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读讲15

释伽佛根本不动心,为啥呢?是如幻的。一般我们的忍受力都不足,包括声闻、缘觉、菩萨的忍受力都不如佛。佛的悲心与智慧心能彻底彻见!他是不起不作的。包括在因地,被歌利王截肢,他也是不动。舍利弗因地行菩萨道时,人要他一个眼睛还能忍受,再要一个眼睛、再说臭的时间就感到受不了了。但是释迦佛因地,不光是要他眼目,整个身体都截割了,他一样说:我当度脱你。

这个差别大得很啊!说如苗渐增长,佛能彻证此处。一般的外道与凡夫,修法能有相似之处;声闻缘觉能证少分;菩萨能证多分或是相似究竟分;唯佛能圆满彻证。

“禅那唯寂灭。”寂灭和寂静有差别。寂静、至静,是达到空静、安稳,无修无作了,但非寂灭。他要取静、有个至静,运用静的因缘。寂灭者,于三摩钵提、于至静都不取,寂灭是不取之义。此寂灭与声闻寂灭不一样——声闻的寂灭叫真实取证。他认为真有真实、真有空,空是一物不可得——在这个地方要证真实、真实取证,是为声闻教,会断灭大慈悲。

此寂灭、大寂灭海非是断灭。此空相中具无量庄严,如无量寿经中所写。虽无差别,有无量庄严、秘密受用,四大受用皆是具足。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像从鼓里传出的声音,挡不住它,能传播十方。

“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

道本来是自然的,本来是具足的,本来成就的,为什么还要因此而成?若不发起因地因缘,众生无所依托,所以这还是随顺众生说。若不显因地,众生只能茫然不知归向。你成佛啊?你是佛吗?你有佛性,你有觉性,但就是运用不起来,无量劫轮转。若没有佛出世,不说因地,我们两眼茫茫。虽然虚幻轮回,轮回无穷,不能出离。三皈是因地引发,这三种法也是因地引发,随顺我们的虚妄业流,幻化种种修持业门,欲使我们发生成就佛之因缘。

无量寿经中写的最好。阿难问释迦佛说阿弥陀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释迦佛说彼佛非过现未来,本来成佛,但以酬愿[17]——酬什么愿?为要标心立意。标什么心?你本来是佛,众生轮回日久,认为自己有轮回业、有虚幻作业、有差别,在此轮回不止。所以标个心——你能成佛!(师击掌)告诉众生本源所在,究竟所在。

所以是为酬愿。什么愿?顺性立愿,以摄护一切众生。所以说立大悲之愿,欲使一切众生同得成佛。要不酬这个愿,一切法都灭了,叫断灭法,就没有因缘,佛法也无法流通与实施教化了。

这个地方的因地与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不相违背,不是矛盾。究竟菩提心与发菩提心不相违背。因为究竟菩提心、发菩提心、行菩提心本来是一个菩提心。但如果不引发出来菩提心,大家不能见到究竟菩提心;不通过行菩提心,不能与究竟菩提心相应;不发菩提心,不能见、不能启用究竟菩提心。本来是一个心,但这是个过程,如苗渐长,法益也如是。

所以在修法过程中要说次第,在法性中无次第。发菩提心是发无上心、与佛一样的心,才可以成佛。修行就有差别,做到哪一点就是哪一点,但不要留住。直归无上道,就是清净的圆顿的法益。一留住就会有魔障或者会轮转、退转。法益不一样。发无上菩提心没有退转,你要取某一因缘就有退转。所以这个地方说的是无上菩提心,无有退转的教化。

“三世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八、辩音菩萨启教

【於是辯音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爲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爲大衆及末世衆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稀有!”辩音菩萨来为我们细分。唯佛能宣,怎么不稀有?此法门甚为稀有,是唯佛能宣、菩萨不能宣之法益。菩萨受佛加持,也可以宣这样的法益,但非佛亲口亲宣。所以这个地方是不可思议的!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辩音菩萨通过辩音加持我们来辩音,使我们各个随类入二十五种门或某一门,发起修持。“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这直接了,为我们末世众生直接开示最殊胜方便,分得更细。三大类毕竟还是三个大类,要细细地辨,分成二十五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爲汝說。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直接告诉我们修习方法了。

“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从文殊菩萨为我们立正见、避邪见,到普贤菩萨要我们立正行,普眼菩萨要我们立正心,一直到这里因缘,让我们看到具体修法与运作。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这告诉我们很清净了,本来没有修习及修习者。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因为未觉,所以要发起因地,称为幻力修持,要依幻修幻。本来无修习及修习者,何以故?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本证圆觉。这是诸佛亲证果德,真实之说、威德之说、究竟光明之说、法界不动之说,是诸佛正在说法之说。你未觉前还要说法,说什么法?分别法,随顺众生说,所以叫幻力修持。“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细分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三大类,即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从这三大类中细分出二十五种定轮的修持。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这是第一定轮,单修至静,可以永断烦恼,直入涅槃,发生无上道。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鉢提。】

第二定轮:“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三摩钵提。“以佛力故”,因为三摩钵提离不开智慧。若离智慧,会堕入悲魔、堕入世间,慈悲出下流。所以依佛力故,如是佛力为大悲的本源、大悲的本体。若离佛力,一切如幻皆是轮转业或众生业流,不能称为如幻功德。以佛力故——这特别重要!“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陀罗尼门是总持门,有无量无边。寂者,无作无起,佛力住持;念者,处处运用,真实回施。

“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三摩钵提不能丧失佛力加持、佛力住持、佛力本体。这是第二种,单修三摩钵提。

《圆觉经》在汉地流传广泛,注疏很多。因为这是释迦佛与十二圆觉所宣化之总持陀罗尼教、圆满了义教、究竟最上乘教,非大事因缘不能见闻,非大福德成熟不能知晓其经名——连这个经名亦不能知晓。我们每一次开始读诵时,要提醒一下这个经典难得难闻。

流通这么广,为何说难得难闻?我们中华国土是极有福报之国土,也是极优秀之民族。我们这个民族,含量非常广大。佛教在印度逐渐衰弱,而在我们震旦逐渐昌盛;虽然几兴几衰,但在我们这个地方,流传还是最为久长。中国在世界上基本上是一个佛教中心。若不如是,圆觉经在我们汉地乃至中国很难普及流传。这个经典能在哪一方流通、流传,是哪一方人善根成熟!若非善根成熟,这个经典封于大藏,不能得见。

大圆寺以前是草堂寺下院。草堂寺有一代祖师是圭峰宗密禅师,著有圆觉经疏钞[18],我们有因缘应该看看。过去成就的古德基本上都有圆觉经疏钞。因为这个经典是显教中必修,过去的教下古德没人不知晓圆觉经。像近代宗下大德没人不知道楞严经一样。圆觉经可以直接启开密教行持,是打开宝库之匙,也可以直接打开八万四千法中任何一个法门,都可运用。

我们学习三种性,随三种性,开显这三种法门——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由随顺这三种因缘,辩音菩萨给我们发明二十五种定轮。二十五种定轮有单修,有双修,有三门同修或次序而修。其修持方法是根据众生的机、各个不同的因、各个不同根性差别而显现教化。我们知道楞严经有二十五圆通,这有二十五种定轮,都是修持下手的方法。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第三定轮:“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禅那者,直断烦恼。于诸幻不起作用,于寂静也不起作用,但断烦恼,单用此一法。烦恼就是分别、爱憎、是非、善恶、起作——烦恼的根由从这儿发起。所以但以不动禅那而随顺,切入法益。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第四定轮:“若诸菩萨,先取至静”,至静,即奢摩他。前面有三种单修因缘,下面有重复修或者交叉修行之方法与善巧。“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这是两种法门交织在一起先后修持,先以奢摩他发起,后以三摩钵提产生种种幻化接度方便。

不要小看二十五种定轮!可以用这二十五种定轮来辨一切法的修持,包括八万四千法、无量恒河沙佛法的因缘都可对照,可知其下手处。过去人不管是哪个法门行持、哪个祖师行持,只要有成就,不出此三法门,这三法门是根本。这二十五种定轮是大定向,不会有错。因为用这种观察自他两种方便,就是下手方便,都可以成就。我们看自己适合哪一种法门来行持。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第五定轮:“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因为至静也可直取涅槃,得以解脱。“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禅那是趋于寂灭,非是断灭,即是永出生死之利益。这又是一种行持的定轮。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衆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第六定轮:“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寂静慧,以奢摩他为下手因缘。“复现幻力”,幻力是诸三摩钵提,就是三昧、三昧门。“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这是三门先后次第修持。

因为一些菩萨依种种幻化之力、种种三昧之力度脱众生,并不断烦恼,也不求智慧——他根本上不离智慧,无有烦恼,但他常现烦恼相。因为度脱众生,依种种幻化业流,显现种种不思议教化因缘之时,常常随顺众生作相应因缘。所谓同事,四摄之一必有同事,同事方能发起利益、布施与提携,若不同事很难相应。所以这个地方三法先后次第修持。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第七定轮:“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至静力即奢摩他。“断烦恼已”,就是禅那。因为依禅那断烦恼最方便,即是不取不舍。禅宗是走这样路子。六祖大师在其教诲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诸善知识,于诸相不作取舍,若善若恶,以种种因缘不作分别,亦不作辨识,能速入一相,得一行三昧,于菩提圣果迅速得见。这与此处教诲等无差别[19]

断烦恼。现在我们总有烦恼,你善观察——不管是自是他,或是现在发起观察,或是以后发起观察,都可以用这种观察门。只要有爱憎因缘发起、分别因缘发起、取舍因缘发起、人我因缘发起、魔佛因缘发起,必有烦恼!一启用平等法性,烦恼当下即灭,了不可得。以此断烦恼方法最直快,就是说我们中国禅宗能大兴,运用这种方法最为直接。

“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度众生皆是依三摩钵提而发起的大威德力。因为我们没有正受识晓种种幻化,所以会随境界所转。菩萨摩诃萨得自在力,化现种种幻化境界或者稀有境界——虽是稀有境界,也是幻化境界,由自在力故,可以度脱怯懦众生,提携下劣知见。所谓妄执有我、有他,种种差别的烦恼,我、我所的执著,或者我执与法执二种执著,或者是理障与事障两种执著。

度众生必然靠三摩钵提之力。若没有三昧力量,欲度众生发起大用是无由的。像一般众生是一百多斤,你也一百多斤;一般众生有烦恼、无明,你也是烦恼、无明,那么度众生的力极弱,利益众生的因缘甚微。若发起三摩钵提之因缘即可移山倒海,变换无穷幻化相。三昧无量无边,名字也无量无边;若依真如三昧发起就方便了,是五停心的圣人。为什么称为五停心圣人?因其息灭贪嗔痴比我们力量大得多,一天下众生一个人可以度尽。

若是大家都不停心,你帮别人或者别人帮你,都是利益甚微弱、甚微弱。所以三摩钵提是度诸众生的根本所在。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一看到度众生这样的言辞,多是以三摩钵提发起利益。说佛菩萨度众生是以智慧为根本,就是断除烦恼,启用三摩钵提之幻化,不住幻化境界,度脱幻化众生。这样的因缘比较多。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衆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禪那。】

第八定轮:“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至静力是奢摩他。“心断烦恼”,即是禅那。“复度众生建立世界。”为什么?度众生是转境,使自己依报也得到彻底改变。有些法可以自利,所谓自性众生誓愿度,但消除自身烦恼,于外有缘不作回施,称为声闻自利。如是自利断灭大慈悲种智,他不能建立世界。所以多遁于高山之中、阿兰若处,远离人间。现在我们中国还有许许多多这样贤圣住世。他们为何不回小向大来度化我们?因缘不熟吧!

因为声闻证得圣果,看到我们不怕因果、贪嗔痴慢疑恶见这么炽盛,会生大怖畏,马上得舍离我们,没法和我们一起生活。他有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你举心动念他都知道;你发起任何一个因,他都知道果,所以生大恐怖。我们末法时代人不怕因果,贪嗔痴慢疑恶见心炽盛——哪怕我们有一个细微的意业的善恶生处,他都能看到果报。因为他知八万大劫宿命,也可看到八万大劫的未来。他有三明——漏尽明、天眼明、宿命明,这三明于八万大劫内的自他因缘都可彻达。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齐修——把两个因缘并在一起运用。佛真是慈悲到极细微处了,把这种修持的差别相很细致地告诉我们。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第九定轮:“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至静力是奢摩他,变化是三摩钵提。若人得三昧,有变化自在。“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断烦恼是禅那的根本功用,变化度众生是三摩钵提的根本功用,至静、解脱是奢摩他的根本功用。就是其表相,表这个相。当然这三法也互含互摄。虽各有特征,本不可分,佛为我们设方便,随顺我们分别心,欲使我们得修行下手处,给我们分出来了。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第十定轮:“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寂灭也是断烦恼。我们知道声闻教有寂灭为乐的教化——为乐即是断烦恼,断烦恼会得到法喜、法乐,寂灭之乐!我们为什么那么多烦恼?因为不寂灭,分别、取舍心极强,就会产生许多热恼、烦恼。“后起作用,变化世界。”三摩钵提大功德相现前之时,可以移山倒海,可使世界净变浊、浊变净,随意调用。

过去道家也有这样因缘。传说赵州桥,是人把这一堆石头变成羊,赶到那个地方。过去人掂一桶水到山上一倒,这一代都可以发大水。有人一手持一世界,一手持另一世界,把两个世界换位置,其中众生都不知道——没法知道,因为三摩钵提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有人一手摸日,一手摸月,用手同时把日月遮起来玩,日无热感,月无寒感。这都是三摩钵提的幻化力,修持不到或者叫神话,实际上没什么。

“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这种修行次第或者下手方法,各人差别很大。若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能迅速得利益。若找不到而想知道佛法全部功德,则是甚难甚难。像盲人摸象,但得少分。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第十一定轮:“若诸菩萨以变化力”,变化是一种力,神通摄护是一种善巧,是不可思议的力。现在许多人信梦,信幻化境界。梦见佛菩萨好一些;梦见地狱饿鬼,苦不堪言,他第二天就会反省自己,说地狱真有啊!现实中见种种应该警醒的苦难,反而无动于衷;对自己瞪着眼的这个幻化境界不在乎!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