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践菩萨的四种正修行


弟子:南无阿弥陀佛!顶礼师父,礼敬各位莲友!师父!

今天,弟子明定有一个有关依菩萨四种正修行实践果地教法的一个问题,想向师父请教。是这样,最近我们也是跟着师父在学习《浅示往生论》,正好是这个菩萨寺人正修等行的这么一个内容。这也在小组里面参加过交流,也听师父讲了有关姐妹两个正修行,私下里面也从头到尾把实施专门讲依菩萨四种正修行的这个过了一遍。

当时学习过后,也基本上有点是否明白点什么,知道这个依菩萨四种正修行是国土,这个是极乐世界二十九种庄严,坚守庄严四种功德,也是菩萨庄严功德,也完全是实相层面的。而且师父也讲到了,只是讲到四种正修行,实际上是这让我们过渡到回向门。再就是如果没有这个,你以为前面四个四种自立的入功德就以为是完整教法,其实如果丢掉就没有四种正修行,没有回向门,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教法。

再一个就是也能够感知到这种正修行,菩萨的四种正修行实际上是我们来实现果地教法的一个基本操作,也是天亲菩萨手把手教我们怎么来实践。但是明定的问题在哪里呢?就说一离开这个法本,虽然刚才那几点有点感知,一离开这个法本又不知道怎么来依这个菩萨四种正修行来实践果地教法,就有点懵。这里面想请师父跟我们做一个慈悲开示,感恩师父。阿弥陀佛!

妙果法师:

阿弥陀佛!菩萨的四种正行,它确实是涉及到《往生论》五念门当中第五门反向往生的一个实践。为什么大家会是在学习的时候似乎心有所得,好像明白咋回事了,但是一起的时候会迷失呢?因为长时间以来,我们在净土的实践上面,基本上都是一种往向往生的实践,绝大部分人是往向往生的实践,就是怎么样的去求往生哪,怎么样能够自己往生。那么真正去实践反向往生的是非常少的,而且就是实践也是掺杂着这个自我的业力,觉得自己要怎么样去度众生,我的往生没有把握了,有把握了我就去做那些没有把握的,或者是说去帮助一些人往生,把这个是视为菩萨的正行。

那么在《往生论》的传承里面,它是一个完整的传承,就是有往向往生,然后也有反向往生,而且这两方面一定是要完整的实践,才是果地觉为因地心的法脉,就是这个传承。那么大家只是在学习《往生论》的传承,因为这个菩萨的四种正行,不舍一切苦恼众生。本来前面四门是入功德,是要非常深入细致的去深入到佛功德,有这个佛功德的自受用呀,那么在回向上面是依佛的功德,因为你体会过了,所以依佛本愿力来做回向的时候,你就会有体会。不是你自己的东西,但是是你在佛愿处通过入功德的实践体验到,然后把这样的功德来回向施给一切众生。

因为既然你可以去入到佛功德来体验,那么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内心里面是非常安稳,非常笃定,也是非常轻松,非常自在的。这也是一个果地觉行人必然要行的,他自己受用佛功德,为报佛深恩,会一定去行,自然而然的就行。那怎么行呢?在《往生论》里面就把菩萨的四种正行标明得非常的清晰。

那大家现在在学的过程当中,其实很多还是雾里看花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比较习惯是好像菩萨行一定是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种通途法门的菩萨道的行持,我们更加的熟悉,特别容易去落到这些具体的事项上面。那么在《往生论》所标注的菩萨的四种正行,是完全不同于通途法门的菩萨行的,这完全仰仗于阿弥陀佛的功德。并不是在这里去启用菩萨们自己的能力,完全仰仗佛功德,就这一个角度是特别不一样的,它是阿弥陀佛的眷属功德的一种展现,但它是来自于阿弥陀佛的功德。你成为阿弥陀佛的眷属是因为你受用了阿弥陀佛的功德,在阿弥陀佛的愿力载负下面来展现菩萨的本来的功德。

对这个功德,我们内心里面一定要有这个角度,然后才有办法说去实践第五门。经常我们都会觉得我们要回向一切众生怎么怎么样的,但是他的具体的心态和它的内涵是不是按照《往生论》的教授,我们是这样来运用的:你自己认为你是阿弥陀佛的眷属吗?这个就是我们说的“既得往生住不退转”,你已经入功德的话,那就是既得往生住不退转,那你已是阿弥陀佛的眷属,你才有办法说来行阿弥陀佛眷属所行的菩萨行,而且是依佛的本愿力而不舍一切苦恼众生。这时候不会再作意说:我到底能不能往生,我修的如何,我最近体验如何,他不会去关注这些,是不舍一切苦恼众生。

因为佛在念我们哪,佛的心是在念一切众生,佛不会分分秒秒想到自己,所以作为依佛愿力来行菩萨道的念佛行人,他其实也是心心念念念一切众生,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这个时候反而心心念念念佛是为一切众生了,这个是在首要位置。回向为首了,而不是为己了,那成就悲心了,这个时候才会真正的以这样的一个发心,把本来具足的大悲心把它引发出来。

依佛的本愿力是游戏神通,因为佛的圆满报德,他对于九界众生的烦恼它都是自在的,是游戏神通变化,所以它并不是说:我们也没有什么能力呀,众生的业这么重这么浩瀚,我们会不会掉进去呀。有很多人会有那种很羸弱的这种感受,那说明我们还没有真的成佛愿力,还是在自我的业力上面去顾忌。所以你看菩萨的四种正行,他没有一个说到菩萨本人如何如何。所以大家也不用在这个地方去畏惧,或者说一定要把自己武装到牙齿,然后好像才可以去做这么不容易的事情,是依佛本愿力。所以就可以游戏后花园哪,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本家本国,娑婆世界是后花园,所以就很轻松,很简单,游戏神通至教化地。至,它是自然而然到达的意思,而是佛力它自然而然的作用,它不是我们去看到。就像我们经常会说这个人被度了,那个人被度了,就是一些事项上面很喜欢看到效果。我跟他说了,他听进去了,然后他就念佛了,怎么样就是这些东西,还不是,它是至教化地,是由佛的这种功德承载自然而然所达到的。

所以我们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面,我们来实践菩萨的四种正行,你在生活当中如果离开书本,你应该怎么样来行持呢?就是不要总是死在句下,每天学呀学呀学呀,一到生活当中是茫然的。首先我们确实是一个既得往生住不退转的这样一个内在所持,如果我们还在担心能不能往生哪,这那的,那肯定了,你回向门你是用不出来的。他这个是解决了这个问题的人,他就自然而然的会有什么去利益那些还在苦难当中挣扎的众生。

那么是什么呢,以什么功德?比如说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它是以极乐世界不动的功德,极乐世界周遍法界,阿弥陀佛周遍法界,阿弥陀佛的愿力周遍法界,十劫以来就不停的在这里去摄化、调伏、导归一切众生,回归极乐。所以我们是安住在这样的一种不动的功德、清净的功德当中,是随顺而转,转这个无垢的阿弥陀佛的法轮,大家只是在这样一种不动功德当中安住,所以并不需要我们去造作。菩萨的四种正行,它都是非造作的,它是顺佛的愿力顺势而为,顺性而为,顺不为自求而为。所以你就是坐在那里如如不动,你内心是安住在这里的,就像你平常作为一个我们普通的人,上班下班或者跟家人在一起,或者在外面去做一些公益的事情,其实你的本,是安住在极乐世界,住不退转的,是在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这个须弥住持的功德当中。所以他是无来无去的,是安稳不动的,这个是很大的一个住持功德。所以你看他其实并不做什么,我们比较好乐去做什么,但实际上一做它是马上会落入现行、各种业缘哪、各种有限量的这些现象上面,反而是不曾动摇的心安住在极乐,这个是无量广大的,是清净无垢的。

这个我们平常刚好这个也不是书本上面的事情,这个就是事实本身,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在这里去充分的体验的,充分的体验无为的功德。我们很多那种觉得菩萨行是要干点啥的,在这儿实际上你反而是没有你自己造作的余地。对菩萨的第一种正行,它讲的是本质如须弥山安住,大家如果还没有从这里起的话,不是从这里的,而是我们就忙着要做什么,做的时候心里面就有特别多的那种犹豫啊徘徊啊,那你肯定非菩萨的四种正行,所以我们应该要回到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而经常在这个内心里面去串习法义,你慢慢就可以离开书本了,离开书本你就会知道那其实就是你的心并不复杂,也不需要怎么样的去作为,他只是在内心里面去体验,所以反而是特别简单易行,而又是周遍圆满的,它不像我们凡夫做一个事情,总是挂一漏万,做一点呢其实夹杂着特别多的这种贪嗔痴的问题,很麻烦的,都是一些有漏功德,而极乐世界的这种菩萨功德是无漏的,所以它才是有果施,它是以佛果作为起步,然后结果当然也是佛果,所以我们在这里去体会这个没有什么难度吧,其实反而是很容易的。

像后面说到我们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如须弥住持,无垢庄严光一念即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其实就讲到念佛呀一念即一时,它是一念之间就通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于一念之间归于一时,那这个时候就不论你是在哪里、在何时,就是一念即一时;普照诸佛会,你看就不是我们说最近哪里地震我们给他念念佛,哪里有海啸念念佛,他不是的,你看他的菩萨正行的功德是属于阿弥陀佛的功德,周遍法界,所以他是普照诸佛会。这个法界有无量无边的佛刹,有无量无边佛刹正在开着无量无边的法会。那么当我们一念心念佛的时候,其实是普照诸佛会的,你是去普照诸佛会的这样的一个功德。你只要是内心里面不在这里去设限,那么它本身因为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所以说他自然而然的功德就是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是利益诸群生,就是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他是平等普利的,这是只有佛功德才能达到这样的一个效果。那就在我们一念清净心念佛呀,在这里不设障碍,不受限制,不在这里起自他的时候,就是一念即一时,也突破了时间空间。时间上面它就是一念哪就突破了过去现在未来,那么空间是十方法界一时变至,这肯定不是我们凡夫的力量,但是这是佛的力量。所以念一声佛会吗?会呀。南无阿弥陀佛,一看就是起到这个作用,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你在这地方你就会知道你是不为自求的在念的时候,它事实上在利益十方法界,那你离开书本会不会用呢,会不会用呢?这有什么不能用的,反而是我们平时就盯着眼前的什么三瓜七枣,总盯着这几个人要回向给这个要回向给那个,那就不是极乐世界菩萨的正行,他是心一圆哪就圆的是十方法界,这是佛果。它倒果为因来行的,所以它还不是一般的菩萨行,一般的菩萨行是从因地向果地的,它这个是从果地直接来启用的,所以这么用。

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雨天乐花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这讲的是普供养。普供养,这个时候就心量无限的广大,雨天乐花衣妙香等供养,就是去供养诸佛,供养诸佛的法会,供养菩萨供养众生。就不再是说我们很多人念佛念念念,反正我只知道极乐世界了,之后,世界好像对我都是不存在的,到这个时候实际上十方诸佛在这里都是我们平等供养的对象,他是心量无限广大,修这个普供养行。这个呢,其实平常在我们的内心里面,他一念的意幻供养就完成了,也非常的简单,因为就你现在也没有神通,也不可能说飞到这里飞到那里,也没有那么多的资源来供养,但是可以由内心里面把阿弥陀佛的完整圆满的功德平等去供养十方诸佛,十方诸佛的法会以及法会上的圣众,这些都是一念之间就完成。

但最后普供养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视佛法如佛。这一个呢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常常都是在这样的一个境界里面,不知道你自己有没有意识的到: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这个是它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这种交织点,其实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身心所安住处,你在这里如果是南无阿弥陀佛,你是安住在果地觉,如果你是在烦烦恼恼贪嗔痴慢疑当中,那这个时候就是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他跟我们说地理位置上面哪一个地方是蛮荒之地,像我们说这种边地没有佛法的地方,这个还不是一个概念,因为《往生论》全体都是实像境界,它不固定说某一个具象的什么,它是告诉你在没有佛法僧宝所住持的时间空间交织点,其实就我们众生的这种体验来讲,就是在你迷失的时候,就是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那么我愿皆往生视佛法如佛,示佛法如佛,只有用佛的功德才能够视佛法如佛,而不是如声闻如菩萨,或者像一个善人,如佛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去运用佛的功德。所以当你迷失的时候,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当你看到一切众生迷失的时候,南无阿弥陀佛去回施给他,这一个佛果视佛法如佛就可以了。所以这些都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完全是可以去实践,可以去完成的,因为这本来是佛果已经完成的,我们只不过是随顺。它不费力,不要想的太费劲了,不要太用力。其实我们在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中,出入功德其实都是具备的,只不过我们在实践五念门的过程当中,可能对于初学来讲,它暂时是有这么一个次序,就是说先入功德后出功德。但是对于一直在实践当中的莲友来讲,其实出入功德是同时完成的,因为这个都是佛功德已经完成的,我们只是不以自我的这种自业来遮障就行了。

这是光明的心去融入佛功德来念佛,一念念佛,就四种正行具备,他不是叫你一个一个地去做,不要那么机械的去认知,所以这个法实际上是相当容易的。整个的这个五念门当我们去实践的时候,我们开始会觉得这一门那一门的好像是摸不着后门,挺复杂的,等你不断的去实践,后面其实它就简单到确实一清净句,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出入功德,全部都具备。菩萨的四种正行,一念之间已经具备已经完成,因为本来阿弥陀佛就是佛行,只不过给我们还觉得生疏的莲友一个菩萨的去实践过程吧,也是一个如幻的实践过程,所以我们就如实的去体验就可以了。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