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法王住持


导读:这二十九庄严相,让我们观彼世间相,了解自心,以此依报庄严,了知自心庄严。阿弥陀佛这个世界以清净功德缘起,也就是《无量寿经》所宣化,阿弥陀佛报德宣化的就是清净平等觉,实际就是法身功德,法性展现,令一切众生回归法性安住,妄心全歇,寂灭现前,得心智安乐。

果觉因心要普利九界。我们运用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正觉阿弥陀来住持我们的身心世界。果觉因心是个行孝的方法,一佛印契一佛,佛佛相承,如是转相教化,转相度脱,报佛深恩。把佛的功德如是接纳,如是传播,那就是报佛深恩。我们学净土教法,阿弥陀佛住持我们的心智,有恩于我等,果地觉的回施,究竟大恩啊!

(一)全体授予清净平等觉

上一节课,我们把十七种庄严功德这个名称念了一遍,我们今天把十七种庄严功德的偈颂内容,来一一地读诵,提醒大家。

这个书本一百五十九页,十七种庄严功德,“十七者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下面他就开始把十七个庄严功德,给我们来一一列出。

“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

这个“故”啊,特别他这个偈颂后面加了一个“故”,大家要关注这个“故”。

庄严清净功德,“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他的清净功德全在于“胜过三界道”这样一个内涵。胜过三界道故,故说庄严清净功德成就。

那我们在世俗中生活,我们的举心动念、意识言说,是不是在三界道内呢?要是,那我们就观察彼国的这个庄严,了解清净庄严的功德,来洗涤心垢,就是三界之业。

清净缘起十分重要,清净缘起十分重要,大家都知道我们学佛,三皈依啊,这是一个清净的依止。三皈依,清净依止,什么清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一个清净依止。我们学佛由此引发什么呢?自性三宝的成熟与运用,清净功德成就。

庄严量功德成就,“量”,彼世界量。

“庄严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量功德,彼世界的量功德。

我们看看,我们在这个世间的心量、作为之量、意识量是个什么量,我们要善于观察我们在用什么量,做人哪,若出家、在家,若工作、生活、言说、修行,我们的环境是个什么量?心量是个什么量?大家要善于观察。

实际这些观,就是对比观、如实观、如一观。这二十九庄严相,让我们观什么呢?观彼世间相,了解自心,以此依报庄严,了知自心庄严。

“量功德成就”,我们这个清净功德,清净缘起,在一切不二法门中,皆以清净缘起作为真实缘起。所以阿弥陀佛这个世界呢,它就依清净功德缘起。实际也就是《无量寿经》所宣化,阿弥陀佛报德宣化的就是清净平等觉,实际就是法身功德,法性展现,令一切众生回归法性安住,妄心全歇,寂灭现前,得心智安乐,那就是“清净平等觉”,《无量寿经》有这个经题。

上午在现场课中给他们谈,阿弥陀佛的报德接引,功德全在于清净平等觉的回施,令一切众生得究竟安乐、究竟休息,为作大安。所以有的《无量寿经》翻译的就是《清净平等觉经》,有这样的经题。

那《无量寿经》呢,说《无量寿经》之整体,就是说阿弥陀佛的真实给予,究竟妙用于清净平等觉,说为一切众生作究竟大安。

经常读一读《清净平等觉经》,那我们知道举心动念未离清净平等,一切言行起作未离清净平等。若离,种种妄业由此生起,所以动念、能所,业就产生了。

让我们去觉悟一切众生的动念、能所[16]业、业相续,说清净平等觉,为一切众生究竟安乐的法则,予一切众生作大安,真实大安。不是我们造个什么业,弄个什么名、什么利,弄个什么心计,能得到那一点心灵的那一种阴谋诡计的窃喜,那一种阴暗的窃喜,那个不是,那不是安乐。

究竟大安,怎么考究,怎么面对,历史怎么源远流长,都是大安,真实安乐,说寂灭为乐啊,清净平等觉。大家应该珍惜关注这一点。“观彼世界相”,了解自心,了解善用自心。

“庄严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庄严性功德,为什么把这个地方放成性功德成就呢?谈清净功德成就,谈量功德成就,谈到性功德成就就是本质啊。这个本质是什么呢?“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那举心动念,是否是善根,是否是出世善根?出世善根当维护,世俗业缘,若善、若恶,当觉悟,当警惕。不这样,我们怎么得安乐呢?怎么得解脱呢?怎么自利利他呢?我们拿什么资本自利利他呢?

性功德成就,“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在这个地方的出世呢,九界皆为世间,所谓的三圣道、三善道、三恶道都是世间。若不定聚、邪定聚不能建立往生彼国正因故,彼国皆正觉华化生。这个地方说的这个善根,这个性功德呢,就是所谓的唯依佛乘。

唯依佛乘,出世善根唯依佛乘。

大家以为贤圣之善根,以为世间善法,给个小钱啊,给个帮助啊,给个安稳的话啊,以为善根;五戒十善啊,以为善根。这个地方的善根就是所谓的清净相续,广大无边际的量功德的相续。

所以,这个清净缘起特别重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举心动念,大家就观照得清晰,我们通过“观彼世界相”来一条一条地观察了解。训练成熟了,我们自己的举心动念、他人的举心动念,就是外境因缘、内心动作,我们了了分明,分明不可得,觉悟于此。说“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二)无垢无著,心智本相,光曜世间,利益有情

“庄严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

说彼世界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那儿的形相是什么形相呢?“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整个净土的刹土,光明充满。

在一般修法中呢,它有一个次序,就是得法方便,身心充盈,过去讲法喜充满,这个地方讲“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

那我们观察自心,是不是影畅表里呢?是不是净光明满足呢?所以他这个说如摩尼宝,“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极乐世界让我们观察什么呢?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是什么呢?如摩尼宝如意宝性。我们的心性、举心动念就在起作用,什么作用呢?你的举心动念。那我们以果觉因心忆佛念佛,或者观察阿弥陀佛的国土庄严,所依缘生法,生什么法呢?如彼如意摩尼宝性。

观彼庄严,观彼“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了达自心顺性,就是清净缘起,其量无边,胜过三界道。根据它的量,根据它的清净功德,根据它的性庄严,我们来了解彼世界的样貌,所谓的形相庄严功德。

“庄严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

很多人实践过禅修啊,一般的念住就会有净光方便,就是这个大光普照,人就会入光明界。所谓的光明界就是影畅表里,无所阴影,没有阴影,一望无际,光明充盈。没有这样的经历也没啥,这个地方给我们介绍。

那我们可以观察自心,是不是影畅表里,是不是光明透彻?还是有所染垢,还是有所执著,还是胜过三界道,清净圆满,广大无边际?

“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故。”

种种事,他没有列举种种事是什么种种事啊,没有列举,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一个角度,什么样的一个因缘。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就像我们谈论那个“遇事即在弥陀愿海中”,遇事即得圆满清净,遇事得解脱。

那我们所看到的,所感知到的,所有的因缘“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说具足缘起也好,清净缘起也好,这个地方是一个形象的描述。什么形象的描述?“种种事”的一个形象描述,描述什么呢?“备诸珍宝性”。

我们在这个世间经常会匮乏啊,打妄想,需要这个、需要那个,这个不满足、那个不满足,所以就不安稳,索取啊,妄想啊,贪图啊,建立啊,闲不下来啊,那“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的这种世界观没有。

心性啊,环境是一个大缘,我们说外缘嘛,外缘遇境。遇境觉了自心,如镜照物,就是一尘不染嘛。所以会出生诸境界力,这给我们一个境界力的召唤,“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所以,像我们受具足戒啊;闻名是为具足啊;念药师佛名是为清净具足,还具三聚戒啊;念《楞严咒》,如狂风吹拂一切尘垢,令心还归清净啊,具足安乐啊。这都是一个方法的善巧。

“庄严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故。”

妙色,这个地方谈妙色。

“无垢光焰炽”“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无垢,无垢无著,心智本相啊,人人心智本来如是,但我们把那个心现在用成什么样子呢?我们每个人都要警觉自己怎么用心。“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彼世界来印契我们心智啊。

“无垢”,垢啊,就是我们的意识沉淀,意识积累,意识的计较,意识的执著,意识的相续,那就形成了尘垢,积累的尘垢,意识相续的尘垢,意识的计较,为自己意识的这种相续,就是蒙蔽于其中,那就不是妙色了,粗重色就有粗重烦恼。

“明净曜世间”,自利利他很重要啊,自利利他。学佛的人,要没有利他之心,有害他之心,那是恶人相处啊。你在这个地方住着,受不了这个法益,不能自身利益、给他人带来利益,那就是恶人相处嘛。所以我们是同参道友啊,像出家师父啊,莲友们啊,都是所谓的“无垢光焰炽”,我们真正无垢地认识自心、运用自心,那就能光曜世间,利益有情。

我们在世间呢,像出家师父不为自求,舍欲出家,行作沙门,净行相续,自利利他。过去出家人的本分就是法则,法则的守护,法则的实践,法则的传播。所以过去人见三宝,见佛宝、法宝、僧宝,礼敬尊重;见莲友们,皆以法则交流,洗涤心垢,令道德增长,依法安慰。

善说安慰者,依法故善说安慰。什么安慰呢?法则的交流。不是说把别人弄糊涂,自己也糊涂,让自己起嗔心,别人也起嗔心,然后去做诸恶作,相互伤害。所以菩萨戒有讲,初发意菩萨,当远离诸恶难缘。干什么呢?发心脆弱故啊。

这是极乐世界庄严,是只有利益世间的这种庄严。

“庄严触功德成就者。偈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故。”

触功德。我们人类最大的毛病,尤其出家师父,可能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触,就是身,这个身业的问题。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身触。比丘身,身相不破,那这个触呢,处处有染,人就容易犯诸过失。

你看他这个触功德讲什么呢?“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胜乐,犹如无漏三昧,寂灭安乐,清净安乐,等持安乐,游戏自在安乐,变化之安乐。过去说五眼六通也都是安乐,就是慧用方便,妙用世间。“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故。”

(三)庄严三种功德成就

“庄严三种功德成就者。”

这种庄严他分了三种。

“有三种事,应知。何等三种,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虚空。”

我们世俗人面对的环境,也是地啊,水啊,虚空啊。他给我们列出来,额外列出来,这是第八种功德成就,他把它列出来,分三类。

十七种功德,第八种功德分成三类,那就十九种功德,附加了两个。这个所谓的依报庄严,或者说彼国土庄严,分十九种。

“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虚空。庄严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故。”

水功德成就。上善若水,这是中国人对水的认知。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这个《阿弥陀经》里描述得比较多,莲花有白色的,有红色的,有各种颜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他描述这种水上莲花。

实际这个极乐世界的描述呢,是顺应各个生命的角度来展示的法界庄严。像我们人类,我们人类所看到的庄严,它这翻译的文字也好,什么也好,所突出的东西,就是我们人类所关注的。

大家很多人到过有睡莲的地方,有莲花的地方,有荷花的地方。荷花是高耸、很高的那种,就杆子很高。莲花基本上挨着水平面,不高一点就开花了,睡莲之类的。莲花,荷花。一般呢,热带莲花比较多,北方荷花比较多。大家看那个苞苞很大,举得很高,结很多莲子,那都是我们人间的、人世间的一种现象。他描述这个。

因为莲花化生是极乐世界的一个描述,莲花化生,尤其是三辈九品的往生,莲花化生,胎生、化生,皆以莲花来作为一个所谓依托。“九品莲花为父母”,很多歌词上有这么唱。水、莲花的一个描述,就是光光相映,“光乱转”这个地方描述的。

那我们要了解我们内心,所谓的上善若水,我们心目中又有多少圣洁的莲花呢?是哪一品呢?还是随佛愿力呢?随佛愿力,即得往生。那我们发愿,上辈、中辈、下辈者,临终往生得不退转,现世中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愿生彼国,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垂手接引,往生彼国,得不退转。

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提示大家就是这一点。他们让我起个书名,昨天我起个书名,什么书名呢?说《读无量寿经——提示净土二种往生》,大标题是“读无量寿经”,小标题“示二种往生净土”。

若随佛愿,即得往生;若随我们的业力,自己那个想法,自己那个做法,又愿生彼国,又发心,又修行一辈子,舍报,这样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垂手接引。不这样,那跟你没关系。二种往生。

我们作为念佛人,二种往生总要有个择取呀,总要有个实践的方法啊,总得有一个衡量的法则啊。要没有,你在修什么呢,你在学什么呢?你念什么佛呢?你是个糊涂无明心,怎么能念佛呢?怎么念的佛?那我们就不知道上善若水的这个善。

我们心智中这个善,莲花跟我们有缘无缘呢?花开见佛悟无生嘛。讲极乐世界的这种庄严,来接引十方有情,器世间如是啊。莲花承接,若胎生,若化生,若即得往生。

即得往生是什么样一个果报呢?经典上讲了没有呢?得不退转是果报。说于十方世界示佛法如佛,得不退转;游走业力,得不退转;于种种现象中,得不退转;若入功德,得不退转;若出功德,得不退转。说往生即得不退转,大家要有一个衡量。

庄严水功德成就。第二种是庄严地功德成就。

“庄严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故。”

庄严地功德成就,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了解这个词呢,对我们大城市人的生活,这东西太简单了。临海啊,临水库啊,临山啊,或者高山上建个什么房子啊,或者说平地上建个高楼啊。

地功德成就,“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

“杂树异光色”,它这个“杂”是七宝之杂。我们读《无量寿经》,说有的树是以白银为根、黄金为干、玛瑙为枝,七宝组成一个一个的树,互相组合,称为杂。“杂树异光色”,种种宝树。

“宝栏遍围绕”,极乐世界的讲堂称什么?七宝讲堂。过去有人翻译,说暗喻什么呢?七菩提成就,七宝讲堂乃是七菩提成就,七种菩提成就称为七宝讲堂,那是个说法。

所以,根据我们世俗人、有情所能见的环境,来作彼国庄严功德的描述。

“庄严虚空功德成就者。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

“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

《阿弥陀经》上怎么讲呢?说风吹,种种乐器不鼓自鸣,皆发出念佛、念法、念僧之音。这个地方呢,“宣吐妙法音”。

我们要了解,我们所触及的皆是法身功德,我们也处处闻妙法,见妙法,随顺妙法,所谓的清净缘起,周遍一切时处。那这虚空功德,虚空就是周遍意啊。“罗网遍虚空”,周遍意。

“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过去人念佛呢,就会念到最简单的一个境界,过去也有人这么说,不管听到什么声音,都是“南无阿弥陀佛”。我这一生,遇到若干若干的这样的比丘啊,比丘尼啊,居士啊,因为以前专门干这个事,所以大家就经常交流,有人念就会念到,不管什么时间,听到什么音声,都是“南无阿弥陀佛”。

“宣吐妙法音”,什么妙法呢?顺应众生之闻声、闻音,皆令究竟菩提。就是我们闻其名号,“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你看,这个就是宣吐妙法,阿弥陀佛的名号宣吐妙法,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得究竟解脱,究竟安乐。

这个地方一样给我们来提示,我们看到、所触及到的虚空,每一个音声都在宣吐妙法,每一个声音的发布都是妙法的广传。心净故一切法净,一切净法令心清净。

那我们就接着下面。第八庄严分三个,地、水、虚空庄严,这个虚空庄严念完了。

(四)无量香普熏,安稳世间,法界清净

“庄严雨(yù)功德成就者”,这个地方就是稍微提醒这个雨(yù),普降,动词。

“庄严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故。”

彼世界的这种环境呢,普降华衣庄严,雨华衣庄严,庄严世间种种因缘。像我们现在供佛的时间,我们在佛堂里啊,在很多法会作的时间,就会有幡啊、盖啊,用绫罗绸缎来做幢幡,来做台布,来作什么一些装饰啊,来庄严我们的环境。极乐世界是自然天雨,天雨雨(yù)这个华衣,自然庄严,庄严大地。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现在我们一般上殿,拈个香,沉香、檀香,什么香,拈个香干什么呢?过去在法会中会有种种香,种种通知的方法。我们现在开会,打板啊,击鼓啊,打犍椎,或者人下通知,现在有手机,人发短信。古代怎么办呢?燃香。好比说通知一小世界人,通知一中世界人,一大世界人,一大千世界人;一国土,二国土;一佛土,二佛土,三佛土,百千佛土,它就有不同的香。这香一点燃,法界普熏,所以他说“无量香普熏”,这个香是下通知用,或者说法益广布,也称为香普熏。

我们现在这个香,很多香不光不能除人烦恼,还给人增加了烦恼;不能净化自心,还给人带来了烦恼的东西。因为啥呢?化学的东西多了,造假的东西多了。过去的香一点燃,人心就静下来了,像一个大的法会,十万人八万人,香一点,人的共识达成了。这一个香味,把大家的共识全部回拢到这个香味,吸收了,大家都感到,嗯,这么清凉,这么芬芳,这么沁人心扉,令人喜悦。所以就把大家的思想统一了,这时候佛再来讲法啊,宣化这种大无音声啊,广利有情啊,“无量香普熏”。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极乐世界有这样的一个自然妙法,广传世间。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实际时时刻刻也经常会闻到妙香味。很多人,念过佛的人都知道,这个香不可言喻,令身心安乐,环境安乐,很多念佛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当然,也有人恶臭啊,令人不堪交往啊,人一见面就想跑啊,人心慌啊,像那种恶臭的气息啊,腥臭的气息啊,让人不堪接受的气息啊,那也有。因为啥?人贪嗔痴慢疑炽盛的时候,就有那种不可思议的味道。

人持戒清净,念佛清净,修法清净,令人喜与交往。大家看嘛,我们周边的出家在家男女众啊,莲友们啊,有的人,就大家都喜欢跟他交往,为什么呢?心智善良,法行自然,令人喜与交往。那有人就不喜与交往,一交往,心就乱了,烦恼了,没有嗔心起嗔心了,没有疑虑生疑虑了,没有是非生起是非了,本来平静弄成不平静了,本来条理变成混乱了。当然有些人欲使天下大乱,想浑水摸鱼嘛,就制造混乱,东说西说,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样的人,人不愿意亲近啊。是不是那样子呢?大家观察啊。

“无量香普熏”,我们修学大乘教法,一定是安稳世间,大事化成小事,小事了之无事,心智清净,予人清净,予人安乐,自身清净,令心清净,法界清净。说一人清净,心智清净;心智清净,法界清净,常在寂灭海中安乐游戏,就是无所得中做种种法,行种种事业,“无量香普熏故。”

(五)果觉因心,普利九界

“庄严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故。”

光明功德成就。哎呀,遇到那个人,人一说话就是心智开明啊。我们念佛,实践那个法则,心智明了,一切心结、障碍得以消除啊。予法,予法,就是所谓的光明,“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他举这个太阳的例子。

“佛慧明净日”,天空干净,太阳出来是个什么样子呢?在大圆满的修持中见到这样的景象,称为圆满净相。以前鸡足山经常出现,慢慢人多了,很少出现了。我以前去五台山,去一次,三天整个没有一丝云,只有太阳。太阳高照,天空净朗,没有一丝云彩,过去称为净相。

净相是什么呢?就像日月同时出现,就是日月为坛城之相,你这个时候修法就是称为自然坛城,念佛成就,观想成就,作一切法都容易成就。所以人一观,今天日月均出,日月还都在,这时候修法。就是自然坛城,不假羯磨,就是你不用去故意结界,也不用去故意设置坛城,不用费工夫,这天地自然坛城就成就了。

“佛慧明净日”,这个“净日”二法,大家要了解佛的智慧,就像这个净日一样。

“除世”,三善道、三圣道、三恶道这个“世”。

“痴暗冥故”,痴业大家知道是什么的,暗业大家知道是什么的,冥业大家知道是什么的,极细微的这种阴影啊,过去说尘沙惑,就像说个“冥”字。所以等觉妙觉以下,皆有这个冥业,就是所谓的极细惑之业,极细微之业。荡尽这个细微业者,如净日一样的,“净光明满足”。

“暗”大家知道,不是大明,也不是说十分看不到,哎,这个光有点暗,似清不清。所以世间徘徊于善、恶、无记业中,就称为暗,徘徊,不那么确定。

“痴”就是恶业。一般我们说畜生业为痴业,很多人做痴业,做得顽固得很。嗔业,贪嗔痴,贪业。这只举了一个例子,痴业,就是愚痴业,说三恶道者。所以,痴、暗、冥代表着三恶道、三善道、三圣道,它是一个代表的言词。

佛慧朗照世间,普利九界,光明功德,佛的光明功德能成就九界众生,所以我们学佛功德,学佛的这种发心,果觉因心。果觉因心要普利九界啊,你那个言说是不是利益九界呢?普摄九界,是不是普摄九界呢?能不能除痴暗冥呢?除痴不行啊,除暗也不行,除冥也不行,要全除。我们是果地觉因地心的实践者,那就“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彼国土的这种庄严功德,所谓的光明功德,就真实地、我们来充分地运用实践。

光明功德,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智慧光、欢喜光等等,无量光明嘛,此光明是我等真心光明啊。说此光不能遍照“痴暗冥”,那你就没有运用果地觉,“闻名即往生”成立不了,那我们等一舍报,再来佛接引,再来得不退转,再来运用果地觉。

实际,净土教法它的确是简单化了,简单化了。我们天天念那个“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那就是所谓的“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皆悉到彼国”,我们一般人,大家念的都是我怎样怎样、他怎样,我的感受怎样、他的感受怎样,没有“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没有彰显佛的愿力,不是“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不是这样的一个周遍功德,不是所谓的“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所以,文殊是千佛之师、百佛之师、七佛之师,过去七佛皆是以文殊为师啊。干什么呢?发心,智慧发心,清净发心,圆满发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我们念佛者应用之心。那你就不计较于我、他,在家、出家,人对我好坏,我怎么对付这个、对付那个,就不那样费心操劳,果报还归自身。我们要善观察啊。

“庄严妙声功德成就者。偈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故。”

极乐世界法音流布啊,果觉教法法音流布,所谓的法音流布就是无间施,无间地用,无间地展示。啥叫无间?称为无间修吗?还是阿弥陀佛的性功德,或者圆满报德周遍摄化呢,或者无间摄化呢?真知佛恩,这个无间意即成立了,无间修。佛恩周遍啊,无有间断。

他这个地方讲“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阿弥陀佛这个法界有此功德,妙声功德。所以说我们一般就用那四句偈子,“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来申明这个妙声,报德妙声。

净土行人多在念佛持名这个妙声上,印契世间,印契有情,不是印契自身啊,是印契法界。心佩法印,印契世间,果觉因心嘛。

所以易行之法全在佛力,易行之法全在佛乘,易行之法如来所作已作,我等随顺安住,妙用无穷。

“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故”,我们能不能把听到的音声,皆作念佛、念法、念僧之声呢?皆作印契具足的阿弥陀佛圆满报德之声呢?若能了,我们的烦恼从何生起啊?无修修,是不是自然建立啊?寂灭为乐,是不是自在游戏啊?分明于现行事业而无染著,是不是得自在啊?

(六)正觉阿弥陀住持我们的身心世界

“庄严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

主功德成就,主功德,我们都知道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主嘛,这些清净海众、观音势至啊,无量的种种生命为眷属,主功德、眷属功德。

这个地方讲的是什么呢?“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主功德。阿弥陀佛住持的法界,这个器世间是阿弥陀佛所住持。法身功德,各现情与无情,就是情器二世间皆是佛的法身功德成就。

我们一般说这个报德,讲依正二报圆满,讲情器世间,把情世间与器世间分开,建立依正二报。那法身就没法分啊,法身怎么分呢?头头脑脑、事事相相、情与无情皆是法身啊,你怎么分啊?分不了。

今天上午上课的时候,就谈这个见佛的问题。有个居士说见佛,因为念佛啊,行般舟啊,没有见佛,心生困扰,来问我。我说这个法身,法身功德周遍,无处不显,破一切相即见法身佛啊,一切相无染著即见清净法身佛啊。

阿弥陀佛这个“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实际我们运用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正觉阿弥陀来住持我们的身心世界。

佛教讲自性弥陀,怕你有自卑感,说自性弥陀周遍法界。自性弥陀与我们说的住世弥陀无二无别。为什么要说个自性弥陀呢?怕佛教徒迷失啊,对抗啊。

现在很多人就是对抗心性强,今天想打倒这个,明天想打倒那个,干什么呢?对抗心啊,打倒别人踩上一只脚,这是对抗心啊。世间人就玩这游戏,单位的想把领导给打倒,社会的头目想把另外一个头目打倒,搞企业的想把另外一个企业击垮,都是打倒。一个国家想把另外一个国家颠覆,家庭里相互地斗、颠覆,相互用种种技巧,种种方法,种种弄,都是这么作为的,颠覆别人,自己站立起来,这不是觉悟者住持的。

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不是把阿弥陀佛打倒,是阿弥陀佛来住持心智,觉悟啊,觉悟世间。

所以你看佛教呢,它讲个“孝”字,佛教的传承主要是个“孝”字,什么孝呢?就是阿弥陀佛给予众生全体功德,实际是众生自性所映现,这是大恩予众生,而不计较于恩,这就是大德。

社会上的人呢,世俗的有情呢?就是把别的国家打倒,把一把手打倒了,自己上位,然后就得意洋洋,认为你看看怎样怎样,中国人说叫篡党夺权。这是社会的一个罪恶现象,就是把养过自己的父母、照顾自己成长的人、有权有势的人打倒,或者说自己怎样怎样,然后去上位,黑社会性质,社会性质,世俗恶业。

佛法不是这样的,所以它讲“孝”,孝为至道。这个孝,就是说“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果觉因心就是个行孝的方法。一佛印契一佛,佛佛相承,如是转相教化,转相度脱,报佛深恩。啥是报佛深恩呢?把佛的功德如是接纳,如是传播,那就是报佛深恩。

我遇见若干个学佛人都是这样子,我说,你为什么这样,就是起这么样大的嗔心,起这么大的想法呢?我说,不要走社会的路子,社会的路子就是认为你自己打倒一个你以前羡慕的目标,你就上位了,你一定是发错心了。那不光危害你,还使你恶业相续,你还要危害你这个团体,危害跟你有缘的人,因为这种心念一旦决定,以恶作为心智好乐。很多单位、很多寺院、很多团体,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为什么呢?这些人想在这里面搞什么名堂,搞什么作为,就是世俗恶业心智相续啊。

《梵网经》中讲啊,孝为至道。你看,我们佛教有成就的人,都是极孝顺之人。我们都知道释迦佛成佛了,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要回去扶棺。为了报他养母这样一个因缘,虽然原来不允许女众出家的,女众三次祈请,不许,为了报他母亲恩,阿难就说这话了:汝母啊,养育于汝,汝成佛,当度脱此人。世尊静默,默然,想了想说没办法,那就授八敬法,说汝女人多变等等,等等等等。若他开这个先例了,后面的人就会走这个路子,会使正法就消灭了,正法就早灭五百岁。阿难就来祈请嘛。

世尊观想,说菩提树下成佛,他感谢菩提树给他遮风避雨,面对菩提树七日,感恩菩提树,使他成就清净道业。经行路,因为给他带来助缘,他在经行路上走了七日七夜,干什么呢?以报此路给他的道德载负的支持,去过菩提伽耶的人都知道啊。

整个佛教的传递过程,就是这个孝为至道。

所以我们要知道阿弥陀佛住持,那我们就多赞,礼敬。今天上午我说了一段礼敬三宝的话,礼敬僧法的话,说僧人,一切僧相皆是我等福田,不管此人何以作为,皆是世间法幢。就那一段。他们问我说,你为什么老赞僧呢?我说不得不赞哪,因为有僧法住世,有僧人住世,正法才住世啊。

虽然说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一人僧,说这能作种种羯磨事,来成就僧法。一人不为,一人只能算一个僧人,不能说你是僧,你不是僧伽耶,僧事你作不了的,虽然有心念法等等,但你很多事做不了,因为没有僧团,我们就做不了事。说五人僧在边地能代表诸佛住世,可以传戒啊;十僧,在中国能代表诸佛住世啊。当礼敬僧,这不是故意的,是僧有恩于我。

那我们学这个净土教法呢,阿弥陀佛住持我们的心智,有恩于我等,果地觉的回施,究竟大恩啊!是不是呢?大家要观察。我们遇到这样的一个法则,是不是应该感恩于世尊呢,阿弥陀佛呢?能消除我们心中的痴暗冥啊!果觉因心,九界同归啊,凡圣同修啊,等蒙摄受啊,咸得往生啊!大家要善于观察,善于观察。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这个主功德成就呢,我们观察观察,阿弥陀住持我们的因缘了没有?举心动念离开阿弥陀佛的住持了没有?观此境,知自心哪,如镜照物啊!这些境相、这些教诲,就是让我们观自心的!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这个文字,下去可以默念默念。

好,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