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群体、社会需要——从三个角度发现与认识自我
同学:如何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慈师: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这是人的自我价值问题,又回到“现行皆是人生的价值”这个课题上。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我不知道同学们自己这样真正严肃思惟过这个问题没有?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实际我们人这一生多不知道自己的来源,就是怎么来这个世间的?这一生的作为是什么?很准确地认为自己的作为是什么?死亡以后是什么?是断灭还是有相续?何以去向?真正有思考的人有没有?怎么来到这个世间的?这一生有什么作为?自己又有什么去向?哪个同学思惟过这个事情,可以说一说。
某同学:这种事情年轻时候或者小孩的时候想得多。年龄大了,知见多了,烦恼事情多了,反而不会思考这样深刻的问题。但是小时候提出这样问题又没有人能解答,所以大多数人还是比较迷茫的。
慈师:哦,思考过,没有思考清楚。或者说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增长、生活需要的增长,把这个问题遗忘了或者淹没了。每一个人的来源,要是不思考,我们对过去不够尊重、不够了解。要是对自己的来源没有思考过,我们就是凭空而来的——没有一个人是凭空而来的,他一定有出处的。
很多人会说自己是父母生的,就够了。他不会思考父母没生他之前是个什么?这个生命没有现前是个什么?他不会思考,也没有必要思考。那你这一生有什么作为你应该思考了。就是刚才这个同学提的问题,怎么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能不能有同学代替我回答,就是自己真正认识自我了,发现自我了。有这样同学了举举手,思考过自我、自我价值。
看来对人生思考的人,或者这种感动、这种愿望不是太强烈。这一生每一个人一定都有自己的作为,就是价值观。可能摸着石头过河的人比较多,就是走着说着。人生要是没有一个清晰愿望,是十分困难发现自我或者认识自我的。昨天在另外一个李老师的课堂上,有同学提到这个问题,就是人生的自我价值,他怎么都思考不清楚。我们讲了一个过程,不妨在这一节课也复述一遍,看看对大家是不是有一些提示。
我们人生的价值观往往是从三个角度来思考:个人、个体,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思考角度。我们通过群体,好比说这一代同学、这一个班同学的需要,或者说群体的需要。有的人会思考社会的需要。人生价值,对于个体来说,他肯定有一个思考方法,或者作为的思观。要是从群体上、从社会大环境上来思考自己人生的价值,怎么发现认识自我呢?
从个体、群体、社会这三个角度来思考,就比较方便。从个体角度,我们对自我认识就狭隘一些。狭隘大家可能比较好观察。从资源、动力、作为、成就来说,我们一对一地思考自己的作为、自己的资源、自己的状态、自己的需要,都比较狭隘,这个面就很小。
我们对群体,好比对这一代学生的需要关注,或者某个群体需要的关注,相对的面就大一些。我们对整个社会——国际社会、国内社会、群体社会的整体需要,那就比较大或者比较根本了。我们从这个大、中、小的角度思惟观察,作用力或者结果同样会有大、中、小的状态。我们要从社会角度来考虑、发现、认识自我,作用力机会就多;从个体的需要、个体的作为、个体的状态来思考,机遇就少、就小;从群体观察,是比较中性的。
作为这个时代的一个人,要是我们对群体、对社会有关注,通过对群体、对社会的作用力来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作用,我们就有作为,或者说成功机会、学习机会、参与机会都比较多。就是对社会需要的观察。这个观察就是需要——个体的需要、群体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你要认识自己,那你要认识需要——认识自己的需要、群体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你就会发现自己能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
上一节课我们提到“四正勤”(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我不知道大家查过没有?“四正勤”是很好的作为方法——对自己、对社会、对群体有益的事情就决定做;对自己有益、对他人有害的事情不做、少做;对他人有益、对自己有减损的事情,做,少做;对社会有危害、对他人有危害的事情绝对不做;自利利他的事情一定做。这个正勤是正确的作为。
我们所面对的需求有个体需求,假设关注在个体需求上去作为、发现自己、规范自己、运用自己,这个量就很小、很自私,这个作为就会减损自己的人生,使自己人生的作用局限到狭隘的自私的私欲上来。私欲的作为就很小,就会减损自己的作用。因为你是群体性的人、社会性的人。你要关注到群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你的作为就会增益,因缘就会增上,成就机会就多,或者就做得大、做得广、做得宽。
所以我们发现自己,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观察:个体的需要、群体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以此来作为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参照方法。
怎么认识自己的作为,怎么认识自我,这个自我就是需要与作为的价值。我讲到每一个现行皆是人生,这每一个现行皆是价值,那么这个人的价值就很充分、很圆满。这样的人生是圆满的人生,不管你怎么样作为都是价值,你都能觉悟它、恰当观察它,你的人生就是充分的、圆满的。
要是从个体的需要、群体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我们宁愿择取社会的需要与群体的需要。那就会走出自我,发挥它的广大作用,不削减这个人生使这个人生变得狭隘。
很多人现在有自闭的倾向,就因为自私、畏惧。刚才这个同学提出来畏惧,人有畏惧的一面。这个畏惧是什么?对社会与群体观察太少。观察群体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人能走出自我,自闭、畏惧就会丢失。我看到一些同学站在讲台上就会腿软,或者语言表达会出现障碍。我以前上学时也有这样状态,人一多就不会讲话了,就是一种畏惧心理。
走上社会,你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与群体的需要,你就无所畏惧,你已经思考过、观察过了。这是个特别大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善于从社会的需要、群体的需要中发现自己的作为、作为的空间、作为的理想,我们人生就变得十分有意义、有空间。那种自私的逼迫、狭隘的逼迫与畏惧的逼迫就会在我们这样观察过程中遗弃掉。
所以刚才这个同学提这个问题,我们从社会、群体、个体综合性地审观自己的需要与作为,就比较得当,会比较方便地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起码说作为的价值。觉悟、安稳,现在我们大家对这个地方的理解或者感知不是太强,那我们就来讲它的作为——作为面对的是群体,资源就多;是社会,资源更大。
我遇到一个企业家,他所做的东西我十分感动。从他父亲这一代开始,他们家族提出来“利益社会,爱护国家,饶益有情”这个大的愿望。这个愿望使他们聚集了很多成就的作为,也给他们带来了财富。因为他关注的是社会与群体的需要,所以他的作为就很直接,机会也多。所以他们这个家族就很有作为。
但是跟他同样年龄的人,很多连家庭都养不好,或者工作生活有很多逼迫性,因为关注的角度不一样。有的人就生活在自私狭隘的习气上,作为、选择、自我认知都很狭隘,就是自私自利、自我作为,没有大的心胸,也就没有大的机会。我不知道成败对大家的感受是什么?要真想有成就,你就要多为社会、群体这个角度去观察、认知,那你未来的作为自然机会就多、空间就大。
昨天有一个读研究生的同学,他说他对人生的思考没有观察出来,就是很逼迫,有一种焦虑感受,马上要走向社会了。我就给他提出这样的思考方式。刚才这个同学提出来自我价值、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实际还是一个人生主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个作为参考,希望大家有个自我反思或者自我认知,从哪个角度去感知、认识人生?
因为在李老师心目中,你们浙大的学生个个都是精英,大家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到这个学校读书。他很有自信,一说就是我们浙大学生!个个似乎不用说就可以了,必然就会有很好的作为。当然希望大家能在各方面更充实一些。
大概从这个角度给这个同学做一个简单的提示,你可以思考思考。满意不满意我不知道,这样提示提示。还有啥问题?
正信与迷信,彼岸在何处?
同学:小乘佛法讲究度己,大乘佛法讲究度人。怎么看待度人和度己的问题?度人是度到彼岸,彼岸是在哪里?
慈师:提到宗教问题了,那我们先讲一讲迷信与正信的问题。本来不想在这节课上谈这个东西,既然推到这个地方了,我们就来破除迷信。因为刚才李老师给我一个课题,就是迷信与正信的问题。
我们就简洁地来讲正信。正信是心地的真正需要与表达,或者说心地、心智的一种绽放,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本心的绽放,就像花一样在绽放,它没有任何约束与制约,真正的舒展,真正的明亮,真正的无碍,真正的圆明,它在表达过程中我们称为正;被压抑、被扭曲、被削减、被割裂,称为不正、不觉,压抑了,扭曲了,变形了,割裂了,就是不正,有人称为邪。
正信是什么?让我们的心真正绽放、真正安稳、真正清净,不可颠覆的安稳,这样一个透视。佛教有个名词称为明心见性。这个“正”是非是得来的,也非是外面附加的,是我们本来具有的,所以称为本心,说本具。佛陀教言是很完善很真实的,没有任何附加与减弱,不减弱任何人,也不附加给任何人,是真实不虚的。能了解了这个就是正信者;能了解这样,把我们内心本有的智慧与慈悲运用出来,就是正信——正其名,信其智。
迷信是什么?烧香、祷告、求东求西,这都是迷信。现在社会上所谓佛教徒大部分沉浸在迷信状态中,大部分,就是有所求。有所求,他内心充满了亏欠、欠缺,他就迷失,向外乞求,这个乞求就是迷信。佛教讲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本净的心,本心具足,本心圆满,非是增减而得。你把你这个本心、圆明之心用得出来,就是正信;用不出来,依亏欠的心、欠缺的心、乞求的心去学习,就是迷信。因为你迷失了你的本心,迷失了你的本性,丢失了本性妙用,蒙蔽了自己的本心,就是迷——丢失了,迷失了。
相信同学们都不是迷失的人,都具足正信。正信是什么?相信自身、每一个有情都有这个本具本净的心、本来具足的心,不用亏欠、迷失这种缺欠的心去用自己的心念、自己的作为,那你就是正信者。正信什么?正信人人都本来具足!
我们把迷信、正信作这样一个简单提示,再来谈大乘小乘的问题。他说度彼岸,度什么?这个“度”字有人会加上三点水(渡)。因为我们执著于是此岸、彼岸,所以讲度;要不执著,这个度没有必要提它。我们本来具足的心一旦从我们业力的水面浮出,就是被得度。此岸就是执著之岸,彼岸就是解脱之岸。人类对执著有认知了,就到彼岸了,就解脱了。这个解脱是本来没有缠缚的,本不可得的,就是度,就被度了。
因为我们执著彼此,所以产生了对立,对立产生了矛盾,矛盾带来了焦虑与消耗,自我消耗。我们把这种对立矛盾的心有个认知。我们这个世界称为二元世界,就是男女、天地、大小、善恶、得失、人我……无量无边的对立组成这样一个世界。这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造成内心的消耗——人在这个矛盾、大小、得失中徘徊,过多地消耗了自己,所以造成了这个世间的焦虑,造成了很多自我的消耗。佛教这个度脱、解脱于别人实际是从矛盾心中走出,远离矛盾,回入圆明。心智圆明,他就安然于世了,处理这个问题就安然了。
说到大乘小乘的问题,自利者一般称为小乘,自利利他称为大乘。就像车,载负一群人,称为大乘;自我利益,自我解脱,趋向于寂灭,称为小乘。这个词有它公正的地方,也有它生涩的地方。因为小乘又称为根本乘,所谓根本,不能说大小。
但是在中国这个环境中,大家对大小乘比较有特定的说法,说我们大乘佛教的人比较多,但是很多所谓学大乘佛教的人连根本乘的利益都没有得到,那他很难做一个大乘行人。因为自解脱尚未成就,欲利人不可得。小看小乘,结果自利都没有得到,泛于空说、泛于言说而不能成就,这样的人比较多。
我们说度,度就是本不可得。枝叶上、过程上是可得的,因为缘生缘灭的法则上你缘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我们这个世界是十法界的世界。有十种法界:人、天、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这是十个法界。这十法界中我们人类法界只是十法界之一,人类法界的选择空间大一些,如此而已。所以说佛说人身难得。善恶、是非、大小,人的选择机会能力特别强。天人耽搁于五欲,没有选择;地狱、饿鬼、畜生恶道众生没有机会选择,他们在受苦。人类的自由性比较大,人身是比较难得的。
大小乘、度脱、解脱的问题,给这个同学作一个简单提示。因为这不是宗教课,所以提示一下就可以了。谢谢!
怎么看待死亡问题?
同学:如果有二种选择,一边是一个人的生命,一边是十个人的生命,只能选择一个情况,被迫放弃另一边的人,此时您应该怎么解决?还有一个问题是:您是怎么看待死亡的?
慈师:先说死亡,因为死亡我们比较亲近。选择一个人、十个人的问题,我们机会很少。
我们人生中有几个大的过程,不管你怎么看待,这些过程都跟你有关系,就是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些过程。说一切现行皆是人生的价值,那么生、老、病、死就是四大宝窟了,你能不能把它挖掘出来?挖掘不出来你就会对抗生老病死。所以有的人就希望自己长寿,天天锻炼、养生;怕自己疾病,吃这个药那个营养;怕自己衰老,这样涂那样抹。但是生老病死是必然进趣,这是我们的宝藏——从“一切现行皆是人生的价值”这个角度谈,它是宝藏,是你人生的内涵,是你觉悟的资粮。
我们单单谈死亡吧。在佛教看这个死亡,可以写一万个“如”,因为生死本身是我们人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如幻的,这个过程就如戏,这个过程就如梦,这个过程就如草露,一晒就干了。我们看过电影、看过戏,再长的电影,你上集下集看完了它就结束了。但这里面很多情节。我们的人生呢,生、老、病、死也有很多情节,演完了,它这个过程就过去了,过去了就说它如戏;过去了,你留下一个记忆、业力的相续,说它是如幻;这个相续你还会有执著,也可能产生新的作用力,说它如梦。为什么说如梦?我们睡下了,做了一梦,醒来以后这个梦还会起一点作用——虽然梦中什么东西都不可得了,你醒来了还有一个噩梦、好梦、令你喜悦的梦、令你忧伤的梦,这个梦虽然什么也不可得,但是它对你还是有影响的。
我们这个死亡亦复如是,也不过是如幻如梦如戏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人人都要经历,甚至我们过去生中多次经历的。只是说在你记忆中,这个如戏如幻如梦的死亡,很多人不去碰触它。
我在云南经常看报道,每一个月云南大概就有几百人死于车祸。很多人很健康、很年轻,也可能在受很好的教育,但是车一追尾就翻车了,也可能自己驾驶不好就翻车了,很多可能。这些可能,如幻就来了,如戏就来了,如梦就来了。很多年轻人比较自负,认为这些跟自己没关系——不敢说。美国的世贸大楼,飞机飞下去,那大楼里面什么样人都有,大楼一倒,里面自大的人、自慢的人、自卑的人、有学问的人、有本事的人、穷人、富人……都没了,都在如梦如幻如戏,结束了,这一段故事结束了。
实际死亡是生命的一个过程,生老病死是必然的结果,它没有什么可怕的。佛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用了很简单的方法,说你要是死掉就回本家本国极乐世界。社会上的人我不知道有没有办法,有的人死掉就放到棺材里,放到骨灰盒子里,然后埋到一个墓丘里面。但那只是一把骨灰罢了,或者一个已经死掉的尸体罢了。在佛教他就有个归依处,说死亡了极乐世界他要回去了。
死亡问题就讲到这里,提示一下。希望我们这两节课能给大家带来未来人生的喜悦、未来人生的明亮,希望大家得到健康的加持与回归。谢谢大家!
刚才有个问题还没回答完,就是这个同学提的十个人与一个人的问题。我感觉是个体与群体问题了。在佛教的一些观察中,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就是知其轻重大小。虽然是平等的说法,大小、多少其本质是平等的,但他还是择取一个东西,什么东西?就是大小之说,就是顺应世俗,他宁愿保护十个人舍弃一个人。会这样做的,这是个很简单的选择,顺应世俗他会择取护持多人的利益,来减损一个人的利益。这是一个世间观察的基本方法。
佛教虽然有平等观、平等智的提示,但是这个观察还是允许的,就是顺应世俗,择其重,舍其轻。轻重缓急它是有很大差别的。
如何观察自己心灵的真正需求?
同学:我觉得人活在这个世上有很多追求、很多需求。刚才讲到信仰,把信仰当成人心灵的需求,很迷惑什么是心灵真正的需求?请法师鉴别一下什么是真正的需求,给我们列一个标准,让我们有一个参考。
慈师:心灵的需求我们先观察一下。不同的年龄段。现在我们这大部分都是青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不同的心理需求,但这是不同的阶段性的心理需求。阶段,阶段的心理需求大家都能感知得到。可能一个少年的心理需求放在一个老年人身上就没有价值,一个中年人的需求放在孩子身上也是不需要的。
很多人的教育失败就是把成年人的东西放在孩子身上,一些老师也会出现这样一个代沟,把自己那个时代的需求放在现在学生身上。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不一样。还有成败者、心理状态、年龄状态、知识状态、健康不健康的状态,也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有的人是成功人士,他有他的心理需求;有的人做得一蹋糊涂,他也有他的心理需求,这样的心理需求是多层面的说法。这种种心理需求都不是真正的心理需求,只是阶段性的。
阶段的心理需求实际人人都在表达、都在运用。但是真正的心灵深处的需求,我们称为本心的需求。这个本,本心,万事万物一定有一个根本原则,或者说一个特质。要是找不到这个,你说你的需求,都是某个阶段性的、某个角度性的、某个成败性的,都是不完善的需求,或者说不彻底。刚才我们谈到群体、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的差异,也都是变异的、分段的。你要是探讨整个生命、社会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往往就能找到信仰问题上了。
信仰这个话题比较敏感,我们谨慎一点谈吧。因为信仰是人生作为的一个根本动力与指导,其他分段性的希望、作为很快就变化了。好比说一个少女,在少年时她的确有她的需要;但是她一旦成熟,又有成熟时的需要;一旦成了家庭,她又有成了家庭的需要;一旦她做祖母、外祖母,她有这样一个需要。这个需要的变化十分大,这不能说是信仰,只能说不同阶段生命的生理、心理的一个感知需要罢了。
一个人一生究竟的愿望、整个生命究竟的愿望,一旦找到这个直指的东西,信仰,它的价值或者特质、标志我们也就能认同了。从人类有历史、有文明、有记载以来,能留在社会上的东西基本是靠信仰留下来的。不管是文明、思想、哲学、宗教等等,都是靠信仰、信仰的支撑,把它锤炼、纯熟、记载,保留下来了。
当然宗教信仰是其中之一。现在有人信仰科学,万法万事都唯科学,就是以科学来说,所谓科学观。在我们中国的主体教育是共产主义教育,是共产主义信仰;在资本主义国家,有资本主义信仰;还有佛教信仰、基督教信仰、伊斯兰教信仰,这是宗教信仰。信仰的层面十分多,什么样是真正值得我们拿整个生命来归依、来作为、能正确指导我们的信仰呢?这是每一个同学自己思考的问题。我只能提出来。
有的人信仰科学,有的人信仰宗教,有的人信仰资本主义,有的人信仰社会主义……信仰的种类太多了,有的人信仰无政府主义,有的人说我是无信仰的信仰——他总要有个思想的归依、回归。究竟什么对我们来说最安稳、最真实,那是我们每一个同学自己应该尊重、应该思惟、应该观察的。这个不需要我引导,这需要大家自己去思惟、观察、学习、实践。
我举阶段性的、完整不完整性的思维、愿望或者心灵需要,真是差异很大,这毕竟不是真实的。最真实的还是根本性的东西——你能不能去考究万事万物的本质、本性?能考究得到了,那你能找到你真正准确的信仰。这是我提出来的,希望大家能思惟观察。
这个黄衣服同学提出来信仰问题,是一个对人生有思考的、有理想、有思想的人。因为信仰是个大问题,信仰没有迷信的东西。刚才我们提出正信,就是信仰的问题——你正信科学也好、哲学也好、无政府主义也好、共产主义也好、资本主义也好,或者某个宗教也好,你这个信仰你拿得准是你的福报,拿不准你应该校正它。
所以这个提法我给大家作这几个角度的提示,希望大家有一个准确的尊重的自我思惟、自我选择。当然我希望大家有一个对自己有益的信仰,真正有意义、究竟意义上有意义的信仰,那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它会使你的人生快乐起来,轻松起来,使你真正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
所以正信的信仰对我们每一个同学、每一个人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思考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信仰的内容刚才我们讲了,究竟不究竟、真实不真实、彻底不彻底,还是需要大家每一个人去寻觅、去观察、去决择。
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
同学:刚才提到死亡问题,其实我觉得自己的死亡并不是最难接受,最难接受的是身边人的死亡,他们去世了什么都不知道了,但是留下来活着的人是最痛苦的。我想知道活着的人怎么接受身边的亲人、朋友死亡?这个问题一想起来就很痛苦,根本不想去想。
慈师:这个很正常。一般我们有一个亲人的支持,父母、姊妹兄弟、爷爷奶奶。一旦有亲人去世,我们都会受到极大震憾。我们每一天全世界有大量的人死亡,他们统计过,六十亿人,可能每一秒钟就要死很多人。对我们来说我们基本上没有感觉,我们会在嬉笑言谈中来生活。
一旦触及自己的亲人死亡、你的配偶死亡了、你关心的人死亡,你就会受不了。为什么?从心灵深处来看,还是自己对死亡的未知、不了解,不了解死亡的实际状态或者实际内容。不了解,带来恐惧是必然的,主要是不了解。一旦了解就没问题了。我们活着的人怎么面对死亡的人?实际这个话题不是一个话题,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对这些事情,每一天就在发生。
山东的一个人,买了一台好车子,把自己家里所有人都装上去,出去旅游。旅游一高兴,就想试试这车子的性能。这个车子是一个名牌车子,花了一百多万,感觉到肯定没问题的,底盘很重,很安稳,有很多电脑控制的设置。他就飙车了,这一飙,一家人就没了。他的亲属给我打电话,说这人有钱也好、没钱也好,这干个啥呢?这一瞬间一家人都没了。我说是啊。
每一天都有很多人在我们身边悄悄地没了,但是很少引起我们重视。亲人或者有关系的人突然去世,很多人就忍受不了。最主要的忍受不了并不是他的死亡,而是对状态、对内容不了解。刚才这个同学讲人死了就没了,没了是什么?人死如灯灭?没了,没(mo)掉了,她就产生对断灭的恐惧——断灭,断掉了,这很吓人的,突然灭掉了,人就会恐惧。要是说他回家了,他到另外一个好地方去生存了,可能她就不会产生恐惧了,她就祝福他了。
我们佛教界有一个六祖大师,读过《六祖坛经》的人都知道,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要去世了,他的很多弟子就掉泪,说你这一走我们怎么办?你去到什么地方呢?他说你们要知道我的去向,你们就不掉泪了,就会随喜了。所以一般对死亡的畏惧主要是对它的实际状况、对内容趣向不了解,产生断灭的想法,或者产生无明的恐惧。无明是一种黑暗的蒙蔽,它会产生很多疑虑。所以断灭也好、无明也好、无知也好,都会产生恐惧,这个恐惧是很自然的。
我们最主要是对它的内容状态不了解。要把它的状态内容了解了,这个恐惧也就去除了。因为断灭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一般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者是唯物主义者,会认为有断灭发生,就是人死如灯灭的断灭见,他会产生恐惧,他又不接受这个断灭。不接受这个断灭,怎么会产生断灭呢?希望你下去思考思考。接触这方面的书籍,了解了解,可能就不会有这样恐惧了。恐惧实在是对死亡去向的状态、内容不了解。再过多的谈可能时间不够,可以下去借助这个因缘看一看书籍,很好。
同学:有一个僧人叫某某,他说自己是全国第一个艺僧。他本来是一个出家人,但是他现在也出了自己的专辑,办了自己的表演。我想问您觉得这是违背信仰的呢?还是创新的比较乐观一点的?
慈师:你比较关心社会问题,我不太了解。但这一类问题是专业、本份的事情。好比说各行各业作为者都有自己的本份事,一旦跨越了就会引起社会的重视或者引起社会的不同反响。本份事比较安稳。
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可能很多行业、很多作为都不太本份了。好比说有一段时间全国人民都去做生意,有一段时间全国人民都去炒股票,这一段全国人民都在搞金融,很多本份事就不太本份了。这个不本份会牵制着各行各业的人不本份。实际这是个社会现象。因为具体的人我不知道,内容我也不知道,这是个社会现象。社会现象呢,我们不去对抗,包容它就好,笑一笑就了了。
时间不饶人。这两节课是李老师很用心地爱护大家的角度,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也给我提供了跟大家交流的这样一次机会。所以首先很感谢李老师跟同学们,给我这一次供养大家的一些知见或者一些想法,来提供大家参考思惟人生,使我们人生趋向于踏实、清晰、圆满。谢谢大家了,这一节课我们就结束了。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5599341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