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师父《心经》开示后的一些感悟,祈请师父进一步开示。
慈法法师:我们现在作为一个学习佛法的人呢,还是希望大家去随顺教法去实践,不去夸张自己的记忆啊,知识啊,自己的这种理解。多实践法则,随顺教法实践法则,学啥法则就去实践啥法则。这也想串联、那也想并联,这也想理解、那也想理解,越说就越混乱,思维混乱,表述得混乱,给别人交代不清楚。因为信解力,每个人的信解力都有的,就是每个人的见闻觉知,大家都有一套东西,每个人都有一套。教法是一个……好比说我们学习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念佛的方法,那我们就去实践净土这个念佛的方法,就认认真真地去实践果地觉为因地心。而不是去做多少理解,跟这个联系起来,跟什么通途的教法,什么果地的教法,什么《心经》,和这个联系起来、那个联系起来,要干啥?一门深入,就是在一个法则上,学习了这个法则,我去实践它,不是去做很多的理解,很多知识的一个什么,把它排列成一个什么巨大的阵营,把它串联起来,那没啥意思,那最多接触了一个学问上的概念。实践法则,实践法则去理解,去并联,去串联,让人感觉到不知在说什么。就说自己的理解呗,我以前不理解,现在理解了。理解了又怎么地呢?不实践法则,理解了又有啥意义呢?不管大菩萨境界,还是小菩萨境界,跟我们有没有关系?这都没有啥意义啊,最主要是要实践法则。大菩萨的境界,小菩萨的境界,我们理解不理解,跟我们实践这一个法则,它的直接的关系是什么呢?一张嘴就是我实践几年了,实践多久了,实际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实践一点都不参与,一句话也没有,还都是理解,理解还都是东扯西扯,这叫学问呐!这个知识啊,知识的累积就越累越多,越扯面积越大,但离法越来越远。看似心里轻松一点,似乎知识增加了一点,对解除烦恼啊,觉悟人生啊,带来不了多少利益!一门深入,就是一个法则,一个口诀,我去实践。果觉因心,用果觉因心的方法,去觉悟世间,去念佛,多实践。不希望大家在这学到那么多的知识,希望大家学一个、两个方法,去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是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我用一个方法、两个方法能把它解决掉,或者是说通过一两个方法的实践,能觉悟这个事情,那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说自己的感觉呀,每个人说自己的感觉、自己的见闻觉知、自己的理解,不交流法则,只交流这些理解、感觉、感知、境界。多实践实践法则,所以理解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在所有的通途的教法中,就是大家依信解力去实践法则。我们还想依信解力去实践法则,那就不是佛力住持,也不是果觉因心了。那我们就不是随顺得入的实践,是自己又编排好了一个故事,根据自己编排的故事去演习这个故事,那还是自力的一个修持。我们自力的修持越做,自己的信解越做越复杂、越发达,所谓的理解得越来越多,在现实中运用起来反而越来越难。随顺一个方法去实践,越来越简单。似乎知识少了一些,要信解的那个妄想休息一些,那我们信顺佛的果地觉来做因地心的实践就多一些。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称为万德洪名。这个万德洪名,就是念佛总感觉到不足,要搞点这、搞点那,或者说把过去学的这个东西、那个东西都会加到一起,变得十分地复杂。我们那个信解啊、习惯啊,就是把许多知识揉到一起,而不是实践法则,表达我们学了多少知识啊,有多少记忆的东西翻出来。古人讲这些东西就讲得很难听,好听一点说“拾人牙慧”,说难听的就是……就是有“消化不良”的东西。去叙述这些信解,就变得人像吃饭消化不良一样,那样的味道。
学习佛法简单一些,还回到上节课,“大道至简”,“为道日损”。
学习知识、积累知识,那就是一个知识的积累啊,说“为学日增”,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这是知识。
“为道日损”,人的脑袋瓜子里越来越干净,清净缘起,性空缘起,智慧缘起,展示、袒露的面越来越广大,复杂的东西、啰嗦的、让人迷糊的东西越来越少。
浮想联翩的东西越来越少,就是妄想越来越少或者越薄少,妄想来了越来越无力,联想能力——基本就不要那个联想能力了,就直下要解决什么问题。
所以依本质力观察一切,依清净缘起觉悟一切,依无所得心来得到真正的安乐。
这个菩萨说的问题,就是大家学习知识的一个模范,把很多东西捏到一起,去说自己的理解。
人的知识积累就喜欢得到理解,很多理解。
我们学佛的人要了解自性本来具足,你就不想那么多理解,那么多去积累这些知识,去作解。
为什么很多修学佛法的人,像世间学习知识的人一样的辛苦呢?就是有学无用!不去实践法则,只增加自己的知识,这就累啊!
学习佛法是解决问题,或者觉悟现行。
现行清净缘起,现行就是清净,就是清净缘起的回归,或者就是清净的彰显,性空的彰显,人越实践就越简洁,身心越轻快。
越学越多,越学越复杂,越学妄想联系起来的东西越多,认为自己的知识增加越多,用学多少年多少月来做积累的一个时间、知识的一个表述,那我们就没有运用这个清净缘起。
果觉因心就是个清净缘起,具足缘起,智慧缘起,圆满的缘起。那我们不用这个,怎么去觉悟世间呢?觉悟每一个现行呢?
不觉悟现行,我们学习什么果地觉因地心呢?喊着果地觉为因地心,说着其他的知识,意义是什么呢?
现在很多就是打着果觉因心的旗号,讲的都是世俗的东西、理解的东西,都是知识的积累。相互的攀比知识的积累,相互攀比谁能说会道,意义是啥呢?
只有知识的积累,能说会道,不能说不会道,知识不够多,这样人才会有自卑与骄傲啊!清净缘起怎么能生起呢?不断地培养骄傲的心、分别的心,坚固分别、执著、差异,怎么去实践果地觉为因地心呢?
我们平时要是大家不在一起交流果觉因心,人们的这种分别、执著……知识差异的分别执著,身体好坏的差异的分别执著,好丑的差异,这个人会做人不会做人、圆滑不圆滑、贫富、有没有事业、受什么教育的,大家都会谈论这些东西。相互地闹矛盾,相互地比较,相互地瞧不起,相互地……比自己强就有自卑感,比别人强就会有骄傲。那这些学的佛法是什么呢?
为什么我们学着果地觉为因地心,就不去实践呢?要搞那么多东西呢?
我们平时日常生活交流的烦恼,传递的烦恼不都是那些是非吗?
谁厉害、谁不厉害,谁有事业、谁没事业,谁能说、谁不能说,谁怎样、怎样、怎样,不都是这些东西造成的吗?
那我们要是觉悟每一个现行,自己的业也好,他人的业也好,来用果觉因心去观察、去了解,怎么会闹矛盾呢?怎么会于这些问题中越来越尖锐呢?
就是积累的习惯啊,知识积累的习惯、记忆积累的习惯、业力积累的习惯造成的。
不修行佛法,人没有救啊!你就会走到一个死胡同里去,就是业力的积累,最后不堪负重就死去了。再生就投到你那个最沉重的业力成熟的环节中,去承担那个成熟的新的业力,业力循环,就是轮回不休啊!
我们可以关注一下自己的一些习惯、认知、信解,都没问题,但不能一点法则也不实践。
一点也不实践,那我们上课之前念那些东西跟你没关系呀!我们念着分别念。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那我们“必定”的法则怎么不实践呢?
随顺佛的本愿力,来实践这个不退转的法则多好啊,简洁明了啊,天天念的东西不实践!
我们要去实践法则。净土教法是随顺果觉因心,或者说随顺佛力住持,随顺实践,或者随顺觉悟我们的现行。
不是搞知识积累,搞知识积累我们大家都会很困惑,学来学去还是老样子,学来学去兜个圈子,还是回到自己的业习上去了。
十年八年没有长进,不行啊!三年两年没有长进,不行啊!
这果地的教法,是实践当下就发生巨变啊,顿超九界无难事啊!
因为随顺佛的果地觉,就超越九界的业力的信解,业力的纠缠、分别、执著、积累,解放我们。
中国人过去说,从三座大山压迫中,我们就解放出来了。
现在我们知识的学习是一座大山;知识的积累,依信解作为,这就是我们的第二座大山,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嘛。业力的积累很沉重,信解来指导自己的作为也很沉重。
这种兜圈子,学习佛法不实践佛法,我们课堂学着这个东西,但谈论的是其他东西。
果觉因心,我们就来谈论果觉因心,其他的不谈,就来实践实践,是最简单的。
简单才可以实践,一复杂就变成信解了,就把这些东西揉到一起,东拉西扯,我们就没办法去实践这个法则了,就在信解上用功夫,就在《辞海》里去查学问。
《辞海》里不用学问,那本书往那一放都是学问,能解决你的烦恼吗?能解决你的轮回问题吗?能让你安心吗?能破除你的无明业力、业习吗?
人要对自己好好地问问清晰呀,问问自心,问问自己的选择、抉择。
学习教法不依教奉行,去作解,去积累,去编故事,找感觉,离法太远啊!
闻而奉行,依教奉行,欢喜奉行,依法实践才有意义,要不然真是在这兜圈子。
提醒提醒莲友们,我们是佛法的学习实践者,不是为了学习积累知识,学习实践最为重要。
学习是为了实践,交流是为了实践这个法则,不是增加信解,不是编很多故事,要解决我们已成熟的现前的因因果果。
怎么解决呢?用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来印契每一个因因果果,成熟的因因果果。
它们的本质亦是无量光寿,来印契印契。
或者说让这个万法,或者说让这种种现缘,回入阿弥陀佛的果觉因心中、果觉中,它的愿力中。
或者用佛的果地觉,来印契我们每一个现前的事相,所谓的佛力住持,觉悟现行啊;佛力住持得不退转啊;佛力住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啊;所谓佛愿力的推动,就是我们称名自归啊!
称名自归什么呢?归佛愿,归佛的本愿功德中啊。
“称名自归,即入必定”,这是佛的愿力使然。
要随顺佛的愿力,我们能实践这个净土教法;随着你的知识的积累、信解、编故事,跟这法有啥关系呢?菩萨,想好!
我们这个交流,不是为了交流问题而交流问题,我编排个问题、挤出来个问题,也要说一说,没有必要。
就是我们在实践这个净土教法中,在实践这个法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好、感受也好,在实践这个法则中遇到的感受。
实践法则过程中遇到的信解,没问题。而不是说我学知识遇到的,我信解到什么地方,我只是积累了若干东西,东拉西扯的扯到一起,相互联系,串联、并联,编了一个大的故事网,那要干什么呢?那只能带来意识的混乱。
那我们在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实践中遇到什么了,什么样的一个感受也好,信解也好,在实践这个法则的过程中遇到的信解,没问题的。
我们单单独独地,去用知识编排这个故事,自力信解,那就是一个弯路啊,没有头没有尾呀,那越积累得多,就离法越远啊,就越混乱越不清净啊,识心就越……无明蒙蔽就越多呀!
依教奉行,没那么多……尤其净土教法,用信解的修持,我们很难念佛。
信解,就是使我们信解——我们的现量或者证量就把我们卡在这个地方了,卡在你的现量与证量上了,你怎么能念佛忆佛呢?你就拒绝忆佛念佛。
不忆佛念佛,你说你的证量的意义是啥呢?
谁都有证量,不需要你介绍自己的证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量状态,故事差不多。
实践,学习实践法则,实践交流法则。通过对法则的实践,我们去交流实践法则的一些内容,有意义,要不然就……
说这些信解,大家相互说这些信解,都是消化不良。你也消化不良,他也消化不良,相互说出来的东西,都有点儿酸酸的味道,干啥呀?
依法实践了,去交流实践的过程,实践的一些体验,有意义,相互的支持有意义。
可能对别人来说,别人的实践的角度跟你不一样,但是大家都在实践这个法,相互就会有醍醐灌顶的感受,有法则、法益的支持的这种内容。
要是只说信解,越说人越迷糊。越会说的人,把别人搞得越来越迷糊,越来越崇拜,但是自己也迷糊,别人也迷糊。
我们不会真正地清晰,真正清晰,过去叫“言语道断”,信解就休息了,就是说“狂心一歇,歇即菩提”。
那个“歇”,休息那个“歇”呀,歇心那个“歇”呀,真正起作用了,所谓的“寂灭为乐”,现前就成熟了。
虽然不证实寂灭的这种实相,但我们在运用这个实相,而不染于实相,人就得方便啊!
法则与实践使我们心智光明,分明于现行,了解于现缘,无所积累,无所负担。不可得中真正地能安心,不去追求知识,也不排斥所谓的知识。
想想好,想想好!
好,这个话题就这么谈一谈。
积累知识是人们的习惯,中国人积累财富,积累知识,什么都积累,喜欢积累。
净土教法不需要积累,果地觉圆满得很,清净得很,具足真实,不需要你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