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遇到净土教法 随口随意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就能唤醒已证得阿罗汉圣者心中的悲心 究竟心 圆满心智苏醒!可思议吗?

佛告弥勒有三种不退转的发心,第一种发心是佛教令发心。这段文字就是佛教令我们怎么发从因地直至成佛的菩提心的最简单教诲。发心中的确有逾越人我与法我的善巧。佛教令发心是直接超越九界人我与法我的极大威德善巧教法,是究竟殊胜的教法。权实二教各显方便,但畅佛普度众生本怀的教法一定应该引起我们真正重视。那些方便教法有针对性——我们的情绪、好恶、个人机类等等,唯有净土一法普利十方,无余摄化。无余摄化是最不可思议的实质内涵,就是广大法性舒展的妙用事实。

很多人对持名念佛不屑一顾,认为可能实相念佛更高明。实际不是,每一种念佛方法都是真正导引我们趣向究竟教法的实质给予,尤其是念佛法门的所有传播内涵。就弥陀教法来说,因为其名号中有佛的愿力成就,有其大愿内涵,就是报德或者修德的实质内涵——有这样一个圆满确认,有这样一个力,所以持名念佛是不可思议的修行方式,或者说回向于实相,随顺于圆满觉悟,应化无方的,有具体作用力的内涵所在。

因为对持名念佛不甚了解,往往人对念佛多作轻视,认为是斋公斋婆做的无意义事,没有文化人的无奈修行方法。这实是愚者自作高明之见,不知其中有诸佛所称赞的甚深功德,就是佛中之尊光中之王的实质内涵所在。所以此类有情多以谤法为优势。谤什么法?谤究竟方便教法,自己虚妄评判。扪心自问,我们大部分人都有这样一段经历。因为念佛法门体系传播太易,听闻、实践者认为太容易,反而对他不屑一顾。

有些霾雾地方的人来到鸡足山,说这么好的空气,这么纯净的环境!让人感到可以深深吸一口气。雾霾空气吸到肺部是辛辣的,嗓子是苦的,鼻腔很难受。那时他对空气的向往、爱护与认知就特别强烈。呼吸是一件我们已经忘却的事,但它对我们至关重要!阿弥陀佛修法像呼吸一样,我们经常忘掉这个简单做法,或者说直接影响我们究竟与不究竟的修行功德所在。这样一个大事啊!我们丢失了,轮回去了,在这个究竟法益上没有得到究竟安心。真正痛苦逼迫之时,可能你会体会到这个究竟安心、究竟教法给我们带来的宁

静、喜悦与无碍。所以阿弥陀佛垂手接引着一切众生,包括五逆谤法者。为什么?可能很多人都有谤法疑法的经历。净土教法实是佛无尽大悲,普摄十方的究竟圆满抉择的广大作用力所设置的教法。所以他次于泥洹,究显法性——究竟显示于法性,法性的功德。

声闻教法最极致的果是取于涅槃,阿罗汉取于涅槃是其极果。在声闻乘善知识的理念中,成佛是极遥远极遥远极遥远之事,菩萨行是极难极难不堪忍行为。在汉传佛教大乘教法中,认为菩萨行是必行之法。若堕入声闻心智——以龙树菩萨在其誓愿文中所表达,或者在他教导的僧团、群体中表达:宁堕地狱一劫二劫三劫,不以声闻事而成就自我。何以故?断灭悲心方便故,于法不得究竟,入于寂灭休息。他在寂灭中休息了。正如《妙法莲华经》所宣化,诸声闻观察力不够深远,于成佛广大事业多生畏惧之心,于化城得以安住,就是所谓涅槃。因为成佛太遥远,观察力不够者就心力不及,急取涅槃而得安住,实际是自利的一个完成。

这个自利完成,就佛教教义来说,就世间人的追求来说,是很高尚的做法了。但与究竟教法、诸佛出兴于世一乘之心不相应。所以像《圆觉经》这类方等经上,世尊是呵斥声闻心的,他不呵声闻教。因为啥?有此类有情观察不能甚远,发心不能甚大,但这一生急于解脱,急于出三界之苦,或者说急于出旷大劫以来记忆中的苦海,不愿意再沉沦。这类有情往往急于自利满足,发此类心,作为普通有情、世间有情一定是不可思议的。就一乘教法、究竟安心来说,是不圆满的、阶段性的一个修持。

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殊胜功德摩尼宝号,其威德能催使此类有情发起殊胜广大心愿,回小向大。小者,是为自利满足而成就的法则守护者或者发心者。我们遇到净土教法,随口随意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唤醒已证得阿罗汉圣者心中的悲心、究竟心、圆满心智苏醒!可思议吗?如《圆觉经》上说,一四天下一切众生一时成就阿罗汉,不如有人闻此《圆觉经》之经名乃至四句偈。这话是不是夸张?不是!作用力的差异啊!究竟与不究竟的根源,大事缘起表现的一个差异。

回过来说,像声闻取于寂灭,就是依法安心。许多权教渐次修持者,好比说三十七道品修持、四向四果修持、菩萨四十一次第或者五十二次第修持等等,都是渐次的、进趣的。这些进趣方便中,在某个角度证果就是一种安心。证到某一果位,在这个阶段上他会产生一个极大安乐、安心的状态——虽未究竟,亦得安心。这是依法安心的一个特质。这里面没有证到八地菩萨,没证到阿罗汉,都有退转的余地。

我们作为普通念佛人,在称念阿弥陀佛这个圆满殊胜功德名号之时,实相在唤醒着我们。我们在顺着法性,在有意无意随顺着法性安住,就是究竟安住。或者究竟的安心中,有意无意地我们在实践这种安心方法。我们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如意摩尼宝号之时,会有意无意地安住在法的安心状态中,当然也会有意无意地安住在事相安心中,也会有意无意运用在我们情绪安心不安心的认知上。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称谓,可以在这四种安心中都找到他的影子或者作用点。

现在市面上广泛传播那些追求一心不乱,或者追求功夫成片,或者追求某种事相上的变化——满面红光、身体健康、做很多善事,或者追求情绪很稳定、做法很条理。这些进趣的人也得到了一些启发。但单单认知在情绪或者事相的安心,把净土法门单单安排在这个角色上,无疑是破坏了他,或者减损他这种法的安心、实相的安心或顺性的安心这样究竟意义上的作用。

作为净土学习实践者,我们在生活中欲真正了解运用这个法则,就慢慢地在这些角度上实践、观察、对比。提出这四种安心,不是故意设立不必要的说法,唯一希望大家能有对自身念佛修行自我观察、自我测试的一个方便。安心对每个学佛人或修行人显得那么关键!在世俗的生活与修行中,安心无疑是重中之重,但我们往往对其思维、观察、运用、实践不够清晰,因为没有真正实践过就对其内涵不甚了解。

通过净土的学习,或者说阿弥陀佛果地觉圆满平等的回施,令我们这颗狂躁迷失亏欠的心一时休息下来。他以报德回向我们这种报德的承接者或者业力的承接者,我们可以在承接随顺的过程中暂得休息安心,看看怎么样——你随顺他果德的回施,或者说究竟圆满的回施、平等一味的回施、无碍的回施,使自己安住在这个平等一味状态上,去体会人生,观察人生周边的种种变化因缘。所谓安心可能就是一个心地所依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