀?谁要你的东西,对不对,你要在九界菩萨、声闻、缘觉面前,你有啥东西回施呀?你有资格吗?有能力吗?你能吗?但是在弥陀给予的果地教的果地觉的刹那间,你接受了这种喜悦,你就感到源源不断的充满了身心世界的这样一个给予,这个给予是什么呢?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与一切众生大安大乐的真实内容,令你产生的一种表达的愿望,这个愿望就是如实修行。
我们以前的修行都不是如实修行,不如实在哪呢?我们自己认为九界中的某个阶段的需要是修行,好比说有人需要印经,有人需要布施,有人需要禅修,有人需要种种种种……但是在这个教法中,这都是不满足的,都是亏欠的,都是有所委屈的,都不是佛的果地觉的给予所能真正表达的,全显法界真实面孔的实质内涵,它有名字,有内容所现。这一点我们要能看得到。
这个止,奢摩他,止九界过患,圆满九界功德,实际就是把我们在这个法界中所有亏欠的心理,阿弥陀佛给你填满了,不让你用自己的生命、法则、道德去浪费在这些空间中,再去一个一个填充,一个一个过渡,这个太漫长太遥远了,三大阿僧祇劫,这样一个长远漫长的过程,那你说我这三大阿僧祇劫干啥?我以果地觉回施于三大阿僧祇劫可以吧?那你说我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与回施三大阿僧祇劫,它是什么角度呢?果地教——因地教(师作从上到下的手势),果地教——因地教(师作俯视与仰视的姿势),我们仰视没有问题,但仰视有很多困难,很多退转的机会,很多迷失的机会,很多流转的机会。完成无上道的主题一旦完成了,你再去完成你未了业未了缘未了情有方便,你不迷失,不沉沦,不倒退,你只有我们放气球那一刻钟:啪(气球放出去)——呜(上升)——嘭(高空爆炸),回归法界了,你说我再到那个法界行不行?你一动念就是那个法界,因为什么?你已经弥漫在整个法界了,这个你是什么呢?意乐,愿望。你看我们很困难呢,说我只有九米九高的这样一个空间,我只能在这个空间里生活,这空间我们没有满足过,可怜吧,我一米一,一百米,五百米,五千米,五万米,那个角度我没满足过,不,阿弥陀佛说我彻底给你回施,满足你的一切的愿乐,“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那你要接受这个给予,它能揭显我们的自性,要不接受这个给予,你的自性被蒙昧起来,你的自性被蒙蔽在泛空的业相中,你不得自在,你被某个阶段的需求、意乐套定了。
那你一对比就知道,果地教广大圆满,真实清净;因地教拘于某一个阶段、某一层次、某一片面而增上进趣但多有退转,于无上教海中,若随顺弥陀誓愿,随顺法性无有退转,完成世俗皆有方便,饶益世俗亦有方便,你完成世俗什么方便呢?你自己会知道的,你知道什么呢?于不退转中方便饶益有缘,什么有缘?就你那个未了业未了缘未了情,就那些东西。
菩萨,果地教、因地教的差异,这是个大关键口啊!
这个第三门的修持,我们一定不要去拿着,说接受随顺佛陀的给予,会使我们充满法喜,在这个喜悦中知恩报恩,回向众生,这个欲是表达一种喜悦,或者充盈,称为如实修行,实际他最后这个字是依止本愿故,本是故有的,一切众生故有的最佳状态。说一切众生最佳状态是我们世俗的说法,就是我们完成了生命的一个最佳状态,你没办法体会这个状态的时候,你就老老实实地接受阿弥陀佛给予,来满足你九界众生所有的需求,那你说我搞不来,我尝试着回施九界众生,你要一想到自己,想到九界众生,菩萨把你吓死了,声闻把你吓死了,缘觉也把你吓死了,天人一看你那德行,你还回施我呢?你照顾好你自己,屁股不挨打就行了。噢,这个地方原来接受弥陀的回施,圆满清净安住,喜悦与充盈,这时候无畏于世间,利益有情,圆满九界。要没有这个过程,我们大家一个德行,回头一看,布就蒙着我们自己了,(师父用旁边的一个黄帘子裹起自己)遮起来吧,要不然很丑,为啥呢?这样一个角度。
这个奢摩他,止的修持,止九界过患,同时圆满,往返回向,二法具足,性德修德二德具足,就是我们前两天讲的性修二法一时具足,具足什么?阿弥陀佛回施接受之刹那,回施是修德,接受是性德,性修同时启用,就是圆满,就是充盈,就是喜悦,就是最佳状态。
明天我们还有一节课啊?把第四念门,最大的一门(时间)还有点紧张。第四门最大,但是这一门最重要,最重要!你要能体会一点一滴,今晚你都睡不着觉,我告诉你。要体会不到,那就种个种子,结个善缘,净土教法是不坏的金刚种子,若真是于佛法产生感恩想了,人张口只能去宣扬阿弥陀佛果地教法,饶益众生而无所畏惧,因为什么?你接受了弥陀的回施,作为一个接受者,你必然回施给一切众生,有这样的意乐与愿望,你有强烈的意乐与愿望,你再抑制不住自己这种喜悦,何以故?无有委曲,清净圆满,真实安住,没有亏欠!
菩萨说来来来,你没有亏欠,你到那哎呀我求你个啥,对不起,不用求,为什么呢?你在弥陀这得到了满足,不是不尊重,是真正的尊重!如实面对,真正尊重。看到一个喇嘛说来我给你摸摸头,一发甘露丸你一吃就好了,你跟那跪着求哩,也不知求啥,你求了半天说这药丸真不真呢?很多人很烦啊,辛辛苦苦求来了,回来又说这里面啥子东西呀,阿弥陀佛不需要,你怀疑阿弥陀佛啥呢?阿弥陀佛不需要你跪,我们说身业礼拜不是你跪那,对不对?讲的很清楚。你们下去把笔记、《往生论》读一读,对比对比,大家可以在底下说一说,我们在这地方熏修的多一点,我们这一生的快乐就多一些;熏修的少一些,快乐就远一些,还是有快乐的,毕竟成就啊!
最主要的这个转折要转过来,不是我们要干啥,是弥陀的加持给予,我们接受了,我们接受以后产生的喜悦、富足,产生的充盈、安乐,产生的满足、庆慰,这种赞美,这种感动,欲令一切众生能如实的体会得到的,这种接受的喜悦,这种接受的真实,性修二法一时显现的这种功德善巧,我们会有这种赞美,会有这种体验,会有这种意乐,这个地方会真正止九界的过患,会同时圆满九界而无有愧色!我们在自己现前的业缘的作为中太多愧色了,太多的不宁静了,太多的索求了,太多的索求造成我们心里这种太多的压抑,太多的不足带来太多的挣扎与反抗,弥陀这个彻底的回施能令我们安住在这样一个清净平满的性修二法的具足的最佳状态,这个最佳状态虽然是佛所给予,是我们必然的接受,我们必然究竟接受的意乐呢,造成了我们所谓的返向回向的强烈的愿望,就是报恩的愿望。因为知恩者方能报恩,不知恩谈不上报恩。
时间到了,我们明天继续学习,谢谢大家!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