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课,我们还按照原来的形式来提、来碰撞。我希望大家碰撞,为什么呢?这个不觉悟世间、不觉悟出世间,我们没办法真正地使我们的生命意识纯正起来。我们还像以前一样,大家可以来碰撞。这个教法的这种撞击,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就像那个打铁一样,有很多杂质,不怕的,只要我们有锤炼的愿望,不断地锤,纯熟它。
问:师父,您曾经说过,就是十法界皆是我们唯心所现。我就想,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也是我们唯心所现的一种幻象罢了,自心就像电视机一样吗?然后我就随时转换频道不就可以了吗?我就常常作意:虽然我在娑婆世界,但是我心意是我转换到极乐世界去,安住在阿弥陀佛国土庄严里面,安住在他的大愿里面,不就可以了吗?或者是我有时候会作意自己安住到东方净琉璃世界,因为频道转换……
师:好,我听得懂了你说的什么。坐下。这个妄记与随顺的差异是十分十分地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印光法师说,天地悬殊。我们怎么来分辨什么叫妄记与随顺呢?我们学习这个法门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在说随顺,这个法门是个随顺法门。我们这个五念中,五念门,五种果门,现在我们在讲五种果门、功德门。不管是五念门或者五种功德门,莫不是随顺佛的果地觉,而不是打个妄想。“我想”,没问题的,随你想,但这是妄记。
我们在这个讲课的中间,提到这个提很多次,不是不允许大家想,但是“我想”这个妄计,与随顺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这样的作法,是天地悬殊的。打无穷尽的妄想,这个没人反对,你会造出来无尽的妄想法界。这个妄想法界,也可能你加一个佛的名字说:“这是极乐世界,这是药师琉璃如来的世界。”但这是你用妄想、妄计而生。妄计而生,跟随顺佛的果地觉、佛力住持、我们以五念门的这种随顺而得入的世界,是完全不一回事情,完全不一回事!完全不一回事!
我们谈到这个妄想的问题了,用了三节课还是两节课谈论这个妄想。允许大家妄想,这个妄想跟佛的果地觉是毫不相干的。因为啥呢?我们用妄想、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所知来推测,不是休息的,不是随顺的。自己想象的一个极乐世界,想象的一个法界,这个想象称为妄计——你用你的意识、你的记忆、你的所知的一个业报状态去设置一个东西。你设置一个东西总跟佛法不相应。这个随顺果地觉,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跟“我想”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点,希望各位一定在这地方引起高度的重视。
我们上两节课专门就谈了这个“我想”的问题。不是不允许大家想,你想象的结果一定是你的业报结果,自业、他业、共业、交织业,这一定是这个业力果报。哪怕你想无尽的想,都没问题的,允许想。但是这个,我们说阿弥陀佛这个想佛,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随顺。我们把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通过这五种门的修行成就,而达成的一个正念,就是愿心庄严,而了解了自己这种的五种功德,使我们入功德门。这样我们才了解极乐世界的清净、平等、圆满、无碍的事实所在,就是彻底地让我们的妄计的心休息下来,展示法性的清净,展示法性的圆满,展示法性的无碍。
妄计这个东西,跟随顺,它不是一个结果,不是一个结果。因为这个“我想”,我们还在这个地方一再讲,是允许大家想的,允许你想,可以没明没夜地想,没问题,但是这是妄计、妄想。随顺,它是休息的,是安宁的,是具足的,是从容的,是博大的,是含着法界而无所表,彻底地表达了这个庄严的事实。跟我们心里一种妄想的推测与择取,是完全不同的。但这个地方不拒绝大家的想法,要是没有随顺这个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事实,所有的想法都是妄想,因为你安立在妄计上了,这个妄计可以无量无边,但总是无效果。因为啥?你得不到真正的宁静、真正的清净、真正的平和、真正的圆满、真正的无碍,只是在妄想纷飞中去假设一个妄计的世界。我们自己可以画很多图、蓝图,但毕竟是你自己设计的。因为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愿力摄化所设立的世界。
像我们读到《阿弥陀经》说,彼国有什么孔雀、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等等,它们的叫声皆是令众生念佛、念法、念僧,皆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它宣化的什么呢?是令我们随顺这样一个音声,而得到一个法的随顺与法的休息。那妄计分不是,它令心迷失、令心高举、令心疑虑,最后这是个疑虑。我们上一次用了两节课讲这个“疑虑”的问题,它归结到疑虑上了。就是你不怕你讲得再好,只要是妄计所设立,疑虑是必然的,疑虑的事实是必然的,你会最后落到疑虑上,就是你不确定这个东西是不是真的、真实的,不能得到真正的安乐、清净、如实。哪怕你就是说我自己的想象,这个想象它没有休息。
在佛陀的教言中它分成几个,好比说声闻乘啊,像这一类是闻教法而得度脱的;像独觉啊,是深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的;像菩萨啊,它是广行六度万行而达成的事实,他没有说我想的。你看包括我们看到佛发的大愿、菩萨发的大愿,他这个名字、他这个东西都是顺性而发,他有个顺,顺性而发,就是顺法无自性而度脱于执著有情这样的大愿,这是一定的。他所有发的愿,都是顺着无自性性这个事实而立的大愿。度脱固执执著于业相、执著于名言、执著于事业这样的人群或者说有情而发的愿,称为顺性大愿。没有这种“我想、你想、他想”,他不这么干,他不这么做。
妄计呢,疑虑是它的必然结果。刚才这个菩萨可能有这种习惯,因为她这都是疑虑。好比说我们在歇心的情况下,无所用心、无所得失、无所计较的情况下,你观察世间,你根本没有这样的看法。你对很多问题呢,只要随顺法性来观察,只能付之一笑;要随着业习,那我们啥都有。随顺了法性来观察,人都会付之一笑。这个,我们可以再一次地提出来,你下面要多念念“随顺佛陀的果地觉”,不要“我想、我想”。我们不反对你想,但“你想”可以在下面想,这么人群中一想,大家都跟着你想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