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发心


阿弥陀佛师!顶礼师父礼敬师兄们!问:

有一个实践中的问题想请教师父。昨天早晨,就是我吃完饭,收拾完了之后,然后就做早课打坐。打坐时候,我就听到我先生就起床了,他就在外边吃饭、收拾…总能听到这个声音,但是对我打坐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过了一会儿,他的手机就响了,就好像是群里发消息的那个声音,就是一会儿“叮”响一下,一会儿“叮”响一下,就这个声音比较尖锐。就我感觉好像是,打坐挺好的呢,突然就“叮”,好像有个引擎声响了,然后就中断了那种感觉。

然后我心里就是有起伏,因为打坐的时候也是在念佛,念佛也在思维法义。然后我就想:我就继续念佛。可能也是有点小念头:我要不出去提醒他一下。但另一个念头就马上起来,就觉得:这是实践法则的机会。我就继续在这里念佛,然后印契一切都是清净圆满无碍的,感觉心情还是比较平静。

然后过了一会儿,我先生吃完饭了,然后他就开始墩地。因为我在佛堂吗,他就过了一会儿到佛堂来墩地。他来的时候,我就跟他说,我说:“你能不能把你那个手机声音给调小?调一下。” 然后我说了,他也没说话,过一会儿就出去了。因为佛堂就有一小块地需要墩,其他地方都是地垫了。

他出去之后,我打坐时候我就发现念头就在想:还会不会有声音?他是不是调了呀?但是,过一会儿,这个手机声音又响了。又响了之后,这时候就感觉心里就稍微起了那种情绪了,好像觉得:一是自己打坐受影响了,二是觉得我都告诉你了,你怎么还没有调啊?
但是,这时候还是想,我还是继续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印契一切清净圆满无碍,一切都是圆满的,没有问题的。

就这样,又念了一会儿佛,但是我就感觉这个情绪就好像是越来越大,没有下去。然后我就观察到这个情绪了,我就觉得好像,如果再不出去说,我好像要憋出内伤了。所以我就出去了,出去跟他发了一下火,说:“我都跟你说了,你怎么还不把手机调成静音或者怎着。” 然后发完火,这事解决了,我就又回来继续打坐。

打坐的时候,我就开始反观这件事,也知道即使发火了,这一切也是清净平等的,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反思这件事的时候,产生了两个疑问。

第一个疑问就是:我会想,我其实是不是应该继续坚持念佛,来印契它是清净圆满平等的,而不是这么早就出去去处理这个外相。因为其实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事后比如说发完火了或者怎么着了,就是也会有这种想法,就是觉得:我是不是还是稍微有点放逸这个习气了?其实还是应该多坚持念念佛,运用法则,然后实在受不了了再去处理,或者说我就是念佛来实践法则,不管心理起伏有多大,我也不去处理这个业相。就这块儿有点疑问,我们是不是说:就你实在受不住了,也是可以去处理这个业相。还是应该死心塌地的念佛就行了。这是第一个疑问。

第二个疑问是,我反观这件事,因为上次师父在那个果地觉茶话会的时候提到 “明分,觉分” 的问题,我就想:自己这个卡点在哪儿?我为什么会有情绪,为什么会觉得心里不舒服,但是我没想太明白。师父之前曾经说过:如果你心里不安了,就是为自求了。所以我想:我是不是为自求了?或者是有我执?

但是,我就想我打坐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这也是很正常的。好像也不算是为自求吧?那是不是有这个分别心、有法执?但作为凡夫来讲,让我完全忽略这个声音,不去分别它,我觉得也是很难。所以这个点,我就是没有搞明白自己的卡点到底在哪儿?如果这个卡点就像师父说的:你没有这个觉分,没有完全去觉悟它,没有去超越它。那可能下次同样事情或类似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你还会去这么做。这个是我第二个没有搞清楚的点。

以前,有时候遇到这种类似情况的时候,比如说:起情绪,什么的。然后我会念佛,因为慈法师父说:你先念佛。然后我会念佛印契一切清净平等圆满。很多时候很轻松就会过了,因为在念佛的时候,你可能念几声或一小会儿之后,然后你就觉悟到,你这是为自求了,或者是我执,或者是执实了,我总结基本上就是这三种情况吧!你一但看到你的卡点在哪,看到它,立马就解开了,这事就过去了,就解决了。但是像昨天这种情况,包括以前也有过这种情况,就是我在念佛的时候我也试图去觉悟,这到底是卡在哪了?但是,就是没有想明白。没想明白的时候我就不管它了,我接着念佛,接着念佛,然后事后我再去琢磨。但这次,事后我也没琢磨明白这事儿。所以还想请果师父给开示一下,感恩师父南无阿弥陀佛。

妙果法师:
好!知道你这个情况了。其实这个非常简单,就是:忘失发心,迷失发心了。因为果地觉它这个发心是:佛力住持,住不退转。我们把佛力住持这件事忘了,就不是果地觉了。不是果地觉,就变成了你自己的修行,是增进的,还是减损的,来自己判断自己修行的状态。

所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不管我们是打坐、念经,还是做一切的行为,包括你丈夫墩地、吃早饭,其实它是以果地觉为前提的,这个佛力住持,住不退转是一切时候的大前提。要有这个大前提,你在一切时、一切状态下就是心安的。

那么你会卡在哪呢?因为后面你说 “我在打坐好像也不是为自求,我打坐要求一个安静的环境难道有什么错吗?” 其实,因为这个已经被你认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它跟这个发心还是背离的。你打坐!你打坐!你打坐!这个为不为自求,它并不是说我做件事情,我是为一切众生念或者怎么样,只要 你那个“我” 字在前面,在一切见、闻、觉知处去生烦恼,这个都是忘失发心的。

你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不用卡,而是你在这个怎么样修行,或者是说那一种修行方式是必须是什么样的模式上面,是有一个固化的观念的。其实什么叫作打坐?它这个不是我们坐那儿,啥声音都没有的。这个对于初学来讲,就像你这样的一个状况,可能需要一个比较安静,然后心比较能够静下来,稍微有噪音,有其它的这种人来介入的时候就会让你生烦恼,这个也是正常的。就像你说 “我再不给他发出去,我都快憋出病了,那我去发作一下,跟他说:你别这样了,以后要怎么怎么地”,其实这些也都没有问题,也都是自然反应。

但是,不要忘失这个发心。不要忘失我们果地觉的这个大前提,你不忘失这个大前提,你其实说,你还是不说都是宽松的。你不说,这个大前提没丢失,它的心是安稳的。就是你这一次打坐状况好不好,或者你持续一段时间打坐好不好,它不影响佛力住持,但它对你的自我感觉肯定是有各种各样的影响的。

那如果你在这个上面你觉得 :“我就是不乐意你在那发出各种噪音,或者我是不是跟你约定一下,以后我打坐的时候,你能不能把手机关小声点或者别怎么样”。这个也是可以约定。但约定不约定、烦恼不烦恼,它都是没有问题的。最主要还是,你在这里一下子把一个所谓的打坐这个形式又拎出来了,拎出到果地觉为因地心外面去了。

这就是我们在修行当中,其实,很多时候会把我们自力的行为掺杂到果地觉的顺遂上面,它就会出现这种问题。因为这个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路子,其实即使是通途法门,它也并不在见、闻、觉知上面去留意的。所以什么叫 “无住身心”,它不会在任何一个觉受上面去留意,就是在那地方停留生烦恼。所以你卡在哪?其实就卡在见、闻、觉知。这个完全是以见、闻、觉知为所缘来作为一个修行的推动了,你这个所缘出问题了,而不是以果地觉作为所缘。

如果以果地觉作为所缘,其实状态好不好、生气不生气,这个随因缘,怎么样都是可以的。你可以调整也可以不调整,它不影响果地觉为因地心。知道吧?所以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舒展、非常宽松、非常自然的。那如果先生是非常好商量的,那你跟他说一说,双方一个彼此尊重,互相来遵守一个约定,比如你打坐的时候声音关小之类的,这个也是没有问题的。那如果说很难达成协议,或者他在这里就不高兴之类的,那你不说也是没有问题的。发火了也没有什么问题,没发火也不表示你的功夫有多高。因为真正的这个,我们的湛然不动的本性,为什么叫湛然不动?它就是不分动静的,动也好,静也好,你烦恼也好,不烦恼也好,它都是湛然不动的。

就是通途法门都知道,它不是在这个地方用的。那有些人还专门要到闹市去打坐,那个就是更上一层楼了。他不是求静,求静就是找感觉,喜欢好像这个时候空无一人,也没有什么声音,内心觉得很滋润。其实这个完全偏到好静,这个本身在通途打坐上面都是一个歧途。那么作为果地觉来讲,它的所依更不是这个了。你打不打坐,其实,“阿弥陀佛”那边它是湛然不动的,它的誓愿已经完成了。

要在这个上面,把你的心安住在这里,你有时间就打坐,没时间可以不打坐,打坐因缘不好,你也可以用别的形式,不要在自己的这个作为上面去产生一个固定的想法,然后在这上面去生烦恼。我们要知道,当我们一生烦恼的时候,其实我们都是在这个地方偏离了果地觉为因地心。就像你刚刚也说到,其实以前念念佛,心里面就很安稳了,你在这个受用上面你就能够体会得到。当我们卡了,肯定不是果地觉为因地心。当觉得这个事情完成了,需要别人配合,就是这个难度就会有的,就需要因缘法,那都不是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上面就非常容易勘验,你心一用其实那是一心,另外一个呢,那个心在任何状态下面都是会安稳的。就是你生烦恼了还是安稳的,因为那个大安心跟你的状态没有关系。

我们才可以说在这顿超九界的,这个地方比较微细,但这个地方也非常的重要,要不然很多长期有修行经验的人就会卡在这里,还是会找感觉,还是会把所缘迷失掉。

所以这个,我们知道这个所缘。时时刻刻我们在这里安心,这个叫打坐,就是你坐在极乐世界里面。我们经常说 “即从座起”,就是从你的业相里面做起来,你连好与不好都是业相!你坐在莲花座当中,坐在你本来的这个佛性当中,坐在佛的已经完成的果地觉当中,随时大安稳、大安心,都是在那个地方的。所以那个自受用,它就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

然后这样,旁边包括你的家庭那些,他都不会因为你在用功,然后其他人感觉到非常逼促。这个是我们在实践当中可以去运用的地方,也是在这里去小心,要不然就瞬间又掉入一个追求见、闻、觉知上面和自己的感觉状态怎么样了。好吧,阿弥陀佛!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