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我们说千人万人中有几个圣人呢?还是凡夫多,圣人稀啊!尤其是我们这个五浊恶世,末世之时,凡夫更多,贤圣更为稀有。在这个地方当机就是这个意思,大机所现,大机策动。
因此因缘呢,善导大师这个著作流通于世还是不容易。这个著作就是七八百年来就没有影子了,从日本拿过来的,《四帖疏》还是在我们中国流传,其他都是从日本、韩国印过来的。这些善知识们,去找啊找,很多戒律上的书都灭了,都又请回来,这也是大家的福。像《安乐集》这本书,莲池大师跟自己的弟子说,你能闻到这三个字就行,记得这三个字就行。闻到这个书名就可以,但就没有这个福分。但现在大家人人手里都有《安乐集》,有几个人看呢?看者必得安乐,必知道弥陀这种弘愿门的真实,但现在人很少看。那时候苦求不得啊。就像《楞严经》,智者大师拜了十八年,你看我们现在拿着《楞严经》谁看?智者大师拜了十八年想看一看,没有看着。所以现在我们在福中已不知福了。
一定要知道佛法不是相互的扼杀,互不相妨碍,说要门不妨弘愿门,说弘愿门一定不要扼杀要门。你要扼杀人家这个定散二善的那种修持或者运用,那肯定出问题,就会出现矛盾。就是在走动的时候我这体会也特别深,我也骂过人,说“你修修修,修什么修?不好好地随顺佛的教诲”,但这主要是大家迷闷,不知道咋修好了,才说这个话。他真知道咋修好,我们也就不说了,也不必要。
有人练过沙袋的人知道,我以前在家时练过沙袋,什么沙袋呢?就是身上吊个沙包,腿上绑个沙包练跑步,这样练,以后把沙袋一解,跑得就轻快。我们一般自己的修证就像背着沙袋跑跑跑,为了以后一跑几百里,跑得轻快。但是现在开过来个汽车说,你也不用练沙袋了,我现在只要坐上来就可以到目的地,可以了,行不行呢?你说我不坐你的汽车,我就背沙袋,我就这样干,也行。但也有人坐汽车,我们都不要反对,对不对?你说我背沙袋的人非要把你这汽车给砸掉,你这是邪魔外道,那这也就太没意义了。背沙袋的也可以,我感觉也了不起,你好好练自己的筋骨,跑到目的地,你坐汽车的也了不起,“呜”到了,你有一个方便,我感觉都要允许,这是我的感觉。因为这个经典一直这么告诉我们的,现在老打仗。
弟子启问:……
修德之别嘛,这在《大方便报恩经》也讲这个地方,三十二相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是不行,太难,太遥远太遥远了。旷劫以来孝敬一切父母,这手才能得兜罗绵手,对历生历劫的父母决定尽孝,不做忤逆之事、忤逆之心、忤逆之想、忤逆之缘才能得兜罗绵手。你看我们这一生,你说你孝敬父母几点嘛?你说你这一生,旷劫你不能有一丝违背啊!这个地方反正大家审思就对了,好好思惟这个自力与佛力、要门与弘愿门,选择哪个,各人都可以用一用,你选择哪个是你的因缘。但是就善导大师也好,诸佛的本怀也好,真是希望大家仗借佛力,迅速于现生得以成就。
第八讲
序分义
《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这个学习,我们把玄义分已经读诵了一遍,大家对玄义分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他把整个文字判成七料简,做一个解释:一是所谓的标题;二释其名;三辨宗旨,因为每一个法的教授都要有一个宗旨,教之大小;四说人的差别;五定散通别之义;六经论相违,把过去这些善知识们所立的这个教下判净土的方法,一一的用佛的经典来破除,去疑情;七说韦提闻佛正说得益。他用玄义分把经的内容做了七种科判,给我们做了个交待。所谓科判就是对文的解释,让我们从七个角度来审思它,使我们通过《观无量寿经》对净土法门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
每一个法门都有自己的路子,都有自己所立的宗,都有自己的行法,尤其是善导大师所提出的这种行法。在我们中国,大概也就是说从宋朝之后,那就是依要门的一种行持方法,在我们中国广泛的流传。这种所谓的弘愿门的传播,因为这个经典的因缘受到阻碍,传播也受到阻碍,流失了,这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大家今天有这个机缘,要珍惜它,因为宋朝到现在有七八百年的时间了,这个资料一直就是很难得很难闻的,我们这个学习机遇也是很好。
我们看第二个:序分,这四帖的第二帖就涉及到具体的文字了,就是经文的内容。我们要看经文了。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卷第二
刘宋畺良耶舍 译经
唐沙门善导 集记
○序分义
这四帖疏一定要知道,为什么他分这四个大段,看看序分义的内容与科判。
【△从此已下.就文料简.略作五门明义。一从如是我闻下.至五苦所逼云何见极乐世界已来.明其序分。二从日观初句佛告韦提汝及众生下.至下品下生已来.明正宗分。三从说是语时下.至诸天发心已来.正明得益分。四从阿难白佛下.至韦提等欢喜已来.明流通分。此之四义.佛在王宫一会正说。五从阿难为耆阇大众传说.复是一会.亦有三分。一从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已来.明其序分。二从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已来.明正宗分。三从一切大众欢喜奉行已来.明流通分。然化必有由.故先明序。由序既兴.正陈所说.次明正宗。为说既周.欲以所说传持末代.叹胜劝学.后明流通。上来虽有五义不同.略料简序正流通义竟。】
【从此已下.就文料简】
这在唐以前基本上科判都说料简,因为我们都知道永明延寿大师有四料简,就是对一个法他作几种判法、区分,或者几种解释。过去料简特别多,就是我们佛教把唐朝那种文风保留下来了,文字也是这么写,写疏判。
【略作五门明义】
把他给搞五个料简。
【一从如是我闻下】
那就看经文了,因为他直接涉及到《观无量寿经》的经文了,大家划分一下。
【一从如是我闻下.至五苦所逼云何见极乐世界已来.明其序分】
这一段序,还是不短的。他直接涉及到文字了,我们大家可以把他串联起来学习。要不然就没有这个机,你就不好串。这一段文字是他明序分的科判,这是善导大师给我们判的。
【二从日观初句佛告韦提汝及众生下.至下品下生已来.明正宗分】
这一段文字更长了,是第二个正宗分,《观无量寿经》的整个内容就在这十六观中,定散二义。
【三从说是语时下.至诸天发心已来.正明得益分】
这段文字比较短,他直接写十六观所得到的法益,这么一个科判。这个科判极为的重要,善导大师给我们点一个眼目,怎么来看这一段文字,看到这一段文字是表明、说明个什么,就是善导大师对《观经》的认识的区分,让我们随他这个区分能契进去这个法义。
【四从阿难白佛下.至韦提等欢喜已来.明流通分】
这段文字也很短,这一段就是所谓的流通分。
【此之四义.佛在王宫一会正说】
下面还有所判。《观经》有二会说,一个王宫说,一个耆阇崛山说,过去历来都这么判法。
【五从阿难为耆阇大众传说.复是一会】
就是把王宫这一个法会的内容传播给耆阇崛山的大众,这又是一会,这是最后这一段文字,一句话可能就是一个了。
【亦有三分。一从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已来.明其序分】
这是序分。
【二从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已来.明正宗分】
这是耆阇崛山的正宗分。
【三从一切大众欢喜奉行已来.明流通分】
这三句话就是三个分,耆阇会,明流通分,大概这么判一下,你划分一下,心里有个大模样,跟着这个大模样呢,善导大师会一一的给我们来解说。过去要是看经没有论没有疏是没法看的,因为我们没有眼目啊,不具善巧,历代祖师都依经作论、造论,或者写疏,我们中国的疏钞比较多一些。
【然化必有由.故先明序】
为什么要先写序分,这是善导大师给他找一个理由,正当的发起因缘。
【由序既兴.正陈所说.次明正宗】
正所谓法不孤起,必有其由,比方我们说什么法,要有因缘,说的序分,序分之作用发起来了。过去说六种成就一般都是引发这种序分,当然这个有通有别。
【为说既周.欲以所说传持末代.叹胜劝学.后明流通】
这是他把这个三大分所判,为什么要有序,为什么要有正宗,为什么要有流通。
【上来虽有五义不同.略料简序正流通义竟】
他把它判成三大类,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他把得益分省略下来了。
【△又就前序中复分为二。一从如是我闻一句.名为证信序。二从一时下.至云何见极乐世界已来.正明发起序。】
过去这个序分,文字解释的特别多,龙树菩萨把他判成六种成就,后人都在仿用。善导大师也用一分,他不是那么用,他这个判的方法比较方便一些,广大一些,没那么细。
证信序
〖如是我闻。〗
初言证信者.即有二义。一谓如是二字.即总标教主能说之人。二谓我闻两字.即别指阿难能听之人。故言如是我闻。此即双释二意也。
又言如者.即指法定散两门也。是即定辞.机行必益。此明如来所说.言无错谬.故名如是。又言如者.如众生意也。随心所乐.佛即度之。机教相应.复称为是。故言如是。又言如者.欲明如来所说.说渐如渐.说顿如顿.说相如相.说空如空.说人法如人法.说天法如天法.说小如小.说大如大.说凡如凡.说圣如圣.说因如因.说果如果.说苦如苦.说乐如乐.说远如远.说近如近.说同如同.说别如别.说净如净.说秽如秽.说一切诸法.千差万别.如来观知历历了然。随心起行.各益不同。业果法然.总无错失.又称为是。故言如是。
言我闻者.欲明阿难是佛侍者.常随佛后.多闻广识.身临座下.能听能持.教旨亲承.表无传说之错。故曰我闻也。又言证信者.欲明阿难禀承佛教.传持末代.为对众生故.言如是观法.我从佛闻.证诚可信。故名证信序。此就阿难解也。
〖如是我闻〗【初言证信者.即有二义】
他是直接解释这个文字。
【一谓如是二字】
“如是”就是一种正信。
【即总标教主能说之人】
能说之人,如是,佛所说,非是个人发明,非是虚妄生起。
【二谓我闻两字】
这四个字在六种成就中,是作两个因缘。
【即别指阿难能听之人。故言如是我闻.此即双释二意也】
这双释二意,历来的经文“我闻如是,如是我闻”,内容是一样的,似乎千经万论都是这样说的。因为释迦佛欲灭度之时,阿?楼驮劝阿难,阿难当时未证圣果,所以撕心痛哭,不能自制。阿?楼驮说,他是个长老嘛,“阿难你不要哭,你哭什么呢?释尊取灭,因缘已现前了,你赶紧当一问,问什么呢?”《遗教经》大家已看过,很多经典都有记载这段文字,说为什么要有这个如是我闻,经题、开头怎么来安立,予众生作信,使众生后面有情真正地能闻而生信。
“如是我闻”是为了防范大家产生“阿难在宣经时,是不是阿难成佛?” 或者“是不是阿难自己说的经典?”这样的疑问。要是没有这个“如是我闻”,那就不能亲证释迦牟尼佛的真正施教,发起这种正信。
【又言如者.即指法定散两门也。是即定辞.机行必益】
假设当机者,随顺行持者,利益是必然昭著的。
【此明如来所说.言无错谬.故名如是】
能如是听闻,如是顺教,那决定得无上的大利,所以应机施教,亦能使人断疑生信。过去的人真是智根聪利,就是根性利,纯朴得很,闻如是说,得如是利益,就是不有二想。
【又言如者.如众生意也.随心所乐.佛即度之】
应机施教之说。
【机教相应,复称为是.故言如是】
善导大师把这个“如是”二字给大家说是对机施教的一种善巧,一种启发。我们现在也是不是个应机,能不能放下自己的疑虑而生信呢?实际佛的经典本来都很直接地告诉我们一个心智、一个行为、一个指导的方法,但是往往不能断我们的疑,就用另一种成就来证,证实这种真实语、诚实言。
【又言如者.欲明如来所说.说渐如渐.说顿如顿】
一定要注意这一段文字,这一段文字分量特别大,很多人会在这个地方丢失大利,这是最纯厚的话了。
【说相如相.说空如空.说人法如人法.说天法如天法.说小如小.说大如大.说凡如凡.说圣如圣.说因如因.说果如果.说苦如苦.说乐如乐.说远如远.说近如近.说同如同.说别如别.说净如净.说秽如秽.说一切诸法.千差万别.如来观知历历了然】
这个“了然”跟我们的分别差距极大,这文字不是游戏。我们一般是分别,诸佛是了别了然,分别者就会把这东西当真,抓死,诸佛是清晰明了,无染无著,普利十方。
【随心起行.各益不同。业果法然.总无错失.又称为是。故言如是】
这个地方他是个如如而说,就是不增不减,等觉而说,正受而说,所以诸佛不出三昧说法。刚那一段文字是实如之说,一切本如,非是发明,只是直说,佛教在这个地方是甚深不可思议的。
你看我们大家说话的时间,或者传播什么东西的时间,必有增减,诸佛如来是真实语、相等语、不增减语、正受语、等觉语。所以这个如是就是如是啊,说善即善、小即小、大即大、恶即恶、是即是、非即非,这个如是说,是甚难的。在凡夫眼里就是一分别,那就不是如是说了,非增减不可,不增即减,不垢即净,就是不是本位安立,如是说、如是行。
这一段文字分量挺重的,希望大家就是不要轻易说这些古德们会说什么废话,说这么多“如”干什么呢?在我们这个时代传法、行法多有增减,就是根据自己的心智取舍,过去的大善知识说法不增减,行法不增减,安然住持,无依无托,究竟虚空,真实庄严。到我们这个时代就是妄自发明,削减法益,不是添就是减。这一段文字分量挺重的。
【言我闻者.欲明阿难是佛侍者.常随佛后.多闻广识.身临座下.能听能持.教旨亲承.表无传说之错。故曰我闻也】
阿难我们都知道,是佛证道二十年以后才出家的,那他怎么能把佛的一些教化传播下来,以致现在很多人在考察这个事情,实际在佛教早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阿难多闻第一,他不是一生一世,不是于一佛,他并不是释迦文佛这个佛面前是多闻第一的弟子,他是十方一切诸佛座下的多闻弟子,他不光是在这个阎浮提,释迦佛这一世随释迦佛做多闻第一的弟子,在其他世亦复如是。所以他这个多闻就是一种真正的喜闻表达,闻而生喜,闻而得利,他能记忆,决定是摄而不漏。
【又言证信者.欲明阿难禀承佛教.传持末代.为对众生故.言如是观法.我从佛闻.证诚可信。故名证信序。此就阿难解也】
“证信”,这个法使我们闻了就生信,闻了当下就生信,生信干什么?为了启用它。但我们这个时代学而不生信,学而就是去思虑,那学得多用不上。过去人一卷经就成就了,一句话成就了,在密乘中,一字一印成就的人太多了。现在的人呢,真是广学博闻,徒增知见,实无行持。为什么呢?就是不信,要信了肯定有行持了,以发明得以种相智慧,那种子智一切智现前,人就有大方便了,下面的万法再习再行就方便了。现在人就启发不了这个正信,都在畸信。
发起序
二就发起序中.细分为七。初从一时佛在下.至法王子而为上首已来.明化前序。二从王舍大城下.至颜色和悦已来.正明发起序禁父之缘。三从时阿阇世下.至不令复出已来.明禁母缘。四从时韦提希被幽闭下.至共为眷属已来.明厌苦缘。五从唯愿为我广说下.至教我正受已来.明其欣净缘。六从尔时世尊即便微笑下.至净业正因已来.明散善显行缘。七从佛告阿难等谛听下.至云何当见极乐世界已来.正明定善示观缘。上来虽有七段不同.广料简发起序竟。
【二就发起序中.细分为七】
下面善导大师就用文字比较细的来解释。
【初从一时佛在下.至法王子而为上首已来.明化前序】
大家可以根据文字判一判,因为能把它判得越细,大家越好学习一些。
【二从王舍大城下.至颜色和悦已来.正明发起序禁父之缘。三从时阿阇世下.至不令复出已来.明禁母缘】
他母亲给他父亲送食,阿阇世知道后就把他母亲给囚禁起来。禁父缘,禁母缘,就是为什么禁他的父亲,为什么禁他的母亲,把这个文字给细判了。
【四从时韦提希被幽闭下.至共为眷属已来.明厌苦缘】
直接就把文字给你讲出来了,怎么厌苦呢?被幽禁起来,那么就厌离这个五浊恶世,就生厌恶感了,还责怪释迦佛呢,你怎么有这样的眷属呢?你怎么跟提婆达多为眷属呢?你是佛,你怎么跟他为眷属呢?实际她厌恶这个世界,对佛提出这样的疑问。你根据这个判,根据他的思路,你可以体会到善导大师怎么来习这个法的过程,我们就可以透过时空,亲临善导大师的座下,看他怎么来学观经的,怎么来运用观经的。
【五从唯愿为我广说下.至教我正受已来.明其欣净缘】
向往这种净法,过去古德们判就是说发这个缘的问题,就是缘什么会成什么,他产生这一个缘,而说的文字给我们带来的这种因缘、提携、诱导。
【六从尔时世尊即便微笑下.至净业正因已来.明散善显行缘】
“散善”,在这个地方讲三福,是佛无问自说的散善。现在世间大讲的就是三福嘛,你看天下都是三福,基本上现在天下都知道啥叫三福,这是散善正因。
【七从佛告阿难等谛听下.至云何当见极乐世界已来.正明定善示观缘】
这是他表七种缘,把这缘细分七种缘,六个缘,一个化序。所以万法不孤起,因缘而生,他先表明一个缘,你看来看去我们是不是要了生死,是不是要厌弃娑婆,向往极乐呢?那也是个缘。
因为韦提她是国太夫人,实际她标示着,一切世间荣华富贵之极端,权势之极端,她儿子是国王,你说她是什么,但她真是不自在啊!因为有恶知识引导,他要弑父弑母,就是你是王,你是太后也不行,你也不得安稳,况且我们一般的百姓家。我们在生死这个阎王面前,这个恶知识面前,我们真是可能是随时会被斩杀掉。
【上来虽有七段不同.广料简发起序竟】
发起序,下面善导大师就把文字开始作解了。
化前序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初解化前序者。就此序中即有其四。初言一时者.正明起化之时。佛将说法.先托于时处。但以众生开悟.必藉因缘。化主临机.待于时处。又言一时者.或就日夜十二时.年月四时等。此皆是如来应机摄化时也。言处者.随彼所宜.如来说法.或在山林处.或在王宫聚落处.或在旷野冢间处.或在多少人天处.或在声闻菩萨处.或在八部人天王等处.或在纯凡若多一二处.或在纯圣若多一二处。随其时处.如来观知不增不减.随缘授法.各益所资。斯乃洪钟虽响.必待扣而方鸣。大圣垂慈.必待请而当说。故名一时也。又一时者.阿阇世正起逆时。佛在何处。当此一时.如来独与二乘在彼耆阇。此即以下形上意也。故曰一时。又言一时者.佛与二众于一时中在彼耆阇.即闻阿阇世起此恶逆因缘。此即以上形下意也。故曰一时。
二言佛者.此即标定化主.简异余佛.独显释迦意也。
三从在王舍城已下.正明如来游化之处.即有其二。一游王城聚落.为化在俗之众。二游耆山等处.为化出家之众。又在家者.贪求五欲相续是常。纵发清心.犹如画水。但以随缘普益.不舍大悲。道俗形殊.无由共住.此名境界住也。又出家者.亡身舍命.断欲归真。心若金刚.等同圆镜.悕求佛地.即弘益自他。若非绝离嚣尘.此德无由可证。此名依止住也。
四从与大比丘众下.至而为上首已来.明佛徒众。就此众中.即分为二。一者声闻众.二者菩萨众。就声闻众中.即有其九。初言与者.佛身兼众.故名为与。二者总大。三者相大。四者众大。五者耆年大。六者数大。七者尊宿大。八者内有实德大。九者果证大。问曰.一切经首.皆有此等声闻以为由致.有何所以。答曰.此有别意。云何别意.此等声闻多是外道。如贤愚经说。优楼频螺迦叶.领五百弟子.修事邪法。伽耶迦叶.领二百五十弟子.修事邪法。那提迦叶.领二百五十弟子.修事邪法。总有一千.皆受佛化.得罗汉道。其二百五十者.即是舍利目连弟子.共领一处.修事邪法。亦受佛化.皆得道果。此等四众.合为一处.故有千二百五十人也。问曰.此众中亦有非外道者.何故总标。答曰.如经中说.此诸外道.常随世尊.不相舍离。然结集之家.简取外德.故有异名。是外道者多.非者少。又问曰.未审此等外道.常随佛后.有何意也。答曰.解有二义。一就佛解.二就外道解。就佛解者。此诸外道.邪风久扇.非是一生。虽入真门.气习犹在。故使如来知觉.不令外化.畏损众生正见根芽.恶业增长.此世后生.不收果实。为此因缘.摄令自近.不听外益。此即就佛解竟。次就外道解者.迦叶等意.自惟旷劫久沉生死.循环六道.苦不可言。愚痴恶见.封执邪风。不值明师.永流于苦海。但以宿缘有遇.得会慈尊。法泽无私.我曹蒙润.寻思佛之恩德.碎身之极惘然。致使亲事灵仪.无由暂替。此即就外道解竟。又问曰.此等尊宿.云何名众所知识。答曰.德高曰尊.耆年曰宿。一切凡圣.知彼内德过人.识其外相殊异.故名众所知识。上来虽有九句不同.解声闻众竟。
次解菩萨众。就此众中.即有其七。一者标相。二者标数。三者标位。四者标果。五者标德。六者别显文殊高德之位。七者总结。又此等菩萨.具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光明显曜.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随缘开示.即转法轮.扣法鼓.执法剑.震法雷.雨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愍伤众生。未曾慢恣.得平等法。具足无量百千三昧.于一念顷.无不周遍。荷负群生.爱之如子。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开朗不可思议。虽有七句不同.解菩萨众讫。上来虽有二众不同.广明化前序竟。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这是化前序。
【初解化前序者。就此序中即有其四】
他又把化前序用四个地方把它区分一下。
【初言一时者.正明起化之时】
“一时”,这是六种成就的时成就。六种成就有说者,有时处,还有听众……这六个缘都要具足的。
【佛将说法.先托于时处。但以众生开悟.必藉因缘。化主临机.待于时处】
众生开悟,必有机缘,必藉因缘。我们学法也得有个因缘,没有因缘你发起不了这种相应的利益。
【又言一时者.或就日夜十二时.年月四时等。此皆是如来应机摄化时也】
这个时就是得利之时,闻法之时,也可以说是现下之时,这个时不定某年某月,说1985年10月2日,那就定死了。它这个一时就是用当机,闻法当机,利益的当机,这特别有意思,所以佛教这个经典文字极为的深刻,一语都有无量义。
【言处者.随彼所宜】
耆阇崛山是处,处成就。
【如来说法.或在山林处.或在王宫聚落处.或在旷野冢间处】
王宫聚落大家都知道,聚落一般叫村落,或者旷野。冢间就是坟墓间,释迦佛以前说不净法,说种种的这种观法的时间,往往领众比丘在冢间。印度有个风俗习惯,像我们中国有火葬、水葬、天葬,印度他就是直接把尸体抛在冢间,就是好比这是个树林,大家放尸体就放在这儿,这就是冢间,实际上不是贵族,婆罗门或者是刹利王种,一般的尸体就是遗掉,过世遗掉就可以。所以人在冢间,能观到这种像不净观那九观九念是一样,能看到尸体的这种胀啊、臭啊……这些形象,三十六种不净物都能看到,所以很容易入观,一入观以后人对自己这个生命啊,那就是另外一种认知了。
以前我在其他地方给大家交流过这个不净观,但特别把握不好就容易使人对生命产生厌恶,人把握不好就容易自杀,或者是杀人,特别麻烦,这个地方特别危险。所以当时有五十比丘因为做不净观,就雇人把这些人杀掉了,大生讥嫌,所以释迦佛说白骨观,那是那五十个比丘的业缘成熟了,他们升天了,主要是宿世的业缘成熟,并不怪佛法,但是外道指责这个问题。
【或在多少人天处.或在声闻菩萨处.或在八部人天王等处】
佛说法不单对人,鬼神、天、天龙八部,乃至他方菩萨亦复如是。
【或在纯凡若多一二处】
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有的时候佛分身说法。大家知道在虚云和尚那个故事上还是有的,这是比较近的,像西藏密勒日巴在取灭的时候,他的很多弟子见着他,同时说法,同时应供,这种异生身在佛教就太方便了。
【或在纯圣若多一二处】
像释迦佛在一处说法的时间,那么业障凡夫见到的是黄脸比丘,阿罗汉看到的是丈六金身,菩萨看到的就是千丈的卢舍那佛,那法身大士可以见报身佛乃至法身佛,各有所见,各有所用。所以虽是一妙身,众生各个随类而见,随类而闻,音声亦复如是。
【随其时处.如来观知不增不减.随缘授法】
这个不增不减是十种法界观。佛在说法的时候,一切众生一时成佛,佛不为之一喜,他不会为之生喜的;一切众生谤而舍弃,释迦佛不会生忧的。为什么呢?一切法义不增减故,如来如是观相,实无施教与施教对象,但随机说法,应机施教,饶益有情,彻还本源,就是没有一个众生可度,但要度无量众生。
这个地方跟我们说法不太一样,我这体会挺强的。凡夫说法,可能人多嘛,大家欢喜敬仰的时候,能激励一种因缘。那要是诽谤憎恨,生什么怨就退席了,“哎呀,伤心死了,下回再也不搞它,这可麻烦了”。增减心,利衰心,那这就不是清净的法源,那就不是如来藏性中的光明回施。
当年大家讲印光法师的故事讲得最多,大家鼓动鼓动印老来讲法。老和尚闭关几十年,给出家人讲《阿弥陀经》讲得可好了,大家都等着,反正大家都来了。老人家一开口,人一个一个走了,最后又回来一个。他说,“哎呀,你这个善知识啊,你一个人在这我也给你讲”。你看这不增不减的心,这一个站着说,“我来拿凳子的”。他一个我也讲,这个地方就是大善知识。啥叫大善知识呢?在此处不惊不怖,你走,我也照样在讲,为啥呢?此法从无所讲,所以无尽讲,无尽妙言辞,宣布于法界,无修无智,饶益有情,从无宣说。这个地方就是看你因缘成熟,不熟他也不会引导你。他们讲这故事,我感觉到我特别对印老欢喜,我说印老真是大福报,你看省了多少废言废语啊,那也就多得一天休息的时间,挺好。
“随缘授法”,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的,过去讲经这一关要过,这一关要过不去,你不管是法师你是居士你都过不了关,那你讲的法不是清净法义,那大家可能退席了,你心生恼,或者大家都睡觉了,你心生恼了,你一定出事情,你的法源已经不清晰了,就是你所述法已经不是佛法了,就是以自己的情绪了、自己的知见了,那可又开始污染大众了。
所以过去讲法之前就要先做十种法界观,观了之后再来宣,要不然呢,就怕你流出自己的知见,以情绪做事。为什么过去讲法有天人散花,我们现在不要讲天人散花了,大家都不愿意散花,鼓励鼓励,现在像那歌星一样,鼓鼓掌鼓励鼓励我,那可不行,你那个法没有那种真实利益。但善导大师这种细判分真讲得仔细,希望大家真是要认真。
【各益所资】
益者,师之资,就是说一切听法之有情,是佛施教之资,恶人是善人施教之资,是对象的意思,所以各益所资。
【斯乃洪钟虽响.必待扣而方鸣】
一切众生虽具如来智慧德相,本源清净,诸佛如来若不发明出来,我们旷劫流转,永不知本来清净,你就不明这种清净的法义,你就没法传播十方。
【大圣垂慈.必待请而当说。故名一时也】
这个就是扣钟之时,缘机成熟,说者听者,不管是信,是时,是处,说者听者聚集一处,因缘是和合,那就成就说法之一时。
【又一时者.阿阇世正起逆时】
“逆”就是弑母之时,他已经把他的父亲关起来了,这个逆就是逆害的意思。
【佛在何处。当此一时.如来独与二乘在彼耆阇】
二乘就是独与诸大声闻,在耆阇崛山,灵鹫山上。
【此即以下形上意也】
“下形”,阿阇世在行逆;“上意”,世尊在耆阇崛山正与诸大比丘在寂灭光明中得安住。
【故曰一时】
如此一时,是众生业报差别,同一心缘。诸佛享受大自在光明,住于寂灭光明中,得以庄严清净。阿阇世在行五逆之业,他的母亲在受着要被杀的威胁,他儿子有杀母之心。所以你看同是一心,同是一时,一时二境,说一个世界,二种受用,佛有佛的受用,众生有众生的受用,是为一时。
【又言一时者.佛与二众于一时中在彼耆阇.即闻阿阇世起此恶逆因缘。此即以上形下意也。故曰一时】
就是说这种感应道交的东西,他不行逆,那释迦佛也就不施教,释迦施教因为阿阇世施逆行。所以一切诸佛成佛的资粮来自于逆行、恶行,没有污泥,莲华就不鲜美。所以一切众生的罪业处就是清净本源处,清净本源本来自性清净。所以一切恶的自性处本是清净处,说善恶无记,本性清净,众生幻染幻用,枉受轮回,单看本源自然出离,这是诸佛施教善巧。
“故曰一时”,善恶妙用在于一时啊!众生用恶,诸佛用善,善恶一体,但是取用有异。这个地方在《性善恶论》中讲得特别清晰,就是直接告诉你这个教导,就是说缘恶缘者、染缘者那就是九界众生,妄自劳碌,你就劳碌就对了;净缘者唯佛一真,清净安住,本源不动。虽说性善性恶,本是一具,它是一个体。就像见一个人在哭,又笑了,哭笑都是一个当体,真是取用有异,本源清净。
【二言佛者.此即标定化主.简异余佛.独显释迦意也】
是释迦文佛。
【三从在王舍城已下.正明如来游化之处.即有其二。一游王城聚落.为化在俗之众】
像我们过去安了居,出家人安了居后,必然下去游化,以证九十日克期求证之善巧,就是说你这九十日你习戒法也好,行法也好,若得正利,胜利,下去实践实践,做众生真正的清净福田。过去出家人称为游化,在这九十日的安居过程中,所证所得,汇报檀那,跟人家要汇报,要汇报你的工作、你的成绩,给人家带来什么样的利益,所以证果者做人真褔田。
【二游耆山等处.为化出家之众】
一时二游啊,释迦佛示化一时二游,饶益而出。
【又在家者.贪求五欲相续是常】
在家人这一点是逃不掉的,像出家人想还俗,都是因为五欲所牵,这是决定的,没有啥好说的,就是五欲之相。你把头一剃,相一破一坏,你再有五欲,必有别缘,就是得有其他因缘了。所以在家就是五欲相。
【纵发清心.犹如画水】
不相信,你一回到家里,那个五欲所困,五尘荡漾中,你很难走出色声香味触法对你的诱惑,财色名食睡就一直跟着你,因为环境造就了这种因缘。你像我们在这个地方,打板了,你早晨起来,钟撞起来,你说我再睡会觉,不允许了,为啥呢?晨钟暮鼓嘛,该睡就睡,该起就起。这个地方就扼杀了你这种放逸的五欲,好比说财色名食睡,我要再多睡一会,不行,该起来了,它就扼杀你这个五欲。所以寺院的生活本身就清净,纵使你五欲炽盛的人,你在这个地方也给你规范规范,特殊训练。
实际五欲呢,若是知道本源清净,作善巧回施者,可以利人,是威德成就者。若是凡夫五欲啊,决定是轮回之苦,你虽然是满足了,像不满足就是瞋恨,所以依欲而恨,依欲而瞋。过去说,人的欲一遭到抑制的时候,决定生瞋恨心,瞋恨心越大的人就是欲心越重,分别心越重的人瞋恨心越大,分别心越重,烦恼越炽盛。所以聪明的人烦恼大,有些人愚纳,反而烦恼薄一些,就是愚相住,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但以随缘普益.不舍大悲。道俗形殊.无由共住】
这个地方并不说是轻慢,只是说就是世间相,佛法不离世间法,离开世间法无以施教、无以安住。很多人在这个地方就混淆,一味地说平等慢,就说平等,一味的平等就毁灭世间了。
你父还是父,子还是子啊,这个地方搞不好就骄狂,就把世间人冲乱了,这个平等成为洪水猛兽了。像西方人提出来的这个解放、那个平等是一样的,什么男女平等,什么性解放这些东西,都给我们带来洪水猛兽,对整个过去社会都是一种大的冲击。这个冲击呢,实际危害了很多人的道德水准,那么社会就不安定。所以现在社会上到处都是这种凶杀、色情啊,就是大家的道德水准“呼呼”的往下落,你根本把握不住了。
上一世纪中,大家所不言词的东西,现在都是公开的,你不做,你不做就矮人三分。就是这么说,为社会公众道德所不许的东西现在大家都是就这么个样子了,所以这个道德水准在变化。道德水准变化,人的情绪波动性越来越大,所以说现在精神病院一直在增加。全世界就是这个精神专科是最多的,现在这个精神医疗,就是心理大夫越来越多。很多宗教师都是心理大夫,就是越来越多的寺院,西方越来越多的天主教堂、基督教堂。为什么呢?就是精神病越来越多,就是精神亟待于治疗了,在高度紧张中、变异中、无常中、疯狂的追求刺激中,人类已经到一种崩溃的边缘了。所以你看我们坐在这个地方真是不热恼,你下山试一试。
所以说这个道俗还是有别,承认不承认都是有别。看看出家人的生活,想想在家人的生活,差距还是很大。并不是说出家人值得骄傲,不是,你把头剃一剃你就知道了,有骄傲的地方。他骄傲什么呢?他已经有这种决心了,就是他没有这种决心,他有向往这种因缘了,已经把他强扯出来了。所以居士修法还是有点难,出家人难以摄护啊,出家容易,护自己难,护道也难。越出家久越知道,他越细微、越真实了,开始泛泛的,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感觉到什么都敢做,古德们这么做他也这么做,到后面一沉静下来,很多东西就感觉到,哎哟,原来不是那个样子。
【无由共住.此名境界住也】
这都是差别相,无差别显现差别,诸佛一心功德是绝对没有差别的。
【又出家者.亡身舍命.断欲归真】
实际过去出家人,真是这不光是形象啊,说四种出家嘛,阿难是身出家心不出家,当说怎么判阿难的时候,我说完了,我们肯定是完了,你说你还有啥份呢?四种出家嘛,圣者是身心出家,凡者是身出家,心尚未出家,未离尘染故。摩登伽这个事情,她不光是大梵天咒诱惑他,是他本身有这种种性,欲界有情嘛,他观佛相好出家,他本身就有染欲心,你观佛相好也是色欲心,存在这种危险,所以摩登伽梵天咒一念,他就迷惑了,色欲引使他就不知道他这个脑袋了。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我们心魔中的东西,若有,必有其因,有其因必有其感召,异缘而熟啊。
【心若金刚.等同圆镜.悕求佛地.即弘益自他。若非绝离嚣尘.此德无由可证。此名依止住也】
这是说的真正的出家人,大家这里面可能有真正的出家人,就我这一个不真嘛,反正慢慢的提提我、帮帮我就对了,大家都是真正的出家人,要做一个真正的出家人。
【四从与大比丘众下.至而为上首已来.明佛徒众。就此众中.即分为二。一者声闻众.二者菩萨众。就声闻众中.即有其九。初言与者.佛身兼众.故名为与。二者总大。三者相大。四者众大。五者耆年大。六者数大。七者尊宿大。八者内有实德大。九者果证大】
他把这个“大”分得这么细,大比丘众那个“大”字的内涵,从总相上、从众上、从年上、数量上、尊宿上、功德上、果德上八个方面给我们证这个“大”字。
【问曰.一切经首.皆有此等声闻以为由致.有何所以】
就说置设,有千二百五十比丘,二万比丘,八万比丘,就这么个言词。
【答曰.此有别意。云何别意。此等声闻多是外道】
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千二百五十比丘,各自都是外道头目,都是外道众,他们为什么要常随佛呢?就因为是外道才随佛,虽证阿罗汉果,下面有文字说。
【如贤愚经说。优楼频螺迦叶.领五百弟子.修事邪法。伽耶迦叶.领二百五十弟子.修事邪法。那提迦叶.领二百五十弟子.修事邪法。总有一千.皆受佛化.得罗汉道。其二百五十者.即是舍利目连弟子.共领一处.修事邪法。亦受佛化.皆得道果。此等四众.合为一处.故有千二百五十人也】
这都是邪法行持者,这是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啥呢?释迦佛一出世,九十六种外道都成熟了,他们的首领个个都是有大成就者、大善巧者,就是他已经登峰造极了,没有去处了,无所依从了。释迦佛不出世,大家就会迷闷,就像我们人老了,一生的事情完成了,要怎么来消融自己的生命,没有所归了,所以释尊才出世。
【问曰.此众中亦有非外道者.何故总标。答曰.如经中说.此诸外道.常随世尊.不相舍离。然结集之家.简取外德.故有异名。是外道者多.非者少。又问曰.未审此等外道.常随佛后.有何意也】
这个解有二义,特别有意思。
【答曰.解有二义。一就佛解.二就外道解。就佛解者。此诸外道.邪风久扇.非是一生】
“邪风久扇”,非是一生啊,多生的演习啊,你说一下子就想把它改掉,现在我们很多人出家了,十年八年在家的习气还是退不了,你不要说多生多劫修持外道的因缘了,出家了就这个训练那个训练,在家人的习气有时还去不掉,都是一样的。
【虽入真门】
随佛学证得阿罗汉果。
【气习犹在】
这个地方特别重要,阿罗汉果习气犹在,烦恼现断,就是他主动找烦恼的事是不可能了,但是习气还在荡漾着。舍利弗还会瞪眼骂人,他的弟子就问佛:“世尊,何以故呢?这长老舍利弗,这么说是口业了。”释迦佛说他是个瞋心之处,举个例子,说久远以前他是个蛇,为什么又把国王咬着了,国王就请咒师,把他咒过来,一面燃火,一面救国王,咒师把他念过来以后说,“你要把毒吸出来,就免你一死,你要不吸出来你就跳火”。他一纵身就跳到火里去了,你说瞋心大不大吧?
“虽入真门,习气犹在”,所以我们习僧法的人,念佛的人一定不要怕习气,很多人就被习气耽搁掉了。我以前在这个地方,就从个人的体会上来讲,特别怕习气,习气泛出来就生恐怖。后来就在这个地方不说是坦荡,在这个地方识得它了,就不怕它了。有时候习气难防啊,就是它突然就冒出来了,你无心作意,你也没有作它,你也没有想它,到那时候就会冒出来。这个地方不要害怕,这个地方要透视它,就像火车刹车了,它的惯性太大了,你已刹死车了,它还往前冲一段路呢。
有些善知识举例子:那个树林里还有水分,冒出个芽子,不要紧,它决定不会再出生死因缘了,只是业习余习所现,这样我们大家就不怕了。有些时候突然打个妄想,突然做个错事,你就不会生那么大的怖畏,你就会真正的知道它,真忏悔。有时候生恐怖了反而不敢忏悔了——这样搞可能没有得佛法的利益吧?这个余习,一定要注意到这个余习。好,休息十分钟,我们谈谈这个余习吧。
课间开示:
这个地方不需要讲,只是提示,因为善导大师每一个地方都讲到了,细致得很。善导大师这个讲法他就是比较直接,像直讲一样,憨山大师他们那个讲法都是一样,就是直接,他不啰嗦。有些教他就判体、相、用,他就不是这样讲,直接给你一个体会的直感,比较直接,就是不相隔离的感觉。
《观经》的文字不太多,但分量特别重,他就希望我们自己来透视,透视这个世界,透视极乐世界,透视这种发心用心,让我们直接来透视它。每个看《观经》的人都有这么个感觉,就说这王者,这出世之人,像提婆达多能讲三藏十二部,有神通,但他生堕地狱是为何呢?就是标榜自己,跟释迦佛争名闻利养,他具三十相,三藏十二部他都会讲,他不是不会讲,他是释迦佛的堂弟,你说三十相,只比释迦佛少二相,一个白毫相,一个脚下万辐轮相,他用铁板烧万辐轮相,用白毫草贴白毫相,要与佛齐,结果老不齐,搞得生堕地狱。
我们学佛人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就是逆贱之心,就是以佛法庄严自己,占有佛法,生堕地狱,现在世人多不知道这个地方。善星比丘亦复如是,这是二个最好的比丘例子,善星比丘也会讲三藏十二部,他就天天这一句话,他说“瞿昙没有啥了不起,就比我多个光环”,他一张嘴就这一套话,“他没有啥了不起,他就比我多个光环,他会讲的法我也会讲”。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不是对佛的随喜心、赞叹心、感恩心,就是“他有啥了不起啊,我比他还强一点”。你看提婆达多怎么说的,“哎呀,释尊啊你年龄已大了,你该退休了”,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不知道感恩心,就是自己学一点法以后呢,就要把学法的对象打倒,自己干什么呢?就要堕地狱了。
他这个文字真是好,说你做僧人也好,你做在家人也好,僧你再超不过提婆达多了吧?你看堂兄堂弟,亲弟弟阿难,堂兄是佛,你说我们谁敢跟他比?你比不过他的,但你一念骄慢,你跟他是一样的,一类货色,你谤佛疑佛,下面肯定也是堕落。这个地方真是值得我们深思。再就是阿阇世,你谁能比得过阿阇世?女人你比不过韦提希了吧?你男人你比不过阿阇世,但是一样的,做不正因,受大苦报,虽是女人,做正因也得出离善巧。这是《观经》浓缩到一个焦点了,让大家直接看得到。
《观经》主要是现在的人这种心比较粗糙一些,观不进去就不观了,也没有人正教授,就是十三观没有因缘,观不下去,观不下去就心生烦恼——“我费这个事情干什么?”作观之因就是心地闲静下来,生真正的绝待尊重心、恭敬心,无量次的重复才能幻现出来。正受之法是渐次修习的幻化之法,逐渐逐渐薰习出来的,就是再利的根他也不是一下子能进入的,所以有黄障、白障、黑障,都有障缘的,并不简单。
可能是千百年来行这观法的还是少,在藏地实际很多密乘教鼓励大家修观、观种子字,实际就是授受一种观法罢了。真正的成就上师直接地把你带入观中,直接带你一次,使你能直接入观,就是说受上师的加持,就像韦提希,受佛威神加被,直接可以得见这种观相。那必须得是成就的上师,不是成就的上师他没那个东西,就是成就的上师你没那个圣因圣缘,你也不能随入,有大善巧才可以带你随入,就是直接在他的加持下,你就可以随顺入观,但现在这样的因缘太少了,机遇太少。再就是现在人这种供养心不真诚,总有保留,无保留还是有保留的,还不是真正的三业的随顺或供养。
我们还是接着文字吧。两种意,一个就佛来说,二就外道来解。
【邪风久扇.非是一生。虽入真门.气习犹在】
学习佛法的人一定要知道,习气真是犹如红炉片雪啊,就是你大红炉那个火光冲天,你那一片雪真是不起作用。我们的习气像那个雪一样,但有人要是害怕它的时候,生惧怕的时候,会强化它。
【故使如来知觉.不令外化.畏损众生正见根芽.恶业增长.此世后生.不收果实】
我们都知道真正久习外道法的人,要习佛法必须得有一段严格的时间,要把外道的习气给去掉,实际是很难的。我见过几个以前做过外道的行者,到佛家出家,那习气重得很,画符掐诀的,他离不开那东西,一来他眼就放光,你一看就知道肯定做过道士,你一问,果不其然,在道家干了八年十年,他就很难去掉。
【为此因缘.摄令自近.不听外益】
这个“益”是借用的“溢”,是三点水那个溢,外面泛泛的叫你飘荡,古代这个借用字比较多一些。
【此即就佛解竟】
这从佛这边来说。
【次就外道解者.迦叶等意.自惟旷劫久沉生死.循环六道.苦不可言。愚痴恶见.封执邪风。不值明师.永流于苦海。但以宿缘有遇.得会慈尊。法泽无私】
世尊是最无私之人啊,再无私,无私不过佛,菩萨有私分,声闻有私分,众生是绝待就是个私字,从头到脚就是个私,没有什么东西,就是个我。
【我曹蒙润】
“曹”是个借作词,很多看过北魏时代的东西都是曹,这个词他借用,我等。
【寻思佛之恩德.碎身之极惘然】
就是粉身碎骨报不了啊!我们现在人学法用情绪的东西多,听懂一点,感觉挺好的,像吃个糖,一会早就忘了糖那个甜味了,不是真实的启开圆满,启开不了那个圆满的心智,不能真正归于这个究竟利益处,所以没有知恩之心。没知恩之心,大恩大德不能现前,威德不能现前,诸佛的善巧不能现前,自受阻碍。
【致使亲事灵仪.无由暂替】
就是随其左右。“灵仪”,因为过去佛出世行走之处,梵天,诸大天王就是散花,诸阿罗汉随其左右,以示庄严。
【此即就外道解竟】
就这个千二百五十个阿罗汉外道比丘来说,以前是外道,现在的比丘,已证阿罗汉果,就他们的自心来说,势在必然的。所以一般真正的证果的善知识于自己亲近过的善知识不作舍离,这真是有意思的事,特别有意思,没有得利益的反而生轻贱想,好逸独游,舍事独游,就喜欢自己到外面去称大,因为他没有得真正的清净利益。像富楼那、舍利弗、目犍连等诸大比丘,诸大阿罗汉,都是佛遣他们去说法,遣他们去游化,并不是说他要离开释迦佛,自己要去游化,没那一分,像富楼那都是释迦佛叫他去哪个地方讲法,说法第一嘛,佛遣他去到哪哪哪。现在就是我们不要说是这个法有法益,一听就想给人说法了,就是这边听法,那边升座,就是很容易进入那种状态,那种状态就是授受的利益不熟啊。
【又问曰.此等尊宿.云何名众所知识】
这众所知识我们常看到,不管哪个经典都有众所知识这个词。
【答曰.德高曰尊.耆年曰宿】
六十岁以上称为耆,就是老年人。
【一切凡圣.知彼内德过人.识其外相殊异.故名众所知识】
就是外相稀有,真有证果之人就是说给人感召出来的东西不一样,策励于人,启迪于人于回味之中,给人带来的法益是耐人寻味的,也可能现下无用,也可能是利益于未来,穷计于未来。
【上来虽有九句不同.解声闻众竟】
这是声闻众的名词解释。
【次解菩萨众。就此众中.即有其七】
他又把它细分,善导大师心细,善导大师的禅定功夫特好,越好他分的时候越细,越细我们越容易随着他这个文字观,知道他正受处引发出来的利益,过去圣人之语可信可从,凡夫之语不可信从。
【一者标相。二者标数。三者标位。四者标果。五者标德。六者别显文殊高德之位。七者总结】
这从七个方面来启迪我们。
【又此等菩萨.具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之法】
这是《无量寿经》上的文字。
【游步十方】
安住一切功德之法,无作无起,游化十方,应机施教。你看现在的人不是游化十方,是制造十方,自己要干什么,自己要干什么,一个计划赶一个计划,就出事了。
【行权方便】
这权是权机,饶益众生之权,方便予以众生之利。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因为诸大善巧者,诸大菩萨都是分身无数啊,一一佛前,一一座下,若赞叹,若随顺,若施教,所以等贤无异,皆是等身,就是这个身相不会有弱有强,各随时节因缘。
【光明显曜.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
这是《无量寿经》上的经文。
【随缘开示.即转法轮.扣法鼓.执法剑】
能不能转法轮呢?真是心中要是无垢可以转法轮,能警策众生,可以击法鼓,斩断烦恼,使人得智慧之剑,那可以真正拿起法剑。
【震法雷.雨法雨】
普利群萌啊!
【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所有宣化无外乎是法语,就是利众生之言、智慧之言、大悲方便威德之言,绝非戏论之说,所以远离语言过失,是诸佛菩萨的成就,他语言上都没有过失了。
以前我见过修口业的人,很少说话,基本上都很少说话,就是没有用的话他一句都不愿意说。现在世间也有这样的人,少,也有,有的人反而沉闷,他这不是沉闷,他是那么清晰,无益的话不说。我见过几个小孩子,过去都是讲法的法师,现在都是残疾人,不能言语,如痴如呆的。因为啥呢?过去说不净法,作不净语,毁人信心,丧失人的善利,使人对法生疑心,所以现在是残疾相。说法这个东西,法音这个教化,我们要不是依个本本,那个法不好说的。
【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愍伤众生】
过去人悲悯世间。
【未曾慢恣】
诸大善知识饶益十方而无痕迹,度众生于无形。过去善知识都这么样,就是饶益人,自己不知,别人不知,得大饶益,你连知都不知。以前善知识说,法益在此,就是如印印文,文成印坏,就是没有我得我失的东西,也没有人得人失的东西,度无量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何以故呢?一切众生本具故,只是开启,开启二缘相生,二缘相合,如此而已,所以实不恣慢,必得饶益。
这个地方是相等的,一感一召,一授一受,授受相应,所以互显互彰,一佛出世千佛护佑,所以共显一个法义。非谁强谁弱啊?所以人要真到本源清净处,于一切法义处,一切众生善巧处,一切诸佛善巧处,都会有随喜之心、赞叹之心、敬仰顶戴之心,何以故呢?此体是一不是二,任何人所用,决定不二,这是个大安稳处、大喜悦处,所以就不会诋毁、讥毁、讥谤,就不会有这种“你看见别人有善缘了,你心里有妒嫉”,根本不可能。清净故,本源一如故,一切用皆大欢喜故,随喜赞叹,这特别特别厉害一个地方。
【得平等法。具足无量百千三昧.于一念顷.无不周遍】
如此清净法味,真是周遍十方。
【荷负群生.爱之如子】
我们一般在这个欲世间,爱之莫过于爱子。我从蒙古回来我给大家举这个例子最多,就是你在那个子这个因缘真是……血肉之分,未来之向往,人似乎最难超越的地方。不养儿你肯定不知儿女之情啊,父母之恩哪,但是你总做过儿女嘛。
【一切善本.皆度彼岸】
像《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视一切众生视若一子,视一切众生视若父母,视一切众生视若自己,这三视我们看是怎么视的,发起真正的尊重。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开朗不可思议】
善导大师这一段文字运用这些诸大菩萨的善巧与威德。
【虽有七句不同.解菩萨众讫。上来虽有二众不同.广明化前序竟】
他直接用经文来解,依经解论,持大善巧。这些文字很清晰的,就是告诉我们诸大菩萨所行、所愿、所做、所为。
禁父缘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二就禁父缘中.即有其七。一从尔时王舍大城者.正明起化处。此明往古百姓但城中造舍.即为天火所烧。若是王家舍宅.悉无火近。后时百姓共奏于王.臣等造宅.数为天火所烧.但是王舍.悉无火近.不知有何所以。王告奏人.自今已后.卿等造宅之时.但言我今为王造舍。奏人等各奉王勅.归还造舍.更不被烧。因此相传.故名王舍。言大城者.此城极大.居民九亿.故噵王舍大城也。言起化者.即有其二。一谓阇王起恶.即有禁父母之缘。因禁则厌此娑婆.愿托无忧之世界。二则如来赴请.光变为台.影现灵仪.夫人即求生安乐。又倾心请行.佛开三福之因.正观即是定门.更显九章之益。为此因缘.故名起化处也。
二从有一太子下.至恶友之教已来.正明阇王恍忽之间.信受恶人所误。言太子者.彰其位也。言阿阇世者.显其名也。又阿阇世者.乃是西国正音.此地往翻.名未生怨.亦名折指。问曰.何故名未生怨.及名折指也。答曰.此皆举昔日因缘.故有此名。言因缘者.元本父王.无有子息.处处求神.竟不能得。忽有相师来奏王言.臣知山中有一仙人.不久舍寿.命终已后.必当与王作子。王闻欢喜.此人何时舍命。相师答王.更经三年.始可命终。王言.我今年老.国无继嗣.更满三年.何由可待。王即遣使入山.往请仙人曰.大王无子.阙无绍继.处处求神.困不能得。乃有相师瞻见大仙.不久舍命.与王作子。请愿大仙垂恩早赴。使人受教入山.到仙人所.具说王请因缘。仙人报使者言.我更经三年.始可命终.王勅即赴者.是事不可。使奉仙教.还报大王.具述仙意。王曰.我是一国之主.所有人物.皆归属我。今故以礼相屈.乃不承我意。王更勅使者.卿往重请。请若不得.当即杀之。既命终已.可不与我作子也。使人受勅.至仙人所.具噵王意。仙人虽闻使说.意亦不受。使人奉勅.即欲杀之。仙人曰.卿当语王.我命未尽。王以心口遣人杀我.我若与王作儿者.还以心口遣人杀王。仙人噵此语已.即受死。既死已.即托王宫受生。当其日夜.夫人即觉有身。王闻欢喜。天明即唤相师.以观夫人是男是女。相师观已.而报王言.是儿非女。此儿于王有损。王曰.我之国土.皆舍属之。纵有所损.吾亦无畏。王闻此语.忧喜交怀。王白夫人言.吾共夫人私自平章。相师噵儿于吾有损。夫人待生之日.在高楼上.当天井中生之.勿令人承接.落在于地.岂容不死也。吾亦无忧.声亦不露。夫人即可王之计。及其生时.一如前法。生已堕地.命便不断.唯损手小指。因即外人同唱言折指太子也。言未生怨者.此因提婆达多起恶妬之心故.对彼太子显发昔日恶缘。云何妬心而起恶缘。提婆恶性.为人凶猛。虽复出家.恒常妬佛名闻利养。然父王是佛檀越.于一时中.多将供养奉上如来。谓金银七宝.名衣上服.百味果食等.一一色色.皆五百车。香华伎乐.百千万众.赞叹围绕.送向佛会.施佛及僧。时调达见已.妬心更盛。即向舍利弗所.求学神通。尊者语言.仁者且学四念处.不须学神通也。既请不遂心。更向余尊者边求.乃至五百弟子等.悉无人教.皆遣学四念处。请不得已.遂向阿难边学。语阿难言.汝是我弟.我欲学通.一一次第教我。然阿难虽得初果.未证他心.不知阿兄私密学通.欲于佛所起于恶计。阿难遂即唤向静处.次第教之。跏趺正坐。先教将心举身似动.想去地一分一寸.想一尺一丈.想至舍.作空无碍想.直过上空中想.还摄心下至本坐处想。次将身举心.初时去地一分一寸等.亦如前法。以身举心.以心举身.亦随既至上空已.还摄取身下至本坐处。次想身心合举.还同前法一分一寸等.周而复始。次想身心入一切质碍色境中.作不质碍想。次想一切山河大地等色入自身中.如空无碍.不见色相。次想自身或大遍满虚空.坐卧自在.或坐或卧.以手捉动日月。或作小身入微尘中.一切皆作无碍想。阿难如是次第教已。时调达既受得法已.即别向静处.七日七夜.一心专注.即得神通.一切自在.皆得成就。既得通已.即向太子殿前.在于空中现大神变。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左边出水.右边出火。或现大身.或现小身.或坐卧空中.随意自在。太子见已.问左右曰.此是何人。左右答太子言.此是尊者提婆。太子闻已.心大欢喜。遂即举手唤言.尊者何不下来。提婆既见唤已.即化作婴儿.直向太子膝上。太子即抱.呜口弄之.又唾口中.婴儿遂咽之。须臾还复本身。太子既见提婆种种神变.转加敬重。既见太子心敬重已.即说父王供养因缘.色别五百乘车.载向佛所.奉佛及僧。太子闻已.即语尊者.弟子亦能备具色各五百车.供养尊者及施众僧.可不如彼也。提婆言.太子此意大善。自此已后.大得供养.心转高慢。譬如以杖打恶狗鼻.转增狗恶.此亦如是。太子今将利养之杖.打提婆贪心狗鼻.转加恶盛。因此破僧.改佛法戒.教戒不同。待佛普为凡圣大众说法之时.即来会中.从佛索于徒众.并诸法藏.尽付嘱我。世尊年将老迈.宜可就静内自将养。一切大众闻提婆此语.愕尔迭互相看.甚生惊怪。尔时世尊即对大众语提婆言.舍利目连等.即大法将.我尚不将佛法付嘱.况汝痴人食唾者乎。时提婆闻佛对众毁辱.犹如毒箭入心.更发痴狂之意。藉此因缘.即向太子所.共论恶计。太子既见尊者.敬心承问言.尊者今日颜色憔悴.不同往昔。提婆答曰.我今憔悴.正为太子也。太子敬问.尊者为我有何意也。提婆即答云.太子知不.世尊年老.无所堪任.当可除之.我自作佛。父王年老.亦可除之.太子自坐正位。新王新佛治化.岂不乐乎。太子闻之.极大瞋怒.勿作是说。又言.太子莫瞋。父王于太子.全无恩德。初欲生太子时.父王即遣夫人在百尺楼上当天井中生.即望堕地令死。正以太子福力故.命根不断.但损小指。若不信者.自看小指.足以为验。太子既闻此语.更重审言.实尔已不。提婆答言.此若不实.我可故来作漫语也。因此语已.遂即信用提婆恶见之计。故噵随顺调达恶友之教也。
三从收执父王下.至一不得往已来.正明父王为子幽禁。此明阇世取提婆之恶计.顿舍父子之情.非直失于罔极之恩.逆响因兹满路。忽掩王身.曰收。既得不舍.曰执。故名收执也。言父者.别显亲之极也。王者.彰其位也.频婆娑罗者.彰其名也。言幽闭七重室内者.所为既重.事亦非轻。不可浅禁人间.全无守护。但以王之宫合.理绝外人。唯有群臣则久来承奉。若不严制.恐有情通。故使内外绝交.闭在七重之内也。
四从国太夫人下.至密以上王已来.正明夫人密奉王食。言国太者.此明最大也。言夫人者.标其位也。言韦提者.彰其名也。言恭敬大王等者.此明夫人既见王身被禁.门户极难.音信不通.恐绝王身命。遂即香汤澡浴.令身清净。即取酥蜜先涂其身.后取干麨始安酥蜜之上。即著净衣覆之在外.衣上始著璎珞.如常服法.令外人不怪。又取璎珞.孔一头以蜡塞之.一头孔中盛蒲萄浆.满已还塞。但是璎珞.悉皆如此。庄严既竟.徐步入宫.与王相见。问曰.诸臣奉勅.不许见王。未审夫人门家不制.放令得入者.有何意也。答曰.诸臣身异.复是外人.恐有情通.致使严加重制。又夫人者身是女人.心无异计。与王宿缘业重.久作夫妻.别体同心。致使人无外虑.是以得入与王相见。
五从尔时大王食麨下.至授我八戒已来.正明父王因禁请法。此明夫人既见王已.即刮取身上酥麨.团授与王。王得即食。食麨既竟.即于宫内.夫人求得净水.与王漱口。净口已竟.不可虚引时朝.心无所寄。是以虔恭合掌.回面向于耆阇.致敬如来.请求加护。此明身业敬.亦通有意业也。而作是言已下.正明口业请.亦通有意业也。言大目连是吾亲友者.有其二意。但目连在俗.是王别亲。既得出家.即是门师。往来宫合.都无障碍。然在俗为亲.出家名友.故名亲友也。言愿兴慈悲授我八戒者.此明父王敬法情深.重人过己。若未逢幽难.奉请佛僧.不足为难。今既被囚.无由致屈。是以但请目连受于八戒也。问曰.父王遥敬.先礼世尊。及其受戒.即请目连.有何意也。答曰.凡圣极尊.无过于佛。倾心发愿.即先礼大师。戒是小缘.是以唯请目连来授。然王意者.贵在得戒.即事义周.何劳迂屈世尊也。问曰.如来戒法.乃有无量。父王唯请八戒.不请余也。答曰.余戒稍宽.时节长远.恐畏中间失念.流转生死。其八戒者.如余佛经说.在家人持出家戒。此戒持心.极细极急。何意然者。但时节稍促.唯限一日一夜.作法即舍。云何知此戒用心行细。如戒文中具显.云佛子从今旦至明旦.一日一夜.如诸佛不杀生.能持不。答言.能持。第二又云佛子.从今旦至明旦.一日一夜.如诸佛不偷盗.不行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脂粉涂身.不歌舞唱伎及往观听.不坐高广大床。此上八是戒非斋。不过中食.此一是斋非戒。此等诸戒.皆引诸佛为证。何以故。唯佛与佛正习俱尽。除佛已还.恶习等犹在.是故不引为证也。是以得知此戒用心起行.极是细急。又此戒佛说有八种胜法。若人一日一夜具持不犯.所得功德.超过人天二乘境界。如经广说。有斯益故.致使父王日日受之。
六从时目犍连下.至为王说法已来.明其父王因请.得蒙圣法。此明目连得他心智.遥知父王请意.即发神通.如弹指顷.到于王所。又恐人不识神通之相.故引快鹰为喻。然目连通力.一念之顷绕四天下百千之匝.岂得与鹰为类也。如是比校.乃有众多.不可具引。如贤愚经具说。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者.此明父王延命.致使目连数来授戒。问曰.八戒既言胜者.一受即足.何须日日受之。答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刀不厌利.日不厌明.人不厌善.罪不厌除.贤不厌德.佛不厌圣。然王意者.既被囚禁.更不蒙进止。念念之中.畏人唤杀。为此昼夜倾心.仰凭八戒.望欲积善增高.拟资来业。言世尊亦遣富楼那为王说法者.此明世尊慈悲意重.愍念王身忽遇囚劳.恐生忧悴。然富楼那者.于圣弟子中最能说法.善有方便开发人心。为此因缘.如来发遣为王说法.以除忧恼。
七从如是时间下.至颜色和悦已来.正明父王因食闻法.多日不死。此正明夫人多时奉食.以除饥渴。二圣又以戒法内资.善开王意。食能延命.戒法养神.失苦亡忧.致使颜容和悦也。上来虽有七句不同.广明禁父缘竟。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
“调达”就是提婆达多,简称调达;“恶友之教”,我们知道调达为了迎合阿阇世,去学神通,他看释迦佛日日受大供养,受大敬仰,他说“我做佛肯定也是这样子”,就开始粘白毫,烫个板子,然后就于五百尊者处处求神通,就说“能不能教我这个神通呢?”这五百尊者知是恶心,有他心智故,证得大阿罗汉果,就不教他。阿难那时候是凡夫身,他跑到阿难那说:“阿难,汝是我亲弟,你得教我。”阿难没有他心智,就说要到寂静处,就教他五大修法,说七日得一神通,七天就得神通,五通就现前了,变化自如,行空自在,入火不焚,入水不溺。你说调达没有善根吗?你说他不威猛吗?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