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心经认识运用法界心


法由心生,一切唯心造,都谈的是这个法界心!那一切唯心造这个心,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心,是不是一个心呢?一定是一个心!我们说华严经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心性就是法界心性,法界的心、法界的性,所以我们谈法界心。“一切唯心造”这个造,能造一切的心是什么心呢?法界心!“一切唯心造”能造、所造的这个心,就是法界心,就是“观自在菩萨行”这个能行、所行的心,这个行所指、相所指的体——性体。性体的作用是什么呢?透过这个性相,展示它的作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就是实相心、法界心自在于一切法界展示的妙用。我们通过相、用来看体,就是观法界心这个体。法界的这个心、这个体是不可言状的,没法用言语简单地描述它,只有通过它的相、它的作用来回观法界心。就是回观华严经句所谈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可造”一切法界的那个心,那个法界心。我们怎么来了解这个法界心呢?怎么知道这个法界心的心相呢?心的作用呢?一切唯心造,能造什么呢?所以我们通过“观自在菩萨行”这个相貌,运用法界心,运用实相者,称为自在行,因为实相不可毁坏故,不可染污故,非生灭相,所以称为“观自在菩萨行”。

“观自在菩萨行”可以表述法界心、实相心的相貌。就像我们说十戒,十戒的相貌是啥呢?五戒的相貌是什么呢?好比说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淫欲、不饮酒,这是五戒的相貌。十戒有十戒的相貌等等,说它的相貌。说相貌干什么呢?要认识戒体。戒体没办法讲,通过相、用来谈体。像比丘戒,为什么说二篇方便中能见其体。啥体呢?它不允许你作,你也不要碰它。干什么呢?以表“体”之不可增减。你不去作为就是无为嘛,无为显性体,有意思。在那一个焦点的地方、根本处,不要碰它。就是我们碰,实际也无碰。你真不碰它的时候,你去实践不碰那一点,你就认识了实相的作用。通过那一点,你实践,你认识到了,原来碰不碰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先要守护那一点,才能了解、观察到所有我们的触碰点的那种唯心造的生灭相,心作心是的生灭相,我们才能了解戒律那个根本,不碰它的重要性。要不然你乱碰,全部都混乱了,你没有参照点,就是你没有办法去实践法界心,认识法界心。所以比丘戒也好,菩萨戒也好,这个无漏戒体讲的就是实相心,也讲的是法界心,无漏,无作。通过无作来认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真是有意思,所以它称为无作戒体,因为法界性,法界心亦是无作。

那你怎么又说有相有用呢?有情世间就是无明心动,会产生种种作为、种种能所、种种业相,就是因缘所生法嘛。那顺性作为的种种的动呢,是无所动。因为啥?他不为自求故,不因为自心动而动,因为众生业之需求。什么需求呢?离苦得乐的需求啊,破无明的需求啊,破轮回生死循环的这样一个需求啊。所以诸佛如来是主动运用法性妙用,法界心的妙用,他不是无明妄动。所以这就产生了两种动,两种动源。一个就是被动于无明妄动,产生能所、业力等等习惯,迷失于种种现象中、种种业力中、种种自我中,产生了众生法界。一种是悲悯众生故,因为悲悯众生,引发净识中的这种悲心。因为众生与诸佛如来同一法界心故,所以种种苦难、种种难缘、种种迷失的这种苦,引发了法界心中本具的悲心,这悲心就会流出种种诸佛如来的作为,就是主动运用法界心,饶益世间迷失有情。众生未离法界心,诸佛如来未离法界心,所以说佛住法界心,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那你说众生不是一样入诸佛心中吗?真实不虚。

众生心的这个苦难、迷失、循环、疲惫、积累,入诸佛心,唤醒诸佛的悲心,就是唤醒法界心中的悲心。所以诸佛如来就出世了,唯一大事因缘,开示众生令入佛之知见,就是回入法界心,或者说随顺法界心,主动运用善巧,而不是被动。无明妄动称为被动。

——全文收录于菩提眼网站

“专题开示-心经-认识法界心”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