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居学习《无量寿经》01 势在必行


师父:

因为僧众的安居,应大家的要求,这节课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回顾回顾我们对净土法门的一个整体认知。

通过《无量寿经》啊,《往生论》啊,尤其是《无量寿经》,我们希望在这九十天中呢,每一周有这一节课,我们依止《无量寿经》的经文,给大家提示提示阿弥陀佛的因地,或者说净土一法的大事缘起,或者说弥陀信仰的这个大事缘起。

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缘起?法藏比丘因地所发誓愿及其成就,那就是下半卷所宣化的,阿弥陀佛随顺众生所传递的净土教法,畅佛本怀所畅明的净土教法。二者差异何在呢?一个是畅佛本怀,一个是畅众生所需。那我们依止着经典,它的具体文字,就是所谓的圣言量,来给大家尽量简单地、使大家在这个简单化的情况下,来认识了解畅佛本怀的净土教法与三辈九品的修行往生的实践。

那一佛所宣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佛为利益一切众生故,所以说顺应众生的法则;佛为畅明佛究竟功德故,来畅佛本怀、普度一切的法,佛亦在畅明。那《无量寿经》中,这两种对法的叙述,就是两个角度的叙述,其究竟意义肯定是一如的,或者说归元无有差别。表述的一个是依佛功德、依佛愿力来表述;一个是顺应众生心智差异、选择法来表述;其目的成就无上道,归于一乘。

好,有善读者,放光寺的出家师也好,把《净土五经》印光法师的这个序读一读。放光寺找一个出家师。

《净土五经》印光法师写了一个序,《净土五经重刊序》,民国二十二年那个序。找一个善读的,普通话好一点的。

净土五经重刊序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若论大机所见,肇始实在华严。以善财遍参知识,末后于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然则华严明一生成佛之法,而归宗于求生净土。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也。此殆大机所见,二乘尚不见闻,况具缚凡夫乎。

迨至方等会上,特为专说净土三经,俾一切若凡若圣,同事修持,以期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也。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

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便已彰明校著。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为观无量寿佛经。

在舍卫国给孤园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诸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复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为阿弥陀经。此三,乃专谈净土之经。而阿弥陀经,摄机尤普。以故禅教律各宗,咸皆奉为日课焉。

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令诸阅者,知此一法,大畅佛怀,较彼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以故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金陵净土四经板,已经模糊。修净业者,苦无最清爽之读本。因为铸板,以势至念佛圆通章,附于三经之后,称为净土五经。若论法门缘起,宜以无量寿经为首。今为便于读诵,故以阿弥陀经为首。阅者谅之。

民国二十二年岁次癸酉夏历元旦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好,这个《净土五经重刊序》是我们近代净土宗大德印光法师所撰述。那么大家以印光法师为净土法门的第十三位祖师,他来判定这个净土五经所具述的教法的一个内容,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到《势至念佛圆通章》,他在这个地方做了一个叙述,《普贤行愿品》在这地方就提的少一些。

那我们就依着印光法师说《无量寿经》所宣化的机制来表述,我们这个夏天要谈,这一个安居要谈的,依《无量寿经》来谈阿弥陀佛因地及他成佛之后所摄化众生的方便。我们来依《无量寿经》,那其他的《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势至念佛圆通章》,我们都放一放。来专谈依《无量寿经》所说这个若凡若圣同事修行,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及回小向大之二乘,乃至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萌摄受,是为《无量寿经》。它这个宣化的内容,就是现生,以期现生出此娑婆。这出此娑婆是什么样的人呢?实际就是九界众生,讲的所谓的菩萨、贤圣、凡夫有情;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是此生,以期现生出此五浊。

那这一段《无量寿经》,印光法师这个介绍就谈到了所谓的“凡圣同修,九界同归,等蒙摄受,咸得往生”,这样一个净土法门的纲领性的主题,就是佛力作用的主题。

为什么今天拿这个本本呢?以前没拿本本。拿本本儿,就是我们来学习这个内容,不是我们后人或者某一个人无事编造,或者说为了引发一点儿什么说法,来杜撰出来的。实是有圣言量的依止,有像印光法法师这样的大德,他们所撰著的文字、他实践的法则,所表述的《无量寿经》这个畅佛普度众生本怀之法。

我们依着这个圣言量,来谈论阿弥陀佛的因地,他的发愿成就。果地成就及果地摄化众生的方便,无外乎二种方便——顺应佛本怀说,顺应众生需求说,这两种方便。那我们因为顺应众生说,大家都容易接受;顺应佛说,不易接受。那我们就来依圣言量,来给大家找到这个依止,使大家在圣言量这个依止上去多观察、多实践,以带来我们承接佛力——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这样一个畅佛普度众生本怀的法。我们能融入其中,随顺佛力,随顺佛愿,重罪消灭,善根彻底地能彰显出来,现生出此娑婆,究竟于无上道得不退转。

它的依据,依据的文字实际并不多,但是它有圣言量的依止。依止我们要把它摄生,摄生这一段文字,尤其下半卷找出来。希望大家在圣言量的依止下,我们不断地学习、串习,逐渐简单、清晰、可行地去实践这样一个佛心,就是佛的果地觉为我们因地心的这样一个殊胜缘起的法则,来畅佛普度众生的本怀,也畅一切众生三无差别的本怀。众生若识得三无差别,畅佛本怀,那也就了解了一切众生不受委屈的最殊胜方便。

众生之所以充满了烦恼、压抑、埋怨、不平,在生死轮回中苦不堪言啊,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三无差别”是最殊胜缘起,三无差别是我们本心的一个究竟相。一切众生以本或者以无量寿佛的果地觉,就能远超一切九界有情所有的委屈,不满嘛,圆成佛道。人人都有机会,这是佛力使然;那某人某个角度的修行者有机会,那就是众生不同的择取了。所以我们要认知清晰这一点,那我们许可自力修持;同样的我们要许可,我们也愿意择取,或者欲获大利唯一的择取就是随佛愿、随佛的果觉因心,一个发殊胜心起修的圆满的方法。

因为要是把整个经典讲起来,讲经是一个大事因缘啊,过去要开讲经,要撞钟击鼓,迎请法师,要有一个讲经仪轨,要有维那唱诵,有歌礼三宝。要是在寺院,要有道场的主要负责人礼请法师,祈请宣化,若不然那就不是讲经的那个格式,那就不具足讲经的理由。

像我们这样的网络呢,再加上现前因缘,那大家以学习、读诵作为一个交流方便是合适的。就是我们现缘呢,这样作为就比较合适。所以说就给诸多的法师啊、居士啊、莲友们协商,我们这一节课,以前的网络净土学习的这一节课,就把它演化成我们依止《无量寿经》来了解阿弥陀佛的因地,了解阿弥陀佛的果地成就。了解他的成就,摄化众生的方便,然后我们所有的莲友可行的法则,可行的法则的相续作为的利益功德是什么?我们有这样一个学习的概况,大概的一个概念。

没有写讲义,也没有去备课,那我们就是拿着材料就学习好了。我也不希望大家把它变成一个所谓的知识。因为我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我学习净土就是在实践,不断地依经、依教、依善知识的指导去实践。也碰过钉子,也受过益,也去撞过墙,也有感觉到是一个金光大道,都是有的。但在这中间遇到《无量寿经》,这样的所谓的誓愿名号或者果觉名号,有所实践,深受启发,实际震撼了我整个的所有的意识。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受到了无数次的震撼,这个震撼是无以言表。也尝试着从某些角度与莲友们分享,但是总是到言语之时呢,言不达意,很难具体地把它完整地表述出来。

虽然如是,总是还想与莲友分享,这个分享的概念总是抑制不住。为什么呢?会看到、听到许多同参道友、念佛者,被耽搁在悖论、不正见、世俗化的念佛的引导。不修行还是挺好的,修行了变得充满了迷茫、怨恨、痛苦、挣扎。有的人甚至几十年、十几年去艰苦地去作为,不得安心。交流起来,我站在个人的角度常生遗憾。常常问,为何如是呢?那静下来,也有时间去静下来,一个人独处,若在山林若在树下,认真地去回忆观察……主要是师之过,真不是莲友们很多修行者有啥过失。

这个师是什么呢?就是教导者给人们带来的误导。这个误导呢,多是自圆其说,任意发挥,未除疑生信,令人正行。都是发挥自己的语言能力、意识能力,换取世俗名利。在一片歌赞中,这些法师所传递的法,并不是人人能去实践正行,得以法益。

那我们的这个交流呢,希望借助《无量寿经》,借助印光大德所列举的这个例子,就是“现生出此娑婆,成就阿鞞跋致”啊,这样一个“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的这样一个法的实践。其他的我们都放一放,信愿行啊、三辈九品啊,我们可以放一放。不是说我们拒绝它,也不是说我们藐视它,也不是说我们对它有疑议。先放一放,我们专来实践果觉因心这样的一个内容,依止《无量寿经》,我们看一看,是否能使我们“安心、起行、作业”!就是先安其心,果觉因心嘛,再来念佛,来面对世间的因因缘缘,是不是可以得到阿鞞跋致的效果?!

那我们这个学习的主题思想、观念呢,给大家做个简单的提示。希望我们把这节课就简单化,我们奔着的目标,就是《无量寿经》所宣化的果觉因心的一个实践净土的方法。它的目的、作用力就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这样一个纲领性的一个佛力作用。

大家一定要把关注点放在佛力、阿鞞跋致,这两个关键的作用力上。因为自力修持进进退退,或相应或不相应;佛的愿力总是圆满无碍地摄化十方,令有情得不退转,令有情随顺者得不退转。这一点,希望诸位同参道友,或者诸位莲友认真于此。

就是我们现在学这个故事,是来自于印光法师在净土五经一论重刊序上,他所表述的《无量寿经》的作用。上至等觉妙觉,下至一切凡夫有情,皆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功德,得不退转;同生彼国,得不退转。这样一个净土修法,就是依止《无量寿经》所说净土修法。

刚才我们读到依止《阿弥陀经》,有信愿行,持名的修法;依止《佛说观无量寿经》,三辈九品,各做增上修持。十六观中,若散观、若定观,《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修法;当然十大愿王《普贤行愿品》中所宣,以十大愿王来实践普贤之德,那样也是一个念佛方法,净土修法;《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亦复如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如香熏染,入香光庄严。若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不相离远。

那《净土五经》各有宣化,皆名净土。那为什么《净土五经》,或者净土过去的三经,皆是佛所说的净土教法,又为什么各有所表呢?时节因缘。面对的生命的群体,若法身大士、若诸天、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若对人类有情,宣化各异。

当然我们归结到一论,一论说。一论说呢,经题《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为什么我这几十年来,始终一如地坚持《往生论》的交流呢?就因为它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它是以《无量寿经》来说五门修法。把众生的身口意,把贤圣的智、方便智,归结到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五种行法上来。所礼拜乃至回向,皆以佛本愿力,皆以佛功德来做表述。《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皆在宣化一个:佛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这样一个净土实践的教法,或者说它的重点在于此。

那我们把这个经典,虽然都是净土的经典,我们把它依着印光大师的教诲,我们把它区分一下。不混淆在一起,不制造法门与法门之间的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把那些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先放一放,唯宣《无量寿经》果觉因心的这样一个修行方式。

寺院或者居士们可以自己找一找,《五经一论》这个序,自己也可以下去读一读。读一遍呢,大家要把《无量寿经》那一段文字圈出来,以区分其他经典所宣化的内容之别,一定要区分清晰。我们不是在扯裂这个佛法,是为了让我们大家简单化,依《无量寿经》这个根本大事缘起来学习净土。

因为五经涉足因缘广大,像我们知道,涉足到《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从《楞严经》二十五位圆通中择取出来,安放在净土五经,这个是近代印光法师所倡导。那过去的善知识把《华严经》中的《普贤行愿品》摘录出来,或者说原本就是一个单独的著作,拿到净土三经中来,成为净土四经。那原有的净土三经呢,本身的量因为翻译也好什么也好,各显功能。虽然同说西方阿弥陀佛,实施的法则有异。

所以希望我们有方便的人,可以把《无量寿经》,印光法师对《无量寿经》这一段评价摘录出来。有手机更方便,一查就可以把它摘录出来。摘录出来我们再讲,后面的课程过程中,你不断地看一看印光法师这一段文字,那我们引导的主题思想就比较清晰,就不劳我去多做解释。

那我们今年夏天这样一个安居日子,是不是应该把它清晰起来呢?我认为机会成熟了,应该把它拿出来。因为也经常听到一些法师,也经常有一些法师,也有莲友们来给我辨识这个净土,大家来讨论或者说交流净土的一些实践、认知。许多法师很惊奇,说法师你所讲,怎么跟大家不一样呢?我说我依止的东西比较单一,如此而已。以前也复杂,复杂起来于法不易实践,交流起来诸多困难,除众生疑惑少有方便;欲除疑惑,结果给别人增加了疑惑。那专一学习《无量寿经》,以果觉因心可行。

“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不再是口诀,是一种作用力,是一种直下的印契与推动,是印心的最简单的方便,是《无量寿经》最直接的宣化,是阿鞞跋致的内容,是畅佛本怀的一个作为。畅佛本怀、普度众生、圆成佛道,在《无量寿经》法则的实践内容中是充分的。

所以若干年来在这个地方,往往与这些道友啊、这些莲友们、这些善知识们,甚至是我的老师们或者师长们,大家在交流啊传递啊或者什么过程中,若干年前我认为就应该把它畅明出来,但往往机遇、因缘不足。

认为“信愿行”是净土法门的纲宗主题,这也是印光法师讲的。那他为什么不以《无量寿经》作为纲宗呢?他又说一大事缘起是源自于《无量寿经》,但是纲宗不以《无量寿经》,这就令人感觉到奇怪。不是,是他在那个时代的因缘,他不得已。因为大家广泛的认知造成了弥陀经的日课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大家皆认为“信愿行”是净土的纲宗。

果觉因心、阿鞞跋致是净土教法的纲宗,这是依《无量寿经》所宣化的,是净土的大事缘起。那印光法师认识到,为什么没有在这个地方、就没有作为他弘扬净土的重中之重呢?时代因缘。那我们这个时代,来以《无量寿经》果觉因心,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顿超九界,横出生死,或者横断生死的这样一个畅佛普度众生本怀的法,是不是应该畅明的一个时代因缘?我们大家真应该自己去观察,去用用功夫,去了解。

我认为我们这个机缘跟印光法师那个机缘差异十分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看看现在的战争,是什么样的一个边缘?人们都抱着一个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着人类的灾难?很多人兴奋不已。为什么呢?个人的利益,某些国家的利益,某些团体的利益。不顾整个世界人民的根本安乐的福祉——就是和平!不顾这些东西。要顾这些东西也就没有俄乌战争,要顾这些东西也就没有巴以战争。那我们面临着这样随时爆发出来的一个不可预估的未来,果觉因心呢,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这样的大安心的修行方法,是不是当务之急呢?我想这样的去希望每位莲友、道友们反思。

不是我们故意要昭示于什么,要去夸耀一个什么?没有必要。我们现前就是面临着这样的一个状态。什么是战争呢?人没有退路的时候。他就会发生战争。战争是什么结果?我们这个时代的战争一切都是不可预估的。所以给大家,广大的莲友们,面对这样的一个因缘,我站在个人的角度上,站在历史的观察回忆,现缘的观察因缘上,我们来大安心于此——就是学佛安心!果觉因心,就是依佛心安自心、安众生心。事相、事相顾不得了,先安心,安自心,安众生心。所谓的“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这个大威德心智的融入,这个大法则的融入,这个大机大用的融入——安这个心,是重中之重!

安自己的心太易呀,因为许多修法都可以安自己的心,认真实践就好。三皈依可以安心;念佛可以安心;实践净行可以安心;出家可以安心;我们做一个善事善缘都可以安心。安心的方法很多,但是大安心于世间,为众生做大安,唯果觉因心!舍此尚有他法,我希望大家提出来,我来听大家讲。

所以面对时代的共业的推动,我认为不得已了。我们必须把这个大安心方法,安众生心的方法,就是安佛心,来依佛心安众生心的方法——我们要实践了,要清晰了,要当仁不让了!不能再去似是而非的,在这个教义上不清晰它的源头了。

严格地说啊,大夫的要求,我看过大夫,大夫对我的要求,一句话都不希望多讲。那二十年前都是这样子,现在可能是更厉害。自己也想一想,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也认识认识。希望大家珍惜这个因缘,珍惜这个机会。我们来依《无量寿经》,依印光法师所给我们指点的这个法门的这个角度。我希望大家把《无量寿经》,印光法师讲《无量寿经》那一段文字,最少抄出来。这九十天我们交流,或者说我们这若干节课交流,有内容,我们把它准确化。

第一节课我的概念,就想介绍清晰这一点。那诸位居士莲友们可以在下面找一找,能把它抄出来、摘录出来,哪怕划划线划出来;就是自己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究竟讲些什么?或者说在畅佛本怀这个角度,看看是不是依印光大德所讲的《净土五经重刊》的这个序中,所谈的是不是标准。

我们依这个标准来宣化这个法门,就是果觉因心这个净土的实践,是不是能安一切众生心?以法界心的安,来做众生的心安;以真相安心,来作为众生心的皈依;依弥陀的圆满报德,来圆满一切。令我们现在,在这个纷纷攘攘多变的时代,我们的心真正能安顿下来、安稳下来、安静下来,不再退转,于法益不再退转。那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是究竟大益呀。

所以以期九界同归呀,凡圣同修啊,等蒙摄受啊,咸得往生。这一点,单一、单一,单纯、单纯,简单、简单、再简单!一致可行,明了可行。就是我们对这安心法则明了可行了,达成事实,就是得安心,得以安心、起行、作业,得以果觉因心的实践,得以阿鞞跋致的现行的受用。我认为是时代附加给我们念佛人的一个责任!我们对净土教法,尤其是以《无量寿经》果觉因心的这个净土教法的实践,是我们净土行人的一个责任,是一个担当,是不能错过时机的一个实践。

经过这个,因为去到北岛一直到回国啊,这一段赶得很紧,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一节课。我个人的目标就是能有这一节课,为什么呢?因为在国内做不了的,时间短做不了,也怕困扰大众,扰乱大家的这种安居呀,修学呀,或者生活的一些次序。所以急急地就跑回来了。实际设计的也是这样的,还是为了这一节课。因为已经耽误两节课了,耽误这两节课呢,有点儿对不起大家,但不是故意的。的确有点儿,有一些紧张,可能是我不知道管理者,给大家交代没交代,也没人跟我说。只是有人说为什么停了两节课?来问我。

那这一节课呢,跟大家严格地说,可能是有这个网络课以来,这一次面对大家。因为僧人的安居是一个问题,再一个就是说时代的这种……昨天跟前天啊,发生了一些故事。不是小事也不是大事,但是世事难料,谁知道前面是什么?不知道。我感觉到就附加给我们了一个——我们珍惜一切因缘的一个机会,好好的把这个大的安心法则,就是“大安于众生”这样一个法则,我们有一个学习的机会。大家把它能学下来,以后有啥不可预料的变化了也没啥。我们安心了嘛,安心于果地觉,安心于无上心。那所行之处皆是方便,皆得不退转于菩提道业。

的确是我想一想,有网络课以来,是我最重视的一个缘起了。以前不是不重视,现在为什么最重视呢?因为时代的因缘,我感觉到那个热浪扑面!什么热浪啊?人们的焦虑,人们的烦恼,人们对那个嗔恨心的放大,就是战火的那种……现在的中远程导弹是没有后方的,现在的核武器,生化武器等等是没有一个……那是灭绝的一个作为。像导弹啊,那都灭绝生命,扔下去那人的生命就没有了。战争一旦打起来,那就是世事难料。我们看到成百万的人民流离失所,没有饮食,没有居所,生命没有保障。难道我们自身打起战争,就有保障了吗?

要想一想,尤其是要是像这些核大国们一旦参与,一旦核热战发生,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因为发动战争的人基本心理上都是没有底线了,他要有底线,他不发动战争。不管是谁,战争一起,后果没法估量。像一战、二战都很小的事情,或者说不值得战争的事情,没有那么多国家需要参与的战争,结果大部分的国家,或者说经济发达的国家,发达的地区就参与战争了。战争是因为经济呀,现在的战争也是为了经济。哪儿经济发达就打哪儿。

好,我把我们这一节课的一个角度,给大家做个提示。下去呢,大家把印光大德这一段儿序文,关于《无量寿经》这一段儿序文拿出来,摘录出来。那我们在后面儿的学习中,就可以把这作为一个规范,我们要讲些什么呢?就讲印光大德对《无量寿经》的判定,判定的一个范畴,一个内容。我们慢慢的来在因地,乃至佛成佛之后的摄化方便,来依《无量寿经》的某段文字,某段文句。其他的大部分就读诵过去就可以了,以它那个重点来作为提示。以避开讲经的那种比较繁杂的要求,来作为读经,又学到法则的交流,这样的一个简单的模式,又不轻视这样一个法则,这样一个因缘。我们来把这个安居,当然主要是我们借着僧众的福德,佛菩萨的加持,我们来有这一节网络学习净土的课程。

好,时间到了,我那个交代,希望大家下一节课,他不管你带个纸片儿也好,什么也好,把那一段儿文字都抄出来。对,都抄出来,能熟记于心,我们学习的时间就简单。

好,那我们就下课了。

【课后开示】

师父:

给大家提一点,净土教法呢,我们要学这个角度的教法,就是佛力住持的教法。不是我们的精进,也不是我们的放逸,也不怕我们的业报,也不怕我们去改变业报,它的关键点不在这一点。

我希望大家能真正地来学会佛力住持这样一个角度,能平衡我们现实的种种因缘,要不然平衡不了。怎么说呢?果地觉作因地心,不提倡我们概念那个精进或者放逸,不提倡。我们自己认为那个精进或者放逸,它不提倡。它提倡你这个心休息下来,精进也好、放逸的这个心休息下来。这二元心能休息下来,是学习这个净土教法最简单、也最殊胜的内容。大家想想好,不要以为自己想象的精进就是精进,大家这样那样忙叨得不得了就是精进,不尽然!

你想想好,你那个发心是什么?你要干什么?要善观自心呐,真是果觉因心的实践吗?随顺吗?要善观。不善观,我们会额外地制造出很多东西,认为自己是多么精进、多么证道、多么如法,要谨慎一些。我希望大家简单、简单、再简单。不是放逸,也不是要你精进什么,是要你越来越可以操作自心,认知、运用自心。不是让你越来越繁杂,脑子越来越热、越来越忙叨,不是这样。能不能使自己的身心变得简单,越简单越好。

居士:

师父,修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法,按照我们活着的时候,时时忆念这个法,好像很能安心。就担心临命终会不会出现迷乱,不能去忆念阿弥陀佛的情况,堕入六道这种情况?

师父:

你这个说法,你就会迷乱。你想象着你的迷乱,你怎么不迷乱呢?你设计着你未来的迷乱嘛,你设计着你临命终时的迷乱。你不愿意念佛啊。就是我们从来不在乎佛念我们,我们只在乎自己的业力怎么相续。你会不会迷乱,不是你的业吗?会不会迷乱都是你的业。你不愿意接受佛的愿力,那你的业在起作用嘛。

你现在就制造一个“我临终会不会迷乱”,那临终这个问题就会现前。那一定会啊!心作心是嘛!那我们学习佛,为什么不相信“法由心生”呢?你要相信什么?你要制造什么呢?你这二元心智——我会不会迷?会不会乱?那你也有会不会我能念佛,能不能往生?这都是二元嘛!没有一个不是二元。这是妄心所生啊!二元对立就是妄想心,那就是你的自力,你的所有自力就是这个东西,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就是这个。

那你要念这个,你就不是念佛人啊。所以你像这种思想意识,习惯意识呢,就该念念佛所念,佛所念。佛念什么,我们学会念什么,那就是念佛,念佛所念。你再有这个想法了,你就提醒自己一句——念佛所念。佛念些啥?

居士:众生皆蒙接引,九界同归嘛。

师父:你是不是九界众生呢?

居士:是啊。

师父:那等蒙摄受,你会不会被摄受呢?

居士:会被摄受。

师父:那这是佛所念。念佛所念,你是在念佛。我临命终了,我就念佛所念,那你就不会设计“我临命终了会不会混乱,会不会不能往生”。心生法啊!我们的心在生什么,那就是法啊,那就在导引你的未来啊!你这问题所有人都有,这是拿妄想设计自己的最终,所以就开始不安心了,产生疑虑嘛。

居士:是的,就是在这个地方老是担心。

师父:嗯,对啊。“老是担心”不是凡夫心吗?不安心嘛!所以安心,佛力安众生心,佛果安众生心,发无上心。就是在这个果觉因心的认知上决定了,没有疑虑了,不再从这儿逃出去了,逃不出去了,融入弥陀愿海嘛。为什么你逃到自己的业力中了?你没有融入佛的愿海,你没有这个发心,你没有安过这个心。我们是想象果觉因心,想象一下就过去了,但没有实践过果觉因心,大部分都是没有实践过。

居士:那在现实的实践当中,会不会念佛念着念着,有的时候他触碰到了。那过段时间,他又迷乱了,又不能相续了,这个果觉因心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师父:不会。这个呢是尝试着。这么说吧,就站在大海边上,捞一把水,是不是大海啊?这是不是大海?是不是大海?但你跟海没有融入过。像我们拿一瓶子水,一瓶子水盖着盖,说我放到大海里又拿出来,放到大海里又拿出来,你还是你这儿一瓶水,大海水还是大海水,你没有融入过。你融入过,你根本没办法退转,我把这水倒到大海里,你怎么退转呢?我们一旦接受了佛力的摄受,我们是没办法去逃脱的。就像大池塘小池塘一样。小池塘融到大池塘中,没法逃脱的,再逃脱出来是很难、很难、很难那样的,那样的强缘很难得见。

居士:那就阿毗跋致,就不会退转了。

师父:是啊,乘佛愿力是没办法退转的。实际大部分人就没有去接受过佛的愿力摄化,或者说果觉因心的实践,都是自己理解的那个东西。就是拿一瓶水放到海里说:哎,我融入大海了,又拿出来了;我融入大海了,又拿出来了。体会自己那一瓶子水的内容,怎么还这么咣当呢?还是这么些东西呢?怎么不博大呢?这个疑虑、那个疑虑还是出来。

现在很多人学习净土教法,就像海上漂的很多瓶子里装的水是一样的,一瓶子一瓶子水,都是一瓶子一瓶子水,看似在大海上,和大海一点关系都没有。没有融入大海,跟大海没有关系。他感觉还是自己那一瓶子水的那个量。限量着自我呢,我们的自我意识限量着自己,没有融入无限的大海。就会反复考虑着:临终了会不会怎样,临终了会不会怎样……你还是这一瓶子水,你没融入大海;融入大海,你就没有考虑这一瓶子水的机会了。

我希望你买一箱子矿泉水到大海里倒一倒,然后留最后一瓶子,就是“这是我”,对。尝试着把那都倒到大海里,看谁还能谈这一瓶子水的事。谁也谈不了了,因为啥?融入大海了,收不回来了。南无皈命礼啊,是收不回来的。我们为什么收回来呢?是你从来没投入过,所以说能收回来。就是我们用理解、理解性的东西,沾一下海水就拿出来了;或者扔到海里面,但是从来没有把那个障碍物给解除掉,包装物给解除掉,瓶子没有抛开。

假如我们的业力就是那个瓶子包围着的一瓶子水,业障就是那一瓶子水的那个瓶子,障碍着我们。基本都是理解性的,没有投入过。为什么?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观察,就是不断地在二元中去:佛、我;我、佛。没有念佛,没有印契自心。只是说:哎,我碰到佛了。就像在海边一样,拿个瓶子沾一下海水说:哎哟,我碰到佛了,我理解了,海水是这样这样,海水这么博大,这么什么。实际拿个瓶子去了,一咣当,又感觉到这疑虑那疑虑,这想法那想法。我们受局限,因为我们自己的想法、业力总是受局限,不是浩瀚无际。浩瀚无际没有回头的事,没有。你投到大海里说我能不能生到大海里,你能这么说吗?不可能。所以说南无皈命礼,就不断地让我们去作为,体验阿弥陀佛果觉的妙用是什么,而不是我自己的想象是什么。

那怎么来分别这个呢?所以我们的举心动念远离了佛的愿力摄化,那就应该调整了,就这一点修行啊,就这一点儿修行,这一点儿觉悟。所以这一念一念的,我们知道,原来我们念念都在念自己那一点儿限量、那些逻辑、那些自己的一些感觉、见闻觉知,没有念过佛。念过佛,这些东西都知道它是个妄念,休息、停止了,就不再随着它,或者排斥它,或者新建立它。

居士:是不是现缘的一切顺利,或者清不清净,其实都是这个果觉的妙用显现?

师父:对呀!你现前的所有作为都不是你在意的东西,你在意的是阿弥陀佛的。这么说,尔时阿难顶礼佛世尊说,诶,你怎么了今天?影畅表里,光耀十方。要我们心智影畅表里、光耀十方,还有能不能往生吗?还有我啥感觉、我啥感觉吗?我们要接受佛的愿力,一样是影畅表里、光耀十方,显世尊威德,不是我凡夫心智。

居士:那影畅表里,其实它就远离了二元的对立。

师父:果地觉不远离二元对立,怎么叫果地觉呢?你告诉我。我们要全体接受“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全体接受“九界同归”,哪儿还有我不能往生、我要心里混乱,哪有这样的论点呢?什么支持我们有这样的论点呢?悖论嘛,那不是?!胡说嘛,设立了一个胡说嘛,对不对?妄念嘛,那是妄念产生了一个结果。

实际几十年来我跟人谈的就这一个话题,再没有第二个,就没有第二个话题。就是一念间,这一念心生什么?大家都说,那怎么能往生呢?那怎么能往生?怎么能往生?我说不能让往生,念佛干什么呢?他要求功夫,他要求……我说哪个佛要你求功夫,求一心不乱呢?他拿经典说,他拿《阿弥陀经》说,拿《净土十要》中蕅益大师说。我说佛太奇怪了,他的功德回施你,给你作安稳,是要求你修行一心不乱,这太了不起了。所以翻译经典,他有他翻译经典的角度。是不是那样说呢?那是你的理解,如此而已;那是蕅益大师的理解,如此而已。

那佛说些什么呢?佛经究竟要表达什么呢?若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他的愿望;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他的愿望。若是让你勤苦,让你不安,让你临终不能往生,佛没事找事啊?能安众生心吗?没问题呀,我们可以大胆地面对自己的妄想,但那是不是妄想呢?若是妄想,我们为什么要追随它,还要考究它的结果呢?妄想一来,那就知道了,不去了解它了,妄想就是妄想。那下一个概念,若是糊涂时,南无阿弥陀佛;若是清晰时,南无阿弥陀佛。佛名相续,印契自心,实相名号故,了无所得。不是负担,念佛也不负担呐。念过就像印心清凉,心得自在。

所以清净缘起,时刻都是清净缘起。就是打妄想时也是清净缘起,一念妄想生起,南无阿弥陀佛,清净缘起自然现前,没有纠缠的东西啊。(弟子:现行总集自解脱。)它就是现行解脱,它不需要我故意“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修修“南无阿弥陀佛”,不需要。我坐在这个地方一个念头来了,南无阿弥陀佛;没念头,也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呀,不念也可以,念也可以呀。念与无念皆是佛力摄受,佛力住持。

啥是佛力?你觉悟十方啊!这不动心念就觉悟十方啊!我们唱那个歌词——“妙湛总持不动尊”,就唱的这个玩意。这个玩意是啥呢?念也好,不念也好,皆清净缘起,光耀十方,安住法界,如须弥住持,离一切众生不被动摇、不被染污。那不是一心吗?那不是楞严吗?那不是首楞严吗?所以就称为妙湛。妙哉妙哉,不可思议啊!安稳不可思议,非造作故。这是念佛法门嘛。念也念了,不念也念了,所以念无念念,皆得方便。

那简单啊,我坐这地方烦恼了,南无阿弥陀佛。没问题啊,你烦恼了,没有啥可得,就是个妄想嘛!我嗔恨了,南无阿弥陀佛,嗔恨也无根无缘啊,不可得啊。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清净缘起,自然现前嘛,对不对?我人我是非了,南无阿弥陀佛,是非不相续了,清净缘起自然现前啊,安心于现行啊!嗔恨心生起的时候,就是安心的时候嘛。别无安心啊,不需要再安心啊。再找个安心,我嗔恨心之外再找个安心。“哎呦,我有嗔恨心了,不行,我不安心了。”不需要。嗔恨心生起了,南无阿弥陀佛,就安心了。因为嗔恨心不可得,它也无始终、无来去、无生灭,它也是实相啊。怎么不安心呢?所以安心一切时处啊。你可以找找不安心,你试一试啊,哪儿不安心呢?不安心就是你妄想相续了,如此而已,别无它物。就是你执著妄想了,就这么些事。

说若放下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无等等智自然现前,这本来具足啊,不需要你造啊!你不是天天念“现行总集自解脱”嘛,这实际是莲花生大士一个口诀。大家在写这个平等安心偈子,在写这个偈子的时候,我说要是大家能注意这句话就好了。现行总集自解脱,现前显现自解脱。他这个文句,赤裸真心的一个伏藏中,第一句话就是这个——现前显现自解脱。(居士:安心不在别处寻,当体即是见实相。)大家编故事,我说这句话大家要会背,结果大家就把这句话放到偈子上了,现前总集显现自解脱。原话是用藏语翻译,它的原话是汉语翻译过来的,大概就是,赤裸真心的话,显现自解脱,总集显现即解脱,现前即总集解脱。他总想讲一句话,一念法界清净、一念法界浑浊。一念,这一念的作用。总集就是一念,把这拢到一念为三世,三世为一念。(居士:这个偈颂是莲花生大士的伏藏,是吗?)对,它是真心赤裸的一个伏藏。

以前有点记忆,他们写字的时候,我说大家能把这句话记得住,就特别简单地学会念佛了,就是实相念佛,随缘念佛,随意三昧,都在这里面可以下手的。不需要你额外的去搞名堂。过去人为什么不让读书呢?像莲池大师最后一卷《阿弥陀经》之外,啥也不要了。《阿弥陀经》他有时也不读,它是“阿弥陀佛”,他在这个地方用功夫。哪个地方用功夫呢?什么念来了,阿弥陀佛;想法来了,阿弥陀佛;作为来了,阿弥陀佛。别无用心。你看,他这个别无用心就够了。他感觉还表明不清楚,他给自己说我日定功课十万,实际就是举心动念。举心动念人一日有十万遍,就是人的繁繁杂杂的心,你只要动个念就念一句佛,你最少念十万声佛号。他就给自己定了日课十万声。动念,阿弥陀佛;动念,阿弥陀佛;自己认为没有动念,阿弥陀佛。因为啥?没有动念那个认知,也是念嘛。南无阿弥陀佛,念十万声。他就很自然的念十万声佛号,不急不促,一天十万声佛号。

后人不知,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赶得嘴也烂了,口腔也烂了,眼睛也红了,鼻子里面都是那个火茧茧子。这是后人不知道他这个念佛的方法,如此而已。动念,阿弥陀佛!动念,阿弥陀佛!动念,阿弥陀佛!未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嗯,不费力气,也不上火,它上不了火。如是念佛人,清净缘起遍于法界,普利一切而不知。就这个“不知”是你真正的清净安心了。

认为我念多少佛,我念多少佛,我多么……完了!这人骄傲起来了,这人看不起那不修行的人了,不得了、不得了了。你自己会偷笑的,经常会偷笑的,窃喜于此。为什么呢?他心中由不得不喜悦。原来有这样一个清凉国度,这么安稳,这么自在,远离造作的勤苦,远离积累的负累,远离了二元的割裂,美妙,故名极乐!(居士:有种淡淡的喜悦之情啊。)你会情不自禁的窃喜于其中,就是偷偷地笑。为啥呢?你会念佛了嘛!原来念佛要费力的,现在念佛是自动的、自发的。不是自动的,是由心而发的。

所以很多修行者他就在世间,说出离世间而不染,如大隐士隐于世间,众人不知。这样的道德到底有多么深厚呢?夏莲居老居士在会集这个《佛说大乘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过程中,十年闭门嘛。他后面就写了他这个,别人来参访,若参者,别人看着他说求善知识来指导,来教诲——阿弥陀佛!对方还要说话——阿弥陀佛!对方还要说话——阿弥陀佛!对方就无趣了,就走了。又来一个学教的,参禅的,修密的,修什么的,凡是来拜访者,他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别人以为他没有开悟,以为他没有方便。他只会阿弥陀佛,实际是他就大方便现前。能住十年,要没有这个念佛法门,住不了十年。在一个楼房里面住十年,容易吗?不容易。要这么念佛,住一辈子也没啥。

远公大师念佛,两次,未取灭之前两次见佛,都是因为这样地随意念佛,随现行念,念佛的方便。由于清净缘起故,十万亿佛土如对目前,阿弥陀佛垂手而立,放光明照触此人。给他作证嘛,说对头、对头,你做得很对,你做得正确。最后一次他就告大众,说佛来迎我,我当往生彼国。

古人屡试不爽。我们现在人不这么实践,就是我要念佛,我临终不能往生,我临终要乱了怎么办?大家念的是这个东西。十人九念啊,不是你念,你不相信问一问,偷偷地问一问。“说句实话,我也没有安心。说句实话,临终我也没有保障。”都是这个。因为这个我才来,今天下午这一节课,我才这么重视。自力修持啊,多生迷茫。

蕅益大师尚且如是,蕅益大师于禅、于律、于密,于种种教法通达无碍。你看看他的著作就知道了。看华严,明华严教义;看唯识,明唯识教义;看天台,明天台;看什么,一看就通达。平时他也修行净土,他也实践净土,但是大病一场,所悟不知何处,所学不知何处,找不到北了。因为啥呢?一切顺缘消失,只有违缘了。所以说他写的著作中就是,此时只有唯息心净土,唯佛是念,别无他途。

自力修持在顺缘中,一切都是顺缘,都是增上,都不得了。业报尽福德全部变成遮难了、难缘了,生命将要结束之时,找不到北了。为什么呢?自力福德因缘尽了。像针一样的业力,像针一样的业力,扔到水里直接沉下去。就那么细微的业都不行,难逃沉沦。佛力不然。你的业力像大石头一样,成吨成吨的重,你搬上了大轮渡,一样给你载到彼岸。

(师岔了句:快下课了,一个多小时了,你们要愿意熬你们熬,我是不跟你们……(众笑))

这个话是十分普遍的话。人都悄悄地隐藏在心里面,平时不敢说。说了怕自己是个老修行丢脸子,掉面子,掉链子。你修行这么专修,你这么出家,你这么作为,怎么这一点问题还没有解决?怕这个话。他真没解决。因为啥?妄想业力相续,自力业力相续,疑分别相续。你这样的人在自欺啊。所以出家人跟在家人真不一样,哪有这么勇敢的在家人啊?不多。

我们学佛人最忌讳的什么?装!装着安心了,装着理解了,装着修行,最忌讳的是这个。果报一来,无能替代。就你随着那个业报,欻!像射箭一样就跑到那个地方去,没人替代我们。认真呐,真要认真呐!哎!我要忏悔啊,就是以前老是感觉堵得慌,讲不出来啊。以前接触净土,感觉自己挺安心的。听听这些话呢,感觉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就是讲不出来,没有方便,讲不出来。因为很多这个老修行啊,都比你强大得多啊,厉害得多啊,背后的那个派头都很大啊,讲不出来。你一张嘴,就能把你打下来,不容易讲得多。所以一个机会因缘的成熟很不容易。

所以佛果觉因心,佛力住持。你看,阿弥陀佛。你不需要他故意怎地,他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你还需要故意吗?不需要故意,不招自请,不请自来。他周遍如是啊,或者性德周遍如是。他本来清净,他不如是吗?本来具足,他不如是吗?如是本然功德,不需要费力气,那是最精彩的地方了。咋省力咋念佛呗,刚才我说的那是最省力的念佛方法。你可以试验啊,人人都可以实践。

过去的古德们都是这么实践的,这个地方不好说,是不是不好说呢?所以古人翻译成,在种种三昧中,所谓的一行三昧,常立三昧,一相三昧,随意三昧,过去四大种三昧,还有华严三昧,五种。这个三昧,种种三昧中这五大类,随意三昧最为方便。随什么意?生起来,一声佛号,三昧。不是出声,不是入声,但是有音声就行了,你提醒自己就行,有个响就行了。啥响?谁知道,自己知道就行。一声佛号一声心,后面的歌词是啥?(居士唱:一声佛号一声心,声声心像阿弥陀佛。)还有词呢?一声佛号一声心。不是故意说的,是就让它一个想法出来了,它把佛号给激响了。我过去称这个声音是什么呢?就是敲钟的锤子。它生起来是敲钟的锤子。钟在哪儿呢?钟在我们的思想的周边。它生起来,咣!这咣的内容是啥呢?阿弥陀佛。这叫不击自鸣,犹如天鼓天钟啊,天乐呀,不鼓自鸣。就是不需要我们用力,这个意思。

大家可以下去试一试,不费力气。古人讲省力即精彩;精彩,性起作用,真精彩。啥叫性起作用?就是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性起作用了,就会省力。省力到什么程度呢?自己去体验啊!别人代替不了我们,这个体验没法代替。说要能代替,释迦佛早替我们做完了,你放心。阿弥陀佛也替我们做完了。他替代我们,他就不尊重我们,不够尊重。他彻底地尊重一切有情,如对一子,如对父母一样的尊重、给予我们。好,下课。

2024年5月25日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