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闻记24

【上来虽有十三句不同.广解势至观竟】

大势至这个念佛法门最为直接、究竟,方法简单,就是易行难信,就太简太易。近代有一个阿迦曼尊者,一般我们出家师父都是比较敬仰的,尤其是说对出家法比较敬仰的这个善知识,多半都看过他的传记,听过他的事迹,感觉到像这个热恼世界有种清风吹来是一样的感觉。他最主要的行持头陀,就是念佛德,因为在南传佛教没有念佛法门,他有停心修法,有九念十念之说,那就念佛念法念僧,他就念佛,念佛德,他的广泛施教就是“佛德”二字。

到许多地方,百姓不知道他在做些什么,就是看他经行,因为现在南传佛教保持着经行,就是来回走一个直线,来回走,两边挂上灯笼,来回走,白天走就没有灯,晚上走就挂两个灯笼。这样就是拿一把大伞到处去游行,一个钵三个衣,就这样的清苦的生活。很多老百姓,山民,原始森林这些,没有见过这样的因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给他种种歧视与想法。别人问他干什么,他说我在找大家丢失的共同的一个东西,什么呢?就是佛德。许多人也被他感动掉了,也就都在找,许多人证得须陀洹、斯陀含,就是平常的百姓,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念这个佛德佛德,在底下苦苦地寻找,找来找去最后心开意解,方法至简至明。

实际说修法并不是说越复杂越好,像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认为越复杂学得越多,越容易得到,也不尽然,行法愈简愈明,可能就直接,那当成学问,广学博闻那是另外一回事,从修法上来说越简单越好。在我们这个时代,对这个相信的人越来越少了,念佛法门那就是最简单的行持。

过去释迦佛欲取灭的时间,诸比丘来问释迦佛,“那你世尊取灭了,我等以何安往呢?”四念住,四念住就是法,没有其他东西,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常,观法无我,那简单得很。你说这就是法,就能成就阿罗汉果,很多阿罗汉由此而成就的。我们现在的人什么也学,似乎什么也会,但是真正证果的有几人呢?我们看看释迦佛度那千二百五十比丘,当然都是利根外道,都是一闻就证得阿罗汉果,为什么呢?一是善根成就,再就是佛的威德,再就是信根真正具足,行法简单直接。

现在的念佛法门亦复如是,势至菩萨就行的是念佛法门,大多都读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那么几句话,很短的一段文字,近代的印光大德把它给结集到《净土五经》之中,作我们学习净土法门一个根本的经典,那么依此修行能迅速成就。

要真正的行法啊!我们现在的人心不老实,偷心多,热恼心重,疑心重,那你说在一个法上发起猛利行持,是太稀有的人了,朝三暮四的修法是比较多一些,早上修一样,晚上修一样,明天修一样,后天再修一样,所以很难成就。

在这提示一下,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些古德先贤的这些行持,当然成就以后,广参博学那就可以利益后人了。那你这一个法门没有成就,你学得很多,往往是别人的东西,跟自己不相干,发不起真正的利益。所以一门深入,先能扎下根,种相智现前,下面再来在道种智上发起这种广参博学,具大方便,有眼有手有足,能得以自在,产生异威德方便。《观经》也是在这样的一个方法上用得比较多。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

那与自己生莲华想了,见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那开始想自心了。

〖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

这都是想,就是叫你想,正思惟是决定允许的,不让想是不可能的。我见到许多人接受这种不允许想的教化,就是精神分裂状态的人,的确我感觉到特别地伤心。因为释迦佛的教化呢,八正道中都有正见、正行、正思惟,不让人想那是太可怜。因为没有证得圣果之前,没有停心之前,这个脑它就是在想,你不让想这个它就想那个,不想也在想,不想想,成了精神分裂状态了,压抑自己以至不许自己想,十分的可怜。出家在家受到这样教育的人特别地多,就是以无记为佛法,让人感觉到痛苦,看看行动就是半痴半呆的,又不是痴又不是呆的,就是一个念头,啥也不想啥也不想,把自己搞得精神分裂状态。就是让我们来想,遇法生欢喜,生正想。

〖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就是想,听到这声音还要与经典相合,前面说与修多罗合,或是与十二部经合。

〖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

佛说三藏十二部大家都知道:长行,重颂,孤起,本生,授记……三藏,大家都是知道的。

〖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那真是有意思的事情,所以常忆常想,净土一法本来就是这样的教化,不是不让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都是希望大家正思惟、正想、正观,在《往生论》上不光让你想,让你大量的想,从二十九个方面来想,来观察,来思惟。

所以现在很多人的教育就是有点迷信的这种强制性的东西的教育,所以净土一法被逼到一个特殊的范畴了。前一段就是大家在一起有一个说法,说净土法门这个现状,为什么很多人学净土法门学到一定状态反而迷失方向了,感觉到就是不安心,有的念十年八年的就是惶惶不安,《无量寿经》都会背了,这经会背那经会背了,几千遍,三千遍,五千遍,会背的人很多,但就是不安心,就是不相信自己能往生。所以第一步就没有走下去,就想走第二步第三步,这个信愿行,安心起行作业,这样的次第,净土一法的施教一定要遵循。那要是发圆心,以佛的果德为因地心,那就太方便了,那现在这个施教呢,大家要对比审思,有个正思惟。

【十二就普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六。一从见此事时者.正明牒前生后。

二从当起自心下.至皆演妙法已来.正明凝心入观.即当作自往生想。即有其九。一明自生想。二明向西想。三明坐华想。四明华合想。五明华开想。六明宝光来照身想。七明既蒙光照.作眼开想。八明眼目既开.作见佛菩萨想。九明闻法想。

三从与十二部经合下.至不失已来.正明定散无遗.守心常忆。一则观心明净。二则诸恶不生。由内与法乐相应.外则无三邪之障。

四从见此事已已下.明观成之益。

五从是为已下.总结。

六从无量寿下.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已来.正明重举能观之人.即蒙弥陀等三身护念之益。斯乃群生注念.愿见西方。故彼依正二严.了了常如眼见。上来虽有六句不同.广解普观竟。】

【十二就普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六。一从见此事时者.正明牒前生后】

还是承前启后之说。

【二从当起自心下.至皆演妙法已来.正明凝心入观.即当作自往生想】

这个往生非生非死,不是生死概念,所谓的极乐世界想,生极乐世界,这个生,非生死之生。一般的生死之生,就是说这个色身要入他方世界,这个概念就制造一种无形的自我障碍。《往生论》讲,五念门就告诉你,第一念门、第二念门到第五念门就叫你直接在这个娑婆世界回向为首了,就是不舍苦恼众生,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故,饶益世间有情,就是不出此座,不离此座,不舍此身,这真是稀有的事情。

所以现在这些善知识们施教的时候就不看这些古德们这种根本的教化与经典,我们这三经一论、五经一论,这一论就是指导我们学习净土法门,近代学习净土法门的不知道五念门是什么,实在是可惜。那么近门、大会众门、赞叹门、作愿门一直到回向门,这五个门都是直接给你现下得的利益,根本就不需要你什么生死之说,只是思想发心意识转换,思惟的转换,作业的转换,随顺的转换,直接的是现下的利益,不需要搞其他因缘,所以不离凡夫身,即入大觉位,这是菩萨乘的教诲,是相应的。

现在人说我舍此身之后,到他方得神通得自在,然后再来此娑婆世界,这个地方说得很圆明,也很了不起。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人都问这个事情,说这么多人都在念佛,都说发愿回到娑婆世界,那么多往生的,为什么没有一个回到娑婆世界来度人的呢?大家忘了这样的:极乐世界之一日,是娑婆世界之一劫,假设你现在到极乐世界去了,就是你转身了,你到了极乐世界,你听阿弥陀佛讲一座法,也可能我们这一劫早就过去了,这个地方时代的众生早荡然无存了,千佛都早已出世了。所以说这样的说法,让人感觉到很实在,但是很渺茫,现世的利益不可得,不可见,不可用,这个教化就是没有亲见天亲菩萨的教诲,没有见《无量寿经》的真正的教育。

《无量寿经》说得很清楚,闻我名号,俱来我刹,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普利诸群品,这个俱来就是发心问题,如佛金色身就是念佛之时,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具足佛的威德,就具足异方便,就是可以直接把佛的悲心回施给有情,自他二利,同生彼国。这个地方挺麻烦的事情,就是不依经教,自己妄自发明,那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因地心不是果地觉还是因地心,就是凡夫心为因地心,那怎么能成就迅速了脱生死,现世得以利益呢?这是我们必须要真正思惟的一个地方。

很多人说这都是祖师讲的,大德讲的,所以善导大师这话就恶毒了,就无情了,就不讲情面,不讲那些虚假客套,不作迎合的这种说法,就是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直接把佛的果德拿过来,自他二利,你莫遮佛的慈悲,你莫遮佛的圆满,你莫遮佛的威德,你说你可以,你说你的修持再差劲都可以,但你说佛不行,那你自己出问题了,因为净土一法不管念佛是自力是他力,都是佛的果德,不管是自己发心,引导别人发心,都是以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所以这是一个根本的地方。

这个“即当作自往生想”,就不是舍报不舍报的问题,是转念的问题。为什么这个文字反复地提示这一点呢?不提这一点丢失大利啊,你现前不生决定,你说我四大崩溃最后那一念再来安稳,这个教育在现在整个中国就像我们中国那时候穿那个中山装,一片绿一片青是一样,都是一种说法,现下咋个地咋个办,没有人问,没有人去探讨,出事情。所以现在这些善知识们相互都在激励,希望大家都在这个方面做那么一点思惟。

【即有其九。一明自生想】

“自生”,那就是你现生,现世,现下,当面,藏通别圆,天台四教仪。那么这一念,《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这一念可以入三千,三千可以入一念,净土一法这了义之了义之教,圆顿极圆顿之教,你这一念用不上,你何以得利呢?

【二明向西想。三明坐华想】

不光往生,还在极乐世界可能还在坐华。

【四明华合想。五明华开想。六明宝光来照身想】

“照身”,马上见佛。

【七明既蒙光照.作眼开想。八明眼目既开.作见佛菩萨想】

这是次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九明闻法想】

这就是正思惟的路子,一二三那个次第,一直到九来听法闻法与十二部经合,这样的利益呢,修法一定要与经教合,这是最重要的事。释迦佛在许多大乘经典上与显教经典上告诉我们,末法时代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这四依是我们末法时代修法的一个根本的纲领,只要与经教合,你那行持就对了,那个行持的方法就对了,要不合那还是出问题。

【三从与十二部经合下.至不失已来.正明定散无遗.守心常忆】

那是常想常思惟,说的正思惟,我们不离正思惟,正思惟是正智现前,是有力量的。要没有正思惟,我们虽然有信,还是迷信,就像哑羊一样,别人问你,你似乎明白,但你说不出来个什么,不光不能利人,自己往往也会迷闷,还有无明业相。

【一则观心明净。二则诸恶不生。由内与法乐相应.外则无三邪之障】

我们这个三业三邪,障碍我们自己厉害,不管是报障,身障,还是烦恼障,都在困惑着我们,贪瞋痴在困惑着我们。

【四从见此事已已下.明观成之益。五从是为已下.总结。六从无量寿下.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已来.正明重举能观之人】

能观就能蒙佛摄照,所以说忆佛念佛,当来现前,必定见佛,佛也见你,像善导大师说我们口念佛时佛就闻了,佛有耳闻,那么我们心忆佛的时间,佛心知,我们礼佛的时间,佛知见,这是亲缘、近缘、增上缘。

【即蒙弥陀等三身护念之益】

“三身”,法报化三身,乃至说观音势至阿弥陀佛三身。

【斯乃群生注念】

“注念”,专注。

【愿见西方依正二严】

极乐世界庄严之像。

【了了常如眼见。上来虽有六句不同.广解普观竟】

普观这一段文字,实际说专门摘出来修持的还是比较多的。我见一个出家师父修这观也是修得挺好的,就是说其他的文字都甩掉了,就作这一点观,配合呼吸,什么吸气的时候花合,呼气的时候花开,怎么来观照,这九个过程,一一的清晰的观出来,常能听到说法声,常见观音势至摩顶授记之类。

因为这个观并不复杂,即观想越简单越清晰,越容易得到利益。像在前面说的白毫观,因为佛有八万四千好,一好有八万四千的随形好,所以说很难观,怎么办呢?从一个地方下手,的确作为修法来说,越简单越好修持。你要说我长篇大论的很广泛的修持,泛泛的修持行不行呢?往往我们的心力不及。

中午坐了一会,站不起来了,感觉到就是希望大家观这个问题,就在思惟这个事情,实际说这个观法是最直接的觉受。那我们念佛,要是念佛的路子你能感受到了,你会喜欢念佛,就是这个名号就是实相,名号就是觉受,就是庄严,就是不二,就是法报化,就是法界的全体,就是不垢不净,就是往生不生,就是真实安住,就是远离怖畏,就是炮弹炸下来,阿弥陀佛,不炸下来还是阿弥陀佛,火车压身上,阿弥陀佛,这个地方就是不惊不怖了,在这个地方真正的安住了,那么含一切观,简单、方便、究竟。

有人说这个地方我感觉觉受不好,那你就通过相,妙相、影相来透视自己,那么习染于觉受,用觉受来引发自己,以这个方便启发自己的信心。一般要是染著心强的人念名号,这个心反而弱,你看老年人为什么暗合道妙呢?他没有路了。我见过得癌症病的人,实在是快不行了,你活不了几天了,你在两个月里肯定死,就定格了,死亡通知书判决书已经下来了,这样的人你看他念佛念得清净,什么相都会见,像这段写的这观想那观想都会出现,为什么呢?整个身心注入了,投入了。就像我们现在年轻,身强力壮,环境好,还接触的法门很多,今天这个抓一下,那个弄一下,念佛反而很难真正的专注。

这一名号里面的确包含着一切观想善巧,只是说我们在此很难下手。那么你在一个观想中用用功夫,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这十几观中,起码这十三观中,某一观可能跟你相应。人的因缘真是参差不齐,有的人念名号也可以得到这种观境,有的人观想不清楚的时候念弥陀的名号的确可以得到这种如观想一样的觉受与喜悦,法喜。这个地方我们好好的审思。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这又是一个观。不知道有人做过此方面的观想没有,这个丈六光相,可以用镜子折射一下,在墙壁上也可以,用镜子也可以。

〖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这个地方悲悯我们一切心力不及有情。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一定要看这个宿愿力故。因为佛的宿愿力的加持,你真正的在这个地方观想,一定能成就,这是给你的许诺与授记,这是授受的。前面说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就告诉我们了,你真心愿生极乐世界,你要观这样的丈六金身,因为无量寿佛的无量无边的真身不是你的心量所及,那是因佛的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这是授法授记啊!每个授法的过程必得有这几个过程,授法,安慰,成果,必须得有的,就是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要不然你这法不是个法。现在我们学法的在这个地方看不清楚啊,每段文字都有授受的过程,最终的利益都会昭显出来,所以这个观法十分清晰,不可思议。

〖但想佛像.得无量福〗

真是我们现在人身体好,精神就清晰,你身体不好的人,你多观观佛,真是好。很多人说这个事情,说瘦和尚,胖喇嘛,喇嘛为什么胖呢?因为他经常观佛像,这是一般观身之相,相应。也有的说胖和尚,瘦道士,为什么呢?出家人经常观佛相好,就是这个胖,就是慈善来自于观佛相好,你不相信你天天想自己的业,你的业老在变,你这个脸也不知道是个啥样子,但经常观佛相好呢,他稳定,他不可思议。你看人生瞋的时候,你看一下这个人,就是人心里冒瞋恨心的时候,你让他笑都不好看。这个观想真是厉害,能使人真是得福。

〖况复观佛具足身相。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

我们观这个相也是佛的变现,就是给你设个丈六相,八十相,那都是阿弥陀佛变现出来的,包括我们画的相,要不然你从哪画呢?你没有理由画出来,这样就比较方便,比较直接。过去一个祖师就是用栴檀香刻了这么大个相,有人说你怎么把佛刻得这么小呢?说“这像有大小,心无大小”,这种有想象可以及无边相。我们这个观相呢,自己的心量有多大,现在的这个缘缘,心力再小你也能透视出来。

〖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

这是给我们许的,许什么呢?你所观到的相,都是阿弥陀佛的,这了不起的许诺与保证啊,非是天魔所变现,就是阿弥陀佛变现,这太有意思了。这与一切众生作决定回施,无怖畏的回施,这是释迦佛给我们回施的授受的法益,所以念佛法门中没有魔难。

〖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

身相跟我们自己是一样的,跟这些有情是一样的,但是就是首相不一样。

〖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杂观,随众生心力所实施的,像那个普观,那就是说自己能生极乐世界想,直接让我们生极乐世界想。现在一说就是“你最后你那个四大崩溃那一念你咋办?”天天就讲这个话,让人感觉到恐怖,恐怖得不堪言,基本上谈话都是这样,“你不要给我说现在,我到四大崩溃的时候咋办?”我说:“你现在不说,崩溃的时候说咋样?”

所以千百年来有个结症,就是这个问题,现下不安心,颠倒的时候,根本没有边际。现在生决定,再颠倒也没有什么,颠倒是妄想颠倒,非是正念颠倒,正念一立,永不颠倒,金刚志建立了,识得本源,必得往生,究竟安住。这个地方善导大师可能说得比较重一些了,因为前十三观是正定相,定善。

【十三就杂想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十一。一从佛告阿难已下.正明告命.结劝生后。

二从先当观于一丈六已下.正明观像以表真.想水以表地。此是如来教诸众生易境转心入观。或在池水华上。或在宝宫宝阁内。或在宝林宝树下。或在宝台宝殿中。或在虚空宝云华盖之内。如是等处.一一住心想之.皆作化佛想。为令机境相称.易得成故也。

三从如先所说下.至非心力所及已来.正明境大心小.卒难成就。致使圣意悲伤.劝观于小。

四从然彼如来下.至必得成就已来.正明凡心狭小.圣量弥宽。注想无由.恐难成就。斯乃不以小故难成.不由大故不现。直是弥陀愿重.致使想者皆成。

五从但想佛像下.至具足身相已来.正明比校显胜。想象尚自得福无量.何况观于真佛者.得益之功不更甚乎。

六从阿弥陀下.至皆真金色已来.正明能观所观佛像.虽身有大小.明皆是真。即有其三。一明弥陀神通无碍.随意遍周。言如意者有二种。一者如众生意。随彼心念.皆应度之。二者如弥陀之意。五眼圆照.六通自在。观机可度者.一念之中.无前无后.身心等赴.三轮开悟.各益不同也。二明或现大身.或现小身。三明身量虽有大小.皆作真金之色。此即定其邪正也。

七从圆光化佛已下.正明身虽大小有殊.光相即与真无异。

八从观世音菩萨已下.正明指同前观。佛大侍者亦大.佛小侍者亦小。

九从众生但观首相已下.正明劝观二别。云何二别。观音头首上有一立化佛。势至头首之上有一宝瓶。

十从此二菩萨已下.正明弥陀观音势至等.宿愿缘重.誓同舍恶.等至菩提.影响相随.游方化益。

十一从是为已下.总结。上来虽有十一句不同.广解杂想观竟。】

【十三就杂想观中.亦先举.次辩.后结。即有其十一。一从佛告阿难已下.正明告命.结劝生后。二从先当观于一丈六已下.正明观像以表真.想水以表地】

这个像,丈六金身,释迦佛的应化身就是丈六金身,有时间你可以拿个圈圈,你画一个丈六的圈圈,你站在里面,你绕圈子,你就感觉到特别地清净喜悦。我们作为现在的凡夫心量,心量所及之处太小了,过去说画个坛城,画个界线,结个界,就对自己修法有一个安稳的居所,容易积聚力量,增加觉受。

【此是如来教诸众生易境转心入观】

“易境”,改变一下环境,真是要有个水池做这一类观就比较方便一些,因为水比较净,纯净,凡夫心随境转得厉害,所以换换环境。憨山大师以前就是因为五台山那个事件,什么私造寺院,就被发配了,在洞庭湖乘一个船,天天就坐在那个船上荡来荡去,飘到哪是哪,那作观是好观的,要真是在大海上、岛上,风平浪静就好观。

【或在池水华上。或在宝宫宝阁内。或在宝林宝树下。或在宝台宝殿中。或在虚空宝云华盖之内。如是等处.一一住心想之.皆作化佛想。为令机境相称.易得成故也】

这个转境,换个环境对我们修法很容易改变我们这种心智与觉受,像我们在这个殿堂跟坐在外面真是不太一样,坐在下面一到宾川,很多下到宾川一上来就感觉到,下面很热恼,人心很烦躁,心里特别烦躁,所以有一个好的环境对凡夫来说是特别需要的,对初发心来说。

【三从如先所说下.至非心力所及已来.正明境大心小.卒难成就】

心小就是凡夫心力,妄想力,因为我们这妄想串习已经太久了,不是正想、随顺想,佛所发这十三观都是叫我们随顺想,就是不让你自己去编造故事,佛给你清清楚楚地说出来,你应该怎么想,你这么想,随顺想得异境相方便,我们自己编造出来的东西就很累,很辛苦,还是从妄想心中流出来的分别想,所以心力也小,随顺想就省力。

【致使圣意悲伤.劝观于小】

佛直接劝我们,你凡夫心力弱,那么你就来观小像,丈六八尺。

【四从然彼如来下.至必得成就已来.正明凡心狭小.圣量弥宽。注想无由.恐难成就。斯乃不以小故难成.不由大故不现】

那你观小也可以成就,虽然佛身真是大无边,弥漫于虚空,但你观丈六八尺也给你显现真实之像,通过八尺丈六来得见真容。

【直是弥陀愿重.致使想者皆成】

为什么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呢?他处处把阿弥陀佛这个愿放到第一位了,处处把随顺放到第一位了,处处把我们放下自己的妄想放到第一位了,让我们随顺佛教作正观、正想、正思惟,放到第一位,那真是依教奉行的善巧引导啊!不说他自己的觉受,这里没有善导大师他自己的觉受,我怎么感觉我怎么想的,没有,直接把我们导到佛边,佛教边,让我们来见佛,思佛,忆佛。

【五从但想佛像下.至具足身相已来.正明比校显胜。想象尚自得福无量.何况观于真佛者.得益之功不更甚乎】

所以丈六八尺也是真佛,那真佛你透视不到那就观像,观像亦是真佛,像与真佛不二,像也是佛所现。

【六从阿弥陀下.至皆真金色已来.正明能观所观佛像.虽身有大小.明皆是真。即有其三】

真是不可思议。善导大师这个话直接把我们以像归真,以像消归自性这种教化直接的提示出来,就是这观经一法,通过观正观这个明脉、气点,真是大明脉,大气点,让我们直消归自性,归入清净安稳,归入弥陀报德摄化,转身成就,不离当下,这转身就是回心一念嘛。一切尊重都作真佛想,那你得什么样的利益,那你要是轻慢想,那你就离佛甚远。

【一明弥陀神通无碍.随意遍周】

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报德圆明,随意周遍。

【言如意者有二种。一者如众生意。随彼心念.皆应度之】

佛这个随机感应随顺众生意,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你愿见小身给你示现小身,愿见大身给你见大身,你愿现越大身给你见越大身,就是你不见,因为我们自己执著的时候就是不见。大家心只要沉静下来,一歇下来,个个可以见真容,我们心水晃动,那观像不见,就是这么个话。

【二者如弥陀之意。五眼圆照.六通自在】

佛是一切智者,成就一切神通自在,这是决定的。我们的每一个言行,阿弥陀佛决定放净光明感知我们,彻知我们,无遗漏的照耀着我们,是故号为阿弥陀,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才是阿弥陀佛,所以每一个众生皆被阿弥陀佛的光明所照,所含摄,那我们的举心动念也知道。

有的人我就舍念阿弥陀佛,我去修其他的,那也行啊,不是不行,我就要干其他的。很多人口里念南无阿弥陀佛,对阿弥陀佛不相信,“我是不是再搞点其他的?”所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告诉我们,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需要其他因缘,以众生心念佛忆佛,当来现前,必定见佛,入无生忍,那你说我还假点方便行不行呢?也行,但你要走走弯路,直道不走走弯路,也可以;说我先念菩萨不行啊?先念声闻不行啊?可以,你先念人天福报也行,地狱六道轮回轮回还是行,都是行。就佛本意来说,希望我们即身当下得利益,这是决定的佛的悲心。

所以这个二种如意,所谓的如意周遍,如意者就是告诉我们随众生意,随诸佛意,那我们的意,发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感召,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告诉我们,一发心已成等正觉,你一发心那一瞬间,《梵网经》也讲,佛是已成佛,我们大家是当成佛,这样作信的人即入大觉位,戒品已具足,那就是第一清净者,你作这样的想就是第一清净者,就是发心问题。那你作当生想,现生想,那就是利益,你说我未来想,慢慢的修想,那也是会相应,也有如意的给予。

【观机可度者.一念之中.无前无后.身心等赴】

随着你的愿望要求给予加持,这是决定无疑的,这个地方希望大家审思。所以佛在观察着我们每一个众生的举心动念,随着我们众生的心愿在时时加持,时时提携。

《大智度论》上说[[25]],释迦佛在他的因地,是个外道的梵志,这个弗沙佛就观这个世界,观察现在这个无量世界,看哪一个人修法能迅速成就,一看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善根成熟了,那他成佛肯定是最早的,再一观他下面这些弟子,群体力量也是迅速成就的,六度万行很圆满了,很方便提携。再一看,看到释迦牟尼佛还是一个梵志,一个外道,但是他这个善根虽然是没有成熟,就是跟他们差九劫因缘,但是他一个人有猛利心,自己在上山的时候产生一念猛利心。这时候弗沙佛看到了,就到山上在七宝窟中放大光明,释迦佛这个因地,这个梵志外道一看,那人怎么放光呢?药也不采了,就循着光就跑过去了,一看,弗沙佛在那放百宝光明,具足万相,不可思议,一个手举起来,一个腿翘起来,激动,高兴,就念“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以后就说七天七夜,以此因缘,顿超九劫,跑到弥勒菩萨之前成佛了。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猛利心,就这一念猛利心,七天七宿就说这个偈子,结果超了九劫因缘,主要就是以那个猛利因缘,迅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太不可思议了。我们天天念这个偈子嘛,一般进佛塔之前,绕佛塔的时候都要说说这个偈子,这就是释迦佛的因地所说,说了七天七宿,就这四句偈子。

你说我们现在修的啥呢?我们修这个修那个,今天读这一套,明天读那一大套,说不定你还落人家九劫呢,因为你是颠倒心,不是猛利心,不是真诚心赞叹,随喜,供养。我看到那故事的时候,龙树菩萨那个提醒说:要以猛利心、决断心、真实心、当下受用心发起利益,那你就会迅速地归入这个大觉位,就是这个七天七宿,超了九劫,要不是呢,弥勒菩萨先成佛,释迦牟尼佛以后才能成佛,不光是这个,就是弥勒佛成佛了以后,弗沙佛的这些弟子们先成佛,一个一个都成佛了以后,释迦佛才能成佛。但是因为这样的因缘,七日七夜的这个猛利心,一下就超到前面,所以我们这个心看是咋个发的。

释迦佛六年苦行,舍弃苦行,他说此非真成就成佛正道,就下恒河去洗澡,去沐浴,然后食牧女的乳縻粥,铺吉祥草,金刚座下发金刚誓愿,说我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离此座,“铿”坐下,大地六种震动,这一个愿,一个猛利的愿,十方佛国一时震动,十方诸佛一时就动离本座,按密乘说,十方的空行这时候也都动离本座,以妙眼来观察,世间何人发无上菩提之心,包括魔王,魔宫“轰”震碎了,这个发心真是厉害啊!

你看我们菩萨比丘受戒的时间,一发这个心,没有登坛之前,魔宫就开始用土地传,一直传到整个法界,法界宫,摩醯首罗天王宫,传一个声音,说要有一比丘发心成就无上菩提,或者说出世要成佛,整个世界都会震动啊!我们发软弱心、颠倒心、妄想心,一样是传遍于法界。就这个发心最重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说就是“菩萨我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请问菩萨如何行”,现在我们一般不说这话,“菩萨,我现在慢慢来行不行?”慢慢来,老实,实在,实际佛教真不是这么说的,希望我们发无上心,行无上法,归入无上道。

【三轮开悟】

就是说佛所发的心愿,众生,众生发愿者与佛所施教,施教对象,这三个轮是相等的,是无二无别的。

【各益不同也】

随众生心愿,你发什么样的心,就得什么样的利。有人说我发心我做不到,那还不是发心,发心必然能做到叫发心,要不然那不叫发心,叫妄想,没事打妄想呢。很多人说你发心你这是狂妄心,狂妄心不叫愿望,也不叫真心。

我们看过来果和尚的四十八愿,许多近代的这些大善知识们都发有那个愿,你看他们的愿,你可能掉泪的。我今天看释迦佛发这个五百大愿,千四佛舍弃这个娑婆世界,各登自己的净土,我们一切从无量世界的罪恶众生汇聚到这个娑婆世界的时候,都舍弃我们,千四佛都舍弃我们,连看都不看我们,不认识我们,你活该,就这个样子。所以释迦佛悲悯我们,立五百誓愿,干什么呢?才予我们说法,这个东西真是个愿望的问题了。

【二明或现大身.或现小身。三明身量虽有大小.皆作真金之色。此即定其邪正也】

告诉我们怎么来随文入观,不要自己妄想入观,自己妄想入观出事情,随文入观就会方便。所以这个正观像,要把这个文字清清晰晰的……释迦佛在因地作佛观,作像观,他的因地也是个出家沙门,把这个毯子绣这个像挂到那个地方,看那个像,坐在阿兰若处静思惟,此如来像,无有来去,诸佛如来的大功德身也无来无去,我们的身心也无来无去,如是思惟,七日证得大神通善巧,得见诸佛法身。

我们要是正思惟,我们怎么来思惟呢?我们看到佛的像是不是有来有去呢?我们的身心是不是有来有去呢?所以说我们现在正思惟的意向特别弱,妄想纷飞,存念一个东西的机会特别少,就是存念一个经文的话都很少。以前一些善知识,大家在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好,念真言也好,念什么也好,实际说都是正思惟。正思惟,引导你思惟了了分明,了不可得,这就是正思惟,用真言来强制你思惟,正思惟。很多人认为我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啥也不想啥也不想,这不是正思惟。念南无阿弥陀佛,要是真正的清清晰晰的就是正思惟,若啥也不想,那叫邪思惟,啥也不想也是思惟,这种思惟是压抑性的思惟,到时候啥都要想了,压抑一段就受不了了。这个地方我们要审思一下,邪正要分辨出来,现在分辨的力量比较弱一些。

好,休息十分钟,这个地方大家能有什么提一提,不同的知见也好,什么也好,感觉到文字上有什么其他说法也好,可以提一提,交流交流。第三卷马上完,第四卷分量最重,第四卷基本上都是归根结底的东西了,下面都是狮子吼,《观经四帖疏》后面这一帖,分量是最重,前面都是铺衬的话。

课间开示: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这一篇文字,因为他把许多教下的东西都给驳倒了,所以古来已久呢,一般人不敢涉足,也相信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但你的文字我不碰,我也不传播,你的教化放一边,就是这个状态,就是这样子。为什么呢?为了保全自己的虚荣心,面子,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保全自己的高贵。善导大师这个可贵的地方就是说,就用这个大白话,普通百姓的心里话来教化有情,使众生直入佛的本怀,得见佛的根本的利益。我感到最可贵就是这一点,他没有什么高贵的语言,严谨的逻辑,就是直指人心,没有任何装饰性的东西。但是现在世间人所不许啊!现在人像穿金戴银,说得好听,画得圈越圆越好,但是用得上用不上他不管,说的时候天花乱坠,一到事上迷迷惑惑的,不知道东西南北,所以现在世人喜小法,那也没有办法。

以前看到善导大师的文字也感觉到,这个大白话啊,有时感觉到讲大白话开始也感觉脸红,后面感觉一脸红也真是耻辱,自己感觉到是可耻的事。真正的启人心智的东西啊,大家是习惯不习惯呢,个人的因缘问题了,因为大白话让人感觉到有时候像白开水一样,没味道。善导大师这个话虽然大白话,分量特别重,一字千斤,字字千斤。他没有那种教理上的说教,就直接说,就这样行持,这样的认为,这样的说法,在说法不是说教,所以这是最难最难的,特别难。因为依教说,不管是天台也好,华严也好,哪一教都有它的教规,说教的方法,说玄义呀,说体相用啊,就是说每一句话都得判很多东西,看着都很深很广,但是用的时候,老百姓用的时候可就难了,就没有一个方便。我感觉到善导大师最可贵的地方就是敢把百姓的话说出来,这话的确特别地平实。

弟子启问:……

师:行住坐卧实际都可以作观,的确可以作观,你要不是六时修观,很难成就,间断性的很难成就。这个串习力,他都是影像观嘛,通过影像来得到信心,得到加持,所以就要串习。你看我们夜思梦想的时候就会示现,释迦佛在一个经典上讲这样一个例子,说一个大臣有一个美女,长得特别地漂亮,就有两个王子在异地同时存念这个女人,日也想夜也想,两人都在梦境中都把她嫁回来了,嫁到自己家里做自己的妃子,跟这个真实的状态是一样的,醒来了,都感觉醒来怎么没有这个事了呢?就当时去找这个因缘去了,两人就碰头了,他也说他的梦,他也说他的梦,就是两人在存想,存想到极处的时候感召的东西是一样的,这是一个人对一个人的这种思念。

那我们对佛的思念呢,千人万人你要思考一个,想到极处的时候,利益都是一样的,这是决定的。所以注想、注念的时候,系念,系念不舍,当来现前,必定得到这样的利益,何况这个地方有佛力的加持。那两个王子想那个女人他还没有佛力的加持,他没有愿力的加持,这还有佛力的加持呢,所以这个地方这个想就不可思议了,必成就。佛在经典上举这样的例子很多的,说人专注,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种串习。

现在我们修法之所以不成,就是六时修法的这种间断性不能成就,你头脑一热,一曝十寒,当时一听还挺好的,就要发心,但是真正做一段以后就不行。真正要有机会,可以试试六时修法,若一日二日七日,人人会产生大的变化,大的飞越,没有啥好说的,那都不开玩笑,再有正确的方法、环境引导。

这个六时修法也不是不休息,只是休息调整开来。以前某师说他在一个山上跟一个喇嘛在那,他一直看人家在念诵,等一会看他休息了,一会又开始念诵了,他是六时念诵,必须的。你要没有真言念诵,你不是六时念诵,你还不能成就,串习嘛。一天分成六时,昼夜各是三时,四个小时是一个时,就在这四个小时之内,必须得有个修持,修持一座,或者一座半,最少是一座法,就这么说吧,这四个小时中间必须得有两个小时修法时间,最少的了。好比说我修两个小时的法,我休息两个小时,那么再修两个小时法,再休息两个小时,你必须这么做,就像鸡子抱卵一样,你不能把它凉掉了,凉了那鸡子就抱不出来了。

不是不休息,休息,他把休息调整好了,修法的时间比你休息的时间要长一些,这样串习力就成就了,休息得特别好,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他就入法了嘛。因为六时修法打破了你的正常思惟与生活习惯,就是你那个正常的思惟不成立了,在这里面打七的时候,大家那个苦,苦在哪呢?就是正常的思惟没有了,你想啊,你想我就整你,你想就想跑出去,就想我出去玩一玩,放逸放逸才好呢,就把你给打碎了,把你正常的这种放逸、“我”的意识彻底击碎了。

能海法师他都是六时修法,他都是夜不倒单,并不是说我要夜不倒单,他修大威德,他修到那个状态了,他非得是夜不倒单,他一倒单,一睡睡八个小时,完了,那下面就没法传法了。那这个串习就这么串习出来,这是必须的。那要不是这样,你跟正常人一样,你有异威德方便你从哪来的呢?别人睡觉你也睡觉,别人吃饭你也吃饭,你甚至比别人还贪婪一点,你给别人施威德,啥样的威德啊?所以老人家一绑,绑了七天七夜,那个痛苦一熬出来就开始六时修法。

实际过去比丘也是要求六时修法,出家人现在都有这样的条件,在家人做到的确是太难了,有,难哪,他要为了生活,要工作,还要照顾家庭。你不相信你只要说六时修法,保证天人都欢喜,就这么说,你成不成都不要管了,你只管做就对了,那真不可思议。

过去打七都是六时修法,加香,一直加到昼夜,一进去两个小时,中夜嘛,两个小时休息,实际就叫你串习,不是不让你休息,休息的要恰当。你看我们现在一睡,十个小时八个小时休息,有时还感觉到不过瘾,白天还得睡会,那没法行,四个小时也不允许。你想象就几个小伙子开着车去了,说我们就干他一天一宿,八个小时下来了,第二天再说,念佛你们念,我是再也不干了,人想象的都是好,真去做的时候还是挺辛苦的。

【七从圆光化佛已下.正明身虽大小有殊.光相即与真无异】

虽然有真,有大相小相,那本来都是一个相,只是说充满之相罢了。

【八从观世音菩萨已下.正明指同前观。佛大侍者亦大.佛小侍者亦小】

侍者是随佛而现。

【九从众生但观首相已下.正明劝观二别。云何二别。观音头首上有一立化佛。势至头首之上有一宝瓶】

这是他俩的差别。

【十从此二菩萨已下.正明弥陀观音势至等.宿愿缘重.誓同舍恶.等至菩提】

这是告诉我们这个誓愿的问题。

【影响相随.游方化益】

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宿世的因缘使他们产生这种教化,看看《悲华经》就比较简单了,阿弥陀佛无诤念这个国王出家,他的千子都随他出家,观音,势至,文殊,阿閦毗,这一大帮子都是阿弥陀佛的千子,说阿弥陀佛成佛他们就随着他侍化。

【十一从是为已下.总结。上来虽有十一句不同.广解杂想观竟】

杂想观就比较方便一些,给我们提供的内容就比较宽,还是就一点观比较容易,观的泛泛就麻烦。真是不知道我们这里面有没有出家师父或者居士们去试验试验这个观想,不管是哪一个观,真正的观,观它七天七夜,舍他一次因缘,保证有不可思议的效果,最主要是我们是不是能通身舍下。

所以过去人说闭关,若一日七日,若四十九日,若九十日,若一百二十日,若三年,那就必得其效应,那要舍弃一切杂缘,通过忏悔使自己垢障得以消除,业障得以消除,包括白障、黄障、黑障,现前就得以净观,不忏悔,直接入观不得利益。像生病的人说我观想成就了,那肯定是出魔乱了,真正观想成就,身体自然恢复健康,忏悔业障的时候就是身障、烦恼障都要消除掉,要不然你说我出现成就了,那肯定出其他问题,所以修观要把身障的障缘除掉。

【上从日观下.至杂想观已来.总明世尊答前韦提第四请云.教我思惟正受两句。】

就是这个“思惟正受”,这十三观整个就是思惟正受的过程,思惟正受就是所谓的定善,这十三观是定善。我们从前到后都看到了,释迦牟尼佛让我们随着释迦牟尼佛的这种说法来入观,非是自己妄想生观,一定要在这个地方认准,若不这样就是邪观了,妄想心中生出来的观是为邪观。

所以过去的人要观,先要依一个仪轨,严格的仪轨套住自己,怕自己的思想跑,跑到仪轨以外了。先要忏悔,好比说净衣服,沐浴更衣,食净白食,做观的人不要吃杂色黑食,杂色食品都不能吃,按认真来说,好比说,黑芝麻糊你都不能喝了,不开玩笑。我们往往认为不相信,那你吃那就障碍了,你自己在观想的时候就想到黑,那没有办法。沐浴更衣,心生恭敬,忏悔业障,那仪轨,每天这么做,每天这么做,每天这么做……日久自然见功效。所以我们现在人偷心、贼心、猛利心很强,但是不是真正的愿心,愿心是什么呢?从你发心开始,一直到成就都不改不悔的,真正地做下去那叫真实之愿。我们现在基本上偷心还是重,“我能不能得个啥方法,一闭上眼就成佛了呢?就能观想成就呢?”偷心。

这两句话就是正思惟正受,十三观这两句话都包括完了,就是韦提大士代替我们末世有情、凡夫之类欲向往大乘者,欲了脱生死者,欲归依安养者,欲成就无上菩提者,发的这种善巧之问,所以遗教于末世,最主要是为我们问,并不是为她自己问。

【总赞云.初教日观除昏暗.想水成冰净内心。地下金幢相映发.地上庄严亿万重。宝云宝盖临空转.人天音乐互相寻。宝树垂璎间杂果.池流德水注华中。宝楼宝阁皆相接.光光相照等无阴。三华独迥超众座.四幢承幔网珠罗。禀识心迷犹未晓.住心观像静坐荷。一念心开见真佛.身光相好转弥多。救苦观音缘法界.无时不变入娑婆。势至威光能震动.随缘照摄会弥陀。归去来。极乐安身实是精。正念西归华含想.见佛庄严说法声。复有众生心带惑.缘真上境恐难成。致使如来开渐观.华池丈六等金形。变现灵仪虽大小.应物时宜度有情。普劝同生知识等.专心念佛向西倾。】

【总赞云.初教日观除昏暗】

这是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这个日观是干什么的。

【想水成冰净内心】

看他文字直接写到这是目的观想了。

【地下金幢相映发.地上庄严亿万重。宝云宝盖临空转.人天音乐互相寻。宝树垂璎间杂果.池流德水注华中。宝楼宝阁皆相接.光光相照等无阴】

极乐世界是没有像我们这个太阳有所不及处,没有阴影。大家都见过无影灯,一般都见过,无影灯就没有影子,一般去过医院的人都见过无影灯,现在也有这种光电设备,一些特殊的场合就是无影灯。为什么没有影子呢?因为手术台上不能有影子,那这要有无影灯。无影灯就是一个大灯,里面有很多小灯。极乐世界基本上没有没有影子,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影子。

【三华独迥超众座.四幢承幔网珠罗。禀识心迷犹未晓.住心观像静坐荷。一念心开见真佛.身光相好转弥多。救苦观音缘法界.无时不变入娑婆。势至威光能震动】

念佛的人真能震动人心啊,你不相信你真是念佛,一日二日三日。他们说这上面有一个净业茅棚,这大德的故事很多人都闻过,那念力,不知道多少人就是说在家里、在梦境中、在生活中,就没办法不得不来参拜他,民国时间的,就这个净业茅棚,在家惹麻烦了,惹麻烦了就跑到那个地方念佛,还立一个石头,念六字大明咒,念佛。很多人就在梦中,他因为在高山上,就天天念佛,因为生死压迫着,随时都有可能把他给这么个掉,他就天天念佛,在那个地方。那房顶是圆的,有丈六那么大个地方,很多人上去过,就在那念,房顶是念佛台,很多人都在梦中、境界中就看他在念佛,世界在震动,包括周围这些地方的这些官,就是他长时间这么念嘛,后来政府的要员就不准再摸他了,这大德怎么样怎么样在境界中、在梦中。

念佛人真能震动大千哪!所以我们念这一会佛实际都是在震动大千,不震动大千,大家睁开眼,诸佛睁开眼一看,你在那睡觉呢,说震动大千的人怎么睡着了呢?真正的念佛人就是势至之行为,有大威德异方便。

【随缘照摄会弥陀。归去来。极乐安身实是精。正念西归华含想.见佛庄严说法声。复有众生心带惑】

因为净土一法不断见思二惑,这个地方你断见思二惑也能往生,不断一样能往生,这最稀有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任何教门,除净土之外,你不断见思二惑你这一生了不了生死,没有啥好说的,就唯有净土一法,不断见思惑亦能了生死,这是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唯有净土法门这样许啊!

【缘真上境恐难成。致使如来开渐观.华池丈六等金形。变现灵仪虽大小.应物时宜度有情。普劝同生知识等.专心念佛向西倾】

他这句子都是大白话,没有什么,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没有倒之前,先要倾向西方,一碰“啪”就倒过去了。所以我们平时的心、意向、存念啊,在这个地方已经决定了,就倒向西方了。一有因缘,释迦佛给他的父王举这个例子,释迦牟尼佛的父王去问释迦佛,“你给我说点什么最殊胜的法呢?”因为我是你父亲,释迦佛就说你就念西方阿弥陀佛,他说你这太偏了,你给你大弟子说第一义谛法,殊胜法,秘密法,庄严法,无量法,你叫我念佛,这也太那个了吧?释迦牟尼佛说,此法最尊,最贵,最胜,最直接,最不可思议,汝若不是我父,我也不教给你。所以这个念佛法门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让我们专念,专心念佛向西倾。

【又就前答请中.初从日观下.至华座观已来.总明依报。二从像观下.至杂想观已来.总明正报。上来虽有依正二报不同.广明定善一门义竟。】

依报就是所谓的极乐世界的这个庄严,就像《往生论》所说的十九种国土观,那么正报就是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这个庄严就是正报。

《观经四帖疏》第三卷讲的就是定善义门,从篇幅上来说,前三卷最主要提示我们定善这个内容,下面分量就特别重了,散善义整个的告诉我们这个大方便,文字我感觉到句句都是像过去古代善知识说的那样,就是木棒打石头,那真是棒棒皆响,棒棒皆真,痛打的意思,就是每句话都很重,后面的文字越来越重,像对现代人这种妄想、妄作、妄业、妄为、妄意简直就呵斥到极处了,根都斩断了。像作那个二种决定、杂毒之善、自他二种迷悟,这都是斩钉截铁地说,根本不给你留任何余地,没有余地。像这二种决定、杂毒之善,现在人你要是没有思想准备,说了你会起仇恨心。因为到很多地方,我们在交流这个地方有人就起仇恨心,“我修的是杂毒,你正啊?”就这么个话,我说“不是,不是你杂我不杂,不是那个,我们大家都有点杂”,起大瞋恨心。

所以说要有思想准备,做好准备,因为下面的话太重了,因为前面都是铺衬,到后面都是斩钉截铁的,你好比说深信、二种决定,我等决定凡夫,唯仗阿弥陀佛愿力得以度脱,这要不是善导大师说出来,谁敢这么说,肯定认为这是波旬出世了。这都是没有后路,说这话就没有任何余地,像说这个金刚心、金刚智,运用这些文字,疑见疑解的说法,都是斩钉截铁地说。

以前看这个的时候,我心里也揪心,我说你这话也太重了,尤其骂到人皮驴骨的时候,我感觉到难受。就是在这儿你说不明白,骂你了,有时候这些善知识悲心彻骨的时候,真是不惜一切因缘,激励你走出。后面文字特别地重,以前我读的时候经常出汗,感觉到你老人家是不是说得太刻薄了一点呢?后来看一看,不这么说,现在的人真难以回转。到这个第四帖,散善义就特别重特别重,那文字让人感觉到特别震撼。后面这些文字,大概四十页,这个内容分量特别地重,所以先提示提示,希望大家有个心理准备,因为这个冲击比较大,他跟我们常规的说法真不一样。

很多没有看过四帖疏的人呢,我到一个地方,给大家谈论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有个大善知识这么说的,“你什么时间写的这个《往生论》?”把我给骂一顿,他说“这是魔写的”,他给他的手下说的,手下就有几大善知识,他们说是什么八大金刚,就是烈得很,大家围攻,“你那不是魔说吗?”我说你莫急判断,我给你拿词典来。我就把这段文字,我说,“一呢,《往生论》不是我写的,天亲菩萨写的,这是《五经一论》《三经一论》这一论;再一个这一段文字是善导大师说的,就是这二种决定”。“那为啥佛力呢?那我们的力咋办呢?”就起大瞋恨心,真是感觉到特别地有意思,因为遇见这事不是一次两次了。

每到这个地方,我都先打打预防针,因为讲到这的时候,善导大师这话一点都不客气,他也不留情面,尤其说那个杂毒之善的时候。我遇到好多次了,就是骂我,基本上就骂这一点,我说这真是善导大师讲的,不是我讲的,我只是给大家读一读。我们也可能是善根深厚的人,也可能是有因缘的人,对这个法有因缘的人,可以听了习惯,很多人听了真是仇恨,一听说他行的是杂毒之善,他要跟你拼命,他说“我这么多年白修了”,他要跟你拼命,真厉害啊!我这命可能也是佛陀加被吧,要不然……真是那样,你要是这样说,他不把你掐死吗?有的人说:“我这位子这么高了,我现在这么大的德了,你说我白修了,你不是诽谤圣人吗?”特别地厉害。

他到那个文字上就特别地尖锐了,当时善导大师在讲的时候,八宗鼎盛的时候才讲的,不鼎盛他不讲了,善导大师当时讲《阿弥陀经》这个教诲的时候,就是到这些最鼎盛的丛林去讲的,慈恩寺。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管理员微信:zhdhtv

无量光寿app下载安装

学习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