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感觉,学不成佛

弟子:学果地觉也有几年了,一般早上起来,自己花几个小时修行的时候,感觉心如虚空,可以看淡一切,能包容一切。一旦回到世俗,接触这些事,开始还觉得行,能面对,随着没有在法上那么专一的去修行的话,到下午就觉得和世俗又融合在一起了。

慈法法师:你那个电池的容量有点小,充了电之后,一放电就跑了。要把我们这个生命当成一个永远具足的功德的样子。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我们要启用自心无量光寿,永远不用充电。你老去充电,充电桩离得太远了,你还得跑一段路。要运用我们本来具足的阿弥陀佛,不要外求。你认为外面我们学习一个法,在那个学习环境中有法,离开了环境就没法了,那不行的。要学一个具足的法则,就是从心地来认知。从心地的认知,在任何时处都是起作用的。

念佛吧,不要念业了。念感受,念业力,实际都一样,都感觉到很无力。不去在那个见闻觉知上纠缠。

弟子:(谈自己的感觉)

慈法法师:觉得,觉得……你要找感觉,你怎么学佛呀?一直在找感觉,怎么学佛呢?找感觉就是抱着石头过河一样的,你摸索着,你怎么能学佛法呢?佛法不是摸索,佛法是发心明确,发无上心嘛,果觉因心嘛,怎么会找感觉呢?

果觉因心,啥感觉啊?没有感觉,超越了感觉。

弟子:果地觉为因地心,果地觉的意思是不是说,我与众生都是佛,本来具足,本来清净的?

慈法法师:这么说也可以,最主要的,在我们学的这个净土教法中呢,这个果地觉就是阿弥陀佛的果地觉。阿弥陀佛的果地觉跟其他的有啥差别呢?根本没差别,但是他这个愿,他是用愿来表述的,用愿力来表述,用名号来表述,表述他的整个的报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来表达他摄化一切众生圆成佛道的这样一个佛力。我们要把这个佛力当成自己现在举心动念的一个源头,一个支持者。我举心动念就是用佛的愿力来举心动念,这就是果觉因心。

弟子:遇到烦恼的时候,怎么启用这个果觉因心呢?

慈法法师:你没有烦恼,你也没有什么,你就是在念果觉因心。我们会把自己的生命隔成一段一段的,一半一半的,我们学这个法就用果觉因心,而不是用烦恼,也不去对付烦恼。

弟子:那就是安心的一个方法。

慈法法师:发心哪,果觉因心就是一个发心嘛,就是一个发无上心嘛。发无上心就是用无上心,用无上心就是果地心,果地心就是佛心,我们用佛心就融入佛心,佛心在我们生命中、意识中起作用嘛。

佛心代替了我们的众生心,我们有一颗众生心,也不怕它了,佛心给予我们了一个具足,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我们用这个具足的心、无量光寿的心,来看自己过去那些这个妄想那个烦恼,再多也没问题,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佛法不是练气功,找感觉,不是那样子的。佛法要解决心地的问题,你要找感觉,你学不成佛,学的就是感觉感觉感觉……今天感觉好了,这儿感觉好了,那儿感觉不好了。今天感觉烦恼了,明天感觉不烦恼了,那没有意思,永远那就在变化中,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我们学佛的时候可好了,学法的时候可好了,结果世俗谁生活不好了。”这都是感觉,这都不是佛法。好也是个感觉,不好也是个感觉,如此而已。你没有掌握方法,你掌握的是一种感觉。

——2024年5月17日慈法法师于北京随缘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