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2005年中秋于庐山东林寺

作净土法门的一个祖师——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一个提示。这个提示呢,我们从这个角度来下手(师在黑板上写了个“心”字)。佛教离不开这个,人生也离不开这个。那要离开这个,就没有什么话题可谈了,他这个比较直接,比较彻底。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一定有他的出处与来源。这个净土思想肯定是对意识心的本质的一个表达,那他最早还是来自于我们的自性。我们从传承的本质来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讲这个心讲的比较多了。

善导大师他有一个说法:“安心,起行,作业”,这可以说是善导大师对净土法门的一个提纲挈领的说法,他把我们现代人对净土法门的认识的三个要点——信、愿、行,作了一个解释性的交待。那么善导大师这个思想的来源是什么呢?在佛教,他离不开一个传承的说法,他一定要有出处的,他一定要有一个出处。佛教要是没有传承的出处,就变得没有意义了。那么善导大师思想的来源呢,那是一定要有出处的。

那么他的出处,我们先从释迦牟尼佛的《观无量寿经》来讲就行了。《观无量寿经》中,释迦佛对安心讲了三个说法: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要没有一个经典的依止,这个安心或者信心的说法呢,那就没有了依止。净土一法呢,还是从安心上下手,起行、作业离不开这个安心的前导。这个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安心是首要的,我们试图把这个安心的问题说一说。《观无量寿经》中,释迦佛提出了“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往生论》中,天亲菩萨提出“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这三种心,都是安心或是信的一个说法。这个安心,要是没有实质内容的说法,我们自己就会没有依据地去思惟这个安心,那么这个信呢,就不会真正地去表达他的内容: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为什么把这个名相写出来呢?还是希望大家,就是看这个传承之说吧。

说这个安心要有一个出处,后面接着说所谓菩提心的说法了。《无量寿经》中,在这个安心上来讲发无上菩提心,这个无上菩提心跟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是什么样的一个关系呢?这古来已久啊,这个传承实际是无传的,但表众生之本心。诸佛若不是拿这种方法来给我们印契,我们是无以至诚心的,无以安心的。

说此心非是造作,我们一般把这个安心、信心,当作一个造作的心了,来造作一个对待的信、疑,就是我们用对待的心来评判它的时候,就产生了造作,就是生灭的心。那么生灭的这个信是没有意义的,它是染污的,是不安的,是痛苦的,是无常的。现在大部分学佛人,就在取用这个生灭的心。取用生灭心,我们怎么能够谈到安心与信心这个问题呢?谈不及的,但是我们往往认取这个造作的心,把它当真。

我们下面来看看这个不造作的心吧。我们一般称为无伪心,这个无伪心在净土宗称为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是我们常谈的一个话题。果地觉是我们一定要认取的一个本质的无伪的心,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与精力把它给认识清楚。跟安心比,这个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超前的注意,就是应该在这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才能谈起这个正面问题。但是我们一般往往比较泛的不能专注在一个问题上。这一个问题我们能解决掉,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能不能不泛地、针对性地把这一个问题解决掉,真真实实地从心理上来解决一个问题。实际这个问题是我们人人都应该解决的,是个大问题,就是应该怎么用心的问题。实际净土法门的修持,真是没有真正离开这个所谓用心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

我们在这么个时间把这个无伪的心从我们生活意识思惟中来表现出来,那我们这个安心就成立了。这是给大家提一个思考吧,或者说一个观察的路径,一个思考的问题。这个答案呢,可能是在我们每个人自身这个地方需要观察的。这样比较负责任一些,是我们自身必须要观察的问题,必须要负责任。要是说一个答案呢,反而变得没有意义了。因为这是个生死的关口,人人都需要解决的最实际的一个根本问题。它是值得我们专注的事情,是必须专注的一个事情,或者说必须得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不解决,那下面“起行、作业”之类的说法,那就没有基础了,它的基础就建立在沙滩上,这个道业大厦是建立不起来的。所以说,今天提这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把它给扯开来。

那我们下面看善导大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因为今天晚上最主要还是谈善导大师的思想,善导大师的思想其实也没有什么可谈的,他主要是把“信、愿、行”用“安心、起行、作业”这种方法来表示出来。那么他表示出来的“安心、起行、作业”的来源,我们常谈的“信、愿、行”,有没有传承呢?

那就我们东土的传承是有的。我们的传承,昙鸾大师提出了三个说法:“在心、在缘、在决定”,和“安心、起行、作业”是一样的。昙鸾大师比较专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我们知道昙鸾大师作了一个《往生论注》,自从昙鸾大师把《往生论注》作了以后,这个论后人一直没有再作过注,注疏之类的都没有,就是这一篇从古至今贯穿下来了。

昙鸾大师的这个思想传达到道绰禅师。昙鸾大师的这种思想——在心、在缘、在决定,他来解释净土法门的修持。“在心”,我们一般依止《无量寿经》之说,所谓的发无上菩提心,也就是它的来源。他就把净土一法的法则通过“在心、在缘、在决定”这几个字表现出来了。过去的人教眼清明,就是让你能看得清楚,怎么来做,怎么来行。

在心——发无上菩提心,教眼清明啊!

在缘——一向专念。

在决定——无量寿。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名,他把它分成“在心、在缘、在决定”,来表达出《无量寿经》整个教言的体系。他这个体系是比较简单的一个修证的说法,也就是起行、作业的说法。

“在心”是一切法则的根本,佛法区别于外道,这个修法都离不开这个心,怎么说都离不开这个心,不管是三乘教言,哪一个教言或者哪一宗,都离不开这个心。我们都知道佛教这个心,此心无常,无我,寂灭,受是苦这类说法,或者寂静涅槃这类说法,是以无自性来表达这个自性。这个佛证的这些法印呢,或者说这类抉择的教言呢,让我们认识到无上菩提心是无来无去的,无有增减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如来藏教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一般说这是大乘说,那么这个无上菩提心或者说一切众生是佛,本来是佛,就比较好说一些。在净土法门说,一切众生本来往生,这个说法有没有依据,我们先不管它,先把它放一放。即这个往生时,在我们净土法门可能是一个特定的。

“在缘——一向专念”,我们读读《无量寿经》,可能对“在心、在缘、在决定”有一个表现抉择的问题。我们能不能说,这个信在心,什么心呢?离不开无上菩提心。我们能把“在心”这个心,能提示得清楚,那么无上菩提心的进趣还有机会。

实际上我们一般用的是违菩提或者世俗菩提吧,我们来看看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有意乐菩提心和誓言菩提心这两种说法。在这个意乐与誓言中有个表现,都含有这两个——愿、行,愿在前面,誓愿接下来是行。那么这个意乐菩提心,它延续下来又离不开行愿,也就是说“起行、作业”。那么这个意乐菩提心的问题解决了,下面行愿问题也就表现出来,所以这个法是随顺而现的,随顺表现出来的,并不是说强制安排一个。那么信愿行不能把它分裂开,所以这个地方表现出来它是没有办法分割的。

龙树菩萨传递的意乐菩提心,弥勒菩萨传播的誓愿菩提心,这两种世俗菩提心都包括愿与行。这个愿行二法,我们看到,原来信愿行是随顺而出来的,就是说它们本来是一体的,一举全体的东西,它们三个是没法分割的一个次第说。这个次第可以称为一个比较圆满的次第,圆满哪有次第呀,没有次第表现出来,可能就是因为先圆满这种抉择,次第就会表现出来。次第是为了教授,因为世俗菩提心允许有这种表达,本来是可以不这样说的。那么这个本来就是信,表现那就是愿行之说。在这个世俗菩提心的愿菩提心中,有意乐的愿,有意乐的行,那么他把这个意乐活活泼泼表现在行与愿上了,这是意乐。

历代的善知识们所接受的教言呢,虽然说他们是有证量的,但净土一法是唯佛与佛能知啊。那这个地方怎么来表达呢?我们都知道,唯佛与佛能知的一个教言,那你就说你就有证量,你是菩萨、圣者、凡夫,你的证明是不及于佛的,要及于佛,那你就是世尊。那么唯佛来施教,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怎么来接受唯佛施教的教言,怎么来传达,怎么来修证它呢?所以这个“随顺”二字就表现出来了,意乐表现出来了。随顺意乐,而不是加上自己的量。我们每一个凡圣之有情的这个量失去了作用,我们可以择取的就是意乐。意乐在这个愿的问题上,随顺去意乐地去观察它,去实践它。所以这个凡圣的量就失去了作用,若不如是,那就非是念佛了。我们要不是这样做,那我们就脱离了念佛法门这个行愿,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念佛法门是唯佛世尊所示现的,要不是果地觉的随顺,这些方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在世俗中,我们在可以运用的心智中,就是造作的心智中,那只能用这个意乐,来行,来发愿,来行持,随顺着佛的果地觉来作为了。若不然呢,我们要立誓愿来鼓励自己,这个鼓励很重要,来鼓励自己随顺意乐佛的果地觉,来随顺佛的果地觉。

这个誓愿的菩提心中,我们可以作为的也是在愿与行上,用誓愿来表达。这个鼓励是很重要的,是我们的作为,我们没有其他的可择取了,其他的都失去作用了。这个你一定要看得到,你若看不到,你就会做一些无利无意义的一些抉择或者说选择,那我们就要把自己的这个意舍去。

所以善导大师有两种思想,两个决定。一个决定呢,我们一切凡夫之人,决定是在六道轮回里常出常没,不能出离。那就是说我们这个凡夫位置上的有情吧,这是没有啥可怀疑的,就这么作决定了。在六道轮回里常出常没,不能出离,这是一种决定说。实际上就是让我们舍弃自我,舍弃自己的知见上、行为上的盲目作为。能不能舍弃呢?它是没有作用的,你只要作用它就是业,就是罪,《地藏经》也这样讲,我们这个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就是业,就是罪。这个业呢,善恶无记业皆是业,应该舍弃。这个舍弃是遮法,也没有什么好舍的,但是要遮它。我们知道佛法有遮有表,就是我先遮它一下,把它放一放。

另一个决定呢,所谓一切众生往生,皆是仗借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这可能是善导大师特别慈悲的一个言词。一般我们说诸佛菩萨的大愿,他在这个地方讲,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这两种决定,是善导大师让我们摒弃自己的一切凡圣有情的自心作业的一个遮法。我们知道万法无有自性,只是我们择法的问题了,万法都是无有自性的,这个是抉择性的法则吧。那么我把它遮一下,来表现唯依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那么这是一种特定的提示,就是当我们舍弃掉无用功法,舍弃掉我们世俗的无用功,不是登地菩萨的无用功,就是说无意义的那些事情、那些作为,让我们舍弃无意义的作为,来以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作为增上缘,这个就是所谓的果地觉吧。

果地觉也好,果地愿也好,我们知道阿弥陀佛成佛十劫,他的果地愿就表达了这种果地觉的实质内容,所以我们一般称为愿力。这个力呢,一定要得力于佛陀的这个果地觉,使一切众生往生皆仗借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这个“仗借”二字十分有意思,所以在许多人谈到净土法门的说法的时候,说自力,说他力,实际自他是一种名字啊!自他这种名字没有什么,自他是不割据的,不能相隔离开来,只是说名字有别。但是你要是没有这一个专注力专注的表现,那就会割据开来,你就会妄自分自分他,所以自他名字罢了,但是不失为一个方法。这个方法是无疑议的,就是遮法。这个遮法的运用,佛法中有遮摄二法,一遮众生之过,二能表达诸佛的愿力。这里就突出了佛的愿力,把我们的心智安排在一个用得上的地方。因为众生心,自心是不可自见的,就是我们这个心智可以扮演十法界,可以扮演无尽法则,其本体不可自见,那么我们以佛力来表现自心,自心之取用,那么就把它表现出来了,所以佛愿佛力不离自心。

今天朱居士跟我谈这个的时间,他比较感慨的就是他读《观无量寿经》,读到“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若人念佛,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是说诸佛的愿力不离众生现前这一念心。那么这个力就表达出来了,这个愿力就表达出来了,那我们就舍弃了无始以来无尽旁杂的不可思议的秉性、习性幻现出来的杂缘,得一个纯净的愿力,从我们自心中,现前自心中表现出来。所以以佛愿力为自愿力,那它是不割据的,没法割据,你把它分不开了,因为心佛众生本无差别,差别在于我们的造作而产生的这种所谓的假设,这是个名字的假设。就是我们的思惟模式,要尽量地来思惟,那么佛的愿力也就是我们自己现前的心力了。所以我们如实地来观察佛的愿力,来运用自己的这种现前的发心,泯灭我们无始以来无意义的造作。

那么以佛愿力为自己的现前心力,这就特别好办了,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特别容易实践了。那我们无始以来的妄想、习气、虚假的作为就被横断了,所以净土一法又称为横断法门。我们都知道净土一法是横断法,那么唯有此因缘呢,才能横断。若不如是,你假以你的修证,你来横断生死,你是无力横断的。所以现前一念,抉择于诸佛的愿力,就是以佛愿力为自身现前心力,这样呢,生死可了,无量生死困惑解决于当下。能不能解决于当下呢?就在于我们抉择发心问题了。所以昙鸾法师讲“在心在缘”,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在决定”,如是守护,如是实践,必定能横断生死。

以佛愿力为自己现前心力是十分重要的所谓的安心问题了。这个信心是不可置疑的,是不可动摇的,是不可增减的,是无有来去的,是无有对待的,所以它远离了造作。我们要造作呢,我们就用意乐菩提心、誓愿菩提心来表达它,那我们就运用到“起行、作业”上了。原来“起行、作业”无外是说我们在运用的过程中表现誓愿与意乐。这个意乐不离现前这个心,佛的愿力心。所以佛的愿力心的成就,能令众生得大乐,能令众生立无量威德誓愿,如佛无异啊!佛如是誓愿,我亦如是誓愿,你没有畏惧。假设是我们以我们的现量来做种种誓愿,我们会有畏惧。这个畏惧是众生心,像地藏王菩萨立的愿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成佛道”,你发一个这样的愿,你心里是不是有畏惧呢?“若一众生不往生,誓不成佛”,你看阿弥陀佛的愿望处处是这样的,一个不往生就誓不成佛,若不生者誓不成佛,是阿弥陀佛愿望的根本。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都知道这八个字,《无量寿经》处处可见的,若一众生不往生,誓不成佛。那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那对我们现缘是一个什么样的交待呢?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了,这个愿望是真实不虚的。有人用对待的观察来迷惑自己的心,说“那我们为什么没有往生呢”,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了,一切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怎么没有往生呢?实际这是一个对待的问题,我们设置了一个对待罢了。若是我们一念随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自己也立这样的誓愿,来消除这个对待。消除对待的刹那,就是全遮众生心,但表佛心,那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也可以发这样的愿——若一众生没有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你誓不成佛。所以这个消除对待,就是可以全遮众生轮回的心智——轮回生灭对待心智,全表佛心。

实际说,佛心自心本无差别,这个地方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遮”“表”这些方法在我们平时学法的时间可能是用与不用,若不用就费很多事情,用很长时间去打扫这个垃圾,生灭的垃圾使你浪费了大量的精力与无意义的作为,使你自己的身心不安。那么这个遮呢,全然不管它,就是不顾它了,但用、但提佛心。能一次一次用这种方法来实践,你就真正地得到大安,你心就真正地安稳下来,也就是在一切时处,真正地把心安住下来了。若不如是呢,那是很难很难去所谓的“起行、作业”。这个“起行、作业”,我们就很难来表达了。在这个地方,善于运用这个安心,可能我们这个“起行、作业”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善自观察,我们可以依这样的次第,来思惟思惟,观察观察,的确可以把我们的“信愿行”真正地解决于当下。所谓的信是正信,但提正信,但提正印,不作旁杂之信。要是我们的心智不知道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表现,就是但提佛心。

那么这个“起行”,善导大师“安心、起行、作业”的实际内容,可能是我们得需要分析一下,具体的材料还希望大家下去多读一读三经一论,因为这讲的不离三经一论,古来已久大家都没离开三经一论。那么善导大师的主题思想——“安心、起行、作业”,“安心”在《善导大师全集》中,他把它分成依《观经》来表现“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他用这个三心来表达,一般术语性称为三心。在天亲菩萨,又用那个三心“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来表达这三心。像我们刚才讲的无伪菩提心、意乐菩提心、誓愿菩提心,它不失为安心的一个内容。但是在《善导大师全集》中,他把《观经》的三心讲述得很透彻。我们有兴趣的话,可以下去自己去阅读、观察、实践这个安心的具体内容,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个文字是可依可从的,它是有出处的,就是依《观无量寿经》。

我们知道善导大师,他是依止《观经》入手的,他这个十三观修行是有成就的。他在定散二善的修持中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空前绝后的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行者。他这个定散二善的修持是不可思议的。虽然是这样,善导大师并没有真正把这个东西表露出来,因为他得到甚深禅定以后,出了一点问题,并不是因为他个人出问题了。他在写《观经四帖疏》以前,没有见到道绰禅师之前,因为这个十三观的修持,他是很清晰的,他定散修行是成就的,在悟真寺用了十年的功夫啊!就是参访远公大师到我们这个道场(东林寺),他极为敬仰仰慕远公大师的修持,来到东林寺,参学以后回到陕西蓝田的悟真寺,在这个寺院用了十年的功夫,他依《观经》的十三观深入地实践,有很深的观佛三昧、念佛三昧的成就。这三昧力是成就的,他是亲证这个三昧的。

很多人读过他的《观经四帖疏》,那是我们净土法门依止的一个疏,就是按我们中国人来说,它是建立净土法门的教言体系的一个文字,称为楷定古今的文字,是净土行人根本依止的一个法则性的教言,也是我们东土大家确立的一个教言。像蕅益大师那个时代,这个文字没有了,在我们中国因为战火丢失了,后人又把它从日本,就是清末民初,把它从日本请回来。

他这个亲证三昧力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说这个事情呢?若不是这个事情,就很难来抉择他的《观经四帖疏》中一切皆仗借阿弥陀佛大愿业力这个缘起。这个是从哪儿来的呢?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这两种决定中,这个皆仗借阿弥陀佛大愿力业为增上缘,是一个缘起性的说法,就是来自一个比丘,习这个念佛三昧,定的修法,十三观的修法,后来失观了。这是个历史事件,就说他因三昧是成就的,因为果三昧是没法退失的。我们都知道有两种行法,最初我们的行持是观想,许多人都做过观想,像十三观是观想,这个观想的过程不断地串习,成为因三昧。到了因三昧成就以后,这个果三昧成就但有观无想,这个想是没有意义了。这个地方需要我们大家去实践的。

这个比丘依止善导大师行这个法呢,是因三昧成就了,就有一定的相似相,好比说极乐世界的第一观,悬鼓之类的,观水,观琉璃啊,乃至说极乐世界的一些征兆性的,通过这个因三昧的修持,有观想成就。但后来因为杂缘的干扰,音声啊,心智的烦躁啊,失去因三昧的正受。因为这个正受是相似正受,不是抉择正受,所以称为因三昧正受。他这个正受就丢失了,就来善导大师这个地方提出疑议、疑惑。这个事情就像过去的比丘是一样的,证得四禅了,认为自己证阿罗汉果,认为自己证果了,结果呢,当时出离了烦恼。一到社会上去碰到杂缘,烦恼生起,就认为佛法不管用,误解了佛法,错认了门头,所以失去了正受。

所以他提出了疑议,当时善导大师没有这个准备,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就去参访道绰禅师。这是净土法门的一个故事,特定的故事,要是这段故事不讲呢,似乎这个唯依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是不成立的,就是在善导大师嘴里是说不出来这话的。因为这个疑议大师没有解决,但放在我们身上,不知我们能不能去解决这个问题。也可能自己过去没有得到这种正受,或者说这个因三昧、果三昧的成就我们都没有,那一定不要提这个问题了。因为他这个疑议当时没有解决,他就去参访道绰禅师。因为道绰禅师当时是净土法门的领袖,什么是领袖呢?就是在玄中寺影响了无量无边的有情啊,来行持净土法门。他讲《无量寿经》啊,讲二百多会,实际是多少会呢?具体记载或者说法呢,是没有太清晰的,有二百多会,他讲了二百多遍,影响的人是无量的,是有极大的影响力。

善导大师就去参访这个善知识,当时道绰禅师就把《无量寿经》,我们知道善导大师是依观经的,那么道绰禅师把《无量寿经》的教义就传授给他。过去人特别在意传授,现在我们不太在乎这个,过去人特别在意。像我在跟师父学戒法的时间,我师父用了四十多年的功夫啊,他每年都安居嘛,四十多年的功夫,我用了十天时间来听他教授这个事情,基本上把他四十多年学习的东西,十天学完。我为什么十天能学完呢?因为他这是讲授给你的,把教言关键的地方讲给你就行了,这些事情问题就不需要解决了,很多问题不需要解决就可以不管它,因为一遇到关键问题一解决就行。因为啥呢?人多是一生的问题,多年修习希望为了解决几个关键的问题 ,一旦解决了,那么十天是成立的。所以说我感觉这个传授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有体验的,在一些因缘上是有自身的一些体验的。

那么道绰禅师来传授的当时,当下善导大师七日没有起座,就是听完以后七日没有起座,这是一个历史的事件。要学习净土的要是不知道他为什么有两种决定说,他为什么在《观经四帖疏》中许多许多决断语,就是丝毫不含糊,很果断、没有含糊的一种决断,就是一般我们的心力是承受不了的,就是没有疑虑,没有任何迟疑的地方,你看他这个决断语是十分多十分多的。为什么呢?就是他通过这个授受真正感知到了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的不可思议的功德,众生若随顺,无忧无虑,任运往生,不可思议的感召力,或者说加持力、成就力。当下七日没有起座,甚得道绰禅师的赞许。道绰禅师很赞叹地说,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行持者。

那么这个问题,就是跟他习法的这个比丘失念的问题,失正受的问题解决了,怎么来解决呢?可能我们还得来问问善导大师,善导大师说自力与他力的问题了。一般我感觉说他力不太方便,我一般这样说,自力与佛力的问题,自力与佛力比较简单,比较好透视。善导大师又提出来,我们自力修持,是善恶交织在一起的,你是没法去让它表现一个纯正的感知,它会表现一个善恶的交杂,要是我们以自己的妄想心修持,疾走疾行日夜六时无有休息,如救头燃,不能成就往生正因。

所以说善导大师的思想,来自于他修行的几个阶段,表达出来的这个唯仗借阿弥陀佛。唯者,只此一路,就不给你作选择了,这样就令我们的心智清晰了,就令我们择法清晰了,不需要啰唆,唯此一路。唯仗借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就是说遮我们众生凡圣有情的一切作业与心智,令我们全体靠倒,所以净土一法又称为南无。我们大家都会念南无,皈依皈命啊,皈命你要还不是唯一路,你怎么能皈命呢?我们现在所说这个皈命的修持,是很少去皈命的修持,还是结缘的多皈命的少。若是皈命就唯有此一路,把阿弥陀佛作为唯一的依靠。

那么通过道绰禅师的这个教诲,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抉择了,通过这个比丘的实践,那么也解决了这个所谓失正受的疑惑。因为他是自力修持就有进有退,我们自力修持难免进退,所以仗借佛愿佛力,那是决无退转的。所以净土一法又称为不退转的教言,不退转的修法。那我们仗借自力,那是一定会有退转的。所以这个地方呢,真谛还是有的,我们本来是说一说,观察观察,那善导大师是印契印证了这个事情的。佛力不退转,这个是没什么好说的,大家都会很清晰地能看到,这个实质的内容是不退转的,所以我们仗借佛愿佛力才能得到不退转的成就,我们依靠自力的修持,有进有退。

自力修持在善导大师的评判中,他是判成要门,以自力修持为要门,要门有定散说。在佛力修持中,称为弘愿门,依弥陀愿力,但随顺佛愿无有进退,但是直趣菩提,这是没有什么可以疑虑的了,这不需要疑虑。自力修持,我们可以观察它,那么你为什么要强制把这个自力说推给我们呢?是要把它表现清楚罢了,自力佛力只是个择取问题,所有就要为了表现清楚,表现清楚等于我们厌弃。所以这个全取全舍之法,弃自力以皈依佛力,这是一种说法,这个说法让我们得不退转。那你说不弃自力,我取于自力行不行呢?那你就慢慢修证没人反对。要门修证在我们中国是很多的,甚至说大部分都是依要门而修持的,就是定散二法,三辈九品,这个大家都是有见的,依经可以清晰地观察得到的,三辈九品全是自力。

我们都知道智者大师是以自力来观察的,以自力观察他是五品往生。若依教内的这些善知识,依教来观察呢,我们凡夫往生基本上是没有份的。但依弘愿门来说,普摄十方有情,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是依愿力而被摄化。所以在净土一法有个特定,就是表达了这两种门。要是我们看不清楚,往往会混淆,那你说我们依哪个门行呢?依哪个门都行。就依善导大师的说法呢,提倡弘愿门,可以实践要门依止弘愿门,你怎么地也要归到这个门上来。你可以来实践它,观察它,但是这个门是必须得依的。可以说弘愿门是体,是根本,要门这个地方你可以用一用,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力来体会体验佛力,用自力的行为起行作业来体验佛力,也可以作要门观。

现在国内随着弘传的多啊,慢慢大家就注意到善导大师提出来这个弘愿门,我们都知道佛力是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一念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那这个光明宝号,光明名号,也就是缘佛的愿力不可思议的内容,普摄十方,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都是弘愿所建立。要门就有生者也有不生者,得力的,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功夫成片,一心不乱,说修诸善法,作诸善业,那是要门所摄的行持,这不失为一个方法。

那么善导大师这样的评判,给后人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呢?那就是所谓的安心问题了。这个安心问题,善导大师对“起行”就有一个列判了,他依天亲菩萨的五念门——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作愿,智业观察,方便智业回向。他把天亲菩萨的五念门来作为起行的运用,过去的人讲法他是由传承来的,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不是虚设的,是让我们来实践的。现在社会上谈论五念门修法的,这个起行比较少一些,多是在这个要门上提出来的,所以说很少提起这个专修专行的修持方法。

我们都知道,善导大师提的专复专的修持,他这个“专”可能是有一个特定的说法。善导大师在他的全集中提到很多专复专的前提,好比说不谤他法,随顺随喜其他法门的行人,赞许其他法门的行人,不破坏如来的清净教言,不与人斗争之类的说法。守护佛陀的教言,各守有缘之法,各行有缘之法,那你自己也不要被异见异解所动摇,依专复专来行。那么他的专复专的内容就是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作愿,智业观察,方便智业回向,把它判为五门。大家有时间了呢,能学一学《往生论》,是比较有意义的一个事情。因为要了解净土,就要知道它的经典与论著也有它的作用,实际说撰注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

但你要说我就来按照这个安心发菩提心持戒念佛,行不行呢?决定是行的,这只不过是个实际内容罢了。起行前的这个次序内容,在他这个著作中是这样来提示大家的。我们一般说,这是愿力。你要是没有这个愿力的内容呢,你要是没有这种意向呢,来守护也就是实践这个起行呢,要是没有这个以愿来标心,我们是很难修持的。所以以愿来明自己的心,心来明自己的愿来导行。现在人重行不重信愿,是比较麻烦的事情,往往在事上迷失自心,在一些事相上产生迷执,就丢失了这个愿心的无碍,所以说多迷失于事相。因为我们现量的这种烦恼啊,习气啊,是难免的,会遇到许多障碍。

但是我们要有一个以阿弥陀佛的誓愿果地觉的心来行持,来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作愿,智业观察,方便智业来回向,那就不失为他的起行内容。在天亲菩萨的著作中说,“礼拜者,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这下手特别有意思,五念门为生彼国意,他这个“意”直接下手了,这是十分直接的一个修法,为生彼国意,我们一般称彼国是极乐国嘛。

极乐国这个概念性的名词,过去有四土判,善导大师是不同意四土判的,他这样说也有经典的依据。他干脆就这样说,一切众生仗借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往生报土,这是很有力的。对我们的凡夫心来说,是很难去接受的,就是凡夫仗借佛陀的愿力往生阿弥陀佛的报土,现在人还是不接受的。往生的是报土还是化土,就是报化二争,是有史以来净土法门的一个争议。在善导大师这个地方是抉择的,是依弘愿门故,依弥陀愿力故,决定往生阿弥陀佛的报土,那是没有疑虑,无疑无虑的。那称为愿,为生彼国意,这个意是报土,是阿弥陀佛的报土。

“口业赞叹,与彼光明名号相应”,这是口业赞叹。我们现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是在赞叹阿弥陀佛吗?就是你是依止彼光明名号与光明相应吗?你的心智与光明相应,那就是赞叹,若是不相应何以赞叹呢?所以现在以赞叹门修法的人、起行的人很少啊!就是心智与光明相应,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个光明名号,那你的心智要与其相应,是为赞叹门的起行修持。

那要是我们念着打着自己的妄想,不去跟他相应呢,那你就不是赞叹门的修持。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心智也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那这个无所障碍就是你现前一念啊!这个无所障碍现前一念,那就是照十方国,照十方国就是赞叹门的修持,也就是称佛名的修持,这是修持。这个修持就是校正你那个障碍的心,我们现在的修持能照十方国吗?我们自己可以检点自己的心智,怎么来照十方国?怎么来除障碍?我们在称赞阿弥陀佛名号的时候,称念这光明名号的时间,与彼光明相应,就是在修持,这是很简单的修持方法与内容。大家都在念佛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你的心智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是什么样的依托呢?与什么相应呢?是缘的什么呢?我们会思惟的,会来平白地去审视它。

“意业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如实修习奢摩他”。现在我们看到许多人念佛是这样说,念佛能往生不能往生。实际呢,念阿弥陀佛这个修持,心常作愿,一心专念,专念什么呢?就是专念佛陀的愿力,如实修习奢摩他。我们知道,这个止是无出无入的止,就是止九界,他不光是止我们凡夫有情,菩萨声闻独觉也要止,止九界有情的过患,这个止是令我们得到一心。那你止九界过患,你舍弃九界之作为与观察,但以一心依佛愿来观察,这很简单,那就是遮,不断地遮,来表现这个一心的修持与专注心。

这是很简单的方法,我们下边可以看看《往生论》,来当个法门去实践它。一心专念,心常作愿,一心专念,如实修行奢摩他,这个奢摩他就是一心专念。奢摩他的修持就是止,止九界过患,但彰扬佛清净愿力,令一切众生往生的愿力。那么这个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行持,就是作愿的行持。那么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每一句都是遮九界众生的过患,但彰表佛一心摄化十方有情的愿力,那这是修持啊。这个修持是有内容的,有法则可以指导的,可以验证的,可以勘验的。那你有个东西有个标准啊,你修行没有一个标准那怎么修持呢?

很多人念佛念得没有味道,念得都烦恼,念佛念得就不愿意念了,为什么呢?就是没有这种次第的实际的勘验的法则与内容。这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的针对的观察的方法没有了,那就失去了目标,没有目标你怎么去行持呢?那就会一片茫然,所谓的修法就失去了前途,前面的目标就会茫然。现在在这个茫然心智中修法就偏多,就是感觉突然失去了目标的一个状态。

智业观察,他在观察门讲了二十九种观察的对象,二十九种又分情世间和器世间,器世间有十七种——十七种观察器世间的方法,情世间有十二种——八种佛的自受用功德,四种菩萨的正修行。观察门是通过对极乐世界的情世间、器世间的观察,令我们生起绝待的爱乐与喜悦,如数家珍,让我们数数自己的家珍,让我们点点自己家里有什么东西,所以称为智业观察,观察极乐世界的情世间与器世间,用这二十九种庄严来庄严自心。所以这个智业表达着庄严相,具足功德,是有二十九种庄严相,往生论上讲的很清楚。

这是勘验我们修证的一些方法。我们现在说修行修行,我是念佛人,我念阿弥陀佛,我专修专念,专的是什么呢?专到妄想里去了,专到没有法则中去了,没有法则你越专越烦恼,越混乱,越无奈。但我们要是有法则,有实际内容,那我们专进去,有味道,有乐趣,有增益相,那我们就爱乐它,就喜悦它,就欢喜地去修持它,就是你愿意去实践它。要不然我们的实践意乐没有,就是意愿没有,那你这个法则是实践不下去的,你深入不了。现在深入实践净土一法的人的确屈指可数,念佛的人很多,但得法的人很少。说这个得法不是得失的得,就是如法的行持,就是涉足法则实际的内容、内涵,如法地行法。你不如法地行法你就会多为失心,说念佛怎么没有利益啊,念佛怎么没有收获什么的。

回向门,这必须得重点讲一讲了。“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这是回向门的修持。那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怎么能不舍一切众生呢?就是回向为首,就是把佛功德和盘托出,回向给一切有缘有情,令其在往生的大利上得以安心抉择,这是这个法的修持内容,就是利他分修持。前四门是自利修持,第五门是利他分的。

我们知道一切众生但能自利,无有利他业力,那你在这个法门怎么能会利他呢?在净土法门有两种往生,前四个,自利是入功德——天亲菩萨这么讲来表达这个说法,善导大师在延续这个教言的时候,把这个倒过来了,我们回头再来说这个情况——入功德实际就是所谓的往生的问题了,这个往生就是趣向于菩提,趣向于自利入功德的一个修法。

那么这个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是成就大悲心,是利他分的修持,利他分的内容就是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利他就称为出功德修持,但为利益有情,不在得失去观察了,但为欲令有情得以往生彼国,得以安心,得以成就,得以出离生死苦海,称为出功德,这称为返向。这一点呢,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没有这样提,但是这个方便回向提出来了,方便回向的内容没有这样提出来,天亲菩萨是这样讲的——返向往生。我们一般只谈往生,没有谈返向,那一般我们大家谈的返向是死后,死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以无量神通善巧度脱众生,这个也可以称为返向。但这个五念门的修持,是即下往返,就在我们现世中以往返二种修法来回施自利利他,不是说舍报之后之事,就是说现下的问题了。

不舍一切苦恼众生,我们现在是何以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呢?回向为首,以这个大悲心来念佛,来回施阿弥陀佛清净不舍的愿力,使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因为我们回施的是佛陀的愿力,佛陀不可思议的功德,你没有什么畏惧,也没有什么疑虑。我们作为一个凡夫,可以仗借佛力来利他,令众生往生彼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修持,是返向往生的修持。这是必须得提出来的一点,这个在善导大师的文字中呢,在这一点呢,他虽然也是返向往生,但是他有遮,我们下去可以查一查。

因为我们今天谈的是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善导大师有一个特别突出的说法,我们要在这个地方作一个完整的复述。在五念门中,他做了一个特殊的说法,他把三四门作了一个调整,他把这两个次序调整了,就是把天亲菩萨的这个教言作了个调整,他把作愿门放到第四了,把观察门放在前面了,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个事情,把观察门放在作愿门前面,实际说是很有意义的一个事情。这个事情我们来用推导的方法,我们不妨来推导一下,推导一下我们再来观察,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们都知道,作愿是奢摩他的修持,观察是观的修持,那么止观二法呢,我们通常一定要止在前,修观在后,这是次第说。他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要把它倒装过来呢?这是让我们先依观,在这个观察的过程中,令我们生起愿往生之愿。这二十九种观察是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通过观察,我们凡夫的心呢,说不好听一点,可能我是这样,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我们经常可能会观察到唯利是图,这虽然是个贬义词,可能对我们都比较亲切,这个凡夫的心是没有利他就不起早啊,没有利他不会去实践他的。那么通过二十九种观察,可能会生起往生之愿,这个愿是从心里可以生起的,以前可能有遮,用遮的方法,这个地方他是成为主动的愿望了,凡夫就唯利是图。他作了这样一个调整,这是不得不提出来的一个在教义上、教理上的一个差别。

我们还有点时间,把这个“作业”提示一下。我们说信愿行,现在我们就谈谈这个行的问题了,善导大师把“作业”分成四个部分:恭敬修,无间修,长时修,毕命修。

(注:后面视频资料缺失,文字到此为止)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