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依《无量寿经》根本大事缘起学习净土
刚才,我们读到依止《阿弥陀经》,有“信、愿、行”持名的修法;依止《观无量寿经》,三辈九品,各作增上修持;十六观中,若散观,若定观,《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修法;当然十大愿王,《普贤行愿品》中所宣,以十大愿王来实践普贤之德,那样也是一个念佛方法、净土修法;《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亦复如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如香熏染,入香光庄严,若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不相离远。
净土五经各有宣化,皆名净土。
那为什么净土五经,或者净土过去的三经,皆是佛所说的净土教法,又为什么各有所表呢?时节因缘,面对的生命的群体,若法身大士,若诸天,若诸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若对人类有情,宣化各异。
当然,我们归结到一论说。一论说呢,经题《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为什么我这几十年来,始终一如地坚持《往生论》的交流呢?就因为它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它是依《无量寿经》来说五门修法,把众生的身、口、意,把贤圣的智、方便智,归结到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五种行法上来。所礼拜,乃至回向,皆依佛本愿力、皆依佛功德来作表述。
就是说,《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皆在宣化“佛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这样一个净土实践的教法,或者说它的重点在于此。
虽然都是净土的经典,我们依着印光大师的教诲,我们把它区分一下,不混淆在一起,不制造法门与法门之间的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把那些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先放一放,唯宣《无量寿经》果觉因心的这样一个修行方式。
可以自己找一找《五经一论》这个序,自己也可以下去读一读。
读一遍呢,大家要把《无量寿经》那一段文字圈出来,以区分其他经典所宣化的内容之别,一定要区分清晰。我们不是在扯裂这个佛法,是为了让我们大家简单化,依《无量寿经》这个根本大事缘起,来学习净土。
因为五经呢,涉足因缘广大。像涉足到《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从《楞严经》二十五位圆通中摘取出来,安放在净土五经,这个是近代印光法师所倡导。那过去的善知识呢,把《华严经》中的《普贤行愿品》摘录出来,或者说原本就是一个单独的著作,拿到净土三经中来,成为净土四经。那原有的净土三经呢,本身的量,因为翻译也好,什么也好,各显功能,虽然同说西方阿弥陀佛,实施的法则有异。
所以,希望我们有方便的人呢,可以把印光法师对《无量寿经》这一段评价摘录出来,有手机更方便,一查就可以,把它摘录出来。摘录出来,我们再讲,后面的课程过程中,你不断地看一看印光法师这一段文字,那我们引导的主题思想就比较清晰,就不劳我去多作解释。
那我们今年夏天这样一个安居日子,是不是应该把它清晰起来呢?我认为机会成熟了,应该把它拿出来。因为经常听到一些法师,也经常有一些法师,也有莲友们,来跟我辨识净土,大家来讨论,或者说交流净土的一些实践、认知。许多法师很惊奇,说法师你所讲怎么跟大家不一样呢?我说,我依止的东西比较单一,如此而已。以前也复杂,复杂起来呢,于法不易实践,交流起来诸多困难,除众生疑惑少有方便,欲除疑惑,结果给别人增加了疑惑。
那专一学习《无量寿经》,依果觉因心,可行。“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不再是口诀,是一种作用力,是一种直下的印契与推动,是印心的最简单的方便,是《无量寿经》最直接的宣化,是阿鞞跋致的内容,是畅佛本怀的作为。
畅佛本怀,普度众生,圆成佛道,在《无量寿经》法则的实践内容中是充分的。
明果法师开示:
好,今天是中秋节,大家都有祝中秋快乐,中秋是圆满的日子,我们在今天来学法,这个是最圆满的。一切众生自心犹如满月,是圆满清净的。今天我们用这种方式来过中秋节,就是跟阿弥陀佛,跟莲池海会,跟一切在这个时候去印契弥陀圆满功德的莲友们在一起,是很有价值的。
那这一节课,其实就是让我们知道,净土五经这个根本依止经典,它各个的角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其实我们是学净土的人,很多人一提到净土的根本依止经典,也是会比较知道是哪一些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包括后面加进去的《普贤行愿品》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成为五经,这样一个净土的依止经典的一个体系。
但是这个五经,它的内涵是不是一样的?大家说这都是说的净土,都是介绍的净土。所以基本上我们对于五经它各个的角度侧重,我们很多人内心里面是不清晰的。大概知道是哪五部经,大概知道都是讲净土的,至于说我们很多人修行都是在各个经当中去抓一句。
就我抓这一句,这一句就是“一心不乱”,出自《佛说阿弥陀经》,然后“一心不乱”就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有的人要抓《无量寿经》三辈,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有的人抓《观无量寿佛经》九品;有的人当然就是《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有的人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其实这个都跟往生净土有关,但是它的角度都不一样。
所以,这个其实是师长在这个地方,为我们非常清晰地把每一部经,它的角度跟大家讲出来,而且是用特别简洁的语言,就是它的重点它是从哪里契入的?这个仍然是以一个点眼的方式给每一部经点眼,这个非常重要,就是“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就是在这个一句话当中就给你搞清楚了,五经它的契入点是哪里。
所以大家一听师长的这种教授,其实就不用你在那儿掉进那部经里面,你也不知道到底它的经眼在哪儿?它在实践上面它到底是从哪里着手的?大家是不清晰的。这么多年其实没有人真的把这五经,这么清晰的去说到它的契入角度,大家基本上都是拉平了说。
那么净土的根本依止经典是《无量寿经》,我们要依根本经典来学净土的根本。那为什么《无量寿经》是根本依止经典呢?就因为只有《无量寿经》是从根根底底讲到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他也是舍家弃欲,行作沙门,就是从他出家之前开始讲,然后讲到他的亲教师是世自在王如来,讲到他怎么去请教他的亲教师,亲教师又夸他很能干,就是说你自己这么厉害,“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你就自己看着办吧。但是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作为法藏比丘,他就已经是什么?仰仗佛力了,就这个缘起处很重要。他就说,佛的甚深境界,非我能够测度的,还是师父您老人家说吧,你直接跟我说吧。
你看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到这一点。那么世自在王如来就更加的知道,这个法藏比丘确实不是一般的学生,所以他就为他展现了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如果是靠他当时的那个,虽然说“高才勇哲,与世超异”等等的——就是资质很高,但是他还达不到可以随意地去参观浏览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
这个靠的是什么力?靠的佛力、靠的师长之力。 在世自者王如来的加持下,他遍观佛土,最后择取了所有佛土当中的最优的元素,最后又经过五大劫的思维,就是来设计这个净土,设计完了之后,又经过无量地兆载永劫的修行,完成了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一个修行的最佳环境,同时就成就了阿弥陀佛。
所以“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到了这个时候,就是佛愿完全成就了,就是我们说的这个圆满的、清净的、无碍的、能够成就一切众生不退成佛的佛果,就在法界当中诞生了。那么后面的事儿其实都是教你怎么随顺了,所以一念欢喜,即得不退,这不可思议功德。后面说还不行的话,就是三辈。
所以我们要知道《无量寿经》,它揭示了净土最深的缘起,把法藏比丘在因地一直后来果地上成为阿弥陀佛的这个过程,是非常清晰完整地揭示出来。揭示出来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说,最后这个佛果就是直接给予你的,你就随顺好了。前面这个过程不是要你去效仿的,不是每个人大家都做一把法藏比丘,而是他这么辛苦、这么圆满,已经把法界的所有的佛刹,他已经都把最优项摄取了,你也别挑了,你也没有他能挑,对吧。你也没有那一个再挑的这个能力。那么佛已经为你挑选了,而且最后为你成就了,一切众生在这个地方就只有接纳的份。
其实因为最后我们来依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是因为我们知道了这个缘起。如果我们不知道的话,大概我们确实就会去选择:我们怎么样可以一心不乱,我们怎么样做功德,乃至我们说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我们怎么样地去积功累德,包括孝顺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最后我们一点一点的持戒,最后我们再来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指定会在这些地方选择一个我们能用得上的角度,或者“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或者学普贤菩萨,最后作为普贤菩萨的这样一个受教化者,在普贤菩萨的导引下往生净土。
你看这些角度,其实很多人他没有真正的有那个能力去比较,去择取。我们择取,就是按照我们业的角度来择取的,所以它都会是什么?它是不完整的,它只能选一个角度。所以大家知道各个流派是咋来的了,对吧?为什么会有这种流派、那种流派,这么说、那么说?因为大家没有真正地在总持上面,咋这个佛果这一点捻出来,就是这个看经眼大家也没有,所以最后我们要依这个总持来随顺的话,你找不到这个总持,你看到的都是各种修法,是不是?要不然我选持名,要不然我选观想,要不然我诵经,要不然我各种各样的,反正这个在各个经典里面其实都有,都有。就看你在哪一个地方去找。那找来找去,不过就是你的角度,你只能实践那个角度,你多个角度你要实践,你就发现不得力。
师长为我们择法,这个“择法眼”,那得真的是具备佛一样的,就是他能够真正的看透所有的净土经典,每一步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然后为我们择取根本经典的法眼在哪个地方。
否则《无量寿经》有些大德也说,《无量寿经》就是根本依止经典。那我们就一直学《无量寿经》,我讲它个多少多少遍,然后我们就一遍一遍地听,每次原来······我也有这么修学,这是某某大德第几次、第几次讲了,然后我又来听这个第几次的。大家反复地听,反复地听,总觉得我只要听够够的,我总有一天我能把它读明白。但是一直到后面都没有真正的明白,只觉得,怎么听,怎么听,也没有找到,到底应该怎么样地去行持,能够熄灭心中的焦虑和恐惧,对吧。总想在这个找。
那么真的遇到师长,是我们大家福德因缘成熟了。就是因为他把这所有的,都为你非常清晰而简洁地指出,而把《无量寿经》的经眼,为一切众生点化出来,就是这个“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也可以说阿弥陀佛的总愿里面就是“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
以前我们一直比较奇怪,我说师父他讲《无量寿经》为什么跟那些大德不一样呢?那些大德就是反复的讲,通篇的讲,要不然就是反复的讲四十八愿。有一个大德是讲四十八愿,反复的讲,说愿嘛,那么依本愿;有的人讲十八愿。师父他不是这样子的,原来有一点觉得:他为什么不展开来讲?四十八愿这个一愿一愿给我们讲,也是本愿哪,如果说愿力的话,四十八愿也包含了佛的这个愿力。师父从来他就是讲那个总的,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或者就是说“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他讲的都讲佛的总愿。现在是真的很清晰了,就是他只告诉你这个简洁的作用力,让你一起就是总的,而不至于掉到各个行持方法里面去,这个总的你想掉下去还掉不下去。
所以很多人说这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怎么样实践呢?不知道怎么实践,就是因为你在这里你自己用不上力。你说你怎么用“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呢?你一用这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那就是佛的力量,那是佛的作用力,是他的内誓外愿的作用力。所以你想掉到任何一个细节里面,你就是说这事儿咋处理?你掉不下去,因为它就是总持法,就是所有的愿的一个总持的力量是落在“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这个眼,也是师长为我们择取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就是师长在这节课给我们讲这些,他是让我们的内心息止了,对五经它的这种徘徊择取。同时也不是你非常模糊地去抉择的,是你很清晰地去抉择的。最后又在《无量寿经》这个根本依止经典上面去抉择了这个经之眼,能够作为你将来去行持的所依,是不是这样?所以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跟着师长的引导。你不要说,反正这些我都知道了,是一个知识。其实他是为你的心里面,很清晰这个抉择,他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能少的,要不然别人后来说你为什么选择了《无量寿经》呢?我就不太知道,好像慈法法师帮我选的。
那《佛说阿弥陀经》讲的啥呢?就像我们说“信愿行”,“信愿行”,“信愿行”从哪出来的?你要知道它的出处。像这个蕅益大师作《弥陀要解》,是根据《佛说阿弥陀经》作的,那《弥陀要解》是真正“信愿行”体系所依的,所以他的所依,其实是《佛说阿弥陀经》。因为里面反复地提到,舍利弗啊,你要信、你要愿。
然后最后是我们给他总结出,就是后面若一日一直到七日这个一心不乱。但我们以为就是我念,念到七天的时候我就一心不乱了,我只要一心不乱了,好,临命终时佛就会来接我。所以大家就认为那依《无量寿经》这个可能是三辈,但是如果依阿弥陀经的话,就一定是一心不乱。因为经上不是这么说了吗?所以大家就去打佛七去了,不是说了吗?“若一日到七日”,所以大家都是从字面上来认知的。
那么我们在这个“信、愿、行”,从我们凡夫的角度去理解的时候,觉得那真是再明白不过了,信了,就发愿了,发愿之后就要去行,行落到哪呢?念,念多久?念七天,念到什么样?念到一心不乱。就是大家挺会处理法的,觉得,哎哟,这可是处理的明明白白的。所以说大家可以知道,其实就像我们说这个晚课里面,为什么选的是《佛说阿弥陀经》,因为大家觉得这条路太明白了,而且念是这个佛号,这个佛号最容易,《观无量寿佛经》这个观想那可太难了,这整不了,像善导大师那种还差不多,我们依这个《佛说阿弥陀经》这个简单,这个简单,然后你看“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不是又把临终这事儿提到了嘛,对吧。咱这目标可清晰了,就是临终的时候,等阿弥陀佛来接,完了就去了,对不对?
所以为什么说“信愿行”系统为什么这么大受欢迎了?它特别符合我们众生的现行思维,觉得很好理解,对吧。非常好理解,你不信,你怎么发愿呢?你不发愿,你怎么行呢?这真是每一个扣都是逻辑很清晰的,对不对?但你去行吧。无量的人按照《佛说阿弥陀经》行的,就会发现这信,信到啥程度算信?愿,愿到啥程度算是愿呢?那么行,行到什么程度呢?一心不乱好像越来越乱,一心不乱特别特别的难,甚至比很多都难,就这四个字很好念。
但是要想念到一心不乱,我们认为的那种一心不乱,确实太难了。那么一直都在乱的时候,那下面呢,就是下面临命终时,这咋办呢?没到这个份儿,那是不是下面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不来了?所以焦虑是来自于这个环节,可以跟大家说。所以我们就反复打佛七,我又再来一个佛七,我又干干净净的从第一天念到第七天,三、四天有一点点,到第五天一定在想买火车票的事儿,第六天收拾行李,第七天“塞哟那拉”(日语:再见)。打佛七基本上是这样的,第一天安单,第二天熟悉环境,第三天大概比较稍微熟悉一点,第四天状态大概最好,第五天心里一定在合计这买票的事,因为我们打过好多佛七,好多个。都觉得我们是严格按照这个经典来的,所以说最后都不晓得到底,你败在哪儿了。
所以这就是没有看经眼,你看师父给我们读《佛说阿弥陀经》怎么读的?“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就这一个地方马上就不一样了,是阿弥陀佛在执持名号。所以若一日、若二、若三、若四日,我们现在想想是不是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佛力在住持法界,当然是他在执持名号,所以我们是随顺。七是什么?七是圆满数,从一到七是圆满的。
一心不乱是什么意思?从开头到结尾,本心从来不乱,任何时候都没乱过啊,对吧。哎呀!真是的。那“其人临命终时”,其人放弃了自我的造作就是临命终时,所以阿弥陀佛随时都是接引的。
你看从这个角度去看,是不是《阿弥陀经》呈现了完全不一样的境界?这就是看经眼,看经眼。你这么看《阿弥陀经》也不难哪,它也是佛力住持啊,它也是什么?佛愿的一个直接的给予。
再加上我们看这个敦煌版的,不是敦煌版的,是玄奘法师的。其实敦煌版里面他就添了那几个字,就玄奘法师的这个版本: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八个字在以前的那个版里面没有,其实这个是有的,就是说这个还是佛力住持令你的心不乱,是慈悲加佑。
所以说就把我们自己信愿行要怎么造作,你看是两个角度的,是佛的角度。我们就是随顺,当然就是什么?心不颠倒,意不散乱,就是这么简单了。
所以你要从点睛这个眼,把无量寿经的这个眼点了之后,你拿这个眼再去看五经就完全不同了。《佛说阿弥陀经》就是这个角度了。那说《观无量寿佛经》那更容易了。因为到后面“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这一个我们从这个九品,从上品一直看到下生下品。五逆十恶众生,临终的时候是“火车”现前,这个火车不是我们现在坐的火车,是地狱境界现前了,猛火现前了,还是什么?佛来接引。
你说你地狱境界现前,你有啥修行?你有什么功夫?这个时候完全是佛力住持。你只有那一念什么?愿往生的心,所以愿生即生,而且就是说念不出来都不要紧,但做什么?愿往生想,作意都可以。就是到这个程度还看不出来吗?不是俺们自己他的那个功夫,不是那个作用力。
所以说前面又说那么多,定散、散善,就是怎么去观想,那个是接引什么?像韦提希夫人那样根器的众生。然后后面,越到后来就是为了什么?韦提希夫人实际上受益了,当下就得无生法忍了,包括五百侍女。但是韦提希夫人就发菩提心了嘛,那将来的众生怎么办?我现在是依佛的加持力,那么将来众生怎么办?所以又在讲,将来众生怎么办,就讲到后面了。
所以大家有了这个经眼,你再来看每一个经讲的都是这个经眼,但它也兼顾了其他的角度,是为什么?是因为各个时代不同根器的众生,也有各自的因缘不同。就像韦提希夫人这样子的资质,直接是受到佛的加持、释迦牟尼佛的加持和阿弥陀佛的加持,是属于佛的很亲很亲的眷属,所以这个因缘是不共的。因为韦提希夫人的启教,所以又为末世众生,把这样的一个佛力住持给我们点出来。你看善导大师就是以《观无量寿佛经》来为净土楷定古今的,就是说:“一切的善恶凡夫往生净土,莫不仗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就是依愿往生的,跟我们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
包括说到后面的这个导归极乐,还有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其实讲的是唯佛是念的问题,还有讲到一切的法身大士最后是什么?求生西方,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普贤菩萨是位后普贤,行佛之德。所以在《无量寿经》最开始的时候,所有的净土的菩萨都是德尊普贤。什么?因为普贤导归一切菩萨回归极乐,所有东西最后都回到了净土的核心精要,就是是佛的愿力。
但是如果你没有师长给你点过这个《无量寿经》的这个核心内容,你绝对会看到把普贤菩萨你就会看到普贤菩萨那里去,大势至菩萨就看到大势菩萨那里去。所以这个“唯佛是念”你也看不到,你就会说是我们自己都摄了六根,有很多人是堵死了六根,不是都摄六根了,堵死了六根,希望能够净念相继,就跟前面的那个一心不乱一样的。
致力于净念相继的人,总发现念是不尽的,他去找那个净念找不着,他就不知道念本净,只有在这个地方净念本来相续。它就是不间断,不夹杂,为什么?因为心是没有办法被割裂的,本心,讲的都是本心的事儿。
说为啥叫看经眼?因为它是从本质处看的。我们是从事相上看的,是从现象上看的,我们就看不到这儿,因为我们没有到达这里,就这么简单。
所以这一个地方,大家一旦清楚了这一个眼,你用这个眼看一切净土经典,你就能知道它其实都是在这个地方是核心的。如果你是用众生的业力处看,那你一看都在讲不一样的路子,所以还是这个畅佛本怀这里,还是说是随顺众生的业力这里。所以师父教给我们的,实际上是让我们可以看明白一切的那个经眼,特别是净土。因为净土,连声闻和菩萨都不能讲,因为他们不知道啊!就是佛的角度,师父给到我们了。
大家把这个清楚过后,因为这个提纲契领的东西有了,我们后边讲到的这个实践,其实就非常简单。所以现在下面就是大家谈到,我们各个的实践,应该都知道是在这一个点上,就是佛力住持、佛愿这一个上面来,在日常当中反复地去实践。
刚刚那个妙世分享得挺好的,为啥呢?因为妙世我对她的印象,就是以前我们到汕头的时候,只要我们一坐在车上,妙世就说:师父,吃零食。只要我们坐在哪儿喝茶,师父,吃零食。特别能买东西,就买的是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她心很细,她特别特别地能够买各种各样的零零碎碎的很全面的所有的东西,然后给你供养,确实是很随喜。
但同时也说,这咋办呢?好像任何时候你就能看到,这个心也是很容易落到零零碎碎的现象上面去。所以现在妙世能够在像过节的这种时候,没有再在这个上面发挥你买东西的能力,差不多就行了,也能够在这个琐碎的事情上面,都去用佛愿印契,这个就是这么久学果地觉,慢慢真的知道这个法怎么用了。就是从一地鸡毛的生活当中,真正地用佛愿给它透过去,安住在我们的本性清净上面,用念佛来令心回归,这个确实是非常好的。
那么妙莲,这个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飞跃。以前可能真是不知道怎么用,虽然说在用,但是都感觉到内心里面总是还是处理不干净,处理不干净。现在通过我们非常细致地去观察我们的内心,为什么处理不干净?还是有那种疲累,还是有那种心里面呐,不舒服的这种感受。其实就是没有彻底的用,没彻底。因为我们都说我念佛了,我就是念佛了,遇到烦恼我知道念佛,我知道用佛愿去印契,但她没用到底是什么?就这个唯佛是念的“唯”字,她没有真正地摄一切完全地去摄入佛愿。
就是我们内心里面只是表皮的用了一下、念了一下,然后心里面还是存留着很多的,这些你心里面的抵抗啊、不满啊、对立,还在那个地方,没有彻底的消融。所以现在大家用,要在这个地方很细致、很彻底地去给它用下去。你用下去,这个地方有开头了,后面就好办了。因为后面你会发现法性是本来安住的,本来安住的,就是不需要我们好像要使好大劲儿一样的。就是说,本来就没有这些所谓的残留,这些残留是如幻的。那个时候用,就特别的省力了,特别的省力。
因为现在我们的好坏善恶的那个评判的念还太重了、太重了,所以我们在用佛愿的时候,我们也要非常重的去用,好像要洗刷刷、洗刷刷一样的。当你这样不断地去运用佛愿的时候,它慢慢就淡化了,慢慢就淡化了,你就会真的安住在法性平等,一切现象的本质处安稳。那么你的现象界,其实它也会很微妙地发生变化。
这个过程它是倒过来的,一般人的第一念都是去动外境,然后自己这里他不会彻底地处理,他还是滞留在对外境地评判,因为只有对外境有评判才会不舒服。就这个分别是要彻底地消除才能自净其意。所以净土的核心要义,其实真的就是在这个上面,就只有佛、就只有佛,一起就是佛,不念众生业。好的也不念,坏的也不念,就不念众生业。所以每次我们觉得需要处理众生业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真实处理的东西。
就是在佛愿这个地方,因为你没有认识到它是真实的,它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它是现成的;而是觉得真的有个现缘,那现缘可不好了,又在杀生、又在吃肉、又在干啥的,那么应该要去处理,处理这个现缘所造成的各种情绪,内心的残留。其实还是有什么?有颠倒的这个就是认知,什么时候当然这个也就是接引了,用佛愿来接引,就从现象界接引到本质。当你用的时候,就是不要倒过来用,这个方向要清晰,都是从现象回到本质,而且本质要彻底在这安稳。然后后面你就会知道这个本质才是真正的,就是那些幻化的东西,慢慢它就脱落了。
其实对于我们来讲,我们长期,包括你经常,因为我说到妙世,你们都是汕头的,我对你们的世俗生活也比较熟悉。你经常提到就是婆婆,就是有一个婆婆在心里面是我们用法的一个对境。所以用到现在,其实还在处理这个东西,但也没有问题。慢慢,慢慢,慢慢的,你最后你其实你会真的在这上面发现,并没有外境的那一种我们觉得很难以忍受的东西。只是因为我们不断地在建立,不断地建立,越来越显现它的不可忍受,最后就到了一个要崩溃的地步。
你上一次分享说:如果没有果地觉,真是活不下去了!还是有点凄惨,其实这种难受还是心里面的那种对立,所以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念,这个地方,真正地去要运用到佛愿,是要在内心去认可这个佛愿这个显示一切法本来清净圆满、本来无量光寿,这个是事实。我们把幻境看得太重了,太重了,所以说这个境界,它总是就是好像它磨你很长这个时间,就像是没个完,又来了,且上一次是过啥,这次又过中秋怎么的,下次马上又来什么东西,因为很快又要过年了嘛。
所以真的,我们一定要在这个上面,真的把这个颠倒把它消除了。真的我们是颠倒的,颠倒的,颠倒的,你要知道是你颠倒,并不是外界。要在这个地方南无阿弥陀佛,安住在这个法性平等这里。后面你就会发现了,你心安住了,其实境界它就慢慢消融了,你就把这个正过来了,正过来真的就是佛力住持了。
至于说耀泉,耀泉的用法还比较生涩。因为为什么你后来觉得:干嘛不去争呢?要去找一找领导。这个里面还是有委屈的,有委屈又念一念,念一念能不能接受呢?接受一点点,一会儿又冒出来了,又念一念。其实为什么她会有不停地反复,而且是心里面有怀疑,就像那天那个耀广问的:这慈悲就没有底线吗?对吧,就我们说忍耐有底线吗?我忍,我忍,我忍无可忍,最后我就爆发了。其实因为大家其实没有确认,就这个确认键其实是没有真正的按下去的,对吧。没有按下去,所有的一切都是被“我所”利用的,就是法性那种彻底的不为自求的那个角度,你就get不到,对不对?
你心里面稍微有点不公平的想法,你就念佛想要把这个想法按下去,想要把这个委屈藏起来。结果一会儿它又冒出来了,它从哪儿出来的?从“我”出来的。因为一开始就说节日值班这件事情,老板太不公平了。这个已经成了你的缘起了,你后面来念佛的时候,你要想把这个你已经给它贴了个标签“不公平”。你要想把它变成就像大变活人,突然变成另外一个东西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没有看到我们那个起心动念,为什么不公平?就是我们打工仔经常有的心,对吧。
就是老板肯定是个坏蛋,他照顾那些老员工,我们才来,欺负我们新人。我们全部用世间的这种认知以自保的心来看,结果你还自保不了,从业缘上来讲你们就是后来的。一般来讲新来的就是受欺负,这就是世间的丛林法则,对吧。就是这样的,谁都是新来的傻呵呵的,然后人家把那些坑都丢给了你,你就在坑里蹲着,你还没办法。像萱萱最早上班的时候:他们都休假了,那些姐姐都休假了,就剩我一个人在这里干所有活,后来节日已经过了,姐姐还是不来,我还得继续干她的活。我说谁叫你新来的,真的是很有意思。
为啥呢?其实世间的这一切确实是,它是一种因缘法的显现。其实在它显现的时候,我们确实只有接受的份,接受的份,但是并不是受气包。因为我们是干啥的?是念佛的,是印契本质的。但是你只有不为自求,你才把这个本质印契的下去。我们为自求,实际上这个印章盖不下去,盖还是“不公平”,再盖还是“不公平”,再盖还是“不公平”,最后就变成了一个强迫自己来接纳这个“不公平”,然后念佛就成了委屈业了。实际上缘起是没有不公平,因缘法就是公平的,对吧。
说句老实话,就是那些什么老员工,他之所以能享受这个待遇,他是从新员工受气开始的。现在他可以不受气了,换成你。其实我告诉你,世间法也是公平的,也是公平的,一切的现象都没有不公平的。主要是你从自己出发,啥都不公平,对吧。啥都不公平。你要是能够从整体出发,你会看到所有的现象,它都是因果循环的,没有任何不公平的,啥也不差,啥也不会缺,所有的都是相当相当精准的。因果不会有一毫米的那种差错,没有。
那么我们在这里,其实从因缘法上面来讲,你也可以真正的把那个不公平消融掉。但是从佛愿这里,你一定要知道是彻底不为自求这里,从本质上面从这里是缘起。如果一来是从现象的不公平缘起的话,我们再来念佛,其实它就缘起错乱了。所以你这样念,你就摁不平那个东西。所以为啥心中有疑惑呢?因为你想要用念佛,来消除你心中认为不公平的那一个缘起,缘起无欺。当我们认为不公平的时候,我们在生气的时候,后面的结果就是后面的果报全部都是委屈业,你没有办法去违背缘起的力量。
我们之所以要念佛,其实就是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去观察这个缘起,就是要观察到起心动念。像你的疑惑,它是来自于你没有观察到那个起心动念,然后就已经在开始念佛了。这就相当于,硬要往上盖一层东西,而不是用念佛去观察起心动念,一下子通过念佛来彻底地把这样的一个缘起置换了,换成清净缘起,换成平等缘起,这个就叫“觉”。就是一切法本来清净,一切法本来平等,就没有什么委屈了。
因为从平等心里不出什么委屈,从平等心里不出什么生气,从平等心里没有什么接受和不接受,对吧。这就是法性不动,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观察不到起心动念,其实实践的时候是没办法用的。你说,哦,我回归到,可能还要好一些,你说我把它回归到本质,我回归到这个清净平等。但是其实我们像耀泉你不是这样用的,而是我们想要把这个内心里的委屈,要给它弄没了。就是我们要把现象弄没的时候,是回不到本质的。不是说现象没有了,本质露出来了。那都是说这个缘起没有了,就性空了,不是的。是缘起的当下是性空,这才是佛法的正见。
就像我们说,因为刚刚这个人家妙莲寺下面,人家在进行拜月的一个仪轨,所以他们,就师父们在唱诵这些,其实当下就是清净的。但如果我们觉得像现在他们唱完了,你觉得唱完了终于清净了,就说明你还不知道怎么用法,对不对?所以刚才我们净智师,我们的僧值:师父,待会儿他们要唱,会不会被影响。你看看,你没观察到你的起心动念。因为事没有来的时候,你主动去迎这个事情,你主动的想象这个事情,就是心本来是清净的,你非要染污,就这个用法,就是要看到起心动念。
虽然我们是僧值,但是其实僧值也不管谁在这制造了动静,为啥?因为就这么大个空间是吧,怎么地就是这样了,这就是因缘法,那就接受。接受,其实当下是清净的,对吧。根本在这里就成为一个用法的一个契机,就不会说因为我们要维护这个环境,所以我们要随时去把一切,想和想不到的,我们都得去把它想到,然后来把它预防到,这个还不是这个用法的这样一个契入口。
因为这确实像我们最近用法的机会特别多,因为我们在不停的转换环境,大家一下到了一个寺庙,而且这个寺庙相当相当正规的一个地方。
今天下午跟他们诵戒,我感觉特别好。因为你可以用佛心去看这一切,就特别特别地感动。今天就是我觉得他们诵戒非常地清净庄严,师父们唱偈颂唱特别好,诵戒人家都是真正的诵,就是背出来的,非常如法,很受加持,真的觉得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莅临。
那么其它的这一切,都用这个角度。你用这个角度、这个缘起,用的很精准的时候,其实后面产生的这个效果,它就是受用。它这个就是受用了,就是佛的受用会给出来。
包括下午我们跟这边的法师们,这边的住持师父们在讨论,关于最近建寺庙碰到一些障碍的问题,其实是缘起的问题。如果我们就想到:我已经很生气了,我要怎么处理我这个生气,我是不是要忍?我要一忍再忍。其实这个缘起还是众生业,对吧。如果我们说:我们就随顺因缘,那么因缘拖到任何时候,都拖它个多少年我们都随顺,那你还是在这个众生业上面。
但是现在大家就因为卡的这个角度,就说那我们怎么办呢?除了我忍,我随顺,又能怎么办?你看这就是众生角度,他就没想到可以启用佛力。我说你的业也不要用,你也忍不了多久,你就要爆了。你要去随顺他们的业,他们其实也没想好的,就想勒索,对吧。这俩都不随顺,运用佛力,运用佛力去印契,一切法本来清净。
你看就是这样,一下子就从一个一头雾水,焦头烂额当中,顿然解脱出来。所以大家都突然有豁然开朗的感受,觉得,哎呀,太好了,就是佛派你来的。因为这么一个大事因缘,将来要利益多少多少人,那怎么没有就是佛的一个加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然后又在觉得这些人不懂事、这些人背因果、这些人怎么样,其实这都不用计较,这都不用在这死扛,就是直接启用佛力。所以大家要在这里会主动启用的时候,所有的这样的被动的东西,其实它就消泯了,消泯了。
但现在大家还在从现象界,去透过现象看本质,再从现象界回到本质。还是在这个路上,路上,但是也不要紧,咱们反复地用,反复地用,慢慢地你就会知道,其实一切的境界确实不是我们要去改变这个境界来用法的,就让我心里好受一点来用,都不是。它就是在这个本质处去印契,念佛就是用的佛的力量,不是我们自己在这里有做的多好。
所以并不求我们说,我们念了之后是不是心里马上就舒服了?我就不对抗了、我就怎么样,去落到这些上面,而且我的委屈还有没有?都不是这个,因为你的落脚点它还是在这个感受上面。所以我们起也是从佛愿这里起的,回也是回到佛愿这里,中间运用的全部都是这个。大家慢慢在这里就是唯佛是念,你就达成了。
所以就是我们一节课一节课在这个地方去过,每一次都只过这个地方“怎么用”,那么你就把整个的《无量寿经》的要义和净土的核心的经要,就运用出来了,就不是难事。
所以这一次的学习,我也觉得,因为以前我们像上一次讲《往生论》的时候,还是要化繁为简,或者是说化简为繁,就是给大家讲很细,最后又收拢来。但这一次学这个《无量寿经》的这种两种往生,它是极简、极简的方式。每一次都在这个重点落,落下来。这也是因为前面,我们有《往生论》的这个细学的这个底子,对吧。所以现在一说到这个核心义,大家其实马上就能get到这里。至少大家在分享的时候,对于法义已经很清晰了。只是说像我再来跟大家重新地重述一遍的时候,就再清晰一下。让大家过一遍之后,其实心里就已经完全在这里清晰了。然后后面用的时候,还是有参差不齐的。
但是,我们做了一个对比,我们就会知道就像妙世、妙莲,特别因为你们汕头以前大概就是运用教法的这一个地方,可能都会很多时候落到生活琐事当中去。但是现在能够用起来了,就是这一个总持,这个核心义。但是中间还有一些地方,是不是特别的,怎么说呢?那叫不利索吧,还没有那么利索。但是也没有关系,我们就在这个过程当中,每次我们都这样地去运用,因为这个角度已经很精准了,只是用得程度的问题,那程度都不是事儿。所以说就很轻松,就这样的学习其实是很轻松的。
今天我们就分享到这里。非常的随喜大家,在这个中秋佳节能够真正地以圆满的心,来学习圆满的法。最后是跟阿弥陀佛,跟极乐家人在一起,很好!
好,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 ,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5599341
加网站管理员微信:zhdhtv,进群学习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