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12-1 果觉因心才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
导学12-2 胜妙无尘
导学12-3 站在圆教的实相这样一个见地上
导学12-4 何为偏真法性
《闻记》导学12-1
果觉因心才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82页-第83页)
(丁)二广释二。初别释所受。二合释能受所受。(戊)初又二。初释生处。二结示佛力。(己)今初。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上明住处,今明生处。宝池金银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八功德者。一澄清,异此方浑浊。二清冷,异寒热。三甘美,异咸淡劣味。四轻软,异沉重。五润泽,异㴼腐褪色。六安和,异急暴。七除饥渴,异生冷。八长养诸根,异损坏诸根,及沴戾增病没溺等也。充满其中,异枯竭泛滥。底纯金沙,异污泥。阶道四宝,异砖石。陛级名阶,坦途曰道,重屋名楼,岑楼名阁。七宝楼阁,异此方土木丹青也。楼阁是住处,及法会处。但得宝池莲胞开敷,便可登四岸,入法会,见佛闻法也。华轮者,轮王金轮大四十里,且举最小者言。若据观经及无量寿会,大小实不可量。由同居净土身相不等故也。青色名优钵罗。黄色名拘勿头。赤色名钵头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莲胞亦有光。然极乐莲华,光色无量,此亦略言耳。微妙香洁,略叹莲华四德。质而非形曰微。无碍曰妙。非形则非尘,故洁也。莲胞如此,生身可知。
(己)二结示佛力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明上住处生处种种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严四种净土,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复次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明悉法师:
好,我们今天来看这段经文。
“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这段经文在讲极乐世界的依报功德,主要是说它这个池——七宝池和八功德水。
极乐世界的众生他托化在这样一个莲花当中,莲花是在七宝池当中、八功德水中生长出来的。这个八功德就是这里面讲到的澄清、清冷、甘美、轻软等等。它相对于我们娑婆世界水有种种,比方说浑浊,比方说有冷有热,比方说味道咸淡不同,它有很多不好的这些状态。
那极乐世界的水纯粹是长养诸根的,就是能够对众生的色身、身心有长养的作用,没有损坏的作用。娑婆世界的这个水,经常有水灾呀,有的人在水当中就可以淹死了呀,这些是对众生有损坏意。
这个对比就是能够让我们知道,他这个功德所成的依报跟业报所成的这样一个依报,差异是很大的。娑婆世界是众生业力所感,所以依报环境其实有很多的不如意,可以说全体都是苦。而极乐世界这个依报环境是佛功德力所成的,它全体都是乐。
这一苦一乐的鲜明对比,我们就会生起愿生极乐世界的向往心。
这样一个依正功德它也不离众生的一念心,也就是自性本来圆满,自性本具一切的功德妙用。那由极乐世界这样的一个描述,它能展现出自性本具的功德。所以经典所描述的跟《往生论》里面讲的二十九种庄严,它是一一对应的。
我们依《往生论》来实践这个经典,其实经典所描述的也是一个实践净土的方法而已。那在你随文去体会它,随文入观,其实也是在修观察门。像我们随着这个文字来作观察,去观察它美妙的功德,这其实本身就是在念佛,念佛的依报、正报的功德。
所以说这个莲花呀,他赞叹它四种德嘛——微、妙、香、洁,这是四种德。其实极乐世界它的功德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这里只是略略地,对应于我们娑婆世界能听懂的语言作一个简单的描述。
后面说“舍利佛,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一句是对佛力的功德的一个结示,结示佛力,就是说这一切都是佛功德所成就。
上面的住处生处庄严,皆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这是对上句的功德的一句总结,那也就是说,极乐世界全体都是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是佛果地圆满的功德来庄严种种净土。
“普摄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这个“普摄十方三世令往生也”,这个“令”字很重要,是佛功德令众生得以往生,是佛力住持的作用。
那“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这一句在讲就是众生他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嘛,《阿弥陀经》是这么讲的。其实不是众生自身所修的善根有多多,行有多么地圆满,而是佛以他的大愿来作我们的多善根,以他的大行来作我们的多福德。也就是说,以佛的果地觉为众生的因地心,这才是种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
这句很重要!就是以佛的功德作为众生往生之因,以佛的愿行作为众生生彼国的福德。那这样就能够“令”,“令”我们能够怎么样?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就是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全摄佛果地觉为因地心,它就能够怎么样呢?成就这样的功德庄严,成就往生这件大事。
而且这样一个成就是已成,非今非当。咱们经常说完成式,完成式其实就是这里来的,你看它是已成嘛。所以念佛的时候,我们也要有这种已经往生的心,已经成办、大事已办的心,就安心念佛。
不是说我未来往生,我现在念佛换取一个临终往生,而是佛的功德已经圆满,我们随顺安住佛的功德,它就是已经往生,它就是大事已办。这样我们就安心于此,歇心于此,不再疑虑,不再怀疑,一切的烦恼、一切的不安——佛令我们安心。
那这个就是一个安心法门,安心为要啊。
“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功德庄严”,说的就更贴切了,就是阿弥陀佛的种种庄严为增上缘,“增上本质”就是增上缘了,实际上是印契我们自心种种的庄严,或者说带起我们自心种种的庄严。
佛功德是一个强缘,佛的大愿力是众生往生之增上缘,那么它能够唤醒一切众生这个佛性,佛性是真因。这个因缘和合就产生这样一个事实,就是说众生自心之本具之功德得以开启,开启众生自心性德庄严。这个就是念佛的内在的一个不可思议的相应,所以叫作“全佛即生”,“全他即自”。“全佛即生”就是全佛的功德即我们一念心,“全他即自”也是一样的。
“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你看蕅祖在注解这种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讲的这么地圆满究竟。也就是跟我们所学的果觉因心是完全一致的,完全相应,没有一点点说从你自力这一边去积累善根,自力这边去积累福德,自力这边去积累你所谓的信、所谓的愿,所谓持名要持到什么程度,然后换取一个临终往生的保证。蕅祖没有这么讲,对吧?
他讲的都是“全佛即生”,“全他即自”,都是“已成,非今非当”,这样的一个缘起,就我们常说的这个缘起,这个缘起是净土的关键所在。
所以《弥陀要解》贯穿始终都是以这样一个角度来开示,都是以这样的一个平等缘起,这样一个佛力住持、佛功德令一切众生往生无疑的事实,来作为众生的修行的正因。
他虽然讲的很周全,各个地方都讲到了,但是他关键的地方是一而贯之的,这个理路、这个经的主线或者说它的那个宗旨,是从来没有含糊的。这样,大家就能够安心,大家学这个法呢,就知道净土教法是佛令我们安心的一个法门,是佛功德展示给一切众生,展示一些众生面前,这样一个展示能带起我们自心之功德。
这一段其实挺重要的,大家没事多读一读这几句话,就是“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一段蕅祖的注解,说的非常精辟。
《闻记》导学12-2
胜妙无尘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83页-第84页)
(戊)二合释能受所受又二。初约五根五尘明受用。次约耳根声尘明受用。(己)初又二。初正明。二结示。(庚)今初。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乐是声尘。地是色尘。华是色香二尘。食是味尘。盛华散华经行是触尘。众生五根对五尘可知。常作者,即六时也。黄金为地者,七宝所严地界,体是黄金也。日分初中后,名昼三时。夜分初中后,名夜三时。故云昼夜六时。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昼夜。且顺此方假说分际耳。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衣裓,是盛华器。众妙华,明非曼陀罗一种,应如妙经四华,表四因位。供养他方佛,表真因会趋极果,果德无不遍也。且据娑婆言十万亿佛,意显生极乐已,还供释迦弥勒,皆不难耳。若阿弥神力所加,何远不到哉。食时,即清旦,故云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议,不离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时回还也。此文显极乐一声,一尘,一刹那,乃至跨步弹指,悉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又显在娑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生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也。饭食经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毕钵去,不劳举拭。但经行金地,华乐娱乐,任运进修而已。
明悉法师:
好,我们看这段。这段说,“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这里面讲到了极乐世界的五尘皆为胜妙五尘,都是三宝功德之所显现。五尘可以说都在作佛事,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呀!这个音乐是声尘,常作天乐;地是色尘;花是色香二尘;食是味尘;盛华、散华经行是触尘。众生五根所对的五尘,都在恒常地,二十四小时——昼夜六时,都是在演说妙法,都是佛的法性功德所现。
就不会说像娑婆世界的五尘,会引发众生的贪心。我们众生在娑婆世界见到色——眼见色就起贪,鼻嗅香就起贪,舌尝味起贪,都是因为这些引发我们的无明,引发我们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染著,由于染著而堕落,受苦。
同样是六根对六尘,在佛的功德境界中,就能够引发众生的念佛念法念僧的心,众生就会生起向往佛法、供养十万亿佛上供下施这样的一个作为。
所以在极乐世界所描述的这样的生命状态中,修行是自然而然的,不需造作的,它全体都是在这样一个修行的境界中,因为它没有障碍,全是佛的功德所展现。
下面说到极乐世界的佛功德、果德周遍,周遍十方。那么从娑婆世界而言,十万亿国土有极乐,那从极乐世界而言其实于十方的一切佛土一弹指顷都能够遍至,因为有阿弥陀佛的神力所加呀,它并不远,那也就是十万亿佛土也不远,也只是一弹指、一跨步就能够到达的。
那这就是所谓的说“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对吧?所以往生这件事情在往生这样一个回归的当下,其实就与十方三宝贯彻无碍。
什么叫“十方三宝贯彻无碍”?就是我们仰仗的弥陀的功德,弥陀的功德就会周遍于十方法界,遍一切处。那它开启我们自心本具的性德也是周遍法界,也是遍一切处。那么超越一切业相之后,我们回到佛的功德这样一个缘起上,那这个所谓的时空障碍也不成为障碍,一念心就能够遍及了。
这个时候其实性德的全体作用就会展现出来,性德的妙用这样一个妙功德就会展现出来。
所以说我们何以了解性德呢?其实你就随顺佛的修徳,随顺这样的经文,去体会佛功德的周遍性,它的无碍性,它的清净圆满无碍。那这时候我们心就去缘念于此,我们的心就会去随顺这样一个功德,观察也好,思维也好,称念名号……其实都行。
这样的话呢,其实一切的障碍皆不成为障碍。这就是它的功德力所成,就是净土的功德力所成,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所致。
这一段其实讲得也很清晰,很圆满。
《闻记》导学12-3
站在圆教的实相这样一个见地上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84页-第87页)
(庚)二结示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己)二约耳根声尘明受用。以此方耳根最利,故别就法音广明。其实极乐摄法界机,五尘一一圆妙,出生一切法门也。又二。初别明。二总结。(庚)初中二。初化有情声。二化无情声。(辛)初又二。初鸟音法利。二征释略显。(壬)今初。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种种奇妙杂色,言多且美也。下略出六种。舍利,旧云鹙鹭,琦禅师云是春莺,或然。迦陵频伽,此云妙音。未出壳时,音超众鸟。共命,一身两头,识别报同。此二种西域雪山等处有之。皆寄此间爱赏者言其似而已。六时出音,则知净土不以鸟栖为夜。良以莲华托生之身,本无昏睡,不假夜卧也。五根等者,三十七道品也。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五力者。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精进力。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定,名定力。慧根增长,能遮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进觉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觉分。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若舍所见念著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调和适中,名念觉分。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正见。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槃,名正思惟。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正命(五邪命皆为利养。一诈现异相奇特,二自说功德,三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敬畏,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以无漏慧相应勤精进修涅槃道,名正精进。以无漏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名正定。此等道品,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圆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净土皆得闻也。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随所欲闻,无不演畅。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灼见慈威不可思议,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能念即三观。所念三宝,有别相,一体,及四教意义,三谛权实之不同。如上料简道品,应知。
(壬)二征释略显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征释可知。问,白鹤等非恶道名耶。答,既非罪报,则一一名字,皆诠如来究竟功德。所谓究竟白鹤等,无非性德美称,岂恶名哉。问,化作众鸟何义。答,有四悉檀因缘。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令欢喜故。鸟尚说法,令闻生善故。不于鸟起下劣想,对治分别心故。鸟即弥陀,令悟法身平等,无不具无不造故。此中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
明悉法师:
我们看这一段。这一大段经文讲到,“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这些种种众鸟呢,它并不是真实实有的恶道之鸟,而是阿弥陀佛的变化所作,清净法身所现。那他变化这些众鸟是昼夜六时,就是一切时处恒常宣说妙法。这样的妙法是什么呢?就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也就是三十七道品。宣说这种种种法,令众生闻是音皆能念佛念法念僧。
这三十七道品我们就不一一详细说了,它后面有一个总结,总结这段我们可以看一下。三十七道品收法,就是“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
也就是说,一切的佛法无论是四摄还是六度,还是无量的法门,从三十七道品都可以收尽。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给它有作不同的分类,它含摄一切法。由于众生机缘不同,它就有开合不同。所谓的开合不同,就有的地方讲得略,有的地方讲得广。这样的话它能够令众生随类各解,无不演畅妙法,随所欲闻地无不演畅妙法。
但实际上所谓的法,它并没有自性,并没有一个自性的小乘还是大乘,是渐教还是顿教,是藏教还是通教、还是别教、还是圆教。就是你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心来看?以什么样的角度来闻?
这时候极乐世界这个法它是圆融无碍的,阿弥陀佛所宣说的这个法其实是一佛乘的妙法。这样一佛乘的妙法,其实可以用三十七道品来作为一个诠释,接引一切的根基,然后入这个一佛乘。
那也就是极乐世界净土这样一个法门,它是圆教中之圆教,叫圆顿中之圆顿嘛。但圆顿的法,并不是说它就跟其他的法是一种对立割裂的关系。
实际上圆教的人看一切法都是圆教,也就是你如果秉持圆教的见地,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行人的话,在你的眼中一切法都圆、一切法皆是圆,那也就是我们才能与一切法无诤。这一点大家要有一个认识。
我们不要把这个“一切法无诤”看得那么地简单肤浅。一切法无诤,实际上是你要站在圆教的实相这样一个见地上、这样一个守护上。
那也就是说,在念佛的人心中你可以认知到,所有的法其实都是圆满的,所有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圆满的,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清净的,都是无碍的。建立这样的认知,这是真正的净土行人。
所以其实净土这一法它并不是否定通途教法,排斥通途教法,它是密护三乘,密护三乘,支持一切法。这是一个念佛人的心胸、心量。
有很多很多念佛人,他修净土法门,就要对立通途法门;他修易行道,他就要打压难行道,就要排斥难行道;他修一个所谓的顿教,他就要对那些渐次的就深恶痛绝。这实际上说明你所谓修的那个圆、修的那个顿、修的那个易行是你概念上建立的一个东西,不是心行上真的相应了。你概念上执著了一个圆,执著了一个果地觉,执著了一个你所谓的这样一个不落渐次的东西,那其实就是一个很坚固的法执。
而真正的果地觉为因地心,它是没有一个法执,没有一个坚固的执著——我是果地觉,你们都不是果地觉。现在很多在我们这个圈子里,包括一些说法的某一些因缘当中,有些人都会这么说,说我们才是正宗的果地觉,他们不是果地觉。
就是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的心,或者说你认为这种说法才是果地觉、换一种说法就不是果地觉,其实都是内心的分别,都是内心在这个见地上是有对待的,没有说实践与一切教法无诤、与一切现行无诤。
这个实际上就是我们要到底怎么样来运用这样一个无诤的心?那牵扯到我们心是不是站在一个圆教的认知上,圆收一切法,圆超一切法,圆融一切法。这是佛的功德,所以其实佛说法,他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接引不同的众生来回入这样一个弥陀愿海,回入这样一个实相功德当中。
你看这样的净土,它是不是一个广大无边的胸怀呀?它是彻底佛的胸怀。
念佛人其实不要狭隘。我们一个学佛人,尤其是我们标榜自己是学果地觉的这样一个学佛人,心胸不要太狭隘,不要维护一个小团体的利益,排斥其他的,不要产生这种宗派的这样一个固有的认知,建立一个宗派的观念来否定其他的法门,否定其他的行人。
这样会令法不断地趋于衰落。因为我们如果心行与法不相应,你口上说得再高也没有用,如果我们心行是坚固的对立执著,就是你喊一万劫果地觉,它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对立的东西。
所以事实上所谓的与一切教法无诤、与一切现行无诤,的确我们要站在这样一个,蕅祖这里所开示的——一切法都要以这样一个圆教,他说以圆教来看那就名无上佛法,以圆教的心来看这个四圣谛,那四圣谛也是圆教,以圆教的心来看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它也是圆教。
所以说这样的一个净土法门,它是圆顿的一个法门。所以我们念佛人确实在这个守护无诤上是一个关键,守护无诤上其实就是守护这个无诤的心,守护这个圆教的见地,守护这样一个佛愿印契一切众生本具无量光寿的事实,守护这样一个法身周遍、无一法不是佛法的这样一个净土。
那么,你这样的念佛其实就是与实相心相应,与一切现行无诤。一切现行皆是圆满,那就是当下往生。当下往生其实就是当下相应的意思,相应什么呢?相应这个超越二元的佛功德,超越凡夫业相分别的这样一个佛力。与此相应,那我们就与自心本具相应。
这就是真正的念佛的真实的这样一个内涵。这块儿希望我们能够互相勉励,多去实践!
那下面问到这个问题,就是白鹤等非恶道名耶。答,既非罪报,这些名字它也不是恶道之名,它都是诠释如来的究竟功德,它都是性德的美称,性德的美称可以用很美妙的名字来描述它。
所以他就在极乐世界的“化作众鸟”到底有什么用意呢?他说,有四悉檀的因缘。
什么叫四悉檀呢?就是佛陀教化众生,它不离四种悉檀。第一个就是世界悉檀,世界悉檀是说,佛说法他随顺众生的凡情来引导众生接受佛法,所以众鸟它是顺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这样的叫作世界悉檀。
那么第二个叫作什么?叫作为人悉檀。各个为人悉檀,就是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和因缘说他相应的法,然后令他生起这样的善根善念善缘,这叫作为人悉檀。所以这些鸟它能够令众生生欢喜,对吧?你说善法,我们就能生欢喜,说法令闻者生善,这叫作为人悉檀。
那么,下面第三个就是对治悉檀。对治悉檀就是什么?对治众生的恶业,对治众生的烦恼,对治众生的分别心,这叫对治。我们在极乐世界的这个鸟,它不起下劣想。你读《阿弥陀经》,读《无量寿经》,你不能认为这个鸟是下劣的,是恶的,对吧?所以不起下劣想,这就对治我们对三恶道起分别心的这个习惯习气,消融我们的分别心,这叫对治悉檀。
最后一个叫作第一义谛悉檀。就是鸟它是弥陀所化现的,是令众生悟入法身平等的,无不具无不造故。就是自性它能具能造三千,具造三千嘛,百界千如。所以鸟也是我们心性所具所造,也是法性所展现。所以这个地方就叫作第一义谛悉檀。那这样一个鸟表法,表佛度众生的一个方便,也就是“此中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全体都是佛的功德,佛果地的圆满功德。
《闻记》导学12-4
何为偏真法性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87页-第92页)
[辅讲]隆实法师:
今天我们进入正宗分。那么正宗分又分成三个部分,我们在前面“五重玄义”那里就讲过—“信愿行”。这里正宗分又分成:“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讲信;“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讲愿;“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讲行。我们在此基础上有个大的概念,再看下面的注释。
大家看原文“(甲)二正宗分三”这里,有句话我们经常引用—“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是出自《弥陀要解》。
第十七页开始逐句解释,“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这一段讲为什么叫极乐?这是与我们娑婆世界苦相对照,娑婆真苦,叫苦苦;娑婆的乐也是苦,叫坏苦;如果不苦不乐,也是苦,叫行苦。这里是三个概念:苦苦、坏苦、行苦。那为什么叫极乐呢?下面这句话“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就是这个极乐不是我们娑婆世界所理解的,娑婆世界有苦就有乐,极乐世界是离开苦乐对待的那个乐,称为“极乐”。不是娑婆对待的乐,而是离开苦苦、坏苦、行苦这个对待的苦乐,称为“极乐”。这是对“极乐”一个大致的解释。
第十八页是解释极乐世界住处的状况。下面有个问:“问,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庄严。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我们对这个“寂光”的理解,或者对空性的理解,其实是和庄严同一层次的内涵,不是什么都没有啊,不然后面就叫“偏真法性”。
下面第十九页,这一段是明生处。“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就是我们往生是莲花化生,讲出生的地方是怎么样的。那么我们在娑婆世界出生,出生和住处是不一样的,现代社会多数出生在医院。那么在极乐世界的生处是怎么样的?这段文字描写了出生环境。八功德水有八种殊胜:所谓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我们有个大概的了解。这个环境是十分美好的。
大家再翻到第二十页,第二行最后“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当。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昨天我们法师也讲了净土宗的特点,就是阿弥陀佛的修德或者报德作我们的增上缘,然后能够启发我们本具的性德庄严,这里蕅益大师也有这样一段描述。
大家看二十一页第八行,讲娑婆和极乐的关系。“娑婆则浊重恶障,与极乐不隔而隔。生极乐则功德甚深,与娑婆隔而不隔也。”娑婆和极乐,隔与不隔实际在我们的心。我们现在在娑婆,如果我们内心浊,极乐就是现前我们也看不到;那在极乐当然可以看到娑婆。所以娑婆和极乐的关系,其实就在我们内心,在我们自心有没有障碍。我记得法师写过一首《出家偈》,说“本土原在此,不假漫游寻”,就是讲极乐世界其实就在这里,不假漫游寻,我联想到这里谈的娑婆和极乐的关系。
大家看最后“但经行金地,华乐娱乐,任运进修而已”。极乐世界是一个很娱乐的地方,我们在那里修行不苦,叫“任运进修而已”,大家玩着玩着就在修行了,不是修得很苦。那很舒服的,还可以修行。
下面第二十二页,这一段也是对前面一段经文的解释,就是鸟也能够说法。它说的是什么法呢?有个概念“三十七道品”,我们可以在这里把它过一遍。三十七道品,第一四念处,第二四正勤,第三四如意足,第四五根,然后是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四念处是哪四念处—身、受、心、法;四正勤—已生恶法令断,未生恶法不令生,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四如意足—欲、精进、心、思惟;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七菩提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然后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三十七道品是一些基本的佛教常识,我们听一下就行了,如果想自己学习,可以下去了解一下。我们用得着就用,用不着也不要被这些名相障碍住。
下面最后一段,有个概念叫“四悉檀”。悉檀,就是佛说法的四种相应的方式。“四悉檀”大家回忆一下,第一世界悉檀,第二各各为人悉檀,第三对治悉檀,第四第一义悉檀。他这里“问,化作众鸟何义”,极乐世界为什么有这些鸟说法呢?“答,有四悉檀因缘。”所以这四悉檀就是顺应我们众生的需要。世界悉檀,这里解释“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令欢喜故”,就是随顺我们世间的需要。我们人有种种需要,佛顺应我们的需要而说法,这叫世界悉檀。还有各各为人悉檀,就是我们欢喜的,增加我们善业的,顺应我们的习惯而说法,叫各各为人悉檀。还有对治悉檀,指出我们的毛病,告诉我们方法,是对治悉檀。所以说各各为人悉檀是顺化,对治悉檀是逆化,你有毛病专门给你指出来,来纠正你。这里逆化中还有第一义悉檀,就把最高的实相真理告诉我们。倒数第四行,“鸟即弥陀,令悟法身平等,无不具无不造故。此中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这是极乐世界的特点,鸟就是弥陀。我们一般认为阿弥陀佛是某个特定的相,它这里讲“鸟即弥陀,令悟法身平等”。
好,今天文字的部分就到这里。阿弥陀佛!
永真法师:
好,阿弥陀佛!感恩隆实法师带领大家消文释义,来学习《弥陀要解》第三部分正宗分。正宗分里面分为三部分:一个是信,一个是愿,一个是行。我们刚才学习的应该还是启信部分,就是描述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与秽土的种种对比,陈述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
经文中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刚才隆实法师也说,我们修行未必是很苦的,也可以娱乐自运,所谓“华乐娱乐,任运进修而已”。这其实就是我们修行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修行其实也不一定要苦巴巴的,挂一张苦瓜脸就是修行了。佛门说众生欢喜,诸佛欢喜。那我们作为众生,为了让诸佛欢喜,也应该去欢喜,欢喜地修行,欢喜地念佛,欢喜地行种种佛事。
经文中描述了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妙境、妙乐,所以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我们通途的概念,总是觉得要临终的时候弥陀来接引,我们才能坐莲台往生极乐,才能够享受极乐的种种殊妙庄严。那么我们当下这个世界,当下这个娑婆秽土的生活,我们种种的感受、烦恼、困惑……怎样以净土教法来解决、来对治我们现行、当下的这些问题呢?怎样能够在当下的心念中,虽然身在娑婆秽土,但是能够以某种方式感受到极乐的愉悦、欢喜?很多学员提出来“我们学佛要离苦得乐,对治烦恼”,我们究竟怎样以净土法门来对治当下娑婆秽土这种种困苦、虚妄不实的烦恼呢?在这方面,我们恭请法师来给我们开示。阿弥陀佛!
明悉法师:
今天我们就读到这儿。还有几分钟时间,大家有没有问题想要交流的。这一段文字,大家都能消化吗?
这段蕅祖讲得还是挺深的。不过关于蕅益大师这些文字的开示能看懂多少都没关系,不影响我们实践净土法门,那只是一个很严谨的一种解释方式,里面还有一些天台的教理来解释。
作为一个普通人念佛的人,你了解多少并不是很关键。关键是把我们所提示的这样一个实践教法的法脉传承、用心方法认识清楚,以这个择法眼再来看,其实就没有问题。
莲友:请师父开示什么是“偏真法性”。
明悉法师:
“偏真法性”,就是偏空对法性的体会、实践或者开显,它偏于空性一边了,而没有说从空出假、从空出妙有,没有圆满地开显法性。所以二乘人他们就叫作偏真涅槃嘛,也就叫作偏真法性。
佛是圆满的法性功德的一个运用和展现。所以大乘法跟小乘法对法性的认知是有深浅不同的。
小乘人他就住在偏真涅槃中,他不能从这样一个偏真的境界当中展现妙有的功德,就偏空。空有本来是圆融不二的,体相用是一如的。他只能体会到空性,而没有从空性当中出妙有,没有像诸佛那样地展现胜妙的功德境界、依正的庄严、国土的种种庄严。既然不能展现这些庄严,也不能用这些方便来广度众生,这就是二乘人的境界。所以它是一个化城嘛,《法华经》里面说那是个化城。
净土为什么它是一乘了义法呢?它上来讲的就是妙有。你看,有极乐,有种种庄严、种种殊胜的妙有境界,他没有给你但讲空性对吧?他讲的都是“有”,而这个“有”恰恰展现的就是那个空性——了不可得的实相。所以他性修不二,这是净土。
他就只谈性,而对菩萨的无量善巧的方便,诸佛所建立的这个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都不能涉猎,无法涉足。那就不圆满,所以说小乘法所证得的果位并不是圆满的。
那我们修行人也不能偏真,不能谈到那个空性偏颇于空性那一边,就只是说修空不修菩提心,那样的修行就不是大乘的修法。大乘是从菩提心这个角度契入的。所以说这个地方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