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是愿,愿就是生命

请校正以下文:

师父,昨天陈老师向您提了个问题。这个问题特别重要,您讲到以佛愿与我们的生命融为一体的角度,即我们的生命就是佛愿,当时我是这样体会的。

这一点确实至关重要。当时陈老师说自己发愿时发不了,还提到有私欲,比如想身体健康这类个人愿望,也觉得难以践行,还提到要思考自己的初心、立志究竟是什么,您讲得特别好。但昨天讨论时我在想,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观察,或者从什么角度出发,能让我们的生命和佛愿融为一体,是否有可操作的指导呢?

当然有。我们学网上论坛就是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导,它其实是我们生命的大方向。通过五念门,最终能确认生命的大方向。因为佛所展现的是一切生命大方向的完成,这个大方向就是回向觉悟,彻底的觉悟,回归心性的本来如实,佛用愿把它彰显出来。九界众生必然都要归于这样一个生命的大方向。就像百川中的小溪流,要回到大方向,五念门就是回归大方向的具体操作方法,尤其是第四门,它是更高层次的事情。

前两门身业、口业有些基础的作用,第三门讲的作愿就是立志。在生命中要清晰立志,这通过思维观察完成。由于正见的引导,我们会正思维,越想越明白,从而确认生命的大方向。所以,生命的觉悟是通过我们主动观察生命,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

师傅讲的正见、正思维,主动去观察,很对。我们可以把观察具体一点,深入挖掘。佛法非常具体,指向我们的生老病死等日常面对的事情。因为我们没有正见,所以不会观察,而佛出世就是给我们正见让我们学会观察。

在净土教法中,先给我们一个生命圆满的一证二报,即佛果,以此为背景作为观察底色,来参照现实中轮回众生的状态。在这样的对比下,我们建立生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然我们会很迷茫,不知道生命的真相。佛以阿弥陀佛的愿,让我们对生命圆满有一个认识。通过二十九种观察,我们知道原来生命可以如此圆满、清净、庄严、富贵,从而对生命本质升起向往。再回观我们自我建立的轮回体系,因为这二十九种观察能让我们回观当下轮回的苦、虚幻、不圆满,这时我们就不再把虚幻的生命体当真。

有了这样的观察对比后,在任何实处,我们都能以这样的发心作为守护来认知世界,不被世间幻象所迷惑。这是非常善巧的方法,通过极乐世界这个参照系来观察,解构由自我建构的虚妄世界。这就是净土的观察方法,直接以原教入手,原教就是从圆满的如来藏这个角度入手,看到生命的整体性、圆满性、本质,以及我与佛无二无别,能受用这样的缘起,以这个缘起观一切。

有了正见再回观时,就能照见一切。比如我们习惯把自我、二元对立、执着常(执着身体等)当真,而正见是我们的守护,要守护发心,以阿弥陀佛的圆满正见为守护,就能智慧照见一切虚幻不实,这就落在实修上。生活无非是心念的作用,我们习惯了分别、执着、对立,以圆满的心觉悟这些习惯,就是时时处处在修行。

这里面涵盖了一切佛法,比如最基础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净土里也有这些。具体观察的话,我们随时随地都执着常见,像师傅来了,就希望师傅永远在,觉得精舍漂亮就希望它一直这样,执着身体不老等,这都是常见。如果能真正串习法则,对一切因缘就不抓取,念佛人在任何实处都能随缘,不攀缘,因缘变化时也不把事物固化为实有,这就是在生活中运用佛法。任何一件事都可以用来实践正见,观察自己的不合理作意、习惯性执着等。

先把我们所依的东西看清楚,也就是以佛愿为己愿,理清楚生命的大方向,思维越清晰越好。这样在生活中就能照见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习惯性的攀附、依赖等。修行就是把这些东西越修越纯粹,因为正见是佛开示的,圆满佛果是佛成就的,一切众生本具这些,都是现成的,无需我们额外修饰。

这个法则的设置究竟圆满,没有遗憾,没有不究竟的地方。它用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的见地,以阿弥陀佛佛果来彰显。我们要咬住这个传承,清晰明确,不要被其他说法干扰,五念门是纲领。

五念门的关键在于通过观察完成生命大方向的确认,以愿导行。心愿清晰了,身口必然会按此行动,因为身口是由愿心推动的。我们要抓住核心,心里所愿是阿弥陀佛的二十九种庄严,以此观察清晰生命大方向,一切作为都从这个出发点出来,必然会有广大的心胸。

即便还有自私自利的习气也没关系,我们是凡夫,习气来了,在佛愿这个底色下,它都是觉悟的对境。就像师傅说的,遇到事情就像狮子搏兔,练一次就觉悟一次、超越一次,反而成了训练底色的机会。

法门路子在五念门里非常清晰,传承清晰,方法没有疑点,我们只需越学越细,它能涵盖一切众生的生命。

净土行人要独诵大乘,就像《法华经》讲的,要数自己的家珍,佛讲法就是告诉一切众生,本来与佛无二无别,这是如来藏的事实,也是净土用的究竟见地,是了义中之了义。这样我们不会排斥大乘经典,反而越学越赞叹,因为都是佛从最究竟处说的。

净土的殊胜在于用阿弥陀佛的愿彰显最究竟的方法,这个方法普适一切根机,涉及广、下手易、至简至明。它从现前一念入手,念阿弥陀佛就能得到佛的功德回向,谁念谁就能起作用。

刚开始可能不熟练,甚至没用起来,就像没碰到开关,其实光明本来就在,打开开关就亮了。之后可能会因为无量习气,又出现杂念,但只需观察,回到清净圆满具足的念上就行,这是纯熟佛念的过程。

我们要找准这个核心、简单的点,万牛莫挽,一门心思用下去就能成就。这个教法省力精彩,一念相应,就像佛一样去用。这是个事实,确认就行,不是要变成什么状态,这是个大光明藏,确认就好。

确认后只是修行的开始,虽然起步即终点,但要纯之又纯地实践直至成佛。我们很多时候还没真正开始修行,一直在业力和分别心中打转,没进入真正的大乘修行。

师长授予的教法传承是大恩大德,众生如果自己能成佛,佛就不用出世,我们自己若知道怎么修行,也不需要传承。参学就是要落实到本具的这个点上。

就像净土,车务禅师说若能于此信得及,大势已办,念佛即是见佛、成佛、求生、往生、渡生,三事同时,更无前后。确认后就在此受用,明确生命大方向。确认后不会退转,只是我们习惯多变,觉悟习惯就好。

深入探讨,开关打开是起步,本觉、始觉、究竟觉都是如此。在念佛生活中,要不断成熟方法,净土方法不离自受用和他受用。

先说自受用,每天从早到晚,内心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无论是否出声念佛,都要守护内心的东西。不管上班、在家、出家与否,都在这个点上用心,虽然碰到了这个点,但还是会觉得生疏,习惯的力量很强。

不过有了安心的底色,就能轻松面对习惯,包括面对无始以来造作的业力果报,如受苦、生病、被人攻击等。此时要以守护的愿心觉悟,不被迷惑、动摇,心动了就回到守护的愿上来,天天做的就是这个。自受用不能丢,因为能迷惑我们的东西太多了,出家有出家的考验,在家有在家的考验,这些都是实践教法的机会。

我们要通过做功课提醒自己用这个方法,一点一滴地用。再说他受用,要发大愿,以普贤行作为心,在利他方面展开,比如发十大愿。佛后普贤,先在佛愿上安心,再以普贤行为心。

师傅鼓励出家,因为出家方便,哪怕形象上也是提醒。出家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以阿弥陀佛的愿为己愿,发大心,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出家人的本分。真正立起愿,就不会舍法,很多净土学偏的人容易舍法,执着圣道净土而舍弃佛讲的一切法,这不是大愿。

我们要抓住机会实践该学、该做、该承担的,不着急,随缘顺佛的安排。在不同环境都当仁不让,发挥自己的作用,知道自己的定位,以适合的方式利益众生,无论什么因缘都能安心圆满。

当我们以大方广的维度看待事物,就不会计较得失、事业大小、别人赞叹与否,以大观小容易超越,没有大愿底色就容易处处受阻。

自受用和他受用两方面都是佛力助持完成的,核心就是以佛愿为核心支持。把路子和方向看清楚明确后,会发现这个法涉及太广,不择根性,无论什么人都能成为道友,走到哪里都是道场。

我们感恩今生选择净土教法,选择其他教法,能交流和真正利益的人有限,比如禅宗找接班人都难,而净土遇到什么样的人都能和盘托出,满足我们的愿。出家修净土,即便资质不够,也能因共享佛力而不畏惧,轻松弘法。所以有了净土安心,出家就简单了,不会被担子压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