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闻记10学佛问答

问:(讲述自己学法缘起与过程,以及对净土一法的认识、对师父与同修的感恩。略)请师父给我们讲讲怎么认识佛法?

师:我听懂了一部分。我挺随喜这个老菩萨对法则的一种认知。我就大概把世俗与佛法的一些角度作个分析吧!

我们作为普通人,意识思维或者妄想十分活跃,被迫妄想很多。许多想法是一种重叠,是被迫与无奈,是不愿意想而想的妄想。妄想纷飞把我们的心、心的次序淹没了,很多人就被妄想搞得很疲惫。如果恰当运用这个习惯,主动思维观察,就走出妄想知见问题了。我们在世俗中分别对待,很多冲突与矛盾心理,造成生活、意识、感情、作为、事业上的徘徊,这种徘徊带来愿意想、不愿意想、愿意做、不愿意做等许多人生中的犹豫不决、茫然、疲惫。这是业力被迫,是世俗化的心理状态。

我们得遇佛法,佛陀给我们的慈悲教育是什么?让我们从这种不愿意想而被迫想的制约习惯中走出来,主动依正念、正见来正思维。世尊所说三十七道品中有八正道——正见、正思维及正语、正业、正命、正智、正定等等。这是区分世俗与佛法的重要分水岭,不允许混淆!他是主动地、清晰地、积极地依正见来思考。佛陀给我们的正见十分简单,就是准确知见,有意义知见,令我们得到解脱的知见。

大概我们常提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执著情绪是苦、寂灭为乐——这是让我们思维参照的一些基本正见。我们依这四个正见角度来主动思维观察,从对妄想的排斥、压抑或被妄想埋没的困扰中走出,主动观诸行无常、执著是苦、情绪是苦、受是苦之事实。我们排斥妄想是苦、是执著、是受,妄想纷飞不能自制,是苦,是受。一切法不可得故,寂灭是真实安乐,一切法无所得是性空的表达方式。有情世间生老病死、无情世间成住坏空、觉悟世间若圆满若未圆满,各得其用——觉悟者用八正道,我们世间人用八苦。

我们这几节课学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给我们一个法则,给我们一个正思维方式,让我们有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扮演大势至菩萨。文中所举方法就是直接告诉我们超日月光如来教我们念佛三昧!怎么念佛?他比喻说如是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见不见,若逢不逢。说十方诸佛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母忆何为?她怎么作为?我们看到世间人,有很多孩子对母亲不好,从家里出离的现象,母亲还是眷恋或者存念子女。这是常态。佛法中说子若逃逝——我们流浪在法界海中,变成业海、无明海、苦业,把心智埋没了;世尊顺法性立大愿来接引我们,顺法性来接引我们。因为人人没有离开法性功德,就是顺缘接引众生,随顺众生法性心分来接引我们。所谓接引十方九界众生,作不舍之回施与利益,不是强制。世尊任何教法不强制有情,都是慈悲接引,方便给予。

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有文字提示都是顺应我们认知思维习惯来给予接引。此正思维,通篇文字是通过人类的或者如母忆子之类说法与比喻来接引我们,让我们主动思维观察,忆佛念佛。若不忆佛念佛你一定在打妄想、排斥妄想、建立妄想,很迷失,很痛苦。若主动忆佛念佛,无论是忆佛法身功德、报身功德、化身功德,皆有不可思议方便。我们来忆佛,以正见思维观察,把妄想大门打开,让它纯粹变成正思维。一切妄想到来,无有自性,无常故,你不执著它就没有苦受;其本性是空,是寂灭。你在寂灭空处轻轻回心,于不生不灭之法性就融入了,不增不减之实相就证实你心里的安乐处、所依处、回归处、必然消融处。我们就会得到安乐,这个安乐不是造作的善恶,亦不是无记的蒙蔽——超越了善恶造作与无记蒙蔽,他是清晰的舒展的,了了分明于法界,而不被善恶得失苦乐所牵制。他只是平等喜悦、平等安心,是妙乐胜真心之功德,胜于一切世间,超越一切世间有为法则的快乐,称为极乐!

有人说你讲极乐与别人所讲不一样,别人讲极乐是死后才去——我讲极乐是世尊历代相承之极乐,是顺法性接纳十方有情之真实功德,此处名为极乐。顺法性故,无衰无变,不增不减;安稳法界众生不作取舍,平等给予,令一切众生究竟解脱,散坏一切业缘缠缚,令我们得究竟安乐,故名极乐。这是法身功德,真实不虚,经得起任何人任何角度审视观察与思考运用。他是纯正的、无欺的、真正的皈依处。此处荡涤一切造作,给予平等法益,令一切众生平等安心。正因为平等你才能安心;正因为不取不舍你才能回归;这样平等接纳,我们心智才有广大平满任何一个次序的回归,就是就路还家。不管九界哪一类众生、哪一类业缘,若随顺法性,即下回归,无疑无虑,就路还家,就是极乐之家,安稳自在,不可退转。此处非增长地、造作地、变化地,所以说是无为无生国,寿命无量。

这个地方可以思维观察。正见的思维是开放性的,是舒展的,是绽放的,随你舒展它。因为它平等接纳任何一个思想、业缘、状态,就是接纳十方九界有情——上至等觉妙觉,下至蜎飞蠕动,无取无舍,究竟给予,圆满授记。这个角度,是不是说我死了到哪个地方、我活着到哪个地方,是不是这样的极乐国土?那是业缘分割裂。我们这一期生命终结之时,舍此身所产生的种种业报,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报土,这没有一点点问题。但这不是我们学佛的全部内容,只是接引固执于生死畏惧者,给予这个无畏接纳;接纳这一类惧怕生死、于生死中不知趣向者,给予一个清晰国土或者清晰道路。我们若把这一点当作生命所有、当作法则所有,就变成死后那种说法。有些年轻人说你们老年人念佛吧,我还年轻,到八十岁再念佛。他说往生就是求死!这个消极的灰暗的送葬的误导,把这种甚深、广大、神圣、饶益十方九界一切有情的教法,变成了死亡哀曲。

这真是一个误区,不是阿弥陀佛平等接引十方众生之无尽悲心、殊胜善巧,而被人世俗化了——那些欲换名利的人像把门虎一样站在门口说:你这样能往生,你这样不能往生,要通过我评判你才能生或不能生……这是什么样恶劣心?拿这样因缘换取名利,扼杀诸佛如来甚深善巧平等接引众生或者苦难有情的最殊胜方便。这样来蒙蔽世间,削减佛法真正善巧,令本来在痛苦中的有情又增加新的痛苦与迷茫!不光没有开人心智、除人疑惑、安稳人心,反而使人更加负累、更加犹豫。这样把佛法世俗化了、业力化了、生死化了。

净土教法是了生脱死之无上大法,是凡圣同修不可思议之无上大利,是九界同归圆成菩提之最上乘教法。不是送丧曲——可以送丧,但是不能把他改造成只为送丧的法门。我们应该思维观察,可以从各个角度反复地、认真地、负责任地观察与了解。

顺性顺愿善观自心,三种往生安心成就

在三种安心或者往生中,顺法性,人人往生,是为必然。就一切众生之现缘,可以直奔王家,即是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极乐世界之本家本国。本家本国不是假设,是过去大善知识悲心直指。本,是我们法性之本;十方十界众生,在法性海中平等一味安住着,无增无减。所以这是平等觉的事实认知与妙用。顺法性人人往生,没有能往生与不能往生的差别。

我们顺阿弥陀佛顺性誓愿,亦是人人往生,是为佛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实成就,即是果地觉。阿弥陀佛大愿圆满接引众生,彰显了法性平等清净;我们清净平等心念刹那回归,就是顺法性往生的事实与认知。心智廓然大方,无对无待,就是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智慧光、欢喜光、清净光、安稳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一切光明皆能容纳,正是这个不造作的心念、不对待的心念、不染著的心念、不是非的心念。本自圆成,何须造作!

认知不够没问题,听闻很重要。我们以佛的顺性大愿来观察世间,人人必得往生是为事实,一切业力如梦如幻,一切有为如露如电。在如梦如幻如露如电的造作中,善恶是非法界的差别幻化中,觉悟其正是圆满觉;知无一法可得,觉悟世间一切造作、一切有为。我们就能了解阿弥陀佛大愿圆满接引众生是顺性之事实,是因真果真之事实。我们可以反复随顺佛愿来印契自心,以自心圆满与佛心圆满真正相应;以自心的不圆满与佛的圆满心相应;再以圆满心审观世间,接引自他众生同生彼国,安住圆满报土,令一切圆满无碍,圆融无对无待,即是顺愿安心、顺愿往生。

能不能如是思维如是观察?可以这样观察,这样能安心,能认知往生与了生脱死——原本生死不相干系,幻化事,无有实质。我们再静下来,放掉这两个因缘,观察自心,以十法界心生十法界——观心生十法界之心生,就是心生种种法界生,心灭种种法界在现行中就会回入休息之地。我们可以用这种心——种种心生,观自心,知自心,来了解自身意乐与愿望,亦是必然安心之事实,必然往生之事实,必然了生脱死。生死幻化事,必不可得,即了生死,即是方便;不在别处寻了,你即下得其方便,行其大道。

我们来善观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地狱、饿鬼、畜生——于十法界善观、常观、常思维、常认知;包括自身举心动念,念念出生法界:每一界、某一界或者遍观察、周遍思维。那是主动运用知自心——地狱心、畜生心、诸佛如来菩萨心,心心无所得,心心缘生缘灭,心心如幻如化,毕竟不实。在此处生起无一法可得之无畏心、自在心、无障碍心,我们就是善观自心、如实知自心来看自身意乐,一定必生彼国,必然回到本家本国。远离造作过患、染著过患、对待过患、苦乐过患、生灭过患,一时回入无量光寿清净国土,圆满依正二报。我们心中没有参照,不知何以往生何以成就。极乐世界即是参照——法性功德圆满、庄严、殊胜、真实内涵一时展示于一切回本家本国之众生面前,即是极乐世界妙相庄严。

我们这三种往生与安心,各行其便,实际不相舍离,相互交织,贯穿始终。只是换个角度欲使大家了解安心、往生实与生死了不相干,直下逾越生死。所以是了生死之无上妙法,成就菩提之真实功德所在。佛处处说真实语、诚实语,处处予我们究竟直指之教法,欲使我们一切有情就路还家,成就菩提得不退转。得不退转是永离生死、永出轮回。

学佛之前,我们依业力在六道中种种迷失、种种沉沦。得遇法则,出轮回、出生死。再入生死,在一切生死海中幻化自在、游历自在、方便自在、利他自在,完成过去宿缘自在。非是业力埋没,是入众生梦中唤醒众生,入自己以前业习梦中随时出梦。何以故?知一切造作无常无我故。不再被生死、业力、得失、苦乐、凡圣埋没,但是游化自在,行诸方便。如是诸佛如来所宣化甚深教诲,令一切有缘得以究竟解脱——佛不说断灭,究竟解脱可以入一切生死烦恼林中,入一切众生梦幻中,入一切梦幻法界得生命运用自在;可以造作种种梦、设立种种梦、出种种梦、入种种梦,而作为醒悟者。一切菩萨皆以无为真实安住,行种种有为法,方便利益世间,无所染著,得以自在,行化自在,即是诸佛如来极善巧功德,就是于法自在。

我们作为学佛者,作为在阎浮提沉沦已久的一个博地凡夫众生,遇到这样不可思议的法门,就路还家亦无障碍,就佛愿力亦无障碍,如实知自心处处无碍。于此无碍法则,若已认知,若当认知,若未来认知,必然进趣无上菩提,真实不虚。此处为一切诸佛赞叹、守护、传播,真实安立一切众生,在一切世界海中饶益众生无有疲厌,真实传递生生不息。正是法界庄严,是诸佛清净国土真实功德。

我们学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是取唯佛是念,自利利他,直奔王家,成就菩提。是这样的殊胜法则,简单、明了、直接,究竟、真实。我们要敢扮演这个角色、敢扮演不同角色,就是觉悟十法界、善于觉悟不同法界;一切法界种种演绎,如梦如幻是事实,皆是自在作为之方便表达。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有其用,无有染著;但行其方便,无有染著;但行其广大作为事实,无有得失。这些智者遨游于十法界及种种生命中,若应化,若圆满显现,若清净安住,皆是自在力;所谓观自在,行自在,真自在,得大自在!

誓愿三昧圆显性德,接引方便见无见见

问:师父,到底什么叫念佛三昧,怎么获得念佛三昧,获得念佛三昧以后怎么不退转?

师:刚才讲的都是这些,联系不起来也没问题。三昧这个词被张三说李四说,被我们这样理解那样理解,成了一道铜墙铁壁!成了铁围山、阿鼻地狱、无明业海,因为人被它挡着、隔着、困着了。这就是个名言!这个名言里有内容吗?佛说无一法可得,三昧可得吗?若可得,佛说法就不是诚实言真实语。我们于三昧要有所得,就违背佛陀教诲,用三昧来建立铁围山、建立阿鼻地狱、建立种种业海。所以于三昧这个名言,若依有所得心,此人行邪道;若依实有三昧,此人行邪法。

说一心不乱等作为,是从造作业分差别上来说,未有进取其果,不明其义。像我们在中国去想象太平洋岛国上的风土人情、气候现象、活动范围,毫无意义!我们在这个地方谈三昧很无聊,这种无聊来自于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的三昧都不一样。我们这里面若有一百人,就有一百种三昧,所谓一百种业力所见、业力假设。很多人就来迎合大家,用一大堆言辞,说这就是三昧。但是你一回到你的生活空间中,与你毫不相干,没有意义。

我们讲依佛果地觉为因地心,来随顺佛愿入佛愿海,等持三昧——这个三昧可行、可见、可做、可知、可证。就是誓愿三昧,随佛愿力入佛愿海,令我们心智融入彼愿海而得方便。这个三昧可言说、可表达。其他能出能入的三昧不可说、不可言。我若来惑乱大家,也可以拿手机一查,念一段故事——我也白念,你也白听,因为不可操作。有出有入的三昧是众生业分或者菩萨声闻缘觉业分中的三昧,不是诸佛如来果地觉。果地觉的三昧是不出不入、随顺法性而彰显的事实,就是佛教我念佛三昧!此三昧可以教给你、传授给你,让你去实践与作为,不是玄而又玄、妙而又妙、追求不到的虚无产物。我不希望大家用三昧这个名词建立阿鼻地狱、建立铁围山、建立无尽苦海业缘,然后更加无明地摸索、迷茫、挣扎。那毫无意义。

我们讲到阿弥陀佛大三昧耶,就是誓愿的不增不减不出定不入定的三昧,我们可以随顺,可以实践,可以观察,可以了解,可以回入,可以安住,可以不断地出出进进无出无进——出出进进了解他,无出无进安住他。不断地审思、了解、观察,就是佛教我等念佛三昧——唯佛是念的三昧,依佛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三昧,依佛愿来修行的三昧。不是依妄想、依我们出入感知,说我很清净、我心里很安乐,但是很快散坏了;说这样境界那样境界、这样感应那样感应,也很快丢失了、变异了。你有所得,别人不见得有如是所得,怎么传递?迷失有情,令众生惑乱。

净土教法是佛教我等念佛三昧——依佛果地觉、依佛大愿、随顺法性等而得安住正受之事实。他是这样一个事实与下手方式。离我们很亲近,看得见摸得着,有体验,能出,能入,能安住,能回归。经得起你反复揣摩、反复捶打、反复出入乃至信疑方便——信也好,疑也好,可以不断地看他、了解他、认知他。这是大三昧耶,不出不入之三昧力摄化着十方众生,摄取不舍,令一切众生毕竟回归于法性功德海。这个三昧可传播,可认知,可亲切,可实践,可运用。

有出有入的三昧难以传说,变化无方,各执其辞,是菩萨行、声闻行、缘觉行、贤圣行,非凡夫行。阿弥陀佛大三昧耶之正受,等正觉功德之给予,愿力之给予,我们人人可以模仿,人人本来具有,人人可以不出不入地、出出入入地认知他、实践他、了解他、感知他,得不退转。因为法性无增减,实相非生灭。佛大誓愿所成就大三昧耶,就是不可思议地周遍摄化,不出不入的三昧,接纳众生,成就众生,离苦得乐。我们学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要学这个誓愿三昧,顺性誓愿展示法性功德,就是正等正觉真实功德。

很多人说听不懂,不要着急,慢慢来。为什么?遇到佛法了,你的心与生命是无量光无量寿,因为你已经与无量光无量寿结上缘。从容,放心,慢慢来。遇到这样殊胜的任何时刻都可以就路还家、任何一个众生作为业缘都可以就路还家的难得的周遍的机遇,你就放心、安心,懂与不懂都不急,慢慢学习,慢慢实践;多交流,多思考,多观察,多阿弥陀佛!

问:阿弥陀佛!师父慈悲!听师父说法性和觉性,这两者是同还是异?

师:贯穿始终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习气,称为习性。宿世带来,我们过去生生世世秉承带来的东西,称为秉性。我们感知世间、认识世间,种种想法若圆满若不圆满,称为觉性。不增不减如实平等之功德,我们称为法性,贯穿始终。习性、秉性、觉性、法性无二无别,我们若是辨识不清晰,就说习性,说觉性,说秉性,说法性。

说为了什么?但悦众生心,令心开意解,不再有心结就好。法无定法,因缘生因缘灭,本来没有任何法则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世尊以付法偈告诉我们。说一说异实是众生心分。若是边见立,说是说非说同说异;若依佛圆满觉,无异无同。此语言不安立,但依圆满见,如日轮普照世间,无有对待,他不对待!我们可以说明说暗,但是太阳只是放着光明圆融照耀。

我们觉性中没有对立对待,不设立对立对待。但在众生取舍意识对待边见中会建立明与暗、是与非、同与异,即是边见。边见不见,人得解脱。见无见见,人得解脱。若见生见,人受其困。困惑什么?是非对立,同异对立,善恶对立,净浊对立,就是娑婆世界,就是我们二元世界边见。边见是两种见伴生,你这个出来,那个就出来——说男,女就出来;天,地就出来;一,异就出来;上,下就出来;是,非就出来……它永远伴生着对待东西,就是二元世间。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生死世间、凡圣世间。所以说异说同,这四个性实是假说、假设;为接引我等故,假立名言,无有实质,但是接引。接引过来就好;接引不过来,慢慢再接引。异同知见是我们的习惯,是非知见是我们的习惯,男女知见是我们的习惯,凡圣知见是我们的习惯,能生不能生皆是边见!

佛为了度化我们的对待心,给予了无量教诲、无量方便、无量言说,都是接引我们!无有一法可得,但是接引众生方便,入众生梦想中接引众生。我们的梦想就是对待世间、是非世间、凡圣世间、男女世间,这个世间就是我们的梦。诸佛如来圆满成就,已经出梦,大觉于世间,圆融于法界。他不说异也不说同,但说圆融。此处我们不去判定,而以正见思维抉择。就是智慧照见,无对无待,所谓无对光、无碍光、清净光、平等光——此光我们心心念念皆是具足。

二元世界的习惯我们人人都有。若是没有承接世尊与一代一代人教诲,他这一提,我也会随他跑了,会说异是同。但在教法面前,他这是一个边见所现、烦恼对待所生,直下就是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若休息,这个造作若休息,即名心无对待。我们人人运用法则,心无对待,远离边见,正见生起,圆融世间。习惯人人具有,但我们依法则,能照了觉知这个边见对自己的蒙蔽及其所造成困惑,是异是同一定困惑!

诸位莲友可以细细思维!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人人具有的边见与不正见的事实。它很疾快地指导我们生诸烦恼,就是奴役我们心智,称为利使。边见之利使,令心不安,令心矛盾,令心疲惫。久了就疲惫,生起就是矛盾。所以我们念一念无对光阿弥陀佛,清净光阿弥陀佛,圆满光阿弥陀佛,不思议光阿弥陀佛,令其心休息,正见生起,无对光生起,对待边见一时休息。

我们念佛人,顺法性念佛,是古弥陀今弥陀,弥陀念弥陀,无二无别;随顺佛报德念佛,是今弥陀念古弥陀,今弥陀古弥陀,人人皆弥陀;随顺自身意乐念佛,不知道是弥陀不是弥陀,反正我们要念佛!为什么?取其大势,自利利他,圆成菩提。

普为出资读诵受持流通者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致不退转


[1] 本次讲法开始于2015年3月27日,也就是农历2月初8,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出家纪念日。讲法连续七日,到4月2日圆满。

[2]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云:“彼威德王,于其园观入于三昧。其王左右有二莲华,从地踊出,杂色庄严,其香芬馥,如天栴檀。有二童子化生其中,跏趺而坐,一名宝意,二名宝上。”“时二童子,今观世音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是也!善男子!是二菩萨于彼佛所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3] 在《悲华经》中,说久远劫前,此娑婆世界名删提岚,有南无宝藏如来出世。转轮圣王名无诤念王;王有千子,第一 子名不眴,第二子名尼摩。王有大臣,名宝海梵志。尔时宝海梵志劝化世界人民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转轮圣王与其千子亦受其化,发愿于未来取佛国土。时宝海梵志即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无诤念王即是阿弥陀佛,不眴王子即是观世音菩萨,尼摩王子即是大势至菩萨。如经中大势至菩萨得授记云:“尔时王子在佛前坐,叉手白佛言:世尊!如我先于三月之中,供养如来及比丘僧,并我所有身口意业清净之行,如此福德我今尽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愿不净秽恶世界,令我国土及菩提树如观世音所有世界种种庄严宝菩提树,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愿遍出功德光明佛始初成道,我当先请转于法轮,随其说法所经时节,于其中间行菩萨道。是佛涅槃后正法灭已,我于其后次第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成佛时,所作佛事、世界所有种种庄严、般涅槃后正法住世,如是等事悉如彼佛等无有异。尔时佛告第二王子:善男子!汝今所愿最大世界,汝于来世当得如是大世界处,如汝所愿。善男子!汝于来世当于如是最大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善住珍宝山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善男子!由汝愿取大世界故,因字汝为得大势。尔时得大势前白佛言:世尊!若我所愿成就得己利者,我今敬礼于佛,当令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六种震动,雨须曼那华,其中现在诸佛各授我记。善男子!尔时得大势在于佛前头面著地,寻时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六种震动,天雨须曼那华。其中现在诸佛世尊各与授记。尔时宝藏如来为得大势而说偈言:坚力功德,今可还起。大地震动,雨须曼华。十方诸佛,已授汝记。当来得成,人天梵尊。”

[4] 清代恋西法师玉峰古昆集《净土随学》,其中提到念佛四大要诀:第一不贪静境,第二不参是谁,第三不除妄想,第四不求一心。

[5] 弘一法师曾说: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6] 印光法师在上海主持觉园息灾法会,杨信芳女士与张太太母女同往听法,并皈依,得赐法名慧芬。《杨信芳纪梦悼印光大师》云:民国廿五年国历十一月廿三夜,余宿张家,与孝娟共榻。中宵睡去,遥见观音大士立小岛上,环岛皆海,水天一色。大士身长丈许,璎珞庄严,手持净瓶,如世所绘。余则在一叶扁舟中,舟驶近岛,大士招手告余曰:大势至菩萨现在上海教化众生,汝何昏迷,不去闻法?余无以答。大士又曰:印光和尚是大势至化身,四年后化缘毕矣。”《杨信芳女士致施戒园居士书》云:“忆二十六年春,赴苏州谒吾师,告以梦景。师斥曰:莫瞎说!莫瞎说!以凡滥圣,招人毁谤。此梦更不许汝对人说,否则非我弟子!芳遵师诫,未敢以此梦公开告人。即先生前,芳亦未尝提及也。仅于二、三戚友间,略言之耳。心尚窃意,以为吾师此后住世,如果四载,则为乘愿再来之大势至无疑。今也四载,果端坐而化矣。”

[7] 印光法师于《净土五经重刊序》云: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又于《往生论注跋》云: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净土法门,了生死无上妙法也。一代时教,浩若渊海。其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者,唯净土一法而已。以下凡信愿念佛,即可带业往生。上圣若肯回向,速得圆成觉道……夫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自行化他,同归净土者有由来矣。

[8]昙鸾法师《略论安乐净土义》云:又宜同志五三,共结言要。《续高僧传·北魏昙鸾法师传》云:兴和四年,一夕,室中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久居净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

[9]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10] 杨仁山《佛教宗派》中说:古德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者,一往之辞,夺境不夺人也。应作四句料拣,如云:去则决定去,生则实不生者,夺人不夺境也。去则实不去,生亦实不生者,人境俱夺也。去则决定去,生亦决定生者,人境俱不夺也。

[11]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12]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云: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13] 道绰禅师《安乐集》云:轻重之义者,正明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14] 印光法师《净土五经重刊序》中说:一切若凡若圣,同事修持。

[15] 《大般涅槃经》云:尔时佛赞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问如是义。善男子!若有众生于熙连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乃能于是恶世受持如是经典,不生诽谤。善男子!若有众生于一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爱乐是典,不能为人分别广说。善男子!若有众生于二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亦复不能为人广说。若有众生于三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虽为他说,未解深义。若有众生于四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一分之义,虽复演说亦不具足。若有众生于五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广为人说十六分中八分之义。若有众生于六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二分义。若有众生于七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四分义。若有众生于八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亦劝他人令得书写。自能听受,复劝他人,令得听受读诵通利,拥护坚持,怜愍世间诸众生故。供养是经,亦劝他人,令其供养。恭敬尊重读诵礼拜亦复如是。具足能解,尽其义味。所谓如来常住不变毕竟安乐,广说众生悉有佛性,善知如来所有法藏。

[16]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曼殊室利!若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17]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18] 《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经》云:是时弥勒,申右手指示迦叶,告诸人民:过去久远释迦文佛弟子,名曰迦叶。今日现在头陀,苦行最为第一。是时诸人见是事已,叹未曾有。无数百千众生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或复有众生见迦叶身已。此名为最初之会,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又云:弥勒佛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行四事供养之所致也。又弥勒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

[19] 主持人为报国寺隆实法师。在本次讲授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期间,上午为正式讲法;3月29日到4月1日的四天下午各有一小时,师应祈请为学人答疑。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