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愿成佛法不孤起,但说空性多生邪见

男众代表:和尚慈悲!大众师慈悲!各位莲友同修:今天上午,出家师父之间有一个讨论,关于我们学佛人的发心。我们应该怎样发心才能比较恰当地与师长、与阿弥陀佛相应?了生死的心是不是应该发?利益一切众生愿成佛的心是不是应该发?这种种发心与我们接受阿弥陀佛的接引是什么关系?祈请师父慈悲解答,阿弥陀佛!

   师:不是太清晰,可能是话题内容比较多头。发心,还是种子问题,我们一直谈论的是种子在现行中作用。我们在浑浑噩噩状态下或者一种业力状态下,学佛、做事情是不成立的。如实知自心,我们去年学《无量寿如来会》中提到如实知自心。要是没有发心,一切修行一切作为都无从谈起了。

我们还从贤劫以来拘留孙世尊、拘那含牟尼世尊、迦叶世尊到释迦文佛来说,每一个世尊都是以他们的修德展示在无量法界中。在我们娑婆世界,虽然有人寿六万岁、四万岁、两万岁到人寿一百岁这样不同阶段的示现,皆是以他们愿力,就是以其发心与修德所展示。没有发心就没有修德——没有发心就没有愿望,没有愿望也就无从谈起修德,只能成为业力业流。

    一切世尊的修德都来自于发心、来自于愿力。我们不管读到哪一个世尊出世的经典或者教法,或者记录他们修行的经历,都是依发心,就是依愿力在因地发愿,一直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愿望圆满过程,就是修德圆满过程,也是发心清晰达成事实的过程。这一切离不开发心,离不开愿。愿是发心的特定标志。过去说以愿标心,因为心不可见、心不自知。不管是凡夫心还是什么心,这个心的形状、色相、大小都没法描述。十法界中会延续出来不同的心、不同的心念、不同的心愿,若迷失者、被迫者、主动者、觉悟者、圆明者,表达了不同法界,都是依愿而成。

    你说三恶道是愿吗?是贪嗔痴的恶业被迫所成,他迷失于恶业习惯中,会形成三恶道的果报。这是业力蒙蔽所推使。像三善道,有一些相似愿望。有人修五戒十善,修诸禅定,行诸善法,就有人天果报——他有这样向往,这里面有愿。过去说五乘教中人天果报皆依愿力而成。这个愿力是不究竟的,是生命中对娱乐对力量的一种向往。像菩萨、声闻、缘觉,他们愿望是能普利群萌,能有寂灭的守护,或者十二因缘观察的善巧,成就出离三界轮回被迫业的这种觉悟发心。这也没有离开愿,没有离开种子。

这可能是个粗重的话题。要是我们稍一不谨慎,又回到似是而非上去;要是不了解心不可见,会随着业力到处摸索,像天上浮云一样,令生命没有安乐,没有依止。有个清晰愿望,像我们读释迦佛五百大愿、读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及其内誓等等,他这些愿望的目的就是标明自利利他之发心。没有这些愿,这些佛依何而成?那又回到但说空性、但说法性的说法上——不说修德,不说愿力,但说空性,多生邪见!这个邪见是什么?断灭见,在孤起之法中妄自这样一种认取。

因为修德他有因有缘——因地发愿,乃至圆成菩提,这样旷大劫修持就是他们修德成就。这是法不孤起之事实,没有那种顽空、顽性的说法。像现在我们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若单说这个性德,就是孤起之法、断灭之相,是无因之由,说不清楚怎么蹦出来这样一个自性、空性。这样人、这样因缘的心地所依,大部分是依于断灭见,或者说被断灭见所欺辱。

为什么谈修德的恩惠?诸佛如来兆载永劫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他发的大愿就是为了利益后学、利益有情。我们来感恩于此,受教于此,承接于此,实践于此。要离开内誓外愿,我们不知道阿弥陀佛的性德是什么,了解不了平等觉是什么,了解不了三无差别,也了解不了九界同归的不可思议功德与利益。这个地方没办法妄谈于性德!要离开阿弥陀佛的愿乃至十方诸佛的愿,我们何以遵循了解性德的事实?那一定是奇谈。

不管是诸菩萨的因地与成就,还是一切声闻缘觉乃至诸佛如来,没有不依愿力而成就的。很多人去南传参加过简短的禅修,从初发心开始修业处,都要立愿;每一个进修阶段都要有愿,没有愿修行不成!没有愿你怎么修持?我们很多人跟着感觉走,说今天很舒服或者明天有个啥感觉、后天有个啥感觉……那永远没办法修持。

许多人参加过朗奔寺的修持,到某个阶段了,好比说修到灭处,让灭相续三分钟、半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来了解这个灭的作用。那要立个愿,要写个小文字,表达一下自己这一段修行的愿望。没有愿望,你的修持有什么依止?怎么前进?达到什么样状态是一个阶段?没有愿,我们怎么作为?没有愿,你怎么推动你的作为?这一点十分明确!没有愿,世间善法也不能成就、不能表达、不能传递,出世法则一定是没有依止。

我们读到任何一个佛菩萨: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是愿;普贤十大愿王,是愿;地藏王菩萨,也是愿;《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是愿;《悲华经》中一千零四佛,都是愿!没有一个佛不发愿能成佛。这地方不需要含糊,大家也不必要含糊。不以愿标心,你怎么知道你的修行方向?你的作为角度?你作为的依止?作为的因?就是种子,你怎么来了解?怎么来实施?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中都离不开愿,离不开约定与愿,时时刻刻都离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