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心有疑烦恼根本,除疑生信承接法益

我们祈请三宝加持,继续种子的现行作用这节课学习。学习也是给大家一个这方面提示,引发大家对种子选择认知的一些思考、实践乃至抉择。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一个教法的接受,“无疑”是其特质。我们会学习很多法或者接触许多人、事,但往往疑虑使我们不能承接这个教法的相续、愿力的相续、心智的相续。过去的师长也都是为了消除自己的疑虑,不是说真有个师长、真有个徒弟或者师徒的固定模式,不是这样。

除惑是特别重要的佛法传递。这个惑不是说我们对人、对事物的信任不信任——与这没太大关系。就是我们有没有疑惑,这是一个根源。或者说嫉妒、骄慢、嗔恨、不正见等六种烦恼会造成疑惑,对什么都会造成疑惑。疑惑是烦恼的一个特质,是迷失、拒绝、嗔恨、慢疑、嫉妒、不正见等等根源性的一个表现。在学佛中或者与人交往中,很多人会表现出对某个东西有疑惑。

佛陀教法从正见开始,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智、正定等等,这样一个证道过程整个就是除疑生信过程。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种子基本上是疑虑,是由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些东西组成,或者不同角度所刺激出来、激励出来的疑与惑。我们称为见思惑,这个惑、疑惑是一个表现特质。在无始无明这个种子没有真正得到转化觉悟的过程中,这个特质一直在起作用。我们早课在读楞严经中有那句话——销我亿劫颠倒想——能除我们细微疑惑,这是佛法深入细致作为的一个特定效果,就是正见正信的事实。

往往我们会推及因缘,说这个事情不令我信、这个人不令我信、这个法不令我生信……实际我们没有找到这个疑惑的根源,就在于我们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个坚固守护的根源。这种根源到底有多深?基本上在六道众生心中是深深扎根的。

这个疑惑或者见思惑,对我们整个生命是最大的不负责任的烦恼表现。它会埋没自身良知,是自身生命意识良好的、增上的、圆满的、回归性的阻碍,它使这个生命变得焦虑、对抗、敌视、痛苦、挣扎。有正信的人,了解了自身具足的见思惑是生死烦恼轮回的根本——我们觉悟这一点,自觉油然生起,自觉的机会就成熟了,如来种性或者教法会在我们生命中直接来接轨与支持我们。就是我们会接受佛陀、善知识、法、法体系的支持,或者说法界本然的支持。

在凡夫角度上,往往会把见思惑或者疑虑推及他人,认为是别人、环境、教法、师长带来的疑惑,而不是自身的种性的疑惑,或者心地的疑惑。推脱给他人、环境、体系等等,说很多很有道理的令自己疑惑的依据,这些依据继续用来坚固自己的疑惑。这个疑惑越来越坚固,他即下的是是非非就越来越多,他人过失越来越多。那么疑惑就逐渐在他心目中成为巨大事实,因为他没办法在根本上解除这个疑惑对自己的蒙蔽。因为在这个因缘上,他没有自觉化解认知心是根源——心源处是最重要的!

推脱责任,是对自身不负责任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个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突出。好比说两个人闹矛盾或者有误解,往往不检讨自身,一味地自己是正确。那么烦恼疑虑越来越炽盛,越来越坚固。各自要有反思,会一点一点地认识到自心对这个事情有所染著、有所执著、有所蒙蔽,陷入其中没有自拔。或者说使类似问题形成一个巨大聚集力,这个聚集力像漩涡一样,愈集愈多,愈集愈多,成为这个事实。

像那个疑斧者的故事,他认为邻居孩子把他斧子偷掉了,就会不断收集对方那种气息状态,到斧子找到,这些东西都解除了。我们心中对他人、对教法、对环境的疑虑也是这样——第一念疑心生起,实际是自心生起一种染著、蒙蔽、对待,不是依本净缘起或者阿弥陀佛圆满报德回施的缘起、慈悲感恩的缘起、自利利他的缘起,就会使这个疑惑慢慢变得充分,慢慢变得厚重,慢慢变得坚固。见思二惑就会很深厚地把我们埋没起来。这个埋没是不可思议的力量,十分不可思议!

许多人学法多年,就是这个疑虑、疑惑、不负责任的习惯,承接不了教法利益。要是一个教法没有给你带来清凉、平和、慈悲、善巧,而给你带来了骄慢、自大或者嗔恨、迷失,那是背道而驰了。

为什么人学法把握认知不清晰,容易嗔恨、骄慢、自大?就是染著与迷失。还是疑惑种子在起作用,他会盗取一些名言、有益于自己说话、身份、名利的文字结构或者形式状态,而不是解除自己疑惑,不是对自己生命意识还原于清净圆满实相上的修正。人就会建立骄慢,骄慢则于不顺从者起嗔心,于顺从者一味伴党或者拉帮结派,那与佛法毫不相干了。

佛法都是普利一切的!这不是一个高尚说法或者设置,是他只能这样平等地利益于一切。可能表现不一样,但他利于一切的心不会有变,不会因为事相变化而变化,不会因为别人爱憎而爱憎。他会产生这个事实,就是无疑地承接教法,无疑地传递教法,无疑地实践教法。他不可能因为爱憎或者得失而迷失自心。我们学佛,若在外面去观看,在外面去了解与认知,会丢失自心清净缘起、自心清净相续、自心感恩的内在认知。我们会丢失这个,然后染污自心,以为是环境、他人或者是教法带来等等。

我在下面也经常听到一些菩萨议论,说这个教法不好、不了义、不彻底或者这个人不咋地……那样把所有学习佛法的东西促成世俗的对待法了。对待就会产生见思二惑的巨大作用,让我们烦恼生死相续——烦恼相续,生死相续,无有解脱机会。不在自心真正用功夫,不真正承担自身的自觉的责任,会把学佛变得很可笑,做很多幼稚事,说很多幼稚话。的确会做很多幼稚事情!什么幼稚?就是这个惑、疑惑会使我们变得十分固执、骄慢,烦恼使人变得焦躁不安,心灵不断地有内压,给自己一些无端的压力,让生命没办法舒展,没办法真正让它像花儿一样绽放。

你看这个地方做这么多鲜花,干什么?插鲜花的菩萨提醒我们的心要开放起来。开放是消除疑虑,自然舒展,不对待,不蒙蔽自己。说花开见佛悟无生,我们现在天天看到花开,悟无生了没有?一堆一堆的花,长在大地上多好!现在既然花了钱,运到这里来提示我们,我们却不去悟无生……要净化自心,这个花才能真正起作用。不是说张三如何李四如何王二麻子又如何,或者说这个寺院如何那个寺院如何……那样会把觉悟之机推脱,把觉悟之心蒙蔽,会变成被动、消极的做法,会迷失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