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净土,不是这样子择取!
九界同归,是不是安慰呀?
凡圣同修,是不是安慰呀?
等蒙摄受,是不是安慰呀?
咸得往生,是不是安慰呀?
这给我们一个究竟的安慰,让我们来回观世俗生活的点点滴滴的艰辛不艰辛、顺缘违缘,让我们去觉悟它——如幻!
什么如幻呀,它挡不住你的往生大利,挡不住你回归究竟利益的一个大安慰的给予,安心的给予。
那就是没有自性啊,顺缘没有自性啊,艰苦缘没有自性,违缘没有自性,逆缘没有自性,多么大的事业没有自性,多么小的事业没有自性,这不是“善说安慰”吗?
但我们要在世俗情欲中说安慰,你一定要小心!你自己要小心,别人要小心,大家是不是在做沉沦,沉沦的业流的作为?没有接受佛善说安慰、究竟安慰的给予。
为什么我讲这一点呢?
因为我们现在人的因缘,善导大师讲得简单:我们实践这个法,就是生死凡夫,就是业障深重,我们没有自力的这种解脱的内容了、能力了。
善导大师什么人呐?大家知道,他三昧成就啊!三昧成就就是圣人呐,就是在大解脱中得诸方便。
我们有没有大解脱,大家自己去衡量。小解脱这个东西,人能管着自己不在生死沉沦中,有自在的行为了,那就是小解脱。
我们有没有大解脱的成就呢?自利利他呢?
没有,你那个欲勾要勾什么呢?你是勾自己呢,还是勾别人呢?要小心!要严格地对待自己,举心动念那个欲勾要干啥?它的结果是啥?
那我们会不会念佛,来相互地给予安慰,这是个真实的安慰。
然后呢,在事业相上,尽你的力好了,你能做个啥做个啥好了。
不要去过分,也不要压它,也不要欺辱它,也不要过于膨胀它,那我们就有这个业,但我们是用念佛来觉悟、超越这个业对我们的制约。
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净土教法的这个安慰呀,就是究竟安慰——来审观实践种种法。
我们举心动念有欲望了,有想法了,看看这个结果就是善观察。
说观察门中善自运用,妙观智成就。
很多人在念佛这个团体中,很容易造成这个矛盾,就是说“安慰”的矛盾。
不说安慰对人好,世俗情感有亲有疏,要有什么、有什么,要站队啊,无意识的就站队了——
这是我师父,这是我们这个小团体的人,这是什么什么,这个是什么什么……好了,后面出现一个障碍。
什么障碍?这念佛人比其他修学人还差,团伙意识太强,人我是非意识太分明,爱憎太分明。
为什么呢?实际现在很多团体中,交往太久的人群中,都会有这样的矛盾,就是不知道这个安慰是欲勾。
我们不能身陷其中,我们要警觉它。
不是说我完全没有这些东西,是你要觉悟它,你可以有,但是你觉悟的对象,不是你延续、发挥的对象。
我们发挥的就是佛所说安慰,与自说、与他人说。
为啥我老念那个“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我没办法安慰大家,我不知怎么安慰,我感觉这话挺能安慰,安慰我自己,安慰别人。
因为啥呢?这是佛的功德所产生的安慰的效果!
你这样就能顺性观察世间,观察法则,观察安慰。
就是我跟这个人交往、怎么能真诚交往呢?我善说安慰,究竟安慰,我没有保留啊。
不能说我给你个馒头吃,能解决问题了……这就是一个欲勾嘛,对方需要,你给予了,对吧?这个可以做,但这只能做一时,你一定要回到佛法上。你一相续这个,再相续这个,就产生了你一个沉沦的业缘。
啥沉沦大家知道,就是越来越黏糊。
这个欲呀,不能太腻了,腻了你知道吧,腻了就变成一个……溺反嘛,溺反嘛,很多人都经历过逆反,亲人、夫妻之间太溺了,反了,我见过这样的,天天摽在一起,摽着摽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就成仇人了。密度越大的那种亲人,翻脸翻得越狠。
尤其搞文化的人,或者是情感丰富的人,或者说特别偏执的人,那真是黏的不得了。朝思暮想啊,见到一起就黏着,后面就……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中国古代圣人说的。近代弘一法师把它又拿出来说。
我们尝试着你平和一点,简单一点,在这个世间的安慰中淡化一些,我们就安乐得多。你太深入了,你就不可自拔。你密度太大了,就会溺反——三点水那个溺,沉溺的溺,它就反过来,开始变成敌对,叛逆!
很多做母亲的人都遇见过,当然作为男女关系,什么朋友呢也会有这种,你太过分了,太密度太大了,反,反过来,对着干,什么都对着干。
不是说你对他不亲,是太亲了,亲过头了,物极必反了。
那你说在这个净土究竟教法的安慰中,有没有这种过头呢?
——你试一试,你越试越清凉,你越用越深刻,所谓的平等缘起、清净缘起、圆满缘起,变得越来越明亮。
它和世间这个欲勾用法不一样。
为啥我刚才举这个帝洛巴、那洛巴的故事?跟我们有啥关系呢?就是作个参照。我们的功德我们做不了那个曼达,你从悬崖上你还不敢跳呢,也没人敢让你跳,也没人敢让你抢别人家的男人、女人,对不对呀?
现在谁敢这么说呀,还真没这个胆量。一个怕违反国法,一个怕违反因果,一个怕这个、怕那个,担心多着呢。
他亲证了一切如幻的一个大幻化主,在这个法界中,他就是个幻化主。
什么是幻化主呢?他能制造世界了,他能制造化城,能制造一切幻缘了。
他知道幻缘没有实质,不是我们这个知道,是他运用过程中的“知道”,那才能去实践所谓那种“禁行法”。
我劝大家一定要知道,我们和佛菩萨的尺度,我们是可以用佛菩萨的功德来指导我们的思维、言行、作为,我们是在一个融入的过程中,你会不会脱离呢?
要按净土教法来说,没人能脱离。
这叫霸道的一个教法。它这个欲勾,就是究竟勾,安慰是究竟安慰——
皆得不退转,这就是它的究竟安慰啊,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究竟安慰啊。
所以佛教是一个安慰说,我们要究竟的安慰说。
在这个世俗的欲勾上,我们要淡化它,你远离不了,你淡化它就好,淡化它,觉悟它。
远离,就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模式了,很不容易的。
我看来我慢慢地对这个……
我讲的那个鼓励人出家呀什么的,实际不是……出家人就是太省心了,他们不为衣食、事业,不为什么感情交往。实际你可以完全可以放下,只要按戒律作为就行了;在家人要有一个菩萨戒还行。
要是没有戒律的依止,出家人简直是一群没有头的苍蝇一样,乱撞,什么作为都不知道咋实践。
那要是我们守三皈五戒,菩萨戒,在家人也了不起。
我们实践念佛,大家这个东东,出家、在家没有啥差别。
这一点我们一定知道,佛是善说安慰者,是究竟安稳世间众生的一个……它这个究竟呢,它这个究竟法中含不究竟的安慰,就是大安慰,究竟安慰,也有小的安慰。
我们世间人都是小安慰,这个小安慰我们不能去把它当真,一当真,我们对佛法就开始排斥,就认为佛法、究竟安慰法是大话,是诳人之语,是自圆其说,那你就信仰全废了,那就没有法的依止了。
没有法的依止,那人就开始发慌啊,迷茫啊,人就不知道所以然,所以然者,就是因果,因果的根源是什么,我们不了解。
有人知道因不知道果,有人知道因果不知道因果根源,就是世尊讲那个因缘所生法,缘生缘灭,那是个根源嘛。
不了解根源,我们只说缘生说,因果说,那你不知所以然。
所以然是什么呢?就是大光明普照啊,就是无生之说呀!
无生之说。
善说安慰,我们要知道佛给的究竟觉的欲勾与我们世俗情感,我们在这个地方一定要有个认知,你都可以实践,但你一定要有一个认知。
作为念佛人包容一切,没问题,念佛是包容一切的,但我们世俗的这个欲望啊、情感啊、认知啊,这可就是千差万别了。
在这个地方呢,学佛人要警觉这一点,就不在这生烦恼了。
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不在这乌鸦一般黑中再寻求白乌鸦,就是你不浪费,不在这个世俗欲勾中,过分地浪费自己的那种执著、那种时间、那种经历,那种因因缘缘了。
结佛缘,我们要有一个结佛缘的心,你还有什么可压抑的?
净土教法的确是深厚广大。
我们要从净土念佛下手,的确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
你可以观察,你可以观察这个力量的作用,尤其是在意识法界,就是我们最初就是进入意识法界。
什么叫意识法界?你晓得,你慢慢去体验。
所以天亲菩萨第一门,就在意根上让我们用功夫,就是意识法界,“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你看他应正遍知遍布法界,就是意识法界。先在意识法界连接,与阿弥陀佛约定,你周遍的意识我愿意往生。我这个“意”跟你融会在一起,法性周遍,佛力周遍。
所以意识法界特别重要,就是我们自己观察门也好,作愿门也好,你身业礼拜门也好,意业都是下手最殊胜方便。
《往生论》它这个下手方便很有意思。
意识法界,那意识法界建立了,我们的思维就归类了,言说归类了,行为也归类了。
慢慢地,不着急。
这样,我们的念佛团体就变得轻松了,我们就坦坦君子,不要常戚戚,斤斤计较,这个计较,那个计较,相互地计较,搞得心里很多麻烦。
世俗的是非、斗争都可以允许有,但你们一定要警觉它,那不真!
不能在那个地方守护那个、发展那个、加深那个,那就是沉沦、堕落,那就是烦恼延续烦恼,恶业延续恶业了。
这一点我想大家慢慢都变成一个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我们还是如是的作为,简单这样的一个世俗的欲勾。
我们也有欲,他人也有欲,但我们要淡化它,觉悟它,这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大安慰,一定要相互真交流,要真实践。
所以,我们称为一个念佛的团体,大家称为莲友,莲花化生的莲友,不是父母的胎生,也不是卵生,也不是湿生,也不是普通的化生,是莲花化生。
在佛的果地觉的这个胜莲花中,化作金刚身,不坏之躯,无极之身,太虚之体!
节选自阿玛达2023年8月9日开示
《善说安慰》
![](http://blog.zhdh.org/wp-content/uploads/2025/02/ab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