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是愿,愿就是生命

生命是愿,愿是生命

莲友:

师父,昨天您开示,陈老师不是向您提了一个问题吗?佛愿跟我们的生命融为一体。这样一个角度,我们的生命就是佛愿。当时我是这么体会的。这一块确实很重要。他不是当时问,他说:“我发愿,我说我就发不了不为自求”。记得吧?他说:“我就是有这种私欲,我就有这种想法”。比方说,我想身体健康,我个人的愿望,他就做不到。当时你的初心到底是什么,就是立志。我觉得你讲得特别好。

后面在讨论的时候就想,通过什么方式观察,或者是什么角度,让我们的生命和佛愿融为一体,这样有没有可操作的指导?

明悉法师:

当然有啊,我们学这个《往生论》,它就是具体的操作指导。它其实就是我们生命的大方向,你通过这个五念门,它最终完成的,就是你生命的大方向确认了。因为佛展现的是一切生命的大方向的完成。

这个大方向是什么?就是回向觉悟,彻底觉悟,回归心性的本来如实。他用这个愿彰显出来。九界众生必然归于这样一个生命的大方向。我们一个百川,我们一个小溪流,我们要回到这个大方向。那怎么回?其实五念门就是回归大方向的具体的操作方法。尤其是第三门,第四门,它是意地上的事情。你看前两门身业、口业,身业、口业由意地支配的。第三门讲的作愿。作愿是什么?就是立志,就是你的生命大方向清晰。那它如何清晰?它通过思维观察完成的。

就是正见,由于正见的引导我们会正思维。你正思维你就越想越明白,越想越明白。你把这东西想明白了,那你的生命大方向就确认了。实际上生命的觉悟,是通过我们对生命的观察,我们自己主动观察,然后确认你到底要做什么。就是你到底要做什么,这个想清楚了。

莲友:

就如刚刚师父讲的正见,正思维,主动去观察。那么我们这样一个观察,怎么具体一点?

明悉法师:

当然可以深入。因为佛法就是非常具体的,指向的就是我们的生老病死,我们每天面对的事情。因为我们没有正见,所以我们不会观察。佛法出世就是给我们正见,让我们观察。

那你看在净土这个教法,它是怎么观察的?它是先给你一个生命圆满的依正二报,就是佛果。然后以这个为背景,作为观察底色,来参照我们现实的轮回众生的状态。我们在这样一个对比下,我们就建立了生命的价值观,人生观;要不然我们很迷茫,因为我们不知道生命的真相是什么,对吧?那好了,佛他就以阿弥陀佛的愿(成就),给了我们一个生命圆满的认知。

你通过二十九种庄严观察,你知道原来生命它可以这样的圆满、清净、庄严、富贵。而你对这样一个生命本质生起了好乐,那你再回观我们由虚妄自我建立的轮回体系。对自我建立的轮回体系,你有一个回观它的机会。怎们样回观它的机会?二十九种观察,它都是能够回观我们当下这样一个作实的轮回,它是苦的嘛!它是虚幻的嘛!它是不圆满的嘛!那这时候我们就不再把这样一个虚幻的生命体当真了。

当你有了这样一个观察对比之后,你一切时处都能够以这样一个发心作为守护来认知世间,那就不被世间幻想所迷。你看它这个多善巧的一个方便啊!就是通过极乐世界这个参照系来观察,轮回的这一切—-由自我建构的这一切,它都是虚妄的。这样,它就解构了。把这样一个由自我建构的世界把它解构了。这个就是一个净土的观察方法。

它直接以圆教入手。圆教就是啥?就是这个圆满的,如来藏的,这样一个知见。以这个角度入手,来看到什么呢?看到生命的整体性,生命的圆满性,生命的本具,生命的我与佛无二无别。我可以受用这样一个缘起,以这个缘起回观一切。以这样一个正见再回观一切的时候,它不正见一出来的时候你就能照见它了。

你比方说我们习惯把自我当真,习惯把二元对立当真,习惯执着常,执着身体,执着常见、我见这些见。习惯一来了,你这个正见是你的守护。就是我们常说的,你要守护你的发心啊。你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要回到这个守护,这个圆满的正见上来,然后它就能够智慧照见这一切的虚幻不实嘛。这其实就落在实修上了,是不是?

怎么样落在生活上?生活无非就是我们心念的作用。我们习惯分别,习惯执着,习惯对立,那你这样一个圆满的心来觉悟这样一个习惯,那它就是时时处处都在修行,对吧?其实这里面它就把一切的佛法都涵盖了。

你比方说最基础的佛法正见: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些其实你说净土这里面有没有?对,它确实是有。那你说这个是不是非常具体?你比方说我们可以观察我们具体的,你说具体怎么观察嘛?你比方说我们执着于常见,随时随地我们都执着常见。

比方说师父这次来了,我们就会想,师父如果永远在这多好,这其实就是一个常见。师父能够不走多好,就觉得我们天天都在一块多好,它就是习惯性的,我们就会把一个状态固化为实有,然后希望它永远不变,或者我们执着这个身体,它不老多好,对吧?它能一直活下去多好,那么这个精舍这么漂亮,我们就觉得它一直这样多好,这就是常见。

你如果能够真正串习这样一个法则的话,你对一切因缘,就会不抓取它—–那这个实际上就是一个生活当中的运用。一个念佛人能够一切时处是随缘的,既不攀缘于它,但是它因缘散灭的时候,你也不会把它固化为一个实有。这个是不是在每个现缘中用了?

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拿出来,实践你的正见。去观察你的非理作意也好,或者是习惯性的执常、执着为我、执着为我所、执着为对立、执着为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它哪一个心念不是这些东西呢?所以生活当中怎么用?其实就是这么用。

你先把这个我们所依的东西,看清楚。对!就是你的命根子,就是我们说的我们的生命的大方向—–以佛愿为己愿。这个东西,你把它理清楚了,你真正把它理清楚了,把它思维清晰,能越清晰越好。越清晰你的眼睛越亮;越亮,你用在生活当中,你就能照见。我们经常说我们没有用法嘛。没有用法无非是你看不清楚了,你就没有用,又随着原来的习惯跑了。对吧?我觉得这个师父好,然后我要抓住这个师父,要怎么怎么样,依赖于人了,对不对?那不就是习惯吗?对不对?

那就是你眼睛越亮的时候,你就能够发现自己的那些贼心,那些习惯性的攀附,习惯性的依赖。那这就是不断地在洗涤我们的我法二执,洗涤我们的尘垢。那越洗越干净,越干净,它不就越来越纯粹吗?所以实际上修行无非就是把这样一个东西纯粹、纯粹、纯粹,越弄越精,越弄越精,越来越精纯,越来越精纯。

这东西本身是现成的,就是你再怎么修,修到最后也不是自己修出个啥来,你只是用了一个现成的事实而已,所以它是无修修啊。对吧?

这个正见是佛开示的,圆满的佛果是佛成就的,这一切心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它也是现成的。本来也没有我们修出个啥来。所以这样一个法则的设置,本身就是一个究竟圆满的教法的设置。它没有遗憾,没有委屈,没有不究竟的东西—-就是不了义的说法。

那你就是在这一个点上去用,就是用如来藏这个见地,它不是用声闻乘的见地,也不是用唯识的见思的见地,它直接用的就是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的见地。这个见地怎么彰显呢?以阿弥陀佛佛果来彰显。

这个点我们要咬住,就是所谓的传承要清晰,不要一会儿又跑到别的地方去,别人一个说法你就用别的方法去了。这是我们唯一用的一个方法,方法太多了,咱只用这一个。这一个啥?就是五念门嘛,这是它的纲领。

五念门关键的关键在哪里?就是通过观察来完成生命大方向的确认。这个生命大方向的确认就是愿。以愿来导行。(小编案:愿是生命的指向。世人的生命是由种种清晰和不清晰的愿主导;念佛人用阿弥陀佛的愿来导引生命)

(以愿来导行),那身口不就是你的心嘛?你愿清晰了,身口必然这么做,对不对?身口是由愿心推动的。我们要把这个核心抓住,实际上你心里所缘是阿弥陀佛的二十九种庄严。然后来观察(和)清晰生命的大方向。生命大方向一旦清晰了,你一切作为都在这里面。

你的出发点就是从这儿出来的,那对应的必然是一个广大的心胸,对不对?它那个心量就可以展现出来。你习惯了这样,那这不就是你的底色吗?你的底色就是佛愿,那你的生命就大方了。

那你说我还是有自私自利的习气,没关系,我们是凡夫嘛,习气来了,它底色是这个呀。你在这个底色下,它都是一个觉悟的对境而已,皆是良师益友,对不对?就是所谓师父说的狮子搏鹿,来了我就练一次,我又觉悟一次,我又超越一次。它成了你训练底色的一个机会。

你说是不是这个法门路子非常清晰?它全都在这个五念门,就我们学的这个《往生论》,全程清晰,没有任何疑点,你只是去把它弄细就好了。可能刚开始比较粗,模模糊糊的,那你越学越细,它就一点点把你的整个生命,一切众生的生命都涵盖了。

莲友:

先把自己的家底搞清楚,数一数吧,我再来看看这个。

明悉法师

你看,为啥净土行人要读诵大乘?你看《法华经》无非就是讲这个,它就是数你自己的家珍。…….,无非都开示一切众生,你本来是佛,本来不是一个贫女。它里面有很多比喻,大富长者喻、三车喻……..衣中有宝…….等等,它就是告诉你什么?告诉你如来藏这样一个事实、你本来是佛的事实,你与佛无二无别的事实。这是不是净土用的究竟见地?所以它是了义中之了义。 那这样你也不会排斥大乘经典,反倒是越学越赞叹大乘经典,因为它都是佛从最究竟处说的。

净土殊胜在于它把最究竟的实相,用阿弥陀佛的见这个方法彰显出来。这方法太妙了!它是普摄一切群机的方法,只是这个地方超胜于其他方法,因为它摄持广、下手易、至简至明。

莲友:

阿弥陀佛就是把圆满、清净具足的功德作用力回施给你了。你在这里,不用考虑自己,不用想自己干嘛,就在这里一念,谁念谁是,他就是那个作用力,谁念谁就是这个东西。

后来就理解,原来师父说,你不是用得不熟练,而是根本没用。就在那个点还没碰触,就像灯光的开关,一打就亮了,实际它本来就亮着,可能是我们自己挡着了,直到那个点一打开,它本来就是现成的,就已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后面的话,就像师父说的,我们纯熟的可能就是唯佛是念。因为我们过去无量的习气,可能又突然念自己了,忽然念过去的作用力了,我修不修了什么的。这里直接,在这里一念业的时候,只是一个观察,然后回来用这个点就行了。回来用它就是清净圆满具足,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一个确定。就是纯熟这个唯佛是念,纯熟佛念众生的这么一个点的熟练过程。对这一点有清晰的了解。

明悉师父:

对对对。

莲友:

向师父也汇报一下。

明悉师父:

他就把最核心的,或者最简单,大道至简的点找准。而且他真的要万牛莫挽,再多的说法,也不会怀疑这个方法或者放弃这个方法,就是一门心思地用下去,专复专嘛!这真的就是可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个点要找到。

莲友:

对,找到了就发现这个教法省力精彩,对!就是一念的印契,后面就是像佛一样,佛怎么用你怎么用。印契、给予、支持、祝福等等。佛是什么样的念众生的状态,你就是用这个状态去用。然后你了解“世尊我一心”,它是个事实。有这样的体会。它是个事实!

而且这是个完成时。确认这个事就行,确认一下就行,不是要我变成什么样的状态。它是个事实,佛愿已成就的。它是一个大光明藏,它是个事实,我们只是确认一下。不管睁眼闭眼,光明都在。只是…….打开确认一下,就在这个地方。这就over了,就不需要我干啥。大事已毕,就是这个意思。

明悉师父:

对对对。但这块,其实你确认了,其实只是修行的开始。你也不要觉得从这开始我就什么也不用干了。它是你找到了那个起步了。这个起步也就是说,其实起步就是终点,它是一个缘起。但是你要在这个地方纯之又纯地去实践,直至成佛我们都总是以这个为缘起。所以它“初发心即成等正觉”,这不《华严经》说的吗?你只是在初发心这个地方摸到的,成等正觉也是没离开缘起,但它会如幻地经历从初发心到成等正觉这个过程。

那我们只是在开始找到了,在这之后,其实你就慢慢地去渐入渐深地体验佛法大海而已。只是我们很多时候开始都没开始,知道吧?我们一直是在自己业力里面打转,在分别心当中打转,然后以分别心为缘起在修行。它其实还没进门儿,没进真正大乘佛法的门儿。

莲友:

这个地方要刨一下。我后来在回观,之前那个用呐,其实就是师父说的你根本没用,就是拿了一个法则往自己身上套。不行,我得赶快圆满我,现在我自己得圆满,让它清净起来,让它具足起来。我拿过来这个法则训练,让自己训练圆满、清净。其实是拿过来套自己,根本不是确认它本来就是现成的光明作用力。

莲友二:

而且还很容易拿法攻击别人,很可怕。他设定了一个东西。

明悉师父:

所以师长授予的教法传承真是大恩大德,他永劫顶戴。因为没有这样一个传承的授予,我们自己是找不到这个点的。众生如果自己能成佛,佛就不用出世了。一样道理,我们如果自己能够真正知道怎么修行,那也不需要传承了。

这个传承的确是,在你没找到点的时候,确实需要师长,需要学习。古德为什么参学呢?他参学就是要在这个地方落实,在你本具的地方碰触。其实净土也是这样,像彻悟禅师说的:“果能于此信得及,大事已办,参学已毕”。对不对?

所谓于此是什么?就是念佛时即是见佛时,即是成佛时,求生时即是往生时,即是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他就在这个实相处确认了,开关打开了。三藏十二部无非是开示这个,那你还有什么?再大的善知识也是给你确认这个而已,属于不同方法而已。 那我们现在是在净土这个地方,在阿弥陀佛愿力这个地方来确认,确认这一点。那你确认之后,他就在这受用就好了。那也就是生命大方向的确认而已。就我们刚才说的,大方向在这个地方能确认。那你确认了,还能不能退转?它本来是事实,它怎么退转?只是我们习惯会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它是一个习惯。那你觉悟这是一个习惯而已就好了。

(彻悟大师原文:正当念时,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内。如两镜交光,相含互照,此横遍十方之相也。若约竖穷三际,则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帝网珠光,难齐全体;南柯梦事,略类一斑。此理悟之最难,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当,终必全身受用。可谓参学事毕,所作已办矣。)

莲友:

再往深挖一下。师父,您刚刚讲的这座开关,“咔”,打开了,你说这是起步,当然究竟觉也是这样,对吧?本觉始觉,都是这样。(对对对)。但是今后的,就比方说我们在念佛、生活当中,我们要不断成熟。这个成熟的方法怎么样去做?就是实操的一个具体做法?

明悉师父:

其实净土这个方法,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他不可能变成别的。

莲友:

比方说,经常就是安住在里面,吃喝拉撒一切都是佛行。

明悉师父:

他其实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其实还是不要离开《往生论》。《往生论》讲的五门,前四门是自受用,第五门是他受用。你就是在这两个方面去夯实。

我们先说自受用。自受用实际上,我们每天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内心清晰地知道要做什么。他就会默默地,无论是念出声还是不念出声;或者念与不念,内心所守护的就是每天要做的事。你上班也好,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反正不管你干啥,你都是在借境而炼这个心,都是在这个点上去纯熟。其实我们很生,虽然你是碰到了,但你是非常生的。我自己是这种体会,就是生疏,习惯很强。无始劫以来的习惯。但是实际上,因为有了一个安心的底色,会很轻松地面对这样一个无始劫以来的习惯,包括我们会承受无始劫造作的业力果报。你还是会受苦、生病或者别人攻击你,或者是别人说你修得有问题。像师父说的,别人说他不持戒呀。这些都会经历。但这时候需要干什么呢?以你的守护来觉悟这个,不要被他所迷,不要被他所动。你心动了,你知道吗?你知道,就再次回到守护的誓愿上来。天天干的就是这个事。

自受用不能丢。什么叫自受用?就是内心的守护,要不断地练。能够迷惑我们的东西太多了。是不是?出家也有迷惑,在家也有迷惑。那出家人呢?你看好多人都在建大庙,收徒弟;你出家这么多年了,还混成这样。对吧?你连个地方都没有,然后你又不如法。这不都是考验吗?都是实践法的机会,对不对?一看人家都住在丛林里面,多如理如法;你天天在外面跑。这些是不是来检验你的?是不是给你实践教法的机会?它就是点点滴滴的,那你都把它当成实践法的机会,这够你做的了,对不对?那这只是自受用的一块。

那么为什么要练功课呢?《一念法》也好,《无诤立誓文》也好,就是提醒你,这时候你要用。用,就是一点点滴滴地用,这只是自受用。

那还有他受用这块呢!那就更无量无边。不是说我们要建立什么大的事业,就是在利他这个地方,你的愿要发,就不断提醒大愿。我觉得他受用这块展开,就是(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佛后普贤嘛。为什么叫佛后普贤?就是你先在佛愿上安心,安心后以普贤行为你的行,这叫菩萨行。就是我们有佛给我们兜底,我们现在都在佛愿上。在佛愿上不是让你当懒汉,什么也不干,而是要行佛事业。

对,在这块为什么师父鼓励出家呢?出家有方便,出家真的有方便。哪怕我们的形象就是一个方便,它就是提醒你要干什么,对不对?我觉得这个,你看**师,你看她一出家,人家就不会在意你是女人,或者其他什么身份,只会看你是师父。那你自己也是这样认知—-我是师父。他就会佛做什么事,我就该做什么事。佛就是支持一切众生,那我就支持一切众生。你看到什么因缘,他的这个支持,其实做事情只是一个内愿,愿的表达而已,而不是为做事情而做事情。关键是心愿要在这个地方串习。心愿广大,以阿弥陀佛的愿为己愿,大心嘛!

那就“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那出家人本份事多了,对吧?他与一切教法无诤也是这种体验。你真正把这个愿立起来,什么法都是你的责任,出家的本分法也是责任。当然自己量力而行,但不会舍弃这些法,内心不会再舍法。再舍法,我们就没有守护无诤内誓,对不对?那很多净土学偏了,就是容易舍法,他觉得那些都没用了,那些都是圣道门,我就念佛了。他其实是执着了净土,而舍弃了佛讲的一切法,这就不是大愿了。普贤佛的大愿,阿弥陀佛的大愿,它是一切法的总持而已。

为什么说它只是一个起步呢?我们该学的,该做的,该承担的,都是要去尽未来际去实践的。一旦尽未来际,我们也不着急了,对不对?但着急行也行,着急度众生,着急要去干啥的。生命和这个愿—-就是生命在愿的照耀下,你就分不开了。生命就是愿,愿就是生命。有事,我就去做;该承担的,就承担。那没到我的时候,我也不去攀缘。就是天天随缘地去随顺佛的安排,随顺阿弥陀佛的安排,随顺三宝的安排。那该我做的,就是要做,当仁不让。我就住在一个小精舍,我也当仁不让;住在大丛林,我仍然当仁不让。它不会在相上攀比。小精舍有小精舍的作用,只要你发心到位,作用是同等的。只是各自扮演不同角色而已。因为众生需要,大家各自扮演不同角色。众生需要建大佛,大安法师就扮演个建大佛的角色。那你说众生需不需要精舍?需要。需不需要果地觉?也需要,都是需要。

那我们只是知道自己的定位。我觉得我适合以这种方式利益众生,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因缘。那你就不是一个亏欠的心,你也是在承担,也是圆满的。然后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该接引众生,就接引众生。那没有人?没有人,我一个人关起门念佛,我也是圆满的。不管什么因缘,都是安心,都是圆满。这不是说什么都不做,对不对?恰恰是放开了。

生命的大底色是什么?当我们的维度或者说频道是大方广的话,那就不计较了。就不会在执着得失、事业大小,别人赞叹不赞叹。就是以大观小,慈师经常说,以大的东西回观小的,它就容易超越嘛。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大愿、大底色,什么都能成为障碍,对不对?处处都是障碍。但你以大观小,那就是一切,一切碍中行无碍,本来无碍,对吧?所以说来说去,还是没有离开自受用和他受用这两方面。而这两方面,都是佛力住持完成的。根还是在这里:唯佛是念,佛力住持。就是佛力住持,就是佛力住持。

把路子看清楚,方向清楚,就明确了。我觉得这个法摄机太广了,所以一旦明确了,任何人都能成为莲友,都能支持,走到哪里都是道场。因为它是不择根器的,我们太感恩今生选择了净土教法。选择别的教法,你能交流的人很少,能真正利益的人,需要选择根器。比如选择禅宗,那找个接班人都很难,对不对?对大多数人只能讲,好好做人,好好护持道场,好好培福,但没办法和盘地给究竟的东西。净土不一样,遇到啥人,都是和盘托出;遇到啥人,都是共享合作。这多好,对吧?

它真的满我们的愿。你出家了,能满你出家人的愿。我觉得出家人的愿就是弘法利生。虽然自己啥都不是,资质不够,但愿我是发了,对不对?那阿弥陀佛的确满了我们的愿。你资质不够没关系,你修净土就好。你自己做不到没关系,我们共享佛果。你这不就不畏惧嘛!

莲友:

师父说,尽未来际轻松。这使人想到《莲社立誓文》,发现为什么在最后加上“尽未来际随顺实践传播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轻松。不会让你…….我要做什么,我要赶快传播,我要赶快去实践。这就是从容,从容。

明悉法师:

对,所以你有了净土安心,出家真的简单。不然出家路太难了。有了净土,不会被担子压垮。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