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现行皆是人生价值03


慈法法师 讲授

2011年10月13日于浙江大学

[开示] 物质、精神、信仰、觉悟、智慧——从五个层面来认知现行

李老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接着上一次课“一切现行皆是人生的价值”这个题目继续讲。现在请大家感谢法师给我们做开示。

慈师:我们这节课继续接着上一节课的题目。这个内容是第一次这样面对我们这些同学来探讨。这个题目实际是人生一种自我认识的鼓励,立这个题目也是自我反思,建立我们思考体系的引导性的课。因为我们现在在读大学,很快就要面对社会生活。实际读书过程不是准备过程,也是人生一个很有价值的相续。

一切现行都是人生的价值——这个题目是我们要说的内容。要是真正能思惟思惟这个题目,那我们对每一个时间、每一个事相、每一个作为就会变得踏实起来,会忠实守护着现前这个事情、作为,把对未来期盼的心放得淡一些,对过去的回忆也放得淡一些,把关注点关注在现行中。这样我们作为、做事、思考,用力的力度、用力的方式比较清晰;在现下作为中,现行的珍贵、价值感就比较充分。

因为我们平时的思惟方式基本上在三个阶段跨度,我们把一个念头分散在三个阶段:对未来有期盼,这个期盼消耗了现在的精力,造成了很多矛盾或者不满;对未来期盼或希望,多有对现下不满意,他会对现下有不尊重,减弱现下的认知与安住,许多人的作为、烦恼、焦虑就来自于对现下的不满;对过去有一些经验的、学习的、知识性的回忆,对过去就回忆。这是普遍现象。

为了避开这些分散我们有限精力的做法,我们谈现行。现行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五个阶段来观察。第一个,我们表现比较多的是物质需要,现行中物质的需要。这一类比较普遍,对物欲的渴望或者作为,这是一类现行。

有的人物质上的认知比较平淡了,或者能满足自己的物欲了,就追求精神。物质上他得到满足了,经济得到满足了,就会在娱乐上或者精神意识上去用功夫。这也是现行中的一个分类。我们只是把它分分类,希望大家有一个认知。

在精神或者物质上有一定认知,有人就在信仰上寻求自己的物质、精神的归宿。信仰,就是心灵深处回归的认知。信仰会给人带来一些现行的安稳,一旦有信仰,很多人的心、作为会沉静下来。因为信仰是平和、不计较得失、不再起伏的这样一个平台、一个状态。

所以他就能觉悟,能使人反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或者宗教生活,他会有反观的机会,这个机会我们称为觉悟层面的现行。你可以给自己的现行去对号入座。我们上一节课分成减损、平持、增上,这是一个增上的过程。

第五大类,我们在社会上经常对一些伟大人物作评价,说他们是智慧者、智者、明了的人。像中国古代说圣者、智者,对老子、孔子、诸子百家或者我们心目中一些伟人、智者我们就有这个认同。他们也在作为,这些作为都是现行。

1、物质

对物质需要比较渴望,或者对物质、精神这两方面需要的人,他的徘徊性就比较多。由于物质需要是变化无穷的,他这个增减性也是十分差异的。可能很多财富你也不会满足;有人生活得很贫穷,但他也安乐,因为他对物质的认知比较平淡,或者说知足常乐。对物质需要层面的分析,这一类现行者,可以去对照,自己用哪种心情?

物质的需要有增减变化。像现在同学们用的学习工具,在上个世纪我们读书的时代是梦都梦不到的,教室、环境的差距都十分大。以前有一个好钢笔就很了不起了,现在对学生来说这不算什么。

但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给许多贪婪的人或者不知足的人带来了很多负重与自卑。有的人因为得不到这些东西,在攀比、对比的过程中,主要是物质,穿些什么、用些什么,电脑、车子、手机。有的人不能持平自己的心理,就会负重,有自卑。有的人没有这个钱也要挥霍,就造成了很多家庭负担、社会负担、周边负担。用这种心理就给社会、家庭、自身带来了负重。这就是减损的一类人的行为——虽然你生活在人间,但是你减损了你人类自我平持的内容。或者这一类人多有忧、焦虑与逼迫。

2、精神

要是在物质上能知足常乐,不管你是富有的人或者经济条件相对差一些,都不算什么,因为可以从精神层面来调整它、认知它。许多富有的人可能精神上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富有,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运用人生,不善于观察人生,他可能是活得很贫瘠——精神的贫瘠。这样的人我们也处处会看得到。我们作为一个学生,对这方面的认知就可以从精神方面来平衡调整。不是像阿Q那样的自慰,实际是一种精神上认知罢了。

精神层面也有多重性。像现在许多孩子喜欢打游戏、看电影、用娱乐性的东西来填充自己的精神生活;一些善思维、善观察、善学习的人可以通过读书、思维、哲学逻辑或者一些学习,使自己精神生活的多重性得到一个平满。

3、信仰

我们在这两个角度一旦有认知了,能把握了,自然会回归到信仰。信仰不管你信仰什么,信仰的种类很多。像我们国家信仰共产主义,是一种信仰,有的人信仰资本主义,有的人信仰……不管什么信仰,宗教信仰也是,他都是有信仰的。要是没有信仰的归宿,精神与物质的生活就会抛在荒野中,你就不知道你的归宿是什么,等于你身心作为没有归依处。信仰是回归的一个层面,或者平等安住、安稳的层面。

我们每一个人的现行可以剖析出来,你可以去认知。你说我没有信仰,那也没问题,你观察观察你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徘徊就可以了,或者说认知就行了。不管是物质的满足、精神上的娱乐,你都要有一个回归,最究竟要安稳在一个状态上,这是必然的。

4、觉悟

我们一旦有安稳的回归这个作为,觉悟人生势在必行,是一个必然结果。它又是个升华过程,人生升华的过程。觉悟的人生——人在生活中、在习气中、在苦乐中,不管是苦是乐他都能觉悟,能觉悟这个苦与乐,觉悟人生的每一个作为。这样的人生活在一个很富有的物质精神很安稳的状态下。

信仰、精神、物质,分了这样一个次序,我不知道大家接受没接受过这样的教育?但我们今天可以尝试谈一谈,希望大家有这个参照性的观察,把它当作一个参照性的东西,你可以引发你的思维,对你未来人生的择取带来一个方便。我们提供一个意识、文化的引导一样的,希望大家有一个自我思考、自我决定人生的参考思维的方式方法。

解释现行,无外乎是引发大家的自我审视能力、自我观察能力。你有这样的能力,再走向社会、走向陌生环境中,就无所畏惧。因为你有力、善于思考、安稳,你在精神物质的需要上了解怎样来处理自己、怎么处理自己面对的实际情况,就会觉悟它——你知道它就是觉悟,你明了它就是觉悟,你会安排这个事情,不会手忙脚乱。

听李老师讲我们浙大在大学里是很重要的一个学校,大家不用考虑自己未来的工作,因为你在这个学校读书,本身就有很多支持——学校名字也是个支持,你读的专业、认真的学习、宽松的学习、学到的实质作为也是支持。那你未来不用担心,应该轻松去学习,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所以你在觉悟层面去面对现前的人生。要不然我们会迷失在物质的追求、精神的娱乐上而丢失现下的安稳与觉悟。

提出来人生价值,无外乎是希望大家能有这个安稳的回归。信仰不是神秘的东西,是我们心灵的一个安稳归宿的导引罢了。或者说是心理真正层面的需要。物质的需要要有一个回归——你物质作为再多、再大的拥有,你心地也要有一个回归;你精神有再多的娱乐,你最终也要有一个休息地方。这个回归是心灵的一种需要罢了,原始状态,或者说最真实的一个状态。

信仰是一个代名词一样,就是我们真正的心灵深处的安住,这样一个回归。没有这个回归,你想觉悟这个苦乐交织的人生、顺逆交织的人生、成败交织的人生是没有机会的。往往我们会迷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满足与不满足上。满足或者一时满足的人就会侥幸、自慢,后面遇到变故就会不满、迷失、迷茫、纠结。

所以觉悟的层面,我们要有很好的回归的底子。这个底子就是你要返观内照,审视自己心灵的需要。我把信仰当成一种心灵需要,你自身反思的东西,你心灵真正的需要,信仰不过是个表达罢了。我们认识到这一点,觉悟人生的机会就会在生活中频繁发生,就是我们会觉悟每一个物质交往、精神交往这样一个过程。

5、智慧

智者的作为。我不知道大家现在羡慕或者敬仰什么人?智者我感觉天下人都会敬仰。像我们学佛的人对佛陀,认为他是真正的智者,就学习他的一些方法。中国的智者——孔子,我们称为孔圣人。老子,我们都有敬仰。我对明朝的王阳明先生特别崇敬,他这个“知行合一”、“良知”多次感动了我。这里面有我们对智者的一种认知,他们对我们有一种启发。

所以现行我分成这五个层面,希望同学们对自己现前有一个判定,或者说思想动态、作为、选择的判定。昨天说增减、平持、减损,比较泛,这样说就简单一些,好看得懂。希望大家能看得懂,看得懂这一节课就不空过。不空过,就能比较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学生时代能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观察、独立认知,是我们真正的财富,在你未来的事业作为中、现下的安住中它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效应。

我们对现行这个提示,希望同学们接受一个理念,作为观察的一个方便。它像一个工具一样,使我们的思考多提供一个角度。当时李老师请我们过来,大概有这个理念,希望大家多一个角度来认识人生,尤其学习过程多一个角度是很难得的。

“一切现行皆是人生的价值”这个话题希望我们能思维观察。在这两天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大家对这个课题还有一些问题,我们不妨就这个题目、就现行中这五个分析方法的思考来提一提,讲一讲自己思考观察的疑问或者接受力。参与很重要。提一提,我们尝试转化转化。可以讲讲自身对这个提法的认知,或者对“一切现行皆是人生价值”这个课题的思考,思维有一些认知也好,可以谈一谈。

可能没有这样思考过。每一个问题、每一个作为都有它的多面性,或者说角度不同。往往我们会用情感、情绪、习惯去思考问题,把它当成一个事实。我们要从多个层面去思考观察,就会提高观察力,从多个角度。有时说一说,这个角度就会明确出来。因为有时候想得到但表达不出来,表达得出来但思维不细腻。学生时代,不受教是很难走出自己那种思考角度的,因为学生时代很多思考角度不成熟,或者说不是多角度思考的。要习惯多层次的思考。

我们提出增上、减损、平持,是希望大家对自己的人生、自己身口意的作为或者每一个现行,多一个角度或者多一个层面思维观察。这是习惯问题了。你要是对每一个问题都能从三个角度、五个角度去思维、观察、感知,再去抉择就会变得有力——你这个决定、作为就很有力,因为有支持,有思想内容的支持,有观察力的支持,有多角度的支持。这个支持会使你身心作为清晰,远离犹豫、徘徊与混乱。

我们已经在世俗中生活、工作的人,这种多角度的思维机会也不多。往往我们会用自己的好恶、知识层面去分析或认知一个事情。多角度地不受限制地观察思维,那对我们人生是一个极大财富。不断转换自己的思维角度、观察角度、作为角度,你这个人就会有很多思维、作为、成就的空间。对学生来说这个空间十分重要!这个空间一旦在我们生活中、意识中成为事实,我们面对社会的大环境就可以充分把它发挥起来。

[课堂交流]

如何寻找人生定位

同学:我想问一下,作为我们大学生,我们怎样在社会上自我定位?

答:定位可能是个大课题,这是李老师出的课题。昨天有一节课谈到自我定位,我不知道大家思考过没有?要不是老师提醒,自己思考过没有?思考过自己人生定位的同学举举手,站起来讲一讲你的定位。这样我们比较亲切,就跟自己有关系。说自己的定位,让同学们参谋参谋挺好。(同学:思考过,但没思考出结果。)哪个同学思考自己人生定位有结果的?看来我们离毕业还远一些,还不太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还没到那个时刻。

今天提这五个角度或者五个层面,希望对昨天“减损、平持、增上”的思维观察转换一个角度,希望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感知性的东西。也可能我们离开以后,李老师给你们讲课,你们会多一个层面的东西来思考。现在我不知道起不起作用,但我是尽力而为,把自己该讲的东西讲一讲,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个方便。

因为在我们接受的教育中,换位思考的东西多一些,多角度思维的东西多一些,多角度的换位思维,多角度的作为思维的东西多一些,这样会给我们带来比较丰富的生活内容。可能在学生阶段,娱乐的比较多,对物质向往或者对物质感知多一些;尤其对精神生活,这个年龄段渴望的比较多;安稳、安住的回归可能就认知得少一些;觉悟人生,基本上还没有太多资粮,或者没有太多的愿望与动力。所以大部分同学还是在物质、精神生活的层面上去碰撞。

但这个话题可以留给大家,在人生的以后相续中它会起作用,会给我们增加一个角度。可能遇到一些问题或者遇到一些违缘了,你会想到信仰与安稳的东西,会反省自己心灵的需要。现在对心灵需要的思考还比较少。这是正常的状态,因为我们还不够成熟,大学阶段还不是实际的社会生活,还是一个学习阶段。所以信仰、心念回归的认知、觉悟乃至智者生活对我们还有一定距离。这没问题,我们先把它有一个概念很重要。

对现行的认识,我们前天的课,大家有一些提法、说法。可能这一天过去了,跟我们现实生活又拉开距离了。我听李老师讲,他听完那节课就留下三个东西:增上、平持、减损。我不知道同学们留下了什么概念?因为现行的认知实在是我们每一个人对每一时、每一刻、每一事的认知!我们对每一个事情的认知,能做到每一时每一事都能充分认知它、运用它,是要很多生活资源的支持,或者学习的支持,要不然很多时间我们会空过。

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人能有效地运用它、有作为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有的人吃饭会吃不香,睡觉会睡不踏实,做事情不能全部投入。好比说学习他会三心二意,因为现在有电脑、手机,信息量很大。像我以前读书时,老师在台上讲,我在下面看小说,经常那样干,老师讲的东西不听。那也是个机会,老师跟我们交流的机会就把它丢失了。因为看书什么时间都可以看,但是我们受教的机会很快就会过去,就没有人这样很规范地教育、引导我们。

所以说每一个时刻都是很有价值的,它有它特定的价值。你一旦错过去,好比说你有个电脑、手机或者书籍,你随时都可以看、可以用,但老师的教育是有限的,我们学习交流的机会是很少的。你自己选择的交流机会很多,但往往我们会选择自己可以主动作为的东西去重复它,在这个很少的机会上丢失它。

所以每一个当下、每一个事相运用得很得当,对我们来说还是个很大课题。想把生命每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运用得充分,或者回顾过来没有任何后悔,那真需要我们对现行的深刻认知。没有很深刻的认知,想把每一事、每一时都做得不后悔、很得当,还是个难题。

因为我比较少面对我们这样的同学,所以也有交流的距离,希望大家没有距离,这一节课我希望没有距离。这节课很快就过去了,过去想再请这个和尚来讲有很大困难。所以我希望同学们有一些东西可以提一提,尤其现行这个课题,能提一提问题,对你来说真是个机会,是交流、实践、深入的很好的机会。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5599341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