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心经无一法可得,尊重一切法


所以我们念这个文字,就是在读法界心的心相、心形、心体。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一个“观自在菩萨行”,再一个讲的“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那这个“菩提萨埵”跟这个“自在菩萨行”,讲的是一首一尾,开头讲的“观自在菩萨行”,然后讲它的内容,来肯定“以无所得故”的“菩提萨埵”。

所谓的菩提萨埵,就是菩萨。

“以般若般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我们了解了无一法可得,又尊重色受想行识,那就是出世入世,二种方便皆得。我们了解了“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的这样一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事实,人就会心无挂碍。

心无挂碍,非是肆无忌惮,心无挂碍是尊重缘起缘灭,就是所谓的菩萨怕因。这个“怕”,就是尊重、小心,认真于色受想行识、色声香味触法、无明、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或者说苦集灭道,尊重一切法,因为一切法都来自于法界心。

这个尊重,原来就是尊重一切,心得尊重,那这个“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是一个安乐行、喜悦行,也是一个智慧行、慈悲行,就是真诚,尊重。

很多人说,无所挂碍了,无所得了,人就可以为所欲为了,那一定会在色受想行识中,你的这个识,你染著于、执著于以无所得,无挂碍,你就开始执著于这样一个言句,你就放逸自已,随心所欲,那就不是色受想行识无异于空了,你那个识染著了。你染著了无有恐怖,你染著了无所得,你去无限度地作为,跨越了世间应作不应作的这样一个苦乐,或者有情允许不允许的这样一个界线、界定线,你就要面对这个果报,你要承接这个因缘,承接这样一个“作用有”的因果事实。

那你说,我们学这个“色不亦空,空不亦色”的作用是什么呢?是智慧行,是解脱行,是慈悲行,是真诚行,是尊重行,所谓的“诸恶莫作”行。出世入世二种法乐,你皆能体验到。

有的人说,我只要佛法的乐,不要世俗的乐,那你就要承受世俗的种种违缘,而无所畏惧,承担种种世俗的违缘,不以为难(nán),不以为难(nàn),你不会生烦恼,不会去推脱,也不会害怕,你愿意承担。往往这一类的人,不能久住于世间。

为什么释迦佛的教法能久住世间呢?因为他顺应世间的苦乐,应作不应作,就是世间有情喜欢的东西去作为,不喜欢的东西、不应作的就制止,调整,那这个法就能久住世间。

违背于此,也可能昙花一现,但不能久住世间,就是肆无忌惮的作为,无所顾忌的作为,不顾于世俗人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执著,而去违背了世俗人的心理的许可,那就很难住世,或者就很短寿命。

所以说戒律能使正法住世,久住于世,这是世尊与舍利弗,与他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讲的,说为什么有的佛法能长久住世?为什么有的佛的教法,佛一取灭就灭掉了呢?因为未广泛制戒,广传经教。

制戒是什么呢?就是一切众生所喜乐的。有的喜乐应该做的,有的喜乐是不应该做的,好比说恶习,他喜乐,那不应该做。不应该做的,那就不作为。众生所喜乐,应该作为,就是大家喜欢,大家又能忍受、又能承受、愿意承受的作为,那是喜乐应作的作为,佛菩萨就制定成戒,干什么呢?以令正法久住于世故。

要没有这个戒,就没有跟世间法、跟世间有情结合,那这个佛法,佛一取灭法也就灭了,随着佛世尊的取灭,这个法也就取灭了。因为有戒律,有守护戒律的这一群僧众、僧人,能令正法住世。因为有僧人来结合世俗法,就是应作不应作的守护,来传递、守护释迦文佛的胜义谛的教法,就是远超因果的法。

所以说智慧、慈悲、方便的这样的善巧者,超越因果,他不坏因果,所以他就会知道法由心生的这样一个极大的慈悲善巧、智慧善巧,来饶益世间,所以远超因果,善用因果,诸佛菩萨都是这样子作为。众生呢,不尊重因果,又昧于因果,埋没于因果,不能自拔,在因果中不能自拔。所以这一点大家要观察,要审思。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个涅槃,展示法界心的心体,究竟涅槃就是法界心体,就是所谓的常寂光土,教下判的常寂光土,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样的一切诸佛,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依般若般罗蜜多,就是依这个法界心,依这个大智慧行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这就跟前面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个呢,“是无上咒,是大明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实际就是我们善用这个法界心的思惟、言说、作为,都能离一切苦。

因为咒,我们刚才说了,有的语言咒、有思惟咒、有观察咒,有境界观察的这样的能力,都会产生一个事实,所以真实不虚,这在于我们的体验了。真实不虚,在一切我们对色不异空不异色的体验。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讲的这个内容,实际就是密说前面的这些长行的一个誓愿,或者说一个决定语,不翻译了。也有翻译的,大家想去找,就可以找一找。

——全文收录于菩提眼网站

“专题开示-心经-心路”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