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要解闻记》导学02

导学2-1  全他即自

导学2-2  修行者最大一个误区就是找感觉

导学2-3  理解大地和体验大地

导学2-4  《要解》之释名

导学2-5  《要解》之辨体

《闻记》导学2-1 

全他即自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6页-第7页)

那我们现前大众各个具足,我们还在忙什么呢?还要劳蕅益大师,劳很多人讲什么呢?因为我们识不得各个具足!你认不得各个具足,因为你有习气,你有烦恼,你有分别心;因为你还在用你的习气,用你的烦恼,用你的见闻觉知,以为这就是我。此生生灭灭、幻幻化化、无有实质的状态,我们以为有实,所以沉沦于这样以为有实的执著相续中不能自拔。

蕅益大师通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来帮助我们末世执著于自己业分、他人业分、共有业分的五浊恶世的沉沦迷失有情。我们迷失了本自具足的觉性、本自清净的法性,我们迷失了。这个失并不是丢失的意思,是淹没了。那就通过“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摩尼宝号,来把它浮显出来,透视我们的习气、执著、烦恼的虚伪性,可以就烦恼成就菩提,或者达成烦恼即菩提的事实,就在所谓的“念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中即下展示出来,就是所谓的“心作心是”。在有为法中“心作心是”极为方便。

蕅益大师提出所谓的“信愿行”,他讲到了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等等,来提示我们,让我们直指“全他即自”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们要是一旦认为——我已经了解阿弥陀佛这个万德洪名,我也知道这是个实相功德,但我怎么还会有这么多烦恼、这么多放不下、这么多痛苦、这么多挣扎、这么多灾难、这么多麻烦、这么多不安呢?实际这就是习气使然,是我们执著于业相的实有、业相的作用力,而没去透视它的本质;若透视它的本质,即见善巧。所谓的在持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之时,普照十方九界众生一时同归无量光寿。每一个众生心分中无量光寿本然一如,各放光明普照法界,盲人不知啊!你自身放着光,你也不知道你在放光啊!因为我们被无明遮蔽了自己的慧目,不见闻于自身的光明。我们经常照耀着那些智者、福德因缘成熟的人,若以逆教,若以顺教,皆是光明。所以那些感恩的人们,那些感恩善缘、珍惜现缘的人们,任何时候都在提升着、转化着、回归着、运用着自己生命的真正价值,就是离苦得乐于当下现行,觉悟于当下现行,成就于当下现行。这个成就是没有来去、没有增减的成就。

 明悉法师:

好,我们今天看这段文字。

我们既然说到一切众生都有这个佛性,就是本自具足,那还需要这些善知识来提示我们什么呢?其实善知识与诸佛,他无非是开示我们这样一个本具佛性的运用,因为我们虽然各个本具,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本具,我们无法去起用这个本具。

就像我们读诵《法华经》里面,他那个大富长者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他不知道他是富有的具足的,他认为自己很贫穷是一个乞丐。那我们凡夫有情也是这样,我们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但是由于我们有习气、有烦恼、有分别心,我们把这个习气、烦恼当真了,我们以为真的有一个“我”,在这个生生灭灭、幻幻化化、无有实质状态当中,我们以为有实有。

因为这样一个实有的执着,就是我执为根本,业就相续。

那所谓的祖师大德的开示,包括佛经里面,它其实是指示我们本具佛性这个事实,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嘛。所以净土这个教法就是用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让我们随顺佛的功德。有了这样一个觉悟的正机,在“念佛时,即是见佛时,即是成佛时”这个事实上,我们再来以觉悟的心透视烦恼的虚伪性,透视这个烦恼的不可得性,来觉悟这个烦恼,这就是念佛法门的方便。

所以这里面说,念佛,你在抉择这个念佛缘起就是心作心是,那“在一切有为法当中,‘心作心是’极为方便”。所谓的有为法,就是在缘起上的运用;我们在缘起上选择以何为缘起,这一念心可以以什么为发心、以什么为缘起。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缘,这个就叫作“有为法当中‘心作心是’为方便”。

蕅祖在这里面他提出这个“信愿行”,“信愿行”其实我们大家一提“信愿行”,我们很容易就落到一个说,我自己在我的业分当中我怎么样去信、怎么样发愿、怎么样行。

其实蕅祖这里面讲这个“信”,他讲到六信,这个重点并不是说让我们自己通过信解力去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而是他指认了一个事实,就是“全他即自”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什么是“全他即自”?就是全体的佛功德作为我当下一念心,它是无二无别的,这个成为“全他即自”。那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说,“全他”就是全佛的果地功德,“即自”就是你当下这一念心。

他是用比较专业的一种语言,比较严谨的一种说法,从六个角度其实说的是一个事情,说的什么事情呢?就是“全他即自”。这一点,我觉得需要我们通过这次学习,把它清晰起来。这个也就是它的纲要其实还是果地觉为因地心,蕅祖其实是想讲这么一个东西。

那我们一旦了解了阿弥陀佛这个万德洪名,我们知道它这个实相功德,我们用这个实相功德来印契自心,开启我们自心与佛功德相应的这样一个实相心的运用,那你就不会再畏惧你的烦恼、业习、你的习气的相续。因为什么呢?你可以有了善巧方便,就是随顺于阿弥陀佛这个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无量光寿的心,来透视这个烦恼,他就有觉悟的正机了。

所以其实我们在念佛这个时候,我们的心的本质这样一个层面的作用力会被开显出来,所以说“每一个众生心分中无量光寿本然一如,各放光明普照法界”。这样一个作用力被展现出来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不知道。就是你在念佛的时候,你随顺于佛愿念佛这刻,我们这颗心它是普照法界的,它是照十万国无所障碍的。

那我们不知,我们不知我们这样一个心它普照法界。我们容易执着于说我们自己的见闻觉知,其实执着于见闻觉知它也是一个习惯而已。那我们能够如果转过来这个弯,你不执着于你的见闻觉知,见闻觉知你也知道它只是个因缘法;你在念佛的当下确认这个念佛的心普照法界,它与佛光寿无量,它本然一如;确认这个事实,那我们就会歇心,就会安心,就会认取这个具足的心,运用这个具足的心。那这样的人他就能够时刻感恩善缘、珍惜现缘,任何时候都会提升着、转化着、回归着、运用着自己生命的真正价值。

 生命真正的价值,其实就是运用这颗本具的心,这是真正的价值。因为它可以离苦得乐于当下,离苦得乐于现行,觉悟于当下,成就于当下,而且这个成就它是没有增减的、没有来去的。所谓的没有增减、没有来去,是因为它只是一个回归本来的一个事实而已。不是说在有为法当中又多修了出来什么东西了,你原来没有禅定你修出个禅定,你原来没有一心不乱你修出个一心不乱,那都是有增减的。那这个没有增减,就是你本来是佛这样的一个本具心,你回到这个缘起上来了,怎么回来呢?通过随顺于阿弥陀佛的功德,随顺这个“全他即自”的事实。

所以其实蕅祖在讲这个六信,核心其实讲的就是“全他即自”。

《闻记》导学2-2

修行者最大一个误区就是找感觉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7页-第8页)

我们现在的修行者最大一个误区就是找感觉,找自己的感觉——我今天很清净,我昨天就比较混乱;我那一段很清净,修行用得上功,身体很舒服、很健康、很自在;我这一段就不行,情况很差,烦恼多,世俗想法也多,跟人纠结的也多,麻烦事情也多……这跟修行丝毫关系都没有!这种果报就像镜子照物一样,没有一个实物的!世尊分明讲:有为法如梦幻、如泡影、如露电。但是我们分分明明地当真,分分明明地着实,分分明明地被它昧着,分分明明地陷入其中。这种陷入其中——像蕅益大师乃至这些先贤们,在诸佛菩萨威德的加持下,他们感动了,他们自己得到了利益,同时把这种利益传递给我等后学,使我们不要深陷于自己见闻觉知的习惯业海中,恰当地运用自己的见闻觉知,觉悟于当下,了知其本质不可得的事实。


那么此处怎么实践呢?就来持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实相名号。你说处处实相,一真皆真,何必一定要持念名号呢?我念“鞋子”不行吗?我念“树枝”不行吗?我念“土壤”不行吗?我念其他的不行吗?因为我们的分别心、分别意识坚固的情况下,我们习惯于分别执著的情况下,这个万德洪名,佛依修德而展示的实相名号,就开了一个口子,可以让我们步入实相法界,或者说光明法界,或者说平等法界,或者说一切无所挂碍、无所得失的这样一个事实中。但要是没有阿弥陀佛这个万德洪名的修德的给予,我们单单地自己说:“哦,我理解,一切皆是法性的功德,一切皆是实相。”你是用不上力的!这个力是什么力呢?就是远离造作,一切狂心歇寂于当下,真正令身心融化在光明、喜悦、安乐、纯净这样一个事实上来,真正体会到法尔本然的功德。那你用得上力,就是所谓真心功夫、实相功夫、无心功夫,就是所谓究竟解脱的功夫、正等正觉的功夫;而不是今天好了,明天差了,顺啊逆啊,这个人念得满面红光,那个人就是什么样……这跟修行实在是不相干。我们要认真面对。

明悉法师:

好。我们看“现在修行人很大的一个误区就是找感觉”,这一点我们也经常提示大家。

我们凡夫的习惯,确实是对自己的感受、见闻觉知这些比较亲。如果一个修行人没有正知见,没有一个大方向的引导的话,我们是走不出这个找感觉的误区,总是在自己的感受当中来评判自己修行得力不得力,念佛感觉清净了就觉得好了,感觉不清净了就觉得不好、觉得自己好像修得很差,或者是身体好不好,健康就觉得自己修得好,满面红光。就是看这些东西。彼此之间也是这样。这个其实都是一个误区,这个是一个误区。

修行这件事情,跟你感觉好坏没什么关系。修行这件事情是明确发心,明确你为什么要修行?就是还是回到那一句话,诸佛出世之本怀,一切诸佛出世无非是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佛不是说让我们变得感觉越来越舒服,这不是佛法的目的。佛法的目的是让我们回归到本来面目,我们本来是佛这样的一个实相上的回归,就是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这是佛法的真实义。


明明世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我们为什么还在这个梦幻泡影的这些幻相上去在意呢?去着实呢?去捕捉呢?大家反省一下,我们是不是在这个有为法当中去想要一个更好的——更好的泡、更好的影、更好的梦,是不是这样呢?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做梦,晚间在做梦,白天仍然在做梦,就是在一场幻梦中。一个智者他是要知道这是一场梦,他经常会提醒自己这是一场梦;而愚者就在梦当中去编织这个梦,去牢牢地想要掌控、想要更好、想要感觉舒服、想要比别人强、想要自己比别人有功夫……其实这些都是误区,这些都是陷阱。

我们在这个地方,所谓的要有正见就是要知道接受佛给我们传递的这个佛法正见——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见闻觉知都是有为法,所谓的佛法就是觉悟它的本质而已。你见闻觉知来了,你知道它是梦幻泡影,这就是觉悟啊;你这时候感觉腿疼,你知道这个腿疼是梦幻泡影,那这就是觉悟;你感觉很舒服,你知道这个舒服也是不可得的,这是觉悟;别人赞叹你一句,你不被他赞叹所转,知道这只是一个因缘,那这是觉悟;你的处境不是很理想,比较颠沛流离,你也觉得安心,觉得这没有问题,这都是一个因缘法,你不被它所动,这是觉悟。这是一个学佛人应有的一种智慧的运用。


如果我们时刻被外境所转,我们时刻在意的都是见闻觉知,那你怎么谈得上是什么修行人呢?是什么念佛人呢?要夸你一句就高兴得不得了,沾沾自喜地,骂你一句就当真了,难受好几天,这都是陷在了业海之中。所以我们念这句佛,其实是去念这个实相,是觉悟这个真理。

首先,其实你随顺于佛的功德,我们就能够做到怎么样?念佛不念业嘛,我们以佛愿为强缘,来超越对业相抓取的习惯。那有人说了,既然实相——一切皆是实相,一真皆真,那我念别的不行吗?念“手机”不行吗?念“杯子”……念这些不行吗?其实不行。当你还没有彻底回归到如佛无二无别的真实功德彻底运用的时候,其实我们选择以什么为缘这个很重要。

就是阿弥陀佛这个名、名号功德,它具备了开启九界众生回归真理、回归真相的这样一个强缘的作用,他这个名号就是全名昭德,是阿弥陀佛功德所显的名号。那在因缘上来说,在有为法的因缘上来说,不同的名对称了不同的义,你念什么就决定了你缘什么。所以这个强缘其实是回归实相的一个殊胜的方便,所以这儿大家不能执理废事,不能说“那既然道理我懂了,知道一切都是实相,就可以念一个别的,当成实相来念”。这个只是认知上你接受了,但是不等于说你心已经彻底破除无明了,彻底地能够在实相法当中有所悟入了、有所证悟。

像那些禅宗开悟的大祖师们,他们确实是证悟了,证悟了这个实相,在他眼中一切法都是实相,所以其实他念不念,他都安住在实相功德中。但我们一个普通的人,不念佛你就必然淹没在我们的业海分别中。所以说我们还是要随顺这个强缘,用佛的功德、以佛的修德来揭示这个实相。这就是净土殊胜的方便。

这个地方不能执理废事,也就是如果只是懂一个道理,其实你用不上力。所谓的用不上力,你没有阿弥陀佛给的这个方便,我们无法远离对待分别,无法真正地狂心歇下来。除非你的自力功德是很深的,能够靠自己的那样的一个参究力,像那些祖师们一个话头,把所有的妄念全都能够歇下来契入本心,那这也是一种方法。但是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说,你能够真正地与法相应的话,那还是要靠佛的功德,他来令我们回到光明、喜悦、安乐、纯净这样一个事实上来。你能用得上力——“所谓真心功夫、实相功夫、无心功夫”,无非就是我们念佛的时候,我们会得以休息,心得以一个安心处嘛,就是一个圆满的、无欠无余的、清净圆满无碍的这样的一个安心处。这点多去体会。

好,这一段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内涵。

《闻记》02-3

理解大地和体验大地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9页-第11页)

蕅益大师基于许多念佛人、修行人不得方法、不得善巧,就以悲心留下了这样一个著作。这个著作,他在前面讲,像莲池大师等一些祖师的著作,也都有《弥陀疏钞》等等。

蕅益大师终身遗憾的是个什么事情呢?他没有接触到——因为战乱的问题,因为社会因缘、历史的问题——他没有接触到像善导大师、道绰禅师,乃至天亲菩萨,他们这一类著作,没有接触到。他在“信愿行”中提到我们自身的角度上,这个信、这个愿、这个行偏重了,这个偏重会造成我们对“一心不乱”这样一个认知上的特定的设置和障碍。在“一心不乱”这个言说中,在“理一心事一心”的言说中,许多人拿着一对照自己,就感觉到自己没有希望了,不证得念佛三昧就没有希望了。结果这个九界同归,乘佛愿力同归彼国——就像我们坐一列火车,不管你是南方人北方人,不管你是健康的人不健康的人,你坐上这一列车子,同样给你拉到目的地,这是乘佛的愿力、完整的力量回归的一个修行的事实——就会变成我们要靠自身的业力习惯,要靠自己的福德因缘去作为,这样一个情况,我们自身会有这样一个暗示。

所以在我们中国本土化、佛教本土化的过程中,这种“解性”,就是理解性的东西越来越多,造成了教法一代一代的衰减,教法一代一代地在我们这个地方褪色了。就像照相机一样,过去人用什么像素照相,照相中不断地在翻版翻版,翻到最后就面目全非了。我们这个时代人接受的就是自己想当然的理解,而不是授受给予的洗礼,不是无疑地承接一个教法,不增减地来印契自心。反而这种省力的传统被时代淹没了。

所以印度早期这些善知识们,他们施教很简单,只说方法,不讲道理,只说你怎么去做,你怎么去实践,会达成什么结果。为什么不讲道理呢?就怕我们的像素衰减,不断地衰减。你传递一次衰减一次,传递一次衰减一次……所以后代的祖师们就仪轨化,把它做成仪轨,“车轨”那个“轨”,不准掉轨,不准增减我的文字,不准增减说法。干什么呢?以保持它的纯正度,传承的纯正度!

我们现在的大部分人修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修行的,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修行的,就是我们在理解这个性德,而不是回归安住于性德!像一个人去理解大地,十分不易!但是你要安住在大地上,感激这个大地给你带来的厚重的载负,你就生活得十分自在!你这时候想了解它一点,没问题的,慢慢了解。但它给你带来的安稳,你要去体验,你要了知的。你说我不了解这个大地,我就不让它载负我,这是很痛苦的事情。

一切众生的生命意识莫不在法性智海中载负着。但是我们一直在挣扎着,自己在虚妄地造作着,我们把自己的造作当作认知了,成为一个特质,所谓的特质就是识心修持!这是我们汉地人修行的一个重大障碍!就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设置了所谓的修行之路,而不是受教、依教奉行、随顺教法、实践教法。所以大部分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就衰减了自心,衰减了教法的真实的利益。

蕅益大师从各个角度,力图把这个教法完整地传递给大家,提出“信愿持名”这样一个修行纲领。后面的道理,我们只能在课程学习中,一点一点地看看怎样给大家提供一些方便。

明悉法师:

好,这里面说到一个问题。

那个时代是明朝,那个时代其实大环境由于战乱的原因、历史的原因等等,他(蕅益大师)没有机会接触到像善导大师、道绰禅师、天亲菩萨这一类的著作;所以他对净土的阐释,跟前面这些祖师们的角度上,有一定的差异。这个差异表现在一方面,就是蕅祖提出了这样一个“一心不乱”、“事一心理一心”这个说法。这其实“事一心理一心”这些说法,是来自于天台宗的一种诠释。

那这一点变成了就是说,现在大家普遍认为修行净土要在功夫上达到“一心不乱”,成为净土的下手的一个关要了,这个就跟以前的祖师讲的有所差别。也就是前面像天亲菩萨他讲的这样一个实践,他没有说让你念到“一心不乱”,他只是给你一个方法你去实践,而这个方法源头是来自于佛功德的这样的一个随顺,随顺于佛功德来实践五念门。

那蕅祖其实他在他的《弥陀要解》里面,他其实谈到了果地觉为因地心;只是说他用的方式谈这样一个果地觉为因地心,并不是用一个很简洁的语言,而是用很学术化的、教理很扎实的那样的一个语言来谈的这个东西。这个也是有时代因缘的,这个后面会讲到。

因为那个时代,大环境对佛教的打压很厉害,所以蕅祖必须要让佛法看上去很严谨,才不至于被那种社会的压力、那种历史的那种当时的那样一个大环境所不许。 所以他用了非常教理严谨的方式来阐述,那造成我们后代人再来学他的东西的时候,人们会落到一种理解上去,就是人们会学很多天台的教理才能学明白蕅祖这个东西。

我早年学净土也是有这么一个过程,因为祖师说蕅祖讲的这个是最究竟的了,那我一看这个也看不懂啊,看不懂怎么办?那就去理解,那理解怎么办?要学天台的理论。他绕了一大圈子,最后其实他无非讲的还是“果地觉为因地心”。

那这样的一个理解的东西,就把好多人就卡到这儿了。

其实他一直想要理解这个净土,通过理解来是让自己生信,通过理解让自己能够信到一个什么程度,就走到这个角度上去了。这个是一个,再有就是在行持上要一心不乱。所以这两点,师父在这里面还是很一针见血地指出来,我觉得师长这个地方也是很了不起,敢于这么去谈。因为你这样说,在现在这个教界大家都这么公认蕅祖是大德,那谁敢这么讲啊?我觉得师长还是对法的一个责任心,或者说他依据之前的天亲菩萨的《往生论》这个传承,再来回观后来历代祖师的东西,它就有一个择法的方便了,当然并不是说为批评祖师,而是从时代因缘上来看。时代因缘上来看呢,它不同的因缘时代会有不同的法的呈现方式。

那这个一方面说,是因为众生的共业所感,你比方说战乱,比方说那个时候这些资料已经没有了,那这就是众生的共业。

再有那个时代,大家比较好乐的是禅法,禅法后来一直很兴盛嘛。那祖师们为了接引方便,面对这些注重功夫的人,他会用方便、功夫来接引他。所以都是有当时的因缘。

但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因缘法的话,我们其实看不到法它是怎么样的一个流变过程,它的核心在哪儿你就把握不住了。所以这个地方,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先回到“五经一论”或者“三经一论”,作为你的一个修学的一个择法的所依,或者说唐朝之前这些著作,你要先把它学清楚。然后再站在这个缘起上,再来看后面祖师的东西,你就能够理解他们这些祖师的悲心。他其实是一种悲心,理解他们在那个时代,他们尽力的这样的一个,为佛教、为教法传播所做的这样的一种努力。我觉得这一点还是挺重要的。

那如果我们先是没有这样一个果觉因心的角度的话,其实你是很难从这样一个因缘的覆盖下超越出来的。比方说,到了中国之后呢,中国的佛教越来越注重这个解,越解越多,越解越多。那你能说你不去从解下手,你直接从行下手,你这个行如果没有传承的话,你怎么行呢?

所以其实师长这里面说,印度早期的这些善知识们,他们施教很方便,他们很简单,就是说他只讲方法,就是从一个方法上去下手,直接去实践,然后把这个实践让它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他把它仪轨化。

你像五念门,其实就是一个仪轨化的东西。它既然已经成一个论了,这个论那就是祖师教授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他用五念门,这个就形成一种,你可以直接拿来就去用的一个实践的一个操作的东西。这是祖师他的悲心!

我们现在处在这个时代,我们有机会再了解这类的教法,其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的福报,我们能够去了解《往生论》,这些著作我们能看到。

所以大家还是要知道,这里面它是有差别的,是有差别的。但是它们的指向的方向,事实上是一样的,都指向的就是果觉因心这个方向。

只是在阐述上面,后面的祖师们他们理解的东西比较多,再有就是他们各自的背景吧,有学天台的、有禅宗的等等,所以他会带有这些东西在里面。这个大家要有所抉择。

那这一点如果我们看清楚了的话,我们就能够知道,我们这次来学《弥陀要解》用什么样一个态度、方式、方法来了解。其实我觉得我们要把里面讲到的核心的地方看到了,就是他其实试图用各个角度来揭示果觉因心这个东西,这是祖师的一个发心。

比方说他说“圆顿中至极圆顿、了义中无上了义、方便中第一方便”,比方说后面我们会谈到这个“六信”,其实你仔细学了这个果觉的这样一个缘起,你再来看用六信,其实他说的是这么一个实相的佛功德的揭示一切众生本来平等这个缘起,让你在这六个角度来接受它。只是它的确是很难懂,这是它的一个特点吧。

这里面还说到了一个,就是我们汉地的人修行的一个障碍就是“识心修持”。所谓的识心修持,实际上还是从自己的理解下手的,你自己用你的理解,理解了一个东西,然后你就用你那个理解去行,这个就叫识心修持。它不是随顺于佛的一个作用力,去体验那个佛的载负的那个作用力,这个不一样的。就像说你理解大地,跟你去体验这个大地,那是两回事。

《闻记》导学2-4

《要解》之释名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1页-第12页)

永真法师:

阿弥陀佛!非常感恩法师精彩的开示!刚才法师给我们提出来一些非常新颖的、有针对性的、能够对我们的修行、我们实际的生活有指导意义的概念。比如说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比如说当下的现行、感恩善缘、珍惜现缘这样一些概念。希望我们的学员在认真聆听法师开示的时候,自己可以去思维,课后大家把问题记录下来,交给我们的护工。

下面按照程序,请隆实法师带领大家学习一下《弥陀要解》的原文。我们把原文分成了六段,每天学习一段。有请隆实法师!

[辅讲]隆实法师:

阿弥陀佛!法师慈悲!各位大众师父慈悲!各位居士同修!

从今天开始,我们用六天时间,分段来一起学习《弥陀要解》。接下来我来读诵,大家如果要跟的话,可以声音小一点,最好是默默地念。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第一释名。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

明悉法师:

我们先看这一段,下面隆实法师读了一下这个《要解》的原文。我们这次既然学呢,有这个机会,也大概地了解一下《要解》。

《弥陀要解》,蕅祖说“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就是一切诸佛悯念我们众生、九界的一切众生,所以出兴于世,然后随众生的根机而施设了不同的教化。

“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其实所有的法门它所指向的是一个,就是令众生返妄归真,体会这个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实相,去见这个实相而成佛。“方便多门”就是开了八万四千法门。

在一切的方便当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就是最简单、直接,不绕弯子,最圆顿。圆,就是圆收、圆超;顿,就是顿超,顿超一切的阶位。这样的一个方法,就是莫过于念佛求生净土。

那在一切的念佛当中,最简易、至稳当就是持名一法。所谓“三经并行于世”,古人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因为三经里面又讲到观想念佛,又讲到三福九品,其实还是讲了比较多的念佛方法,但是《阿弥陀经》只讲持名。所以古人就把这个持名一法列到日课当中。

所以可见这个持名一法摄机广,“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这是他在注解《阿弥陀经》之前,他要先告诉说这部经摄机很广,历代善知识都很重视。在他之前,云栖和尚就是莲池大师,他作那个《阿弥陀经疏钞》,以及幽溪传灯大师他称为师伯,跟他都是天台的传人,作这个《圆中钞》,其实都是很深,讲得很广,初机的人是难得利。

所以蕅祖他就说,“弗揣庸愚”,就是谦虚吧,说我不顾自己没有智慧,然后再述这个《要解》。《要解》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接引初机,这样的一个发心。

他由于自己是天台的学人,所以他用五重玄义这个方式来解经,这是天台人解经的一个公式。五重玄义,第一个是什么?就是释名,就是先要解释这个经名。因为一个经的名字很重要啊,它这个名字就是彰显了这部经的核心在讲什么。

这部经是以能说所说的人为命名。能说是谁啊?就是佛说,这个佛就是指释迦牟尼佛,此土的教主。那所说是谁呢?所说就是阿弥陀。所以释迦牟尼佛是“能说”,他乘大悲愿力生到我们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这是佛,无所不知,无所不见。

“说”是什么意思?说是“悦所怀”。什么叫“悦所怀”呢?就是佛的心,内心所想,他的本怀就是为了度众生。佛就是干这一件事的——度众生,以度众生为怀。那佛看到众生成佛的根机熟了,也就是净土这一法是成佛之法。佛看到众生成佛的根机熟了,为说难信之法,令究竟的解脱,所以他内心就很高兴。这个“悦”是开心、高兴、畅快,悦所怀。这是解释这个说。

阿弥陀呢,翻译过来就是无量寿,也叫无量光,他是极乐世界的教主,他的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都是无量。这是解释“阿弥陀”。

最后解释这个“经”,一切金口所宣,其名为经。

这就是简单、很言简意骇地把这个“佛说阿弥陀经”这几个字、这六个字的意思给说出来了,这叫“释名”。

这样大家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我们也不用说得太细。

那下面“辨体”,再读一下。

《闻记》导学2-5

《要解》之辨体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3页)

第二辨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报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明悉法师:

好,这一段其实非常地难懂。

《要解》它其实还是在辨体这个地方,讲的是一切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因为大乘佛法它跟小乘佛法,有义理开显的深浅不同。大乘佛法就是以实相为印,依实相印;小乘佛法讲的是三法印。

所以这个地方,《阿弥陀经》是大乘经,所以它也是以实相为它的正体,那这个实相是什么?就是吾人现前一念心。我们说我们念佛运用的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样一个实相心,其实就是这里面讲到这个实相的体。我们认知净土法门,你是绕不开的。

就是说,你如果不讲法性安心、你单讲佛愿的话,那大家都会对像信上帝一样,有一个能度,有一个所度,对吧?阿弥陀佛就是在十万亿佛土之外;但是你要如果回到实相的这样一个安心上来呢,那你知道其实阿弥陀佛与我心无别。为什么无别啊?因为它是实相为体嘛,一切都是这个实相的展现。

其实在大乘一切经典它开显的无非是什么?无非是说整个的十法界都是这一念心所现,佛也是这一念心所现,我们凡夫也是这一念心所现。这一念心,它的本质是不增不减的、不垢不净的,非内非外,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它不是说落在某一个相——这个相是实相,其他的不是;它是一切法皆是,就是一切相——它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说你如果着相说呢,其实哪一个相它都不能代表就是那个实相,所以他说“非青黄赤白,非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

你执着它是呢,其实它都不是,“觅之不可得”。但是如果你能够知道一切相的本质都是实相的话,一切法都是这个实相的展现的话,它“具造百界千如”。百界千如,无一法不是由实相而展现。那这个时候,一切法都是,一切法都是佛法。

我们有这样一个见地,对我们念佛人来说,其实是挺重要的。比方说我们说“守护无诤”,守护无诤其实守护的是啥呀?实际上是守护这样一个誓愿,通过这个誓愿来回到对实相心的一个守护,回到这个实相的一个守护上来。为什么会守护无诤就会回到守护实相呢?其实无诤就是无对待。我们心本来是圆融的,本来是圆满的,本来是具足一切的,本来是一切法都是这个心的呈现、都是心的现成;只是我们一旦落到了对立中,落到了是非中,落到了能所中,落到了谁好谁坏,一旦着实了这个相的时候,我们这个心就被遮蔽了。那我们如果能够从这个无诤下手,就是你守护这样一个不落在是非上、不落在对待上、不落在能所好坏、不落在对相的这种抓取的时候,其实你这个心就是与它本来是相应的。这个其实讲的就是“实相为体”。

那我们通过念佛也是,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它印契我们本具,这时候我们知道我们念的佛与这个心它没有差别,佛的功德和我当下这个心它是不二的,就是“自他不二”嘛,这里面说“举体而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它都是不二的。

就是,依报和正报是不二的,比方说极乐世界,他的依报的功德,七宝池、八功德的水;正报的功德就是阿弥陀佛他的心的功德,他的身的功德,这是不二的,因为它都是实相的展现。比方说我们众生在念佛,众生这个“自”跟所念的佛,它也是不二的,因为都是这一念心的显现。比方说能说和所说,它也是不二的,能度和所度也是不二的。

所以,其实当你在这个大乘见地上,如果净土法门它回归到这样一个究竟见地上,它是一个圆满的开显,是一个究竟的开显。

那有些人学净土他不讲这个,比方说像日本的净土真宗,他就完全不谈实相的回归,他只谈佛愿。那就造成好像念佛的人永远是一个卑微的,永远是被佛救度的,有能有所。然后这个佛的功德也是你心外的,因为你不知道你心本具一切功德,你不知道这个心是与佛无二无别的,所以我们一直是心外求法。有能有所,那就心外求法呀。心外求法,你必然就会落到临终,因为你现在没有看见它呀,你认为他是你心外的一尊佛,他跟你是两个东西、两个存在,那只能说等待临终的时候他来接我,所以这个期待临终是不可避免的。

那我们现在大家经常说当下往生,你凭什么当下往生啊?因为当下就是你的本具心的一个运用啊,它就是当下往生。它超越了这个自、他,超越了能、所,超越了对能所的执着、对自他的执着,他知道这样一个实相心是遍一切的,就是我们当下这一念心跟佛这一念心它都是实相心,它是周遍的。

那么既然都是实相心,佛的这个功德它才能作为我们当下的一个缘起啊。因为我们本具是无二无别的,性德是一如的,既然性德一如,所以佛功德我们拿来用是理所当然的,你就能够承担这件事。承担什么事情呢?承担果地觉为因地心。

你知道佛与我心无别,那你当下这一念心中具足佛的功德,这时候阿弥陀佛离我们也不远,“去此不远”嘛,它当下就会相应。当下相应就当下这样一个实相的回归的一个起用,所以这个是讲的实相为体,是有这么一个意思所在,有这么样一个最核心的一个点,所以说它称为体。

这个“辨体”就是这部经最核心的是啥,就是这样一个实相。

这个地方大家不用太细致地去抠那些名相,说什么“寂照”、“照寂”的,因为都是强名嘛。强名,就是佛他彻底揭示了这样一个实相功德,佛是彻底回归、彻底圆满这个实相功德,那么他在这个实相的功德当中,就会展现出无量的妙用、无量的善巧、无量的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法界的大用,就会展示出来。这就是佛,所以就勉强说他有法身、他有报身、他有化身,他有种种的这种。其实都是对众生,让众生能够听懂,勉强给他安个名字而已,其实都是实相的一种作用。

大家理解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了,不要去往那个文字里面去用我们的识心去钻,你就是知道他讲这个实相,无非就是超越能所,超越众生的二元分别,这是生命的本来,就是这样。这样大家有一个概念就行。

那这个时候我们再知道我们所学的果地学为因地心是一个究竟的教法,它是符合一切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这个究竟正见的。那这样的一个净土开显,是了义的,是究竟说。

好,这一段就简单作这么一个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