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心授现前用

果地觉的授予是法门的来源正机

净土教法它的一个缘起,大家都读过《无量寿经》,法藏比丘因地发超世之愿。

他这个超世之愿是在二百一十亿个佛土的这种参学,在五劫的思维,四十二劫的各个角度对佛度生方便的一个广泛、细腻、周遍的认知,在这个因缘上建立超世之愿。

他这个超世愿就要把佛心,就是十方诸佛如来的佛心,或者说阿弥陀佛通过顺性的修持力,所立大愿,顺性修持成就的这样一个果地的心,通过他的名号,全体地授受一切众生,就是十方九界众生,令十方九界众生以佛果地觉去思维、观察、言说、作为,这就是果觉因心的一个弥陀信仰的实践。

说修法吧,有点儿……因为它是个了义之了义,是无法可修,只有去体验佛的果地觉的这样一个大机,这样一个机会,这样一个大方便,这样一个大智慧、大善巧的给予。

从《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成佛,这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面前发超世之愿,然后观察了诸佛境界,诸佛度生方便,原来就是把佛的果地觉直接授受于众生是最殊胜方便的,是成佛的最殊胜方便,再也直接不过这样的方法了!

所以他建超世之愿,超越世间的思维、修行、善恶、凡圣,乃至成佛的次第,予一切众生果地觉作因地心,就是把佛的佛心直接授受于众生,印契一切众生心。

那么长期以来,我们学习的不是“我以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誓不成等觉;设我成佛道,名声传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闻名是为无上大利”的这样的教法,不是这个教法!

大家传播的都是信愿行,大家接受也是信愿行;现在接受的、普遍接受的,虽说果地觉,也是在渐次修持,想自己修持个圆满,通过佛的果地觉来实践自己有个额外的圆满,自己在佛果外面还要一个圆满。

我们要接受了弥陀信仰,就接受了佛的果地觉的授受,就是佛心的授受。那我们再去思维,就要学习用佛心,思维、语言要怎么来用佛心去说话,怎么用佛心去思维,怎么用佛心去指导我们的行为。

或者说我们的言行、思维、作为,全体就是佛的果地觉的授予。

我们接触这个法门呢,要是不端正这个法门的来源,就是它的正机是什么?这个法门怎么发起的呢——

畅佛普度众生本怀的一个法则,无问自说的一个法则。

我们要了解这个源,同时要了解佛出世的大事因缘,或者十方诸佛出世大事因缘。了解这两点,我们再实践净土教法,那个易行,我们就会直截了当地认知这个易行,而不是装着说这是个易行的方法,是直截了当地实践这个易行。

因为你在行中知道其易。我们也不需要装着感恩,也不需要装着报恩,也不需要装着修行,他全体授予每一个众生的,愿意接受那就接受,不愿意接受他就授予你了。

说不愿意接受,授予有啥意义?等着你 吶 !

——要是授受不接受,就不再授予了,那大部分有情机遇可能丧失了,就丧失掉了,直下丧失掉了,那就没有机会了,那就通途的说法了。

所以我们知道,说阿弥陀佛是法界身,住法界身,阿弥陀佛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就是显诸佛所谓的如来藏,显现如来藏的功德,也就是所谓的十方众生如来会。

十方如来会也就是十方众生如来会。为什么众生跟如来 …… 那大家就善于观察。这个教法的机制大家要了解它,不是高推它,也不是低就它,是要正面的了解它。

为什么鼓励大家读《无量寿经》呢,因为无量寿经的机制中,在这个地方就是所谓的阿弥陀佛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以名声传十方的因缘,实际就是全体通过名号的功德,或者说佛心授受予一切众生。

名声传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传什么呢?就传他的名号。名号什么呢,就是他的报德,所谓的全体佛心,也就是净土的内容,也就是生命的真相。

阿弥陀佛这个十方诸佛咨嗟赞叹阿弥陀佛,就是因为他的功德,他这种功德直接授受的这种伟大的壮举,度尽众生而无一众生得度的壮举,接引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真相得见的一个壮举,不舍任何众生的一个壮举。

自力信解与佛力信解

想来想去这么多年,对净土教法的这个说法啊什么什么,包括上一节课批评那个大德居士啊。其实那个居士很了不起,他提的问题很真,大家心中的疑惑他提出来了。因为啥?你的九界众生的自力是不能信解的,他要没有疑惑了,就不是九界众生了。

你说我随顺佛愿,那你了不起;随顺果地觉也没有疑虑,了不起。但我们要随九界信解力,没有疑虑,那才是怪事呢!

说清楚啊—— 是九界自力信解,不是说九界众生随顺佛力信解 ,就这么差一点点一定要注意!

不注意,那我们就会在思维中,产生大的过患。所谓过患就是混乱,造成烦恼。

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历代的善知识依《无量寿经》都是这么讲的,《无量寿经》清晰的这么讲,“菩萨及声闻,亿劫思佛智,究竟不能知。”他知道不了。他知道不了佛愿力、功德力的究竟利益所在,他不知道。

知,那就是佛;不知,就是九界众生。

你说九界众生不知,怎么来涉足这个法呢?随顺佛力,实践这个法则,那我们就能产生正智正境信解,这个信解呢是没办法推翻的,就是阿毗跋致,就是不退转的信。

因为啥呢?佛力所成就故,佛力信解。

自力信解,佛力信解,大家要有一个清晰的,要有一个清晰的一点都不能含糊的,这两个名词不能混淆。是法平等,的确是法平等是根本是真相,众生分别心中,就是蒙混了真相,说心里假设着平等也用不了平等。

信解跟证解它不是一个路子。所以说随佛力信解是殊胜方便,自力信解总是太会夸耀,大起大落。

很多人由疑变憎恨。净土教法,特别特别,很多人认为自己学了多少年,结果遇到违缘了,就把一切因果推到这个教法上,推到自己修行的莲友身上。

所以我们要了解净土,才能很好地实践净土。或者说我不了解,那我就好好地念佛,了不起!念念佛愿,了不起!简单地念佛,了不起!随顺佛愿你念佛,了不起!

能了解净土很重要,很重要。

经典呢,很多人透过后代的善知识们,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去稀释,去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或者说借助佛力的加持,把语言转得我们能听得懂一部分,或接引我们某一个角度,这样呢就慢慢对净土有一个承接。

那我们整体地学习净土,的确要依经典。经典,不是某一句某一段,是它整个经典的精神,整个经典的引导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我们不理解,一般的真是很难理解,很难去依经实践。

怎么办呢?所以三经一论,五经一论,天亲菩萨就站出来了,说我来依着经文本义给大家解释《无量寿经》,讲的什么法,怎么实践。

给大家多次介绍,我早期就是依师父教诲,持戒念佛。因为过去学律宗的人,基本上走的都是这个路子,持戒就是这一生要守护的,所谓的本分事;念佛是生生世世的大事,要解决生死轮回,成就不退转的一个法则。

这是持戒念佛,这是过去学戒的人一个通途说法。

那教下人有教下人念佛的方法。大家都知道智者 da 师是个最明显的例子。他说他是五品往生,以他的修为,他是五品往生。总共九品的设置,他说他是五品,也就是中品的中品。

那我们依自力修持,有几个人靠着自力,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往生决定呢?或者往生的因缘呢?

随着佛教住世的年代的更迭,或者说五百岁、五百岁的这样就过去了。世人面对法越来越远,自我意识越来越坚固的时代。

那些靠自力修持能生的善知识越来越少,还在推广传递自力修持的法则,那越来越少的人们,能见到这些越来越少的人们,也就越来越少;能被这些善知识引导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成就了有教无法的末法时代。就是大家都知道、都懂得这个道理,信愿行三资粮,信得真、愿切、行一定会成就,这话谁不相信啊,谁不随顺啊。因为我们这个九界众生的智慧决定都能接受的,大家都能理解。

都能理解,这个教、言教都能理解,文字都能理解,口耳相传也能理解。实践了,实践者,相续的实践者少,少之又少。所以信愿行落到一张纸上了,文字上了,大家理解上了。

那样就辛苦龙树、天亲、善导之流,这一类的有悲心的菩萨们替我们操心,操什么心呢?让我们有一个可行的教法。

阿弥陀佛以报德因缘

面对十方法界有情

龙树菩萨首先提出来,这个易行道——难信易行。顺着经教来宣化这个法则,就是佛果地觉的授受,或者佛心授予众生令众生玩味,令众生去体验,令有情各个得不退转。

说这易行的法,诸佛如来为什么不光给众生一个易行,多好啊!直接让大家就这样易行的去实践佛法多好啊,善始善终的传这一个法多好啊!

这个因缘所生法啊,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的因缘。阿弥陀佛面临的他依——所谓以报德因缘面对十方法界有情。

往往我们知道释迦文佛的施教,在婆娑施教,他有应化施教这样的方便。在释迦佛的报土当然也有他的这种所谓的净土啊,大家知道佛的报土就是净土,应化土才是凡圣同居。

我们要知道我们是接受阿弥陀佛的报德。那释迦文佛为什么不传他的报德呢?

释迦文佛传阿弥陀佛,就在传自身的报德。但那不方便说,所以说呢佛佛相互引领。

那在阿弥陀佛的教法完整的部分,有很多部分就讲到,过此东方世界有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娑婆世界,彼世界有佛,释迦文佛正在说法,像释迦佛赞叹阿弥陀佛一样的,赞叹释迦文佛的报土。

你说东方佛、西方佛、千佛万佛的,为什么搞这么多名堂呢?一个佛出世多好呢?!来不及啊!太多示现啦。

诸佛如来都有个大慈悲,欲使一切应时众生,就是每一个时期众生都有诸佛如来的方便摄化,希望众生不要空过。

虽然有这样的愿望,你看我们这个地方还有无佛时代。为什么呢?这个时代诸佛不得不放舍,太黑暗了,无法说教。这里面人心的骄慢,慢慢的无法说教,无法施法,无法给予。

就是在众生真正不需要的时候,真正不需要的时候,就是业力坚固到极致了,也就是人寿百岁以里。我们念千四佛舍,那实际那是《悲华经》上的话,这极浑浊的恶世,寿命极短,诸佛都找不到方法跟人怎么交流,怎么传法,怎么令人解脱,那人这么凶恶,这么自大,这么难以难以逾越。

你要跟他说话十人九骄慢的。

因为啥骄慢?寿命短,苦难多,你要显自己啊!所以我们这时代的人,特别喜欢突出、突显自我,标榜个性。为啥?寿命太短了。他这一时就被生命业缘淹没了。显示不了自己,就怕自己就空过一生啊。

所以现在人心急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最大的共业,急躁的潜意识就是寿命太短,机会太少。所以就拼命的去争夺,争夺事业,争夺财富,争夺感情,争夺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因为这都是“我”的一个标志啊。末世众生无不为此赴汤蹈火。是不是这样子?有待大家去观察。

佛的授记是这样子的,现在的共业,从我这个角度看是这个样子的。人们装腔作势的多,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业缘,觉悟人生,这个急务实施得少。所以末法时代相似修行的多,接触佛法的少,就是觉悟自心的少。

教内的善知识都是说,我们这个教法都是千钧一发,千钧系于一发。为什么说千钧系于一发呢?实际每个人心中都明白,因为我们的举心动念我们都明白。

这是学佛者呀,不学佛者咋明白?举心动念都有一个自我的一个观察。

佛法不是让我们大家紧张的,也不是让我们大家畏惧这个末法时代,或者五浊恶世,或者是这法的传播特别微弱,是让我们承担,让每一个习法者,有智慧、有慈悲的人,来为一切有情护持这个正法,守护这个法则,就是守护自己的信念。

作为一个净土行人 

干些什么呢

那阿弥陀佛把这个教法全体授受于一切众生了,那我们这个作为其中一 份 子,能做些什么呢?这就是净土的实践问题了。

我们要了解了阿弥陀佛把佛心全体心,一个不舍地印契给每一个众生,或者说授受给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众生运用佛心都是合法的,都是正因,都是正行。

那我们作为一个净土行人,干些什么呢?佛啥都做完了,我们干些什么呢?

我们要接受这样一个授受,再学佛怎么传授佛心,那就是报佛恩呐!

《无量寿经》上讲:已得度者转相教化、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穷尽。这就是报恩行——知恩报恩行就是净土。辗转传播佛心,我们怎么传播佛心呢?我们要接受佛心。所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实际是谈一切众生的,是我们去实践、传递的一个角度。

那现在为什么大家坐下来,一般都会谈我如何、他如何、他如何,我的身体如何、感觉如何、饮食如何、胖瘦如何,顺缘违缘如何 …… 为什么人们谈论的是这个呢?

全体地接受佛果地觉的授受,或者说佛心的授受,怎么全体地接受呢?唯佛是念!随顺佛愿!歇九界心。这不是老一套话嘛,老一套话不得不说!

我们只要用九界的自业、他业、共业、交织业,只要用那些业你成就不了弥陀信仰者,你只能成就一个你认为的弥陀信仰,你在实践你认为的弥陀信仰。不是《无量寿经》、释迦文佛、龙树、天亲,乃至到我们中国的善导,一直到近代的印光 da 德所传的净土!

很多人认为说,那又怎的?没什么。你就去实践你那个九界自力信解的作为就好了,那没什么。事上不要拧巴,不要赌气,你就做就好了。

现在人的这个人心拧巴,拧巴到啥程度呢?所有的言说都会拧巴着去思维、拧巴着去想象、拧巴着去听闻,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困难。

为啥要拧巴呢?人不愿意动摇自己无始以来的九界信念,九界的自我,尤其是自我信解,唯我正确的那个信解的那个我,人不愿意丢弃。本来不可得,但他也认为贪嗔痴慢疑这个不正见,是我最熟悉、最熟悉、最清晰最自我的东西,你让我丢掉,就心生对抗,心生烦恼,抵御这种语言。

有人就会说,那我们就说听得懂、九界众生能信解的法呗!那不用我说,太多人都在讲,没问题。

很多人都在讲,很多人很多生、很多世都在学,没问题。

说句实话,我也无数次在衡量,这个法还应该不应该讲,无数次衡量。因为人们说一套做一套的东西呢,不能计较。要计较,就不能再说了,说不下去。

因为说一遍、一万遍,他还要用自己的信解力去编故事,那还不愿意念佛,不愿以佛愿住持、佛的果觉住持、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呐,或者说接受阿弥陀佛果地的回施啊,或者是授受啊,给予啊等等。愿意,还以为自己那个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或者无始以来自己那个业习、那个我要保护。

那这不是大家的共业吗?!那这不是大家这个时代的种种苦难的根源吗?!人们能连这一点都不知晓吗?!

不以佛力呀,很难知晓。

所以很多人呢,假装修行,实在造业呀!造骄慢业,自大业,好为人师业,继续虚伪流转业,邪见炽盛业……未离无明根本哪!就是我执。

净土就是接受授予去实践

净土也不让你去破我执、破法执,就把阿弥陀佛的果地觉全体授予我们,我们拿着就去玩味、去体验、去实践就好了,不让你去破任何东西。

所以说呢,我感觉学净土的人呢,最不应该生的是嗔心与对抗。

你可以不念他,但他授予你了,这就是接引导师啊——接引众生,不舍众生啊!

要靠我们自力信解,基本上那要是淘汰的法则的情况下,那有几人能信解阿弥陀佛的愿力啊?经典上分明这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那要是等大家信了再去实践这个法,那这一切世间有几人信呐?

大家要这样去观察,顺着佛语去观察!

我也千百次的问自己,在干啥?哪有你说话出头的因缘呢?

——原来有个誓愿。原来不管是颟顸的、笼统的,或者说就是什么因缘下发的那么个愿,原来是愿力在住持着。

虽然是随顺佛的愿力而建立的一个愿,由于这个愿住持着,这个愿没法动摇,因为它是顺着佛的教法立的愿。所以说呢,没办法去破坏它,没办法去动摇它。

不是因为这个,因为个人的心力、心量、习气、身体、种种因缘,早都油尽灯枯了,早都没力量了。

靠那一点点的,所谓的自己的善根福德的因缘,早被这个六道业击得粉碎。还圣道——声闻、缘觉、菩萨还用下手吗?不用,根本不用。

三圣道,觉悟法界的有情也不会去对佛教的任何因缘有负作用的这种作为,但六道众生会呀!

所以我们只能以一切众生有情为菩萨伴侣了。要不然净土咋交流啊?难呐!所以说印光 da 德那个话也感人,一切众生皆是佛菩萨,唯有我就是个凡夫。大家这些佛菩萨就是唤醒我的觉悟来应世的。

没有印光 da 德这话,弘扬净土很难。有印光 da 德这个话呢,实践净土、弘扬净土都有一个很好的角度,很好的角度。

印光 da 德讲啊,众生以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为冤家、为对头,诸佛如来把贪嗔痴慢疑当成良师益导了,那我们就学诸佛菩萨吧!不要去学众生,众生不要学,天生都会呀!什么天生啊?我们无始以来造的业啊,循环着呢!

净土教法的特质,我们离不开阿弥陀佛功德的授受,就是佛心的授受,也就是我们接受这个授受。那你自然就觉悟自业,他业,共业,交织业,你觉悟九界业,觉悟你周边的任何的因因缘缘。而不再去强执著于自我意识。这个我执真是千头万绪都来自于这个东西。

我们的我执再顽固,我们接受佛果,佛果不多余。

我提的比较多的,也提比较中缓的方法,就有些人畏惧、担忧啊,说放下九界业、破除我执,那我还活什么呢——这种习惯意识,潜意识。就中缓的,我们拿着一部分时间实践佛的果地觉,拿一部分时间在自己业习里还继续浸泡着,不至于产生对抗、恐慌。

要知道这个法的缘起,就是法藏比丘说法,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名声传十方,令一切得闻者,实际就是令法界众生,皆得闻“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样一个果地觉之力,就是消除一切众生成佛障碍,消除一切众生往生障碍,一切众生度生障碍,消除一切众生的成佛,度生,往生,一切众生的障碍。

果地觉就有这么个作用,所以我们要念佛,忆佛的果地觉,就是所谓的佛心。

念佛心,“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即现身,是故我顶礼。”

应 时 为现身,念什么身,现什么身。说“佛住法界身,入众生心想中,众生忆佛念佛,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

说实践净土的这个点,就是我们还是放弃不了信解的方法,你可以回头去实践你信解的方法。

因为安心了,再实践我们过去信解的方法,信解的方法也会校正成佛力自力交织的一些体验。

阿弥陀佛这个教法

 有始无终

总之净土这个教法,阿弥陀佛以无量光无量寿的这样一个延伸到整个法界的舒展的法则,不舍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众生、任何一个时代因缘,这样一个教法,就是这样一个无量光、无量寿的教法,来利益一切众生,就是彻底的从根源上给大家表述、兜底的来表述,来实际操作这样一个法则。

“一切法灭尽,唯留此法,止住百岁”,那个“百岁”的意思呢,很多人做各种解释。这个法没法灭!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他的眷属寿命亦是无量光无量寿,国度亦是无量光寿。

所以怎么来说这个法会灭呢?所以不灭之法施教世间。

一切法不都是生灭法吗?

阿弥陀佛这个教法呢,有始无终 

这是 澫益 da 师判这个三身功德中,说报身有始无终。因为它与法身契合故,法身无生无灭,这教法无法灭,它以报身显现法报化三身的功德。

像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忆佛念佛。虽然业力还在我们生命中表现得很充分,但我们能忆佛念佛,说佛化身没有问题的。为什么呢?

知道是以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这样一个教法,那与阿弥陀佛就纠缠在一起了,因缘就和合了。那我们与无量光寿就做了一个不退转的连接——不管它有意无意。这就根据所谓的法界心的真实作用,或者说阿弥陀佛报德的圆满的一个作用、作用力来说。

实际大家的种种的想法、种种的作为、种种的现缘,认真起来讲,都是正常的,就是业习中的正常。

那我们念佛人,还把它看成正常的吗?你真正念佛了,如梦也好,如幻也好,无常也好,性空也好,大家慢慢会有了解的。

总之我们接触了净土弥陀信仰,若能深入实践,若不能深入实践,就是听闻,我们对“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呢,会渐渐地清晰起来。

总之不是真正修行者,简单的听闻者、接触者,善根都会增长。

真正的念佛人不是善根增长了,圆满的接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功德,真正念佛人,就是佛果觉因心,就是直接接受佛的果觉为自心妙用了。把过去那个无明心智下的业习、那个心,偿还给一切大地众生,偿还地、水、火、风、空、识,还归那个无自性的清净法界去了。

净土教法是大机大用。我们不在大机大用上去实践,就会流落到三五流的、不了义的、甚至世俗的修法上。看是在修行净土,实际在搞不了义的世俗的一些法则,行不行呢?大家都那么做,也没啥。

最多就是《般舟三昧经》讲——拿个摩尼宝珠贸了一头牛。贸易,就是换了一头牛,小孩子换了一把糖。行不行呢?行!

因为阿弥陀佛这一类众生也不舍,不舍一切众生,所以说他就不可思议!为一切诸佛所赞叹,其悲心,称为无尽悲心。

释迦文佛赞叹阿弥陀佛,无尽悲心,矜哀三界,欲惠以众生究竟真实大利。

所以我们这个实践净土的心智,很容易被过去世俗的狭隘的自我意识蒙蔽、蒙蔽,不断地自我蒙蔽。因为啥?我们容易习惯于一种狭隘自我的见闻觉知的一种守护、一种加深、一种强化自我的作为习惯。

那我们就要不间断地去忆佛念佛,随顺佛心的授受,来用佛心感知世间,而不是用自己过去那个无明习惯心感知世间。

这个修行呢,这个实践净土教法的关键的关键,这一点大家要不断地去认知。在我们放放松松,每个举心动念,每一个因缘面前,不让你紧张的。提足劲,紧紧张张,没有用,那没用的。

我们知道了解阿弥陀佛把他的果地觉授受给每一个众生了,你也包括在内,他不开除你,你放心,你再特别他也不开除你!

全体授受给每一个众生,就是所谓把清净、圆满、无碍的功德,或者这个心、心念的根源授受给我们,这个体授受给我们,那么可以随时用它。

不用佛也不怪你,你放心,但不要紧张,因为你永远丢失不了这一颗心,佛给我们揭示清晰罢了,就是本具心。

我们要了解这一点,放松地去实践每一个举心动念、每一个思维,因为它是本具的,佛授受是本具的,你本来具有这个心,佛用授受来唤醒它,来揭示它,让你看到它的样貌。

我们记住这个关键,记住这个关键的关键,任何时候都不要紧张,“从容处处妙吉祥”这个话就来自于佛的果地觉的授受,佛心授受。我们每个众生又本具这个觉性,本具这个佛性。

宗下的大德们讲自性,通过佛陀来证实我们每一个众生本心具足,本心清净,本心不动摇,从来没有丧失过。今天开始启用了,这一念这一因缘开始启用了,那就在念佛,那就是忆佛。

所以修行净土的人不用紧张,不用过分地用力,要省力。

说它这个下手易行,从外看从内看,内外结合看,皆是佛。

诸佛广大心智,我等亦有广大心智;诸佛大方广,我们也有大方广的这种本具的心智,一点都不缺。

这一点你证实了,你认知了,那你就在念佛,三皈依你真正皈依佛啊。

这个皈依是究竟的,不会散坏,不会动摇,不会增减的,就是大安稳的皈依,具足的皈依,不动摇的皈依,皈依到万法根源处。

佛法心法,我们不知道什么心,所以就生种种妄想,生种种烦恼。我们今天了解什么是心了,无量光寿就是心,是阿弥陀佛直接授受给一切众生的一个清净圆满无碍的心。我们用这个心,那就是念佛者,就是净土行人。

我们不用这个心,我们用九界的心,那就是九界业的一个参与者,纷纷攘攘,千奇百怪,种种因缘。

所以我们接受阿弥陀佛究竟心智的授受、给予,以此因缘令生命相续,就是念佛行人,就是弥陀信仰者。

不接受,还用自己那个信解力,自己那个见闻觉知,自己那个习惯,唯佛是念你做不到的。你不强化自己,你是不甘心的,你不想表现一个特异、跟别人不一样,你是不干的,你心智中还有很多缺失。

大家在这个地方呢,这个焦点问题上,看看自己是不是忆佛念佛者,轻轻松松地,不要那么给自己加力,不要上火。

因为念佛正常,你不念佛也正常,你上什么火呀。

不念佛,轮回正常;念佛,得不退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