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就像净土极乐世界殊胜庄严,就是为了新发意软心菩萨,设一究竟方便,予以真实度脱。为什么设一方便与究竟呢?这个方便处与究竟处实是不相隔离的,是真实的。像弥陀的报土是无衰无变的,它是全体显示性德的真实,以方便归向于真实,方便之处,绝待的也是真实利益,所以方便、真实一时显用,开权显实,惠以最上乘利益。
【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者.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耶】
在这个地方是为新发意菩萨的摄化利益,设立一种随顺说,予以真实利益。因为十方诸佛亲证顺性果德,若直接说,不要说我们这些薄地凡夫,就是诸大菩萨亦不能真正地彻底接受,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没有次第问题了。
【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
因为极乐世界无衰无变嘛,就是说不是生灭幻化之教化,是真实利益之提携,不是幻化法。《圆觉经》讲得很清楚,十方诸佛土如梦亦如幻,很多人读到这个地方就生怖畏心了,那十方诸佛土都如梦如幻,那极乐世界是不是如梦如幻?这个地方就是告诉我们,极乐世界就不是如梦如幻,你说十方佛土都如梦如幻,为什么极乐世界不能如梦如幻呢?他这个报土的真实性就是常住不坏的,有始无终的。
这个报德有始无终,前几天我们把这个话题已经提出来了,就是为了初发意菩萨有一个归向,归向究竟处的这种真实安慰、真实利益。要把这个地方取消了,大家心里一片茫然,何以故呢?你没有破除见思二惑之时,你硬思惟就会生怖畏,于法不信,心不向往,没有归向。所以给我们一个报德净土,无衰无变,摄化十方,予真实依怙处。要不然大家一下都会失心了,把极乐世界给我们真搞到化,那我们一下子就失心。你说这个六道你去哪一道,你真搞不明白,因为你现前的业你能把握,可是你无始业你难把握,一成熟异果在何方你根本不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纵使后入涅槃.其义无妨】
“后入涅槃”,就次于泥洹之道,这个地方真是大安慰说。《无量寿经》有说,彼国次于泥洹之道,这个泥洹就是全体性德,这个“次”就是报德。他要直归于寂灭光土,要单给大家讲常寂光土,那我们大家可能还会茫然。善导大师最慈悲的地方就在这个地方,他四土都不讲,专讲报土,化土都不问,同居土不讲,常寂光土不讲,就讲报土。
【诸有智者应知】
我们知道《涅槃经》讲,无欺诳相涅槃,不是变化法。阿弥陀佛这个净土是报土,那次于泥洹是什么呢?有始无终。这个始,按众生业相来说,就是生灭法,就是变化,有始嘛,无终就是归于性德,大寂灭光明,归入法性海,无衰无变。
这个地方大家要是靠得上就是他的方便了,靠不上可能就是大家在这个地方没有认识清楚。释迦佛举个例子,往生的愿望就像一棵大树一样,你平时都倾到某个方向,好比说我们倒向西方,真有大的因缘,你一晃动,它“啪”就倒向西方,它就必然倒向,平时这个方向他已经形成这种决定意向,有大的因缘,就倒向了。我们平时把这种意向已经生决定心了,知道弥陀的这种决定摄化,我们生决定的向往,其结果是必然的。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这个地方一定要审视了,善导大师整个著作就是为了消除我们这些薄地凡夫往生的疑虑,使我们现前得安稳。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
你没法向往的。就像那有四句偈子,大家经常学习,“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就是我们闻名欲往生这个愿都来自于佛的愿力,跟你没关系,佛不加持你,你连往生的愿望都没有,你都生不起来。现在我们生起来的人也不多,为什么呢?你想到自己,我才不愿意去那个地方呢。有的人喜欢名闻利养,有的人喜欢五欲之乐,极乐世界有啥好玩的?依靠自己的业力还是不愿意往生,但“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闻到这样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功德名号,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这个力加持你,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望的加持催使,使你产生了向往、探讨欲往生这个欲,我们自己连这个欲望都没有,向往极乐世界的欲都没有。你不信,你号号脉,我们一百个人走出来试一试,自己真是没有这样的想法,反正我知道我是没有,你叫我自己想愿意往生,我不干,我不知道为啥要生。
但是一念弥陀的这种大悲的愿望,彻底慈悲的给予,究竟不可思议的甚深殊胜的这种大功德蔵,看来看去,原来是佛加持的。所以说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以佛的愿力故,我们才能得到一个往生之欲。就像我们自己的垢障来说,我们连个趣向的意思都没有。所以整个净土一法,皆仗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这一点是不可置疑的,靠我们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业流,决定是没有这个愿的,你是不干的。那我们缘到这个佛了,缘到这个因缘了,那就会产生这种不可思议的向往与力的加被,展现出来。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靠我们自身的东西,这善导大师给我们就这么判了,你自己也可以体会体会自己,反正我是常年每天基本上都在审思自己的几斤几两,的确是不愿意生,不是念到佛的这种愿望与加被,念到极乐世界的殊胜与威德,真是不愿意去,不愿意放下自我。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这话真是唯有善导大师能独畅啊!以前我写序的时候,有两句这样的话,“善导大师空前绝后,他所行所说……”后来把这两句话去了,感觉到要是不知道碰到哪位大德的钉子了就给你闹烦恼,干脆把这两句话去了,真是空前绝后啊!他这话是独畅、独明佛意啊!
“正由”,他这个根本的正因,来自于弥陀的愿力的加被,这个强缘,才使五乘齐入,这个地方善导大师把贤圣都包括在内了,他真是不可思议啊!他一直在提携我们这些沉溺在生死河流中的有情,一直在提携我们,但是他后面说,还是五乘齐入,就是都得利益,岸上的人也安慰,你也可以到究竟圆满地。这个文字大家一定要真正地、灵灵活活地运用起来,不要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说教,绝非是简单的说教,是真正的法的给予。
【问曰.若言凡夫小圣得生者.何故天亲净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实际这文字有点强词夺理了,但善导大师也来解释。
【今彼国中现有二乘.如斯论教.若为消释。答曰.子但诵其文.不窥理况。加以封拙怀迷.无由启悟。今引佛教以为明证.却汝疑情】
这一切大善知识,一切善巧就是为了使我们断疑生信,要不然我们学习佛法就没有意义,所以善导大师是个不可思议的大善知识、大威德者。
【何者。即观经下辈三人是也。何以得知。如下品上生云.或有众生.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如此愚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阿弥陀佛。当称佛时.化佛菩萨现在其前。金光华盖.迎还彼土。华开已后.观音为说大乘。此人闻已.即发无上道心】
这个地方,大家看过《观经》,说多劫以后方闻观音说法,发无上菩提心。实际我们现在都可以发,完全可以引发菩提心,无上菩提心。《无量寿经》一直启发大家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因为无量寿佛本身就是无上菩提心的再现与运用,加被真实的功德。
【问曰.种之与心.有何差别。答曰.但以取便而言.义无差别.当华开之时.此人身器清净.正堪闻法.亦不简大小.但使得闻.即便生信。是以观音不为说小.先为说大。闻大欢喜.即发无上道心。即名大乘种生。亦名大乘心生】
我们很多人学过《往生论》这个偈子:“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那我们愿意往生,愿一切众生都得往生,顺应佛的愿,那就是正道大慈悲,就是出世的善根,那就是大乘的种性。这个女人、根缺、二乘心,二乘心是没有大慈悲的心,女人心是个计较心、反复无常心,根缺心就是一个变异心、不健康的心,他根本不允许弥陀这种圆满的回施。所以弥陀国界无此三类有情,生者肯定就是另外一种因缘了,所以二乘、女人、根缺在那样的国土里是没有的,所以皆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金刚那罗延身,大智心,就是大乘善根界。
【又当华开时.观音先为说小乘者.闻小生信.即名二乘种生。亦名二乘心生】
有的人就是二乘种性,你没有办法,“我就不希望别人往生,因为啥?那个人是坏人,他怎么能往生呢?那个人做那么大的恶,犯那么多戒,他怎么能往生呢?那人一生就是什么什么……他怎么能往生呢?”这样一种没有慈悲的种子,他这个地方就说我认为自己行持,我认为行持者得利益,这是小乘习性。大乘就载负一切,所以大乘之心就是广大究竟,一发心就广大。声闻唯有自利,唯有依自己的见识,自己的修持来发起自利这种形象。
这个地方大家可以判别判别自己是怎么的用心。那要是纯粹为自己,贪图五欲什么的,那这二乘种性也不是。那为了生死,还是二乘种性,愿生之心就是声闻心,愿自己往生就是声闻心,愿一切众生往生是大乘心、大乘种性。净土一法这个标心最简单、直接。
上节课大家下去的时候谈这个发心问题。发心,发要发真实心,一切知见当下就消融掉了,就说我们一切善恶、是非、大小知见都消融掉了。那在这种佛的无碍光明中,绝待的光明中,超日月的光明中,这种心性就跟佛心相应了,一切世间幻化网在这个地方就脱落掉了,他并不是灭掉了,只是他已经妨碍不了你这种光明无碍的心智,你再看到他依有碍的行法,你就会产生悲悯之心了。何以故呢?他何以住于碍处呢?如是幻化业,无所碍,为何为碍呢?所以在碍处生悲悯心,作饶益提携方便,消除疑虑,使人走出有碍处,得以自在。佛法予人自在,予人安稳啊!
所以正确的发心修法,自他二利同时能现前。智光、顶眼就是昭著得很,一日千里,就是事半功倍。你要是发心不明确,路子不清晰,就是枉费心血,枉走弯路,徒劳的东西太多了。很多人修法很徒劳,就是说付出很大的心血,得不到少分的利益,得到一点少分的利益,往往容易退失。这个地方希望大家能警觉起来。
“亦名二乘心生”,这个种性就是心的问题。如来这三种业相,第一个信,信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与佛本是不二,其心体广大清净,圆满真实,在大乘经典上都是如是说。这个信是名大乘正信,有如此正信之心,那修法就特别地方便了。就是依心修持,顺性发起,那你这个作业就会归入不坏的善法之中。就像这个报德,它因真,那得的果报就是无衰无变。要我们不依这个圆满心性起修,所有修业都会散坏。何以故呢?从有漏心智之中所产生的幻化作业,必然是有漏的果报、幻化果报、生灭果报。
这对我们学法人、修法人起步极为的重要,希望大家一定要慎重,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把他搞得一丝疑惑都没有,一丝障碍都没有,心里彻底的光明敞亮,感觉心里特别亮堂,不能有一丝暗点。要有一丝暗点,你没法修法,你会到问题前就会迟疑迷惑。所以昩失菩提心,修法必定无益啊!把这个菩提心一定要把他清晰的明亮的给认出来,依心修持,处处无碍,无碍才是修法利益啊,无碍轻安。
【此品既尔.下二亦然。此三品人.俱在彼发心】
“彼”就是舍报之后。
【正由闻大.即大乘种生。由不闻小故.所以二乘种不生。凡言种者.即是其心也。上来解二乘种不生义竟】
在三种忍中,信忍是如来种性。你看不管是哪个大乘经典,就在这个种性上,长篇大论,苦口婆心啊,孜孜不倦,就一直在给我们讲这一个问题——怎样把我们的如来种性给启发出来,就这一个概念。你看到佛真是苦口婆心啊,反复地讲,左讲右讲,前讲后讲,怎么讲明白你无始以来与佛本是不二的心性。你能在这个地方生一念决定心,那如来的种性就在你这个地方可以启用了。你顺着这个种性,来对照自己的生命,对照自己的依正二报,来调整回施自己的依正二报,使他得一个正确的出离之路,破除现前幻化业网。
这个种者即是其心也,所以发无上菩提心,那就是说识得这个种性,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其心周遍广大,无衰无变,旷劫流转呢其种性从没有减损,不被污染,是为佛宝。如此佛宝在一切众生心中具足万法,具足光明,具足清净,具足威德,具足神通,具足一切饶益。启用者,得用得知,不启用者也不昧失,只是你用不上。所以佛悲悯我们,就把我们这个给启发开来,所以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啊!所以佛把这个菩提种子给大家抖出,让大家看得到自己的种子,并不是说额外给你加个什么东西。所以燃灯古佛与释迦佛授记,认为释迦佛什么都没有得到,说我要有所得,燃灯古佛自不予我授记啊,就是他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确是没有得到什么,并不是比众生多点什么。实际一切有情比佛都多得多,贪瞋痴慢疑,杀盗妄淫,种种邪见都比佛多,所以以无量罪恶为掩饰、为庄严,诸佛菩萨以清净本源心为庄严。
【女人及根缺义者.彼无故.可知】
极乐世界就没有女人、根缺,就不会有这种因缘。
【又十方众生.修小乘戒行.愿往生者.一无妨碍.悉得往生】
因为很多人就说,“我这一生不悟我下一生,下一生不悟我后后一生,我总是要悟的”。这个发心似乎是很令人赞叹,这待悟之心在过去就是一棒子打死的人,这样的很残酷的自业,当然这也自以为是一种道心,但这种道心很容易产生退堕、变异、不安。所以净土一法安慰饶益一切众生,说真实利益,咸得往生,乘佛愿力,这真是太安稳了!
【但到彼先证小果】
这顺应众生因。
【证已即转向大。一转向大以去.更不退生二乘之心。故名二乘种不生】
二乘是退堕心,舍利弗在这个地方有这一出戏,就是说挖眼那个事情。要发大乘心,恒顺众生,若有所取,皆能施与,结果帝释天就来要你的眼目,要圣人眼睛,发大心人的眼睛,修梵行的人的眼睛。他把眼睛挖了,又说我要你左眼你怎么把右眼挖了,左眼挖出来了,一闻这么臭,我想圣人眼睛是清净的,怎么这么臭,就搁脚底下踩一家伙。一想这菩萨道也太难行了,还做声闻吧。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因为在跟大家交流佛法的过程中,太多人不知道好歹了,比这还恶呢——眼泡子算啥呢?又没挖你的心。所以大乘心性好说不好做啊,这是普利十方的心,随顺一切众生的心,特别好说,做着实难啊!
在藏传佛教有这样的故事,在戒律上也有这样的故事。说有师兄弟两个去参学去了,他师父说,“你们五夏学戒也圆满了,这个修法因缘是应该参学了,把自己心中平时的疑虑,在这积攒的东西把他消除掉”。他们说,“师父啊,你大善知识,我们跟你已无挂碍”。说无挂碍就开始产生挂碍了,“去参学去”,让他们参学去。师兄俩走啊走,参学前半年一点障碍都没有,因为啥呢?在师父那熏习戒法啊,必定参学无畏,但是呢,突然遇到一个女人,领五个孩子说,“你们这俩比丘帮我养孩子吧”。这可是新难题了,因为五夏学戒也没有帮人养孩子这事,这可咋办呢?这老二说不行,我是释迦佛教化的出家人啊,那要远离家庭,远离五欲,我不能帮她养孩子,那不能要家。老大说,“弟弟你走吧,我就来这个家庭吧”。这弟弟就参学回去了,就问他师父:“我哥可能是贪图女色吧,咋搞的,就给人家养孩子去了呢?”“你这心,旷劫修持不如你哥一念发心啊!”
释迦佛印许啊,你看你是为啥呢?所以大乘心性说是好说,做是难做啊!实是难做,特别难做。所以在我们这个阎浮提,大乘话还是好说,到事上,你看谁自私自利的快,真要是为法捐躯,为利人舍弃自我,哎……
在这个地方,二乘之心呢,学佛的人基本上都容易发起。但是真正的大乘心,为饶益一切不顾身家性命的向法、用法之心还真是挺难,反正我感觉到挺难的,越真实难度越大。这难度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世间,处处都是自利的人,自私的人,自私的因缘,如幻的苦缘太多了。
去年安居之前,过来一大帮子居士来问这个事情:“现世度人,能不能随顺一切众生的业饶益有情呢?”我说有两种菩萨可以,一个就是舍己为人,就是分段死可以,再一个就是说变异死菩萨,要不然你行不成这种菩萨道。当时提到有个出家人遇到这样一个因缘,就是这个女人说你要发菩提心,你得随我回家,你敢不敢随我回家,就问这个问题。这个地方你不能不面对,人家提出来就为这个正因。
这个地方有两种大菩萨,一个就是舍己,舍弃自己现世的一切利益,再者就是变异死者,就是可以分身,就像那个鱼篮观音一样,你需要,那你这一带有瘟疫了,我就变个漂亮女人,让大家读经啊、背经啊,灾难消除了,你来娶我,我也就成个尸体了。就是使你知道无常,知道消除现业就对了,那是变异死大善知识。但我们分段死,这个人哪,搞不好,你没把别人度掉,别人把你度掉就完了,那真就完了,这很容易。你要真是能饶益十方,生无畏心,舍弃自利,似乎也是了不起,就是不知是真是假啊,就是被别人这个因缘度了,还是被自己这个无上菩提心给度了。所以这个大乘心好说,实在难做。
以前斯里兰卡有个长老,我们在一起谈这个话的时候,就问大乘小乘。他说:“汉地啊,就是现在大乘佛教这个传法,笼统,啥叫笼统?自利尚不知还大乘?”当时很多汉地出家人脸都红了,你都不知道啥叫自利,还大乘呢。
所以净土一法可以以大乘作回施,可以同生极乐国,仗佛愿力嘛!让我们自己用大乘心,让我们自己的修持力用大乘心,反正我想象我是感觉到是触目惊心,我真是有点感觉要靠我自己的修持力,那肯定别人度不了,别人还把我给度了。因为我们现在人自力自利这个力量很弱,自己靠自己的修持,能把自己生死根给断掉的因缘,见思二惑断掉很难很难,况且真正的利他呢?你生死没有了,你根本没有理由去利别人,这依这个圣教来说的。
依净土来说呢,就是薄地凡夫能利世间,利一切有情,因为啥呢?只要把佛的果德和盘地托付给大家,同来享用这种佛的报德回施,这是不可思议的。有的人读过《往生论》,说“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天亲菩萨教导我们发这样的愿,就是以佛愿力故。没有佛的愿力,这样的愿你发不了的,没有用,用不上力。
【前解就不定之始。后解就小果之终也。应知】
这说下三辈,在我们这个阎浮提愿往生的女人、根缺、二乘种都是可以的。但是极乐世界是往生了以后,这东西就消失掉了,就像光明中容不得黑暗是一样的。那你这二乘、女人、缺根,一往生就像黑暗一样自然消失在光明中,投入大光明藏,得以真实解脱。
第七料简韦提闻佛正说,得益分齐
第七料简韦提闻佛正说得益分齐者。问曰.韦提既言得忍.未审何时得忍.出在何文。答曰.韦提得忍.出在第七观初。经云.佛告韦提.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音势至侍立左右。时韦提应时得见.接足作礼.欢喜赞叹.即得无生法忍。何以得知。如下利益分中说言.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非是光台中见国时得也。
问曰.上文中说言.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此之一义.云何通释。答曰.如此义者.但是世尊酬前别请.举劝利益方便之由序。何以得知。次下文中说言.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次下日想水想冰想.乃至十三观已来.尽名异方便也。欲使众生于此观门.一一得成.见彼妙事.心欢喜故.即得无生。斯乃直是如来慈哀末代.举劝励修。欲令积学之者.无遗圣力冥加现益故也。
评曰.掌握机系.十有三结。条条顺理.以应玄门。讫此义周.三呈前证者矣。上来虽有七段不同.总是文前玄义。料简经论相违妨难.一一引教证明。欲使信者无疑.求者无滞。应知。
【第七料简韦提闻佛正说得益分齐者】
“得益分齐”,看我们得什么益。
【问曰.韦提既言得忍.未审何时得忍.出在何文】
我们这个地方一定要看看这个忍是个什么忍,韦提得的这个三种忍,是信忍、悟忍,还是什么忍,这个无生法忍的内容我们看一看。
【答曰.韦提得忍.出在第七观初。经云.佛告韦提.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音势至侍立左右。时韦提应时得见.接足作礼.欢喜赞叹.即得无生法忍】
在佛讲法之时,得见无量寿佛与观音势至这种身相放光之时,就得无生法忍。这个忍就是随着这个因缘,随顺印许,得以利益。
【何以得知。如下利益分中说言.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非是光台中见国时得也】
这个就是直接照见自己本心光明,身心脱落得以轻安,实际就是说于一切法得以无碍,无染无著,入无生法忍。这个就是说实信一切众生与佛本质不二,得以真实信这种利益,轻安的利益就是无牵无挂,于一切幻化网中就不会说磕绊了,就绊不住他了,在善恶、是非、大小中就不会磕磕碰碰了,有利无碍。
“豁然大悟.逮无生忍”,可能有的人也有这样的经验。上午学戒时大家就是谈谈自己出家的因缘,各有自己的体会。尤其在忏法中或者在某些法用呢,已经用功到实处,真诚到一定的状态,都会出现这个诸佛显相加被、放光加被、垂手加被、说法加被,得以轻安,这是自心的心地的渴望折射出来的一种利益。我们念阿弥陀佛,一般就是弥陀的随愿普及施教,饶益有情。
【问曰.上文中说言.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那要是听说一切众生都能往生这样的大愿你能不能欢喜呢?能不能依愿生喜呢?这是人的根性问题了。要真能呢,就是有如来种性、有大乘种性的人,闻到这样的话就痛哭流涕。我真见过这样的人,闻到这样的法就昏过去了,就闻到什么呢?一切众生得利之法啊,大乘种性相应了。就是这样的人呢,千百年来,或者一载又一载来,一劫又一劫来,或者这一生苦苦在寻求一个普度众生的方法,怎么修怎么证都找不到,一直闻到弥陀大悲慈父这种究竟的给予了,做一切世间众生这种大利的给予者、安慰者,一切众生闻我名号俱来我刹,闻到以后,当下就心开意解了。真有这样的人,可能大家也有这样的人,闻了以后,摇摇头不行,下士啊。上士、中士、下士,这个三辈之说的确是有的。心性相应之时,像迦叶尊者,释迦佛拈花,迦叶就微笑,这是心性相应之时产生的喜悦。
这个发心对我们来说是极为的重要,若我们发大乘心,这个性,这个心,这个种性真正的建立起来,成熟的那一天,你可能听别人随意说一句话,这种大乘光明话、愿力话,你一下子就脱落了。就像六祖大师因为种性成熟了,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始以来的生死根就得到解除了,与他当时有现缘的一切有情,因他闻这句话而得大利,实是不可思议啊!所以这个种性极为重要。你看一个人要种一个坏的种子,那孕育孕育成熟了,遇到个坏因缘,他也会做坏事。那我们把这个菩提的种子,佛的种子种下来,孕育孕育孕育,碰到因缘也会出来的,所以这个发心最为重要。
【此之一义.云何通释。答曰.如此义者.但是世尊酬前别请.举劝利益方便之由序。何以得知。次下文中说言.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异方便”是顺应众生心性,令汝得见。现在十三观都是异方便,不可思议啊!释迦佛给我们留下这个文字,就是我们不见释尊也亲见释尊。你要有这样的信心,要有这样的种性,那就会真是观法生喜了。善导大师就因为观十六观经而成就的,他禅定自如得很,随时可以入定,观人因缘,观障缘,观善缘,清晰明亮的,那是种性问题。
【次下日想水想冰想】
这是假观,虽是假观,这是异方便。为了启发有情,就是凡夫众生呢,这个凡夫情况下所能见到的水、日、冰,给大家一个宝地的启迪,一个光明圆满的启迪,一个清净安稳的启迪,让大家照见自性本来庄严、清净、真实的一面。
【乃至十三观已来.尽名异方便也】
这是佛教授给我们的正受方法,这特别地重要啊!说“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这十三观若是佛不讲我们到哪儿见,我们上哪儿想去,你说想水也是外道水,想日外道日,想冰是外道冰。因为啥呢?你一想就得不到解脱,但是佛给我们说了之后,就是佛所诠释的这种方法,使我们归入如来正教眼,得清净法益,由此得以增上出离。那佛教授,那跟一般人说这个冰,说这个日,说这个水就不一样了,这里面就有佛力威神加被了。
【欲使众生于此观门.一一得成.见彼妙事.心欢喜故】
修法人可能一般看到瑞相真会生欢喜,这个地方凡夫心在所难免。反正我这个人在这儿特别固执,有些东西要是没有瑞相我自己是不敢当真的,有瑞相了才去做,要不然就会发晕,心里感觉到迷闷,道理上明白,事上怕做不到。
【即得无生】
这个“得无生”,因妙相而得轻安,轻安就是无生加持的利益,这个地方对我们来说特别地重要。
【斯乃直是如来慈哀末代.举劝励修】
策励我们去行持这种观佛三昧,观佛正受。
【欲令积学之者.无遗圣力冥加现益故也】
这个十三观彻底都是佛冥加才使我们闻到,况且你的修持呢,肯定也离不开佛的冥加。很多人修法不得利益就是妄自承担,不仗借佛力加被,但知自力不知佛力,就是增上强缘,就是种性没有依托,不叫相应。你看我们拍个声音,得有两个东西相击才能相应出声。那观呢,要知道如来是一面,你这个如来种性是一面,顺应如来的威神利益加被、教诲的这种给予,再如法修持,那才能相应,才能出光、出明,破迷出暗,使人觉悟,自利利他。
真希望大家这个地方要审思。我们汉地的教化,最普遍的就是“我怎么样怎么样”,就是张嘴赞佛的心没有,所以说佛力冥加不得现前,往往就是自以为是的时候根本不得利益,哪一天实在没招求佛的时候,往往得利益了。
以前我听一个故事特别伤心,伤心得很。就是有一个出家师父拜佛拜了十三年,一直拜了十三年回家了。倒不是他回家我伤心,他就是自以为是我伤心。这是我出家第三年听说的,那时一直伤心了好多年,我觉得好几年心里面在这个地方都不舒服,不知道因为啥,是替他感觉到冤枉呢还是感觉到不如法,不明心地,修法无益的那种痛苦。所以那时候就拼命地查菩提心,就到藏经楼去借书,一抱子一抱子书去查那个菩提心,为啥不明心修法无益,天天查那个菩提心,这个心那个心天天查,想把这个心查明白。当时那菩萨是个出家师父,特别地勇猛,他在阁楼上,他拜的那阁楼,两膝跪的地方都快把楼板磨透了,头磕着的那楼板也快磕透了,就是这种信心,但他就还俗了。
所以真希望引起大家的深思,就是没有佛力的外加,只信自己的本事了、功夫了,你这个皮囊你再折腾他,他有个啥功夫呢?这个皮袋子,你投来投去,你没有正确的发心,他不相应啊!所以有的人方法一明确,修法迅速得利益。就像我拿个板子,我想打响,在空中,我怎么打也打不响,那往一个相应的东西一击就响。你要如实有相应之因、之机、之缘、之法,所以苦修十三年不得利益,反而说“佛法实在是没有什么”。所以真是希望大家路子一定要走直,还要与法相应,与佛的加被相应。
课间开示:
某师一来的时候说他见的这个那个,这些要是真信佛力,随顺佛力,他这些事经常都会避免的,死死抓住你了。我这几年见的也多了,就我们这一年出家受戒的,我也不知道是咋个说法好,现在就不光是小和尚还俗,大和尚也还俗。还俗倒没有啥,他不信佛,谤佛就可怕了。顺缘还俗释迦佛赞许、赞叹啊,但是你说你谤佛,修来修去,吃了释家老子的饭那么久了,反而就诽谤,为什么呢?就是不知佛力,就是你本源觉悟力啊,你这个种性力丢失了,真是太苦了!那这可就苦了自己、苦了人家啊。基本上都是勇猛的、心地真实的、善根深厚的还俗了,还不是说泛泛的,我见到的还是大法师、大和尚的侍者,基本上都是这样。
倒不是说这个什么,真是希望大家有个正确的路子与方法啊!因为现在整个社会在讨论这个事情嘛,你看你好不容易出家了,我们真不希望这些孩子出家,为什么呢?出家那么多年又还俗了。还俗好啊,你不要诽谤佛教,对吗?最可怜最可怜就是诽谤,太可怜太可怜了!这些法师给别人讲佛法都是一套一套的,一到还俗的时候那把佛教骂得一塌糊涂。顺缘还俗还是了不起,但是真是很多善根深厚的人呢,走了一段以后,一回头一看,还是佛慈悲啊!
这不光是在我们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亦复如是,南传佛教还俗是正常的事情。反正这个时代我们修法的路子啊,发心哪,一定要把它给搞得清清晰晰、明明亮亮的,一定要搞明白,一定要把自己的那种不明亮的地方都给拿出来,给它洗刷掉,要不然困惑业一来,你不知跌到哪儿去了。
往年我们都到华首门发个愿,今年去南传了没有去发愿,所以今年的僧法就弱了,这直接的反映出来了。没有迦叶尊者的加被我们僧法都不好搞,影响大着呢。真是好好祈祷祈祷迦叶尊者对我们的加持,我们每天功课那三个头,顶礼当山守衣入定迦叶尊者,要真磕头的,磕响一点。
释迦佛这一段说这个十三观,的确是为了使我们在释迦佛取灭之后,给我们依一个异方便,让我们大家有一个正观正行的佛的加被与授受,法必有授受,就是说你要有个来源。现在很多人学法就是没有来源,凭着自己的想法去干。我举那个出家人的例子,就是自己设计一套没有传承的东西,“咔咔”干了十三年,哎呀,把自己搞苦了。你不知道这些诸大善知识传播的教化都是千百万载来,无量诸佛菩萨修证出来的教义,不是从私心中、妄心中编排出来的,所以法的传承特别地重要,不敢自己编排故事。
我们再说一句,近代我们中国的气功,很多人都接触过,我也接触过。以前我母亲是大夫,但是身体老搞不好,我家俗家二哥就说,“你锻炼锻炼身体吧,学学气功吧”。我就陪母亲去接触,清楚不清楚就接触了。但是的确我感觉全中国人都知道这个气功,为什么长久不了呢?就一点,拿来的东西多,不完整的东西多,自己标立是自己的东西多,就是真正清净传承的没有,真正有传承的东西他真正不会那么短寿,就那么短寿就结束了。你看城市人基本上都接触过,大家现在一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往那儿去求援,精神空荡往那去弄去了,太普遍了。但是为什么它长久不了呢?那段在家的时间看得清楚他长久不了,为什么呢?从佛教拿一点,道教拿一点,都说我是宗师,我是老大,我是一。你这不行啊,那生灭的东西你想来个自大,就会造就出来个李大菩萨,唉……真是大菩萨啊!所以说要没有传承的法啊,你自己再编排的好,你保准寿命长不了,得不到真正的利益,那传承清净最为重要。那十三观是释迦佛清净的传承,这依经传下来的,大家好好地看看,好好地来运用运用。
【评曰.掌握机系.十有三结。条条顺理.以应玄门】
他解释这个玄门义,他用这两句话把他总结总结。
【讫此义周】
这个地方已经讲完了,这一段故事已经周备了。
【三呈前证者矣】
反复地证实三辈九品实为凡夫不是为圣者,使我们这一切末世凡夫有法可依,有佛可信,有个善巧。
【上来虽有七段不同.总是文前玄义】
他把这个四帖疏分成四大类,玄义分是一分,玄义分一卷文字有七段。
【料简经论相违妨难】
他把他科判的妨难的东西判别开来,通过这七段文字,把这个经论相违处,这个论是菩萨所造,经是佛所说,相互违妨的地方,善导大师一一的破之。
【一一引教证明。欲使信者无疑.求者无滞。应知】
这是他的目的,为了达到这种信者无疑,彻信无疑,求者没有挂碍,没有障碍。他这个玄义分归结到这两句话上来,为了启发大家这种无疑的信心、决定的信心、金刚的信心,使大家所求无碍,必生彼国,现前利益得以真实。
希望大家能提提问题,就这个玄义分中,善导大师力破善巧,“但为凡夫,不干圣事”这个纲宗的提示,我们是不是有什么疑议或者顾虑,或者有什么心地不爽快的地方、不清晰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提出来,交流交流也好,相互提携提携也好。因为一人提出来的问题,大家都依原则问题,可以透视,折照自己,不管是出家在家,大家都可以提出来,问题不怕尖锐,就怕不提,不要昧在心里。
玄义分这文字的分量,实际我们只是读一读,通过一些大家知道的例子提示提示,倒没有过多讲什么。希望大家找出问题,大家消化,大家生起真实的信心,大家得以无碍。真希望大家能得见问题,真有问题我们便于消除。我敢说在佛这个无碍光明中,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大家能提得出来,都能消化掉的。我到一些地方听一些居士、出家师父说,“哎呀,师父,有时候当着大众面,怕把你难倒了,不敢提”,我说“我可能被难倒,但是佛法不会被难倒,你放心了,尽量的提”。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生无畏的心,为自己的这种生死大事,决定要认真负责,对大家的法身慧命要认真负责。
在下面的时间,某师跟某师就提出这个发心的问题了。因为我们这几天学习一直围绕着这个发心的问题在谈论,谈论不管是学戒,菩萨戒也好,比丘戒也好,羯摩法,或者说学净土法门的经典,都在这个发心上,一直在这个地方运用这个事情。不知道大家到底搞清楚了没有,反正是这个机遇上的问题,也真希望大家都能提出来。放光寺这个因缘还是比较好的,讨论问题讨论好多年了,就是有一个共业的感召吧,比较容易成熟大家。这个发心看着好说,还是不好用啊,因为啥呢?要真用得上,这个发心真是得见得用了,真是发出来了。
任何佛法就是让我们根据这个佛法的体系,体系是个体性问题了。我们说净土一法这个机啊,善导大师把这个机放到哪儿了呢?放到凡夫上了,让我们有一个维系的方便。你要是这么说,都是贤圣之类跟我不相干,我们维系的因缘都没有。这个机给我们了,这个维系的因缘给我们了,所以能破除我们的心结,能给我们一个增上缘的提携,提携我们,给我们一个机,给我们一个修法的体系、因缘,维系的东西。
他前面有科判,我们看他的判就知道了。善导大师说七门之内,他分成七门料简嘛,七料简他各以三个角度来判,像在报德中说的七五三,他举七五三的地方特别多,或者说五或者说六,或者说三,都是为了解开我们的心结。这个三结是个说法,不能说是定死三结,十有之类嘛,他是把一切所有的碍处都设为有了。
过去的人用文字主要是简略,他有个总结的话,这一句话就是一种善巧方便上的东西,没有一个定格的说。像他讲这个三辈三品,实际说三辈也是三结,三辈决定是三结的,十有所繁衍的三结。十有呢,实际佛是一有。从《涅槃经》这一段讲来说,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菩萨法,声闻法,缘觉法,诸佛法皆是化,这就是十有嘛,这是决定的,因有而化嘛,圆说而化。
在法界体性智庵摩罗识就说十有了,他不说十生九有,他说十有,就是以大圆满镜智可以照见法界,居十法界嘛。心结里头有十有之说,十法界十有,法界就是有嘛,他这个就是万法唯心之说,强判十界。这叫四生九有,同生彼岸。这个九有就是说三圣、三凡、三恶,这是九有之类,九有之类要是以圆满镜智照见,那就是十有之类,就是佛也是众生类啊,这在《往生论》讲得很清楚,众生界清净就是佛菩萨,也是众生界。所有大乘教都是这么说的,说十有三结。主要为了使我们信者无疑,求者无滞,他在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了。这个结就是你有碍处,实际过去说有三障嘛,也可以说三结,都是可以这么说的,是名词问题。
我真不希望大家学什么教,希望大家能把自己现前障碍解除掉,就这么个概念。要学教,十有三结够讲一段了,很多名词都够讲一段了,我也记的有,以前都读过,太繁琐了,你看这一面就解释这么多,一个词一大堆。我看第一天我解释了几个词,大家不乐闻,算了,干脆就读下来了。这个解释要细分了,大家都感觉到是你在说教,就不用法了,就不用章法处理自己的现障,就感觉到我在搞学问是一样的了,这就会出现问题。下面要是有时间,我们还是把有些名词解释解释,尽量大家在一起解释解释。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他就是用净土这种勇猛,这种给予,直接把净土宗的路线给你说出来了,所以用的名词也少,也不多。
某师给大家谈谈报德与修德,性德与修德,大家主要在这个地方有障碍,大家谁参与参与都可以,我感觉到这个地方可能还是有疑惑处。
我们学玄义这一分,在“唯信佛语,宁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不了义教以为指南”这个地方,一定要认真地思惟。为什么善导大师会这么提出来?善导大师为什么反复地提出来净土一法是为凡不为圣?这都是希望大家审思的地方。跟现在人讲的真是很多地方不一样,说“乘佛愿力,莫不往生”,“一切往生之士,皆仗借佛的愿力得以往生”,他跟现在人讲的真不一样。
现在人讲的就是,你不修到什么程度你就不行。我看一本书这么说,“你不修四无量心你怎么能往生呢?你不修六度万行你怎么能往生呢?你不达到功夫成片你怎么能往生呢?你不达到一心不乱你怎么能往生呢?”哎呀,我一看,我说“这菩萨肯定是阿弥陀佛再来,要不然说这么多苛刻条件呢?”那他把自己的愿望忘了,苛刻的条件太苛刻了,这个阿弥陀佛是买卖的阿弥陀佛,不是真实的阿弥陀佛,没有悲心,就是说不予人第一步的信心,不把人引进门,直接把人给压垮了,那样的书广泛流传哪,唉……
所以念佛生欢喜,有信心欢喜,你没有信心你决定不会欢喜的。那这个玄义分,最主要的就是以弥陀的这种报德启发大家的本质性德,使大家得究竟信心。我们本来与佛不二的这个心地启发出来,极乐世界是我们大家的本家本国,你念决定能往生,阿弥陀佛决定摄取不舍,在这个地方生起喜悦的信心再来念佛,念佛生喜,念佛得轻安,念佛消除自己的执著、妄想、分别,念佛得智慧、得悲心,这念佛的意义就有了,修行的意义就现前了。这个玄义分最主要启发这一点的。
我们讲“玄义分”这三个字的时候,在这个地方做过提示,就是以弥陀的报德做我们的因地心,来启迪我们的性德真实,启迪我们本具的如来藏性,使我们得见种性,深信自己本具如来智慧德相这个真实因缘,把这个真实因缘拿出来、运用它,修持了解世间,运用佛法成就自他,究竟毕竟的道业。
这个“玄”最主要在众生用不起时是为玄,就像密法是一样的,只要一切众生本具,安住,不知之时是为密,不能开显出来嘛。玄义分亦复如是,说这十法界差别,化缘各异,诸佛菩萨自在,众生本具这个自在,不能用,是为玄,在众生分上是玄。人人闻此无上道,顺性起修,必得成就,那是义分,给予分,使大家来启用它,所以随类启用是为分。他这个玄义的解释,古来已久的善知识们也是这么解释的。
玄义分就善导大师的意思来说,他把净土定散二法这个要门,说世间人只知要门,不知弘愿门。弘愿门与要门,二门并存,就是真俗二谛的融合,是大家的允许处。现在社会上要么只传定散,不说弘愿门,要么只讲弘愿,扼杀定散二门,大家相互就侵害起来了。实际说各有讲法,不能说对错,各有所愿,但就佛本意来说,各个允许。佛是圆满说,哪一类机都摄,有的人就是希望修习定散而成就,你不能扼杀他,你扼杀他就不干。那弘愿门,有的人就是说,的确知道自己无始以来,虚妄流转,实无有一法可得可失,那就信顺弥陀的究竟果德给予,随顺安住,毕竟解脱。
这是善导大师给我们判的二门之教,一个是弘愿门,一个是要门,要门有定散二门。弘愿门他这两句话说得特别清楚,就是说,因为佛的教海深广无涯底,一切凡圣不知其涯畔,就是你探知不了,那怎么办呢?说“此方释迦遣,彼地弥陀来迎,焉得不去啊?”我们怎能反抗这二尊之教诲呢?就是信佛力回施得以安住,得以解脱,这是弘愿门的教化,一遣一接,够安全了,这边有人送你去,那边有人接你,你还不够安全吗?善导大师这个讲法特别清晰,十六观门,三福之类,这都是定散二说,是要门,就这个方法与常规的修行方法也都接近,也是不可思议的,就是不可思议的教化。
玄义这一段文字,因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靠大家记,也没有搞科判,也没有写什么提纲,就这么给大家读一读,希望大家真正的直接地参与进去。也可能学到第三第四的时候,可能大家真会受一点因缘了,到最后才能真正提出来问题。因为四帖疏的分量挺大挺重的,一般的看不进去,不愿意看,这文字啥意思啊,但是讲的分量特大,重得很,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话,真是这样的,我感觉善导大师真是这么个人。
【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仁.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仁】
因为释迦佛是应化佛,他教的什么呢?净土的要门就是说定散二种教化方法。“安乐能仁”就是阿弥陀佛,安乐是极乐世界,能仁就是阿弥陀佛。
【显彰别意之弘愿】
他是阿弥陀佛显彰出来的,那当然还是释迦佛给我们讲出来的,但是以弥陀彰显出来这种教化。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这是释迦佛应韦提大士的提问来对机施教,教我正受,教我思惟,开这个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仁,他以他的这种本来的愿望,他成佛的根本的动力回施给我们一个弘愿门。
【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这是要门。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这是阿弥陀佛说的,这个地方真有意思啊,善导大师说这话,要是真正思惟,真是有味道。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就是刚才我希望某师给大家谈一谈这个报德与修德的问题了。因为乘佛愿即入佛果,佛果就是佛愿力所显,他给你显这个东西了,直接地显现众生的本源心性、法性真实啊!所以弥陀这个报德就是大愿业力直接把我们给摄化到这种本性光明中了,就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我们本具的心性都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是决定的。你不信,他用他的报德摄化你,他的报德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摄住你,他用报德许你,加持你,引导你逐渐归于这种正信——一切众生本来与佛不二。那你真在这儿心开意解,那能豁然大悟,证无生忍,那你真是了不起。不能证悟,弥陀的这种不可思议的摄化力,亦使我们得以安住。这是弘愿门。
善导大师这种说法真要是搞清楚了,就知道社会上为什么会出这么多乱子,有的人说善法是佛法,有的人说恶法是佛法,有的人说无记啥也不想是佛法。我看一个善知识画几个猴子,抱住脑袋,堵住耳朵,啥也不要听,捂住眼睛啥也不要看,说那就是佛法。哎呀,那真是愚痴到极处了。你要看大乘经典,你感觉到自己笑掉牙。真是没有办法,佛法就是被人糟蹋得已经不像个样子了。“善恶无记是佛法”?释迦佛讲的清楚,善恶无记是诸佛饶益对象,是出离善巧处,并不说是你染著处,但现在人就在讲这个。你要看看这二门就知道为什么他会讲那样,偏激了。
善导大师一直虽然讲,凡夫是当机,但他并不非得把大家都当罪恶凡夫,凡夫也不见得非得是罪恶不可啊,凡夫还有善凡夫,有恶凡夫。所以现在就搞两个极端,一个说善凡夫往生,就是你持戒,你精进,你修善法你往生,再一个就是恶凡夫,我痛苦啊,他越恶他越痛苦,越痛苦他越有出离心,他就往生,这种两个极端的东西,你说谁也没有办法。
所以只有善导大师这话,“一切善恶凡夫,莫不仗借阿弥陀佛大愿业为增上缘,咸得往生”,并不叫你捂住眼睛,堵住耳朵,搞无记业。我见很多人修无记业修得像傻子一样,或者精神分裂这两种状态,现在人真是把佛法搞得就是四不像了。大家有幸遇到善导大师这个威德教化,给大家一个正眼目。
现在社会上这两种大的现象特厉害,中国佛协对这个东西也是特别警觉。大家谁要有这个文字能力可以写一写,现在一直要征这个稿——现代净土法门的这种流弊,何以使它能清除,何以使大家得以清晰的传承利益。我一直不想写,我感觉到没那个心气,一万字,谁写出来我们给你投稿去,你投稿去也都可以,现在一直在征这个稿。
就是以善恶无记法混淆佛法,扰乱世间,这都是情计心所繁衍出来的东西,都在情计心中泛出来。你好比这么说,罪恶的人他才苦,他才知道出离,这都是情计出来的,你怎么知道善人他就不苦了,善人不苦啊?一样苦啊,善人不苦吗?善人也苦。你说无记人就不苦啊?堵住眼睛,堵住耳朵他就不苦了,他一样苦,怎么不苦呢?他一样要出离,这都是一种情计推导啊。向善的人能出离生死,因为啥?他有善根,你怎么知道人家做恶的人没有善根呢?这都是推导出来的,就是1+1=2,佛法成了个逻辑教化了,所以说这是情计教化,越学越迷闷,越学越迷闷,因为啥呢?你也是情计,他也是情计,你能给人带来啥样的利益呢?出现了这么大的一个扭曲变形的教化,在这个世间横行霸道。真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看看善导大师讲些什么。
《无量寿经》是对诸大菩萨说的,十方诸菩萨皆达往生利益,其国有七十二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这是各有经判。《观经》说韦提是当机,这是凡夫当机的意思,经文所说嘛,这个地方是真实说,因为三恶三善三圣都要生彼国,一生成办无上菩提。但是经各有所判,各有所说,这个地方不相妨碍,一点都不妨碍。这个地方,我们这么说吧,社会上凡夫还是多,圣人还是少,这是《观经》的慈悲处,也是善导大师的慈悲处,希望大家要多观察,凡夫多,但是凡夫也要成佛啊,也要了生死啊,这么观察。
当然圣人往生这是决定的,本来就善根深厚,那太容易了,因缘也好。凡夫的机遇少,所以亟须于此啊!给我们大家一个机会,尤其是末世凡夫更加苦难不堪,无依无靠,无有出离正因。若没有弥陀这种大悲愿力的回施,真是如聋如盲,不得了脱生死。所以这个慈悲表现在针对凡夫,表现得特别充分,像那些贤圣来说,就是他是个健康的人,大夫对他来说也无关紧要,吃点营养药他长得更好,长得圆满一些。但是对这些病人来说,大病重病之人来说,真是治疗是当机啊,必须得赶紧治疗,要不然就会人身一失,万劫不复啊,就怕错失机会。
所以我感觉到善导大师悲悯我们,主要是悲悯我们,彻骨彻髓,悲悯心重。就像蕅益大师说,我这个习法最主要是偏于悲心。他这个说法是偏于悲心,故意鼓励大家舍弃凡夫的罪业的自我纠缠,随顺弥陀的这种光明回施,实际还是入圣位,你心歇下来、放下来,还是圣人的利益,对不对?虽说是凡夫分,但是是弥陀的报德的给予,还是尝圣果、佛果啊,不可思议。
因为众生这个执著、凡夫这个执著会把自己强执于众生分不愿意出离了,感觉跟我没关系,这个东西再好,跟我没关系,我享受不了啊,跟我没关系,这都是圣人的事,这凡夫呢,就旷劫流转,再也没有因缘了。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