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缘起导读
安居结束以后,因为本寺和佛七中间还有一段空闲的时间,因缘具足,去了一趟斐济岛,空气的清新,环境的古朴,我想这些都用不着多说,非常有幸听了慈法法师的几堂公开课,其中有一堂课还是由我提出一个有关如何圆融理事的问题,法师的解答还是解决了我心中的很多疑问。
其间,有一次跟同道们拜访法师,法师很慈悲,在接待我们的过程当中,给我们写了字,法师当天讲的很多话一针见血,婆心切切,令在场人感动。法师特别对敝人关心,以我为例,不但入理入心,增强了我们的信心,从怎样下手方便,到佛法的运用,分析精辟,点中要害。当时遗憾的是我觉得没有全部记录下来,回到寺庙,因为事情繁忙,也就把这件事情忘了。大概11月上旬,实师弟传来了那天的记录稿,当时因为正在广德寺传戒,由于眼疾,手机上的字太小,匆匆忙忙的看了一遍。昨日回到寺院,将其记录稿放在电脑上,今用一天的时间仔细玩味,当天情形呈现于脑海,每一句话都是当天如实的记录。非常感谢菩提眼如实地整理成文字稿。法师的谆谆开导又时时浮现于眼前,对法师的感恩之情,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特别是针对我个人的开示,因为有很多地方,我与法师有相同的遭遇经历,特别感到亲切,感同身受,真正感恩戴德!同时,我也觉得这不仅仅是为我个人的慈悲传授,当天在场的各位法师、有缘居士,都会从中感受到很大的加持,就是有缘的众生,如果将来能遇到这一段殊胜因缘的传授,都能从字里行间找到佛法的奥秘。特别是对净土法门的下手之处,信愿的建立,修行的入手处,都会得到无上的利益!我觉得整个佛法的精髓,特别是净土法门的传承,都在这里面了。
在这里,我要再一次的感恩菩提眼!特别感恩我们尊敬的慈法法师!在今天这个时代,由于弥陀的无间接引,由于佛愿十方遍照无碍,我们才可净心缘起,幸遇弥陀名号,我们才可共业胜行!法师的无畏传承,更加坚定了我们共成佛道的信心!
释隆宣
2019年11月17日
净心缘起 无畏承接
净心缘起是智慧门
一定要安居,因为我们要担很多众生业,实际别人把自己的业推给你的时候,他在扰乱你,对吧。同时也在希望你给他利益,不管是供养也好、礼敬也好、攀缘也好,他都想把他的业在你这个地方散掉,得到你的支持。所以你要是没有一个处理啊,没有一个什么的,就很容易积累,积累一点、积累一点,积累到一定的时候,人都不知道,莫名其妙的东西就来了,身体不舒服、心里不舒服,怎么都不舒服了。所以过去老一代的人,对像我这样的人就有要求,必须一年要闭闭关,必须的,哪怕长短都不重要,得闭闭关。
安居是不敢丢的,安居不敢丢,为啥呢?就是你僧人休息的一个时节因缘,僧人休息的一个好时节嘛。都是僧人跟僧人碰,他就简单了;跟世间人碰,他不一样。
这个东西要做硬性的任务了呢,你慢慢地就有一个“我调整自己去了、我调整自己去了”,不是自私,是恰恰更好地引领大众,不是自私!为正法住世故。
你看释迦文佛都别住于僧众啊,你读过那个故事的,对吧。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告阿难说:阿难啊,我当别住三月。他到那个山洞去住嘛,为什么呢?这个东西就是众缘,众缘的积累呢,你可以休息调整一下,再来面对众缘。世尊这样的人,你想一想啥,已证无上菩提,他没有染著了啊,但是积累,依报的积累还会使他淹没。我们不能不遵循他的善巧,来真正爱护信众们,爱护一方。尤其像住持和尚,他们肩负了啥呢?爱护僧众,爱护居士,还要爱国,肩负!
身体垮了,并不是真正地说“我不为自求”,不是这样子的。我给别人做福田的,身体垮了怎么做啊?身体会不支。我以前每一天最少十五个小时(盘腿打坐),这是一定的,十五个小时。我以前那个接待量虽然大一点,但是必须得有十五个小时这样的,要不然就不行了。你只要不这样子,马上就不行,因为众业纠缠太多。找我来的,都是疾病人啊、难缘人啊,找你干什么?让你解决他们的问题。你只要一点点的放松了,不依法思维交流,迅速就病倒。
像我后期两次得重病,都是放逸了,这个放逸不是故意放逸,就是感觉到,零三年非典从北京回来以后,气氛不一样了,原来那个节,原来那个相续的东西呢,突然出现了一个中断,一个安居没跟大家在一起,就是怎么都连接不上了。上殿看到出家师父,心里就痛啊,因为啥呢?很多人睡觉啊、不念诵啊,就受不了。以前没有问题,以前大家都不念,我自己念,没有问题。那时候一下就有距离了,以前那个亲切感,或者说“我来帮助这一群人”那个感觉,一下就受到一个隔阂,一下就不行了,就放着。“我不上殿了,我看不了。”好了,迅速就病了。零五年时忙着短出,零六年就不行了。
他们有禅定功夫的,跟我说“你零五年就废了,肯定过不了那一关”,零六年身体就不行了,零七年下半年就舍戒了,不舍戒就垮了。那个时间,我还去担那些东西就不行了。我自己来处理自己,就把自己放在那个“你啥都不行”,一定要把自己放在那样一个角度上,处理一下自己,要不然就活不过来了,命没了,因为啥?你的福德因缘尽了,你强去担,垮了。
所以说那时候,反而念佛念得就挺好的,说“本土原在此,不假漫游寻[1]”,就把阿弥陀佛当作自己唯一的支持了,要不然真就废了。不敢逞自己的一己之能,不敢了。以前没问题,感觉到什么问题,自己一搭腿一个什么观想就过去了,后面就真不成了。
所以方丈和尚啊、住持和尚,要尽量地给他建议,建议常住上给你一个休息的时间、调整的时间。你就用七天闭闭关就好,你不一样的。“这七天我谁都不见,我就闭闭关、念念佛,我就做最简单的事。”这个智慧门,智慧门特别重要,在小解脱大解脱这个大解脱上呢,就是智慧门是最重要的!
智慧门实际就是我不染于事,任何事我不用悲心了,悲心是有交织的,我不用悲心,只用智心净化自我,让清净心现前,就是寂灭为乐那个心现前了,人身体能恢复健康,能去除杂缘,得以解脱。这个地方称为自他解脱,就是在外缘中我解脱,在自心造作上也解脱了。人能休息一段,再面对这个事,就有力量了。
出家师父,尤其是住持一方的人,他会有众缘,就往你身上加,他不管你担不担得。
在我们中国的像华严、唯识、天台、净土,包括禅宗,就是这一个地方的处理,就是住持和尚的处理,都特别重要,处理一个啥呢?就是净心缘起,智慧慈悲我都不管了,名言我都不管了,我要有个净心缘起。对,他要回到净心缘起上。性空缘起不行的,性空缘起处理不掉这个业力的成熟。净心缘起是性空缘起的作用。你只说性空缘起,你不知道它的作用在哪儿,净心缘起就是性空缘起的作用。过去人一定要落在这个地方休息一段,休息一段,才知道性空缘起的妙用所在,他知道所在了。
永明延寿大师有一个著作,叫《万善同归集》,它里面写最多最多的就是净心的传承,就是净心缘起的传承。我接触的这几个教法,的确都要谈这个传承,他一定要传这个东西!性空缘起不是传法,性空缘起是给你一个名言教育,传法的时候一定要说作用。
你看很多人他只在乎名词,他不在乎作用。刚才我说那个“行,行,行”,实际他说的是作用,作用力是什么。净心缘起是智慧行,也称为性空行的一个作用力。这个地方要是见不到这个东西,你不知道咋处理自己业力的成熟,他就会得病,就是诸杂染心,令心迷失,令身负担,造诸苦业。很奇怪的。这一点要认真。
我以前学习戒律,学习其他,像唯识我也碰了一点,学习净土,包括学习禅宗,这些善知识们最重要的教导,就是要传递这个东西——净心缘起。你可以扒检任何大乘教言,实际我们谈话都谈的是性空缘起,他不管净心缘起。但你要去扒那些祖师著作中呢,他重点谈净心缘起。很奇怪。那你说大家干脆学净心缘起,没人知道啥叫净心缘起。
因为有性空缘起这个道理了,我们就能接受清净缘起的这个实质,就是智慧缘起。六百卷《般若经》不太讲其他的,讲最多的实际就是性空缘起嘛,他一讲这个,入光明善巧,就是净心善巧。
休息很重要。像他们这些居士啊、出家师父呢,或者说负担不重的人呢,他有时候体会不到这个东西,我跟你讲。没有压力,他体会不到我要守护一个什么缘起。因为没有压力,他造就不了对清净心的向往、对性空的向往、对解脱的向往,他没那个向往的理由,我跟你讲!压力愈大,愈希解脱;压力愈大,愈希清净;压力愈大,愈希性空。他喜欢这个东西,为啥呢?这个地方才是个安身处、立命处。压力不大的人他不喜欢这些东西!他还想挑事呢,你知道吗?他想搞搞这、搞搞那,他想弄很多事。你身在其位的人,才有这个欲清净、欲安乐的东西。
隆实师,你看你们在放光寺,你要一旦有压力的时候,解脱、清净、性空是特别需要的;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想搞名堂的人,他心里躁动大得很,心灵深处是躁动,就是心灵深处没有渴望,对清净没有渴望。
这一点呢,可以读一读《万善同归集》那个著作,他讲这讲得特别多,什么铁轮悬顶如何如何,实际都讲的这个清净心,就是讲性空缘起的一个守护。实际,清净心就是性空缘起作用力的要点,最致命的一个点,远离是非嘛。万善同归,这就远离了是非,远离善恶正邪造作,远离慈悲,慈悲都要远离,不远离不行,休息不了。这是个很重要的。他这个有无记休息法,有净心休息法。
你看道宣律祖他这个传承体系中,他讲的最多的净心诫观,他讲“净心”两个字讲得最多,他三十观都讲的净心。从究竟解脱、方便解脱、小解脱上,他都讲“净心”二字,实际就是清净守护的东西。这清净守护,没有压力的人谁都不往清净那个地方跑。很奇怪。人不是被蹂躏得没办法,谁都不往寂灭上安住,这是很奇怪的事!
隆宣法师:这个净心,这个清净还是从弥陀教法上……
慈法法师:对啊,好比说《无量寿经》讲,说“佛告阿逸多,吾助尔喜”,助你什么喜呢?我随喜你什么呢?“汝闻佛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这是不是净心的一个缘起呢?我心净不净,以前看不到,对吧。现在我闻到具足的佛名——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名了,印了自心,心是不是清净的呢?那我启用这个清净心就好了。这个地方就是性空缘起的作用。要不然,性空缘起就是一个空泛的东西,你不知道是个啥样子啊。性空是个啥东西啊?它的作用力在清净上。
所以那三种心中,第一个就是清净心——无染清净心,第二个才是安清净心,第三个才是乐清净心。你没有这个无染清净心,我们没有办法修慈悲与方便,说智慧心先入,怎么入呢?清净心。很奇特。《往生论》讲这三心嘛,智慧心就是所谓的不为自求,所谓的不坚持己见。
我从我那个剃度师身上得到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你心清净。你见到他,你不清净,他骂人,整你,让你心里不再造作是非人我,不再染著了。
实际回头看,“清净心”这个名词可以代替它,可以表明它,要不然很苦啊。我们的是非心不歇、我心不歇、造作心不歇,人是很苦的,执事们都有这种体会。执事啊,一旦担责任,都有这种体会。
像某师[2],他真在这个地方说“我真是来闭关了”,那不得了的一个福德因缘,他出来也不会有怨有恨,他真就闭了一个清净关,那不得了不得了的。但他要是不是这样子的,出来了有怨恨,那这个不得了就是恶业的炽盛了。你看,这就是一念之差嘛。
传承给予 无畏承接
隆宣师说出来休息休息,我感觉到特别随喜他这个心,特别随喜。我感到是你师父对你的一种特别殷勤的祝福,你知道吗?希望你住持一方啊。啥心能住持一方啊?就像过去说宝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啊,起这样的作用才行。那你这个宝珠就是个清净的源头嘛,这很有意思,很有意思的。
你要经常想想,你师父为什么会把一个寺庙交给你,他一定有他的深意,对不对,他的慈悲心。我们不能说师父把我们推到这个地方让我们受罪,那惨了,对吧?师父一定有他觉悟的深意,就是他知道你是个法器的一个深意,让你承担这一带人的福德的一个深意。要承接他这个东西!那就是天高地厚,那就是佛恩浩荡,师恩浩荡啊!真体会到这些,就知道什么叫师恩浩荡、佛恩浩荡了。为什么把这么一个强缘给我们呢?
所以,你这前三代人,他们的心中、他们的心里是一个劲儿,你看,他们三个人埋在一起,是一个心劲儿,什么叫心劲儿呢?葬身于此啊!干什么呢?保育后人。他给后人保了一个——我给你作保,你知道吗?保你们的解脱,保你们的清净,保你们的安住。不得了不得了的慈悲心啊!
我一到(四川乐至报国寺)拐弯那个地方,那三个师长居住的那个地方(指老和尚灵骨塔),虽然斯人已去,道德犹存啊!那是有光辉的地方,菩萨们,真是这样子啊。
我们要看这一点了,你心就极大的庆慰,因为你家本来有宝藏啊!对不对啊,这不得了的事。我感觉到,你师父说到你这个因缘呢,你师父不得了不得了,前三代人都不得了不得了。他们才有这样一个一代一代的,一定要承接!他们安住下来就是一个清净的结果嘛,给我们一个印契,啥印契?让你担这个职位就是印契!必须这么看,不能用其他看,你知道吗?
就像老一代人给我说什么,我有敢担的,有不敢担的,有愿意担的,有不愿意担的。愿意担,马上效果就出来了,就是印契一样的;不愿意担,你就很折腾,你知道吗?像般舟这个事,我就很折腾,这个因缘又不丢失,但你又做不出来个啥东西。很奇特很奇特的。但你要担这个东西了,担了就彻底,不保留了,过去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我就为这个事,就这样做了,这是值得的,前人已经给我做了一个保证,前人给了我这样一个光辉,前人给了我这样一个清净具足。特别有意思。那你师长前面还有师长,一直到释迦牟尼佛。
你看智真老和尚给我说的最多就是啥,“你要尊重我”,我说我不敢不尊重他;“你要不尊重我,也要尊重我师长、我师父,我师父是虚云和尚;还不行啊,你要尊重释迦牟尼佛。”一下就把这个传承啊,盯得死死的,他盯得很死,心里踏实啊。
对,我也想想我的师长,我心里很踏实,不管哪个师长,我想起来没有不踏实的。为什么呢?他们就一代一代相承啊,一代一代相承下来的一个清净的印证。他没有其他东西。
“我若有所得,佛不与我授记”,真实不虚!“我若有所得,师长不与我印契”,这也真实不虚!这就是清净心的一个传承!这是一个不得了不得了的代代相承的东西,从来没有丢失过,一代一代的长辈们真都传递的这个东西啊!但那个机会一定要准确,要不然我们会接受不了。
“清净”,谁不会念这个名词啊,对不对?啥是清净啊?谁不会念啊?但是用不上。
承接即是清净!简单了吧。
运用即是清净!简单了吧。
运用即是清净!这样就简单了。
我感到我给你写那句话,你读一读,想想你师父平常给你的一些点滴语言就行了,一定有契合的地方。不听他们谦虚的话,只听他给予你这个环节的话,他给你这个环节一定有话,要不然他不敢给你,我给你讲。好比你说“我不行”,但是他一定有话给你,那就是传承清净,一定有!没有是不可能的。
说用即清净,承接即清净,历代师长都这么干的!别无他法!再也没有秘密了,没有内容了。要不然我们都废了(师大笑)。我要干出来个啥,我才承接了法,那太残酷了,你知道吗?今天的这个大雨就是诸佛的赞叹。(师父开示至此,大雨如注。)
一定要在这个清净缘起上认真。就是传承过来,我接受了,这就是用!用就是清净,承接就是清净!没有其他东西。
过去我写过“无畏传承”,以前他们给我写了个词,也有这几个字——无畏传承,就是清净传承。在这个地方就是无上心,没有任何的克扣,没有任何的减损!那我们就可以读读《金刚经》,处处都印契这个,《楞伽经》可以读一读。
这个地方一旦落实了,你回到你那个丛林里,那就顶天立地了,真就没有问题了,想想师长什么都具足,想想传承什么都具足!
这一念,回头是岸(师笑)。
给我教法的这几个老师,不管是从现实中、从梦境中、从因缘中、境界中,都是一样的教育,没有一点点的差异,没有一点点的差异。好比说,这个宗的老师那样说,那个宗的老师这样说,没有的,从来没有!归结到一个地方,都是一个无畏的承担。
我推却了很多法的传承,我感觉到我怕自己身体不够、精力不够、能力不够,结果就有畏惧。想起自我都是畏惧,想起传承都是清净具足,这太不可思议了。我从我以前传承的错失中,我体会到,以前我的懦弱就是自我意识,承接的那个无畏就是为法,为法捐躯,简直太有意思了。
无畏承接,清净心即现前!一点都没问题。想起自我了,就“哎,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师大笑),开始浑浊了,业力、无明就盖着自己了。
无畏承接即清净!印坏文成。
印坏文成,古人就这么举的例子。实在无一法可得,传承一印就成为事实。世尊付法偈讲的“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讲的真切得没办法再真切了!
我在每一次课上,想复述这些东西,但机遇并不容易,很难,这个机遇很难,我感觉他们(今天在场)听闻的人都应该感谢你,这个机遇很难得,这个机遇很难得。
我以前在这个地方也有一些感觉,接受了一个教法的时候,生喜的时候,跟前面一对比,又是一样的,又是一样的,不断地一样的时候,你就踏实了,心就落地了,横做竖做不离这个了,他离不开这个了,踏实嘛,它离不开那个东西了,是不是清净缘起呢?踏实了。
我第一次得到佛教的教诲是我还没有学佛的时候,在梦中受到教诲,根本不相信,根本不相信这些东西,什么本具本净啊,根本不相信这些东西,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对吧?都是些名词,听不懂的名词。但一个事一个事一个事的经历了。
压力很重要,压力很重要。古人举的例子,跟现在科技联系到一起,那个碳和钻石都是一个分子结构,压力一大,碳棒就成钻石了。碳棒是啥价值啊?钻石是啥价值啊?就是压力的改变,使碳棒变成钻石,就增加了压力。
师父传递给你的是压力,同样是清净心。
你师父老和尚我虽然没见过,真是神交已久了,很久很久的。我跟老一代人,不管怎么地就是特别亲,心里特别亲,年龄大也好,什么也好,心里亲。因为老人是智慧者,不是智慧者活不到老年,愚痴的人、无知的人很难。活到高寿,还活得很自在的人,很难得。
尊重他们,一定要对自己的师长生出那一种——视师如佛的心一定要有。我以前没有什么依止的时候,我就把蕅益大师当成我心中的佛了,我真是不敢碰他的东西,只要碰他的东西就像生命被点燃,那个无尽的光明点燃起来一样。以前,他的《重治毗尼事义集要》[3],那肯定是离不开的,长途我一定要背着它,短途的时候一定把这个本本装着。以前带有几本经书,必须得常年带着,就能点燃自心。以前把蕅益大师就当成自己心目中的,就是那个打火机,火源,它是火源。你生命中感觉到寒冷了,你感觉到需要光明了,你就去碰它,去读一遍文字,马上心就亮了。真很奇特。
像你这过去一代一代的师长,就在你门口。我给他们说建一个陈列馆,我希望他们能受到前人的加持。说忆其清净,清净即得,不过是一个参照罢了,对吧。缘什么,成什么。你看这心地多自主啊、多自在啊,观自在。实际这智慧之行太容易了,染业之行太难,难度,难度太多,太困难了,障碍太多。
三转法轮 大用现前
过去说,像《般若经》之后,三转法轮[4]讲的,都是光明妙用,都是大用现前之说,全部讲的是大用于现前的,就是现前大用是什么,说如来藏嘛,开发如来藏。你看《无量寿经》讲,“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他讲的这个,就是如来藏的作用,就是人心地的作用你要审观,他把其它东西都摒弃了,他只在这个心地的作用上。你要不断地去实践,去观察,去传递运用。
三转法轮最重要的就是如来藏,如来藏经嘛,就是开众生之法藏。
你看我们用三转法轮的教诲太简单哦,因为初转法轮的东西比较复杂一些,苦集灭道嘛,容易知,但不容易调整。你看,我知苦,行苦、苦苦、坏苦,我知这三苦,对吧?知苦要从几个角度去观察,实际教义繁琐,行起来不易,十六观中不得其便。很多人呢就不知道什么叫苦集灭道,四谛不知啊,为什么苦是果,为什么集是因,为什么灭是方便,为什么道即现成,没人知,他行不来,很复杂。
所以二转法轮,说《大般若经》,说智慧本质无染这个善巧,说本质无染的特征,性空的特征,讲那么多。玄奘法师翻译了六百卷,实际是九百卷,像后面讲这个东西都是,像如来藏的大用,实际都是续般若后,那三百卷不丢就讲出来了,那就翻了个板,就三转法轮。这是古来已久传承的体系。
初转是无奈于世俗间的东西,他要张嘴就讲智慧,没人听,根本没人听;张嘴就讲光明,更玄了,对吧;所以他先讲这个初转法轮,先讲这个四谛。我们现在学四谛法的人很少,教授也少,学的也少。大家虽然反过劲儿,很多人去学,学不动了,就这三苦认知都很难。过去讲无常、苦、空,对吧?寂灭为乐,无所得嘛,讲这个法则,干什么呢?就要认知法无我。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一个次第一个次第地讲。
无常,现在谁做无常?过去人三个月无常观就证果了。无常观,现在人知道啥叫无常?人看无常,没地方下手,对吧?所以过去人观劫无常,劫数无常。劫数无常,不好理解,四季无常;不好理解,年无常;年无常,好比说一年一年很快,对吧;还不好理解,月无常;月无常还不好理解,日无常;日无常还不好理解,一个时节、一个时刻无常;还不好理解,一分钟无常;还不好理解,一秒钟无常,一刹那无常——哦,人就找到无常了。劫数是不是由刹那组成的呢?所以人一个观无常就能解决生死啊,现在人谁去观无常啊?方法都没有,也没有教授,也没有这个机会,大家都忙着做事业,对吧?忙着新的知识呢,现在人不观无常。
观受是苦,现在人感觉到受是苦吗?人都感觉到受是乐,人都在找安乐嘛,找放逸。出家找个放逸,修法找个放逸,做人找放逸,居住环境找放逸,对吧?什么都在找放逸,找安逸嘛。我怎么让自己舒服起来,就是苦中作乐啊,在这个苦苦、坏苦、行苦中做乐,所以受是苦,你看这个苦观很少,人观不了苦。
你看哪个不苦,欲不苦吗?所有我们认为乐的东西都是坏苦,必然坏掉,不管欲界、色界、无色界,没有不坏掉的乐!
那行苦呢?你要是无明地活着,你怎么不苦?你说吧,不得真正的解脱,你怎么不苦?没有三明四智,没有得大自在,你怎么不苦?行苦充满啊。
苦苦就不用提了,对吧?八苦嘛。
不观苦,不知受苦。说不知无常,不知受苦,所以这个空,人咋观啊?苦到极处了,人才会观那个无常,性空嘛,才会观空;观空才知无我,法无我;法无我,人才得解脱啊!说四谛法就是为了解脱道。
现在人的这个次序没了,大家坐下来学这些东西的机会都没了。说声闻乘教诲的机会越来越少了,现在出家人有几个学苦集灭道?学无常,苦空无我,有几个人学这个东西?没有人学,你看,这是最麻烦的事情。
所以初转法轮的法跟二转法轮的法啊,现在很多地方的教授没了,就三转法轮的法,方等会上的法,就是佛日中天[5]的法嘛,对,净土教法出来了。
传承的是信
净土教法太简单易行了,太易行了。太易行,太易行了。太难信了,所以要从易行处下手。一定从行处下手,得其乐,生其方便!这时候看信,信必然生!那功德就出来了。
过去传承的是个信啊!菩萨,没有传其他东西!一个信,“啪”就把人拉过来了,疑根即除,清净心现前。一个传承过来了,“啪”,把你的疑心的根拔掉了。“原来是这样啊,给我这么个东西”,疑根拔掉了,清净心就出现了。
过去人真是简单,现在人更简单——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不断地拔你的疑根,什么疑根呢?不具足的疑根,不是无上心的疑根。拔,谁来拔呢?释迦文佛拔,阿逸多来帮助你拔,不断地帮你拔。他不是一次性的,他耐着心给你拔,像拔草一样,长出来给你拔掉,长出来给你拔掉,一直给你拔地告诉你,这本来是没有草的,你一定要长,不断地拔,我们疑根不断地生起。
说清净具信者,即得无上道。人那么简单。
你看,清净具信那就是传承,没有其他东西。要有其他东西了,很多人说苦行来的、不睡觉来的,那都是胡扯,骗人的,你知道吗?但这个苦,外缘是助缘嘛,离开这个助缘又不成,所以说这个地方又有他一个言说的道理,说苦为助缘。
苦是助缘
谁最苦啊?承担这些的和尚最苦,对吧?像我这样的人也很苦,不苦吗?实际是很苦的!经常有人骂我,我说你为什么骂我呢?“谁叫你是我师父呢”,你看,这不苦吗?任何理由都没有,对不对啊?
“我和我老婆打架了,我要离婚,你得管啊,师父”,我说“我凭什么管你啊”,“你是我师父啊”,你不苦吗?!实际挺苦的,你知道吗?啥事都有。
“哎呀师父,我背了一百万块钱的债,你说咋办啊?”我说“我不能替你还,咋办啊”,“不行,师父你起码得给我想办法”,你很苦啊你,对吧?人欠债跟你啥关系啊,但你是我师父啊!我说“我不认识你啊”,“什么不认识我,你是我师父”,啥都完了!“是别人介绍我的,你也得管我啊。”
对啊,你一想自己学佛了,对不对,别人说一声师父,你知道吗,这咋办啊,想办法吧,对吧,给人这样那样,很苦啊。不苦?胡扯!
其他人根本没这些事,该咋活得安逸,咋活得安逸,对不对?
苦!苦是助缘,因为啥?众苦逼你解脱,逼你给予解脱的方法,你就不得不习法了,不得不用正见思维了,你没办法,你要跟他们一起混,不苦死你吗?你不上吊吗?!
“师父,你再不给我回答,我就跳楼”,就这样的,“窗户我都推开了”,我说“回答回答,你先把窗户关上我就回答”。我说“你住的是不是宾馆?”他说是宾馆,我说“你骗我,我不理你了”,因为啥?因为宾馆的房子,尤其像香港那些地方,栏杆拦着,跳不下去,你知道吗,我说“你骗我”(师大笑)。
苦!你知道吗?啥叫苦啊?逼你正见,逼你觉悟,逼你不染著,逼你给别人一个恰当的方法供养;要不然,那大家就苦死了。
隆宣法师:我现在体会最大的也是被迫、被逼的苦。
慈法法师:那当然了,人家为什么不逼你呢?谁叫你是方丈和尚,对不对啊?你是大和尚啊,我到你这儿来,你不给我方法,那还得了,对不对?我遇到困难就找你。
要是搁你这儿磕头拜过师了,“师父,我有个啥麻烦了”,你不解决,那不行,你知道吗?你还得承担,还得解决。
你认为吃十方饭,那么容易啊?(师大笑)苦得很,很苦很苦的压力。
这真是很好的助缘。可是现在这些小伙子们呢,很多出家师父,他求安逸,他不求事,他不去解决自己的烦恼、他人的烦恼,那就没啥痛苦了。所以要承担法界的使命,就主动地来承担众生之苦,说视一切如母有情之苦为己苦,这个互换,你才有机会悲心熏修。出家人,你看他们这些有职务的人,根本不用熏也不用修就来了。
闻名具足 诸佛拍案
清净,清净,清净,清净缘起就是性空缘起的作用。没有这个心,完了,没有其他角度,发挥不出来作用。我们中国人呢,就是在性空上,就这个学习上,掉板的最多,他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所以这些善知识们,都重点把这个传递下来,传递下来,传递下来……
现在我们不知道咋传递了,阿弥陀佛说“闻名是为具足”,具足就是清净心啊,具足万法,具足清净,具足圆满啊,没有不具足的。反复地告诉你。你不信,就慢慢地实践。你一实践这个,就不一样了。实践清净心跟说清净心完全不是一个东西!太奇特了!
天亲菩萨讲净土,他也讲到这儿了——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三心成就妙乐胜真心。具足智慧、慈悲、方便,就是佛心。太有意思了。
隆宣法师:原来通过那个一念法,我知道这个道理是对的,你说这不是道理,后来现在用的就是这个,一定要用。
慈法法师:一定要用。
隆宣法师:感觉心里面安稳了很多,但有时候在事相上,遇到事相的时候就忘了。
慈法法师:被事相蒙蔽了,被别人的事相、自己的事相、自己的染著蒙蔽了,蒙蔽产生无明,无明心就造作起来了,开始畏惧,开始烦恼,开始有压力。回到清净心,马上没了。这真是光明万丈啊,这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清净心是无所障碍的心啊,清净心怎么会有障碍呢?性空怎么会有障碍呢?就是我们染著惯了,疑心惯了,无明心造作惯了。对,对,对,说无明蒙蔽,造诸恶业。
净土教法太有意思,他耐着性子给你来。
过去的大德们授了法就走了,一句话,人就走了,一个交代,就走了。你看六祖大师,那个谁[6]去见六祖大师的时候,说“你住一宿吧”,“不住”,人家打个招呼就要走,过去人就是这样子,没有啥。那是禅宗,那是利根,那是什么……
净土不管你啥根,他就不断地给你具足、具足、具足,都是无上的给予,无上给予啊!这一点点都不缺失地给予,这太震惊世间了,震惊十方了。说十方诸佛若不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他的功德大到什么程度呢?十方诸佛都拍案而起啊,“奇哉奇哉,阿弥陀佛!”为什么呢?这太厉害了!
“十方诸佛若不咨嗟称我名者”,就是惊拍啊,就是拍案而起啊!不这样我就不成佛!这是啥佛啊?要震惊十方佛。佛都受震惊了,这是啥人啊,他要给什么样的功德啊?无上功德予一切众生!平等给予!平等安心!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我以前接触这一点的时候,整个身心世界感觉到都爆了,你知道吗?一兴奋就是一宿一宿地为这个事要歌赞一样的,就要赞美这个东西,情不自禁就要赞美。不是诸佛赞美,是你没办法的。你看诸佛赞美,诸佛都震惊,我们不震惊,简直太古怪了,对吧?所以这个净土法门,常赞佛,常礼敬佛,常传佛愿、佛功德,就是我们常用这个东西,用这个易行,真是太有意思了。
一定把净土这个易行,易行的东西一定告诉大家!佛愿契心,一定告诉大家!契者真实,契者清净,契者具足,真实不虚,一定要告诉大家!当然包括告诉自己啊。要告诉大家。转相教化,转相度脱,这是《无量寿经》讲嘛。如是无有穷尽,这就是无量光寿嘛,光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我们人人都有这样的责任,人人都有这样的感恩,这样的机遇。
这样,净土才能真正地在我们这个世间,通过出家身、在家身,通过种种方便来传递于世间。因为你出家身,你到哪儿,别人情不自禁地,在汉地一看到,“阿弥陀佛”,“老和尚”(师大笑),这是必然的,“阿弥陀佛”。这刚受了戒,“法师,给你磕头了”,你看,这都自然的,就是不用叫,信心满满的,对吧?真是这样啊。一来个僧人,对面来个僧人,别人信心都满满的,你看你们传递一个阿弥陀佛的慈悲善巧。
所以你那个“蜀中净土”不要白写,对,对,那几个大字。对,对,我们不错用它。大影壁,影射十方嘛,摄一切众生入蜀净土,太好了。
要是在这建,我想再建个弥陀寺,建个西方寺,建一个印契寺,要建就建这么个寺。接引十方有情最重要。某师,是不是应该建个接引众生的寺院?不是自己过日子的寺院。过日子太辛苦了,我说那个“沉沦劫何数”,沉沦的时候我们已经太久太久了,不需要沉沦了。
某师:我们也是接引十方众生来的。
慈法法师:对,皆愿觉未觉,共入性德海。我们一定要把性德的作用,在我们现行中启发出来。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共业胜行 佛愿印契
隆实法师:师父,某某说来斐济有这样一个想法,他很支持。
慈法法师:我感觉到我们不能去偏说这个东西,要慢慢来,平和一些,不要妄自评价。我们就随顺政策、尊重政策,我们有啥作为,就慢慢的去如实的作为就好了,一定不要轻易评价,评价划不来,反而就于事无补。
实际共业成啊,共业成是胜缘,一定要看到这个地方。
共业成是胜缘!你一定不要把它当成……对,是胜缘,一定要看到它的胜缘。好比说现在,我们刚好修行嘛,对吧,刚好谨慎嘛,刚好念佛嘛,多好啊,刚好摄心无事嘛。因为你们都影响着一片一片的,一定要谨慎,对,对,这一点特好。
说共业胜行,把它放在心里。对,什么成熟了都是胜行,力量大啊,你知道吗?共业力量很大啊,不是吗?
我应该把这几个字写出来,给我摊纸,一张大纸,写出来,这一定得给他写出来,要不然人有时候会误解这个东西,就是错用当下。不能错用当下!
这个东西一定不要错过,因为你看我们的生命就在这些东西表现着,对吧?这个不能一时心血来潮。
共业胜行(师父题字)。
这是共业,做我们最伟大的作为,觉悟世间嘛,对吧。
再来点小字。
共业强缘,得遇佛愿,契印无碍。故名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名阿弥陀。
跟阿弥陀佛经常去拉拉因缘就好,跟阿弥陀佛拉一个缘,所以这是胜行。
共业,就是一切世间嘛,对吧,多好。
前面搁个阿弥陀佛(印章)。
有时候我们会把违缘当成真实,也当成强缘。
非世间障碍不能彰显佛的功德,是不是这样子?
再来一个“幸闻弥陀具足名”(印章),是吧,这就有味道了。
然后我的大名得写上吧(众笑),我的大名要不写上,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了,善觉(落款),行了,可以了,再写多了就啰嗦了,盖上名(印章),好。
我不知道这个东西说明白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弟子:领会了)
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说在哪儿?只有共业才能成熟他,对不对?其他地方成熟不了。实际大家会看到负面的东西,不知道正面的东西——刚好念佛嘛。过去人讲了多少“正好念佛,正好念佛[7]”,就是共业。好,供养给你们了。
隆实法师:感恩师父!感恩师父!
慈法法师:我挺感恩隆宣师的,我想想,这一个人承担这样一个众业、众缘的时候,心里很感慨。我想到这些师长们的传承,我想我自己的角度,很多这些老一代、新一代的人传承的什么呢?传承的共业强缘本自清净。
隆宣法师:有时候遇到顺缘的时候,感觉好像阿弥陀佛光照无间的那种感觉,有时候遇到逆缘,或者遇到杂缘的时候,这个光联系不起来。
慈法法师:对,恶缘即胜缘,过去人是这么想。《圆觉经》中怎么讲的,说“碍中无碍,即见方便”,就是碍中才有无碍的作用力,对吧。
无碍,单说无碍有啥意思啊!单说无碍,没有意思了,对不对?碍中无碍,即见方便,就是这个无碍的功德,才有方便,才有意义,有价值!OK!
要不然我们,哎呀,我这挺舒服的,这啥啊,这什么都没有,这没有意义,对不对?说“碍中无碍即见方便”,那我们见着方便了。顺缘中都是放逸啊,没有其他的东西。哦,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照着我们让我们安乐放逸了?那个不是什么问题了。就是众生所难,众生所恶,众生所悟,佛皆欢喜,这是大欢喜!讲的是极乐世界嘛。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这《阿弥陀经》讲的多准确啊!
无间接引 用即契合
净土易行在于无间接引
再给我拿一张纸,我再给你写四个字。
无间接引,用即契合。最主要是我们一般不用。
阿弥陀佛是无间接引,他不是说什么时间接引你、什么时间不接引你,因为这个佛功德,弥陀完成性修不二的功德,他就完成了这个无间接引。性是无间接引众生、载负众生的,他的修德跟这个性德是没办法任何割裂了,所以无间接引,无间接引,用——契合,用就契合。你不用的时候没法契合。
所以说“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经句圣言,真实不虚,净土易行全在于此”。这易行在哪儿呢?他无间接引你,你用就契合了,这不是易行吗?你不用他,他也接引你啊,不接引吗?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不是接引吗?所以弥陀完成性修不二的功德,这完成了。什么呢?无间接引,用即契合。
性是一切众生具足之性,性修,他这个性修完全具足了,显现了一个东西;所以他的修德也显现了无间接引,用即契合,用即契合,写个“即”吧,用即契合。
无间接引,用即契合。
他易行在哪儿呢?易行就在这,就在这儿,全在于此。要不然我们找不到易行的地方,其他方法都有啊,但是这个无间的接引与印契,才是他易行的地方。
这个没问题啊?盖个印,“幸闻弥陀具足名”(印章)一定要盖上。幸闻弥陀具足名,他完成了性修不二的功德,那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名,用就契合了。
阿弥陀佛。可以吧?
无间接引,用即契合。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经句圣言,真实不虚,净土易行,全在于此。
善觉(落款)。
大家善于思考这个东西,不思考不行,要经常去思考、观察。这个观察门就是智慧门嘛,入智慧方便要观察,善觉于此。
实际你这就不怕什么了,对不对?只有强缘才能推动我们阿弥陀佛(师大笑)。人家说“我啥都不干了,我都干不成了,我只有阿弥陀佛了,只有念佛了。”——不是这个话吗?把人难为得什么门儿都没有了,只有念佛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这么说啊,“我只有阿弥陀佛了”(师大笑)。人太没有办法,“我只有阿弥陀佛了”,经常人会这样说嘛。弄得没办法,被人欺负得憋不出来气了,说“唉,我只有阿弥陀佛了”(师大笑),我以前经常这样子的。只有阿弥陀佛了。
碍中无碍 即见方便
隆宣师在这上面没有啥疑虑吧?这上面——共业强缘啊,胜缘啊。
隆宣法师:没有。
慈法法师:碍中无碍,即见方便。
隆宣法师:以前感觉就是……
慈法法师:我们要去除以前的障碍。对,对,困难来的时候容易迷失。
隆宣法师:这个时候……
慈法法师:这个时候刚好念佛。碍中就是无碍,对,碍中就是无碍,碍中本身无碍!
隆宣法师:我也在给人家在解释,我说我们善和恶都供养给佛了,但是自己有时候还是想,善可以供养给阿弥陀佛,恶怎么供养呢?
慈法法师:善恶都无自性,就供养阿弥陀佛了。善恶皆无自性,智慧供养阿弥陀佛,其他供养不了阿弥陀佛。善恶皆无自性嘛,善也好、恶也好,都如梦如幻嘛,都缘生缘灭啊。要把自己这些思维的东西消掉它,转化掉它,看清楚它。
隆实法师:刚才师父讲的要多思维。
慈法法师:要思维!必须依正见思维,不思维没有智慧,就是除不掉这个障碍,要正见思维。我讲的,不过是正见思维的一个依止,圣言量的一个依止。
隆实法师:因为以前其他教授,念佛念久了……
慈法法师:那个不行的,不能那么弄,你修的是无明,那个不行的。
隆实法师:对,无明念佛嘛。
慈法法师:对,对。因为啥,传统的一些讲法呢,就像我师父给我讲的东西,他真就除你的障碍,除你的疑虑,解你的惑,他真是那样子的。你有啥疑惑了,人家一句话就把你一下子捣碎了,你再一看真没那个事,那就是师长的那个力量,特别大。
启用三无差别是修行根本
隆宣法师:还有一点,经常我在看法师你的下势、中势、上势念佛。
慈法法师:那个不管它,那个不管它,因为净土的根本最重要。就是我们不管它,你先在易行上下手,其他的不管。现在最重要我们先思维这个根本,就是所谓如来藏的根本,就是一切众生三无差别究竟怎么用它?我怎么用这个三无差别,这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其他的不管!其他的不要去牵制你的心。就我这么说,二转法轮的东西都不要管,声闻乘跟大乘,我都不管,我只管这个如来藏的东西。你不从这儿下不了手!先在易行处体会到他给我们的支持了,再去看那个东西就方便。要不然那个东西会制约你,会挡着你,挡着你了!
为啥我说“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净土在这个地方是无间接引,印契自心。用即契心,是最重要的一个易行处。这个地方先用,先用易行,再去解,再去解。我心里没有障碍了,再看这个问题就简单了。你心里有障碍,你一看问题就是问题。先让心具足了,再看问题,问题不是问题!
是为具足无上大利,这个无上大利是什么?具足无上大利。我们的心本来具足,本自具足,大家不善用,阿弥陀佛来让你闻这个名、念这个名,让你具足。让他显示了这个具足。
先用!先用!先用!再说信解,行——信解。
过去的修法是,教、行、信、证;现在是什么呢,行、信、解、行、证,这个行没有,你没法体会。因为我们的意识跟佛的意识有距离,我们行就没有距离了。
说净土是易行之法,历代祖师都反复交代是易行之法,难信,难信,难信。我先在易行上下手,我不管你那么多,我不断地体会具足、具足,不具足我念一句阿弥陀佛,印一下自己的心,再去看这些事情。令心具足,行诸方便。就是把过去那个教、信、解、行、证等等那个路子呢倒过来,我把行放在前面。先走易行路,体会到了,那再去看,信解太简单了,信解反而变得简单了。
你再看经教,都是这样信解的。我们要用识心,信解很难。圣心难量啊,但圣行易解。你在那个行为中他带着你,好比这么说,一个大鲸鱼带一个小鱼,一天跑了一千海里,这个小鱼说,哎呀要是他自己跑,根据自己的业力怎么都跑不了一千海里,对吧?那他附在大鱼身上,“呜——”一天跑了一千海里,对吧?说他理解不理解?“你带我行,我能解;但我自己行,不能解”,这话能理解不?对,对。
阿弥陀佛像条大鱼一样,带着我们这些小鱼,我们附在他的愿力上,附在他的能力上,哇,就很快到达任何一个地方。但我们一松开手,我们就不理解了,对吧?我们一松开手,不体会这个过程,就不理解了。我们用自己的力量,那鱼太小了,我们的业力、福报太小了,怎么都游不到那么快。
对,对,先去附着他,依附着他的愿力去体会,体会到了再说,就没有问题了,那就好理解。哦,大鱼的速度我们也理解了,小鱼的速度也理解了,因为啥?你依附着他那个愿力的时候,你就知道他的愿力功德不可思议了。
念佛者 知佛念最为重要
所以这个无间接引,很多人不知道,就是称为佛念众生,众生不知,这是最苦的地方了!就像一个孤儿,“阿弥陀佛,你在哪儿啊?你接引我吧,你摄受我吧!”天天哭,孤儿的心去念佛菩萨,总不相应;知道佛在念我,我念佛,念念相应嘛。那《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不写的清楚吗,“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我们现在什么呢?不知道自己有个妈妈,就是不知道妈妈在念我们,我们就孤儿念,对不对?越念越苦。为什么呢?不知道佛念。
所以念佛者,知佛念最为重要,古人传的是这个东西。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传的这么个东西,他不传其他的。就是传母亲在忆念儿子,传这个慈悲心,然后我们一念母就回家了,母子相见嘛,要不然你没相见的机会啊。现在人讲功夫,讲功夫讲这个那个东西,把人引导错了,引导到一个很麻烦的地方。
你看我们知道佛在念我们,我们念佛,有什么不可以呢?但我们不知道佛在念我们,我们念佛,你念出来的是什么呢?没有相应的东西。空谷有回音,对吧(师父拍掌),有空谷才会有回音。我们念念着实了,没有回音。我们念佛,不知道佛念我们,没有回音,没有相应。他没相应,不相应。
你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因为我知道是佛念我、加持我了,我才知道阿弥陀佛;我知道佛的愿力了,我才念佛,我才愿意往生彼国,这个完全不一样了。愿生即生是佛愿,我知道这个了,我再念佛,念念欢喜,念念着实嘛,踏实了嘛,念念相应,你越来越喜悦了。跟那个我念不知道啥结果,我念有啥意义,我去追求功夫,完全是另外一个东西了。
那我们用佛愿,用佛念我、我念佛的这样一个相应心去念佛,感恩心一定生起,容易相应,容易有那种喜悦啊、安乐啊、平静啊,安心的觉受有;觉受不断成熟了,你越来越感觉到恩德似海。就像我们是群小鱼一样,在大海里遨游,怎么都那么宽广,那么没问题。
一定要了解佛愿,佛愿在摄受我们。
所以那个无间特别重要。现在世人根本不管这个东西,很奇怪啊。很多人举例子嘛,说家人离开母亲千里万里,对吧,母亲的心就不松下来,忆着儿子,这样冷啊暖啊、安慰啊,对吧,为什么呢?那母亲的心啊。所以《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那个比喻嘛,佛如母子心啊,忆念一切众生无有间断。讲的再明确,我们若不在这个地方落脚,不在这个地方用功夫,就不相应啊!所以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我们历生不相违远,没办法,离不开了,就是父子相见、母子相见,都可以说了。
现在人为什么不见佛?不安心嘛。说你能往生吗?他能往生吗?天天谈论这些东西,谈论得晕晕乎乎的。
我感觉这个问题一定能解决,一定能解决!跟我有缘者,要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感到太可笑了,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能解决的。
一旦了解佛无间忆念众生、接引众生,性德就彰显出来了。这个无间的接引,就是圆满的接引、清净的接引,那我们的心就放下来了,不管何时何地之行,皆被弥陀接引,佛光所照。这样,你能解决很多问题。你看很多跟你学法的人嘛,这个太多学法的人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了,太多了,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它!一定要解决它!
在这个法上没问题,在这个法上,我们真是要接受这个东西,在这个法上要接受。阿弥陀佛这个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佛力、愿力、性德力是一如之力,一定要接受,一定要接受。
我是个传话筒,希望把这个话的真实言传递给每一个跟我们有缘的众生,对,自己的心也传递给他,太好了。
阿弥陀佛,这太好了,这一定没问题,一定没问题。特别重要,特别重要,太好了。
大家来一趟真是把这些问题解决了,这才是我们的意乐,对法上的意乐,其他问题没啥意思,对吧。人情世故到处都是,对,对,法缘难得啊。
我感觉到,就是像我这个生命活着,很多我都问自己啊,要是没有弥陀这个教法……人生的胜缘真是来源于弥陀,大家要这么看,我感觉特别有意思,特别有味道,对。
我们再想起共业了,寺院有什么难缘,大家有什么难缘,把它当成胜缘了,对吧。
(众人告辞)
大家这么大的队伍来了,我都不知道怎么供养大家,也不知道怎么来,说吃顿饭吧有点太,一吃了就消化完了,对吧。让大家有法食,有法宴。
真追求真理的人,会不顾身命的,追求生命的意义啊、追求教法啊,人是不顾身命的,不顾业力的阻拦,不顾业习的阻拦,拼了命也要把它给解决掉。这真是一个精进行。我们这个生命的价值、真正的珍贵处,真是实际在法上才能体验得到,其他地方很难体验。
阿弥陀佛!
大家真是回到国内了,还是如法行啊最重要。生活好好生活,但如法行,一天有一点点就行,不得了,一天有一点点时间,不得了,一天有一点点就不得了,你不得了不得了的。要是完全没有,那也太耽搁自己了,对吧,一天我拿一点点时间去正行,不得了,这足够滋润我们这一天、一生,真是一点点如法行,就不得了,一点点。
好,祝福大家吉祥如意。
[1] 出家孤独行,三界无影踪,唯尽善上缘,失却世事情。
舍戒共世俗,沉沦劫何数,皆愿觉未觉,入证性德海。
风和日丽天,山清水秀间,灿烂人生事,七彩净土诠。
庆幸弥陀教,导师慈父心,本土原在此,不假漫游寻。
若行真悲心,契佛愿力深,携亲朋怨怼,悉融光明域。
——慈法法师短信开示。
[2] 指因某事而蒙难入狱的一位出家师父。
[3]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律学著述。清顺治七年(1650)智旭录释。十八卷。内容包括:四分戒本、总辨羯磨法、比丘尼戒及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释。
[4] 佛成道后,在四十九年的时间内三转法轮,为众生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初转法轮,教授四谛法门;二转法轮,开示般若空性法门;三转法轮,开演光明如来藏本体。
[5] 五时八教:天台宗判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
智者大师以五味配五时,立佛一生说法的顺序次第,说明五时逐渐产生,称为约教相生;五味由淡到浓,说明所教化众生根机的利钝,他们次第淳熟,称为约机浓淡。五味即是: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华严时,如日照高山,此期喻为乳味;阿含时,如日照幽谷,此期喻为酪味;方等时,如日照平地,此期喻为生酥味;般若时,如日照禺中,此期喻为熟酥味;法华涅槃时,如日轮当午,此期喻为醍醐味。
[6] 永嘉玄觉禅师。
[7] 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
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
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
花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摘自莲池大师《云栖法汇》
![](http://blog.zhdh.org/wp-content/uploads/2025/02/ab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