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依法要》学习09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南无阿弥陀佛

各位同修,咱们今天继续学习三皈依法要。上一节课我们学到皈依法竟,做三番羯摩之后的做一个总结。

说到皈依法竟,不皈依外道典籍,那么为什么不皈依外道典籍?因为外典的教化都是心外求法,认为外面实际有一个主宰,比如说上帝呀、真主阿、阿拉呀、老天爷、阎罗王、玉皇大帝或者就像是印度教的梵天呐,这些都有一个能够主宰众生的这么一个主。他信仰的对象是这个,其实就是心外求法,认为我们众生的心外,确实有能够主宰我们众生的另外一种高级生命的存在,那这种就是外典,心外求法。所以它并不是一个贬义,只是说心外求法就叫外典。

那世间相互的怨恨指责,它也是心外求法。因为我们之间有时候发生一些事情,我们就开始互相的怨恨:就怪你,这是你做的不好,或者某某某做的不好。这些都是心外求法。

在佛教当中唯有自己惭愧、忏悔,赞他美德自惭不如,这个就是在我们的内心里面去觉悟。如果能够守护誓愿,就能够真诚的启发我们如实之自心,如实地与佛相应,如实地观察佛的圆满,常生惭愧。因为我们的本心自然是佛,这个就是不是心外求法,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显现佛的功德呢?我们经常的去指责呀,去向外求呀,比如说自赞毁他,而不是说自己惭愧,赞他美德自惭不如,这个就是外道。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判这种自赞毁他的都是外道。

那么内求于法,爱乐世尊的教化,外观佛菩萨应化,感恩戴德,守护现缘,那你就是佛子,是觉悟者,要不然你还是世俗的人,自赞谤他,相互诋毁,妄自设计,烦恼炽盛,而自己不知道。所以内求于法的人,他一定是爱乐世尊的教化的,看到一切的现象,都觉得是佛菩萨应化来令我们觉悟的,会感恩戴德,守护现缘。

你看有几个人会感恩戴德守护现缘。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埋怨现缘,对现缘不满意,总是觉得还有更好的地方我没找着,还有更好的地方我没去,还有更好的人我没遇见,更好的道场我没有去参访,更好的法我还没求到。很多人都不知道,对于现缘应该感恩,应该在这里视为佛菩萨的应化。那么你如果不能够对于现缘去觉悟,总是心外求法或者找一个更好的,那你还是世俗人,所以你必然就生活在一个埋怨这里,指责那里,天天烦恼炽盛的这种状态。

那么我们皈依的对境——显密一切教典。其实在显教的皈依仪轨当中是没有“密”这个字的,那么现在学密的逐渐多了,加上这个字,因为密法是印契教,是果地教,如念佛必成佛,必能往生得不退转。

在显宗很多人没有这个概念,就包括我们学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净土,一说到印契,大家对这个字相当的陌生,大家比较习惯我们怎么念,怎么求往生,最后我们怎么生到了极乐世界。因为我们念的好,因为我们就念的一心不乱,最后就够了这个条件,够了这个资格,我们就去了极乐世界了,极乐世界是另外一个地方。很多人是这样来理解往生,理解南无阿弥陀佛的作用,所以我们用来求往生的。但实际上在一切的果地教,就是金刚乘果教它都是印契,它不是说要从哪儿到哪儿,或者你不圆满要修一个圆满。印契就是印契你如诸佛一样的清净圆满,你本质上是佛,不是修成的,而是在这里去印证,所以这个称为密法。

“密”呀,就像在六祖坛经里面,有个人问六祖,什么是密?密秘是什么?六祖说密在你边,在你自己那里,不在我这里,不要在我(这里)求无上的密法。就每一个人我们的本质,这个是密而不宣的,就是你说不明白,这个地方是不可思、不可议,不是拿理解来理解的,它只有印契。所以念佛它是印契你本来是佛,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开启你本具的智慧、慈悲、善巧,这个是密法。

所以现在很多人学密,认为念个咒、黄财神或者有的人念度母心咒会变漂亮怎么样,这都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密,密就是指我们心性了,是现成的,是圆满的。这一个地方,就是如来藏性教,很多人他是没有概念的,所以师父在三皈依,皈依法这里把这个加进去。三皈依是不退转的教化,三宝一定会尽未来际去摄化我们的。

好,下面我们进入到皈依僧竟。

我(慈法)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清净贤圣僧。是我所尊。慈愍故。

我(慈法)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清净贤圣僧。是我所尊。慈愍故。

我(慈法)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皈依清净贤圣僧。是我所尊。慈愍故。

这个也是大家随着师长三说,每说一拜,最后一句是大慈愍故,这个是皈依僧做了一个总结。

那么贤圣有三类就是佛、菩萨,还有四相四果的圣人。清净僧是如法守护佛法者,他不是标榜自己的,我们皈依的是清净贤圣僧,所以一定要审视清楚。有的人说我是皈依你某某某法师,因为是你给我做的皈依仪轨,所以我就皈依你,以后我就是你的人了,这个是完全错误的理解皈依僧。因为你皈依谁,你把你造的那些恶业放在佛菩萨清净贤圣僧身上,他们能够回施你利益。就好像是孩子闯祸了,父母如果有能力就好处理,这个是攀缘,你攀的是诸佛菩萨、贤圣僧。如果有过失在佛菩萨形象面前,在圣众面前发露忏悔就得清净了。

那如果你说我皈依是某某某法师,这个法师是一个凡夫或者某一个人的弟子,他说我是谁谁的徒弟,那就是他一个人的,就有很大的局限和委屈。以前师父碰到一群出家师父要还俗,师父就问他们说:你们怎么都要还俗?因为他们说我们师父还俗了。如果你是说皈依你师父,你师父做啥?你是不是也要做啥?所以不要说皈依某人。

去给别人做皈依的法师也好,其他的这些师父也好,也不能说这个人是我给他做的皈依,所以他是我的弟子,因为都是三宝的弟子,都是诸佛菩萨贤圣僧的弟子。你把皈依的时候这一项内容一定要跟接受三皈依的这些菩萨们要说清楚,要不然他把账算在你身上,你也承担不了他的恶业,你们也会形成一种相互纠缠的关系。所以你要告诉他说,你一定要皈依僧宝上面是属于诸佛菩萨,还有四相四果的这些圣人。除非是真正的成就者,他也可以说皈依。我们像四皈依当中说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上师是三宝的总集,那么这一个是真正的成就者,你说你皈依他,那也算可以,因为什么?他是三宝的总集,他有这样的一个功德可以展现出来,不是怕担业缘,是怕大家得不到如实的利益。

所以有人说我是某某法师的皈依弟子,就把师父也拉到自己的业力当中去了,斗诤的时候,就说我师父是正知正见,那么你师父不是正知正见,你们是魔子魔孙。凡是这样说的,都没有真正的皈依,因为真正皈依的人绝对不会谤他。因为皈依僧是入和合众,是善调斗诤的。不管你出家在家,好斗的人都没有真正皈依,这一点大家知道。当我们皈依僧的时候,其实僧是和合众的这样一个代表。不是说我皈依了这个师父,皈依了那个师父,他是皈依和合众,和合海众。所以凡是皈依的人内心里面他都不再好斗,如果好斗确实不是真正皈依的。所以应该这样说:我在哪里受的皈依,某某法师是我的皈依证明师。就是为我作证,这样说是有点繁琐,但是你能尊重这个法则就相互不侵害。

像我们有的:我是某某某寺的,某某某是我的师父,我在他那儿皈依的,他是我师父。本来所有的三宝弟子,他都是应该是和合的,但是我们分成你是这家的,他是那家的,你是这个法师的,他是那个法师的,然后就开始斗法,就斗法说你师父怎么的,我师父怎么的,这个都不是真正的三宝弟子。

在凡夫地,因果就是你的被迫性,是你彻头彻尾自己造就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你自己在做——你吃是你的,你烦恼痛苦是你的,你爱恨也是你的,你学佛还是你的,就是这样来照见自己的心灵和业,就知道都是自己的造作,所以大家应该要发四无量心。

所以说我们在三皈依,它已经完整圆满的结束过后,就应该来发愿。因为凡夫都是活在业力当中,但是受完三皈依之后,应该活在愿力当中。都是心作心是,凡夫都是自己造的业自己来承担,因为造的都是轮回业,所以在轮回当中打滚,一会儿好一会儿不好,总之下三恶道的机会很多,出三恶道的机会是非常少的。在我们还有珍宝人身的时候,应该发起大愿,用愿来引导我们的生命,而不再受业力的被动的驱使。

好,现在我们就进入到下面一个环节——发愿。一般三皈依过后都是会发愿的,因为就是在汉地来讲的话,它也基本上都是大乘的一个皈依,就是你是以菩萨乘的心就是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心来发愿,而不只是说我皈依了就是管我个人,所以都会把前面的皈依再引导到四弘誓愿上面。好,下面大家一起来发愿:

善男子。汝等既皈三宝。已获本体。则心有所归。身有所依。当起妙用。发大誓愿。

下面是一个师父的引领。就是说已经皈依三宝过后,获得了皈依的戒体,那么心就应该有所归了,那身也有所依,就应该起妙用,发大誓愿。好,下面:

我释(慈法)众生无边誓愿度。我释(慈法)烦恼无尽誓愿断。我释(慈法)法门无量誓愿学。我释(慈法)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释(慈法)众生无边誓愿度。我释(慈法)烦恼无尽誓愿断。我释(慈法)法门无量誓愿学。我释(慈法)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释(慈法)众生无边誓愿度。我释(慈法)烦恼无尽誓愿断。我释(慈法)法门无量誓愿学。我释(慈法)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个发三遍,三遍也是,师父你看他在每一个誓愿之前,他都有把自己的法名加上,这个就跟我们其他进行的皈依,就一来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无烦恼无尽誓愿断,不一样,为啥呢?就是殷重心,跟自己联系起来,不是有口无心的,这是一种发誓,就是跟自己的身命联系起来,然后随师三说,每说一拜,大家就发四弘誓愿。

那么下面呢,

我释(慈法)自性众生誓愿度。我释(慈法)自性烦恼誓愿断。我释(慈法)自性法门誓愿学。我释(慈法)自性佛道誓愿成。

我释(慈法)自性众生誓愿度。我释(慈法)自性烦恼誓愿断。我释(慈法)自性法门誓愿学。我释(慈法)自性佛道誓愿成。

我释(慈法)自性众生誓愿度。我释(慈法)自性烦恼誓愿断。我释(慈法)自性法门誓愿学。我释(慈法)自性佛道誓愿成。

这个也是说三遍。这个跟前面的三遍有什么不一样呢?就是加上了“自性”两个字,每一句前面都加上了“自性”两个字,这个是一个究竟地、彻底地一个愿。因为我们说到“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时候,我们可能认为实有众生,所以发这个愿,大家都害怕,众生无量无边我啥时候能度得完呢?我们一旦把自性加在前面的时候,知道无量的众生都是内心里面显现的,在自性当中是本来圆满的,所以自性烦恼誓愿断,烦恼不是外面的,所以很多人觉得烦恼无量无边也断不完,其实因为它是你自性当中的,烦恼即菩提,没有真正的烦恼。

那么“自性法门誓愿学”,像很多人说我可学不了,我一个法门都学不了,我还学那么多无量无边的法门,其实要知道所有的法门都是你内心本具的,本具的!所以你在自性这里关注的时候,就知道这四弘誓愿实际上就是开启我们的本具。

那么“自性佛道誓愿成”,你本来就具备圆满的佛性,所以并不会说发这个四弘誓愿是一种非常遥远,非常的难以实现的愿望。所以很多人如果不发后面这个“自性”加在这里,那么他就会觉得四弘誓愿是非常非常遥远的事情,非常难以实现的事情,他发的时候他就有畏难心,而不会觉得这个誓愿其实当下就可以完成。

那么刚才那四句话是佛菩萨说的,是佛菩萨说的,只有发菩提心的才会说这四句话。所以大家随师发愿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发下了大乘菩萨的愿。

那么勇猛的学佛有情,学佛的勇猛者要当仁不让。我们很多人觉得学佛很困难,好像每天烦烦恼恼的都搞不定,其实是你不够勇猛。很多人一听到勇猛,就以为要他不睡觉,然后成天的很辛苦的,很精勤的去做一些就像体力劳动的事情。其实这个勇猛说的就是发誓、发愿这个勇猛,要当仁不让。有人说你自性众生誓愿度,他就觉得我都还不行,我还能度谁呢?其实是自性当中的。这个勇猛,他不是那种匹夫之勇,他是有智慧的,慈悲的。就像是说,大家觉得观音菩萨很慈悲,好像是不是慈悲就是那种像中国认为观音菩萨的形象,就是一个中年美妇的形象,她更多的是非常温柔,然后满足你一切愿望。其实真正的观音菩萨是大勇猛、大丈夫,经典上称为紫竹林中大丈夫,威猛丈夫。他的这种慈悲是勇猛,他令你无所畏惧。所以救度众生于一切当中,这种是当仁不让。

如果一个人能够当仁不让来发菩提心的话,发四弘誓愿,其实烦恼反而怕你,它会退得远远的。在学佛当中我们不能退,你一软弱,烦恼就占上风。你是勇猛的,你在这个愿的守护上面是勇猛的,烦恼根本就奈你不何,所以你是以愿来引导,这称为什么?菩萨摩诃萨,就是勇猛的大菩萨。

那么佛说什么我就常常说,佛想什么我就常常思维,就是一定要认准你要做佛,而不是什么?哎呀我不行啊,我是一个烦恼众生,或者怎么怎么样,就是自甘堕落,自我诽谤,或者是说总是就觉得成佛是将来很遥远的,跟我现在是丝毫没有关系的,那么他就印契不上。

所以做佛他不是骄慢,不是你做佛,然后别人都是众生,而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要在这里去印可的时候,它是平等的,是慈悲的,而且是爱乐有情,当仁不让的。这个地方不能够让啊! 你看六祖,他到黄梅去求法的时候,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我来做佛的! 这说得非常的直白,是一点都不谦虚,也不退让的。因为实际上实相法它不是谦虚退让能够实现的。我们善法当中中国人比较讲这个,什么东西都让一让。这个地方要当仁不让! 我们遇到个人的利益,个人在这个世间很多的你想去占有、想获取,别人也想占有获取,发生这种争执的时候,这要让。但是在佛性,在成佛这件事情上面,利益众生、爱乐有情这个上面要当仁不让,你就是这样。所以这个它不是骄慢,刚好是认准了我们的本质,一切众生的本质,三皈依的目的,发四弘誓愿的目的到底是啥?这个很重要。

所以我们虽然在世俗,每个人都是凡夫,但是我们的心同菩萨,为什么?因为三皈依。烦恼、众生、法门、无上的佛道,其实都不离我们现前这一念,都在自心当中,所以你要牢牢地守护它,爱护它,观察它,要智慧慈悲地运用它。所以四弘誓愿对我们每一个人在三皈依的仪轨当中来发四弘誓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三皈依它都是基础。

像我们特别在通途法门一直要到八地菩萨才登不退,在之前都是进进退退的。有的时候退到你都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去了,但是你发过四弘誓愿,只要是在你的现缘当中有因缘重新来启动你这个誓愿,或者是有善知识来提醒,或者是你又再一次的遇到了三皈依的仪轨,你只要一诵众生无边誓愿度,你那个过去世在你的生命里面曾经发过的愿,马上就会起作用。

所以很多人其实你们不是第一次三皈依了,在历史上你们曾经很多次三皈依了。你不是第一次发四弘誓愿,但是你会退,会退,退到凡夫位,退到你完全忘记了你的誓愿,但是诸佛菩萨会来提醒你:你发过四弘誓愿。就是提醒你,你一下醒过来的那一瞬间,你马上还是是菩萨,跟你的现缘当中是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其实没有多大关系。

为什么说菩萨戒他舍不了的。有的人可能受了菩萨戒也没有解脱,后来堕落到畜生道,然后在畜生道,如果有人能够唤醒他,他就是畜生道的菩萨,他这个是舍不掉的,那也是需要有唤醒的因缘。所以发四弘誓愿一定要认真发,因为你备不住啥时候你一下子迷了,但是它是你曾经发过的愿,它一定是有作用力的,它就算是被埋下来了,它将来有因缘它也会还是发芽、开花、结果,所以这个地方是我们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的。真的我们不知道生命中我们曾经做过一些什么,但是我们要把四弘誓愿先把它发出来,它一定会有作用。

下面是显意劝阻。就是我们发了四弘誓愿了,就有师父的一个劝导:“善男子。汝今已发弘誓愿。”就给你确认了,你已经发过弘誓愿了。“则智为先导。”就是应该以智慧作为你生命的先导。“但坚信行。”坚固你对佛法的信心,然后不断地这样行持。“有愿必从。”就是愿作为你的引导的话,你应该跟随你的愿。

你看有的人他其实已经做过三皈依,然后也已经发过誓愿,但是烦恼现前的时候就忘记了,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想真是太烦恼了,我怎么办?所以经常应该把四弘誓愿拿出来念一下,背一下,有愿必从。所以你面对众生,你就应该想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是要度他,所以你怎么可能去害他?怎么可能去跟他作对呢?然后烦恼无尽誓愿断,誓愿断你,怎么样?你来吧,我不怕你,有智慧做先导,有愿作为我们的一个铠甲。

弘誓,你看在这个《无量寿经》里面有披弘誓铠甲,弘誓是我们的铠甲。我们一个凡夫众生在轮回的种种的恶业当中,在这个五浊恶世当中,就相当于一个没有穿过衣服的,然后在枪林弹雨当中一样的危险,时时刻刻都死无葬身之地。但如果我们有弘誓,我们就会有铠甲,就像是战场上我们有那种大家说软猬甲也好,或者万龙甲也好,它是保护你的,有誓愿就可以保护你,但你要经常把铠甲穿在身上,所以就不会受这个恶业的侵染。

“汝虽身同世俗。心是菩萨。所获功德。不可思议。”就是大家不应该轻贱我们的世俗身,因为我们的心是菩萨。发过四弘誓愿的,都是菩萨,这也是受菩萨戒。大家不是说好像要专门受一个,那个当然也是很好,非常正规的仪轨来形成这样一个菩萨戒的戒体。但其实我们在三皈依当中发四弘誓愿的时候,你也是受了菩萨戒了。然后包括我们有的时候菩提心戒,他只受一个菩提心戒,他也是受了菩萨戒了,那么我们要知道这里面的功德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议的。

“较量功德经云。”这一部经里面专门来较量功德的。“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化佛所教导的这么一个世界。“满中如来。如稻麻竹苇。”就像是稻、麻、竹子,还有芦苇这些都是一丛一丛长得很密集的,就是充满了如来,就是充满了佛,像那么多。

“人以四事供养满二万岁。”就是有人用衣、食、卧具、药这四事,这个是在供僧当中,四事供养,供养这些。那么来供养诸佛,就是所有的佛他都供养到,这么多,满两万岁,每天不停地这样子供养。

“诸佛灭后。各起塔庙。复以香花种种供养。”就是这些佛,像稻麻竹苇这么多的佛,供养了两万岁之后,这些诸佛入灭,然后又为这些诸佛来起塔,来建庙,用香花呀种种的这些来供养,那么这个功德大不大呢?是很大很大的。这样的一个功德,其福虽多,“不如有人以纯净心。皈依三宝所得功德。”这就叫功德较量。

前面这个功德已经很大很大,我们一般人根本就做不到,对吧?你哪有那么多的福德因缘呐?但是如果有人以纯净心,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是以纯净心,不是说我们很多人皈依以后都是三宝怎么来保佑我,要我怎么好怎么好,那都不是纯净心了。以纯净心皈依三宝所得功德,“汝今当生大欢喜”,因为这个是我们做得到的,皈依三宝,那么比那些我们根本做不到那么那么多功德还大。所以“生稀有想。愈增深信。愈坚弘愿。”就是应该觉得这太稀有了,然后应该深深地坚定我们的信心,坚定我们的誓愿。“出烦恼渊。至菩提岸。”就这样就能够出烦恼的深渊,到达菩提的彼岸。

“即今所受三皈。为出世正因。”你想为什么说像菩萨戒的走哪儿,就像我们到了山林啊,水边啊,一切旷野处啊,要先为一切众生做三皈依,因为三皈依是出世正因。你像外道你受洗呀干啥的呀,入会呀,歃血为盟啊,他都非出世正因,都出不了轮回,但是你受三皈依就能出轮回,所以这个是相当的重要。

“慎勿退失。”千万不要退失。“谨守修行。汝能依教奉行否?”这个地方就是来确认大家内心里面对前面所说的这一些功德能不能够确信呢?那么能不能够对于三皈依和四弘誓愿做一个守护呢?大家当然就要答,因为这个时候是受戒的戒和尚在问你,汝能依教奉行否?下面大家就说:能依教奉行!这个地方一定要清晰地答出来,因为一问一答在你的内心里面会形成印记的,它就会形成一个这个作用力,会保护你的。然后戒和尚说:善哉!大家已经受三皈依了,这一生必然结束会回归极乐。

下面一般的三皈仪轨就会念佛回向,你看最后都是导归极乐的,然后大家就念念佛,最后来回向。回向就是把皈依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也是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往生极乐是一个最后大家都要回到的这个地方。

这个是殊胜三皈依实录之三,到这里就学习完毕了,这个是一个特别完整的三皈仪轨。大家跟着这样来学习一遍,在我们的内心又会结下更深的三皈依的种子,对我们的内在里面夯实这个基础是非常有作用的。

好,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法本上面殊胜三皈依实录的第四,这个是2005年上慈下法阿阇黎在泰山普照寺为居家二众受三皈依,这个也是根据现场的录音来整理的。这个它就跟我们刚刚学那个稍有不同,因为我们这次学的是师父在各个地方、各个时间为大家做三皈依的实录,它是有节选。就是为让大家明白,除了非常正式的这种仪轨,它有一些简轨和在各种情况下面,如行、如法、如理地来受持三皈依,其实都是可以的。

下面就是师父在给大家授三皈依说让大家先自称法名,就是我某某,那是先要给大家把法名都取好,所以大家对自己的法名要清晰认准,因为我们三皈依就相当于是出生在佛家了。我们每一个人有母亲怀胎,然后生出来那一天是生到娑婆世界,是一个业力的世界。那么会给你上户口,要取一个名字,没有上户口之前会取一个小名,总之都是你的一个名字,但是那个也是跟你的业力联系在一起的。

那你在三皈依当中是出生在佛法当中了,生于佛家,所以也得有个名字,这个名字称为法名,它跟你的法身慧命直接的联系,所以你要认清楚你的法名。那么就自称说我某某,就不能说俗名,就要说你的法名,

我某某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

我某某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

我某某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

这个是一个很简单的仪轨,它就是三称。为什么要三次呢?这个就是在我们的内心里面重复三次过后有一个很深的印记。这三称是我们在诸佛菩萨、贤圣、龙天护法、一切含识面前表达自己的心愿。尽形寿是指我们这一生一直到命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以佛为师、以法为师、以僧为师。

皈依的意思就是你以他为师,远离妄想、执着,个人知见,以本觉之智,就是我们本来像佛一样的心智,来认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样一个根本守护,是为皈依佛。所以我们皈依佛它的内容是什么呢?其实就是要认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不是说我皈依佛,就是我这个凡夫,我皈依了一个佛,然后这个佛呢就我们平常想象的那种佛像,他保佑我。这个皈依是就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本觉之智来作皈依,这个根本守护。

为什么说有时候我们去做一个三皈依,好像做完了也没啥感觉,为啥?因为你真的只有一个仪轨。而这个仪轨有它的内涵,所以跟你受皈依的人,他给你开解这个内涵也是相当重要的。

你获得三皈依的戒体,但你怎么来认知这个戒体呢?因为实际上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根本守护,这个是皈依佛。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来反观自己的行为,就会多生惭愧。这个惭愧就是法,令我们以圆满心而行事、做事,来审视世间,审观生命,这样就会皈依法。

因为我们平常不认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认为自己是凡夫,别人也是凡夫,所以我们就在这里多生烦恼,多生斗争,没有做一个根本的守护。

所以三皈依的弟子在皈依佛上面,其实认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是我们的根本守护,你是为一切众生来守护这个皈依,而不是说我皈依了怎么样了。你自己本来是佛,一切众生也本来是佛,你再看看自己的行为,自私自利呀,迷惑啊,颠倒呀,你就会惭愧。然后你去跟众生斗争,抢利益,你也会惭愧的。或者是说你自己很骄慢看不起众生,你也会惭愧的,因为他本来是佛呀! 所以这个就是法,让我们从这个眼睛再来看世界,就不一样了。那么这个法广利世间有情,自他二利,爱乐世间,调柔世间,他不减损世间,不骚扰世间,是和合远离诤斗,这就是皈依僧。

所以这个三皈依是一下子就顺下来的。我们皈依佛这个根本见地,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必然会反省自己的行为,会知道我们应该怎么样在世间来做事。那因为这样,我们必定就是去自利利他的,我们会不减损世间,我们会和合,其实僧的意思最重要是和合。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一个根本见地,你说你不斗争,不斗争才怪呢。

所以三皈依是带着我们这个佛法守护的根本见地的,那这样的三皈依就是一个世间悲智双全的人,就是佛教徒。作为佛教徒呢,其实根本的宗旨,是守护本来是佛的究竟处。这个是很多人就是三皈依之后也不知道的,我三皈依了,然后我就是佛弟子了,那你佛弟子了,你跟不是佛弟子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觉得我有一个三皈依的本,那他也可以有一个呀;哦,我是带了一串念珠,那现在满世界带念珠多的是;哦,我拜佛了,他们也都拜佛,那烧香磕头的多的是;我诵经呢,还是有很多人也诵经啊,打佛七呀干啥。你做任何的都不能表示你是佛教徒,就是佛教徒这三个字很神圣的。有时候别人说,哎,你看你是个佛教徒,有人说我吃素,我吃了几十年了,我是佛教徒。我经常说那兔子什么山羊都是吃素的,这个不代表。

那什么是代表你是佛教徒?这个很关键呐。就是你守护的根本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究竟处。得见呐,得知啊,乃至决定认取。得见这个都是,你这个没有佛法的一个引导,其实我们从来不会有这个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这一个见地。我们看的都是你是张三、李四,他是王二麻子,对吧?你有这个毛病,他有那个缺点,我们这世间怎么怎么回事,没有人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要得见得知,如果不是从佛处听闻,你从哪听闻去?所以说皈依佛之后才会有这个究竟见地。皈依佛不是我靠这个大靠山了,而是呢,佛给你传承这个见地。

诸佛如来所以出兴于世,唯以一大世因缘,为利一切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就是所有众生,他要从佛那里接到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见地。那么如果你在这里树立起这个见地,可以说你是个佛教徒,如果你没有这个见地,可以说你徒有佛教徒的外表或者名称,或者本本,但是你不是佛教徒,你是一个外教徒,就是心外求法的。

而且最后呢,是要决定认取。你看我们的烦恼,我们的迷失,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认取这个地方。但是自身无始以来这个业力业习很厚重,就导致我们很多时候无法认取,都有不如法、不相应。在这个不如法不相应处,它必生烦恼。在烦恼处,我们要以“本心是佛”来做忏悔,常因“本心是佛”而生惭愧,这样修行就有目标有依止,我们就能称为佛子行,守护以佛为师,以法为师,以僧为师。

所以这样呢,大家就知道佛教徒到底是什么,你配不配做一个佛教徒?你有没有守护这个根本见地?你降伏烦恼是依什么降伏的?我们都说:哎呀,我有时候贪心特别重啊,我就不贪了;我有时候嗔心特别重啊,我不嗔了;我呢又愚痴,我就别愚痴了。就像我知道有一个修行很精进的人,他认为他贪,各种的贪他要去掉。他爱吃辣椒酱,他就发愿永不吃辣椒酱,他两年没有碰辣椒酱,结果后来他在寺庙行堂的时候,突然从一盘辣椒酱面前经过,他那腿一下就软了,特别想吃辣椒酱。因为两年没吃了,然后他就受不了了,他是吃了,然后后面他就崩溃了,他说我还是贪,我成不了佛了。

那还有一个呢,他有翘二郎腿的习惯。但是四威仪当中,坐的这个威仪当中,翘二郎腿是不威仪的,所以他就要改这个翘二郎腿。他改了一年,就有一天也是不小心又把二郎腿翘上去了,他又很崩溃:我成不了佛了,你看我这么一个习惯,我都改不了。这样修难不难?这样烦恼能降伏吗?真是很冤枉啊,很精进啊!

有一次我看他那个额头就是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包,然后上面就破了,显然是磕头磕的。我说怎么磕这么猛啊,把自己这个地方一个大包青的,然后上面还血肉模糊的。他说他做香灯师,然后就少了一箱苹果,然后有人说是他拿了。他说我从小就出家了,我家穷,但是我从不偷,从不抢。我家里面给我的教育都是说咱们虽穷,不偷不抢,做人很清白。我出家,我也从来没有拿过常住的东西,现在做香灯师,大家说我拿这个。他说我不好辩解,但是我肯定在这个上面我要自己去觉悟,然后他就在那里一直磕头。因为他只要是说一想起这件事,他心里头那个委屈啊,可老委屈了。然后那种就是想要反抗,想要跟人家到处说我没有做这个事的那个心很强烈,但他又知道这样子不好,所以他就靠磕头把头都磕破了,就这样。

最后他是‘别人都是对的,我是错的’,这是听一个法师教的哈。就是只要发生任何事情,‘别人是对的,我是错的’,然后他就说我要认错,我要认错,就一直在佛菩萨面前磕头,但是一直头都磕破了,头都流血了。他就跟我说,他说实际上我都很难认错,我拜下去,我还是说我没偷,那我很难成佛了。

你们就知道,你见地要不是根本究竟解脱见,一个人修起来有多苦。就算别人说你偷了,然后你说好不跟你争,对吧?我涵养好,我这个人能受委屈,对吧?但是也不代表你解脱,只是你涵养好,道德品质高尚。所以真的没有究竟见地,修行是很苦的。

如果“本心是佛”,在这个地方守护的话,实际上这个业习它再深厚,你在这里直下认取,一切都拦不住你,对吧?我们就说四弘誓愿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些众生什么?就是无明业嘛,对吧?然后烦恼无尽,烦恼就是你在这个上面不断地纠缠,不断地执着,那你不执着它,你就只取本性就好了。你也不需要去证明你的清白,也不需要你在这个地方要去承认别人是对的,你是错的,那是你偷了?所以在矛盾当中,他是永远无法真正的在这个本质处,他找不到的。要不然就是自赞谤他,就是我是对的你们是错的;要不然又变成了一种,你们都是对的我是错的。你说那多拧巴呀,最后那心灵都扭曲了。那现在修行就是受委屈就叫修行的话,那大家都去受委屈好了。不是那样修的。

就像“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如果都知道本心本来是佛,本来具足,本来度脱,那这个地方是轻轻松松的,是很轻松的。所以我们修行依根本见地,这个相当重要。在你三皈依的时候,你就要在这里做一个认取,否则呢,你后面就会走弯路,就是很多时候是很迷茫的。

好,现在我们做完三皈依呢,

我某某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来至尊等正觉。是我所尊。慈愍故。

这个跟我们三羯的时候说的是一样的,如来至真等正觉。这个也是前面所强调的,诸佛世尊亲证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万事万物机遇的一刹那,生起正知之觉时,无有造作印契了知,所以称为正遍知。什么叫“正遍知”?就是在一切的万事万物它现起的那刹那,生起正知之觉。就是不是邪知,不是在这里在表面上的现象迷惑,你能够正知这种觉悟,无有造作,印契了知,就是不是拿你的理解,你这么理解那么理解,是印契了知它的本质,称为正遍知。

我们经常在诵《往生论》开头,这个皈依无碍光如来应正遍知。所以什么叫正遍知,很多人也没有什么概念,这就是正遍知。它不是我认知像我们世间的知识,就是我认识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它是怎么样构造的,然后它的前因后果怎么样,有个什么作用力,有什么功能怎么啊,所以它只能是依知。因为为什么要拼命学习,因为知完这个再知那个,最后我就得知识非常丰富。所以大家现在比较崇拜什么AI,因为它的知识这大数据超过我们一个人它的知识储备,是人类所有的知识储备,大家觉得它很牛,但实际上跟正遍知没有关系。“正遍知”是佛的功德,就是在所有的事情,他不需要学,他不需要学习。他是在这个事物遇到的,就是它现起的刹那,他就能够对它有正知,这个地方不造作,就是印契了知,这就是正遍知。

就像有好多外道,他们当时去考佛,就是说不相信佛具备正遍知的能力,所以就想:有些事情你肯定不知道。说你以前做过王子,受过很多老师的教授,你的知识肯定是很多的,但有些你肯定是不知道的,所以就拿一些设计出来的,他们认为很难的问题,去刁难佛陀。但是佛,都会在他那个因缘,他们要问的那个因缘那里,一下子就在这里,令他们去觉悟。那讲出来这个事情的本质和这个事情的因缘,远远超越他们的认知。所以他们为什么后面会心服口服地去皈依佛陀,因为佛陀是正遍知。

所以经常说无知,它这个无知是无所不知的知。跟我们那个说,我知道这个,我知道那个。大家经常说:我知道,我知道,我懂,我懂,我懂,我是懂王。基本上啥也不懂。佛的这个是正遍知。那么我们就知道佛的这个功德里面,它实际上是包含哪些——如来至尊等正觉,这些都是他的功德。

还有我们称为“明行足”,就是一切法得无碍力,称为明行足,一切它都是一切,包含了一切。一切法就是万事万物,所有的。就我们经常也讲心学时候说的格物,一个一个去格,那是朱熹说的。但实际上于佛来讲,一切法得无碍力,他了解万法在那里都是无碍的,自在的,这被称为“明行足”。

来去自在无所染,作称为“善逝”。那我们现在来也不自在,去也不自在,你说人生出来那也难。投胎都不容易,对吧?从娘胎里出来说娘奔死儿奔生,都不容易呀。那去呢,人死那种死不下去,就是死也是这个哭那个嚎的,自己内心也千般不舍,万般眷恋,就是染着的都不行了。但是佛呢是来去都是自由的,自由自在无所染着无所挂碍,称为“善逝”。那么,佛亲证十号圆满,是我们所依的。那么自在天魔呢?它就是一切个人的妄想执着,我们不要依止它。

那么皈依佛,以佛为导师,为当下,这样来悲悯自身,悲悯世间。什么是悲悯呢?就是真正了解人生的价值,生命的价值,这就是彻底的慈悲所在。故当应知,如是守护。

所以我们以佛为我们的导师,为我们的当下,这个很重要。你要念念印契你本质是佛,这个就是为当下。皈依佛不是说,哦,我是有个导师,但那个导师离我很远,是一个目标,是我崇拜,是我去依靠的对象。你要知道皈依佛的本质是你当前、现在、当下,你的实质是与佛无二无别的,这就是来悲悯自身。

我们不悲悯我们自己啊,我们经常呢要不然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要不然就是觉得自己很不怎么地。就是自己妄自菲薄,不悲悯自身,所以我们也无法悲悯世间。我们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也不顺眼,这个世界好像都对不起你一样的。或者,我们恐惧这个世间,觉得我在这个世间混不容易,很惧怕,一切在这个世间的强势。但实际上,我们皈依佛应该知道一切众生本质是佛,那么首先应该悲悯你自身。

好多人对于自己爱自己这件事情是有相当错误的认知的,认为自己爱自己就是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然后享受那种豪华的一切的东西,其实这个刚好是认识不到你本身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实际上是圆满的,但是你要不知道,你就会活在欠缺感当中,就是欠缺感驱动我们,要有这个,要有那个,要占有一切。但其实可怜的家伙,你是一个贫乏的生命,其实本来你是一个圆满具足的生命,就活成了一个贫乏的生命,你才拼命的攫取,拼命的占有,拼命的享受,最后耗费自己的生命,造业,最后就受苦。

那悲悯世间其实是一样的,一个人只有悲悯自己,深深的悲悯自己,你才会深深的悲悯世间。否则你一定是一个居高临下的人。你悲悯自己,你是看到我们没有去确认我们本质是佛,我们活在一个迷茫当中,那你看别人是一样的,这个是悲悯,而不是说,我比你有钱,我可以施舍给你,我的觉悟比你高。你看有很多皈依之后,我们学了一点佛法的知识,就觉得看不上家人。就是你们简直了,你要天天造业,你不知道皈依三宝,也不知道人生怎么怎么地,开始跟人家去讲。实际上这个时候,你确实是居高临下的,所以为啥经常这个反应都不好,就会别人一下子给你打过来。就会说你是迷信或者说你也不咋样啊,指责你种种的,你作为一个佛子,怎么会是这样。

经常原来有人跟我抱怨,说他们家人经常就令他都没电了,就说:那你是佛弟子,那你怎么是这样呢?你看你,我昨天说你你还生气呢?他说我就应该是个受气包吗?我皈依之后就是她说我都不能生气了吗?这个其实都是很迷茫的。

因为我们没有在这个根本皈依这里去守护,所以我们也跟世间,就没有办法真正的生起这种悲悯的心。我们经常都是去看不上他们,觉得他们就是非常的迷茫,没有真正的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呢,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现在到底是在做一个什么样的事情。

彻底的慈悲,它一定是来自于根本见地的守护。我们很多人在这个根本见地守护上面是不具备的。所以说做佛子,第一个在这个自觉上面一定要下功夫。所以经常听到大家说你又去度谁去了,但是效果不好,基本上就是我们在自觉分上,我们就说佛为导师,当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是自觉分,在这个自觉分上面,你一定是彻底的慈悲。

最近大家都一直在问什么叫同体大悲?根本见地没有的时候,他一定是一个居高临下的,我们把那种慈悲就理解成我可怜你,然后我要帮你,其实这个都是心外求法,因为只有在内心深处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根本守护的时候,这个彻底的慈悲就现前了,它并不难。但是是有这个彻底的见地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都是世间的善法或者是外道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控制。那都不是真正的慈悲,所以应当守护,如实来知这个根本的皈依佛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一起来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