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要解闻记》导学01

导学1-1《弥陀要解》出世的背景

导学1-2 信愿行的不同角度

导学1-3 皈依的实践彰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导学1-4 平等缘起就是实相功德

导学1-5 放下理解的习惯去体验

《闻记》导学1-1

《弥陀要解》出世的背景

明悉法师:

阿弥陀佛。各位莲友,今天我们冬季共学第一次来学习这个《弥陀要解》,那我们先开始之前,一起大家做一个祈请。大家请合掌:

祈请阿弥陀佛加持,祈请本师释迦牟尼佛加持,祈请净土历代传承祖师加持,祈请上慈下法恩师加持,令大众共修如理如法、广利有情,南无阿弥陀佛。

首先非常欢喜,随喜大家能够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冬安居的这个共学,冬季共学又如期地开始了。

因为在这个娑婆世界,在这样一个减劫的五浊恶世,能够有一个大众共同来思维、交流、讨论法义的机会是极为难得,尤其是像净土这样究竟了义的教法尤其更为难得。这也是三宝的加持、弥陀的加持、龙天的护持,以及大众的发心,共同感召的殊胜因缘。

希望大家珍惜法缘,调整发心,我们以一颗无比感恩、珍惜的心来重视这样一个法的学习。

印光大师讲到:佛法从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有一分受益;有十分恭敬,则有十分受益。那我们大家都遇到了这样一个究竟的教法,我们能否在此生当中于此教法抉择无疑,完成这个超生脱死,入不退转、往生的这件大事,其实全在于我们彼此怎么样地来面对这个事情、看待这个事情。我觉得的确要依法而行,珍惜现缘。

这次学习是由群里的菩萨祈请,也是代大众祈请,我们在头几次的共修当中,圆满地结束了《往生论浅示》和《净土传承与誓愿》导学的共修, 菩萨们也在某种程度上也受益。那么大家这样一个学法的意乐,想继续来学习师长早些年的一些精华的开示。这次无量光寿老先生就代大众祈请,能不能一起学一下慈师在二零一六年的乐至报国寺讲的《弥陀要解闻记》。那我觉得也是非常好的一个事情,那也请示了师长,师长也觉得这个因缘很合适。那我们就在传承的加持下,在弥陀以及师长加持下呢,开始学习《弥陀要解闻记》。

《弥陀要解》在我们汉地的净土宗来说影响深远,因为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其实是以天台的圆教见地来认知净土,它是这样一个背景。那么像近代的印光大师也说,即使佛祖出世再来,对此《弥陀经》做注解也无过于此,说事理各臻其极呀,就讲的说无论是事还是理都讲到了极处。

那祖师对《弥陀要解》的赞叹是无以复加的,那印光大师他也是秉承了蕅益大师的这样一个净土的见地和实践方法,对现在的教内学净土的人影响非常大。

那我们之所以来学习这样一个祖师的著作,也是发心跟整个的现在目前在中国学习净土法门的这样一个大众,有一个共同交流学习的一个机会。

因为法是净土教法平等普摄嘛,虽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因缘,在实践方法上稍有差异,各有角度不同,但是本身净土教法它是弥陀所果地功德所彰显的一个九界同归的、凡圣同修的、等蒙摄受、咸得往生的,这样一个普摄一切群机的了义大法。

 那在这个大事因缘下,我们其实是可以,无论是跟什么样的背景、什么样的认知的人都能有一个正面的交流,正面的见地上、法义上的一个切磋,或者说学习的一个机会。

所以其实我觉得一个净土行人,要有弥陀这样一个心量作为一个榜样,或者参照,或者随顺,也打开我们的心不要闭塞,打开我们的心去接纳一切、观察一切、了解一切,然后抉择,我们在实践上抉择一个最清晰有力的、一个精准的实践方法。

那基于这样的发心,我们来学习《弥陀要解》,我觉得是有意义的。那师长在这次开示当中,他也有一些对《要解》的,师长的一种角度的观察,在这个开示当中也会提示我们。

我们也就随顺着这个角度来学习,也是一个省力的学习方法,就是随顺嘛,随顺弥陀,随顺善知识这样的一个角度,一起来交流、讨论、再学习,有便于我们大家来清晰见地、清晰发心。我觉得是一个比较难得的因缘。

我们这次的学习也是采用这样一个以往的一种学习方式,就一段一段地读,读完了之后,我给大家做一个法的供养,然后大家有对这一段有想交流的,可以互相地交流和讨论。

那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学习,我们从第一讲开始,第一讲就是“究竟不退,安心念佛”这个大的主题。

慈师在这个开示当中,他设了督讲、主讲和辅讲的这种传统的讲经方式,三位法师共同来完成这样一个讲法,在乐至报国寺。

乐至报国寺,也是净土的一个祖庭,三代的净土宗的善知识建立了这样一个净土的蜀中净土的一个道场。他们也是很开放的一个心态,请一些善知识师来道场弘法。

在这个因缘下,慈师就几次都是在报国寺讲的一些很精辟的开示。那此次用这种传统讲经的方式有督讲、主讲以及辅讲的这样一个相互支持、相互的一个法的照见或者监督,这是古代的一种讲经的方法,也特别好。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页—第3页)

「第一讲」

究竟不退,安心念佛

开示时间:2016年3月10日                  开示地点:四川乐至报国寺

「督讲」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法师慈悲,方丈和尚慈悲,大众师父慈悲!非常的殊胜!非常的欢喜!我们的法师非常慈悲,以这种方式(注:指设置主讲、督讲、辅讲的讲经方式)为大家开讲《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这种方式应该说是一种创新,也可以说是一种回归。我们说《阿弥陀经要解》是古今天下第一注解,是蕅益大师呕心沥血的巨著。昨天隆实法师带领大家读诵了一遍 ,接下来恭请我们的主讲法师,为我们开讲《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的核心要义! 阿弥陀佛,大家恭请!

「主讲」慈法法师:

在明末有四大士,蕅益大师是这四大士中十分特定的一个祖师,就是我们净土法门的一个祖师。他这个著作,很多人看到过《蕅益大师全集》,已经在我们国内普遍流通。蕅益大师的著作涉足到天台、华严、唯识、三论,基本上八宗都有所涉。他对律宗、禅宗都有很深厚的造诣,或者说悟境。那么在他晚年的时候,遇到一场大病。早期他对净土这个教法,可能了解不是太多。但这一场大病——他过去所悟到的、所接受的教义教理,在他这个生死病难的关键当口就不起作用了,对这个病难就没有一个依托了。这时候他就去实践阿弥陀佛名号的持诵,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地把身心安顿下来,就是身心有所归向,所以在他生命的后期,就主体弘扬净土。这个《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他用了几天的时间把文字写出来,是有感而发的。

明悉法师:

菩萨们,我们看一下这段文字。

首先,督讲为大家介绍了这次讲这个法的一个缘起,就是设置的这样一个方便,以及说蕅益大师呕心沥血的这个著作对现代影响很大,那么主讲上慈下法恩师在这个开示当中,首先提到了说“明末四大士”。“明末四大士”,大家知道有憨山大师、紫柏尊者、蕅益大师、莲池大师,他们四位祖师其实对明朝以及之后的佛教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作用。

那其中蕅益大师的著作等身,一生写了很多很多的对经论的著述,涉及很广。本身蕅祖是早年就参禅,明心见性,后来又学教,学教他其实在佛前抓阄——然后学天台教,以他的根本所依。那涉猎的除天台之外,华严、唯识、三论他都有涉足,以及对律宗蕅祖一生也是极力地匡扶律教,应该说对汉传佛教贡献非常大。

他自己行持很深。在他一生当中,他晚年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在这个病过程中,他感叹到自己以前自力的功夫,大开圆解,这些对义理的深入的这样的见地,在生死关头用不上力;他唯有一心仰赖弥陀名号,全心靠倒念佛,后来这场病就好了。好了之后,他就把他弘法的重点,晚年就转向一心弘扬净土。

所以他在净土宗影响最大的,其实就是这个《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他是在七天还是九天,我不太记得了,反正就是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这个《弥陀要解》写出来了。他对《要解》的著述,文字很严谨,义理阐述得很深。也自从蕅益大师他注解《要解》,后人才把净土宗的这个纲要楷定为信、愿、行三法为宗,这都是源自于《弥陀要解》。

这里面给我们一点启示,就是自力修行与仰仗佛力,净土它是有很大差别的。即使是这样的通宗通教的大祖师们,他们实践自力上仍然有感觉不足的地方。

我们经常说我们自己业障生死凡夫,自力无力修持,不光是我们平常人,就是这些大修行人,这些应该说宿世有甚深因缘的再来人,他们实际上在这个娑婆世界,末法时期,减劫的时代,靠自力修行还是很难的,尤其是在极大的违缘的关头。

 所以像祖师讲的这个“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这是真实言,是真实情况。祖师是通过亲身经历体会到了这一点,祖师都是很如实的人,他如实面对自心,如实面对这个修行,他确实是感受到靠自力在生死关头是用不上力,然后就全身靠倒阿弥陀佛。他这个全身靠倒,就是把自己一切的自己的行持通通地放下了,就是仰靠在弥陀愿力上,仰靠在阿弥陀佛的功德的载负上,用这种方式来念佛。他后来就有所体会,在自力跟佛力的这样一个实践上、方法和作用力产生的效果上,他有了深刻的一个体会。那体会到这一点之后呢,他的确立刻做了这个抉择,他的后半生,到晚年专弘净土。

这一点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也值得思考的。

这段大概就跟大家提示这些,下面接着往下念。

《闻记》导学1-2

信愿行的不同角度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3页—第4页)

蕅益大师根据《佛说阿弥陀经》的内容,提出了“信愿持名”这样一个修行纲要,所谓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样一个忆佛念佛、持名念佛的善巧。这个名是实相名,这个名是令众生闻必度脱的一个究竟利益的现行给予。这个现行给予有的人在这个现行利益的认知上就会有迟疑,就会有减损,就会有遮障。佛说究竟利益,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一个授记说。蕅益大师充分把《佛说阿弥陀经》的内容简练在“信愿行”这样一个机制——怎么以“信”来步入这样一个法,怎么以“愿”来导引自心,怎么以“行”来抉择信之事实、愿之功德。

整个《弥陀要解》十分简洁地叙述了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九界众生受持同一利益,就是必成佛道。往往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对“必成佛道”或者说“圆满菩提”有多种认知,或者说预设。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在如来藏性教中是究竟说,也是真实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那我们还要修证什么呢?那是不是就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的了?人的意识就会出现这样一个空档。阿弥陀佛的这个名号——他是以修德来彰显“一切众生本质是佛”这个事实内涵,让我们这种性具的功德圆满地展示出来,就像镜子照物一样,我们方能了解自己,真正看到内心世界的清净与庄严,这种真实功德所在。

明悉法师:

我们接着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是以信愿持名提出作为《弥陀经》修持的纲要。这个提出在蕅祖之前还是没有这个说法的。也就是从蕅祖开始,大家一学净土都知道净土是信愿行。

这个给我们一个启发是什么呢?就是佛陀所施设的净土教法,它阐述于净土三经,而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这三经是佛陀对不同的因缘下所宣讲的净土这个究竟的法。

所以佛陀在不同的因缘、不同的众生面前,他施设了,应该说有差别——三部经的角度略有差别。而净土教法是广大甚深的教法,后来的人会依于不同人的因缘和接受的角度,会对经有所开显,经义怎么去行持,它的纲宗要领有所开显。

那蕅祖,只是后人对经修持方法的开显的一种说法,不是代表着全部的内容。比方说善导大师,他在《观经四帖疏》里面,他就是对观经——《观无量寿经》这部经的修行方法、修行路径作一个开显,所以善导大师就提出这个安心,“安心、起行、作业”,提出专杂二门修行,这是它的一个纲要。比方说天亲菩萨,天亲菩萨著《往生论》,它是对三经的修法提出五念门的行持。


所以其实大家要有这么一个认知,就是知道,无论是用“信愿行”也好,用“安心、起行、作业”也好,还是说在之前的净土宗立论的祖师说五念门修行,无非是引导众生的一个方便。就是用论的方式,或者说用要解的方式,把经义如何行持,用祖师的证量给楷定这样一个作用。


由于蕅益大师离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比较近,再加上印光大师极力地推崇,造成我们现代人对蕅祖之前这些对净土宗的开显的角度缺少了解。我们一说净土修行,好像大家觉得天经地义的就是“信愿行”三法为宗,这是我们后人在了解净土法门实践上其实不够全面,所以就好像所有人都认为只是信愿行这一种说法,这点是大家要去了解的。


那么无论是用哪个方式来开显,祖师无非是接引众生入佛知见、接引众生回入弥陀愿海作为一个引导的方便,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东西。那我们也要知道它因缘的差别,他这样提有他的角度的不同。


在信愿行三法来契入弥陀教法,其实达到的究竟效果就是佛说的究竟利益——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关键。不能有迟疑,有减损,有遮障。在佛授予这个究竟利益上,一切众生皆得往生,这样一个纲宗要领是不能遮障它的,不能有迟疑的。


所以后来的人们对信愿行的理解或者实践上,如果步入到自力的角度上去的话,我觉得就容易产生自己错解了,或者说少分地有一些遮障地来看待信愿行的本质的话,我们会认为有的人信得好、有的人愿得好、有的人行得好才能往生,而不是九界同归、一切众生皆得往生的这样一个佛果平等普摄的缘起。

那这儿其实并非说祖师的意思就是你要达到一个什么条件才能往生,而是我们在认知信愿行的角度上,我们有没有回到经典的原义上,有没有回到是佛给予我们的这样一个缘起,令我们生信,令我们随顺,我们在这样一个佛力住持的缘起下来谈信,佛力住持的缘起下来谈愿;还是说你没有认知到佛力、佛果的功德,而落到你自己要信到什么程度、你要愿到什么程度的那个自力上去。

这个是一个关键点,这个是关键的一个角度的问题。这儿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我觉得这是一个点眼之处。就是如何来看待信愿行。

那很多很多现代的人一谈到信愿行——

首先第一个误解,认为净土法门就只有“信愿行”只有这一种说法,这是一个误解。他根本就不知道净土还有五念门,还有之前的祖师开示。

第二个误解,他们认为信愿行,他不管佛力怎么摄受我们,这个他不管,他只关心我现在有没有信、我信了还是疑了、我信到什么程度、我愿有没有切、我的行有没有一心不乱,这是他关注的点。那这样,其实有点辜负了祖师的真实义,辜负了《弥陀经》的佛授予一切众生平等往生,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的究竟的授记,这儿是有所减损的。这是要引起大家关注。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学习,来澄清这个事实。

其实所谓的信愿行,无非是让你回到这个平等缘起上来,回到这样一个佛力住持,我们随顺佛愿而安住于佛愿、安住于这样一个无诤的事实上行,来谈你的愿,这是没有问题的。


接下来这一段,谈到的是如来藏究竟说的问题,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成佛。因为《弥陀要解》里面讲到一切大乘法皆以实相为体。所谓的实相就是如来藏性,究竟说,那也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一个性德本具的事实。

那既然本来是佛,我们还要修什么?我们不能只是偏执于性德而否定修德,而净土恰恰它的缘起就是以佛的修德来彰显一切众生性德本具的事实,这也是一个关键点,关键点。


净土不同于禅宗,不同于如来藏的其他的圆满的了义的教法。它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佛的修德作为缘起点,以佛修德来彰显性德。否则我们光谈性德,光谈本具,光谈一切众生是佛,容易出现一个意识的空档。就是其实你没有一个下手处,或者说一个省力易行的修德为缘起的下手处。在这儿,净土法门的点眼是在于阿弥陀佛的圆满修德,阿弥陀佛的圆满修德回施给众生,作为九界众生忆佛念佛、趣入性德平等的大事因缘,这就是佛力,这儿是很重要的。

这段的重点也就是跟大家作一个提示。

 
《闻记》导学1-3

皈依的实践彰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4页—第5页)

假设没有阿弥陀佛圆满的修德融入这一句实相名号,就不足以展示一切众生性具本心。那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后来又会这样地迷失流转呢?在《圆觉经》中有菩萨这样提出来,实际我们平时都有这样的疑问。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质与佛无二无别,我们皈依的时候都会有这样一个抉择。没有这个抉择,我们就不能称为“如来种性”,或者说没有皈依三宝的机制,我们的修行就无以起步,所谓的佛教徒就会泛在业力海中。我们拿自己的见闻觉知、感受去修持,想要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没有这样的机制的。

所以《佛说阿弥陀经》中提出来执持名号,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这个“日”跟九界众生有关系,不是人间一日,不是鬼道一日,不是蠓虫一日,不是修罗一日,不是长寿天之一日。这“一日”是什么呢?是变更之相!

因为《佛说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但告舍利弗这样一个大智慧第一者的不请之法。像这一类唯佛与佛亲证的究竟法益,没有佛的威神加被,任何人不能启教的。我们在许许多多的经典中,都会看到这样一些记载:尔时某某法王子,乘佛威神,从座而起,顶礼佛足,来启教于某一法。为什么一定要乘佛威神呢?没有诸佛威神圆满功德的加持,菩萨只名菩萨,在菩萨心分业力中,他能展示菩萨的功德善巧;声闻、缘觉,乃至天人、善者、智者亦复如是。他不能涉足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一个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功德所在,涉足了就是佛陀世尊。所以一定是世尊的威神加被。

明悉法师:

好,我们看这一段。这段接着说这一句名号,它是展示一切众生本具的心。那也就是一切众生本来与佛无二无别的这颗心,它要有一个清晰的抉择的皈依的实践才能够彰显。

那我们修行以何为起步?其实就是要以皈依,从皈依开始。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一个理上本具的事实,它要去靠事上的缘起来彰显这个理上的本具,所以佛法讲的这个理与事它不能偏废。不能只偏于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我们都是佛了,那就不用修了;不用修了,你虽然理上是佛,你永远还是迷失自性、枉受轮回、无明遮障,它的作用呢就会展现出无尽的苦海。

修行无非是斩断这些无明,返妄归真,返迷为悟。这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在起步处要有一个清晰的法则,要有一个内心真实的皈依所依。这样,我们的修行就不会泛在众生的业海之中,我们就会从自我的见闻觉知当中走出来,去回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这样的大事因缘当中,这是一切佛出世之本怀。

净土呢,它直彰显了一切诸佛出世之本怀,也就是净土法门它是给众生这个返迷归悟、返妄归真、启用本具事实的这个大事因缘。这个大事因缘是什么?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就讲到“执持名号”。

一切九界众生执持佛的这个果地名号,这个名号它蕴含了无量无边的佛的功德。佛以圆满功德来成就了这个名号,它本身就是实相,然后以名号功德呢接引九界一切众生。我们读《阿弥陀经》就知道,它展示了这个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令我们众生发愿往生。发愿之后,你要依愿而行,这个依愿而行,《阿弥陀经》里面就标显了持名一法呀。

这个持名一法里面谈到,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这其实表达的是一个持名,就是我们用心的一个因愿而行的一个尽未来际、尽未来际的一个心随顺于这个愿,随顺于佛的教导,回归到这样一个与实相功德、与名号功德来印契自心。所以一日、二日、三日这个日呢,它是对称于众生业分的一种表达方式。

凡夫也有一日,对吧?天道也有一日,鬼道也有一日,蠓虫也有一日,但它绝对不会固定于说只是只对人道、只对天道、或者只对畜牲道,所以这里说——它不是人道的,也不是天道的,也不是畜牲道的,但同时它也是人道、也是天道、也是畜牲道,有点像《金刚经》说,“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一样。就是你不要执实了,觉得就是实有的人道的一日才是他说的。是这个意思。

那我们,也就是在我们人道的众生呢,我们闻到名号之后,我们要内心去执持这个名号。所谓的执持名号,它实际上是你随顺佛愿的一个表达。佛他的愿就是众生闻我名号俱来我刹、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以这个名号功德接引我们。那我们接受了佛的功德,随顺了佛的功德,我们就称佛名号。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你不要把它搞得很复杂,它其实是很简单的这样一个随顺佛教的一个事实。

接着说净土法门是不请之法,不请、不问自说呀,这个是《弥陀经》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大家引起关注,不问自说。

为什么不问自说呢?因为它是唯佛与佛而亲证的一个佛功德的境界。九界众生呢,他在他的境界当中是没有对称的东西,所以就算是大智的舍利佛智慧第一,他凭他自己的境界也问不出来。

所以这里面讲,很多经典都记载说,众生启问都是承佛威神来问,为什么呢?因为佛究竟了义圆满的开示,它都是畅佛本怀的,都是佛直接把他所亲证、他所眼所见、佛的究竟了义的智慧所看到的这个境界告诉我们。我们众生其实是无力启教的,即使能启教,也是承佛威神。

那在《阿弥陀经》这里,他根本就没有启教,完全是佛直接告诉舍利弗。这给我们一点启示也是说,佛法的修学,它唯有仰赖于佛的功德,我们唯有祈祷,唯有发愿,其实只有这样才能够去跟佛不可思议的功德产生链接。

很多人认为佛法是可思议的,尤其是现代人。现代人有非常非常多的人自作聪明,用人类的考据学呀,人类的这种知识文化呀,把佛法拿来做研究,搞出一些所谓的佛学,当学问来学习。这其实跟修行是不一样的,跟修行的这个从实修这个角度来说,它是相反的。

那我们净土这个法呢,大家知道这一点,我们就要放下我们自力的造作,自力的那样一个试图用你有限的知识、有限的理解想要去理解佛的境界,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它只有去随顺于佛的功德,让你的生命去融入到这样的一个信仰当中。这个地方是净土的一个重点。

佛在不了义的教法当中呢,你多少还能够用你的信解,用你的理解去理解佛说的什么,是有这样一个引导方便的。但在这种了义的,尤其像净土这样的法门,它直接就是说弥陀这个名号功德非九界这些自力所能信解也,这个地方是不一样。

这个地方实践净土法门的人要有所认知,否则你就一再地关注在如何解、如何理解上,那你就在净土的实践上就不得其门而入。大家这点要知道。

《闻记》导学1-4

平等缘起就是实相功德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5页—第6页)

那么我们现在听闻到“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一个威德摩尼宝号,亦复如是,是依佛威神、愿力所使,使我们一过耳根永为道种,必至究竟。那你说这太省心了。一切诸佛如来出世,就是为了让我们省心、省力,就是给我们一个无上功德的真正的昭示;不是来给我们找麻烦来了,不是来给我们增添更多的迷失与困难;就是要令我们彻底地抉择内心的真实本质所在,毫不掩饰地把他的大雄大力、大方便给予众生。

我们之所以来学习净土教法,就像蕅益大师讲——圆顿中之圆顿,了义中之了义,究竟中之究竟教法。它究竟在什么地方?圆顿在什么地方?了义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唯佛亲证的功德!近代人把它总结出来,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因彻果海,果彻因源,因果互彻,全他即自,方显自心圆明!自心圆明是什么呢?一切众生本心圆明!这个“本”就是所谓的法性分中,十方法界一切众生本无差别!这个平等缘起我们能识得了,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普利十方,圆明十方,逾越一切现行障碍,平等安心;于一切业分中不再相互地割裂、对待、冲击、攀比,一时回入如来藏性功德,皆是法藏事实,就是心本自具足!

明悉法师:

好,那我们继续看。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他这个威德摩尼宝号,它是佛力的愿力使然,令我们一过耳根永为道种,这个很重要。

其实我们净土它完全是佛力的功德,令一切众生得大安心,回入到平等回归的这个事实上来。的确我们就非常地省心省力而精彩。

一切如来、诸佛出世,实际上是让我们回归的,让我们省心的,让我们歇心的,不是说让我们在自己的识心造作当中更加的负累、更加的疲惫,给我们压力的。这个缘起是不一样,这个缘起大家要认知到。

净土教法这儿点出了一个重点,其实你仰靠佛力就是一个易行、省力、精彩。

你如果在仰靠佛力这点找不准,你一定会在你自己的业力分当中去造作,去拼搏,去要求自己,去攀比,去认为自己、这个人能往生那个人不能往生、这个人修得好那个人修得不好,来评判自己,评判别人,这是缘起出问题了。

我们学一个东西最重要最重要,尤其是这个了义的教法,重要的是你要把它法所依的那个缘起、那个传承、那个纲宗要领要把握得清晰。

这儿可以说开门见山就把这个关键的东西给我们点出来。关键的东西——净土法门这一句名号,它是佛功德回施给我们的一个大方便,它是圆顿中至极圆顿、了义中无上了义、方便中第一方便。

那它到底是个什么?其实就是后人总结的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虽然是印光大师他提出来的,但其实它的内容蕅祖在《弥陀要解》当中已经讲到了。所以祖师们他们对净土的核心其实把握是一致。

蕅祖在《弥陀要解》当中,他讲到这个圆顿、了义、究竟这样一个方便中第一方便,其实说的就是这个缘起,说的就是这个弥陀名号彰显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样一个缘起,它是一个平等缘起。

什么叫平等缘起呢?实际上就是这个实相功德。这个实相功德是佛力,是佛的名号,它是普利十方的,照一切现行无有障碍,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平等安心,令我们凡夫九界的业习一时回到这样一个如来藏的功德当中,是这样一个缘起、这个事实。

这是《阿弥陀经》,也是蕅祖这次注解开示《弥陀要解》的一个重中之重的地方。师长首先给我们揭示出来,大家也要在这儿重视。

也就是重视什么?重视我们常说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是它的纲领。它跟我们有些人认为的那个信愿行,认为在你自己业力当中去割裂的对待的那样的一个所谓的你业分当中的信,你业分当中的你的那样一个抛开佛力而自己的那个自力的功夫的行,或者你愿到什么程度的那个愿,它是不一样的。

这个地方你一旦步入到这个佛力住持、这个平等缘起,其实你自身的那样一个业力对待,那种思维——割裂的思维,你会休息下来,你会彻底放心。你不再会在识心当中不安,在业力攀比当中觉得自己不能往生。这些其实你觉得自己不会往生,无非是你自己的业力在打妄想,你这个妄心不歇。

从随顺佛力来看,一切众生皆毕竟往生,那你念佛就要随顺佛力的角度来安这颗心,安这颗业力上对立的、割裂的、排斥的心,这是净土它的一个无上大利。就是佛来安我们的心,佛用他圆满功德回施给我们,他无问自说地把这个法展示出来,这是他无尽的慈悲。

要体会这个慈悲,体会佛力的慈悲。你体会这个佛力的慈悲,你就是一个接受佛力的一个佛子,才称得上佛子,称得上念佛人。

如果拒绝他,你不了解他,你的认知回避这一块,那你必然还是重复自己的习惯。我们凡夫无始劫来的习惯都是割裂、对待、攀比、不足、不满意、清净不清净、我有没有不乱,我们都会打这些妄想。

这个在净土教法当中要通通地让它休息下来,就是你这些妄想其实是没有必要的,你接受佛的功德,接受一切众生本来清净、本来圆满,在佛的名号的彰显下揭示了这个事实,我们要把这样的一个大事因缘看清楚。佛的圆满功德、佛的名号功德来揭示一切众生本自圆明,一切众生本来往生这个事实,回归这个事实,乃至一念即得往生,这是真实不虚的。

蕅祖其实他也是这么讲的。蕅祖在《弥陀要解》说“信自”,信我现前这一念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穷三际,横绝边涯。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之极乐。

他说,这个一念回心就是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回到这个本来具足、本来往生、本来圆满的这样一个心的抉择上来。

蕅祖他直接就把这个缘起在他六信当中,他不是信愿行三法为宗嘛,第一个信他讲的就是这个如来藏的清净圆满无碍,一念回光即得回入这样一个本具的事实上来,乃至一念即得往生。这儿实际才是重点。

一般我们现在非常非常多的人把这个信,就搞成了一个不断积累不断积累、不断地对治不断地对治、我今天信了明天又疑了,就是在这个自己的业分当中徘徊,那就造成了我们修行不得力。这块大家要重视。

就是它这个缘起的抉择,到底从哪个角度来看待佛的本怀?《阿弥陀经》是畅佛本怀的教法,不要用我们凡夫知见去处理。

《闻记》导学1-5

放下理解的习惯去体验

明悉法师


还有十分钟,大家对今天所学的内容有没有疑问?

莲友1:阿弥陀佛,顶礼师父!看到这里有一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后来又会这样地迷失流转呢?”但是后面师父好像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明悉法师:

在《圆觉经》当中,佛说“汝非正问”,这个问其实本身就不成立。所以这地方师父说这句话不是为了要提出《圆觉经》那个问题,不是说我们已经成佛了,然后我们又流转了,没有一个前后的,那是错误地理解了我们本来成佛。

我们本来成佛是指我们的心体与佛无二无别,不是说我们以前是佛,然后突然有一天,诶,我们开始流传了。不是这个意思,知道吗?

凡夫会用我们的时间概念,来想象一个佛说的“我们本来是佛”,他就处理了。处理成什么呢?凡夫是有时间概念的,就会想象说,“啊,我原来跟佛是一样的,所有功德都有,突然不知道哪一天呢,我们就开始无明了,开始流转了。”他这样一个疑问出来之后,就去问佛,说:为什么我本来是佛,然后又开始流转了呀?佛说“汝非正问”,你这个不是正问,就是你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不要误解“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成佛”这句话。这句话讲的是说我们与佛无二无别,从实相上来说、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其实没有少什么,没有比佛少什么,佛成佛了也没有比我们多什么,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但是从缘起上来说,我们众生这个本具的佛性被无明所遮障了。这个无明是无始无明,没有一个开始。就像他在做梦一样,一个人睡着了做梦了,跟他醒过来,这个人没有本质的不同的,只是说他展现的境界不一样,展现的受用不一样。一个展现的是梦里颠颠倒倒,受了很多苦;那一个醒过来呢,他远离了那些颠倒梦想,觉悟了一切的真相。就这样的一个认知。

莲友1:好的,明白了,感恩师父。

明悉法师:

好,大家还有没有?我们这次学要尽量地把大家的疑问排除掉。对这个教法真正没有疑了,你就能够彻底地承担,彻底地安心,彻底地去实践了。

所以其实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除疑的过程,善知识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正知见,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清晰的传承,你就认认真真地接受这个传承。你说我接受了,我没有疑虑,那很好;如果你有疑虑就提出来,提出来大家依法一回观它,去清晰地把它处理干净,这个也没问题。

莲友2:

阿弥陀佛,顶礼师父!之前一直听到有说,我们的性德其实是与佛无二无别的,阿弥陀佛的修德彰显了我们这样一个性德,他是把他的修德全部回施给我们。每次听到这里的时候,还是觉得脑子有点绕不过来,好像有点转不动的那种感受,可能是一些理上的东西吧。

今天听师父讲了,那其实就是我们众生修行不能够执理废事。虽然我们从理上说、从实相功德来讲,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其实我们是没什么修德的。是阿弥陀佛把他圆满的修德回施给我们,那当下其实就圆满了我们这个修德,然后我们是直接用阿弥陀佛这个圆满的功德圆满自心,就是接纳这个佛果,应该是这样理解吗,师父?

明悉法师:


这个其实无论怎么表达都是挺勉强的,因为凡夫的语言和凡夫的思维,它跟佛的境界……就是很勉强地来说吧。这句话本来说佛的修德回施给我们,圆满我们的性德,其实说得确实是……

怎么叫很勉强呢?因为实际上我们说有个“佛”有个“我”,然后佛的东西我们来用,这都是建立在我们的认知上来认知的。其实从佛的究竟的世界里,无法分你我。佛的功德周遍于法界,我们本具的性德也分不出来你的性德、我的性德,它就是一个实相的、一个生命的本来的事实。

那这样的一个本来的事实、实相功德未曾增减过。就是实相住持着法界,一切无论有情还是佛,还是无情,都是这个实相的展现。那既然都是实相的展现,也就是都是性德的展现。只是说这个性德在佛那边,已经圆满彰显了;在我们这边,性德虽然本具,但是它被无明遮蔽了,在缘起上是有这个无明遮蔽。

所以其实所谓的修行,无非是去用修德来开显这个性德,只是这么一回事而已。修德开显性德,本身这个法门不可思议就在于阿弥陀佛的这个修德,从他立愿的时候,就是要用他的修德来成就一个极乐世界,用他的修德来建立这个名号,用他的修德来保证我们众生回归这个事实无有障碍。这个利益是不可思议的,就是佛来完成了这个——他的修德来揭示“一切众生本具”这个事实,这个地方是不可思议的。

你用凡夫思维一想,佛的功德怎么能彰显我们的性德呢?你一思议就卡壳,就是你想试图用我们凡夫心去理解它的时候,你就会卡。那如果不去用我们凡夫的对立心试图理解“佛的修德为什么能彰显我的性德”,你把这个疑问先放下,你去接受佛经的引导,接受佛功德所彰显的这个名号功德,用你的心去感受、去碰撞,用名号功德来感动我们,你感动于佛恩,感动于佛这个不问自说的悲心。

其实你被他感动的那一刻恰恰是我们……我们不想了,想也想不动的时候,你就去体会它了。你体会它那个时候,其实你已经被它的这样一个事实所承载了。你被它的事实所承载的时候,我们就受用了这样一个事实。

恰恰净土不是要从你理解这个地方去理解的,而是用你本来的这样一个心去融入这个事实,去体会这个事实。你体会到这个事实之后,你会安心。

因为佛所建立这个极乐世界,当你心一念它的时候,我们在缘这个功德。比方说我们这九十六局偈颂,这个偈子,你在念它,你在串习它,你在去思维它、去观察它、去体会它,这一刻所彰显出来的功德就是佛的功德、就是佛的修德。那是谁在念呢?其实是当下这一颗心在念。

那当下这颗心当中显现了这个功德,其实这个功德就是与你性德不二的一个呈现而已。就是你念的当下,这个功德就在我们心当中显现出来了。显现出来所彰显的是什么?其实彰显的全体都是实相功德,彰显的全体都是这个本具的心的事实。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呀!就在你的心月当中显现出来了呀,这里面就是性修不二。

你说我们的性德在哪儿?你在念这个功德的时候,这个功德彰显的是一个修德,这个修德就是你的心体,就是你的心的本质、心的全部。你这一刻,全心是佛——全心在念佛,是心在念这个佛,这个佛就是这个心,它是无法分开的,这个力用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二十九种庄严,你这样去随顺它,其实它全体都是修德,全体都是佛的修德,对不对?那这个佛的修德本身就是你心的本质。

只要不去用你的凡夫心处理。一处理,其实你就不念它了,你就念自己处理的那个东西,念你的分别去了,对不对?比方说你起了一个疑,说这个功德怎么就是性德呢?其实这时候你没有念那个功德,在念这个疑。念这个你就卡壳了呀,这个疑心一起,你就局限在你这个识心的业力里了,就无法理解那个事实;但你不念这个疑,去念那个佛功德,它这个事实就显现出来了。

所以把我们喜欢理解的习惯放下,去体验这个事实。这个事实是佛所亲证的,佛用他的佛境界所见,然后彰显于我们。我们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事实,你没有感恩,没有恭敬。那你恭敬就得入了,感恩你就得入了,接受你就得入了,它是这样一个东西。

我这么说能理解吗?

莲友2:能理解,师父。就是还是放下自己信解的那个心,以佛功德为缘起,去体验,去多多体验、实践。感恩师父,阿弥陀佛。

明悉法师:

对,实践是简单的。想去琢磨,那就不可能。它易行就易行在这儿嘛,你去念就好了,忆佛念佛,它当下就是,所以叫作现前当来见佛嘛。

莲友2:明白了,感恩师父。

明悉法师: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大家就先学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