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提到“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名词,那我们说发愿往生彼国,觉得很有距离感。那么永真师给大家提到了“无诤”誓愿,今天我们也读一读,尝试着换个角度来发愿,愿往生彼国,那是本家本国,我们来看看佛陀的自受用。我读一句大家随一句。我们读三遍,有一个印象,我们再来提示。(注:慈法法师领大众读诵三遍。)
【無諍立誓文】
祈請十方諸佛世尊
無量壽如來會上佛菩薩證知我等
無諍出生世出世間一切功德
阿彌陀佛無諍內誓
直顯一切眾生本具性德大用
我等隨順於此
共十方有情
親驗世尊自受用莊嚴
如是守護
盡未來際 於一切教法無諍
盡未來際 於一切現行無諍
盡未來際 凡我同誓不相舍
離盡未來際 喚醒有緣咸入本誓祈請金剛護法 天龍八部
監督作證 勿令違失
南無阿彌陀佛
这个誓愿是阿弥陀佛在他因地中所宣化的一个内在的自我守护,就是所谓的内心庄严,是阿弥陀佛自受用的一个内心的庄严状态。这个状态,它有细分说,我们因为以这种显说来宣化,就把它这样平白开来。过去人的内誓,就是自己守护的东西是不与人说的。大家这样的交流模式实在出于无奈。
因为许多念佛人不知道在念佛什么,不知道念佛以后,佛的内心世界是怎么样一个庄严,怎么样一个内在的功德、内在的事实、内在的守护,没有办法碰触得到。要是没有交流,没有传递,没有启发我们,我们只是外在地寻求着功夫、感知——谁念了多少遍佛号,谁磕了多少头,谁少吃了多少饭食,谁布施了多少金钱,谁印了多少经书,谁读了多少大乘经典,谁去学了《弟子规》,谁帮助了多少人,谁见人会鞠躬……那这跟阿弥陀佛有没有关系呢?全然没有关系!这跟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来与阿弥陀佛相应有没有关系呢?全然没有关系!
那不过是世善罢了,那不过是生灭法罢了,那不过是给人看的东西罢了,那不过是传递一个善的消息罢了。解决不了生死问题,解决不了烦恼问题,解决不了善恶蒙蔽你自心的问题,解决不了你骄慢与自卑的问题。因为我们不发愿。我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念佛就是为了往生。因为你感觉到你念佛不见得能往生,所以你做很多事情,就是为了往生,就是一片私心。这是你一种缺欠的私心罢了!那这个起步就是焦芽败种,这个起步就出问题,你怎么能结出来佛果呢?
我们今天读这一段文字,是阿弥陀佛自受用的内在的心智。那我们守护着这样一种心智,去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内心是充盈的,是圆满的,是清净的,是具足的,是有法可以遵循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参照的。那我们再去放生,再去印经书,再去读诵经典,再去帮助他人,再去学《弟子规》,再去做善人,你不用在你心口上写一个“我是善人”,背后背一个大大的“善”字,不用!你内心充满了善,充满了无诤的充盈,内在的喜悦与真实,不必要标榜的。所以他这个自受用的东西是从不标榜的,是在内心深处去细化它,是在每一个行为的缘起中看自己的思想状态。我们这样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有理有据,与佛相应。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了知阿弥陀佛的内心世界,与阿弥陀佛的内心世界共鸣,那就是弥陀念弥陀。我们不光会感动自己,还会感动一切有情。就是所谓的自利利他,圆成佛道,起行必然。这一段文字实在是想导引大家,回到这个性德的守护上来、随顺上来,安顿自心,以佛的受用为自受用,来享受、认识、理解、融入佛的自受用。刚才那段文字上写了,阿弥陀佛的内誓直显众生的性德大用。因为他这个性修不二是没办法割裂的。一切诸佛如来的性德与一切众生的性德无二无别。他以这个性德完成了他的修德,他的修德与我们的自心也无二无别的。全他即自,这不是盗取,本身根源一如,就如百川归海一样,大海是一切水的回归之处。这里面没有浊水,没有净水,没有毒水,没有甘露水,融入皆是大海水,平等一味。
——节选自2016年于乐至报国寺 慈法法师开示《弥陀要解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