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云.业能引识】
就是阿赖耶识这个藏识。
【世世处处.各趣随缘受果报.对面不相知】
转身不相识啊,人转身不相识。我们以前走动的时候,那老牛,讲三归的时候就哭啊,我们到朝阳的时间也是这样,牛要被杀了,我说大家给它说归依,居士给它说归依,那牛脚都跪了,就开始掉泪,第二天要被杀了就……我们要披着那张牛皮的时候,你就知道有多难了。
所以我们做个人身哪,遇法自在啊,真是自在。那你转身都不相识了,那个牛也可能是我们的亲人。因为啥?你为什么今生相见哪?所以若是菩萨者,劝一切众生发菩提心,现在我们这些菩萨不光自己不发菩提心,不光不劝别人发菩提心,自己都不发菩提心哪。所以是名菩萨,什么菩萨?处处劝有情发菩提心,为什么呢?都是无量劫以来你的善亲人哪,有缘人哪,来如是转换不相识罢了。
你看很多人说这蛇什么的,我们第一年来安居的时间,那就有蛇来,的确就是坐在门口,一个黑蛇一个白蛇,两个蛇就坐在门口,就是那个地方。你看我们这个地方,很多猴子、羊就来听法,一打板就坐在门口听法。大家虽然烦他们,但他们真来听,那羊大家看得最清楚,只要一打板就蹲到这边,大家嫌它骚臭,撵它,实际它的确这样,包括猴子都是这样。真是这样啊,世间的含识莫不向法啊,但实在是没缘,实在是比我们人福薄。我遇到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到很多地方,很多依附于人来听法,就来求求求,能不能让我们进去听一听,当时大家写牌位,一点都不开玩笑。
真希望大家尊重相信这种因缘,那么你就会知道,诸佛菩萨这个天眼、天耳、他心,在摄护着我们,那一切有情是交织在一起的,是没有妨碍的。那么缘什么就会成就什么,什么样的加持,有什么业流,业流的改变。这个地方一定不要马虎,一马虎的人就肆无忌惮或者骄慢。人要真正知道诸佛菩萨时刻就看着你,诸天魔也看着你,你生天魔心,天魔就为伴侣,你生诸佛心,诸佛为伴侣,你自己好好地审视自己。
【言愿我未来者.此明夫人真心彻到.厌苦娑婆.欣乐无为.永归常乐】
我感觉善导大师最慈悲最慈悲就是,不怕击夺邪众其他的邪恶无为,寂寞处才是无为处,非是生灭心、修持心、染著心、善恶心、佛魔心所能成就。这个地方认识不到啊,真是不知佛法是什么,在施教什么。
课间开示:
好,休息十分钟,希望大家参与参与。
你不相信我们这牌子要贴满的情况下,大家再念的时候,那种感觉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个孝敬的心,与一切众生回施圆满的心,就会激励你,真会激励。像那一年我们在楼上念佛,那条子贴满了,黄条子,红条子,大家真是愿意念,你不念他要你坐立不安,你不相信,我们没有办法。你可以把自己的亲人,不管在的不在的你贴上去,你在这念得久了,他下边玩着都不安,心不安,他一念佛就心静,你要不相信,我也没办法。这很好的一种方法,就是说直接的一种回施与交流,圆满的回施与启迪。
要是这个因缘成熟了,你想不念,他就会策励你念佛,广结善缘与佛缘,要不然你贴个条子,纸条子有啥用呢?哎呀,这个世间哪,这就手机那个号码你拨通了,一边是阿弥陀佛,一边是这些有情,让他们联系联系,你要不相信这,那你可能是太自以为是了,那手机你说它咋会打电话呢?怎么会收到话和传播对话呢?你知道这个条子就是能传播能收发的,还能收还能发,你这个生命意识就是个收发站,就是那个传播站,信息发报台。我们要不发发这个信息,真对不起自己,所以希望写一写,真是不可思议的!
以前我们在堂口的时间这感受太深了,所以说鼓励大家这么做,感受深得很!好比说打七的时候,有的亲人说,“你怎么不给我写个牌子呢?我想进都进不来,你也不帮我念佛”。吓得抱头说,“哎呀,这咋的咋的”,我说你赶紧写个牌子就对了,写个牌子就消除了这些事情,真是这样的。妈妈来了说,“你这儿子一点都不孝,你出家让你念念佛你都不好好念,你还打瞌睡呢”。那儿子吓得,“哎呀,咋搞的,是不是着魔了?”我说没着魔,你生慈悲心了,你妈妈来让你帮她呢。这个地方真起作用,很多人说“哎呀,我死多年的邻居来找我来了,他就托我念佛”,是启发出来的。
念佛的人像世间的火炬一样,照亮黑暗的世间,那突然的时间突然有个光明,大家有所归依了,有缘的人都扑面而来,希望你帮他度脱,你怎么不念呢?所以现在我发现这是大问题,居士不信,出家人不信,人家不信佛的。“哎呀,求你给我写个条子,拜托”,第一年信,第二年无信,老居士最不相信,出家师父干脆就给别人办这事,不是啊!我们都知道蕅益大师那样的大善知识,每一年还为自己的父母,还为自己的怨亲打七念佛呢,我们是何许人也?莫生骄慢心,一伸头一昏睡的时候,你不知道你还能不能度人,还人度你呢,小心一点,真是,所以把这些修法障缘的东西调整调整。
很多人不信,我们民国期间有一个禅堂的大善知识,是个班首师父,他妻子不让他出家,他非出家了,他强出家了。禅定功夫深厚,做一个大道场的一个班首师父,经常给人开示,首座和尚,后来他妻子就跳河死了,死了每天就来附他,抓他从窗口那跳出去,然后跳河,每天这样做,最后死掉做个土地公。你不要说你这一点功夫了,差得远着呢,很多人就那鼻孔朝天,以前我一棒子打死喂狗了。就是自以为是的东西太多了,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信佛力,自以为是。人哪,有的果报一现前就不当家了,这在禅宗公案上太多这样的事情了,不要说我们这一点功夫,真差得远着呢,太远了。
法门寺禅堂也出现了几次这样的事情,就是强出家,家的这种怨亲找上来了,麻烦得很。所以你要有这个因缘,要调整,啥事解决了,多殊胜啊!他再走进来,一依附就依附在这个南无阿弥陀佛因缘上了,把他转化掉。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违缘,你这一生没有,可能宿世都有。反正近代的我知道的出家人中,十世、二十世、一千年、二千年的怨家来找麻烦的,都是有的。就我们在一起的同参们,都有这样的事情,我也不想说名字,说名字似乎不太好,就是在这山上的也有,下山的有,五种几种都有的,这很正常的。有的就是跟他多少世找不着报复的机会,找着了就不饶你,挡不住,啥都挡不住了,这个那个都挡不住了。真举例子不太好,大家都认识,就是挡不住了,大家在这个那个,你不要跟我来这一套,他自己都直接附上就这么说,“你不要来这一套,我不听你这一套,他必须得偿我的血债”,就这么个因缘了,他自己的果报已熟了,你啥也不行,那真苦。
为什么说念真言,好比说念几十万遍才能转化因缘,就是你这个真诚的回施。所以人有违缘的时候念它一百万,三十万,他才转移,回施给他,读多少卷经。五台山有个出家师父,我以前在学戒的时候,讲这么个故事。他们修大悲法,就是把一个头骨放在那里,大家就念,每天修供,然后这鬼就从那个墙伸出个头……他肯定知道拜这个东西,他都是要修出来,他慢慢一点一点出来,整个身体一点一点出来,害怕了,吓得脚软,一会从柱子里爬出来,一会儿从这儿露个脸,一会从经典里爬出来个脸,从桌子上出来个脸。大家都不再修这个法了,赶紧诵七天《妙法莲华经》把他送走吧,大家就“咚咚咚”诵七天这事没有了,一会睡觉的时候又出来了。实际没有啥,是他招来的,大家修这个法门招来的。
因为我们这个凡夫心性很多东西担不了,最主要是你担不了这种业缘。他也害不了你,他是幻化业相,但是你担不了的时候,直接就可以把给他遣送走,或者用法,念佛呀,念经呀,可以把他遣走,或者念遣送灭定真言,消灾真言都是可以的,观音心咒都是可以,都可以遣送掉。但是我们要招他,又会来嘛,我们的业缘成熟的时候就会招他来嘛,你犯业障的时候,心行不正的时候,出现什么因果成熟的时候。就像我们一投生,投到狗胎里了,就像我这伸手一看,成狗爪了,你要是一糊涂就成狗了,你这一挣扎,摔死了,那还可能有个因缘,要不摔死这个狗呢,小狗嗷嗷的叫,那你没办法了,真是没招,那你再哭再叫也不行。
现在我们世间人苦就苦在自以为是,所以末世人修法有五障,不知佛力慈悲啊,这最苦难之处了,龙树菩萨悲悯我们到极点了。凡夫的业相,业生业缘,生生灭灭的,发心一时勇猛,违缘一成熟,勇猛心找不到了。我遇见几个就是这样的居士,犯业障的时候,“师父,不是不念,我在念,我真在念,现在就挡不住了”,大家帮念,帮助个啥,现业他挡不住,实际这个现业是,他感受就过来了,随顺过来就是,他想把他转掉那就不行。所以佛力不可思议,业力亦不可思议,要不然因果就坏掉了。异果一熟,需要有这个方便,除非有大因缘,特殊圣因才能转变你的现业。你看我们读过《药师经》,人要犯灾难了,要使这个业缘转变,要点49盏灯,要僧人受八关斋戒,大家受八关斋戒,日夜六时的经行,修大供养才能使他这个因缘转化,要不然当时横难就死掉了,没人相信这个,靠众生之力,诸佛之力。
你看我们都知道,目犍连厉害不厉害,目犍连他那么大的神通,他母亲他就救不了。你是什么人,摸摸脑袋,人们根本不相信佛说的经典,谁说的经典都不相信,就相信自己了不起,现在世人苦就苦在这儿。目连是何人啊,我们知道啊,目连生被打死,就是业果熟的时候,在劫难逃。所以我们平时要不好好依附佛的教诲,放下自己那个执著,自己的业力熟的时候,自己受苦,谁都不挡。那我们要随顺佛愿呢,佛力佛行呢,佛的给予加持呢,那现业就投奔于佛了,有方便转化,转身之处就有了,这真是现代人学佛的一个大因缘。
现在人误解佛教误解的比较多,认为修佛就修我,那外道心哪,与佛的三法印相违背,与四念住相违背,三十七道品不入道业,枉受轮回,回头就诽谤佛法,不修还罢,一修更加烦恼。以前某师跟我说,“我这不拜佛还好,一看见佛像……”我说,这多了,不是你一个,你也不要烦恼,不是十个八个的,不拜佛不念佛还好,拜佛念佛反而恨多,他恨他不是故意恨的,“你怎么不满足我的愿望呢?”是潜意识的,他不是直接这样讲的。就是方法不得当,发心不清净,三法印不相应,其行不真实啊。这个地方可能大家都要真正严格的思惟自己每一个言行,安心不安心呢?要不然下面都会出问题,每个人都一样,法面前是平等的,他不管你慢与不慢,智与不智,愚与不愚,在家出家,他是平等的,是平等施教。
【但无为之境.不可轻尔即阶。苦恼娑婆.无由辄然得离。自非发金刚之志.永绝生死之元。若不亲从慈尊.何能免斯长叹。言不闻恶声不见恶人者.此明如阇王调达杀父破僧及恶声等.愿亦不闻不见。但阇王既是亲生之子.尚于父母起于杀心.何况疏人而不相害。是故夫人不简亲疏.总皆顿舍】
【三从今向世尊下.至忏悔已来.正明夫人以净土妙处.非善不生.恐有余愆.障不得往.是以求哀更须忏悔。
四从唯愿佛日下.至清净业处已来.正明夫人通请去行。此明夫人上既通请生处.今即通请得生之行。言佛日者.法喻双标也。譬如日出.众暗尽除。佛智辉光.无明之夜自朗。言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者.正明既能厌秽欣净.若为安心注想.得生清净处也。
五从尔时世尊放眉间光下.至令韦提见已来.正明世尊广现净土.酬前通请。此明世尊以见夫人广求净土.即放眉间光.照十方国。以光摄国.还来顶上.化作金台.如须弥山。如之言似.似须弥山。此山腰细上阔.所有佛国.并于中现。种种不同.庄严有异。佛神力故.了了分明。加被韦提.尽皆得见。问曰.韦提上请为我广说无忧之处.佛今何故不为广说.乃为金台普现者.有何意也。答曰.此彰如来意密也。然韦提发言致请.即是广开净土之门。若为之总说.恐彼不见.心犹致惑。是以一一显现.对彼眼前.信彼所须.随心自选。
六从时韦提白佛下.至皆有光明已来.正明夫人总领所现.感荷佛恩。此明夫人总见十方佛国.并悉精华。欲比极乐庄严.全非比况。故下云我今乐生极乐世界也。问曰.十方诸佛.断惑无殊.行毕果圆.亦应无二。何以一种净土.即有斯优劣也。答曰.佛是法王.神通自在。优之与劣.非凡情所知。隐显随机.望存化益.或可故隐彼之优.独显西方为胜。
七从我今乐生极乐已下.正明夫人别选所求。此明弥陀本因四十八愿.愿愿皆发增上胜因。依因起于胜行.依行感于胜果.依果感成胜报.依报感成极乐.依乐显通悲化。依于悲化.显开智慧之门。然悲心无尽.智亦无穷。悲智双行.即广开甘露.因兹法润.普摄群生也。诸余经典.劝处弥多。众圣齐心.皆同指赞。有此因缘.致使如来密遣夫人别选也。
八从唯愿世尊已下.正明夫人请求别行。此明韦提既选得生处.还修别行.励己注心.必望往益。言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种种庄严也。言教我正受者.此明因前思想渐渐微细.觉想俱亡.唯有定心.与前境合.名为正受。此中略已料简.至下观门.更当广辩。应知。上来虽有八句不同.广明欣净缘竟。】
(注:第十一讲下半部分没有录音。)
第十二讲
散善显行缘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我们知道佛法中的声闻法有四果,这是第三果。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阿弥陀经》讲,去此世界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极乐,但这个地方为什么告诉我们呢?
〖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亦令”,佛的教诲,若是顺从,若有顺从,必得教诲的真正的增上的利益,能令一切末世一切凡夫,的确是直指我们薄地凡夫,烦恼炽盛的有情,给我们带来一个一生解脱的大利。
〖欲生彼国土者.当修三福〗
这是顺应世俗所说的散善,是无问自说的,因为这种为了使佛法住世的证明是必须宣化的,像现在有些法门的讲法,我们也知道有些特殊法门的修法是不管这的,但是在这个平常的情况下,安慰众生说,顺应世俗说,这是最恰当的方法了。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十善业是人天果报之必须、必行。那你要有人天的果报,你要没有这个,没有依怙,没有依托了,在人天这个人分上,欲界天没有十善五戒,那你是不能安住,必然堕入三途,这没有啥的,在所难免。那你到色界天无色界天,那就要修禅定功夫了,十善不顶用。
〖二者.受持三归〗
这从律仪上说的。那么三福,孝敬父母是顺应世间的至孝之道,下面就是受持众戒,受持三归。
〖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这一类最主要是对所谓的佛教徒,严格的区分到世间的因缘了,三归依也不是普通的世间因缘,你修十善,你不见得能三归依,有的人受五戒,那外道也有五戒,跟这五戒是一样的,他也不见得三归依。所以“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佛教把与外道有个区分。
〖三者发菩提心〗
所以说一个是人世间的,一个是声闻世间的,那么这第三个是大乘世间的。发菩提心,因为大乘世间修法的这个心,就是发菩提心,法益最勇,最迅速,最容易现前;修世俗之善呢,让你最能看得到,摸得着;那受持三归,不犯威仪,在威仪上、气质上最容易深入其他道。发菩提心,当然呢,容易让人有时感觉到不安,但是要是真正的菩提心能得见得用,那真是不可思议。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
不发菩提心,真正不知菩提心,很少人能真正透视因果,明晓因果。
〖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这个是人天福报,声闻之福,包括大乘之福,那第三就是大乘之福,第二就是声闻之福,是自利之福,第一个是人天之福。这三福,现在就是搞不好我们就很容易把它……你要是说我都做行不行呢?都做太好了,实际本来也可以应该都做,但你要说我不能做,发菩提心,我就应用这一种因缘行不行,的确是可以。像我们现在汉地出家众,往往就启用这个因缘,就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就是一般的现在出家人受两种戒律的引导。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一段文字真是方等经典哪,利人于此,误人也于此,所以要是引导不好就把人误了。释迦佛每每说方等经典的时候都告诉我们,这个方等经,如匣中蛇,方便善巧者产生威德,那愚痴颠倒者就会被蛇咬一口。学习经典,我们看善导大师怎么来判这段文字。
【六就散善显行缘中.即有其五。一从尔时世尊即便微笑下.至成那含已来.正明光益父王。此明如来以见夫人愿生极乐.更请得生之行.称佛本心.又显弥陀愿意。因斯二请.广开净土之门。非直韦提得去.有识闻之皆往。有斯益故.所以如来微笑也。言有五色光从佛口出者.此明一切诸佛心口常威仪法尔。凡所出光.必有利益。言一一光照频婆顶者.正明口光不照余方.唯照王顶。然佛光随身出处.必皆有益。佛足下放光.即照益地狱道。若光从膝出.照益畜生道。若光从阴藏出.照益鬼神道。若光从脐出.照益修罗道。光从心出.照益于人道。若光从口出.照益二乘之人。若光从眉间出.照益大乘人。今明此光从口出.直照王顶者.即授其小果。若光从眉间出.即从佛顶入者.即授菩萨记也。如斯义者.广多无量.不可具述。言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已下.正明父王蒙光照顶.心眼得开.障隔虽多.自然相见。斯乃因光见佛.非意所期。致敬归依.即超证第三之果。】
【六就散善显行缘中.即有其五。一从尔时世尊即便微笑下.至成那含已来.正明光益父王】
释迦佛口出这种光明,可以利益声闻,使一切众生能得这种声闻之利,证声闻果。
【此明如来以见夫人愿生极乐.更请得生之行.称佛本心.又显弥陀愿意】
弥陀的这种意向。
【因斯二请.广开净土之门】
“广开”就是说顺应一切因缘,三辈九品,哪一类的人都顺应,佛这个一开口就是广大因缘,三根普被嘛。那你要是不这么讲呢,你要是直接讲一个东西,那有的人就不能接受了,所以世尊说法,前善后善中亦善,左善右善后亦善,无不是真实啊,不像一般的菩萨贤圣,或者说凡夫说法,决定有异。
【非直韦提得去.有识闻之皆往】
闻之皆往,这个文字写得特别地深刻。
【有斯益故.所以如来微笑也】
因为这样的发问,有个很好的启发的因缘。
“有识闻之皆往”,这就是所谓的九界有情莫不因此而得度脱,这个分量是十分重的,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讲法,决定不遮不掩。像我们现在很多善知识在讲净土法门就开始遮,遮了很多因缘,让大家总是有点对他人产生疑惑,对自己产生疑惑,对其他有情产生疑惑,那种广大的菩提心性,本源清净心不能得见,不能得现下究竟的安稳,就是不敢落脚,不敢踏踏实实的修法,行持,或者说做种种净业因缘,在惶惶不安中向往佛法,丢失现前大利,就是佛的安慰说的大利,佛予法的大利,授记的大利,真正加持圆满给予的智慧的大利。
像善导大师,包括我们净土法门历代祖师在这个地方运用都是极好极好的,一直到近代的印光大德亦复如是。说三根普被,利顿全收,这语言都是极大的安慰,若先不予安慰,就没有予法之说,就没有给你法的机会。现在人说法呢,就不予人于法,就是大家没有接到清净的法义的传承。什么叫清净?本源清净,本源直指人心,使人心地开朗,当下能承接佛的甘露加持,接到这个法义。所以传法得有个过程,使人心地清净,远离怖畏,方能得法。
那我遇到一些所谓善知识说法,让人生怖畏,生恐慌,心里忐忑不安,听到法呢自己也是不安。所以以讹传讹,相互都叫人不安,他给他传的不安,他给他传的不安,相互都传的不安。所以在说法中要说安慰,启发人的本源心智,无师智,使人得究竟安乐,然后呢,依法而行,向往这个法的授受,能把法门承接过来。所以法源清净啊,就是这的确是从如来藏性中流出来的教化的法义,就是启发一切众生,开一切众生的法藏,并不是壅塞我们的法藏,就说佛高高在上啊,或者哪个大成就者高高在上,那你要遵循我怎么样,不是,他直接彻底地启发人一切众生的本源心智,这是最重要的事情。一切清净传承离不开这种教诲,如果离开这个教诲了,那就产生其他因缘。
净土一法的这个三根普被,无机不收的教化,在这个地方是最主要的一个着眼处,我们要好好地审视历代净土法门的祖师都在这个地方痛下手,到后面的这些方便话、方便语就策励行持,并不是说你不能往生。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只看信愿,品位那是现在的行持的问题,善根引发的问题,所以大包大揽,传播清净,这是传播清净之处。因为佛陀的愿望如是,弥陀功德如是,一切众生本源心地清净如是,要不是这几个如是不能相应,实如功德不现前的情况下,传法不清净,就传法人自身不得利益,那下面的人、听法的人肯定不是,已经被污染了,所以心里有黑暗的地方,或者有不圆满的地方,他不能真诚的投奔,那利益不能彻底的感召。现在很容易产生这种拖泥带水的事情,就把自己凡夫的情计,妄测佛智,妄测佛的这种无问自说的教化。
【言有五色光从佛口出者.此明一切诸佛心口常威仪法尔】
诸佛如来三身功德圆满,所以说有心智之光,也有可见之光,饶益有情。
【凡所出光.必有利益。言一一光照频婆顶者.正明口光不照余方.唯照王顶】
这是专摄,就是针对性的施教。我们一个凡夫人也可以系念一个人,针对性地系念一个人,实际这个系念都是可以成立的。一般养过孩子的人就会知道,或者说一个人惦念对方的时间,他就会用心来系念一个无形,虽然心是无形的,但是的确可以系念对方,千里万里。你看王居士说他家里打了个电话,那这电话就不用打,心在这不安了,或者说这个说那个,心里毛躁了,实际家里人都可以系念,心都可以系念。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因缘,那我们经常念佛,佛也系念我们,念诸大菩萨呢,读诵经典呢,亦复如是。实际说一个学法因缘,大家各有因缘,都是有所系,他这个是针对性的。
【然佛光随身出处.必皆有益】
这是善导大师依经所判。
【佛足下放光.即照益地狱道。若光从膝出.照益畜生道。若光从阴藏出.照益鬼神道。若光从脐出.照益修罗道。光从心出.照益于人道。若光从口出.照益二乘之人。若光从眉间出.照益大乘人】
这几个判,把这个光和出处,所照益的对象,这佛在经典上有这样的说法。
【今明此光从口出.直照王顶者.即授其小果】
直接的给予,像“善来比丘”,直接就是给予的果德,佛在世的时候称善来,我们都知道比丘有八种比丘,善来就是直接给予罗汉果,就是当下,言的当下就证阿罗汉果,须发自落,这个也是直接予果,三果的授记。
【若光从眉间出.即从佛顶入者.即授菩萨记也】
这个地方要看从哪儿出,从哪儿入,一般从顶入就是授记品,授记之光明,不管从哪儿出,环绕顶入得以授记。这个一般观过佛相好的人就知道,观到哪个相好放光的时间,就要把这光从顶收回,就是授记,这个记的利益就不容易退失,下面善导大师会讲这些观法的。
【如斯义者.广多无量.不可具述。言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已下.正明父王蒙光照顶.心眼得开.障隔虽多.自然相见】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经验,有的人是有这种经验,要是念佛或者读经或者打坐,沉静一定的时候,这个墙壁真是不顶作用的,这些障碍都不起作用了,所以过去叫心眼开时,现世我们设这些障碍都没有意义,它不成为障碍了。有人看过《虚云和尚年谱》,当他在高旻寺打七的时候,突然看到那三岔河子里怎么有人在方便,有船只过来,这墙就没了,实际这个可能是许多善知识都有这种经验,有的记载,有的不记载,有年谱的就是还记载的。我感觉到这些事情不算太复杂,大家的心真是能静下来,这些因缘也都会出现。
【斯乃因光见佛.非意所期】
佛力的这种智光、福德光、威光,那加被所产生的效果。
【致敬归依.即超证第三之果】
我们都知道下一个就是阿罗汉果了,阿那含,阿罗汉,这个四相四果,在我们现在人证太难,在释迦牟尼佛时代真是,见释迦佛不管是贼人,是盗人,不管是什么愚夫,一见释迦佛,“善来比丘”就成为阿罗汉,就这么简单。你要是现在世人,他就不要说信了,只能诽谤,心里第一个念就是诽谤,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以善根薄,所以不愿意见世尊,不信佛的威德的时候就是不愿见,所以我们现在人慢慢的见不到这种佛的现身应化,我们心地中就不愿意信他,就拒绝他,拒绝这种威神。我们知道有很多人说,看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咒,大悲陀罗尼,很多菩萨闻到这个真言的时候就证得四地。那我们闻到这个,天天念这个大悲咒,我们证几地啊?不光不证地,还怀疑他呢,对不对?实际我们在拒绝这种果德,拒绝这种威神,拒绝这种善巧。
以前我遇到一个善知识说嗡嘛尼呗咪吽这个心咒的时间,包括很多说其他心咒都是这样说的:你站那个地方,从你身上刮过去这个风,你因为在持诵这个真言,这个风刮到任何地方,冲击到谁,谁就得解脱,得菩提。你要不信你自己肯定不得利益,因为啥?你拒绝这个利益。现在人呢就是整个用疑心,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个疑心修法,根本就不信这种威德,怎么能启用这种威德呢?我们这个时代修法难,就是自己设计的障碍特多,基本上都是我们自身二种障,理事二障,有的人用事来障碍自己,有的人用理来障碍自己,逻辑推导——这可能吗?他是不是这样?我是不是这样?这真言真有这么大的威德吗?先设障碍,所以修法无益,只能慢慢地消除自己这种障碍,哪一天理事障碍除掉了,才见真言之威德,佛法之利益。
【二从尔时世尊下.至广说众譬已来.正明答前夫人别选所求之行。此明如来从上耆阇没.王宫出.讫至此文.世尊默然而坐.总未言说.但中间夫人忏悔请问.放光现国等.乃是阿难从佛王宫见此因缘.事了还山.传向耆阇大众.说如上事.始有此文。亦非是余时佛语也。应知。言尔时世尊告韦提已下.正明告命许说也。言阿弥陀佛不远者.正明标境以住心.即有其三。一明分齐不远.从此超过十万亿刹.即是弥陀之国。二明道里虽遥.去时一念即到。三明韦提等及未来有缘众生.注心观念.定境相应.行人自然常见。有斯三义.故云不远也。言汝当系念已下.正明凡惑障深.心多散动.若不顿舍攀缘.净境无由得现。此即正教安心住行。若依此法.名为净业成也。言我今为汝已下.此明机缘未具.不可偏说定门。佛更观机.自开三福之行。】
【二从尔时世尊下.至广说众譬已来.正明答前夫人别选所求之行】
韦提希选择的就是极乐世界,他方净土她不去,就去极乐世界。
【此明如来从上耆阇没.王宫出.讫至此文.世尊默然而坐.总未言说.但中间夫人忏悔请问.放光现国等】
要是没有这个忏悔啊,往往我们走不出现业所困,就是我们这个困境走不出来,所以现在的人呢就是自我的信心障碍多。就像周朝的时间画地为牢,过去没有监狱,人厚道嘛,犯罪了也不给你说哪个地,往地上划个圈说你站那里面,站那里面,王者就走了,那这人都不敢走的,他一下都不敢动,过去叫画地为牢,过去人厚道到那个程度。现在你不要说画地为牢,铁门铁锁它也不是牢,还从那儿跑出去。就是我们现在人呢,都是自己给自己画地为牢,这画这个地是无形的。基本上每个人有牢狱,有小有大,种种牢狱,有的是珍宝牢狱,有的是罪恶牢狱,有的是智慧牢狱,有的是愚痴牢狱,都是有牢狱的。佛告阿逸多,勿住珍宝成就牢狱,就说像弥勒这样的菩萨,还有珍宝牢狱呢,我们不知道是啥牢狱,善自思惟。
【乃是阿难从佛王宫见此因缘.事了还山.传向耆阇大众.说如上事.始有此文。亦非是余时佛语也。应知。】
这是从两个角度说的,二会,一个王宫会,一个耆阇会,因为他把这个二会,就是说佛要有来处,有去处,世间没有来去相大家就会迷闷。佛以来去告诉我们,我们要走出自我,要走出自己的现缘,必须有来有去,虽有来去,要用来去相消除现业,这忏悔亦复如是。很多人不重事忏,不重行为,认为我发心就可以了,我能发心明白这个心地就可以了,事上我想咋做咋做,那可能就出大事,这也会出现所谓的肆无忌惮的障碍,所以佛法它的确理事是互彰互显的。
【言尔时世尊告韦提已下.正明告命许说也】
这个“许”字真是……佛不许可我们,永远不得佛法利益。假如说佛不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真是只能六道轮回。不给你说佛法,不给你说本源清净,你上哪儿清净?你何以为清净?所以这个佛许,佛这个命许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现在学法的障缘就在这个地方认识不清楚,认为自己想怎么样可以怎么样,没有佛这个开许,你是不行的。
我这个感触是特别深的,就是在许多事情上,我感觉特别深。在第一年,我们就是在放光寺,第一年我对《往生论》这感受特别大,特别激动,当时提了提,大家从心底就不接受,你说五念门,我说也不要大家得多大利益了,第一念这个礼拜门,大家就没有被佛折服这个意思,大家不接受,不接受也就没有提了,就过去了。后来到其他地方给大家提这个问题,都有障碍,后来又去拜见一个老法师,就讲这个《往生论》的一个真诚(音)法师,虽然是个很小的事,但是拜了之后呢,见了之后把我自己对《往生论》的看法、思惟或者认识,或者这种想法说一说,那就赞许之后呢,你再来讲,大家都欢喜,这倒没有个啥,你就是一个老人家,就那几句话给你说一说,实际这个地方就是说一个许,什么许呢?他以前讲过,他这个东西已经通达无碍了,你没讲过,你虽然有欢喜的东西,但你壅在这个地方,没法交流。
所以这个许字特别地重要,就是我住山都是有人许,没有人许我住不成,你不相信试试,我们随便都可以找个人去住,很多人都住不成山,不许你住的时候,你自己想住,我就给你瞧,落一身病,落业障,你不相信,现在住山的人多啊,但是落业障还是挺多的,有成就的也有,有的落业障了。这个许可挺重要的事情,咋个许呢?可能是因缘问题,所以我们学东西要知道这个许可的问题。
【言阿弥陀佛不远者.正明标境以住心.即有其三。一明分齐不远.从此超过十万亿刹.即是弥陀之国】
这个地方说远说近,众生心智也遍于法界,你能说远说近呢?但是以业报相来说,实有远近啊!我们说到北京,到下面宾川就不一样远,从心智上来说,举心动念,到宾川跟到北京是一样的,它不会有差别的。你动个心念到十万亿刹土之外,跟到下面这个祝圣寺,感觉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念头,但是在业报中可真是有别。这个地方众生心力不及,要没有佛许,确实不缘这个许可,那真就远了。
大家都听过目犍连的故事,目犍连有一次听到佛在说法的时间,感觉到欢喜,说佛梵音微妙无有远近,我要试一试,他就以神通力往后退,退一国土二国土,怎么听都是一样的,他反正就极自己之力,就是一下子过到恒河沙后的国土,听呢,还是一样。这时他站在一个他方国土的一个比丘的脖子上,像个小蚊子一样,大家正进餐呢,比丘就问世尊,是何方人虫,这咋有个人虫呢,这时世尊说你莫轻慢,他是极遥远的刹土外,有一个释迦牟尼佛的神通第一的大弟子,说目连哪,你现大身,那时目连的身体跟他们大家是一样大,就来礼敬这个世尊,然后说,你这是何方佛土,说我是什么什么佛土,他说,哎呀,这人就这么大,我想回去了现在,说你就回去吧,他就以自己的神通力,怎么往回跑就找不到家,就是极尽神通力,就是找不到释迦佛的这个国土,这时生大怖畏,赶紧就念这个佛的名号,回到这个佛的国土,说世尊哪,我生怖畏,何以怖畏呢?我不能得见我世尊,他说,哎呀,你要不仗借你佛名号功德你不得即归啊,这时候他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念之顷返于娑婆,这就是名号功德,就是佛的名号功德的摄化,你有多大的本事,他神通第一都不行,生大怖畏,他第一次作,作的是无意识的作,以神通力一直在跑,一直在跑,一直在跑,退到那个国土了,有那个佛的国土摄护着呢,那个世尊的摄护,他能回去,他要是不知道念世尊名号,他娑婆世界都回不去,他会迷失方向。所以一定要信佛力,自己那一点业报之力太差太差,大目犍连尚且如此,我们肯定是,我们也不知丢失这个弥陀国,我们丢失多远了也不知道,所以这个名号功德甚深不可思议。
【二明道里虽遥.去时一念即到。三明韦提等及未来有缘众生.注心观念.定境相应.行人自然常见】
这是以境昭心,那也可以以心念昭境,两种方法都是可以成就的。
【有斯三义.故云不远也】
众生心也是太虚之心,与佛心本是不二,无有远近,我们自己可以体验。现在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那有,许你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必得往生,那有这个许,我们就仗着佛的这种功德利益决定能得生,这个名号的功德,就是本师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要是没有西方极乐世界你上哪儿去,这就是可怕的事情。
【言汝当系念已下.正明凡惑障深.心多散动】
现在修法的人,大家学佛的人,这个障惑深得很,不光自己设障,大家还希望相互设障。所以大家能相互帮着去障缘是现在的善知识,相互的设障缘,设逆害缘,又惑乱你,“其他地方这样,你不要说了,你现在怎么样怎么样“,就是不让你顺应佛力、佛心、佛愿、佛许,要随顺自己的业力。随顺我们的业力,我们永远是轮回这没有啥好说的,我们旷劫以来就随顺自己的力量才在轮回,你要随顺佛力就可以超越自我,觉悟之力,真诚之力,威德之力,那就可以超越自我。你要顺应自力,引导大家都顺应自己的业力,你只能轮回,别无他途,真是相续入火坑哪,你拽他入火坑,他拽你入地狱,相互的搞轮回。
所以念佛法门直指一个法义,大家同赞佛,礼佛,归命于佛,说的是佛愿,念的是佛力,称的是佛名,向往的是佛的国土,自然一路超出。大家就是同参道友,同志,念佛之人,莲友,共同提携,趣向于真实。你要有相互的逆害,你指责我,我指责你,你说你的本事,他说他的本事,大家永远在这个地方沉溺,五浊恶世,不得救拔,这太苦了。可能是这个时代学佛的人,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要不然这个惑障是相互的设计出来。
【若不顿舍攀缘】
“顿舍”,我们要攀佛缘才好呢!《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八品,回向品,菩萨,十方诸佛令一切众生远离戏论,说诸佛名号,这都在回向品中说的,诸佛菩萨之所以出兴于世,欲使一切菩萨摩诃萨远离戏论,说诸佛名号,干什么呢?你系念名号,攀缘于佛,系念于佛,维系于佛,回向于佛,就是把你的一切身口意三业,维系攀缘于佛,并不是要搞众生的业力,搞众生业,决定是戏论。
有时间可以查一查《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回向品,就是说,一切众生于回心得不退转之时呢,只有此一路,攀缘于佛可以度脱。那我们相互攀缘大家的罪恶,大家的业缘,你只能轮回,你自己是个什么我们不知道。你要是攀缘你本源清净,那就还是攀缘的佛,本源清净就是佛证,佛果所证,是本源清净。我们怎么得见自己的本源清净,你没法见,没法用,所以佛以报德标立,使大家有所缘,有所归依处。在这个地方硬是不行呢,要扼杀外佛,想修自佛,自他佛本是一佛,你杀不掉的,所以妄生分据,妄生分据,你把它强行的分开了,那你就运用不出来。本来这一桌子饭,你吃就是你的,你说那是别人做的,那你就饿肚子,这个地方用者知啊。
【净境无由得现。此即正教安心住行】
所以安心是第一许可啊,第一步,决定的。信愿行这个信是决定第一步,万法由此而生,由此而起,由此而用,你再大的本事都逾越不了这一点。
【若依此法.名为净业成也。言我今为汝已下.此明机缘未具.不可偏说定门】
所以先说散善。
【佛更观机.自开三福之行】
像我们出家人做最少的是做第二种行,三归依,具足威仪,不犯众戒,说是声闻乘的这种声闻福,这本来是福报,你这样做就是福报,别无他福,直接就是人天福,你也不需要再求福了,你可能在外面到处求,我要追求点福慧,你不用追求,你老老实实做十善,就是人天福慧,具足得很,五戒十善这就具足了。你要是得解脱的利益,三归,威仪,那你这样就可以。那要是自他二利,必须得发菩提心。出家人现在可能是不发这种心是很难,你吃十方的,你要是不了生死你咋个办?你要威仪有所破许,你咋个办?就说你这个十方的信施难消了,所以发大乘心自他二利,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像我们每天晚课那个文字是一样的,“我今发心不为自求”,那是文殊之心哪,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那声闻缘觉菩萨都不要了,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要不然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哪,因为不与佛相应,法益太难现前了,因为一修法就生骄慢心,一多看书就生多闻骄慢心,一懈怠就生破罐破摔的自我毁灭心,一诋毁别人就生无记恶人心,就是毁灭别人善法心。这个时代实在是真是不好搞,是共业所现,非是哪一人的罪恶,哪一世的罪恶,所以佛灭之后,五恶五痛五烧更加的炽盛,的确是这样。
【三从亦令未来世下.至极乐国土已来.正明举机劝修得益。此明夫人所请利益弥深.及未来回心皆到。四从欲生彼国者下.至名为净业已来.正明劝修三福之行。此明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言欲生彼国者.标指所归也。言当修三福者.总标行门也。云何名三。一者下.即有其四。一言孝养父母者.此明一切凡夫.皆藉缘而生。云何藉缘。或有化生.或有湿生.或有卵生.或有胎生。此四生中.各各复有四生。如经广说。但是相因而生.即有父母。既有父母.即有大恩。若无父者.能生之因即阙。若无母者.所生之缘即乖。若二人俱无.即失托生之地。要须父母缘具.方有受身之处。既欲受身.以自业识为内因.以父母精血为外缘.因缘和合.故有此身。以斯义故.父母恩重。母怀胎已.经于十月.行住坐卧.常生苦恼。复忧产时死难。若生已.经于三年.恒常眠屎卧尿.床被衣服皆亦不净。及其长大.爱妇亲儿。于父母处.反生憎疾.不行恩孝者.即与畜生无异也。又父母者.世间福田之极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极也。然佛在世时.遇值时年饥俭.人皆饿死.白骨纵横。诸比丘等乞食难得。于时世尊待比丘等去后.独自入城乞食。从旦至中.门门唤乞.无与食者。佛还空钵而归。明日复去.又还不得。后日复去.又亦不得。忽有一比丘.道逢见佛.颜色异常.似有饥相。即问佛言.世尊.今已食竟耶。佛言.比丘.我今三日已来.乞食不得一匙。我今饥虚.无力能共汝语。比丘闻佛语已.悲泪不能自胜.即自念言.佛是无上福田.众生覆护。我此三衣卖却.买取一钵饭.奉上于佛.今正是时也。作是念已.即买得一钵饭.急将上佛。佛知而故问言.比丘.时年饥俭.人皆饿死.汝今何处得此一钵纯色饭来。比丘如前具白世尊。佛又言.比丘.三衣者.即是三世诸佛之幢相。此衣因缘极尊极重极恩。汝今易得此饭与我者.大领汝好心.我不消此饭也。比丘重白佛言.佛是三界福田.圣中之极.尚言不消者.除佛已外.谁能消耶。佛言.比丘.汝有父母已不。答言有。汝将供养父母去。比丘言。佛尚云不消.我父母岂能消耶。佛言.得消。何以故。父母能生汝身.于汝有大重恩.为此得消。佛又问.比丘.汝父母有信佛心不。比丘言.都无信心。佛言.今有信心.见汝与饭.大生欢喜.因此即发信心。先教受三归依.即能消此饭也。时比丘既受佛教.愍仰而去。以此义故.大须孝养父母。又佛母摩耶生佛.经七日已即死.生忉利天。佛后成道.至四月十五日.即向忉利天一夏为母说法.为报十月怀胎之恩。佛尚自酬恩孝养父母.何况凡夫而不孝养。故知父母恩深极重也。二言奉事师长者。此明教示礼节。学识成德.因行无亏.乃至成佛.此由师之善诱力也。此之大恩.最须敬重。然父母及师长者.名为敬上行也。三言慈心不杀者。此明一切众生.皆以命为本。若见恶缘怖走藏避者.但为护命也。经云.一切诸众生.无不爱寿命.勿杀勿行杖.恕己可为喻。即为证也。四言修十善业者。此明十恶之中.杀业最恶.故列之在初。十善之中.长命最善.故以之相对也。已下九恶九善者.至下九品中.次应广述。此明世善.又名慈下行也。二者下.即有其三。一言受持三归者。此明世善轻微.感报不具。戒德巍巍.能感菩提之果。但众生归信.从浅至深。先受三归.后教众戒。二言具足众戒者。然戒有多种。或三归戒.或五戒.八戒.十善戒.沙弥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或菩萨三聚戒.十无尽戒等.故名具足众戒也。又一一戒品中.亦有少分戒.多分戒.全分戒也。三言不犯威仪者。此明身口意业.行住坐卧.能与一切戒作方便威仪也。若轻重粗细.皆能护持.犯即悔过.故云不犯威仪。此名戒善也。三者下.即有其四。一言发菩提心者。此明众生欣心趣大.不可浅发小因。自非广发弘心.何能得与菩提相会。唯愿我身同虚空.心齐法界.尽众生界.我以身业恭敬供养礼拜.迎送来去.运度令尽。又我以口业赞叹说法.皆受我化.言下得道者令尽。又我以意业入定观察.分身法界.应机而度.无一不尽。我发此愿.运运增长。犹如虚空.无处不遍。行流无尽.彻穷后际。身无疲倦.心无厌足。又言菩提者.即是佛果之名。又言心者.即是众生能求之心。故云发菩提心也。二言深信因果者.谓深信世间出世间苦乐因果。若作苦因.即感苦果。若作乐因.即感乐果。如似蜡印印泥.印坏文成.不得疑也。三言读诵大乘者。此明经教.喻之如镜。数读数寻.开发智慧。若智慧眼开.即能厌苦欣乐涅槃等也。四言劝进行者者。此明苦法如毒.恶法如刀.流转三有.损害众生。今既善如明镜.法如甘露。镜即照正道以归真.甘露即注法雨而无竭。欲使含灵受润.等会法流。为此因缘.故须相劝。言如此三事已下.总结成上行也。五从佛告韦提下.至正因已来.明其引圣励凡。但能决定注心.必往无疑。上来虽有五句不同.广明散善显行缘竟。】
【三从亦令未来世下.至极乐国土已来.正明举机劝修得益。此明夫人所请利益弥深.及未来回心皆到】
你看善导大师的话处处都落到这个地方,回心皆往,回心皆生,闻者皆往,这个话是决定的。因为啥?启迪一切有缘的信心,这是传承清净处,任何法传承清净,必落到这个地方。要不落到这个地方,那就不是从如来藏性中流出来的法,他肯定有遮有掩,有碍了,那就不是这个传承法了,可能每每都落到这个回心即往。现在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包括很多一些传法的,都是这个传法人自己有障碍了,或者是有狂妄处,那你要如实说呢,如实说就是这个法的利益是真实绝待,要不然就麻烦了,形成障碍。
【四从欲生彼国者下.至名为净业已来.正明劝修三福之行】
佛在劝我们顺应世间,顺应世间,人天声闻大乘,这是顺应世间事相,顺应俗谛而说法,三福是顺应俗谛说,这是决定的。
【此明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
先说散善。
【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
净土一法因为是三根普被之教,全收之教,全收就是佛心佛智佛果所成,一切众生本源清净所在,那要不然这个法肯定不是个究竟之教诲,那我们学这个法,就不是一个大力所导。
【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
现在世间十有九个人就是这种散动的因缘,出家人似乎看着是专了,实际上心地还是在晃动,真正能依定缘成就的人也有,极为稀有尊贵了。现在我们可以观一观,看一看,成就的人还是极少极少,没有十年二十年的这种真正的反复的演习,肯定少分力就得不到,如《占察善恶业报经》所说的现世人那个业缘。
【言欲生彼国者.标指所归也】
过去说受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回愿往生,必得往生,那读诵大乘经典亦复如是,对第一义谛,不惊不怖,回愿往生,亦复如是,咸得往生。三辈九品就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缘这一法,咸得度脱。一定不要把这当成一种泛泛的话,当成泛泛的话,你心里总给自己设一道障碍,好比说你认为别人这一类人不能往生的时候,你心里已经有一个往生障碍,这个地方往往我们透视不出来,就认为他就是这样,你这是大话。我经常听人说,我说这个是佛的果德,不是大话,就像太阳普照十方,你看灯光看惯了,你看萤火虫的光明看惯了,你不相信太阳光,你只是没有见到太阳光,你心里不接受太阳光,太阳光只是一时,天下四周就被照亮了,你又非得说,我这个光只能照二百米,你怎么能说这么大的光明呢?这个就是以自己的情计、情识来推测佛智了,那把一切众生本源在你这个地方扼杀掉了。
这是现在修法最大的普遍的障碍,实际说着容易,很难透视过去,每每到这个地方就产生障碍。我们在很多地方就是给大家谈论这个事,都在这显心理的障碍,有的人嘴上是承接了,一到事上不允许,不允许别人往生,就是他心里放不下这个东西,放不下别人的障碍,别人的幻化业流,主要通过别人的业,障碍了自己,所以以别人的过失为自庄严了,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名号,结果还是有所障碍了,基本上都在这个地方,在这个时代,修法这个障碍基本上产生在这儿,实际真正不关心别人的人很少,因为啥?你睁开眼睛,触目皆是,有的不关心也关心了,挺厉害的一个事情。
【言当修三福者.总标行门也。云何名三。一者下.即有其四】
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了。
【一言孝养父母者.此明一切凡夫.皆藉缘而生】
哪个人都是因缘父母而生。
【云何藉缘。或有化生.或有湿生.或有卵生.或有胎生。此四生中.各各复有四生。如经广说】
这四生就是各有四生之类,像我们一般说胎生湿生化生卵生,过去人也有化生,我们都知道莲花生大士是化生的,佛灭度五百年以后就在大海上化生的。过去的人化生呢,现在他们说在非洲什么地方还有,就是人生下来像卵生是一样的那种状态,但是太稀有。
【但是相因而生.即有父母。既有父母.即有大恩】
所以我们现在要知道生育之恩,载负之恩,受教之恩,相互依扶之恩,乃至相互砥砺之恩。你哪一天要是连个砥砺的因缘都没有了,你啥都没有的时候也可能这个生命真是……所以佛菩萨视一切众生视若恩者,都是有恩于己,不知恩的人生命就会干枯掉了,或者迷闷。
【若无父者.能生之因即阙。若无母者.所生之缘即乖。若二人俱无.即失托生之地。要须父母缘具.方有受身之处】
我们哪个人不是父母所生呢?所以我们家庭父母生我们的色身,佛菩萨的教化生我们的法身,这都是养育之恩。
【既欲受身.以自业识为内因.以父母精血为外缘】
像我们人类在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看得到的。
【因缘和合.故有此身】
我们这个身,光有父母的精血因缘,那生下来就是个死儿,没有意念之识,所以我们一般在投生时呢,要有宿命智宿命念的人,都能看到自己过去世,投胎这一刹那。
【以斯义故.父母恩重。母怀胎已.经于十月.行住坐卧.常生苦恼。复忧产时死难。若生已.经于三年.恒常眠屎卧尿.床被衣服皆亦不净】
外道骂出家人不孝父母,什么无情无义啊,我们出家人要真是不尊重一切世间有情啊,真是很难很难出离生死,所以不知众生恩与国土恩,很艰难。现在要不然你还生骄慢邪慢心,认为大家应该怎么样,不是,那会出事情的。那我们每天唱那个诵戒的时候,唱那钟声偈,报檀那的这种厚德。至于学佛的人呢,在家出家都要生孝养之心、恭敬之心,实际檀那是出家人的衣食父母。现在不管出家在家学佛的都有违缘,就是不孝敬心,不尊重心,在家人不孝养父母,出家人呢,不好好用功办道回施,做真正的福田,这个是时代的共业。
【及其长大.爱妇亲儿。于父母处.反生憎疾.不行恩孝者.即与畜生无异也】
现在真是这样的人太多太多。我们经常遇到出家人中这样的事,悖逆师长,辱骂师长,比比皆是;那在家人呢,辱骂父母,不孝养父母比比皆是。在僧法中你不尊重前前都跟辱骂父母是一模一样的,后不尊前前,你是从哪来的呢?假如我们要是没有受戒的师,剃度的师,那我们怎么能成就这个僧相呢?我们这没有一个在一起学习经法的机会,那你受法是谁授给你的呢?要生轻慢心,你怎么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呢?所以这个时代,这个东西一定要我们深思的,莫生愚痴骄慢心,要深信诸佛加持的恩德,父母养育的恩德,善知识的恩德。实际大家可以互为善知识,这是决定的,也可以互相逆害。
【又父母者.世间福田之极也】
下面举这个例子,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看一看。
【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极也。然佛在世时.遇值时年饥俭.人皆饿死.白骨纵横。诸比丘等乞食难得。于时世尊待比丘等去后.独自入城乞食。从旦至中.门门唤乞.无与食者。佛还空钵而归。明日复去.又还不得。后日复去.又亦不得】
三日没有得食。
【忽有一比丘.道逢见佛.颜色异常.似有饥相】
看到世尊面有饥相。我们要是不知道世尊给我们二十年的寿福德啊,我们吃这一顿饭呢,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出家人饿死,到后期饿死了,吐血吐的,就是不知世尊之恩。释迦佛为我们舍弃了二十年的寿命,把他的寿命福德一一给我们这末世比丘了。很多人见到释迦牟尼佛的教化与文字的时候根本不生信心,以自己骄慢心作为僧,那是自己修持。我见到很多这样的修持,在这个山上我也见到过,一个一个的就这么饿死,就是自己骄狂,不知诸佛所赐的恩德,像那会饿死你的,你不相信我们没有办法。我们现在要把释迦佛给予我们的东西拿掉,我们的确是没法生存,很少人信佛恩,佛恩难报,有四种难报恩德嘛,释迦佛给我们一一的,有四种难报的恩德,就是给比丘或者学佛七众,尤其出家众。
【即问佛言.世尊.今已食竟耶。佛言.比丘.我今三日已来.乞食不得一匙。我今饥虚.无力能共汝语】
不能跟你说话。
【比丘闻佛语已.悲泪不能自胜】
我们现在闻佛你干什么,对佛有没有这种心呢?
【即自念言.佛是无上福田.众生覆护。我此三衣卖却.买取一钵饭.奉上于佛.今正是时也。作是念已.即买得一钵饭.急将上佛。佛知而故问言.比丘.时年饥俭.人皆饿死.汝今何处得此一钵纯色饭来。比丘如前具白世尊。佛又言.比丘.三衣者.即是三世诸佛之幢相】
我们搭这个幢相是在受诸佛的加被啊,并不是你如何,你那个鬼窟里,只能是轮回的作业,什么都没有,的确是如来的幢相给我们建立的生机与作业,你要看不到的时候的确会饿死。我说这几年我看到的这样的出家人太多了,就是自我骄慢,认为自己有福有德,不知道是诸佛如来的加被,生饿死,包括吐血吐的。大家都问这个事情为什么会出现,一个一个的,不是一个二个十个了,多了,为什么?就是搭着如来的衣生自我骄慢,不知道诸佛的恩赐与加被,就是不知道来源处,我们的福德来源何处不知,特别可怕。可能是我个人的业缘还是咋的,一年一年的见到这样的因缘,很多还有大德,挺可怕的事。真希望大家一定要知佛恩,报佛恩。
【此衣因缘极尊极重极恩】
我们要真不知道这个恩德的加持,说佛恩难报,不是自己了不起。蕅益大师说,末世之比丘受戒,实是树立慢幢,这个地方,我说实话,特别地感激蕅益大师。所以这以后我们基本上看自己十种过失,像我们这中年出家有十种过失,经常审视自己有十种过失,每每皆是,就不知佛恩,自以为是,骄横,多穿鲜艳之服,多以自己有修持,多以自己有世间能力,世俗之心炽盛,乃至有十种过失。要不知呢,下面就会搭着如来的衣,立个骄慢幢,后还受深痛之苦报。所以居士亦复如是,末世要不知佛恩施教,出家人为我们担多少业缘,那也是不得法益。实际大家的因缘差不多,主要知恩处最重,所以孝顺是至道,一切法益莫过于至孝,至恩至孝。
【汝今】
这释迦佛告诉我们。
【汝今易得此饭与我者.大领汝好心.我不消此饭也】
领了,我不需要吃饭了。这话我们听一听,看我们现在的人,哎哟,可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太多了。
【比丘重白佛言.佛是三界福田.圣中之极.尚言不消者.除佛已外.谁能消耶。佛言.比丘.汝有父母已不。答言有。汝将供养父母去。比丘言。佛尚云不消.我父母岂能消耶。佛言.得消。何以故。父母能生汝身.于汝有大重恩.为此得消】
我们搭如来的衣,现如来的形象,我们不知道怎么消不消,要不孝敬三宝,你从哪儿消呢?你不知道此身从何而生,你这法身慧命从何而得啊?所以现在我们常过午的地方好一点,要是不过午的道场,你看那得胃病的比比皆是,为什么呢?
【佛又问.比丘.汝父母有信佛心不。比丘言.都无信心。佛言.今有信心】
你看佛就直接告诉你,佛不会说其他东西。
【见汝与饭.大生欢喜.因此即发信心。先教受三归依.即能消此饭也】
所以佛的教化不离一切时处啊!
【时比丘既受佛教.愍仰而去。以此义故.大须孝养父母。又佛母摩耶生佛.经七日已即死.生忉利天。佛后成道.至四月十五日.即向忉利天一夏为母说法.为报十月怀胎之恩。佛尚自酬恩孝养父母.何况凡夫而不孝养。故知父母恩深极重也】
我们想一想我们出家的或者在家的,我们出家对父母何以行孝,乃至说对多生多劫的父母,行个啥孝,不思惟啊出家人真难做。休息十分钟,大家能议论议论这方面的事情,审思审思这方面的事情。
课间开示:
不报父母恩,肯定师长恩、佛恩更没理由报。我遇到出家师父在这谈论父母恩谈得多一点,那么舍弃了家乡,舍弃了自己的亲人,出来干的是个啥?能不能消这十方的信施呢?真是个大问题,不要说慢了,自己惭愧不及,这个时代。
看到蕅益大师的著作,每每在这个父母恩上痛哭流涕,写了那么多的发愿文,都是自责语忏悔语啊,自己行道不如法。那到我们这个时代不知道是个啥业缘,父母恩哪,有时想想父母恩真是脸红,我是挺脸红的。像我在家的父亲白发苍苍,没有一根黑发,早就白了,我出家时就一头白发,一身病。出来我们东游西荡,浪费信施,但是能给大家带来什么?给世间人带来是什么样的东西?真是有时不得不审视自己。离开了自己家庭父母的这个信施,来常受十方诸佛菩萨的信施,一切贤圣的信施,或者说一切有情的信施,历代父母的信施,我们更好消不好消呢?哪还有其他因缘?真是父母恩极重啊!
我们这个人身能得到才有闻法的机会,修法的机会,轻闲的机会。像我们在这个清凉的世界,放光寺还是个清凉的世界,下面热恼得很,每年来安居的时候我都想,这天下有多少人在热恼之中,痛苦不堪之中,还挣扎喂养,养家糊口,还做事情,但是我们又能回施这些天下人多少一点清净的利益呢?所以我每当看到出家人鼻孔朝天的时候,我真是心酸啊!每看到居士不尊重出家人的时候,我也心酸啊!出家人冒着可以说堕地狱的苦与愧,那你不了生死肯定堕地狱生生世世还债,所以不尊重出家人那真是苦,不了生死不说,还落到谤三宝的因缘,出家人要是不知道以清净心回施众生,此生不怕受苦,来生来世还吧,就还账无穷,那真是太苦了。
所以我感觉到都应该审思,都应该孝敬,都应该相互的尊重。尊重不是单方面的,现在有二宝居士,为什么轻慢出家人,一是出家人自身的东西,再一个就世间的恶业带来的这种共业。所以真希望出家在家我们四众弟子,为佛法的住世各现清净的业缘,做真实功德,放下骄慢,放下下劣,真正来护持圣教,使佛法在这个世间,报一切如母有情的恩德,有情互为父母啊,生育我们。
反正每一次拿到蕅益大师那些发愿文,我真都看不下去,一看就掉泪,为啥,真是不能忍受自己。像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放逸,放逸无度不说,还往往自以为是的东西特多。一看到蕅益大师说,虽然勤而行持,不得圣果,不能真正饶益于人,有何脸面面对贤圣,面对世尊,面对十方信施,还有夸耀之处。
真是我们面对这个,在这个神圣的道场,迦叶尊者的脚下,反正我是感觉真是,每次下这个台阶的时候,我真是我倒过来,我不知道是怎么来审视大家,我们自己的这个因缘,怎么来面对十方的信施与教化,佛法的利益。每次走下去都很沉重,这沉重主要是来自于自身与佛法利益的这种匮乏,自他二利的这种感召的不具足,所以心生沉重,特别地沉重。在这个光明堂中诸佛菩萨加被我们,礼请历代祖师加被我们,还有个安慰告慰的地方。走下去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念念佛还是做些什么,念念佛,真是心里是不是真正把这个清净的法益回施于法界,供养于法界,报法界有情之恩,诸佛之恩,是不是一个清净的回施呢?
父母恩重啊,实是三宝的这个恩德极重,你看我们坐的、用的、吃的,真是啊,佛恩浩荡啊!有人说,我离开这个佛我就不吃饭,我到其他寺院我不吃饭,你到哪不是佛恩力加被你呢?不是父母恩养育你呢?所以真正做一个知恩报恩之人,那佛法在我们这一定会尊重发起。但是人天的福报,佛法的福报,大乘的福德我们一定要会运用。这段文字的分量很重。
【二言奉事师长者】
我们下面要比照自己了,我们这个时代经常没有师长之教了,我这话不好听,我说不是扼杀大家,诽谤大家,包括我自己,我这几年每每也在忏悔,但是说实话也是大家的共业感召出来的。
【奉事师长者。此明教示礼节。学识成德.因行无亏.乃至成佛.此由师之善诱力也】
没有正确的施教,我们决定不得法益,你放心这一点,没有任何人从心底能生起一个孤立的佛法,这是决定不可能的。
【此之大恩.最须敬重】
这个远远超过了父母恩。以前我读到道宣律师那个“历劫师长”这个文字,都情不自禁都哭了,就是没法再往底下读。我告诉你,我们相互的提醒一句话的这个师长之恩,就是依据经授受,教授受,言授受,包括消息授受,都是不可思议的因缘哪,都是旷劫以来的因缘。你小看的时候,你不知道有多大的违缘。所以父母师长善知识,相互的道友同参是养育我们的法身之分哪。那你说我的法身我自己养,你会出事的,法身分呢,维系于法界,各个不相隔离,不相隔离,他不是孤立的法身,你说我这个法身,我这个现前这一念,那决定不是。
在这个时代,尊重、孝敬师长,你要以一切有情为师,当然你处处见师,所以在密乘中视一切众生为善知识,处处见上师加持。那我们要视一切有情、一切缘处都为善知识呢,你处处得清净圆满的加持。你要心生骄慢,处处遇人违缘,你处处受违缘之报。所以大家相互带来吉祥、真诚、光明、清净,这是真是最需要的地方。
【然父母及师长者.名为敬上行也】
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审视了,我们的色身来自于父母,法身来自于诸佛菩萨、善知识的提携加持,这是决定的。一定不要自以为是!因为业缘一熟,你要是缘自己的业缘,以至缘自己的心性,不缘佛菩萨的恩德、父母的恩德,我们一定会出现违缘的,大的违缘。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