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嗔痴慢疑是觉悟者的良师益导

妙果法师

比如说,我们动一个嗔念,这个生气哦,是我们大部分众生经常体验的。我们就去观察一下,为什么生气呢?我们这个层面的缘起是什么?这一念嗔念使我觉悟了,我就应该感激它。一般人是不喜欢生气,但总是生气,为什么总是生气也控制不住呢?其实就是我们没有去观察。你要问自己,为什么生嗔念?问自己,你是为什么生嗔念?要不然你就错过这个觉悟的因缘了。这个嗔念的缘起是什么?你去观察这个缘起啊。原来这件事情让我生气了,那么你为什么会生气呢?因为你觉得它不符合你的意思,你觉得它不好,它触到你了,它触犯了你的利益了。我们一下子回观一下啊,原来是来自于我内心的,对于自我的执着来自于我的分别念,你就会在这上面觉悟,马上回到一个清净的缘起,一个平等的缘起。那么你下一次再遇到它的时候,你就认得了,所以你应该感激它。那结果呢,下一回它再嗔念,它就不敢来了。为什么呢?嗔念就说,哎哟,我要再来,它就感激我,我就不来了。

所以,一切的这种境界现前的时候啊,我们通过观察的时候啊,其实就是在觉悟的这个过程当中。那么你一定要感激这样的因缘,所以你什么都可以去实践的。你实践惯了,那就是去观察惯了,那么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的因缘都没有自性。它一下子就垮塌了。那轮回是怎么垮塌的?那轮回是非常坚固的,那么让它垮塌是怎么办呢?就是去观察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实质的内容呢。其实呢,所有东西都是经不住观察的。你一观察,它没有自性,它的那个业相就垮塌了。很顽固的业习,你观察它也没有自性,它没有根。所以用阿弥陀佛的无碍光一照,让它趴一下就摔倒了,爬都爬不起来。但我们真得认真地去实践,就是说到我们要去用啊。我们很多人就是随着业习一起跑啊,一直就叫苦啊,然后就受苦。你为什么不回头看一看呢?你不去用一下呢?我们身上很多的烦恼习气啊,这些都是我们的财富,都是我们觉悟的资粮。可以说习气越重,觉悟的机会也越多。而且很多时候烦恼深重的时候,它会逼迫你去觉悟。你不觉悟,你没有出路啊。所以贪嗔痴慢疑是一切佛菩萨的良师益友,是觉悟者的良师益友。

我们一身的贪嗔痴慢疑哦,我们经常呢是很自卑,很绝望,很沮丧。不用的,你要知道你一生的财宝啊,你也是富翁啊,你拥有很多贪嗔痴慢疑,对吧?很多人说那我就太羞愧了,其实也不用。因为它们是什么?它们是性德的一种显现,一种扭曲的显现吧。你不用怕它,它都是良师益友。那么就是化敌为友了。你只要通过它呢,你会走向觉悟,认识到这个本性不就化敌为友吗?贪嗔痴慢疑为觉悟的资粮,成就道业的根本作为。佛法就是来对付你,就解决你的,要不然佛法就是停留在字面上,是苍白无力的。

我们学那么多,结果连我们的烦恼都没有办法。所以真正我们也可以说看到一个菩萨他修学的进步,非常非常容易看到,就是他烦恼慢慢越来越轻了,智慧就是无染着的,心在增长了。你看他现在什么事情他就不是那么过不去了,以前这个有点芝麻大的小事,那个一个芝麻大的小事,都会把他障住,就会生烦恼。而现在呢,天大的事情呢,都觉得就是那么大回事儿,无所谓了,反正天塌了都有什么个高的撑着。这个人呢就少烦恼,慢慢的他就越来越具备无染的清净心。那么自然的佛法就起用了。你会觉得佛法是真实的,佛法的力量是巨大的,而要真正的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那么难的。

那么有的人说我打一个妄想,或者我想做一个事情,我观察到这个想法是没有自性的,但是我好像又非得去做。这个呢,像我们吃饭睡觉,这个有没有自性呢?但是要不要去做呀?你观察到它实际上是没有自性的,但是呢你还得去做。这个人生很多事情,是不是这样的?那是不是我们观察到没有自性的事情,我们就不去做了?其实不用这样,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该上厕所你也得去。但是你这个观察到它没有自性,这个就是觉悟,这个本身就是觉悟,你只需要这个觉悟。而不是说什么你要去不吃饭不睡觉,把自己最后弄垮。其实这个过程呢,我们这个行为我们种种的行为,你真正的深入去观察的时候,它有自性嘛?它都没有的。但是这个过程他就是觉悟的过程。比如说我们吃饭,我们贪图味道了啊。这个不对口啊,就这么咸就发脾气。但是下一次你再遇到这样的一道很咸的菜,你一吃你马上就想发脾气的时候,你要知道好机会来了,我要快发脾气了,你就开始觉悟它了。这就是一个觉悟的机会啊。所以像弘一大师那个护法给他做菜哈,有一次忘了放盐,完全就是没有味道。那么他吃的时候没有反应,后来这个菩萨就尝了一口说哎呀完了今天忘了放盐,他觉得很内疚啊,但是法师说淡有淡的好。就后来有一次他放盐又放多了,放重复了啊,一吃啊哎哟咸的要命,他也很内疚。但是法师说呢,咸有咸的好。这就是什么,在吃饭上面去觉悟,实际上咸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它就是那样一个状态,咸淡的程度你能够说明白吗?其实说不明白,那么这都是觉悟的机会啊,我们经常吃的东西啊,挑三拣四啊,这个合口味那个不合口味,那这都是觉悟的好机会嘛,是不是?

所以如果我们不觉悟,天天就是在里面去讨论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啊,下次再弄咸点或者下次再弄淡点,这个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每一次啊我们一旦觉得不称心如意,不合你的意,你就会发现,其实呢,你就是应该在这里觉悟,在那个时候你会非常感激自己的烦恼,烦恼就是一个什么,就是告诉你在这里修啊,在这里修,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是吧,我们经常在学法,学法是大家一起学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你不知道烦恼在哪,你听的进去反正就那么回事,你怎么用不知道。但是烦恼跳出来告诉你在这里用在这里用,我在这里啊,然后你就会在这里去运用法则。

所以每个人不是一样的,每个人的烦恼处不是一样的,有的人特别贪,而有的人只是贪吃,有的是贪玩而有的贪财,有的人贪色,有的人是贪名气。每个人看都不一样,所以他起烦恼处也不一样,而像我们说有的人呢,他用省吃俭用啊又苦行啊,还有种种的行持啊,有利益众生啊,但有一个致命的,他贪名,而我我这个人特别的不贪名利,可能就是因为不贪名利的这一个不贪名利,而要那个最大的名利。就是说他贪的是这个啊,所以你看他唉呀,种种的苦行啊,种种的为众生啊,省吃俭用啊都帮助别人了,但他呢是这个背后的一个名利。那他的烦恼在这里,所以你就不要一直在他的那些上面去挑挑拣拣没有意思哦。那他自己呢也是他可能不能察觉这个。所以有一天人家开始诽谤她的时候,他可能会哭,他觉得很委屈。我这样的行持,我这样问你们,你们还说我。说我不好,所以他会哭,他哭的时候,他的烦恼来了。他就知道,其实我的问题在这里。因为呢我们有的菩萨就是这样的,特别愿意帮助别人,甚至呢他自己的事情当下就可以撂下,她自己可以就是不吃不用的都给别人。但是受不得一点委屈,谁要是说他做的不好或者说他有所图谋,他就会委屈的只哭。这时候我们就要知道,其实他还是图一个名。然后还是能用这样的来建立一个高大上的一个形象在巩固它这个假我。

所以以前广钦老和尚他经常在寺院里面转悠。他看谁修得好就是说谁最用功,在这一段时间然后他就会去考验这个人。比如说说故意的冤枉他,说这个人偷了功德箱的钱呢啊,这样的事情啊。如果这个人一下子委屈得都不行了,要辩解呀要怎么样,唉呀他就说算了,在回去慢慢修吧,差远去了。那么他自己也受过这个委屈,他原来在山上修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是伏虎罗汉啊,那个老虎啊这些都跑去了,那个白猿献果啊,这些后来回到寺院,老和尚一直观察他,唉呀,听说他苦修啊,怎么怎么样啊,是不是真的修得好,然后就说他把功德箱的钱偷了。然后大众啊就开始议论啊,说这个人什么苦行僧啊,啊怎么怎么地好就对他看不起了,种种的诽谤都来了,他从来没有解释过。他不跟任何人解释。他还是成天该做啥做啥,很淡啊。后来老和尚观察了一段时间过后就确定这个人真的心里面没有能起什么波澜,然后就跟大家宣布,就是说这个事情是我捏造出来的,考考他的。

所以我们经常呢就是,如果任劳不能任怨,你一定要知道你的烦恼出在哪里,因为我们以前有个菩萨就是这样的,到最后就是哭得稀里哗啦的,她觉得很委屈啊。为什么说这样子的为众生,众生的最后还不理解她。其实我们要知道,我们还是在图一个别人的理解,别人的恭敬,别人的赞叹,好名呀。这修行人其实有的时候啊就是财色名食睡哦,我们觉得这些嗯好像是说里面最难过的事,是不是色或者是财?其实呢很多时候要知道最难过的是这个名。这个东西,那么我们要知道这个烦恼来哪处啊,就是修行觉悟的最好的机会。大家就不会怕烦恼了。为什么有的菩萨说哎呀师父啊,我跟你说这些烦恼像倒垃圾啊,我是不是不应该给师父倒垃圾。其实可以跟师父倒垃圾,为啥呢这个垃圾就是你修的,我们说变废为宝的地方,你修的地方啊。你要是说你都不说,你哪里烦恼你来了你就跟师父说师父修的很好,我没有什么烦恼,那你何必呢?是不是你已经成就了,所以我们在讨论烦恼的时候,并不是说我们在烦恼里面死掉,而是借烦恼来觉悟。大家千万不要怕烦恼,而这个时候就是运用五念门的好机会。但是我们现在这里,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是在烦恼的时候怎么用,大家一定要去串习。

开启新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