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要解闻记》导学24


本讲内容:

导学24-1  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

导学24-2  何为护念

导学24-3  一念相应,一念往生

《闻记》导学24-1

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82页-第184页)

(戊)二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戊)三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无量寿佛,与弥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诸佛无量也。然即是导师亦可,为度众生,不妨转赞释迦如来所说。

(戊)四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戊)五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此界水轮、金轮、风轮之下,复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无尽也。达摩。此云法。

(戊)六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复有上界风轮、金轮及三界等,重重无尽也。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答:此亦非善问。假使赞阿閦佛国,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问:何不遍缘法界?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能令触动宿种,能令魔障难遮,能令体性开发。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全堕众生徧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

明悉法师:

诸位莲友,今天这一段《弥陀要解》继续在讲十方佛所赞叹。

在《佛说阿弥陀经》,鸠摩罗什大师他译的是六方佛,这个没有关系。从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每一方都有无量无边的佛“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也就是当我们本土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开显甚深第一义谛的至圆至顿的净土法门之时,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来赞叹这件事情,然后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都护念如法行持的众生。

那我们看蕅益大师对这个六方佛注解,我们看最后这一段。他说“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复有上界风轮,金轮及三界等,重重无尽也。”这个就是在说大乘佛法所开显的一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就在我们此界上方,非想非非想天那是最高一层了,那在它上面仍然有上界的风轮、金轮及三界等,也就是世界是无尽的。因为一个世界最高就是非想非想,像下面就是水轮、金轮和风轮。那这样一个世界的构成,它是重重无尽的。就是往上去也是重重无尽,东南西北四维上下都是重重无尽。

然后这里面就有几个问答,说“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他说这不是善问,假使赞阿閦佛,你又疑偏赞东方。那又问到说,“何不遍缘法界?”

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值得关注。就是有人就会问,因为法界是浩瀚无尽的,法界当中的佛也是无量无边的,那为什么要只专念一尊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为什么不遍缘法界一切佛呢?“答:有三义。”

“令初机易标心故”,第一个原因是初机的众生容易标心。标心就是容易心专注于境,心清晰于一个所缘,这样就叫作“初机易标心故”。

第二个原因,就是“阿弥本愿胜故”。因为弥陀的本愿力,因为一切诸佛在因地当中各有各的本愿,这个本愿是有差别的。阿弥陀佛的本愿胜过一切诸佛的本愿,所以叫作“本愿胜故”。因为他在五劫思维的时候,是摄取二百一十亿国土之善恶粗妙,然后总集了这样一个四十八大愿,建超世之愿,所以叫作“本愿胜故”。

然后第三个原因,就是“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这个缘很重要,就是如果再殊胜的法,没有缘也不能相应、不能得度。阿弥陀佛与此土众生缘很深。你看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无论信佛不信佛,尤其是在中国,大家都会去念阿弥陀佛,不信佛的人也知道阿弥陀佛,这就是它的缘深。

“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就是佛度化众生,众生受佛的教化,它之间的难易浅深其实都是由缘决定的。

“缘之所在,恩德弘深,种种教启,能令欢喜信入”,就是如果这个缘它是具足的、相应的话,那就能够令欢喜信入。就是我们闻到弥陀的名号能够心生欢喜,这是因为与弥陀的因缘深,他为我们作增上缘,无量劫来发愿为我们众生种下了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所以我们再闻名就能够心生欢喜,这就能令欢喜信入。

“能令触动宿种”,就是闻到弥陀的名号能引发我们宿世的善根,叫做触动宿种。

然后“能令魔障难遮”,就是修行很大的一个难关就是突破这个魔障,在通途修行当中有各种病魔、死魔、五阴魔,种种魔障可以障碍你,烦恼魔啊、业障啊等等。这些障碍它就是能够遮在我们菩提道上,形成一种遮止的力量。那净土这个教法它最不容易着魔,魔无法障碍你求生西方,执持名号、蒙佛愿力接引这样一个修行的力量,他是遮止不了的、障碍不了。

然后“能令体性开发。”就是能够开发我们自性本有的功德,印契自心。

“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什么叫“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呢?一切佛之所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缘于他证得了法身,圆满地契合了这样一个法身的功德,所以十方诸佛同证一法身。法身无形无相,法身不生不灭。那佛有无尽的悲心,所以他就示现在众生世界当中——“垂迹”,应化在九法界的众生世界中。那这个应化过程中,其实就是为众生作殊胜之因缘,叫作“固结缘种”。所以佛种从缘起,若世出世都不可思议。

“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就是诸佛他所做的这个弘法利生的事业,是广大无边的,与教相应,“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就是在它的本。于本于寂来说,于本,就是诸佛有他的海会菩萨围绕。你像阿弥陀佛,他在极乐世界有十方莲池海会菩萨围绕着阿弥陀佛,同时他又应现在众生的苦海的世界里,以名号功德摄化十方。然后“慈契于寂光”,就是慈悲的这样一种应化,它是契合于常寂光的性德的功德的。

“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所以就是万德钦承,群灵拱极,就是一切九界的众生都群星拱北斗这样地围绕着诸佛,朝向佛的这样的一个归投。

所以“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所以这样一个净土教法,它其实是一个法界缘起。阿弥陀佛这样的一个愿力、这样的功德,它是周遍于法界的,他为一切众生所做的这样一个增上缘呢,他本身就是一个法界,整体法界的功德所呈现,就是依法界缘起。

所以其实你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念整个法界的全体功德,所以他称为法界藏(zàng)身,全体实相的功德。那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再有这样一个怀疑——“何不遍缘法界?”他是以这样一个缘,就是弥陀愿力、弥陀名号、弥陀的依正二报的功德来彰显法界的功德,所以叫作“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就是举这一法就是全体法界,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一举就是全体法界的功德。

这就是不可思议果地的功德,所以“一生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

蕅益大师对《弥陀要解》的注解,他是完全站在天台圆教的角度。天台圆教角度就是“一即一切”,至圆至顿,就是乃至于一香一花、一声一色,就是随举一法都是全体的法界功德。包括“受忏授记、摩顶垂手,”随拈这样一个方便都是全体佛的功德,它是遍融于十方法界的。

这样的“一即一切”的这种法界观,我们要知道。所以我们有这样的一个见地呢,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就不会有缺欠感,你就会有一个具足的心、圆满的心。你看我们在实践净土这个教法的时候,我们常说的是什么?就是念佛以具足的心在念,这个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全体果地功德为你因地心,那就是这里面所说的全体法界功德,你当下一念是圆满具足的、圆满印契的。

蕅祖这里面说的很细,他说的就是用一些比较专业的词来讲,其实跟我们现在讲的是一样的。

你有这样的知见你再念佛,就跟没有这样的知见念佛差别很大。没有这样的知见你念佛,那你念就是以缺欠的种子为所缘,总觉得自己不够,总觉得这句佛号不够圆满,那就要积累呀、要造作呀,那个心就不容易休息,歇不下来。那我们要有这样的正知见呢,你在念佛的时候你就能够休息下来,因为当下圆满,当下具足,当下是法界的全体,当下是整个法界的全体实相功德,所谓它称为法界缘起。

你看我们群叫“平等缘起”,其实是一个意思,平等缘起就是法界缘起。那何为平等啊?实相心才能平等,对吧?以佛心印契一切现缘都是平等的,那就是法界缘起。

“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因为只有回到这个实相上来,回到性德圆满上来,才能够遍缘法界,才是法界缘起,才能够当下具足、当下安心,也就是圆满三世为一念。你这一念就是圆满一切的,所以它叫作“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

所以蕅祖完全是站在一个圆教的见地来开显的《弥陀要解》,在这些知见上是非常通达的。

那“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浅位人就是像……浅位深位这个里面就指的是凡圣,就修行深浅的差别不同,其实都可以以这个法,凡圣同修嘛,以这个法为一个成始成终的总持法门。

“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全堕众生徧计执情”, 如果有的人认为西方净土不如华藏净土更加究竟、更加圆满,因为西方净土就是权教嘛,权巧、方便,华藏世界才是实法、才是究竟,西方极乐世界是小、华藏世界是大,这样一个错误的知见它叫“堕众生徧计执情”。

为什么呢?“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因为他不了解权即是实、实即是权,权实不二。

西方净土其实它就是彰显了整个华藏海会的实相功德,所以这叫作“权实一体”。那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来说,修这样一个法门,我们其实随顺了西方净土的这个缘,也能够契入到华藏世界海当中,也能与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这样的华藏海会的菩萨们,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以佛为师。这个九界同归不可思议啊!

这里面我们常说的“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圆满具足的心来念佛、圆满三世为一念,这里面其实蕅祖也都谈到了。

所以这个再一次印证了我们所学的果地觉为因地心,不是说祖师没讲到或者我们现在人发明的,它的确是有出处、有源头、一脉相承的这样的一个清净缘起、法界缘起。

所以修行一个法门,这个缘起一定要清晰。这个缘起,就是对它的认知精准,那你的发心就会很精准。所谓的发心就是以这样的一个佛法界的缘起,佛种从缘起嘛,是故说一乘,我们随顺于这个因缘,那就能够像《往生论》里面所讲的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法的作用就能彻底彰显出来。所以这段开示还是很精辟的。

《闻记》导学24-2

何为护念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84页-第185页)

(丁)二征释经题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下至一闻彿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初劝信流通竟。

明悉法师:

那再看这段经文。经文,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了六方佛各出广长舌相,称赞这样的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护念”。

那下面就说:“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什么叫“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这个就是我们的本师很恳切地告诉我们本土的众生,要“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因为这个利益不可思议。这样一个无上的大利是什么呢?就是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到这样一个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这样的人闻经受持及闻诸佛名,那这样的人“皆得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关键的一个问题来了——闻名受持经,到底什么样算是闻名?怎么样算是护念?像我们现在说的,闻到这个名号,“幸闻弥陀具足名”,即获无上大利。那我们是不是闻名,我们就可以什么都不用管了,也不用修了,也不用学了,就继续去造业,反正佛一直护念我。这样理解可以吗?或者说你闻名了之后,你认真地去抉择、实践,安心地去起行,这是一种护念。那到底佛护念,护念到什么程度呢?

这个问题,这里面蕅祖给我们详细地作了一个辨析。他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就是如果像有的人,他只是闻到名而没有去持经,就是依经所说的去修持、去修行,那也得到护念不退吗?他说,这个义“有局有通”。

“有局有通”,就是从狭和广的两个角度来说,其实它也不是矛盾的。

“《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

从局的角度来说,就是你光闻名的话,你没有依经去修行,只是获得世间的善报,不能得广大的深妙利益,这个是引《占察善恶业报经》。但是净土这个教法,它是不是这里面说的呢?这个大家要去思考。

“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这句其实很重要,大家去看一下。就是佛的慈悲是不可思议的,名号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就是有心闻、无心闻、信和疑、诽谤,它都成缘种。

就是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发心,信与不信,其实赞谤同得解脱就是从这来的。哪怕你谤他,你也种下了这个解脱之因。因为什么呢?因为“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这是从最究竟的角度来说的,从最通的角度来说的,就是佛的慈悲。完全站在佛那边来看呢,佛的慈悲是不拣择的,他是度尽一切众生,所以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情况,都在摄念、护念之列。

我们认知到它很有用,你认知到它,我们随顺这个角度的话,能消融我们一切众生的分别,九界同归就是这样来的呀。九界就有赞、有谤、有疑,什么样的都有,有信的有不信的。其实从佛这一边说,它同归——都是究竟解脱,都是护念的。

那我们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来认知净土的话,你就会随顺佛愿来看一切众生,随顺佛力来观察九界,就我们常说的“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

这个作用力是佛力所展现的,你在这样一个作用力下,你不要去用我们的分别心去分别:这个人有功夫,这个人没功夫,这个人信,这个人不信,这个人有心,这个人无心……他不从这个角度,就是从佛那个角度。这一点非常重要,随顺佛力来做观察。

“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下面他就是说护念的这样一个位次吧。从天台的六即佛来说,就是分为: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和究竟即佛。这些大家粗略了解一下就好了,不要弄得太复杂。也就是站在通途教法来说,按照自力来说,你一定要达到一个比较高的位次,才能得到佛的这种护念——“根熟菩萨为佛护念”嘛。

“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同生性就见法性这样的一个境界,才可以为护念。

那“今仗佛(他)力”呢?就“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他都能护念。“下至一闻佛名”,都有这样一个滋发我们法性功德力的作用,“亦得远因终不退”。

所以,净土这个教法其实有别于一切通途教法。它这里面引的《占察善恶业报经》等等,还是站在一个通途的角度来作一个对比吧。净土呢,这里面就说到了“相似位已还”乃至于这些,都通通得蒙佛的护念。

那最后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净土这一教法,阿弥陀佛的悲心、愿力、这个名号功德,的确是不可思议。这样的一个护念的作用,是超越了通途法门所讲的那个利益,所以它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利益。

佛的功德力,佛的护念力,十方诸佛的护念,的确是不可思议,就是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所有的众生,其实都在佛的这样一个愿力所摄化之中,一切众生皆得往生,一切众生皆得成佛。这样的一个胸怀,跟《法华经》里面为所有一切众生都授记,那是同样的这样一个佛的境界、佛的愿力。

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把这一点要看清楚。就是净土它的确不共于通途,净土的这种利益、这个佛力的功德是不共于通途的。

那我们念佛人就一定要随顺于这一点,这样一个不共于通途的这个角度,来认知佛的功德,认知佛的愿力,去随顺佛的愿力来念佛。那这样的念佛,就会疾速成就这个法门的利益。

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说,我们刚才就是从佛力那一边来说,他是不简择护念一切的。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说呢,我们闻到这个名号,的确有的众生当下抉择,当下安心,当下往生,当下具足这样的大利;的确有的众生,他就是泛泛悠悠,只是听到了这个名号,也没有依经去修行,内心没有抉择这样一个名号功德的印契,那的确他就是结一个缘,他也在被护念,但是他会在轮回当中仍然有这样一个如幻的时间的一个相续,未来某一天他就彻底能够得到究竟的安心。

所以相上是有差别的。本质来说,你当下往生,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嘛。今发愿,就是这一生你就再不退转了,再不轮回了,于轮回是最后一生了,那和未来生才往生的众生,其实本质上来说还是平等的,都是往生,都是被佛护念。但从相上来说是有别的,是有差别的。

那我们不要冤枉地再去受这个轮回之苦,不要在遇到教法不以为然、泛泛悠悠,错过这样一个大利。所谓的错过,就是你今生错过了这个,未来其实还是因为闻到佛名都毕竟得解脱,但是这一流转就不知道有多少劫的时间了。

净土法门为什么有时候容易被一些人误解,或者是变成了一个放逸的借口?就是对这个护念和不退转、闻名是为具足这个地方,其实并不像蕅祖他辨析得这么清。

可能我们就很笼统,大家都觉得都往生了都没问题了,但你真的抉择了吗?你发心是依这个教法去实践了吗?如果不是真的抉择的话,我们就是听到了名号,没有形成一个你依经修持的这样一个如实的实践,没有像传承里面说的安心、起行、作业,其实仍然还是重复着自己的那老一套、轮回的那老一套,其实这样就很可惜。

这个在净土这样一个修行的圈子里,还是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所以大家不要因为遇到了一个究竟的教法,反倒让我们凡夫心成了一个利用,利用佛法来伪装自己、蒙蔽自己的一个机会,那就很可惜了。

所以这块儿呢,如果我们能够这样认知这里面讲到这个护念的真实义涵的话,其实你就能够真正得到这个法门的利益。我们今生会很珍惜这样一个因缘,会心生欢喜,发愿绝对不再轮回了,那就是那样一个轮回的最后生,得到这样一个彻底的安心的利益。同时我们也不会从相上去分别:认为这个人不能往生,那个人不能往生,这个人修得好能往生,那个人不能往生……不会这样去看待众生。我们都是以一个佛心这样平等承接一切、平等往生的这样一个胸怀来念佛,来看待一切众生。

所以这块儿一定要拿捏得清楚,不然你就会偏于一边,一偏于一边就错失佛法的利益、真正的大利,蛮可惜的。

所以我觉得有的时候我们是用我们的识心处理了佛法,我们误解了这个“九界同归,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他不是说一个佛心与自心相应的那样一个心行来看待我们周遭的一切,而是我们用凡夫心处理了教法之后的一个含糊笼统的一个心态,一个无明的心态,一个愚痴的心态,然后认为这个是法,那就非常可惜。

这一点还是蛮重要的。

《闻记》导学24-3

一念相应,一念往生

恭读《弥陀要解闻记》:(第185页-第186页)

(丙)二劝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二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秤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明悉法师:

我们看这一段经文。“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一段,佛又再次地劝我们要发愿生彼国土,因为这个发愿太重要太重要了!因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这样的一个无上的大利。

蕅祖说这个愿,它是尤为要务,因为“举愿则信行(皆)在其中”,所以就“殷勤三劝”。其实净土法门的确它关键就在这个愿,我们说以佛愿为己愿、随顺佛愿无有间,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净土修行的关要所在。离开了愿,其实净土没有别的法可修,其实就是一再地在这样一个愿心上来庄严我们自心。

那这个愿到底它有多深的内涵呢?这里面蕅祖从四弘誓愿由净土一愿所涵摄的这个角度做了一个开示。他说“即欣厌二门”,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了。

“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是啥呀?“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对吧?这个众生无边,是依苦谛所发的誓愿。因为众生是轮回受苦的这样一个果报所呈现的六道众生,他是一个果报的现象。

这个果报从哪来呢?从烦恼。所以说烦恼是因,是轮回的因。众生呈现在六道当中受三界的苦,这个是果。这是轮转的二谛,就是一重因果。这个因果呢,因就是烦恼;果报呢,就是这样一个苦谛,苦谛就是众生在三界当中受苦这样的一个果。

所以依苦集二谛所发的誓愿是什么呢?就是愿度众生,愿断烦恼,叫“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那我们说修净土的人要厌离娑婆,他其实要离开这个轮回当中的流转,要彻底断除这样一个轮转之因,以这样的一个发心来发的这样誓愿,所以他说是与这个相应的。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你愿生极乐世界,不想在轮回当中受苦了,这个心是不是要依苦集二谛所发呢?只是有一点,我们不要只为了自己。“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度尽一切众生,要断一切的烦恼。这个厌离,容易被我们误解成,我个人只是从自我出发——我不想受苦了、我要去一个享乐的地方,那就很难与这二种弘誓相应。所以,其实还是要不为自求地来修这样一个法。

所以我们师长提出的这些要点都是很关键的。比方说不为自求,不为自求其实来自于《往生论》里面讲的三种菩提心与三种菩提心相违法,那个地方讲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这个其实是一个修行的关键,我们依这样一个不为自求的心来发这样一个厌离心,那就是彻底与这个法门相应的一种心行,也就是随顺佛愿的一个心。这一段大家能理解吧。

下面说“欣求极乐”,它是“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道灭二谛”是什么呀?道,就是修与出离轮回、与菩提道相应的这些种种法,称为道。灭,就是你修行而达到的一个结果,叫做灭谛,那就是涅槃。大乘的涅槃就是成佛。所以说道谛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灭谛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你看菩萨的四弘誓愿,它其实是苦集灭道四谛与相应的一种誓愿。那在净土当中,你这样一个愿生极乐的心,它是直取佛果。因为去极乐世界就是成佛呀,所以其实愿生极乐就是愿成佛的心,就是与灭谛相应;那你愿生极乐而修这样一个相应的法,那就是与“法门无量誓愿学”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也”。

那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这样一个问题,那你现在发愿你往生,那不是未来往生吗?怎么叫作今发愿就今生呢?其实这个地方就讲到了当下往生,当下往生才是它真实义。

“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他从两个角度来说的。

就是从这一期生命来说“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这是一个角度。

第二个就是说“约刹那名今”,就是你刹那这一念心,它就是今。那么“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这其实就是讲到最圆满、最究竟的一个净土的正知见了,就是“极圆极顿,难议难思”。为什么呢?当下念佛,当下往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不离这样一个圆满心,一个相应的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一心。

那这一念相应,其实就是一念往生。它像秤的两头,低昂同时,这边低下去,那边就抬起来了。所以我们这边当下念佛的时候,那这一念心就当下生极乐。他还要等待“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吗?其实不用,不是那个时候才往生,而是你当下这心已在极乐。

“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你当下念佛这个时候,那极乐世界的莲花就在当下这一心当中显现,金台就已经呈现了。

“便非娑婆界内人矣。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你看蕅祖说的,这样一个果地觉为因地心,唯有大智的人才能彻底承担。那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大智,能够接受这个法门、接受这个教法的人,的确都是了不起,善根具足的人。

那从凡夫心来说,他一说到这儿肯定会怀疑的:你当下念佛,当下就往生了?有挺多人就不信,他就会诽谤,就说那你都佛功德为自功德了,你咋不能三十二相呢?你咋不能种种变现呢?那佛能,我们怎么做不到啊?这疑就会出来,诽谤就会出来。但是如果你能够随顺于佛愿,随顺于这样一个真实的功德来去观察,去思维,你的确就能谛信此事,彻底地在这个地方抉择。这段还是讲得非常好。

“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其实说的就是法就在这一念,就在这个当下;除了这个当下,没有别的,妙因妙果嘛,不可思议!不离一心,整个的法界都没有离开这一念心。它就“只今信愿持名”,就在你当下念佛这一刻,极乐世界就在这一念心中显现了,不需要等到临终。

这一段,蕅祖对劝愿这个地方给了很精准的一个开示。

那这个愿还有一点,大家要注意。就是这个愿,一定是随顺佛愿的愿;而不是说我们不去随顺佛愿,不去思维佛愿,而我们站在自己业力的角度去造作那样一个愿,这是有别的。就是佛愿已经成就,你随顺佛愿、安住于佛愿的这样的一个发心,它是歇心的;你发愿不是像战士一样,像打鸡血的那种状态,以至一直要去造作一个状态才叫愿,不是那样的。

有很多人修行净土也在讲愿,天天也在讲信愿,但是他那种心从来也不安,从来也不敢休息,就一再地要处在一个打鸡血的状态,才认为这叫愿,像一个战士一样。这个其实他就是没有体会到佛力住持,而带来一个不安,在不安的前提下就一再要提起说——自己要努力地发愿呐,我要拼命地厌离娑婆呀,拼命地修种种的观想、观想轮回有多么地可怕……它其实是一个站在自力的角度来认知的愿。

那随顺佛愿就不一样,因为佛愿承载一切,佛愿令众生往生这件事情没有障碍,那你在这个角度去思维、去观察,你也愿往生,“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个其实就会得到这样一个当下的安乐、安心。

所以,愿,那种状态大家能体会吧。真正佛法是让你让歇心的,真正佛法是让你回归的,心是一个回归到佛心的这样一个平等载负上的一个平等的愿心。这块儿大家去体会。

包括我们说一念当下往生,当下往生你才能得大安心。如果在当下往生这点不抉择的话,其实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安心。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的师长把这些最关要的地方一再地强调、一再地强调。蕅祖这里面虽然讲到了,但是他讲得很圆融,他两边都讲了。所以如果没有一个择法眼的话,你可能对什么地方是修行的关要,你抓不住。

那其实在真正如何去实践这个法的那个关要点,我们如果没有夯实的话,你只是在文字上去理解这些道理还是不够的。这一点就一定要感恩善知识、感恩传承。

好,这一段就先学到这里。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