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说我有善根,我感到是恶根深厚吧,太受震撼了,太震撼人心了,就是毫不客气、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的毛病,指出我们的染著,指出我们不信佛语的这种邪见,自以为是的颠倒心,不干净、不真实的那个虚妄作业,不是真信、不是深信的那一个妄信。我感觉到对我个人是这样的,也可能大家善根有差异,我感觉是这样,的确个人如此,我现在还真是汗流浃背的,并不是这个文字,这个文字有啥呢?我一直感觉到善导大师站在我面前,在呵斥我,看你干些什么,是不是真佛子呢?
【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何以故。佛是满足大悲人故.实语故。除佛已还】
这话就是斩杀的开始,就是不留情,不留余地,“除佛已还”,除佛以外,就是所谓的唯信佛语。
【智行未满.在其学地.犹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
这个地方我们都讲过了,前面那个偈子。
【此等凡圣】
不管是凡,不管是圣。
【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
那能决了,你是佛。
【虽有平章】
文章学的很圆满。
【要须请佛证为定也。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
这话可能是不要命了吧,不要轮回的命了,要决定成佛,要决定皈依于佛,要决定做真佛子。真正要做佛子,立一个钢铁金刚誓愿,就做佛子了,什么子都不做了。
所以念佛法门啊,善导大师彻底的、干净的、无余的、究竟的把它清晰的给表述出来,就是用这样的大白话,我感觉到太难得了,所以佛法话说平常,真得利益啊!开始规规矩矩的,这个经典上抄一段,那个经典上一句话,这个上面拿一句话之后呢,可能还是自己没有真正到这个决定处。善导和尚在这个地方真正地说的都是决定语、不迟疑语,毫不含糊,没有一丝含糊的余地。要是有余地就会蒙骗有情,祸乱有情,使众生没有真正决定的投奔,决定的皈依、随顺。所以真是要学净土的人,真应该感激善导大师,随顺依止他老人家这种决定的教诲,会使你决定得以成就。
实际历代祖师也都是讲,但是说实话,讲得特别地婉转,好听,顺心话。大家都讲以佛的果地觉为众生因地心,但是说了很多很多迎合大家的话,很多善知识都听得出来,很好听也很舒坦,但是一到关键口上就作不了决定了,因为啥?善导大师给你决定语,不迟疑,不含糊,所以你到关键口上能用得上。好比我们说个模棱两可的话,到关键口上,你不知道是做好,还是不做好,那你说“那菩萨的东西能不能用一点呢?也可能能用一点吧?”你一听,我也可能……
奇哉,善导!真是不可思议的善导!决定的善导!光明的善导!弥陀善导!十方一切诸佛同现的善导!善导啊善导,导引众生生决定心,决定信,成就决定果德。
【若多若少.总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也】
不问,其他的不管了。
【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
得罪菩萨,天哪,把九界的人都……菩萨是九界最上一层,彻底地给扒开了。实际佛在经典上都说了的,我们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这话多得很,我们拿《无量寿经》的话来给善导大师助助威。希望大家不要谤他,因为心里的这个疑谤能伤害人的法身慧命,疑谤也伤害人啊。
我们念一段文字,《无量寿经》,大家看一看这个文字,拿经典来印证他这个话,要不然,心生疑谤,你就会丧失大利。这一段偈子,“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就信佛说的这个话,这个教化。“虔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这法你根本没法信,你哪怕有菩萨慢、声闻慢、缘觉慢、一切善慢,都不得信此法,这特别地残酷,在这个地方特别地痛苦,就是很痛苦的事。所以“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喜闻这样的教化。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善知识们啊,这是经典上给我们印证的,你要不在这个地方信,开始生疑了,因为在这个地方,我听到直接骂人,不是一个两个,我拿这个经典,的确跟这话是一样的,善导大师说这话跟这经典上说的是一模一样的。“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譬如从生盲”,佛打个比喻,就是菩萨跟声闻,想知道佛,像生下来是瞎子一样的,“欲行开导人”,你因为没有证得无上菩提之前,你想把佛的究竟了义的东西说出来,你不得决了——善导大师的话。
你一定要看看这个经典,再来印证善导大师的话,不要盲目地诽谤与否决。因为我到一些地方,就是因为我念这一段文字,把我扣起来,就围攻。当时我就在那坐着,大家搭的法座上,就合着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他指着鼻子说,“你是魔说”,我说,“魔说,我拿经典出来,拿善导大师的著作出来”。为什么这样?大家根本不相信这个是佛说的,一看这一段文字,“经典上还有这样的话啊?”这一段文字充分印证了释迦牟尼佛说,“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难在什么地方呢?菩萨都没有法来了解这个法义的究竟,况且我们薄地凡夫呢?现在薄地凡夫非得用自己这个凡夫心来推导这个法,来显示这个法,来想象这个法,来修持这个法,你能成就吗?
我们不审思,我们会掉入大险坑中,就是我慢坑,“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这个大坑大得很哪,这个地方看不到底啊。前面这个偈子,搞了很多铺衬,才说到这个地方,铺衬了很多,说十方诸佛都在赞叹作证,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你切莫骄慢啊,一切不退转的菩萨都要往生彼国,因为啥呢?他不知道佛是干什么的,往生了才知道,铺衬了半天了,才开始说这段话——“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犹如从生盲,欲行开导人。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这个地方我们不深刻地审思,不依经典审思,就会盲目地否定这个东西。我遇到了太多否定的,要是少了,我们也就不提这文字了,一带过去就算了。太多了,很多是所谓的大德,特别有名的大德,就是我们在这个地方,我这个颠倒因缘可能多一点吧,一谈到这一点,马上把你打到魔教。我说你要依经啊!依历代祖师的悲心啊!你不要用你的想象啊!有个善知识是这么说,“你怎么能反对我们六度万行呢?”我说,“善知识,我不反对,你堕地狱,我都不反对,你升天堂我也不反对,你生极乐世界我也不反对,这是你个人的作业”。我说这个净土一法的讲法,是依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不是以你怎么样为因地心。这个地方要搞不清楚,大家就会颠倒,会相互冲突。我们要依一个东西来说,我们在谈论净土法门,不是你六度万行的事,六度万行是你六度万行,那是你的伟大处,跟我们不相干,跟我们谈论的东西不相应。
这个地方特别难,所以讲净土一法,交流净土一法,非得舍得一身剐不可啊,非得丢弃自己的任何遮护,这是最难最难的,搞不好别人就把你推到那个地方去了。所以必须得依经,依历代祖师的行语,不敢越份,更不敢妄自发明,发明了后效果就恶劣了,那可就惨了,你想填充,你想补都补不住。下面他写的很清楚,“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下面人都成佛了,都得道了,都证了圣果了,“净慧知本空,亿劫思佛智,穷力极讲说,尽寿犹不知”,这一段文字最主要的告诉我们什么,就这一个法,就是唯佛独明了的法。
善导大师这一段话整个是依《无量寿经》说的,没有自己狂妄的份。很多人说善导大师这个教化有点过,我说要是说过了,那《无量寿经》也过,善导大师过了堕地狱,我在他脚底下踩着,这是决定的。因为净土一法是念佛法门,不是要你念其他的,但现在你搞大杂烩,庄严自己,虚伪的庄严,就是你看我会多少,我多大的本事,你要我什么都会,我什么都能做。佛是具足者啊,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好好看看。
“菩萨等说,尽名不了义教也”,这个跟这个经典是相应的。希望大家不要盲目地去疑惑它,或者说真要认清在这个地方,真要认清的话,你心里特别敞亮,就不会迟疑迷闷。你看很多人拿不了义教来否定佛的了义教,你说的怎么会矛盾呢?藏通别圆,各有所说,他不矛盾。净土一法是圆顿之圆顿之教诲,所以必须得依了义来说、来判,要不然就会出大事情。很多人用声闻教,甚至用人天福报来审判它,那太可怕了,那审判得你没地方站,把你驳得体无完肤的。我说你要依佛语、依佛教啊!
净土一法看着好说,实在是很难交流的。我是走到一些地方,大家说,“以前我们怎么没听过?你这从哪发明出来的?怎么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呢?”我说,“我们拿经典,我不说,我们拿经典,一段一段读,我们也不要依文解字,拿祖师的论来读”。那时《往生论》念的最多,没有事就给大家念《往生论》,因为《往生论》整个讲的就是这个,唯信佛语,唯依佛教,随顺佛语,随顺佛愿,随顺佛力,随顺佛的给予,往生佛的国土。现在有的人,就说我干个什么名堂,我再往生佛的国土,最多是骄慢国,边地疑城,叫懈慢国,就因为你自己不愿意放舍你自己最后那一点虚妄的作业,所以称懈慢国。
佛在经典讲的清楚得很,以疑惑心念佛,似信非信,还要往生,因为啥呢?不往生,他没地方去,自己又不知道自己要干啥,自己又不能否定自己的善业,否定自己的善业又受不了,只能生骄慢国、懈慢国,五百岁花不开,不忏悔花就不开。正觉花不开啊,因为你那是有漏心,就是我这一念疑似心没有丢弃,那个花就是你的胞胎,当然也是挺了不起的事情,不可思议。但就佛的本怀来说,善导大师作无畏狮子吼,吓破这些,不骂人了。
反正这一点一定要审思,我以前就这一段文字,在很多地方,感受特别强烈,大家争议也是最大的,包括现在还是争议最大的地方,争议得厉害。这个地方的争议正是大家的利益处,疑惑处,走出来了,也就真正的能南无佛陀了,不是南无自己,南无他人,南无不了义,或者什么。
【应知】
在这个地方要思惟,要应知,要明白。
【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
“仰劝”二字,大家看看老人家的悲心啊,千古以来的悲心啊,温养着我们哪,含摄着我们哪!“有缘往生人”,有缘肯定能往生,这话说的亲切啊,真诚啊,感人啊!
【唯可深信佛语】
就是求我们了,求你了大德,唯信佛语吧,不要信不了义教了,你不要拿不了义教来否定佛,来诽谤佛,来伤害自己的利益,只有这么说了。佛说四依嘛,就有依了义教不依了义之说,末法时代修法的四要诀,四依法,你一定要随顺佛语,唯可深信佛语。
【专注奉行】
就是不要被其他东西惑乱了。
【不可信用】
这句话真不忍念,我一看到这,以前我挨骂的时候,我自己都笑了。
【菩萨等不相应教】
不相应你不要信,但是相应了还要信。
【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
我感到这一段文字,大家能把他真正的细细地走一遍,对照对照自己的依正二报,厌舍轻慢它,舍弃它,再来看看佛的这个悲心,作这两种决定深信,各个得安稳得解脱啊,才真正会知道善导大师真是阿弥陀佛再来啊,才能真正感觉到阿弥陀佛的真正的悲心,真正的正教眼,金刚智的给予,金刚心的给予,不二的抉择的给予,这种给予,也真是唯佛与佛敢做敢为敢说啊!
说实话,我想想我这几年碰的这些因缘,要叫我单独说这话,杀了我都不说,真杀了也不说,说不出来,也没这个胆量,也没那个知见,也没那个修证。因为《往生论》说那个随顺法门的时候,一些善知识都生了很大的烦恼与怖畏,说你这样不是把我们给杀了吗?我们怎么办?我怎么办?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佛得自在,那么我们怎么办呢?我说你随顺你不是自在吗?自在解脱嘛。“那我们自己的自力咋办?我们这个自力咋办?我们这个自力咋办?”这话听得太多了。
很多人都这么说吧,说圆满话、颠倒话,就是“你要一半自力要一半佛力,你看光有佛力,没有自力,你怎么去呢?还是不能往生”。是啊,这有点安慰,舒服,这善知识讲的真对,你光有佛力,没有自力咋办呢?舒服。你这真是恶知识。现在这个迎合众生的说法,真让人掉泪啊,真是哭不及啊,这是迎合的话,他并不能解决人的实际问题啊,人马上要掉坑里了,你还给他说那漂亮话干什么呢?生死无常马上就来了,你还给他说漂亮话,还有机会,等你转过来,这些人都不知道到哪去了,到哪一道去了。
你看一些大善知识犯了错误没事了,休息了,这下面的人咋办呢?我挺痛恨这一点的,就是自己发明嘛。我说“你这个讲法从哪里来的?”“某某人讲的”,“某某人讲的是不是真正能生决定利益呢?你得到这样的利益了没有呢?好比说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之说,你得到利益了吗?你没有得到,为什么这样传播呢?”这个地方,你杀我脑袋,我敢给你这么讲,为啥呢?靠得住啊,人家直指是给你指到根本利益上了,说到家了,斩钉截铁!
我真是希望这段文字,大家不要轻易地带过去,他实是我们现在学习净土法门的人的清净眼目、金刚真言,决定不误人的。哪位善知识能说出来误人之处,我一定把头磕破,给你磕响头,因为啥?我们能从这里走出来啊!真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就是下去好好地思惟思惟这一段文字,因为这一段文字后面更多了,这开始拉开口了,这一段文字要站住脚了,下面的口子越打越大,你就越方便,使你就感觉到,这天也高了,海也阔了,心也亮堂了。这个地方开始不真正的锤炼自己,在这儿就是一带而过了,下面一拆口子,你就拱到方便里面去了,到方便里面你又不知道哪真哪假,又不知道咋回事了,就是很容易迷失自己的真心,就是决定心,唯一的心。三心二意,世间的善法都做不了,这是决定的。他在这个地方,就是把你给说到、应用到、劝说到唯信佛语这个地方,唯依佛教。
【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
疑惑错事,这两个一定要除掉。善导大师的话就是告诉我们通过前面这一段文字,唯信佛语,唯依佛教,然后要建立自心了。这个地方也不杀你,也不昧失我们,干什么呢?把顺教修行的这个疑惑的东西,错误的东西,一定要清晰地解决完它,不要给自己留任何遗憾,任何暗点。
【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假使这个标准达到了,那你这个疑处决定没有了,那就是真正的金刚位、金刚行、金刚心、金刚果地,没有啥好说的。善导大师这个标准标立的清晰,法幢啊,竖立的法幢,高大,广博,摄护一切;这个法鼓、这个警钟能震撼一切众生,使众生能醒悟过来,倾心一念。
第二十四讲
昨天谈到这个深心、至诚心,这是善导大师在他这个《观经四帖疏》对我们作的一个决定的、没有什么迟疑的或者决定没有丝毫含糊的提示或者教诲,按善导大师的话就是告命。若不如是行持,那么净土一法的利益,决定很难当下得到现时的启迪或者是运用。因为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一教化对九界众生来说,是同等的。何以故呢?九界一切有情,皆未证得如是果德故,不管是从地狱饿鬼畜生一直到声闻缘觉菩萨,这个究竟角度,大家的感知性是一样的。所以南无阿弥陀佛的果德的回施,是针对九界有情作平等的回施、不二的回施、平和一如的回施,这种回施是不拣择善恶、凡圣、男女、大小。这个不拣择的回施,就是所谓的究竟的回施、平等的回施,直指一切众生本源清净,直指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根本的教义就是诸佛亲证的果德。
诸佛如来在这个地方作狮子吼,摧毁一切世间的差别见、二见,或者是说有对待的见。这个绝待的教化,就是唯佛与佛能亲证、亲知,回施于九界有情,九界有情皆有参照,究竟参照,得以出离生死幻化苦海,那么这一生,能缘无上菩提,得以最上乘成就。他这个教化是归宗结顶的教化,上至等觉菩萨,下至罪恶凡夫,莫不因为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得以一生圆满无上菩提,所谓的以果地觉发起最上乘的修持,以这个作为亲缘、近缘、增上缘,直奔王家,一出生即压群臣,来饶益十方。
【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
“决定建立自心”,一切众生无始以来,轮转于六道,不能明自心,不能如实知自心,所以希望我们大家在这个地方,能真正地标明识得自心。
【顺教修行.永除疑错】
这个文字的深度,昨天我们读过这个地方,“永除疑错”,那么把见思二惑的这个惑乱,要把它给丢弃到一边,因为不能有错乱,也不能盲从的去,所谓的永除疑错,这个四个字的分量,真是文殊的金刚宝剑哪!
【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这个文字就特别地重要了。你说的再好,你其他的方法,你其他的圣因圣缘再好,那就是异解异见异学异行,你是不能动摇我的,这个金刚智本身就是成就,本身就是具足,本身就是无畏,本身就是智慧。
【问曰.凡夫智浅.惑障处深】
我们有见思二惑,一般凡夫地未证得菩提,未证得圣果之前,都具足见思二惑,这是决定的。如得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样的人可以伏惑,入三贤位;那入地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断见思二惑。像我们这些薄地凡夫来说,按常规来说,按薄地凡夫来说,那是具足见思二惑的,所以说惑障处深。
【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经论来相妨难】
这是我们本来自心惑乱的东西就很多,再有人来引用经典妨难,使你的心里不能生决定,怎么办呢?
【证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
这些异解异见会证什么呢?现在基本上人都有这样的说法,“你怎么能往生呢?你没有修到什么样的功夫,你是罪恶凡夫,你这个障碍,那个障碍,你又抽这个又吸那个的,有这个毛病那个毛病”,大家一听,很有道理。有的还引用经典上的文字,有的直接用《阿弥陀经》,若一日二日七日,一心不乱,那你这没有达到一心不乱,你怎么能往生呢?拿经典直接来扼杀人的信心,所以使人感觉到恐恫,因为薄地凡夫不知道法无自性,一切有方便说,有究竟说,方便说处只是提携。那阿弥陀佛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究竟说,若一日二日七日的思惟,系念不乱,这是佛的威神加持,这是佛的果德的给予带来的善巧,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是不能善巧的认识,就会被一些方便的东西给遮障住。
【云何对治彼难】
这个难就是设的难缘,净土一法本来是通达无碍,那就被世间设个难缘。
【成就信心.决定直进.不生怯退也】
任何法门的行持,若不生决定想,随顺想,皈命想,那你决定没有法去修持,所以说这个信心是第一重要。
【答曰.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行者即报云】
就是我们大家应该这么思惟,这么回答。
【仁者虽将经论来证道不生.如我意者.决定不受汝破】
啥如我意呢?决定往生意,金刚意,金刚心,因为十方诸佛都称赞阿弥陀佛这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真实的给予,究竟的给予,这个果德无畏的给予,我不受你的破,你也不要拿经典来动摇我。
【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诸经论尽皆仰信】
佛说的任何经典,我们都应该信的。
【然佛说彼经时】
佛在说这个经典的时间。
【处别.时别.对机别.利益别】
让我们来分辩,因为净土一法是佛无问自说,佛的果地善巧,所以非菩萨声闻乃至一切薄地凡夫所能测之,那么这个因缘是有差别的。
【又说彼经时.即非说观经弥陀经等时。然佛说教被机】
就是当机不当机的问题。冬天天冷了,就说穿厚一些,夏天天热了,就说穿薄一些,这是对机说法,那么这个穿就是时机的问题了。
【大有不同。彼即通说人天菩萨之解行。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为韦提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得生】
我们现在五浊恶世的一切凡夫,善导大师把这一切凡夫都包括在内,没有遗漏的回施给我们利益。一切凡夫,那五浊恶世这个五浊五痛五烧的一切凡夫,就是我们每一个有情都包括在内,不要把自己给疏漏了,也不要把别人给疏漏了,因这是同生的大利。所以“证言得生”,佛说这个经,最主要就一个目的,证明一切凡夫众生皆得往生彼国,证实这个的。
【为此因缘.我今一心依此佛教.决定奉行】
就以这个时刻的佛说的这个法门的教诲,其他法不是不对,我不依从就对了,是我现在这个当机。
【纵使汝等百千万亿道不生者】
就是大家都来说不生。
【唯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也】
你越说的厉害,这个往生的信心越具足。何以故呢?这就是随顺佛愿的教导越坚固,越坚固越真诚,越真诚越往生,利益越现前,就是你什么都动摇不了这种金刚之心,那么当下就是利益。所以这种异教异解异说异见异行,这种动摇我们的心智,倾动我们的这种说法,正是坚固我们往生信心的一种反衬,或者是反面的教材。
【又行者更向说言.仁者善听】
更有这样的说法。
【我今为汝更说决定信相】
这里给大家往深刻的地方引导了,前面是说有些人,也可能是普通的人来引导你,下面的可能就是贤圣之人了。
【纵使罗汉辟支地前菩萨等】
那就是入地的或者没有入地的菩萨,十信十住十回向,这样的菩萨来说,阿罗汉来说,辟支佛来说。
【若一若多】
不是一个罗汉,也不是一个菩萨,很多,或者一个也可以。
【乃至遍满十方】
都是贤圣。
【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我亦不起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何以故。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
所以不为之恐吓,不舍离三宝,这样的叫自信优婆塞优婆夷。下面要杀他一家子人,一个族类之人,也动摇不了他对三宝的随顺与敬仰,不舍三宝,那么这叫自信优婆塞优婆夷。那我们信南无阿弥陀佛果德的回施,一切众生以阿弥陀佛的因缘,决定往生彼国的这个教化,凡夫动摇不了你,贤圣菩萨引用经典也动摇不了你,这样呢现下真实安稳信心。
【又行者善听】
那更向底下引申了。
【纵使初地已上】
那这都是圣人了,前面是贤善,这是圣人。
【十地已来.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异口同音皆云】
大家都来证实,证实什么呢?你不能往生。
【释迦佛指赞弥陀.毁呰三界六道.劝励众生专心念佛及修余善.毕此一身后.必定生彼国者.此必虚妄.不可依信也】
就是大家都来证实说,释迦佛这个说法不对。
【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
给我们这样一个坚固的决断的信心。
【唯增长成就我决定上上信心】
那凡夫动摇我呢,那还是一般的信心,拿经典来印证,我还是决定的信心,不会被动摇的,不会被倾动。这样的菩萨贤圣都来动摇我,更加增加我的这个金刚心智,这就是所谓的在任何时间、逆顺中,都可以修持这个法。
【何以故.乃由佛语真实决了义故】
佛这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佛果故,非菩萨所知见,那在这个地方生决定的依顺,唯信佛语,唯依佛教,唯随顺佛行。
【佛是实知实解实见实证.非是疑惑心中语故】
这个地方就是说,不是有丝毫的怀疑,丝毫的动摇之处,善导大师这个话真切纯净,没有啰唆的道理,就是授法,直接给你个法,口诀,给你个要义,没有什么含糊的语言、模棱两可的教导。
【又不为一切菩萨异见异解之所破坏】
就是菩萨,说的明明确确的就是地上的菩萨,就是已经入地的菩萨,从初地一直到十地,这样就是异见异解,我不会被你动摇的,真正在这个地方立住脚,那你真是不可思议,真是念佛人。
【若实是菩萨者.总不违佛教也】
那要真是菩萨,能不能动摇呢?有的菩萨也可能设方便,看看你是不是真实心,那这不妨啊。因为啥呢?我们都知道,有人发大心,就有菩萨来试验我们,忉利天,乃至天魔波旬,都来试验,用种种的因缘。像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把吉祥草一铺,金刚座上一坐,发无上菩提心,魔宫一震动,那魔来现前试他,用什么什么种种因缘来,先用色受想行识来诱惑他,下面用魔女来冲击他,用四大来伤害他,那最后诸大菩萨也来说种种因缘,看是不是能真正在这个地方安立住。
【又置此事。行者当知.纵使化佛报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各各辉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说言.释迦所说西方净土.指赞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佛及修余善.回愿得生彼净土者.此是虚妄.定无此事也】
分量更重了,前面是众生、贤圣、菩萨来劝你,下面是化佛报佛,各各放光动地来劝化你。
【我虽闻此等诸佛所说.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
我们读这样的文字,不是无畏者,决定说不出这样的话。
【畏不得生彼佛国也】
这个地方生决定信心,你就是菩萨佛来说这个话,也动摇不了我。
【何以故。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等同.无少差别。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
就像我们念《阿弥陀经》一样,不光是释迦佛在赞叹,十方诸佛亦在诚证此不可思议的利益。
【如似前佛制断杀生十恶等罪.毕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止行随顺六度之义。若有后佛出世.岂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恶也】
举一个例子,讲释迦佛说了十善法,后面若有佛出世,能改这个法吗?不会的。
【以此道理推验】
就是我们喜欢推理的人,用这样的逻辑思惟也可以来看一看,审思审思。
【明知诸佛言行不相违失。故使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已后定生彼国者.即时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
这是作一个诚实的决定,不会疑悔、不被倾动的一个信心。现在我们看看学习净土法门的人,有没有这种信心呢?大家要善自思惟,看看自己周边的因缘,对阿弥陀佛是不是有这样的信心呢?对往生的大利,一切众生、一切凡夫毕竟往生,是不是有这样的信心呢?这是个大问题。要真有这样的信心,那你就是世间人的眼目,没有什么好说的,如善导大师是一样的,是阿弥陀佛应世,那是决定的,予一切众生作决定说、依怙说、饶益说。
【何以故。同体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疑多不宜,教化一如,果德一如故。
【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
还是说一切凡夫。
【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这个专心称念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并不是说你念到什么一乱不乱,这个地方大家有个问题,妄想心中这个乱与不乱,妄想心中肯定是乱的。那要是以弥陀的威神加被,愿力回施,无所从乱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怎么能乱呢?决定圆满的回施,摄化十方,无一遗漏的回施,你怎么能乱呢?这个清净圆满的加持,没有乱处。
【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就是信根弱,贪瞋痴慢,现在慢疑具足,贪瞋痴已经不算什么了,贪瞋痴就不算过失了,因为啥?各各都有啊,一不顺心就起瞋心,不贪这个就贪那个,慢疑在这个时代最为炽盛,慢疑邪见,所以叫无信时代,读读《悲华经》会知道的,很多人不相信这一点,我们要拿经典来读来印证这个时代,在这个减劫的时代,人的道德水准,一日一日的在变化。
【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
必得往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及诸佛名者,即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皆得不退转,这个皆得不退转就是必生,来证实必生这个利益。
【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
诸佛所证的果德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
释迦佛给我们证这个果德,就在这个五浊恶世告诉我们,一切凡夫众生,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皆能往生彼国,愿生者必生。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这样的文字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看。这说的都是决定语啊,给人一个决定行持的信心,这个一日七日的称念,乃至说尽形寿上百年的称念,那么乃至说像善导大师后面说,乃至一念称念,像《无量寿经》所说,一念纯净之信,忆念彼国亦得往生。
“必无疑也”,为了消除众生第一个障碍,就是无信心障碍,说无量的决定语,金刚语,诚实语,予我们一个决定的果德的给予。
【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成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
这一段文字一直在读,大家要能对比对比自己,包括我们周围的因缘,看看是不是应该这样生信,信愿行也好,安心起行作业也好,净土法门的这种起步,必须得以这样的起步,才可以真正地发起行持,净土法门的行持。若不如是,这个信门不入,安心不得安,何以有愿行呢?愿行必伪,其行必虚,不得真实利益。因为这个地方,一切是说释迦佛所证的果德的回施,弥陀的果德的回施,假释迦佛的口来回施给我们大家,使我们大家一心随顺,深信不疑,决定随顺佛的教诲得生彼国,立这样一个决定信。
课间开示:
就这一段文字大家来议论议论。因为今天这一段文字还像以前一样,希望大家参与参与,能提出反面的看法、想法,能把善导大师的这个因缘,大家能倾动,我们也是欢喜的。因为啥呢?真正给大家带来真实利益,学法是依法不依人的,能给大家带来利益是正教诲,所以希望大家在一起能讨论讨论,不管是出家在家的都可以参与,都可以提。因为这是学一切法的根,就是具信。有些人可能是学过一些其他方法,说宁谤十方佛,不谤阿阇梨的教诲、善知识的教诲,这是为什么呢?就跟这是一样的,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已经说到真实处,绝待处,皈命处,真实安立。大家可以举举例子,或者说一点什么不相应的现在这个世间的教化,使我们有一个参照。
现在大家对学法都是将信将疑,所以不得利益,不生决定。最好还是像昨天一样,大家都争论争论。这个事情还是个大事情,因为在我们显教中,很少善知识这么说话的,就是说决定语,不说迟疑语,任何语言都不迟疑,不给你模棱两可。在许多善知识那儿,为了落一个好名声,落一个好因缘,就说柔顺语、随顺语、迎合语,你需要我说啥我就给你说啥,但是给人带不来真正的利益。
我看了很多净土法门的书,像这么斩钉截铁的杀干净、直指佛果的说法,像我写那个空前绝后,我给他抹掉了,怕还是我们的心力弱,像善导大师的语言行持是空前绝后的,特别地干净。你猛一听,有点歹毒,就是有点恶劣一样,有点自赞谤他的味道。
因为这个决定语,他就有点残酷的一面,因为他给你一个决定,决定要舍弃很多自己的杂想、妄想、异想、异见,要舍弃,你不舍弃就没法决定,决定的时候要忍痛割爱。其实我们很多妄想或相似的想法,还感觉到可能还像宝贝一样,积攒一大堆,这一样样要舍弃干净,就归入这一个正念、正知、正觉、正行,真是要吃点苦头。
这个在权教上,这叫折教,就像小孩子要羊车,他就不喜欢大白牛车,他心性衰弱,年龄还小,你给我羊车我可以坐。但是你要是走出这个火宅一看,都是大白牛车,具足庄严。这个例子一点都不开玩笑,释迦佛就这一个悲心、真实心、究竟心,那要是说羊车不妨方便,你要羊车,给你羊车,鹿车亦复如是,三车喻大家都知道的。
释迦佛说法,就像过去说有兔有马有象过河一样,有兔子过河的时候,“这水好深,这水会淹死人的”,那是水厉害;对大象来说,水很浅的;对马来说,那水要小心一点,有的地方能过去,有的地方还过不去;对兔子来说,那要淹死人的。所以这个地方是心量的问题,我们发什么样的心,这就引导我们一个绝待的唯依佛教、唯依佛语的心,唯依佛的果德的心。所以看的很残酷,我以前读都感觉到很残酷,有那么一种感觉,现在这感觉还少了。有点残酷,下面他会慢慢地回施给你,慢慢慢慢的开始开口子了。但这个地方他真正希望能激励出来一批香象,香象入河,横断河流,就这么说,再大的水,香象往里面一站,把你河流都断了,就有这样的威德。希望我们发大心,就这意思。
这个地方是争议处了,信心不到处,可以以行持发起向往利益,生起信心,那要是逐渐舍弃自己的妄作、妄为、妄行、妄意了,那归向于如实之教,就是佛的果地觉了,本源清净处,真实安立,随顺性德修持了。那你要没有归到这个地方呢,六度万行,建立资粮,渐积资粮,得以安稳,也是可以的,所以说这个地方是方便教,方便教不是了义说。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说得很清楚,佛是必是了义之说,往往我们被这种不了义之说所倾动,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给我们杀的很清楚,不了义教现在不要了,希望我们不要依不了义,因为啥不了义呢?因为这是佛的果德的回施,九界众生面对的是一样的东西,菩萨跟薄地凡夫面对的是一个——佛的果德!
我们举个例子比较好一些,好比说五星级的灯光就特别亮,山沟里点个蜡烛,甚至点点松明子,那一般城市的灯光就比较亮,又好一些。太阳一出来的时候,你哪个灯光都得归到太阳光中了,太阳光普照大千世界,普照这个世界,这一时的灯光都不要了,没有用了,不管是蜡烛光也好,电灯光也好,你的特殊灯光也好,那么都归入这个太阳光中了,皆淹没掉了。所以九界众生面对佛光之时,那光明都退失了,唯现佛光。《无量寿经》在这个地方写得清楚,阿难顶礼佛,向西方顶礼之时,一切光明,犹如墨聚,皆悉隐没,唯见阿弥陀佛,身相犹如黄金山,犹如劫水弥漫世界,唯有一色,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明,平等光明,清净光明,十二光明,无尽光明,来普照法界,归入一等回施,平等回施,不二回施。
这个地方的确似乎是很好讲,实际很难随顺它,因为我们无量劫以来我们运用差别,运用凡圣,运用智愚、善恶,运用惯了,你突然不让我们运用这个东西,随顺如来的觉性,你干不了,受不了,在这没有好坏了,没有对错了,忍受不了。这天下一统大光,你感觉到这是不是有点来的太突然了,那能不能慢慢来更好,所以这个资粮道,大家还是比较喜欢。就像为什么很多中阴身,看到大光就逃跑,跟这有直接的关系。发心不到无上向往,对无上智慧光明的向往,一到中阴,那只能一听到大光大声,就会逃跑,就会逃逝,那伤害很大,看过《中阴救度》的人都会体会到这一点。有的人要是有禅定功夫的人,也会体会到这一点,因为修过破瓦法的人,这东西太简单了,神识一出去找一些因缘,有点好境界,沾染,坏境界就去恐慌,没有啥。
这个地方,大家可以审思。净土这一法,善导大师这种说法,就给大家一个真正的现世的安稳,当下的安稳,当下的解脱,无遗无漏无说,那你任何人都倾动不了,如须弥山住持,我们的心像须弥山一样,不可倾动,一倾动世界都会散坏的,特别难得,真是难得。这个地方不是轻赞之词,我们只能说这样的利益啊。
我走了很多地方,也希望大家能动摇我这个心智,包括用其他方法,真是走了很多地方,也希望大家能动摇我。我不能说我有这个心,试验了很多次倾动不了。因为啥呢?也想舍弃这个法,找一个更殊胜、更直接、更安心的,不是说找不到,也可能是跟这个法有缘吧,就是没有办法来转移这个东西。你只要顺善导大师这个说法,你再跟其他方法一对比,因为这个地方太安心了,他不假修持的安心。
资粮道,资粮加行引发众生信心,归入修证见道,这个地方是要很缓慢的过程。你看过去,包括黄念祖老居士开始讲的很多净土法门,都是信愿行三资粮,大家满口的就是说这个,这个圆满之教、了义之教被人说成资粮道了,太可怕了,但大家异口同声都这么说,但到后面,这个地方开始出问题了。那径中之径,圆顿之圆顿,了义之了义,怎么会成一个什么资粮道、加行道之说呢?违背了圆教的教义了,违背了净土法门的开宗立派的教化了。他开宗就是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一开就开在这个地方,那佛的这个果德还需要你加资粮吗?这个地方出大问题了,就是不信佛的果德圆满,圆满的回施,所以对佛的果德没有信心的依顺,如此而已。没有看《三经一论》,这一论在这个地方随顺讲的清楚。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来随顺这个法,要不然你也不得安稳,不得真正利益。
要有疑议能提出来,是大家最欢喜的事情,我感觉到是欢喜的事情。因为这个法门不怕疑,我经常遇到疑议的人,疑议的人的确在这个地方要好好的弄,用《圆觉经》一对照,用了义教一对照,生大喜悦啊!诸佛所以出兴于世,为使众生悟入佛的知见,入清净道业,佛的知见到底是什么呢?佛的果德,佛的果德才能证入佛的知见,所以这个地方特别的亲切的教化。
这可能也是因缘的差别,见过一些特别用功的人,一天用10个小时20个小时功夫的人,在这个地方真正地用了义教使他的路子清晰,再来看阿弥陀佛这个报德的给予,那真是感恩戴德,心得休息,身得安稳,那真正地能清净行法,深得所谓的省力处、精彩处、庄严处,具足报恩处,这个地方就省力了,他不是不行持了,反而省力了,省力,轻松,解脱,宽广,智者,喜悦。他这个地方就不是那种斤斤计较,嫉妒,或者说一种好强,一种刚烈,那种瞋恨,那种愤愤向上的那种感觉,不是了,了无痕迹了,真正有喜悦、平和、柔顺的感觉,那可能是有差别了。
一般的这些善知识们讲到这个地方,就回避,或者是一带而过。我看到很多的在这个地方,不解释,似乎是越淡化越少受伤害。这如来觉性,他要把这个众生随顺觉性,菩萨随顺觉性,入地菩萨随顺觉性,彻底地杀掉,是很痛苦的事情。就像“佛告阿逸多,汝勿住珍宝成就牢狱”这样的话是一样的,歹毒。要是菩萨的行持还是珍宝牢狱,那我们凡夫来说是什么呢?所谓的毁呰三界六道,就这个话,像前面说轻悔、轻贱、轻厌,让你感觉到不能忍受的言词。所以要是真正在这个地方生起信心的人,他也不会诋毁其他三乘教诲了,自然就会包含这种因缘,或者说爱惜这种因缘,那不可能产生诋毁。
像一个人长大了,不能小看小孩子,对不对?是这样的,那你不能说我是个大象,我就把兔子踩死,只能说你站在我脊背上,我把你驮过去,如此而已。这个小心性就像兔子,中心性就像马一样,大心量的大心凡夫,就像大象一样,过河无碍。我们这个生死河,就说你发大心,就很容易过去,你发的心小,早把你淹死掉了,给你冲跑掉了。佛举的这样的例子,象、马、兔过河,过生死河这个例子,说闻经者有三类心性,大心者,如香象过河,横断逆流,就是说生死根本就不怖畏,他在这个生死里面站着,很安稳的像个柱子一样,一直站在那儿,别人对他来说没有意义,冲动不了他,所以不入生死,不住涅槃,不到彼岸,也不到此岸,自然游历,就是大心性者。马跑过去就好了,反正不在水里荡漾,要不然怕被冲跑了,兔子就有危险了,这个时代可能发兔子心的多一些,发心小,我要怎么样怎么样的多一些。
这是佛在经典上举的例子,不是骂人的话,就是说这个人的心里像鹿车、羊车、大白牛车是一样的,三乘教也是一样,他打个比喻,让我们来检验检验自己,是不是做长者子,还是要做一个孤儿,你要做个孤儿,可以打扫卫生,掏厕所都是可以的,那你毕竟是长者子,最后要告诉你,你要一下告诉我,我就会昏过去,那就不先告诉你,慢慢地告诉你。这个地方,佛真是有耐心,真有慈悲,佛真是无量的比喻、无量的法喻都打的这个比喻,说罗汉是化城,说三车喻,说三屋喻,三星喻,三辈喻,都是比喻,看我们用哪种方法来对照自己的发心。
他没有颠倒之说。你看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一念心性,回归到本源处了,就是说我们这个觉性,觉性本来是没有增减过的,没有被动摇过的,你怎么能会颠倒呢?颠倒是妄想心、幻化心,是众生染著心,是分别觉知心,非是你那个本源清净心,实际说你那个颠倒心,回归到这儿生决定随顺心,那颠倒心亦是佛心,亦是光明心,亦是大光普照心,所以颠倒亦不可怕。最主要的是我们在颠倒处认为有颠倒了,才会被颠倒所流转,这才是苦难处,至于颠倒的本体,全体光明,你要认得这个东西了,你就大有善巧。
那个如来随顺觉性讲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晰。我们把《圆觉经》中如来随顺觉性这一段文字给大家念念。如来随顺觉性,讲这个讲得特别清晰,我们给大家读一读,因为前面这个众生觉性、菩萨觉性、入地菩萨觉性都不谈,我们直接谈如来随顺觉性,要不然佛的果地觉就没有意义,这个净土法门是讲的佛的果地觉,我们来看。
【善男子】
这是《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这个经是三藏十二部清净眼目,这是佛在经典上亲自这么说的,我们大家看这个眼目问题。善男子,我们现在还有善女人,我们说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女人是我加的,大家不要认为是听错了。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这是说直接消归于自性,就是一切法消归于自性。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
这是佛所证的果德,一定不要诋毁,很多人听到这可能骂是魔说,有一次我们在念这一段的时候,下面就开始说“我反对”,我说“你不要反对,我念完你看这是谁说的”,这是佛所证的知见。
【智慧愚痴,同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具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
回到法性上,消归自性上,就是说在佛不增,在凡不减,实际是这么个话题。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会,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就是如来所证的果德,净土一法是运用的这个果德,所以说一切众生都能往生,一切罪恶凡夫,九法界众生,咸因此法而得度脱,就是这么来的,跟这是一模一样的,教化是一样的,就是随顺我们,随顺佛的觉性而得解脱,消归自性,归于究竟觉。这个究竟觉是以阿弥陀佛的报德摄化彰显出来的,并不是空洞的觉性。
有的人说你不假修持,那你这不是生断灭想,坏因果法吗?不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兆劫以来的行持,果地的给予,十劫以来的摄化,这就是佛的果德的给予,虽然你没有修证,佛修证。就像我们喝水一样,我们没有烧水,但是别人烧的水,我们一样可以喝;这个房子不是我们盖的,我们一样可以用别人盖的房子,地毯不是我们铺的,我们一样可以用,你这不能否认,它是现成的东西。这个现成的给予的这个果德,是佛的报德所转化给你的,就是亲证的,给你证实这个法性真实,唯恐你堕入迷信之类,怎么迷信呢?佛了不起,上帝,我这偷懒了,不是!佛告诉你,你现在作为佛子,可以承接佛的因缘,最后成佛,现在成佛,毕竟成佛。所以这个报德的给予,消除了我们这个疑虑,就是断灭因果的疑虑、邪见的疑虑。
有的人执著于无修持,生断灭想、邪见想,那么净土一法是依弥陀的报德转化给你,给你个极乐世界,给你个万德洪名,给你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大愿,修德的成就,使你安住弥陀的国土,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安住阿弥陀佛的佛果,万德洪名的加持,成就自心庄严,得以现下的解脱,无忧无虑,这就是如来随顺觉性。
下面还有文字,我们读一读可能就更方便了。
【善男子】
我们再加个善女人。
【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告诉我们是现在的众生。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你有妄想了,没有妄想的时候,你不要妄想,有妄想也不要害怕。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这个地方跟《无量寿经》上的话是一模一样的,“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不是供养恒沙佛,于此正法不能解,就这么个教化,内容是一样的。这个随顺觉性法门,我们要这样修持,我们还会迷闷。净土一法给你一个报德的摄化,毕竟清晰的目标,得到一个往生的安住,这还是有差异的。所以《圆觉经》这个如来随顺觉性,就是佛的果德的回施,能使我们清晰的在善导大师的教化中,或者说净土法门的教化中能清晰地认识出来。
这个《圆觉经》,不管是学教也好,学禅也好,学密也好,这个经典都是要读的,在我们汉地《圆觉经》是学一切法门的根本依止经典。以前在莲池大师的这个道场必背,发心的沙弥你要不会背《圆觉经》,你不要出家,没有啥好说的。《圆觉经》要会背的,不会背就没法给你讲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果地觉你都不知道是什么,怎么来随顺这个果地觉,安住无疑?怎么得到现前利益与解脱?过去人说念佛,就是专念,啥也不要干了,没有这么个说法。过去的净土道场,大家也念佛也坐香,但是像《安乐集》,很多人看过莲池大师的全集,特别注重这些经典的印证,就是善知识的说法,你信不信先不管,经典的印证要有的,依法不依人,你要有个法可依,有个经可依。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
“行立信者”,不光信,你还要行啊。
【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所以如是信解,那还要正行,你光说我信了,我不行,可能说你那个信有虚伪处。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
这个《往生经》不知道大家看到过没有,实际《三经》也都可以称《往生经》,也有个《十往生经》,谈往生的经典很多的。
【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就是说我们虽然是娑婆世界的人,不办娑婆世界的事了,每天读读《阿弥陀经》《观经》《无量寿经》,思惟思惟极乐世界我们本家本国的事,这个地方是个客房,是旅游地带,我不去当真了,我不管你,我也不思惟你,我在这儿只是暂住罢了,暂住,暂存,暂居。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彼佛。是名为正】
这个地方的“正”,就是说不管是身业、口业、意业、智业,你做什么都专赞彼佛及彼国土庄严殊胜,这是专,这太直接了。正行嘛,极乐世界是你的家,你真正的正信了,那你为什么不忆极乐世界?为什么不念极乐世界?为什么不礼拜阿弥陀佛呢?不供养阿弥陀佛呢?这是决定的,要真正的正信生起来,自然就会这么做,这是必然的。
很多人生这种邪见,说信了阿弥陀佛以后,就不能礼拜,不能赞了,不能念了,看有些施教就这么说,“你为什么还念佛?你还是不敢深信吗?你信了,你还念佛吗?”就这么个话,要真信极乐世界这种稀有庄严,你情不自禁都会南无阿弥陀佛的,会赞叹的,会观察思惟彼国的,这太正常了,那是你的家,你怎么不思惟?怎么不观察、不称念呢?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正行中,又分二种。
【行住坐卧】
四威仪中。
【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就是这个地方你没有定已经入定了,就是说我其他杂业我都不要了,包括礼佛供养什么都不干,就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全部圆满,六度万行具足了,一切都具足了,在这个地方什么都具足了,这样的人叫正定业行。善导大师说这话亲切得很,没有一点不了义的东西,直接,究竟。“是名正定之业”,他本来就是正定,什么呢?一句名号,万德具足的安心,安立,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那不是正定吗?所以这三昧自然成啊,你在念佛中舍去一切杂缘,自然的脱离杂缘,那不是念佛三昧是什么呢?所以善导大师引导我们悟入、证入、思惟念佛三味。
【顺彼佛愿故】
这样是佛的愿望,我们读《无量寿经》,读《阿弥陀经》的时候,这个话就比较多了,说发无上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无量寿佛名,这样随顺佛的愿望,闻我名号,俱来我刹,这个名号的感召力、回施力、摄化力不可思议,所以这个名号就是报德,报恩,报佛的恩德来持念,来行持三昧。什么三昧?自他二种利益,自他二种正行,因为念佛时,不光能自利,还能利益一切天下有情,不光能修持,还能报佛深恩,所以报佛深恩是正行,念佛正行。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那就念佛名号来说,礼赞、供养是助业,是正行中的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这话怎么说呢?可能我们现在真正的杂行还是千千万,正行难得一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那这都是正行。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