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以无量寿经略示净土二种往生》02


学习内容

(一)依止圣言量,畅明畅佛本怀之法

因为僧众的安居,应大家的要求,这节课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回顾回顾我们对净土法门的整体认知,通过《无量寿经》啊,《往生论》啊,尤其是《无量寿经》。我们希望在这九十天中呢,每一周有这一节课。

我们依止《无量寿经》的经文,给大家提示提示阿弥陀佛的因地,或者说净土一法的大事缘起,或者说弥陀信仰的大事缘起,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法藏比丘因地所发誓愿及其成就。

下半卷所宣化的,阿弥陀佛随顺众生所传递的净土的教法,畅佛本怀所畅明的净土教法,二者的差异何在呢?一个是畅佛本怀,一个是畅众生所需。

那我们依止着经典的具体文字,就是所谓的圣言量,来给大家尽量简单地,使大家在这个简单化的情况下,来认识、了解畅佛本怀的净土教法与三辈九品的实践。

一佛所宣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佛为利益一切众生故,所以说顺应众生的法则。佛为畅明佛究竟功德故,来畅佛本怀普度一切的法,佛一再畅明。

《无量寿经》中,这两种对法的叙述,两个角度的叙述,其究竟意义呢,肯定是一如的,或者说归元无有差别。一个是依佛功德、依佛愿力来表述;一个是顺应众生心智差异、选择法来表述。其目的,成就无上道,归于一乘。

好,把《净土五经》印光法师写的《净土五经重刊序》读一读。

【读诵】

净土五经重刊序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若论大机所见,肇始实在华严。以善财遍参知识,末后于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然则华严明一生成佛之法,而归宗于求生净土。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也。此殆大机所见,二乘尚不见闻,况具缚凡夫乎。迨至方等会上,特为专说净土三经,俾一切若凡若圣,同事修持,以期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也。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便已彰明校著。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为观无量寿佛经。在舍卫国,给孤园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诸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复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为阿弥陀经。此三,乃专谈净土之经。而阿弥陀经,摄机尤普。以故禅教律各宗,咸皆奉为日课焉。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令诸阅者,知此一法,大畅佛怀,校彼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以故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金陵净土四经板,已经模糊。修净业者,苦无最清爽之读本。因为铸板,以势至念佛圆通章,附于三经之后,称为净土五经。若论法门缘起,宜以无量寿经为首。今为便于读诵,故以阿弥陀经为首。阅者谅之。

民国二十二年岁次癸酉夏历元旦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这个《净土五经重刊序》是近代净土宗大德印光法师所撰述。大家以印光法师为净土法门的第十三位祖师,他来判定净土五经所叙述的教法内容,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他在这个地方做了一个叙述,《普贤菩萨行愿品》在这个地方就提得少一些。

那我们就依着印光法师说《无量寿经》所宣化的机制,来表述我们这个夏天、这个安居要谈的。依《无量寿经》来谈阿弥陀佛因地,及他成佛之后所摄化众生的方便,我们来依《无量寿经》。

那其他的——《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们都放一放,来专谈依《无量寿经》所说这个“若凡若圣,同事修行”。

“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

他宣化的内容就是“现生”,以期现生出此娑婆。出此娑婆是什么样的人呢?实际就是九界众生,讲的所谓的菩萨、贤圣、凡夫有情“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是此生,“以期现生出此五浊”。

《无量寿经》印光法师这个介绍,就谈到了所谓“凡圣同修,九界同归,等蒙摄受,咸得往生”,这样一个净土法门的纲领性的主题,就是佛力作用的主题。

为什么今天拿这个本本呢?我们来学习这个内容呢,不是我们后人,或者是某一个人无事编造,或者说为了引发一点什么说法杜撰出来的,实是有圣言量的依止,有像印光法师这样的大德,他们所撰著的文字,乃至他实践的法则所表述的《无量寿经》畅佛普度众生本怀之法。

我们依着这个圣言量,来谈论阿弥陀佛的因地,他的发愿成就,果地成就,及果地摄化众生的方便,无外乎二种方便——顺应佛本怀说、顺应众生需求说,这两种方便。

因为顺应众生说呢,大家都容易接受;顺应佛说,不易接受。那我们就来依圣言量,来给大家找到这个依止,使大家在圣言量这个依止上,去多观察,多实践。以带来我们承接佛力——“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的这样一个畅佛普度众生本怀的法。我们能融入其中,随顺佛力,随顺佛愿,重罪消灭,善根彻底地能彰显出来,现生出此娑婆,究竟于无上道,得不退转。

他依据的文字,实际并不多,但是他有圣言量的依止。我们要把他摄生这一段文字,尤其下半卷,找出来。

希望大家在圣言量的依止下,不断地学习、串习,逐渐简单、清晰、可行地去实践这样一个佛心,就是佛的果地觉为我们因地心的这样一个殊胜缘起的法则,来畅佛普度众生的本怀,也畅一切众生三无差别的本怀。

明果法师开示

师父在之前,他有一个导读,也就是说他讲到了整个的这一次学习无量寿经的经要义的缘起,这个缘起以“势在必行”作为一个开端。为什么要“势在必行”呢?其实就是我们学净土教法,长期处在一个抉择不清晰的这样一个状态。

大家都在学,大家都知道:在这个时代是以念佛得度生死。但是怎么个念法?其实是很迷茫的,各种各样的念法都有。虽然师长在弘扬果地觉教法当中,他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这个过程,也有很多人也一直在学习、在实践,但是大家的依止——就是内心的所缘,到底是从哪一个角度去实践的?这个地方仍然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所以一直就处于一个信解的层面,甚至信解都没有精准。

所以师父呢,在2024年的夏安居,他观察到我们大家在学习实践果地觉的过程当中,有这样一个特别突出的现象,也感受到这种时局,众生的这种巨苦:因为瘟疫、战争,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不断的频繁的出现,对于众生的这种逼迫。我们如果还是对于这么超胜的一个法门,不知道怎么具体地去实践,其实就是没有办法真正地得到这个法利益,是非常非常可惜的。

所以师父以这样的一个“势在必行”之心,讲出了这种《无量寿经》的两种往生,来为一切众生在实践处作一个彻底的抉择。他的重点,就不是说要把这个经义一点一点地去给我们开演,就是说讲全经,他就不是这种讲的方式;最主要是针对我们实践当中的问题,给我们作精要开示。

这个精要开示,应该说从有净土法门以来,没有任何一个大德从这个角度开示过。

一般讲《无量寿经》,我们知道《无量寿经》是净土法门的根本依止经典,净土法门的依止,实际上就是佛讲的圣言量,这一点大家要特别地清晰。现在说东说西怎么样,你不能够离开圣言量,而净土是唯佛与佛才能宣说的,所以它就是依佛的宣讲。最早是净土三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和《佛说阿弥陀经》,这是三个根本经典。这三个根本经典里面,又以《佛说无量寿经》为根本中之根本,是净土经典之首。

为什么呢?因为它主要讲到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是怎么发愿的,然后后面就是怎么来为一切众生做这样的一个回施的。所以它讲到了净土的缘起,就是:净土的缘起是以阿弥陀佛的愿力成就为缘起的。这一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因为接下来就会讲到这个重要在哪个地方了。我们很多人如果不是在《无量寿经》的缘起处——在这里去认知、在这里去依止,那么我们必定会落入一个“我们自己要怎么造作”的这样的一个误区当中。

大量的人在实践净土,都是以自力在行持,只是把阿弥陀佛的愿力当成了一个外缘。所以长期以来,实践都存在一个“我能不能往生”的问题,能往生或者不能往生。或者我的状态怎么样?我念的好不好?有没有功夫、有没有一心不乱、临终有没有把握?或者我要怎么作为?种种的这种犹豫徘徊、进进退退、模糊不清,都是在没有这个《无量寿经》的缘起,和一切众生在净土法门这里应该以什么为缘起,就是阿弥陀佛最早的时候他是怎么来成就的?然后他是以什么样的一个方式来给予众生这个成就的?在这上面是不清晰的。所以应该再次的回到《无量寿经》这个净土的缘起经典这里,来让我们清晰。

这个经里面开出了两种角度,这两种角度呢,其实都是以佛愿力。但是它一个是畅佛本怀,就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师父后面专门地把印祖的《净土五经重刊序》,把它让一个师父念了一遍。就是把这一个净土根本经典,就是由我们的十三祖印光法师,他这个是一个判,就是祖师他能够在这个上面来为我们做一个决定说,就是他来给我们说出来《无量寿经》它的纲宗就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

这个里面,全部都讲的是什么?以佛力摄受众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佛的本怀。这是祖师为我们把佛的本怀给我们点出来,这个就是《无量寿经》下卷开端的说,是依“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它是不可思议的,它才会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慑受,咸得往生”的。这不是我们凡夫想的,我们凡夫想就一定是,你要干点啥,你最后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来换取往生,这是一般人的思维。那这个呢,在《无量寿经》里面,三辈九品也有表述,但是这个是依众生的角度。

这两个角度如果没有师长,就是没有这些为我们择法的祖师们,在这里给我们指出来,其实我们怎么看经,怎么看都是凡夫眼在看,看不到这里。所以师父这一次,就把这两个角度非常清晰地给我们指出来。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且基本上就是一个点眼式的一个教授,就是把净土的眼真正地在这里点出来、为我们指出,而且呢,是以前人没有在这里作这种清晰的对比的。

一般在讲经的法师这里,讲完了,就是依“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然后“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基本上都是在这里一带而过。因为这个其实仿佛很难在这里有相应处,都会觉得怎么就一念欢喜就不退了?怎么就即得往生就不退了?大家比较愿意看的、愿意研究的,都是后面这个三辈、三辈往生。因为九品实际上是出现在《观无量寿佛经》的,那么《无量寿经》里面它就是三辈。那三辈大家一看,我们是哪一辈我们就可以对号入座。我们凡夫对于业相的执着,一下子就安顿下来了。

其实我们之前听的大量的《无量寿经》的开眼,都是以三辈为重要的内容,而且都是反复在这里开示,非常详细地开示,以便于我们自己择取我们是哪一辈。我们努把力“舍家弃欲,行作沙门”——我们是上辈;如果我们不行的话,中辈;再不行我们至少下辈。然后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咋样是发菩提心?那么一向专念就是行持,最后怎么怎么……大家就研究这些,然后看自己能做到哪一步。基本上是这么一个状态。

但是师父呢,在这一次整个的讲述当中这一块他不作细讲。而真正重点在讲到依佛本怀、畅佛本怀,远超九界委屈业的这一个佛愿,这个真是为一切众生,从我们忽略过的地方重点拈出,然后来对比,就这两个角度,实际上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两个角度的,你读经文的时候呱啦呱啦就这样读过去了。我们看都是凡夫的角度,但是师父就能知道:这个角度,是以佛的角度说的;那么其它的是随顺众生的强烈执着、自我造作业习的,他不接受佛的这个角度,所以这个叫作什么?“诽谤正法”,是不接受的、违逆的。对于这样伪逆的、诽谤的,那怎么办呢?佛以大慈悲、大方便,然后设了这个三辈的设置。这种实际上是一种方便,它不是这个根本的所在。但我们众生的眼睛也就看到这个方便那里去了。

所以师父这一次讲述的,是要把佛的角度给我们。大家要知道,这就是师长也是一种弥陀的示现,他是给予你这个角度,他不给你这个角度,其实你哪来的这个角度啊?这个是我们应该永远顶戴师长的一个地方。因为在这个之前,就算是我们说,印光法师他也说了“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慑受,咸得往生”,我们读完了还是就读完了。我们读完了也没有一个人,在依佛这个角度真正地把它拈出来,把它重点地捶下去,就捶在我们的心里面,没有吧?

反正我自己读了好多遍《五经重刊序》,这些话都喜欢去念,包括什么“一切法门都是从此流出,一切行门无不还归于此”,这些都觉得就像刚才这个某某说的:非常优美啊!因为印祖他有文字般若,这个真的是在这上面,让我们的内心里面去感叹他讲的很好。但是并没有对我们实践教法,真正地我们自己能够从这个当中来看出点啥来,只不过是感叹一下文字而已。有时候我以前看《印光法师文钞》,还会感叹他的对仗工整,就完全看到文学上面去了!就没有办法真正的在这里确认。

所以我们的慈法恩师,他最伟大的是这个地方。他真的是为一切众生,把佛的角度在这里,一锤子给你“钉”下去了。所以说呢,这个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势在必行”。因为我还记得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们当时师父上完了之后就结束了,所以就问师父了:这节课有没有标题呢?因为当时觉得也可能这叫第一节课、第二节课,是编序的那一种。结果师父就说了:这叫“势在必行”。我现在还知道就是这个当时对我——因为是我在那问,我就感受到了那种震撼,就是真正地体会到了师长为什么要开这个课。

他在内在里面,是他有一个观察,是这样的势在必行,就是要把这个角度给我们指出来。而且因为课后,陪着师父回家的路上,师父又进一步的阐述了在课堂上没有讲的这个,为什么“势在必行”。其实师长说这几十年的传法,他一直在点这个角度、一直在点这个角度,但是呢,他其实从来没有把它对比来讲,就是依佛的角度和依众生的角度,他没有这么清晰地把它对比着来讲。

为啥呢?其中是有原因的。就是因为大量的法师也好、各种的流派也好,他们都是依众生角度的。他们都是这么讲的,而且都是觉得这么讲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以前师父虽然一再地讲,是依佛的角度,但他并没有什么——是对比性地去讲;也相当于说,没有让大家在这个上面觉得:三辈九品好像是什么?是另外一个角度。都觉得是:前面这样讲过来,然后就应该讲后面了,大家都是在这里是把它抹平的。

虽然师父在提前面,大家也觉得:你也没有反对这个后面,那么我们是比较关注这个后面的。但是这一次讲,师父是把这两个是对比起来讲的,而且重点讲前面。他说,会激发教界很多法师级别的人,可能会一下子激起他们内在里面的那种不认可。师父一直其实是比较注意避开这种东西,好像人家觉得,你在好像是不是跟人家不一样?其实没有什么,师父只是把(净土?音频不清晰)之眼把它挑出来明说了。但是就这一个行为,也是师父几十年就没有像这一次的这么挑明了来说,不想造成一些在这上面的,别人来攻击、来到这里面说:你在讲什么?难道就是我们讲的角度不对吗?或者怎么怎么的,这些争论。

但是这一次为什么要讲出来,就是“势在必行”。是以大悲心故——就是顾不上了,你们要挑衅也好,要批判也好,要怎么认为我在跟你们对着干也好,你们不承认也好,我也要把它讲出来了。这可以说是几十年不吐不快的一个东西了!为啥?因为如果我们一直就是最后这一点不明说的话,其实大家因为脑袋里头,以前太多这样的东西了,我们心灵的深处太多三辈九品的这种东西了。所以他没有办法完全的,就是以善知识力来给他决断。他只是说,就像有一些会问,说你这种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不是也只是净土法门的一种说法而已?对吧。那么我们还有别的说法,那我们可以挑啊,我可以挑这个说法、那个说法,你这个也不过是一家之言呐,现在还有人是这样子认为的。

所以师父呢,他为什么第一要把经典拿出来,我们就不要说是一家之言,还是不是一家之言,我们不讲这个,我们把经典拿出来,就是圣言量拿出来,特别是净土,它只有圣言量能说话。因为那个是佛讲的,菩萨讲这个他都必须从佛那里来。第二个,就是一定要为众生来择法了,在不在这里下一个锤子,就是给它一锤定音。众生仍然处在一个抉择困难,或者说认为自己抉择了,但是在行的时候还是模糊的。他习惯性地会按照众生的这个角度、这个业习的角度,自己怎么造作的这个角度去,所以说的是果地觉为因地心,但是一念之间就到那个因地心为因地心那里去了。

所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这一个精准的实践,他一定要拿这个圣言量来说事儿,要拿圣言量来说话,要拿圣言量在这里来确定。然后我们在实践的时候,这个“即得往生,住不退转”的利益,就是这种“自他受用不二”的展现,我们才会真正的体会到。否则,我们一直其实我们体会不到什么叫“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所以这句话就像是虚设的,那果地觉说了半天了,大家谈的都是自己的感受,就是“我怎么样”、“我这下感受好了”、“我这下感受又不好了”,就是这些东西。

所以说这个“势在必行”。

我那次从师长那个内在里面去体会到了,去体会到这个“势在必行”。就是他心里面其实做了好久的功夫了,真正地一直在观察,一直在观察,然后观察到去年那个时间因缘的时候,他觉得必须就这样讲了。就是把无量寿经的两个角度,依佛的角度还是依众生的角度,就这一点,其实这个是实践当中特别关键的。你们讲再多,背这一句、背那一句,是即心即佛呢还是是心做佛呢,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呢,还是其他的一些,就是我们在果地觉的这种学习上面,就有非常多的窍诀教授,有非常多的法语法言,我们都可以去背诵,都可以在这个现缘现前的时候去用。

但是其实大量的人,还是把这些都用到从自己这里用了,就这一个地方太要命了,太要命了!确实师长深刻地去观察了,大家不是不实践,不是没有学习,但是一用就用到那里,一用就用到那里。所以依佛的这个角度,是需要大声疾呼了,是需要大声疾呼了!是一点点用众生的东西都不要用了。以前这个含含糊糊的用点儿,大家也觉得含含糊糊的也觉得差不多。你只要一含糊,这两个东西是没办法含糊的,一含糊那个作用力就差远了。只要不站在佛这儿,就全部是九界众生业,管你是菩萨业、声闻业还是众生的善业什么的,就瞬间掉到九界委屈业里面。

那种清净、圆满、无碍,立刻就变成了不清净、不圆满、也有碍了。是不是?所以这地方太关键了。而佛这个角度是我们最最陌生的角度了,我们熟悉的是众生角度,众生角度。有时候就是努把力,好像觉得还是不是有点声闻的角度、菩萨的角度?当然也很勉强,大部分都是凡夫、众生或者三恶道的角度是比较多的,勉强念个佛都是自己念得咋样。佛那角度你就找不着,确实是这样的。

那么必须先在这里去提醒大家:依佛的角度。哪样是依佛的角度?是我们后面要学的,但是本节课大家一定要完成。就是这一个缘起——势在必行的缘起,是来自于长期实践的模糊,就没有真正地领略到《无量寿经》它的经眼在哪里、它的核心在哪里,就《无量寿经》到底是什么?其实说完了,无量寿经就是依佛愿,就这么简单了,他的佛愿完成了然后回施给众生。那么我们在运用的时候,这一点这个角度,这个角度要清晰。所以我们背了很多的经文,包括《往生论》它是依《无量寿经》的,它是把《无量寿经》把它浓缩成《往生论》的实修指导,就是五念门——你的身、口、意、智、方便智怎么样来作为,但是它的这个体还是什么?是佛愿,它所依的全部都是佛愿,它所缘的全部都是佛愿。但也并不是叫你去怎么造作,你只是通过这五念门随顺得入这个佛力,就是依佛怎么个依法?就是这么个依法。

这个全部最后就找到《无量寿经》这里,那《无量寿经》就找到佛愿这里。佛愿是完成时,所以一启用的时候是这个完成时,它不存在说好啊、坏啊这些,你用的咋样、你用了多少,它不存在,它是整体的启用,整体的启用。所以它这个一念,不是我们那个分别念,意识心的那个一念、两念的那个念,而是确认的那一念。

今天跟这个菩萨在探讨,他说有时候他一念之间一瞬间体会到,但是过后感觉又不在了,去找感觉,这个不是那一念,这个是感觉。那一念是确认、确认,确认了以后就是这个东西了。所以一念即得往生是指的是这个确认,就是那个不生不灭、不进不退、佛愿已经完成的这个完成时。那心就安在这里,即得不退,究竟安稳,那个才能安稳,否则大家就不安稳。这个什么安心、起行、作业,他安不了,感觉上肯定是安不了的,感觉就是好啊、坏啊,安在自己的造作身上肯定也安不了,因为自己一会儿挺能造作的,一会儿又不能造作了,就是这些。

我们就看看我们实践当中出的一切问题,都出在你一瞬间你在用佛的愿,你在安住在佛上,还是你突然就迷糊了,就觉得你在造作,造作还有分好坏,然后你有进有退,然后你这个地方就是一下子觉得我又没感觉了。有时候觉得挺有感觉,有自受用了;一会儿又好像没有自受用了,好像这个自受用是一个抓不住的东西,对吧?你说,我总想找、找到原来那个感觉,就是一找感觉那指定是九界、九界,掉九界里面。所以这个远超九界的委屈,我们就要在这个地方,这个角度这里,首先要很清晰。

所以我们清晰过后我们再往后学,你看他一节课是扣一节课的。所以我们要分享的时候,今天大家的分享,有的是没有扣今天的主题的,这个是要跟大家说。你们学习东西,一定每一节课(要扣主题)。为什么分这一节课和下一节课呢?因为这一节课有个重点,你要在这个重点这里真正的领会了,然后我们再往后学。否则每一节课你都在说你心里的感觉,这就是你一直无法依传承教授而行的问题。

大家就是这种随顺,虽然我们上一节课筹备会反复地告诉大家,你们的分享,第一个,一定要扣当天这一节课的主题。第二个,就是你怎么运用这一个主题给到你的这一个点,其实就是让大家学会随顺。但我看大家还是不太容易学会随顺,就是还是按自己的角度。所以为什么你们很难接受传承?这个东西,净土唯是以随顺得入,其他没有别的。但是平常就不懂什么叫随顺的人,一跟你说你随顺这个,他不晓得怎么个随顺法,是不是?就像我们这种很具体的东西,已经这样子教授了,但是大家一用的时候,你看你还是自己处理。

刚才像大家的分享当中,就向西他是依教奉行了。他会知道这一节课讲的是势在必行,最主要是依佛愿还是说依众生,这两个角度。后面就讲到他自己在实践当中的问题,其实还是就在感觉上面了,这个是自己检查到自己,也就是说依了自己了。后面像他举了几个例子,像什么扔垃圾、散步,随顺。包括看到别人占座位,他用的时候他就用唯佛是念了,就用佛的这个角度了。你看我们一般比如像他说扔垃圾,有些东西是别人可以捡的,那我们就把它弄出来。有的时候你觉得弄出来比较麻烦,你看就是人我们只要在自己的善恶业当中,我们总会有挑拣。就是这样是不是就不为自求了?那样子是不是就为自求了?

今天有个小朋友还跟我说,他认识一个人,怎么是不耽误别人法身慧命?我一看还是在自己身上做文章,你能耽误了谁的法身慧命?别想多了,想多了!你应该什么?唯佛是念,就这么简单。其实整个娑婆世界只是一个投射,我们自己要干点啥呢?我们投射阿弥陀佛就好了。其实这就是我们很简单可以做的事情,这就是唯一的以佛的这个角度出去的。所以你到底你要干这个、你不干这个,他就很轻松自在的抉择就可以了。你可以这样、你也可以那样,但是我们现在就是我必须这样、我不能那样,好像就是这个里面自己可以作为和造作一下的,其实就是唯佛是念。

包括后面说到的,我们以前喜欢路见不平就要去出手,或者至少我们要出嘴,要跟人家说你这不对怎么怎么地,或者心里面至少会觉得他不对。现在你就知道,其实从你内心来讲,你也只有唯佛是念。当你唯佛是念过后,其实你作为的空间是有的。你可以作为,也可以不作为,怎么样都不依你的造作,就行了。对吧?全部都是在这里唯佛是念,其实这个就是势在必行。

大家现在并不是说我这个作为对不对?我应该做到什么程度?这种东西都太多太多了。不是说大家不是好人,问题你可能不是个念佛人。大家现在作为念佛人这一点比较差,所以势在必行是指去念佛是势在必行的。你扔个垃圾你念佛,你散个步你念佛,或者是说你看到别人什么现象你都念佛,这个势在必行。

念佛是最简单的了,但是你看我们除了念佛,我们总想干点啥,就是这个地方是岔口,就是岔口。所以向西在这个上面他已经就知道这个岔口了。

以前我们就会是在自己的作为上面去挑挑拣拣,也还觉得好像对自己是不是挺严格要求的?但实际上这个都是众生业,你怎么地做,也是众生业,是不是?那你抉择念佛然后你怎么做,那个随因缘,是不是?因为我们说怎样做才能彻底不为自求?才能够为别人?就像说见义勇为,我是不是要去挨那一刀,去把那个小偷怎么样?都不是。不是叫你作为,也不是叫你不作为,叫你唯佛是念,对吧?这个很重要。但是我们就想不到这儿,我们都觉得唯佛是念之后,是不是我还是要干点啥?你可以干,你也可以不干,看当时的情况。你说那我是不是要完全展现出我那个不为自求的那一种东西?那都是你想的。我们不为自求就为他求,对吧?是不是要牺牲我自己呀?所以我们看,我们一下子就会觉得,哇塞,好害怕啊!其实佛不会让你做凡夫做不到的事情,你做到的就是唯佛是念,这个是可以做到的。而这个是取用佛力,反而把什么事都办了。

一念佛周遍法界,心佛众生等蒙摄受。但是我们一说我们念完佛之后要干点啥?马上掉到我们自己那个业力里面,你干点啥?你能干点啥?不过就是些造作。然后佛也允许,但是不是让你在这个上面去犹豫徘徊的。所以唯一抉择,势在必行,唯佛是念。

向西呢,应该还是说他知道本节课这个内容是总纲、是总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在具体实践当中我们就要知道,它是总纲所以它就很好用。你啥事你就是回到这个总纲,不就完事儿了吗?对不对?以前我们总是要分一个,比如说我们就觉得,我们学法就是跟别的不一样,然后我们就挑,就在这里去排斥、对立,什么是世俗业,什么是什么……就是我们好像学法是一个不一样的业,这个还是没有在这个本质处。

总之只要我们一产生二元对立我们就搞不定了,是不是?所以这个地方抓住这个总纲,然后在一切时处都去运用这个总纲,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达到的一个目的。而且这个势在必行,希望大家能够体会到师长在这个上面的紧迫感,是因为我们长期实践都是在一个模糊不清的一个状态上面,所以我们也要在这里彻底地去随顺师长的心,要依教奉行。

月畅在分享上面比较重点的,说到了印祖的这个重刊序。她在实践当中,就是念佛来面对,不用对治,安住在佛号当中,这个也是一个唯佛是念的方法,也是可以的。包括后面说好像申请退休当中有涉及到妄语的这些情况,那也是唯佛是念,这个是对的。就不需要在这里去评判,评判别人的言行,或者我们内心产生对立,或者有时候就想我要是不依着你,那你不给我好好办,我后面是不是很糟糕?这些犹豫都不需要,就是唯佛是念就可以了。这个也是很简单,这种运用是没有问题的。

耀罗呢,其实在这个运用上面,你就是还是喜欢用自己的方法。就是,是心是佛的这种印契是没有问题的,确实呢,这个就是在这个现缘处,我们当下去体验到佛力住持,用佛眼来看,这个没有问题。但是我们本节课,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在体会依佛跟依众生这两个角度的对比。这个其实师长以前在上课当中,也反复地提醒我们,其实我们可以就是去对比一下。因为你一对比,你就发现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角度,对吧?你说你现在,是心作佛这个你都不用了,就是心是佛,是当下印契,但是与本节课它的具体的在这个上面还没有太大关系,处于一个就是自我在运用,给大家呈现一下。

确实也能看到,我们很多时候,就包括后来耀愿的这个分享,就一直说你预习了很久,但是你不晓得分享什么,其实你是怎么预习的就怎么分享。就感觉到大家内心里有个劲儿,知道吧?就是说很难随顺,他总是说我是怎么样的、我是怎么样的。因为大家可能现在真正地在那个完全把自己内心里面的这些东西放下来,就是随顺这样的一个共修的这种分享,现在还是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杠着。

就包括说领悟三无差别,其实他不是要靠自己去使劲往里头钻的。我们有很多莲友特别想领悟什么,其实念佛是很简单的事情,就像是吃东西一样的,你只要吃了,你就能知道这个味道。所谓的领悟,其实就会是什么?就自力就开始用力了。因为领悟它实际上是突然间发生的,是完全不经意当中,就那么那么地用力的时候,它一定是在意识心的这样的一个造作的情况下面。

所以这个本节课的内容,为什么你一下觉得不知道怎么分享,其实因为你还是在自我的状态里面,就很简单。自我状态里面还是什么?就是我们说的,依众生的那个角度。这就是分享当中,大家的心态一眼就看到了。

比如说分享的这一个次序,我们在之前,在第一次我们学往生论细学的过程当中,反复的就跟大家在这里做了一个交流。后来我们大家就比较的能够去随顺这样一个角度,所以后面才会有那样实践的真实效果会出来。因为就是每一节课不会空过,但是大家不随顺的话,我们总要把自己是怎么样跟本节课没有直接关系,或者我是不是就已经是心是佛了,跟本节课没有直接关系。因为本节课强调的是什么?就是:依佛还是依众生,非常清晰地在这里明确,然后这是势在必行的,这一点呢,大家要知道。

所以后面耀愿以前是没有分享过的,我感觉大家内心里面就有一种:我不知道你这要干啥,我现在不知道说啥怎么怎么……他是内在里面真的叫无处安放自己。你随顺这个课程设置就可以了,对吧?先说这节课讲的是什么,后说自己怎么实践的。所以你是后面分享的,你说我只是听到了就是好像势在必行,就是依止,这个是模糊的,心里面还没有真的来随顺这个课程设置,这个也是一个随顺的训练,你一随顺就得入了。为啥呢?因为本节课不是就是这个内容吗?那你只听到了模模糊糊的两个字一样的,确实我们内心里面还是自我的那种不晓得怎么来随顺的一种状态。包括后面说到的就领悟三无差别这些,了解、印契,它都不是这节课的内容,不是这节课的内容。

今天是第一节课,所以在分享的这个方式上面,要再次的跟大家强调,如果你不能在本节课的内容上面分享,哪怕你重述一遍,你至少把这个重点你知道是咋回事了,然后你才会知道你咋去用这个重点,你这个重点get到了没有?就你是不是在这个重点上面你接纳了,你确实是在这里知道必须去依佛的这个角度,这是一个势在必行的。那么我们谈到后面的,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内容,才有办法顺着这个来。否则第一节课我也不知道说啥,然后最后我就把我现在自己的一个点,跟本节课没有直接关系的抛出来。这种分享是不合格的,我在这里要给大家再次的提醒,因为这个很重要。

其实呢,学习的方法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整个果地觉的实践,其实它就是缺乏这个学习方法的教授。我们大家可以反观一下,我们很多人学了一二十年了,一直处在一个转发链接,然后读诵,然后大家你说一嘴、我说一嘴。有的时候是说的是跟这个分享的内容有关的,有的呢基本是就是自己内心里面的现行的烦恼,有的是有一些体会,最后说完了大家还是不知所云。就是有没有精准的实践到教法?或者说今天学一篇、明天学一篇,想起来大家又学一个专题,最后到底依什么?大家觉得师父讲了好多个专题,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是不是为什么这么久都是停步不前的?或者说是不清晰的?或者一会儿觉得清晰了,好好好,我现在清晰了。你看吧,过两天又不清晰了,就没有真正的清晰。为啥?其实跟学习的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组织大家一起来学呢?其实就是来导引我们的那个杂乱的思想,和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慢慢引到以法则的轨迹,把我们那个杂乱的思想,就像是装到那个套套里头去都行,对吧?装到那个法里头去,进入法则的轨道。所以我们把这个轨道都定的很精准,就是大家不要乱跑,你的思想不要乱跑,你要接受这个引导。

我能非常清晰地看出来,就是以前接受过的,他到现在他在这上面就很容易,比如说向西这一种。但是以前没有的,你看他就会是迷茫的。其实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就是这样的一种表现,你就可以看到,为什么我们随顺得入佛愿有这么难?我现在就说这么一个分享,为什么就是不能够在这个上面去随顺,对吧?耀罗也是以前分享过的,但是到现在还是属于这样的。

就是大家心里面那个自我,它要随顺它可真是找不到角度,就是这个角度已经卡到这里了,还是不随顺,所以这个是要大家注意的。因为如果后面还是是这样的话,其实这种课程的就是很细的一种设置,和每一次具体的对本节课内容的消化,包括我们认知的消化和在实践当中的消化,就达不到了。所以这个不是故意来挑大家的毛病,说鸡蛋里面挑骨头。我这里就没有什么说随喜大家的分享、都分享的特别好,这可没有。

这个在现在就跟大家提出来,就是本节课的这个分享,大概就是向西还能够按照课程的设置来分享,其他的我们大概都是在自己的(角度)。当然像某某她这个分享她怎么实修的,就是在这个运用上面的,她能够在这里去直下的去念佛,这个也是没有问题的。那其他的,我们跟本节课这个内容它不搭嘎,确实不搭嘎。没有凸显这个,那么后面的东西其实就会无序,会无序。所以这个引导,大家要真正的是随着来,不要觉得委屈了你,就是这个设置才能够让我们的自我的心调伏下来。

我深深地感受到师父讲了这么多年,大家学都是以自我好乐(yào)的角度学的,实践也是这样,我们就很难真正地去随顺。所以呢,我在这上面做一些这方面的尝试,就是因为有上一次这个学往生论细学的这一个尝试过程,然后看到了大家在这个随顺上面,开始慢慢慢慢地去接受了,就是觉得这个是很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那我们现在才来学这个更加的必须要随顺的,就是《无量寿经》的两种往生的抉择。因为我们在学往生论的细学的时候,它的内涵,就是整个的往生论它的那个点,我们去认知去实践也是挺多的。但是《无量寿经》的这个两种往生,其实它是精要义又精要义了。它除了随顺,你可真是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发挥了。以前可能有时候大家还可以自己发挥一下,这里就是这一个角度,反复的强调这一个角度,那么我们随顺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训练,这是一个训练。

现在我们说到串习,初学者多串习,但是呢,你要从那一个角度去串习才行。我们念佛还是很多时候是从自己这个角度,包括呢,就是我们不对治,但是我们专心专意地念佛,但是你要认知到,其实它还是佛力住持的。在这一点上面,如果从佛的角度来讲,他也没有我们自己作为的份儿,所以我们就接纳好了。

所以如果我们只是从自己作为,我虽然说是念佛了,但是是从自己的作为这里出发的,其实他还是没有办法在这个——完全是在佛力住持,我们呢,只是接纳佛力住持这个上面,从佛的角度上面来去契入。这东西它是非常非常精细的,因为一念的差别,它差别就很大。所以我们在后面的学习当中,可能会在这上面,反复地我们来学习如何随顺。

所以你的心调柔的时候其实就非常好办了,所以现在感觉大家这个心里面,还是有点像犀牛皮一样的,它很难调顺,为什么要抽大家来分享?你一分享就能把你心里面那个状态显现出来,对吧?

所以这个很有意思,分享本身是一种随顺得入,倒不是说分享好啊、坏啊,看我们在内心里面是否接纳、是否能够随顺?就能够在这个法义的这样一个认知和运用上面,是一个随顺得入的这个角度。

好,我们今天的这一节课就分享到这里。再次强调一下它的重点,就是“势在必行”。是依畅佛本怀的角度,还是说是依众生这个角度,我们在内心里面要非常清晰地抉择——要依畅佛本怀的角度来实践,这个是“势在必行”的。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南无阿弥陀佛,一起来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5599341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