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集:唯佛是念别无他法
首先我们一如既往来礼请三宝,祈求加持,令我们的心智安住在正见、正思维的方便中。
衣物钵器基本资具,修行方便亦可互利
种子的现行作用这节课今天可能是最后一节课。他们提出来想了解出家或者集体出家的一些内容,我们就借助这个种子说来审思人生、生命、生命的究竟价值或者圆满价值,从僧法角度来作一些提示。
我们都知道释迦文佛在人寿百岁降生在这个世界,与我们人类的整个生活机制是一如的。和我们一样,有父有母,有成长教育的过程,娶妻生子,像一个普通人那样来到这个世间。虽然出生于王宫,他也是示现人类生活的自然状态,展示出家与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观察何人当以度脱,何人当以施教方便,乃至说初转法轮先度五比丘那样一个施教开端;从这五比丘来建立僧团,即是憍陈如等最初僧团,以五人设置而建立。
所以过去出家师父的应量器中有大、中、小三号。我们现在国内用的钵器,与热带地区出家沙门们托的钵有异。因为我们现在这个钵不是抟食的钵,是一个容器;过去的钵一定要有抟食方便,就是手能放到钵里面去抟食。因为在印度或者热带地区,抟食是比较普遍的做法,用手来取食饼、米之类。我们现在汉地的钵器基本上很小,下不了手的。
为什么钵那么大?一是抟食的方便;二是供养食品,给予也方便;再一个是为了使那些老弱者、未起坐者或者说在禅修、经行、入定者也得到饮食,就有弟子、方便者、健康者托钵时候用大号钵、中号钵来托四人食、五人食。有这样的方便。过去人托钵,不单单是自己饮食,可能还会为同参道友、师长或者共修中一些甚至不认识的沙门去托钵。因为有的人就安住于禅定、安住于修行,遗忘了托钵时节,所以会有这些行持方便,即是互助互利的方便。
为什么称为应量器?就是大、中、小号。小号一般是一个人自身托着来用的钵器。应量器,就是衡量机遇、因缘的观察:审思自己能不能消化这个道粮,能不能用这个道粮支持于道友、师长、病者等等;知饮食的来源、知饮食的功德、知饮食的恩惠,知恩;饮食是道粮,不为肥美,不为有力,只为道业有成,护持身命,除去旧苦,不增新受。所以是这样一个观察,这样一个提示,这样一个法器或器皿。这本身就有互利,乃至在没有别人要求的情况下给别人方便的一种默默的善巧。
有的人在禅定状态下没有托钵机会,其他沙门或者出家师父看到了就会把自己钵食的一部分静静地放在他身边,用什么东西盖好。我们那个盖子的设置,就是为了给这一类饮食方便者有个保护,不要蚁虫、蛇类、兽类等来把这个饮食污染掉或者食用掉,给他一个布施。
我们的衣物,过去像僧伽的大衣、七衣、五衣,都是一个互助方便的标志。因为在热带地区,在世尊游化的冬季,初夜、中夜、后夜这三个过程用三衣足以抵挡寒冷。在印度,没有秋季,夏季或雨季的蚊虫、冬季的寒冷,他能得到足够的运用。我们这个衣过去称为庄严具,也称僧伽梨。像在传戒、托钵、大的法会时,一定要具庄严具。庄严具就是比较规范的行为。大衣可以双层乃至三层——在寒冷地区,可以把它作两层、三层纳到一起,像现在用被褥来抵挡寒冷一样。天气比较暖的时间,这种大衣也有设置。或者舍掉厚重大衣,受一些薄的衣物。就是有个携带、游化、修行的方便,或者作法务的方便。
七衣一般是诵经、礼敬师长之时用。过去沙门依止阿阇黎、依止和尚,一日要三次礼请。他这个礼请不是为了一个形式,不是屈服于这个师长,是为了觉察自己在承接教法中的感恩、孝顺、依法修持这三点的支持。往往在早晨,他会来启教一日所行;中午,安顿于这个施教法则中;晚上,回顾一日所行有何过失,来礼敬师长。有时可能是无师教、无言教,但是他会有这个交往,以令自己的感恩、恭敬、真诚相续。这是互利的。所谓互利,师长给予弟子以道德支持、稳定与善观察的支持、教法支持;弟子们会依祈请、求教、受教、行教、忏悔来校正自己过去的业习,乃至在世俗生活中带到僧法中的一些习惯与作为,使自身能依教奉行,在奉行之中觉察自心,成就道业。
五衣一般是劳作之时用。我们这个随身衣服,一般除了小裙与过去小衣之外,就是劳作时所搭用。因为在释迦文佛的最早僧团中,他的衣不像我们汉地衣物。我们汉地这个衣物,是因为这个区域到冬季特别寒冷,这个衣物往往我们抵御不了寒冷了。
再一个,因为我们的民族习惯,对托钵、行脚、游化从古到今是制止的,在政策与国家教令上不允许。所以基本上建立了丛林制,就是内托钵的说法。乃至有药食之说,就是晚餐。这非佛制,但有这个机制演换。我们都知道三武灭佛的特质,造成僧人与教法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随顺整个民族、国家以及一些政策、法令。所以慢慢演化成我们中国僧众亦禅亦农的特色,就是自食其力的修持。这与释迦佛在世时的沙门教法有很大差异。这个差异是根据我们本土的特质,就是华夏国土五千年封建文明带来的意识特质,对乞食修行认为是好吃懒做,认为是无所事事者所行。因为农耕国家在作为上,自食其力者尊贵、令人敬仰,是这样的农耕特色。在印度不然。印度国土比我们小,但可耕土地面积比我们大,粮食或者物产比我们丰富。
三衣、钵器是这种特殊生活的一些基本设置。再一个,我们用的“具”,就是床单子。因为在热带地区,人没有裤子,是穿一个裙子。这给坐卧带来了方便,洗涮也比较方便。像到一些地方有虫蚁或者不卫生,你把这个铺上,坐在上面会感到卫生整洁。所以它方便于我们的起居,“具”起到那么个作用。但到我们中国,慢慢把它演化成一种坐具或卧具的特质了。实际最早是很自然的生活设置,有对道业的支持。
很多人读过世尊五百誓愿中说这个衣的五种功德,对末世众生修行者的加持,原本它是一个生活的资源。我们在僧法的这个群体机制中,其他东西很少了,称为百一物。到我们汉地,慢慢地演化,有了房屋、很多摆设或者设置,已经脱离过去那种夜无宿食、游化乞食的整体概念,两千年以来就这样形成了。世尊教法传到我们中国,有记载的已经两千多年。在这两千多年演化过程中,世尊最早期那种环境的作为、衣物、托钵行持在很多人心目中逐渐被本土化的作为代替了。
声闻证寂菩萨唯佛,如来会上性光普摄
早期出家生活是出离二种家。这种出家生活是在世尊、长老、阿罗汉、阿阇黎等的正确引导下修行生活,不是个体生活——个体生活不成立僧这个名字。世尊在世时也带有僧团。我们常读到“千二百五十比丘”——世尊游化诸国时,千二百五十比丘常伴其左右,作为随行。三迦叶出家,他们弟子跟着出家,就造成了这样一个僧团。因为他们以前久熏外道法则,所以常随世尊,感到这样容易从世俗中乃至外道知见习惯中真正走出。虽已证果,还在世尊庇护下与光辉照耀下来纯净自己所行法则、所行法之内涵。
基本上在十二年之后,随着佛法利益广泛传播,渐次有大量凡夫步入了僧团机制。所谓凡夫,就是习气、知见深厚者。在世尊教法中,一时、二时乃至多时中未证圣果,这一类人需要像佛陀、有善巧的大长老、阿罗汉作为阿阇黎、和尚,来接引他们,使他们在僧团的庇护下与教导下,在圣者智者的引导下,步入四向四果,成就寂灭为乐的声闻法则利益。这在经典中,尤其在阿含部中有充分的记载与宣化。
这一类未证圣果者,过去称为出世俗家者。还在向位以下所行,是一群在向往着佛法,步入了佛法,在学习、实践、了解佛法过程中未有证果者,未得到安稳的、稳定的佛法利益与次序的某些层面,还在某个世俗烦恼中——不管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还是随烦恼的某些机制,还那样作为着。这一类人是出世俗家。就是我们把世俗的门推开了,走出了世俗的婚姻、感情、事业、交往、应酬等等作为,专门地、专业地、整体地投入趣入解脱道、成就圣果的学习机制中。这一般是出世俗家。
佛陀在经典中对这一类沙门的描述,是凡夫有情涉足僧法,步入佛的内眷属功德中;是形象内眷属,非法益内眷属。法益尚未真正承接在生命、意识、作为中,但是形象、一些作为模式与愿望的趣向已经清晰——他们要出三界轮回之苦,真正步入解脱道。像阿罗汉一样,我们常念那个巴利语中说“阿拉航三玛三布达萨”,就是证得寂灭、正等正觉,安住在如佛世尊一样的自解脱分的功德海中。这一类向往者未证应供,称为出世俗家者。即是身出家,心、业、智尚未出家者。
证四果是入阿罗汉位了。从三果向位到证阿罗汉果位,称为无学位,是为应供者——三界应供者。此类称为出三界家,为三界福田。你说我们凡夫僧是不是三界福田?形象、意愿、作为都是三界福田。但阿罗汉是亲证内外一如的真正出家者,就是三界的真正福田,是不可思议的福田。
在国内我以前经常听说他们打千僧斋。有人是通过比较散的因缘聚集去打千僧斋;有人是家庭因缘,或者有一些成就与能力,自己去打千僧斋。他们唯一愿望就是供养宾头卢尊者。因为宾头卢尊者有一个誓愿,说末世之时,众生无福田可得,若人供千僧,我必赴此会——他作这样一个应供者的特质。所以很多人供千僧斋,认为至少我这一生供养过阿罗汉了。尤其在我们中国五台山,一说供养千僧斋,有一个打千僧斋或者供养千僧的机会,很多人十分好乐,哪怕大家结伙共同做也要努力做一次,这样来与宾头卢尊者,就是与真正的阿罗汉结一次缘,因为他誓愿所成。
这一类就是真正的沙门,身心俱出家者。这一类沙门在经典上我们常读到,他们证得正等正觉这种寂灭乐的事实,与十方世尊同作自解脱,在自解脱分或者自解脱这种安稳的功德海中得到了真正回归。这是一类声闻出家众,这些出家众是依师、阿阇黎、和尚。到我们中国,就说依律师来接引后学,令后学有真正教法、修行、心智的回归与依止。他们终极修行的果是阿罗汉。
在大乘教法中有菩萨僧众。我们读到的经典中,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等等在大乘僧团中多有示现。这些法身大士早已在久远之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作释迦文佛在此五浊恶世度世方便,倒驾慈航,以法身大士身份或者说以菩萨身份示现僧中,在僧中来安住大乘教法之普及与传播。
在我们中国,文殊——五台山,观世音——普陀山,普贤菩萨——峨眉山,地藏王菩萨——九华山。在常称的这四大菩萨中,我们往往只看到地藏王菩萨以僧相来作为特质的形象,其他三位菩萨往往是菩萨形象——带佛冠等形象,代表大乘僧众的特质。他们这个特质是无戏论的依佛教而展示佛法特质的僧团、团体。像文殊师利菩萨在五台山竹林寺中,他有一万僧众皆是菩萨僧众——虽现僧相,皆行大乘之法,唯依世尊无戏论之教诲,维护性德海中的一切善巧,展示一切性德,令一切有缘者究竟无上菩提。这是大乘僧团的一些特质。
他们的守护唯依世尊,就是唯依佛陀来作为僧众之首,不依其他的。所以他们所有启教都来自于对世尊的启教,所有修持来自于世尊施教方便;他们来作种种实践法则守护、传递的庄严行、殊胜行、功德行,来普利十方。这一类僧众不单对人类、不单对三界,乃至是指导一切法界,光芒四射,普摄一切法界。他们是标立与突出显现了十方法界中唯佛功德为尊为贵的特质,展示了十方诸佛在一切生命中最尊贵圆满的事实。他们唯遵从于此,非单一人类施教。所以过去称为大乘菩萨僧团。
这一类僧团在我们国内的机制中,是依这四大圣山福地大家来作为学习、感知、认识、参访、修学的道场。大乘僧团——他们的身份揭示了三无差别在一切世间、一切生命中的作用与功德,他们不揭示其他的。所以我们僧法中的律仪在这个机遇中变得苍白了。他们所修的一般是像《梵网经》中菩萨戒或者《瑜伽师地论》中菩萨戒品的戒德善巧。很多出家人受过十重四十八轻戒,一些居士也会受六重二十八轻菩萨戒,来了知这些法身大士所行地或者僧团所行地的一些法则与善巧。他们的依止是无戏论的依止——没有戏论,唯依世尊。
他不像我们人类施教的僧团,我们在这个时代依止的世尊已经取灭——应化形象取灭了,给我们留下了遗教、留下了遗像、留下了僧团,虽然是凡夫或者凡圣交织的团体。因为在五千岁中,凡圣交织住世,有凡有圣。圣者是谁?不知道。凡夫是谁?不知道。因为很难认取了。但在五千岁中,圣法未灭,圣道有成,这是不可思议的佛眼所见的无前后次序的前后次序的事实,这样一个授记的事实。因为佛眼能圆明了知世间哪!
有大乘僧团,他们这种无戏论的修持就是唯依世尊。我们读到《梵网经》中“千华台上,卢舍那佛”,就是说报身佛所摄化的法身大士团体,称为大乘僧团。现在社会上也有一些居士、出家人来演化这些所谓大乘僧团,以求大乘教法住世传播,有所实践与成就等等。
再一个是净土这一类果地教法的僧团,就是诸佛僧团,纯以性德展示、性德妙用普摄十方,一切业相莫不由此法性海中流出,一切莫不展示诸佛如来性功德海、修功德海中的妙用善巧,是诸佛僧团,他的名称为如来会。
极乐世界,在《大宝积经》记载中给我们揭示的就是十方如来会。此如来会是唯依法性之法性如来普摄十方,无所言说,无所差别,无所对待,广圆世间,广利世间,广照世间,洗礼一切尘垢,破除一切迷惑——是这样广大、净光明满足的法则,就是性德普照、性光明普照的法则,就是如来会的僧团。就是令众生各个得见自性如来之光辉,守护自性如来之妙用,礼敬自性如来之真实,识破一切幻缘方便,运用一切幻缘利益一切幻缘有情。因为同一法性,诸佛如来展示大地众生本来成佛、本来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之事实教法,令一切众生同入如来会。这是诸佛僧团的善巧,就是皆是正觉华化生的无上教法。
大乘僧团使一切法身大士真正无戏论地依止着报身佛来行持广大恩惠,利于世间。我们人类僧团的设置,是随顺人类特质来利益三界的一些守护者、实践者。我们所受到的教法就有多重性——有凡夫、圣者,乃至大乘菩萨,也可能有随顺法性、随顺三昧耶誓的如来会倒驾慈航者——这些交织在这个特定的人类性质的层面中,声闻僧是十分特质的不可思议的群体。
这个群体从释迦文佛到现在,一直到佛法万年灭之时,僧法才尽。这个尽时是无有僧相、无有三宝住世,汇入一种纯熟的业报相中了。就是人不闻三宝名字,不见三宝形象,不受三宝教化。此时尚有如来会施教方便。所谓万年佛法灭,此法此经住百世,广利世间有情,来作不可思议的不取于相、不取于名的利益世间的广大善巧。
我们现在这个僧团,从释迦文佛度五比丘开始延续、延续,直到今日。一代一代僧众为了护持教法,令释迦文佛教法久住世故,来学习、实践、守护、传播这样不可思议的诸佛亲证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功德与内涵;利益着无量无边善根成熟的有情;利益着无量无边善根未成熟的有情;利益着无量无边的逆恶或者逆行者,给予因缘,给予种性成熟,给予现行福德因缘的印契。如阿弥陀经中所讲: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三乘僧团的特质中,我们现在学到的净土教法揭示了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的性德事实,以阿弥陀佛果地觉来作为我们凡夫现行心,以性具、性体一如的接轨处来使我们取用三无差别的佛心,来觉悟世间,觉悟自身无始以来一切业习如幻、一切业习不可得、一切业习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回归妙用;令我们真正安住在不可思议的自性如来的功德摄化中,使我们得不退转,成就阿毗跋致,乃至尽此报身,同生正觉阿弥陀佛国土,即是顺性国土,令自性如来同一聚会,即是无量光佛刹,同展示自性无量光自性无量寿之真实功德。
这种不可思议的真实功德,阿弥陀佛通过他五劫的思维观察、兆载永劫的修持、十劫以来的传播,乃至十方诸佛来作证,令一切有情生起无疑的回归。使我们每一个学佛者从坚固执著的虚妄业相中真正走出,所以说尽此一业报身,得以同生正觉之国土,就是安养国。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5599341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