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1日于斐济
祈问:……我们五个人每个人这一路上,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习气,所以一路上难免起摩擦,然后碰撞出各种各样的火花。但是因为我们五人有共同的发心,共同守护的誓愿,就十分自然而然的启用教法,在所有的事情过程当中去实践教化。
这一路上其实我们时刻都在共修,都在学习,也都在实践。每一件事发生的时候,大家都是先观察自心,再拿佛愿来印契,然后当下就回归法性,最后哈哈一笑,说原来一切了不可得,如梦如幻罢了。
如果说我们此行是去参学,若问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的回答其实是学到了很多,但其实都不可得,唯有忆佛念佛守护佛愿而已。
师父以上就是慧日的汇报或者说是分享。慧日在尽量简短的叙述,以免耽误大家的时间,有不清晰的地方请师父给予开示。阿弥陀佛,感恩师父!
师:对,去围绕着一个法则,参学去这些祖师圣地会起到一个很大的……因为我们平时会受环境的影响,那这个环境也会影响我们。当然影响最主要是发心,我们的发心清晰,外缘就会起个助缘,把清晰的发心真正的契合、唤醒无上心也好,佛心也好,实际环境就起这么个作用。让我们来真正的把内心世界清晰的折射出来,或者准确的折射出来。
参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参学我们有共同的愿望、主体。这个就是一个莲友团体或者一个熏修的团体。
要是没有主体,就是没有共同的愿望与法则守护呢,就很容易被每个人不同的习惯意识语言,相互的就会产生一些积累困扰、一些冲突等等。但我们有誓愿、有修行的法则的一个主体思想,一个主体的方向,那这些每一个人的习惯、思维、说法等等,虽然相互有碰撞,但是我们都会被这个主体所摄受也好,所归类也好,这个主体起着主体的作用,我们这些因因缘缘就不会因为这些现象、个别人的现象,或者说大家交织业一些现象,变得飘忽不定,或者说会迷失等等。
这些现象说法状态平时就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这些烦恼,我们有个誓愿、有个法则与主体,大家在讨论这些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这些烦恼的时候,那个主体就起作用了。
我们不断的把它每个人或者说交织的这贪嗔痴慢疑的这些习惯作为,在这个主体下,不断的给它照的越来越清晰,就是不可得呀,就是性空呀,缘生缘灭,个人的一些执著等等,我们看的越来清楚,那么就能通过参学的这样一个过程,有主体守护的一个过程,来完成我们修学的实际操作。那就是说的专修。
这个专修就是不离主体的所有作为的回归,那都是专修。不离这个主体,不离这个无上心的主体,就是念佛的主体,或者是说果觉因心的主体,我们所有的作为都是在专修念佛。
那就是主体起作用,其他辅佐的作为都是在辅佐这个主体的显现。主体对这一些辅佐的现象都会有一个很好的作用,都会有一个很好的作用。这个主体很重要,所以说结社也好,集体活动也好,主体!
大家有个主体,就有一个共同的发心,整个过程中千变万化,那就围绕这个主体来呈现的,或者说为脱离这个主体呈现的。那这个主体就是我们守护的,大家共同守护、谈论、回归的一个这样一个主体的一个法则,或者思想,或者一个愿望。
这样的参学就不会因为业力不同或者业力的积累而造成迷惑、疑惑、烦恼,增加这种人情世故的、亲疏爱憎的这种增加,那会使我们的把现缘就变成了一个法则的一个回归,或者法则的一个运用。
所以呢,法是主体。
我们每个人的作为、意识、习惯,都是围绕这个主体来表现的。过去人讲我们发了这么个愿,或者说念佛把自己的无余供养阿弥陀佛,一切因缘无余供养,那什么都交给阿弥陀佛了。我们该说还说,该做还做,该想还想,只是不是像过去那么执著于我说什么,我想什么我表达什么,而是觉悟。
觉悟,这表达的是什么?想象的是什么?作为的是什么?去觉悟它,去从本质上审观它,这个就不一样了,那就变成另外一个内容,变成另外一个内容。
这个内容是什么呢?那我们在实践中就慢慢的了解,原来同参道友也好,莲社也好,大家作为一个莲友来往也好,原来是要一个主体,就是我们要依法的来结社,依法的来交流,依法的来——在我们结社这个阶段,或者说某个作为阶段,好比说你们参访,像你这个过程中,这个阶段,往返这个过程中,我们依着一个法则,那这法则就是主体,所以依法得安乐,依法明主体,依法的大家就能觉悟每一个人的现行,是个很好的方法。
所以办什么事,出发之前、作为之前,都要有一个导引其前的一个主体思想或者一个法则的守护,这样我们就能专修,在日常生活中专修佛法,在跟人交往中专修佛法,或者说在任何时处,都不说高明话。就说自己应该说的话,应该想的内容,应该给别人说的自利利他的作为。能不能做到的呢?
我们有这个方向了,就慢慢地调整,慢慢的随着法则调整我们的习惯,觉悟我们的习惯,觉悟周边的因因缘缘,慢慢的做。不合适了就调整;合适了就继续做。那这个应作不应作就是在依法为主体的根本参照下边,那我们就会能慢慢了解,善知识们过去讲的专修的这个主体,或者二十四小时念佛,或者系念不乱,或者无间修它的意义是在哪个地方?哦,原来明白发心。
明白了发心,了解了人生的价值,我们有一个法可依止,这三点一配合,那就真正成为一个修行者。要没有这三点,很难成为一个修行者——专修。满嘴念着阿弥陀佛,拜着阿弥陀佛,什么都那样做,行不行呢?那要很专业的人员。那我们要明白发心,明白我们守护的法则,在守护这个法则,在日常生活中该怎么生活,该怎么交往,那个大原则一旦清晰了,就是发无上心,这个大原则认清了,就是方向明确了。
我经常遇到出家师父、居士问这个问题,就是“我做这个事情该做不该做,我做的事情对不对?我做这个事情我选择不定”,经常遇到这样。就像很多人都是成年人,但他们问的比小孩的话还幼稚。孩子口渴了都知道喝水,累了知道休息。很多人看着很聪明,但是都会问这一类话,“我该不该喝这杯水,我喝这杯水如法不如法。我做这个事,我动这个念头如法不如法,非法不非法。我干这个事,我怎么跟人交流,如法还是非法,对还是错,”就是一点点思维、知见都不会管,就是一味的去问别人。这种心理是什么呢?对。
我希望学佛的莲友要学佛,而不是学依赖。学佛它是一个无上心的一个独立的实践,对无上心一个独立实践,就是自觉嘛!
有菩萨弄一颗鸡蛋,我这个鸡蛋应该怎么摆怎么放,来问我,很认真、很认真的。你都感觉到这个活人就活的不知道抬左脚还是抬右脚走路了。就是我抬左脚对头还是抬右脚对头。
你要有个法的学习,你就依法去思维,正见思维,自己去观察啊!特别多特别多这样的这种出家、在家问这一类的问题,怎么会把脑袋给学掉了呢?学佛学的最正常最基本的思维都没有了。我希望大家真是,不要去把自己弄成一个什么,那是什么呢?这不是可笑,就是把自己学成一个什么了呢?
大量的这一类的,就类似的问题,我抬左手还是抬右手,用左手拿还是右手拿才对,实际就是延伸出来都是这一类的事情,我喝两口水对,还是喝一口水对,很多问题延伸出来都是这一类的问题。
大家学佛学成什么了呢?我们要反省反省自己学佛法是干啥的!这有两种,要么就是真不知道,要么就是真正的一点点的责任都不愿意担,什么责任都是别人的。因为啥?这个事做对了做错了是别人给我说的。要么不负责任,要么真把自己搞傻了。
佛法上哪一个引导也不会引导这样子啊,就是世间教育,也不会引导成这样一个极端自私或者极端愚痴的一个自我引导啊。遍地都是这个问题。发无上心去观察它呗,用正见去观察呗,正思维去观察呗。
什么责任都不愿意担是佛教徒吗?变得最大化的贪心,最小的担责任,或者说根本就不愿意担任何责任。起码表面上是这样子的,心里肯定不是这样的。这不是给自己制造一个什么呢,这算是?
所以这个参学,他们这个参学,给大家树立了一个榜样,就是明白发心,依发心而行,就行了。不要像这些菩萨们,这些都是大菩萨,大智若愚啊!说句实话,遇到的百分之九十的问题,都是跟这个老菩萨讲的:我这个鸡蛋应该怎么放?我这一个鸡蛋应该怎么处理?都是这一类的事,实际都是这一类的事。
这能学到佛法吗?这样学下去,佛法在哪个地方呢?实际大量的信息都是这类似的信息。当然呢有些人的确不知道,的确不知所措。实际貌似很大的事情,要用无上心,再大的问题用无上心也能解决它,因为果觉因心的实践,你什么能解决不了呢?
有的人认为是自己生命中一个大的选择,大的转折,拿不定主意,似乎这有情可原。但这个要用无上心看,跟这个放鸡蛋放哪儿是一模一样的。你自己要放哪儿?你自己要干啥?你自己要咋处理?你说我真没方法去观察,因为啥呢?不想对自己这个问题负责,也负不起责任,搞不懂,搞不清楚,所以在十字街头左右徘徊呢。茫然的人们,就是发心不明的人呐!
有智慧的,没智慧的,就是不管是智愚的,聪明的、愚痴的,在社会上有作为的、没作为的,就这一类的话,这一类的表达特别多,为啥呢?正见、正思维不实践。
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的自觉,就是了了分明于自己的愿望与作为,这就是自觉嘛。了了分明于自业他业共业与交织业,我们就不会去说一些可笑的话,做一些可笑的事情,表述一些可笑的迷茫。什么叫可笑呢?自己完全可以解决呀,在自觉的实践法则的这个过程中,都可以解决呀。
上一次一个老菩萨说那个故事我批评了,就有的人说……我说我不是说这个人,就是借题发挥,我每说个事都是在借题发挥,发挥什么呢?大家就在那个地方不在意。实际这个老菩萨说这个鸡蛋这个事,让我一下就想到这,太多太多的人类似的问题了,基本上遇到的都是类似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学佛的人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自己去实践法则,不明自己的心智,去外面寻找说这些现象呢?去外面寻找他人的说法呢?我们在自觉这个地方呢,依法而行啊,正见思维啊,或者说正见、择法、精进、喜、定、舍,我们没有按菩提分去作为呀。
觉支分,我们从哪儿下手都可以呀!七觉支,你就能自觉呀。那我们作为一个皈依佛的人为什么不依法来自觉呢?哦!原来不依法而行的人,不依正见而行的人就会迷茫。这个迷茫什么呢?就是不能断定自己怎么做。你自己的事,你都不能断定自己怎么做,你不是在自损吗?你不是在无明蒙蔽下吗?那你需要法则呀,需要法则的实践呐,需要正见的实践呐。
什么叫正见呐?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就是正见呐!
那无上心,就是给大家一个没有缺失的、圆满、清净、无碍的一个使用自心,使用自己现前业缘的一个参照。你可以选择这个,你也可以选择业习,但这都是自觉呀!我怎么会迷茫呢?我没有依正见思维观察呀。
实际这个老人家挺触动我的,一个蛋怎么摆怎么放、放哪儿、怎么放好,当时是触动了一下、感动了一下。但是把因缘,所有人的心理、叙述、作为一放,都是这么一个蛋,怎么摆怎么放。什么是如法?什么是非法?
似乎我一讲,把这个除念佛之外的所有的东西都否认了,大家要这么想了就对头了。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这个话太准确了!你不承认,你慢慢的回头看一看,观察观察。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什么业呢?无明业!什么罪呢?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带来的烦恼,带来的诸多因缘。
我们每个人要逃离不出来这个东西,自觉这一步就没迈出去。那你说,哎呀,很多集体作为啊,我就不明白了,实际集体业你也应该自觉明白。大家需要协商、需要交流,这个没问题。但就是集体的事业、集体的作为也应该明白。什么明白?好比说我们发无上心,或者说,以不可得的这个正见、无所得的正见来作为,那你有啥不可说、不可做、不可想的?
我们能不能把自己真正的放到这样的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我们要舍九界业来念佛呢?你要认识不到这一点。批评人,我自批也好,批评大家也好,那可能还会长时间的会这样说。为啥呢?实际我们真的还是疏于念佛,多于无明烦恼业习的造作。是不是这样子呢?
以前接触一点菩萨戒,菩萨戒讲,人不准去博彩啊,就是不准赌博啊,不准嬉戏啊,不准歌舞、歌伎啊,不准这个……反正所有的娱乐都给你关停了。哎哟,感觉这个这个这个这个,但是要是从定共,定共跟这个心地戒品一联系起来,原来他放弃了放逸性的、为自作为的这种需求。所以运用自心,他就是有娱乐、有作为,也都是为利有情,展示的所有的作为。原来是于自己的习惯业力上要制止这个东西,而不是说它在所有的交往行为中。那六度万行中交往太多了,角度太多了,就像很多要求大家学五明,菩萨要学五明。干什么呢?里面什么都有啊。医方明啊,工巧明啊,什么这明那明啊,大家都要会,或者说尽量去学透彻它。干什么呢?利世啊,利世方便啊!
原来于我们自身,于我们自身的放逸,自身的需求中,能不能在自心、自心的习惯上不去推动它。那在利生事业上,那你就随缘去作为了,就是主体十分明晰。过去菩萨戒称为心地戒,三具净戒中称为心地戒。僧人作为呢称为威仪戒。心地戒是什么呢?就是举心动念的一个善用啊!以利他以利世为生命安立依止,那是菩萨心地啊。
实际我们现在国内、国外学习菩萨戒、受菩萨戒的人挺多,但是学习菩萨戒、了解菩萨戒的人甚少甚少的。为啥老谈戒呢?实际阿弥陀佛这个教法给你一个全体果地觉,你要是学了这个果地觉,你看僧人的作为,你看那些戒律的作为,你就能了解了,有一颗佛心,声闻的作为很正常,菩萨的作为很正常,那是正常作为。就是所谓的佛菩萨的事业,就是诸佛的事业。原来那个戒律呢,让你一个普通人去享受佛菩萨的这样的行为内容。那也是果地觉的给予啊!给得更细致罢了。阿弥陀佛这个教法是从总相上给一个给予,就安这么一颗心。这一颗心不是你的心,不是九界众生的心,是佛所授予的一颗心。你的心完全要融化在这个心里面才起作用。或者说这个心本来契合,你要认识这个本来契合,你要善用这个本来契合,你的心再跳动,你那业习再表现出来什么,也都是个觉悟的机会,因为佛力住持了,或者说与觉悟融汇在一起了。我感觉念佛人呢,这个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我们应该常念一念,常念一念,念念果地觉为因地心,或者念念佛愿,念念佛愿。我感觉他们这个参学汇报,她讲的很好,对大家是一个支持,就是结社如是,大家团体去旅游如是,大家团体去参学如是,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团体的一个法则的守护,或者说做这个事的善始善终的一个主体,贯穿这个作为的一个主体。这个呢,就是一个修行的一个团队,修行的一次交往。那我们自己举心动念呢,我们也不离主体。那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我们在说某个菩萨的案例的时候,你就不要在意了。大家都一样,一个德行。就是古人讲的,天下乌鸦一般黑,不是你才做那么愚痴的事,做那些可笑的事,是大家都在做,不过是有的人包装过了,有的人把他拉深了。为啥这一颗鸡蛋让我就那么在意呀?实际大家都在,很多很多人表述得很认真,很了不起的大事,实际也就是这么个鸡蛋的事。我希望这个摆鸡蛋的这个老菩萨就不要再解释了,解释很多,忏悔很多,大家都一样。我举的这个例子,不过是突出一点,或者说让我感觉到一惊,这一惊呢,实际平时遇到的人、事,都是这样的交流。都是 “我这个蛋怎么放,我这个蛋怎么摆,我这个蛋怎么摆才如法?” 都是这么一个问题,没有其他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呢?没有依法思维,没依正见思维,没依无上心、当然没依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实践。要实践了,这东西这个蛋往哪摆啊?!我说这老菩萨是个观音化身,起码这个事是观音化现的,让我们警觉啊!我们没有自觉,没有依法去实践,没有以正见去思维,没有安住无上心,没有认识实相、真相,所以说就会说这个蛋怎么摆,这个蛋怎么放。刚刚有这个团队的这种明确主体的参学往返,青岛这一群莲友,他们用心了。我们怎么去参访光明善导和尚的这个灵塔,怎么去参拜这个圣地,其他的过程我感觉不重要。就这个主体我们善始善终,我们没离开这个主体,那所有的那种言行作为,在哪休息,怎么说话的,怎么吃饭的,这都在辅助我们这个主体。什么主体呢?参访善导da师的以前的这样一个“香积寺”,我们来追忆祖师们的作为,来觉悟我们的人生,来觉悟、来实践我们守护的法则。我把这个蛋怎么放,这个蛋怎么放是合法的,这个蛋怎么放是……这个问题,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如法行与我们这个蛋不知怎么摆。大家想一想,我们平时跟人交流东西是不是有?就是我怎么做合适?那跟这个蛋怎么摆合适不一样吗?一模一样。所以我们要依法行就能自觉,也能觉他,也能在团体中起到一个依法行的一个中坚力量,或者守护团体主体思想的一个灵魂人物。我们每一个人要知道自己、九界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所以我们需要念佛,所以我们需要接受佛心的授受。你不接受佛心授受,你就不知道那个鸡蛋往哪摆好。大部分人都是一样的,调换个话题罢了,转个话题罢了,内容一模一样。我怎么想,从昨天看到那个信息,怎么想都是一样的,怎么回忆也都是一样的。我要不念佛,我也是这个德行。怎么摆好?怎么放好啊?自己搞不明白去问别人。因为啥?没有自觉,没有自觉就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安排自己手边的事情。所以这个事情是不是观音菩萨化现的呢?让我们每个人自觉警觉起来呢?基本上我想一想,我接触到诸位莲友菩萨,大家交流,基本上就是这个蛋放在哪?怎么放?你要告诉我,你不要给我讲道理。像我比大家高明一样。我不念佛我跟大家一样,我不知道这个蛋往哪放,不知道放在哪是正确的。因为无明业习蒙蔽着自己呐!因为这老人家提出这个问题了,我认为是个老人家,提出这个问题了,说别人送我一个蛋,我这个蛋怎么放?放在哪?怎么做是如法的。我得去想啊,想什么呢?别人给我蛋,我放在哪?放在哪?怎么放是如法的?我再想一遍呀。我这一想,把所有的问题都联系起来了,所有人跟我交流的,所有问题都是这个蛋——蛋来了,怎么放?放在哪?放在哪是合法的?放在哪最大的利益化?都是这么一个话题,没有第二个话题!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这起码是一个业,什么业?无明业。这个蛋是人人手里都拿这么个蛋呐,举心动念作为选择呀!我们不念佛,就是罪,就是业。不是一个人,是每个人都这个德行。不念佛,就念这个业。就这个蛋来了,怎么放?放在哪儿是合法的?放在哪儿利益最大化?这个话题的结果特别好,这老人家跟我讲:“师父你不用回答我了,蛋拿走了,别人拿走了。送蛋那个人,把这个蛋拿走了。”无法可得了!就是有答案也没有意义了!这不是无一法可得吗?真好。原来问题都是我们自己设置的。心没以寂灭为乐,没以圆满清净无碍而歇心,所以就来个蛋。这个蛋放在哪呢?怎么摆才合适呢?怎么摆才最大利益化呢?我也扪心自问呐,我说我要不念佛,也不忆佛,也不用正见去观察,就用自己的习惯爱好去思维思维,我就骂人了,骂什么人呢?你给我找麻烦嘛!没有蛋,别人送给你一个蛋,给你找了麻烦,你再给我找麻烦,嗔恨心就来了。啊,原来这个无明业习呀,抓一个问题,妄想执著相续,不是贪就是嗔,不是嗔就是痴,不是痴就是慢,不是慢就是疑,不是疑就是邪见!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呀!无不是烦恼!我们不念佛,所有的造作都是烦恼。我尝试着去思维,我说不用念佛,也不用念法,不用念僧,也不用念什么,我就用自己的习惯、感知来思考,我也用善良去思考。可能就是爱生啊、护生啊,从护生的角度怎么思考,结果也是一大堆烦恼,一大堆想法。这样安排不对,那样安排也不恰当,就是究竟的利益究竟是什么呢?把它暖成小鸡子再让它去轮回,那也不对头啊!就没有一个结果!为啥呢?因为无明,我们这个无明业习呀,无明盖着我们的思维呢!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引导着我们的思维!我们只要不依法行,那就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不以正见思维,就是这样的!举心动念就是罪,就是业!我自己真是用了很多角度去思考,就是个烦恼,就是个负担,就是个啰嗦。就用一点点的慈悲心,那就靠到法上去了,用一点点的智慧又靠到法上去了。所以要依法思维怎样思维,这不算个什么,这就是一个造作。这就是一个无明蒙蔽下面的一个不知所措罢了。或者说无明业习蒙蔽下的思维,没头没尾。没有更好,只有更差。这对我挺……以前我感觉人提这个问题、那个问题有各个角度。现在一下看到了,原来都是别人送个蛋,这个蛋怎么放,放在哪,放在哪个地方是最大利益化,这是所有人的问题。这是别人给个蛋,有的人自己会生个蛋。最后这个老菩萨给我一个《圆觉经》的教育。空中华,我们不要说它会它开出什么样的花,然后结出什么样的果,我们不要去追究了。蛋被拿走了!我们要是有啥无明业习的思考,蛋被佛拿走了,我们供养给佛了!或者这个蛋还没生出来,是无生的现象,就好思维了,处理得最干净,最彻底。要不然这个蛋来了,这个蛋放在哪?怎么放?怎么最大利益化?这太不好思维了吧!
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我们抓住它的时候就很容易不如露不如电,实实在在的,结果人就造成了一个负累,造成了一个纠结,造成了一个利害关系的衡量,造成了一个最大利益化的一个想法、妄想。今天青岛这五位莲友去参访香积寺,去礼敬善导和尚,哎呀!让我心里突然亮一下,突然再一次揭示了地藏王菩萨的这个说法,或者说《地藏经》上这个说法——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只要说蛋来了,放在哪,放在哪是正确的,放在哪最大利益化,这都是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就不是罪也是业,什么是业呢?妄想纷飞的业。那你说我们不思维,蛋来了,我放在哪是最好的,放在哪最大利益化,我还说什么、想什么呢?念佛!念念佛再去思考这个问题。念念佛心,念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念念至尊等正觉,再去说,蛋来了我放在哪,放在哪最好,放在哪最大利益化。就是放在哪最合适,就是最大利益化。这菩萨,我说鸡蛋这个菩萨,不是观音化身也是大势至化身,不得了!这么经典的说法,让我想一万年,想头想炸掉我也想不到。这么好个问题,这么突出个问题啊!这个蛋能把一切人都炸醒,知道吗!这个蛋空来空去,能让一切人觉悟!太了不起了!太大个事情了!因为它彻底解决了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这样一个话头啊,这样一个话题啊!其他地方很难去讲清楚,就这个地方讲最容易讲清楚。因为这个蛋来了,我放在哪,怎么放最合适,那就最大利益化,最合适嘛!很多人的问话,从我接触到佛教很多人的问话,一下我都一个一个的回忆起来了,都他妈这一个话题,全都这一个话题——蛋来了,放在哪儿最好?放在哪儿最合适?都是这个话题,没有第二话题。这一个蛋把所有的问题都包括在内了,然后这个蛋又被人拿走了,没有这个蛋了,不用回答了。每一个人的问题本来就没有问题,就是本来没这个蛋,结果自己的妄想执著抓住了这一个蛋,这个蛋就来了。所以我没有念佛的心,起嗔恨心骂人,一念佛一转换,只想给这菩萨顶礼,顶礼赞叹,顶礼赞叹,为啥呢?这个蛋把天下的问题——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解决了。起码说以后谁再来问我,我说你拿这个蛋放在哪最合适,要想好!放在哪最大利益化,给我表述一遍!真是这个蛋大家太熟悉了!放大放小、放在男人身上、女人身上、出家人身上、在家人身上、智者身上、愚者身上,都是这一个蛋!唉!终于解决了一个总相智的问题,就从一个问题上说所有的问题——就这么个蛋把它说明完了!对,说得彻底了,清晰了。我们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人的这个自我问题,就是这个蛋!很多人的蛋就打着吃了,很多人的蛋就把它放那放臭了,很多人的蛋把它孵成小鸡了,就不得了,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像过去人说那就成大的事业了。一个鸡生十个鸡,十个鸡生你不知道多少个鸡了。这里面可以产生无量的想法,无量的价值。哪一天人把你的蛋拿走了,你怎么办?阿弥陀佛把我们的蛋都拿走了,我看你还问啥!那你找佛算账吧!说佛我这个蛋放在哪?怎么放?怎么放最大价值化?佛会告诉你的。肯定不会让你产生更多的蛋。放心,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你那个蛋都放在那一个篓子里。哪个篓子里?阿弥陀佛那个篓子里,他给你送到原来没有蛋的那个地方去。那你可以变成金凤凰再来,就不是个蛋了,变成九法界的众生,任意演化,可能我们那个蛋就真正放到最合适的地方去了。真是千想万想所有人提的问题都是这个蛋的问题。这个蛋叫什么蛋呢?原子弹?氢弹?中子弹?哦,这是一个无明蛋!这是一切生命的一个标志啊。若胎生湿生化生卵生,这一个卵生,把一切生命都代表了,把一切妄念都代表了,把一切话题都代表了,把一切纷纷攘攘的世间的念头都代表了!我真从来没有这么欣喜过,找到这么一个好的话题!这大菩萨给我一个、开我大智慧了!以前总是听人这么说、那么说,以后谁再说,我就说蛋的问题!送过来是你摆,还是拿给阿弥陀佛,让阿弥陀佛去摆?!这一队参学的人呢,你看他们发了一个愿,从青岛出发,然后到香积寺走一圈儿,再回到青岛——来也无来,去也无去,又来又去,毕竟不可得,他们守护了一个法则。在这个过程中呢,唯有的因缘,就是依着法的主体,完成了来来去去,无来无去,完成了一段生命的如梦如幻的实践与作为。
他们的蛋放到哪儿呢?他们的蛋放在阿弥陀佛那个主体的光辉中了,这个蛋消回到无自性的、无生的本质上去了。大家想执著,没有这个蛋了,这个彩蛋消失了,消失在阿弥陀佛的无生智海中了,无生大愿中了。蛋这一节课真不得了!因为大家太熟悉这个东西了。我现在经常看台湾的新闻,台湾现在最大的生活的纠结就是没有蛋吃。他们对政府最不满的就是没蛋吃,买不到蛋。所以这个老菩萨一提蛋,我眼都放光了,我说这个话题来了,全世界人都关心蛋嘛。那我们现在全世界人都关心这个问题,我们把我们所有的问题,你放一放都放在这个蛋身上,你所有的问题都是这个蛋。放在哪儿合适啊?摆在哪儿合适啊?放在哪儿最大利益化呀?这不都是这样子啊?这不是我们所有问题的谈论的几个角度吗?这是特别厚道的一个老菩萨,一个鸡蛋就能问出来这么多话题,太善思维了吧!太善观察了吧!对一切众生的业习,就是拿执著一个蛋这个业习,做了一个最伟大的总结。以后我再回答问题,我感觉就有方法了,就是蛋的问题。摆在哪儿,放在哪儿,哪个地方处理是最大的利益化,最有意义。这与我们的知见摆到哪儿,放到哪儿,回归到哪儿最圆满、最清净,那不是一样呐?或者最大的价值化,不是一样吗?!那不是个蛋吗?!
人人都抱着个彩蛋啊!嗯?!没有自觉前都拿个彩蛋。要是一筐子蛋,我就晕了,是吧!这是一个蛋。一个蛋就好谈了,要是一筐子蛋,我怎么说呢?所以很多人就用一筐子蛋掩盖这一个蛋,就是很多人会提一大堆的问题,师父我提五个问题,一二三四五,实际都是一个问题。表达得很多蛋,实际上还是一个蛋——无明蛋。无明生命意识的执著,无明妄想的一个执著。那个执著就是蛋,那个执著的事相内容就是蛋不要碰坏的时候那样一个执著,小心翼翼的一个执著,以为有实嘛!哎!“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就是这个蛋!我们不自觉呀,拿这个蛋不知道怎么安排好啊!我们的执著,不管你执著的是啥,你跟这个蛋整合就好了,我们就好解决了。因为蛋是个小问题,有时候我们执著的问题,都是很大的问题呀,了不得的问题呀!你把你那了不得的问题也装到那个蛋里面去,看你怎么解决这个蛋,你就会解决你那个大问题了。
我实在不知道咋讲这个九界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了,我感觉到这个蛋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是我们举心动念无不是个蛋。哎,往哪放啊?小心翼翼的,碰坏了怎么办呢?那不是杀生了吗?对吧?摆哪最好啊?摆哪最大利益化啊?不是这样子吗?
老菩萨最后这个精彩,“蛋被拿走了”一下把我的心给感动得不得了不得了。完整了,这个法!这老菩萨在讲法啊,原来“一切都是佛菩萨,就我是个凡夫”啊!印光大德这个话说得太真切了,当时让我茅塞顿开啊!心里真是豁然开朗。过去人说什么呢?“花开悟无生”,心里像开花了一样,无生!这真是无生,拿走了!彻底解决了,一点点痕迹都没有!回入空性了。
原来性空缘起从这来的,从这老菩萨这个事情来的,我们弄了半天说放在哪儿?放在哪儿合适?怎么最大利益化,还在这想这个事呢,人家把蛋拿走了!我们执著半天,原来是性空啊!原来不可得啊!原来根本没这回事!都是我们造出来的啊!
哎!这老菩萨啊,我要是有机会了,我一定去拜访拜访他去。太了不起了,把我给教化了,教育了,最少我见了面可以称个“老师”,要礼敬礼敬,真是我很感动。
“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太笼统了!找不到一个形象化的说法,“无不是罪”,罪是啥罪啊?罪太多了;“无不是业”,业太多了,对吧?这角度太多,太大了。“舍九界业”,这九界业太多太多太多了。
蛋,这一个蛋,哎呀!这一个蛋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九界业装到蛋里面去。“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装到蛋里面去。你在这研究、研究、研究,别人把它拿走了!
哈哈!真相把它拿走了,性空!实相把它拿走了,本来无生!一切众生悉入无余涅槃!拿走了就是入无余涅槃了,“而实无一众生得度”啊,菩萨!我以前讲这个地方很困难,这个蛋一来,解决问题了!你想说法,你得有比喻说啊,你让大家听着能接轨,对吧?我自己都接不了轨,咋给大家接轨呀?结果这一个蛋来了,放在哪儿?放在哪儿合适?放在哪儿最大利益化?把九界业力装进蛋里面,我想一想往哪放?放在哪儿最大利益化?结果人拿走了!对不对?
这老人家真了不起,“师父啊,不要再回答我了,蛋人拿走了”。啊,原来我们这么多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个问题,这个权巧啊,都是我们自己的执著,你还假装我帮着你去执著,解决这个执著。人家把蛋拿走了!谁拿走了?阿弥陀佛拿走了!他没告诉我谁拿走了,他说送蛋那个人把它拿走了。
当时我激动得骂人。我这人很不会骂人。以前在家时候不会骂人,后面出家了,听了居士骂人骂得太激烈了,就学一两句给他对抗。以前听到骂人我就会晕倒。因为什么都行,打我都行,你不要骂。一骂我就会唔唔晕倒了。所以不会骂人,刚才我又骂了一句。这太激动人了,激动得你忘乎所以了,你不会就会了。
啥是法呀!对不对?这个蛋就是法。舍九界好舍了。九界本不可得,我们轻轻就舍去了。“我!我要……!”,那个太难舍了,对吧?蛋你拿着,你不放下来,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对不对?被拿走了,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所以我们的执著,就像我们手里拿个蛋一样,放在哪儿?放在哪最合适?放在哪最大利益?我们只会找麻烦啊!!找事啊,没事找很多事儿,还要说很多道理,说服自己,有时候还说服别人。别人说不对,你不能那么放,不能放到佛前。哈哈!这也太有意思了,太有意思了!
所以我特别感谢青岛的这五个莲友,这是五方佛。主体未丢,他们这一说,把这个故事给衬托出来了。一个如法行,一个超如法行,那就衬托出来了!我这个人作为一个参与者也好,作为一个评论员也好,作为一个受益者也好,都很感动,很感动!因为你说任何人都不好,这是九界同归,九界人都是这个蛋,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都是这个蛋。
我不攻击任何人,也不诽谤任何人,也不赞叹任何人。任何人都可以拿这个蛋,来形容自己的那个执著。蛋往哪儿放、往哪儿摆都形容自己的妄想、分别、计较得失。这我谁也不攻击了,要不然,一讲一次课“师父你不要骂我,我本来很害怕你,师父要原谅我,师父你不能舍弃我。师父……”我天天受这个罪干啥呢,对不对?我这一讲蛋,你不会再说我说你了。以前有居士、有出家师父说,“师父你不能说我,你说我起慎恨心。”这回说蛋,我看谁还恨我,怨我,还说我说你!我也解决了我的一个大问题。蛋的故事要广传世间。少遭误解了,很多人认为我在说你,实际大家共有的业,一定相信这个共业很厉害。
我们在没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时候,都会像这个蛋,手拿蛋的人一样,或者说我们当时就是这个蛋。不摆,你放不下;摆呢,你担心好呀,坏呀,对呀,错呀,是啊,非呀。不担心!
跟大家交流呢,不举大家的共业,交流啥呢?交流不了,讲任何东西都没有意义,跟你没关系,对吧?我一定要讲跟大家有关系的东西。讲到有关系的人,很多说,说我了。这一动念,就把佛法给砸碎了,把自己的“我”举到天上去了。大家怎么交流佛法呀?师父你又说我了,基本上我这个话,我举的例子的对方也好,他认为我暗示说他也好,基本上都会有这一群,不是一个人。跟我检讨了一大通,不知道我在跟大家交流佛法,不是说你,我说你干啥呢?想一想!
说实话我们不约定的时候我宁愿躲在房间里,我不跟任何一个人打交道,因为啥?一打交道就有是非、亲疏、人我,没办法弄。大家学不成佛,一学就是这一套话:师父说我了,骂我了,找我麻烦了,给我穿小鞋了,不行,我哪一天我得找师父理论理论,我要给他讲一讲,解释解释。那就跟那个蛋放在哪儿,放在哪儿合适,放在哪最大利益化有啥区别呢?
我想当把那个蛋拿走的人,我不想啰嗦这些东西,这些东西纠缠不清,但大家有共业纠缠怎么办呢?这个蛋我感觉特别好,特别形象的。这个老菩萨特别形象地把我们心中的那个执著——不能碰烂吧,它是个生命吧,不能不放,放在哪安全呐?放在哪儿最大利益化啊?这不都是我们的心念嘛!我们自身的执著嘛!
净土教法难在哪儿,再给大家讲一次,按善导da师那个方法就是他要谤九界,他要说九界的业,干什么?这九界业“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无不是……起码都不究竟!他要讲这个东西。就像《地藏经》上讲“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他要讲!为啥要讲呢?讲这个东西不合乎大家的心理。越是不自觉的有情越喜欢别人的赞美、支持、随顺这个东西。
净土教法,佛是随顺我们的,但我们自己要不清楚,我们的执著那个面,我们就不知道怎么来去在日常生活中择取一个因缘。或者说根本不要这个蛋,或者根本就没有这个蛋,没有这个蛋的建立过程,你没有妄想建立的过程,你生死轮回谁来轮回?
实际这么多年来啊,这个讲净土最难最难的就是,你对于世间的善也不赞,你对于世间的圣也不赞,你就是毁斥语比较多,就是说九界过患的东西比较多,为啥呢?让大家念佛呀,引导引导大家观察观察九界业去念佛呀,这时候念佛才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法界一真,一真法界!
那我们要没有那个念佛的过程,没有进入那个圆满觉悟法界的那个窗口,就南无阿弥陀佛果地觉的这个窗口,我们见不到一真法界,体会不到一真法界。因为在我们那无明业中,就是九界业!“菩萨思佛智,犹如从生盲。”你没有证到佛果的时间,没有佛力的加持,你就是从来就没有睁开眼睛的一个盲人,你怎么能知道佛法界呢?怎么能去体验佛法界、游戏在佛法界呢?
所以呢我们念佛,随顺佛力住持,有机会了!但我们要是再抓这个九界业,或者是阎浮提众生或者六道轮回的业习不丢,也没有那种好乐,就是念佛的好乐,你怎么去念佛呢?这就是比较难的地方。难!
人听得懂的都是顺着自己说的话,听懂的法、理解的法都是顺着自己的限量、自己的逻辑思维、自己的所有的这种先入为主的知识记忆的一个积累,那信解就很舒服啊!这个蛋的问题,不是你舒服不舒服的问题,是你必须得做啊!因为人家把这个蛋传给你了,你手里有这么个蛋,有这么个问题,你不解决你放不下啊,你放不下,就是你没拿准怎么放啊,你认为真有啊,真有的时候你就患得患失啊。
所以我们要真手里有这个蛋,也要站在性空缘起上看看手里这个蛋怎么处理,要不然我们就出现种种烦恼。是不是这样子呢?说要出家、在家,要往东、往西、往南、往北?——蛋的问题!自己去思考!
让别人给我们找答案,别人给我们指出来答案,我们都会崩溃的,到最后会崩溃的,或者说最后会推翻它,因为你心没决定。心未决定就是一个反弹力、背叛力、叛逆力,终将背叛!为啥呢?不是由心而发的,是一种外力的推动,就会造成你心底里就是未有自觉,未有觉他、觉行圆满,没有这个圆满的起步,就是法由心生的起步,你就会出现叛逆。
所以很多孩子受教育,受大学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到高等教育,乃至世间生存教育,乃至法的教育,都会叛逆。别人问我说:哎,我应该怎么办?我说你怎么想的呢?“我要想明白还问你?”对不对呀?“我要明确了,我还问你?”
你看,人不愿意问自己!你说大家都想不明白,那正见,你要学正见了!正见就是让你想明白的一个下手的地方!
啊?!怎么解决我们心底的叛逆呢?!谁说谁没叛逆你早就是佛了。所有的委屈、压抑、不满,所有的疑虑都来自于那个叛逆。人不叛逆吗?生老病死都是相互叛逆的,从生,成长,长长长,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叛逆,不是吗?
很多人说,哎呀我遇到张三这个师父感觉很好,学一段了不行了;我又遇到李四这个师父,李四这个师父比他高明,比他讲得好,比他做得好——叛逆了!我不要叛逆,我还是尊重他!那了不起。我们要尊重变化,那了不起了,你这人了不起!但大部分人是叛逆型的!
叛逆型的!好比说婚姻,遇到一个感觉合适的了,成家了,后面又遇到婚外恋了,就叛逆了!实际人生整个生活中充满了感恩与叛逆的这两个机会,但是叛逆终将叛逆。就是在事相上它在不断的叛逆。
死亡不是对生存的、生命的叛逆吗?他在这世界上要决定作为,我要叛逆。他为啥要叛逆呢?太累了!生还是想生的,太累了,太辛苦了,积累的东西太多了,他这个福德因缘承受不了了。我们过去说命啊!命的福德尽了,就要死亡。你再想活,那没有几个老人说我不想活了,但他的福德因缘够了,要死了。就是你的福德,你的因缘要叛逆这个意念,叛逆这个生命。为啥有这个力呢?就是没有觉行圆满。
今天为啥我说这个蛋说这么重呢?这个蛋就是个缘起法啊!我们缘性空缘起这个缘起法,那我们就会“悟无生”,面对一切因缘而无畏。因为啥?这一切因缘性空啊,本不可得呀,本是无生生啊!它没有质量,它没有它的具体不坏的质!
对!我以前说业无所属,你不要责怪自己,不要认为我在责怪你。明明业无所属,为什么我一说张三李四,你做这事怎么样,你就承受不了呢?因为你认为张三李四有这个“质”,或者说我曾经做过这个事情,你说的就是我。你看,人把这个无生中建立的一个虚妄的想法,一个业当成自我,死死地守护它,谁也不敢碰,谁一碰那就翻脸了。性空缘起,你说我活性空缘起,又举了很多例子,就是那个蛋,那个蛋你抓得死死的!
这个蛋不是真的吗?别人送给我的或者我自己生出来的对吧?要知道自己生出来的人太简单了,这还不是自己……都是种种因缘生出来的,这个问题现前了,你认为是你手中的蛋,每个人不一样,每一个问题都这么个蛋。
所以说性空缘起,过去的人,大乘教法的一个最简单的一个教义,所谓佛法的一个口诀,性空缘起,结束了,不让你讲了。你还要抓这个事相,缘起性空。让你回到本质上来。那这是说谎的吗?你可以实践啊,你可以观察啊,你可以不断地实践观察啊,让你千锤百炼哪!
所以我们要读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你再去读《圆觉经》那个诸佛如来随顺觉性你就知道了,他在讲啥啊?真相啊。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念阿弥陀佛的愿望,真相啊!让你运用真相、 认知真相、交流真相。这个真相不是世间人说那个,这个人做什么事了,没做什么事。是说一切事情的真相。
我们谈一切事的真相,那一些现象能变得自由了,自由了你不自在吗?自由了你不解脱吗?自由了你不轻松吗?自由了你不……哈哈!你纠结还会那么重吗?嗔恨心还那么大吗?还那么执著愚痴吗?打死你都不干了!
那我们为什么不去探求真相呢?一定要说这个蛋怎么放呢?你说这么放对,他说那么放对,他说那么放利益最大化,他说那么利益最大化。大家争论的无量无边。把蛋拿走了!计较去吧!蛋你拿走了,你还怎么计较?
因为我们手里有这个蛋,所以说我们执著这个蛋,所以说我们就争论不休,自己跟自己争论,对吧?选择不对,给别人争论,别人再来一个学佛的,说不能放在佛前。哈哈!对吧?不能放到佛经上,对吧?不能放到……很多的,对吧?学佛人太多忌讳了,对吧?
原来学佛我们要用真相,识真相,交流真相,令一切有情在一切事相上得解脱,轻松起来,自由起来,自在起来,各个互利。而不是我的正确,你的正确,他的……说是说非,谁也利益不了人,利益不了自身,也利益不了他人,无外乎是非的一个争论者、世间人!
所以我一遇到这些老菩萨们,这个出家在家的,说师父你不要说我。后来说师父你说的对,我说的对,你是我的老师。我都不知道我自己说的对,你怎么知道我说的对呢?他说你误解我了,我说错了,你怎么知道说错了,你是我老师吗?
我们讲的是真相啊!希望大家交流真相啊,说真相,看真相,用真相,安住真相!大家就不会师父你说的对啊,你说我、说他啊,我们谁都不说,我们说一切众生这个蛋。把一切众生这个蛋拿回到无生法界去。看你怎么说这个蛋?
怎么放合适,怎么用合适,这些纠结啊!这些世间烦恼啊!这世间的妄想执著分别啊,休息休息,没蛋了!
谈真相真就把我们的蛋给拿走了。回归到性空缘起上去。这个蛋啊,人比较亲近对吧!形象化。以前说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不形象、抽象的很,笼统、抽象。大家不知道是个啥。实际条条件件都摆在哪儿,但大家不知道。蛋,不管是双黄蛋还是单黄蛋都是蛋!
他们说是放生的那个在野地,野鸡生的那个蛋!那也是蛋!什么工厂生,养那个鸡那也是蛋!我们就谈谈不管是啥蛋来了,谁在说话,问问蛋的问题。反正我把九法界的所有的问题装在这个蛋里面了,大家看着办吧!把所有的业——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装到这个蛋里面来了。把我们的分别执著习惯,无明习惯装上这个蛋里面。
你谁你只要拿这个蛋,就这么个蛋!它孵出来的不管是黄鸡、白鸡、花鸡、黑鸡,不管是公鸡、母鸡,它就是个那么个蛋!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简单化、具象化,就好观察,好思维。
这五个菩萨真了不起,给我提蛋的这个老菩萨也真了不起,这蛋一说就又时间过了。我就担着浪费大家时间的这个过失,我忏悔这个过失。
我希望大家记住这个蛋,九界业这个蛋,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这个蛋。好。下面我们去处理这个彩蛋。好,这节课就到这个地方,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顶礼恩师阿玛达
《九界彩蛋》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