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往生传承
我们来礼敬三宝,祈求加持!这是任何一个学法者的特别重要次序。对三宝祈祷,是我们修行、思维、作为的方向——祈祷令自心不失方向。在我们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这是十分重要的心念实践。
我们继续学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们无外乎是承接着诸佛如来威神加被,或者通过历代善知识所传递,包括文字记载,来启发、激励、成熟我们原本的被习惯埋没的圆明心智与善巧,发挥其作用,在生命相续中令其圆通无碍。
昨天提到:“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白佛十分重要!我们对自己心地的反思与认知,是白佛的根源。我们欲与人交流、欲明白自心,都需要有“白佛”的印契或指点。“白”有二种方式:一是,主要是让我们自心明了觉知——自心有正见、正念之安立或指导,人的行为、思维、言说就得其方便。二是对众、对依报、对有情的白,这个“白”是令众生了知自己心行趣向。这两种白,是自受用与他受用的建立。经文分明讲白佛。大势至法王子和五十二个同伦若没有自觉、自受用的认知,白佛无从白起。所以佛教教育次序是自觉、觉他——自受用具足方于众生展示他受用传递方便。
一切诸佛如来在自证自受用分中具足,所以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种圆满一定是自受用具足。中国先贤们,包括儒家、道家以及民间善知识,也特别注重自心明了的修持,就是自受用或者自觉的修持,如吾日三省之说。现在人反省自我、自受用、明白自己心地趣向的作为与教法越来越少,外求或者物化东西越来越多,对他人、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自心的明了与抉择渐渐削弱了。
我们来学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应该在自他二种受用上有清晰认知与建立。若是自受用实践不具足,我们盲目说自己是修行者,就会修些表面现象,比如穿什么衣服、现什么形像、在什么道场、别人怎么议论、给世人展示什么作为……在这些他受用、周围人关心因缘、攀比对待的因缘上用功夫多,失去内在受用的根源或者基础,使自身心智恍惚。所谓自受用不具足,妄自传法、施教、修行、做人等等,不得安心。自受用是真正安心之抉择!如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中提到,我们自身自心要入功德——通过礼拜、赞叹、作愿、观察这四门修持入诸佛如来功德,或者说随顺佛愿望、随顺佛正遍知功德、随顺不可思议妙相庄严,来入佛境界——随顺佛功德安住其功德中,这样来引发自受用或者说自觉分,即是往生功德。
我们在第一节课提到往生问题。因为在现在的念佛大环境中,大部分人最关心的还是自己能不能往生?什么样能往生?大部分人关心死亡那一刻,所谓业报尽处、转身之处、这一期生命结束时,趣向是什么?所以一生多生乃至累劫修持,全在转身这一刻,就是生命终结这一刻。现在大部分的说法教导或者意识引导,也归结到这个地方。那样我们思考、认知、学习与实践,就会受到生死体验认知的交织。许多人推测自己死后的往生状态,或者通过他人死亡寻找自己死亡交接口上的安心方式,造成不断外寻的迷茫,失去自心觉悟受用的机会,就是心外求法。
我们回过来还要说自受用问题——往生。往生有顺法性的认知、抉择与观察方式。古来已久一切善知识、施教者、修行者,正念欲生起,一定要顺法性作观察与抉择。此观察、抉择是实无来去、实无生灭。在过去念佛四料简中说“生者决定生,去者决定去[10]”,或者有生者无生的指导,或者在无生无灭上让我们认知法性之广大普摄、广大载负;也就是不二法门的真实,平等法门的真实,清净法门的真实;就是一切凡夫众生心、贤圣之心、诸佛如来圆满心,心心无二无别。别是妄想执著而造成,顺性我们就能回到平等觉上来。
无量寿经原译本中,汉译本是《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这个经题。所谓经题,即是抉择。一切诸佛如来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功德,即是清净平等之觉悟。古德标示此纲目,纲举目张,整体认知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之相续称为无量寿无量光,其舒展就是清净平等觉在过去现在未来的运用。过去人闻经名而证悟,闻经名而得印契,心智畅明。
我们现在畅明不畅明且不管,诸佛如来给我们顺性印契,就是让我们究竟安心,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处能不能安心?一部分人善根成熟,造作的疲惫已经令他厌恶或者令他觉知、令他审视清晰,遇到这个法他自然就回归了;如百川归海,刹那间息止了一切差别,融入了一味的广大法益中,就是顺性往生的现行利益。经中说“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是法性海的接纳,是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平等接纳,回归法性。就是闻名即得往生,也是所谓发三种心即得往生——至诚心、深心与回向发愿心[11]。发心即得往生,是回归法性之刹那,展示法性功德不来不去之真实往生。此往生是不退转的,不可毁坏,不可颠覆,原本如是,法尔自然,而其妙用不可思议。
这是普遍的。无论是宗下、唯识、华严还是天台等等,这些教法中一定有这个回归,有这个真实利益;即是回入实相功德,以实相印来印契众生,令其安乐,得不退转。这个没办法退转!因为无始以来从未增减过,也未被任何一个业缘或者污垢污染过;所谓纯白之法,本净事实,不可颠覆,不可毁坏。此处可以说是闻名往生之事实,就是顺法性而得往生之事实。这个事实我们每一个学佛者至少要听闻一次,至少要思维一次,至少要知道这是不可排斥的究竟法则利益所在。
经常有出家或在家菩萨说:即得往生,你现下就是极乐世界,那你把琉璃宝地拿出来看啊?他用自己的分别知见或者业报强制,来否认法性无所障碍、广大平满、周遍载负之事实。这样人也没什么,只是一个固执的执著罢了。这一类人比较坚固——我执坚固、不正见坚固,没什么。这是第一种往生认知。
我们一般闻到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亦是他业报功德。如善导大师讲:皆以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12]——若人往生彼国,皆以大愿业力往生彼国,或者为增上缘、为接引之事实。我们称阿弥陀佛为接引导师,就是以佛愿往生的事实。佛发了这样的誓愿,若一众生有往生障碍乃至不能往生,他誓不成这样的国土、不成这样的世尊!他的国土即能接纳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无碍往生。
随顺他这个圆满的不可思议的无尽悲心的大愿,人人往生无碍——你随顺他这个愿就无碍。若随顺自己的分别执著,还要落到自己的坚固执著与业力分别上去,那是缘起法出问题了——你缘你的业力,就是继续轮回与迷失;你缘佛力,就如海水一样接纳百川,融入即是大海。把自己的点滴执著、分别、感知、愿望融入了弥陀圆满誓愿海中,你是名愿海;佛陀圆满功德就接引你这个不圆满的业报相续,一时融入圆满,亦名圆满。像百川之水一入大海,即是咸同一味。你什么样水融入进去都是一味。九界众生像百川,放弃自己的执著与分别业报,随顺佛的圆满报德愿望,刹那间皆能往生,无有障碍;至少在现行心念之依止上、缘起上往生无碍。
这是第二种往生认知与评判,或者说观察了解、发心善巧。我们若不了解这个善巧,会疑问说人人都能往生?这个人这么坏怎能往生?这个人这么放逸怎么往生?这个人杀猪宰羊,他的业力怎么能往生?他执著业力往生不了,因为他滞留在这个业力上了!这个业力汇入阿弥陀佛愿海中他就往生了,他的执著消化了。像污水很脏,不能说为清净大海水,但这一点污水注入大海,瞬间就被大海消化了,它是不是大海水?你说不行,它太污染、太脏、太垢尘、恶臭啊……它一样能注入大海啊!你不能说污水不能入海吧?你能说淡水不能入海吗?能说黄色水不能入海吗?我们这个狭隘心不能接受,因为这么肮脏的东西自己不能接受。但是佛陀的博大圆满法界心胸接纳一切众生业缘,令其圆满,法性照见真实不虚,幻化业相一时消除,咸同一味,法性功德如实印契。难得难闻!
你可以这样反复思维观察。你说我一定执著于自己的业力、他人的业力,那你是业力所缘产生力用;我们缘佛,成佛则是事实,因果事实!因缘所生法,我们缘众生的业缘谢掉了,融入阿弥陀佛愿海之事实,缘生缘灭呀!缘佛成佛是个缘;不再缘自己业力,业力则不相续,你缘佛就成佛!所以因缘产生的力不可思议。
古代净土传人讲在心、在缘、在决定[13]:心者——法性之心,实相心。你还不知道,就给你说缘——你缘佛功德,事事圆满;你缘业力,业力相续。在决定——在心在缘你不清楚,在决定你可以清晰,你自己选择哪一个好?所以第三种往生是选择问题,就是自身意乐。若人作十法界观,十法界由心生,你愿意择哪个法界?有人说我择声闻缘觉,或者说我择菩萨——那是一时之心,不圆满,可能有变化,就是有退转。三恶道苦不堪言,被迫、无奈;三善道不定,徘徊犹豫、升升降降、苦乐交织。我们若善观十法界,自己的择取就是决定。
历代善知识这样传播,我们也是学舌,但是我们能不能观察了解?若这样了解与观察,在决定是什么决定?自心决定!就是知自己业现行的趣向。对自己负一点点责任的人都会择取往生彼国、一生成佛或者即下安心——绝对是安心!你不再怀疑,不再动摇,融入了。你不再左观右看,不再徘徊犹豫,安顿下来,就是安心于此。
这三种往生是古来已久善知识从各个角度所宣化,不断在宣化与传播。经典中也是如是说、如是教、如是传,实践也是如是实践。像现在社会上那些说法,“你功夫达到什么样你能往生”等等,古来已久可能也有这样的善知识善巧,但是传统上净土传法,在心、在缘、在决定是清晰的!龙树菩萨说: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即现身,是故我顶礼。他讲得很简单——你愿意作佛吗?你观察十法界,一观察,作佛怎么作?念佛!应时即现身,现什么身?念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缘什么成什么,什么样因缘产生什么样结果力用,这是事实。就这么简单的一个传递。
净土教法这么传下来了。真没有现在人讲得那么复杂!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知所措。我们听得越来越多,看了一本一本著作,但是不知从哪儿下手了。若不是依止法性;不是依止佛陀愿望与佛陀功德,生佛国土;不是依止真正自尊的清晰审视,抉择法性的法界心,就是真正意乐——而说这个人能往生、那个人不能往生……那还是漂荡在自己业力的分别执著习惯中妄谈修持与不修持,与这个法门真不相干!这个法门是佛的功德、佛的国土,是法性真正彰显,不是我们的妄想、业力、分别、执著,不是十法界中欲界人类这一分烦恼执著的业相,不是这个!
现在广泛传递的世俗化净土,就是临终丧曲啊!让净土这个广大究竟诸佛所持的最上乘的顶相教法放在哀曲中去,就是火葬场放哀乐的地方了。很多人在念佛时充满了悲哀的心、求死的心。我经常听到有人说能不能让我早点死早点往生?世尊从来没有让人早死早活的东西!他要了生脱死,超越生死对我们的制约,而不是投身于生死制约,迷失在生死困惑与制约上!真让人感到悲伤啊!世俗化了。十法界中最上乘的归宗结顶的摩尼宝珠教法,出生一切善缘的教法,反而被人踏在死亡边缘,放在那个污泥中。接引十法界众生圆满无上菩提之教法,被人放在欲界众生人类烦恼世俗心分上去了,这让人感到悲哀、感到压抑、感到迷失。
所以很多念佛的人很悲悲戚戚的,没有心生感恩、喜悦、安乐,没有抉择——没有在心,也没有在缘,更没有在决定来抉择自己的往生。所谓安心,顺性安心、顺佛愿安心、顺自己究竟意乐安心——这三个安心都会是往生之事实!抉择啊!你作十法界观,你何去何从?你生命价值要体验什么?体验佛陀就会体验到十方九界众生任何一个生活角度,都可以观得到、看得到。这一次性解决即是大势所现,自利利他,抉择无碍。若斤斤计较于某个角度、某个层面、某个法界,你生活在无量劫以来,还要经过大量劫数实践,才能完成无上菩提,那就是渐教。净土教法是直指究竟大用之不可思议教法,所谓特别法门,为一切诸佛所赞叹与守护。我们经常读阿弥陀经,上方佛、下方佛、北方佛、东方佛、南方佛、西方佛,一讲就是六方佛都在护念。护念什么?护念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者,读这个经典者,闻这个名号者,他们已生、今生、当生之必生事实。
如果说不能往生还要念,那你念他做什么?这种世俗化的净土我们要警觉,警觉世俗化乃至旁门化,就是所说不是净土体系传承,不是自受用与他受用的传承——我们一定要警觉它!自受用是入功德——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作愿、智业的观察,这四个角度能使我们入功德;就是抉择往生,顺法性往生,顺佛大愿真实的安住事实。你这样念佛有意义!没有说我谤佛念佛的——谤佛念佛很辛苦啊!
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请佛住世,请转法轮……这都是不退转的教法,你这样实践就不退转。十大愿王中分明有讲,五念门中分明有讲。世俗化的净土,就是世俗心各个角度展示,大家相互越传播、越交织、越迷茫。各个问安心吗?不安心!往生吗?不往生!不往生念他干什么?谈论他干什么?学习他干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个无明事?为什么要做这个世俗事?烦恼事?就是没有自受用安立!说发愿愿生彼国,实际是自受用的一个摄取方法。顺法性是究竟安立方法,顺佛愿是佛力接引汇入法性智海的方法。自身遍观法界,取大誓之功德,因为一声念佛能遍观十方九界一切众生之作为差别而得自在。这是大势啊!自利利他皆有方便。从自身意乐上来看亦得安心。
为什么不安心?念佛怎么不安心?念佛就是往生啊!就是事实啊!念佛时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啊!与本尊无二无别之功德即时现前啊!即时印契你自心啊!业力或者我们说的依报、习惯虽然尚未转换,但你心智已圆,心智回归已成事实,法印印契已经安稳究竟。色身这种执著业分你可以等它尽时就尽了,不尽时你念佛刚好。安心念佛,自利利他,行于娑婆,自化化他,这是很殊胜的方便啊!求之不得的方便,为什么还要早早把它弄死?
很多人想用若干天不吃饭饿死。他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说我七天死、二十一天死之类,结果都没死。过去大德得自在者,他不是这个概念,他说明天中午舍报,到那一刻钟他自自然然舍报了,那叫生死自在方便。你还不得那个方便,干脆老实安心念佛多好!自利利他,也不焦虑,也不烦恼。你想死还很焦虑,说死吧死吧,就是不死,你不焦虑吗?修个焦虑多痛苦,安心念阿弥陀佛自利利他多好!我们讲自受用,要能把它清晰过滤。
因为这节课中跟大家提到要把往生问题解决,所以有这个交代。我就说一定能解决——大家听得清楚,这个事情能解决;你听不清楚,也给你解决过了!这是个大是大非问题,不解决不行,不解决心不安!不要说念佛不安,你活人都不安,你修其他法门一样不安。为什么?你这个安心问题没有解决!所谓发心、如实知自心、自受用,不明白,不清晰,所以你不安,修任何法你安不了。这是大问题。佛来给我们安心,我们学圆通章来念佛安心、往生安心、顺法性安心、自己一念抉择安心;使自受用真正圆满、清晰、明了起来,再修一切法都可以——你爱修啥法修啥法,都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你安心了!能不能安心?
这个地方不是我给大家讲,是大家要在传承体系中认真!你不认真不行,对自己不认真是吃亏受罪。自己要学习这三个方面,也要传递给别人。历代善知识就这么讲——在心、在缘、在决定——这么讲的,这么作为的。
我很少讲信愿行。因为我一出家,我师父就要求我不准接触唐朝以后的东西,越复杂的东西越不让我碰。就是说你往前面找去!找到什么地方?你找到简单的能使你下手的方法就行了。你去找、找、找,往前赶,不能往后!老师是这样要求的。
不是故意不讲现在人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令心安乐。抉择可以安乐下来,顺法性可以安乐下来,顺佛愿可以安乐下来。如果说我一定要搞与自己安心不相干的东西,那你越学越糊涂,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至少我的师长这样教授我,他逼你用简单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学许多似是而非用不上的教法或者说法。说得越多你越糊涂,给别人讲着自己不安心,传递不安心,那怎么办?那是什么修法?把人搞成什么样子?就是世俗化的传递!衰减得太厉害。世尊教法有例说。世尊说佛法如纯净之乳,养育着众生。但是后面人不断地加水、加水,到现在只有奶色或乳色,没有乳味了,已经没有营养了!我们也说这是法,但是用不上力啊!不得法的支持。这一点使许多人饱受其苦!我们要警觉!不去诽谤后人,也不诽谤什么,只是说对我们有意义的法则一定要深入实践。
顺性的安心、顺性的往生,顺佛愿的安心、顺佛愿的往生,顺自己究竟意乐的往生、顺自己究竟意乐抉择的安心——这三个地方不光自己要用,还要给别人传递。为什么?这就是传承!你在给别人说的时间,自受用会逐渐清晰;他受用,就是给予他人,也会建立方便。只要把这三种安心不断传递给别人,自己不断去观察、了解、诉说,你会看到自己再念南无阿弥陀佛是知恩报恩的行为,而不是迷茫、痛苦的行为。
学习结束后,大家可以尝试把这三种安心三种往生,相互口述口述。哪怕是我求大家,也希望你重复重复、观察观察。要感到这里面有问题,你可以先观察它。说我不用这种方法——你可以观察观察,顺性观察一次,顺佛愿观察一次,顺法界观,十法界观,然后看自心需求再观察一次,来安心,来认知往生,来与别人交流,来思维念佛法门。这至少是自受用最重要的一个确认,自受用!学净土如果你学个法则没有自受用,还学干什么?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意义何在?这三点十分重要!可以说是我讲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的唯一功课——这三点你要认知它,顺法性、顺佛愿、顺自己究竟意乐抉择,往生,安心。我们真正要用用功夫。若干年来我在这三点上反复与人交流,自身受益最大——与别人交流不知是否能传播出去,至少自身受用得到了反复锤炼。
这个不复杂。如果还不太了解,可以慢慢再听听这个录音,或者相互看看笔记。顺法性、顺佛愿、顺我们自身意乐抉择,如实地负责任地问问自心是什么择取?往生与安心会达成事实!
这些在很多学佛人心目中比较生疏。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谈论多是能不能往生或者张家长李家短。我也经常参与,没事就谈张家长李家短,津津乐道。因为我们习惯于是非,习惯于往生不往生,习惯于混乱了!这个世俗习惯,执著自己认为的道理与是非,很少真正依佛知见去谈论、去觉悟自心。我们慢慢把这个比较生疏的地方接引过来;把比较熟悉的是非概念、能不能往生等矛盾心理放一放;让近的变远,远的变近。这不是要求,是我们对自身安心、如实知自心、令心安乐的最简单操作方法。课下可以拿出一点点时间相互交流、碰撞,也给别人表达,那是有意义的!
我们回到文字上来。“顶礼佛足”,是随顺佛陀教诲来表达自受用的内在实际利益,就是自觉分的利益。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刚才讲三种往生与安心,这实际都是诸佛次第而传承下来的教法心髓。我们念佛是受佛陀教法,一代一代承接下来——以经书形式、以祖师善知识口传形式、以自己实践印契形式,不断在这三个角度上纯熟起来。经典圣言量是根本依止;祖师们实践与圣言量契合;自己实践与与佛佛相承及历代善知识口口相承的传递内容契合,这三个角度不能动摇。不动摇就是受佛之教,不违背圣言量;不违背历代祖师的修行功德善巧、口耳法的相承、心契相承的法则;不离自己实践法则的根本安乐、究竟大利。这三者相辅相成,我们才有抉择性的无疑的利益现前,或者说功德事实现前。
过去依经教、依祖师善知识这种功德契合,有个勘验。说这个人的修行、知见、状态是不是有实质内涵?要有经典勘验,有善知识勘验,有现实作为勘验,即在现行中勘验。这三点也是佛佛相承世代传递之教法,所谓“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像现在广泛传播的念佛方法,一旦到三昧上会出现一个大的障碍。大家一说三昧就是万人无一二啊!业相上说亲证三昧者万中无一二或者说少之又少,这都没问题。但是“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教,这是人人可以受教,人人都可接受之传承接引。这就不一样了!诸佛如来有三昧身,称为庄严功德身分;即是自受用身分,变化无方,自在游化,于一切等持功德中得以自由——在三恶道中他是自由的,在三善道中自由的,在三圣道中自由的,在十方法界分身自由、作为自由、解脱自由、成就自由、设立自由方便来去、平等自由、一味自由,得大自在!那是他的三昧身。三昧身与意生身称为变化身分,是诸佛庄严自在的内涵。我们有没有这种内涵?心智中顺法性而展示,人人都有。只是我们不了解了;被这一生分段死的意识习惯割裂了、堵截了、蒙蔽了、包围了,不再了解广大无尽的法界。
“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无量寿经中说无量寿佛又号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智慧光、解脱光、超日月光……有十二光明名号。此处十二如来与无量寿经十二如来有无差异?就报德身分或者因缘来说,若说异同,各有方便。就是人横看竖看上看下看的问题了。像我们一般说西方有极乐世界;若过极乐世界再向西来说极乐世界,就是东方有极乐世界。角度不同,世界不同,上下左右各有所分。说同说异实是众生业分角度所见;依圆满觉、圆满见,人不设立异与同,但说圆满功德。我们情世间的最大作为就是分别对待——说前说后、说上说下、说左说右,各设十方。这是分别心所建立,就是情世间分别对待心造成的业力与思维方式,不是正觉法界有情所观察善巧。
经中分明说念佛圆通,圆见、圆用、圆于安住——我们以此心智尝试体会。若说马上用圆满心或者圆满的意识、圆满的思维、圆满的观察、圆满的作为,似乎要求有点高;但是我们要知道有圆觉世间、正觉世间。在华严教法中,于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评判中有情世间、器世间与正觉世间;正觉世间是正定聚,真实不虚;我们常观的是情世间与器世间,有不定聚与邪定聚这样变化无方的轮回世界,若自主若不自主,苦乐交织,贫富差异。我们于此要有思维观察。我们在情世间器世间这种不定聚邪定聚的观察中,往往受到极大的意识局限、作为局限、福德力局限,三昧力亦不得见,就是等持力不能得见。
无量光寿网站
http://wlgs.zhdh.org
集生活、学法义和念佛一体的佛友圈上线,点这里访问
管理员微信:zhdhtv
学习交流群:
